打板子的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打板子的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打板子的故事

打板子的故事范文1

活动名称:《鼹鼠的箱子》

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的趣味。

2.让孩子用完整、连贯的言语进行表述,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从故事中选一些常见字教幼儿认识。

活动准备:

1.自制箱子、鼹鼠、小兔、松鼠、狐狸等头饰。

2.自录多种开心的笑声,录音机。

3.配套《预备小学生》一书。

活动过程:

1.引出故事

教师提问:“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大箱子,小朋友知道它能做什么吗?”

生:“装东西”。

师:“好那咱们一起看看小朋友猜的对不对?好棒呀,老师这里装了什么?”

生:“一只老鼠,还有磁带。”

师:“答对了,确切的说应该是一只鼹鼠,因为这是鼹鼠朋友的箱子。”

2.熟悉故事

2.1 教师讲叙故事《鼹鼠的箱子》并提问。

师:“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生:“鼹鼠的箱子”。

师:“小朋友真聪明,那么故事里都有谁呀?”

生:“有鼹鼠大夫、小兔、松鼠和狐狸。”

师:“鼹鼠大夫觉得寂寞,背着箱子去干什么?”

生:“去小兔家、松鼠家和狐狸家给他们治病。”

2.2 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打开《预备小学生》第34-35页,幼儿边看画面边听教师讲故事,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师:“小兔家的孩子没生病却是有别的问题,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小兔不会笑”。

师:“松鼠家的孩子怎么了?”

生:“也是不会笑。”

师:“那狐狸家的宝宝又怎么了呢?”

生:“板着脸,一点都不笑。”

师:“鼹鼠大夫怎么做的?”

生:“打开箱子让笑声飞出来。”

教师这时把事先录好的磁带放出来,让幼儿感受各种笑声。

教师启发幼儿了解:教师启发幼儿了解故事大概内容,并能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进行表述,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自己讲述故事

放录音并让幼儿结合幼儿书中画面自己讲述故事,或者小朋友两人一组,互相讲述和欣赏。

教师带领小朋友一起来把这个小故事演绎出来,让幼儿扮演鼹鼠、小兔、松鼠和狐狸。

找到字宝宝词宝宝“神奇”“感冒”“嘿”“哈”让幼儿认识。

结束活动:

师:“小朋友明白鼹鼠大夫的箱子里装的是什么吗?”

生:“明白了,是笑声”。

打板子的故事范文2

一日友人聚会,忽有人出了个选择题:你最喜欢生活在哪个年代?等轮到我时,我颇感底气不足地闷声说,晚明。大家从惊讶默然到愤愤然地开始质问,搞得我呢喃半晌,终于还是说不出什么有分量的理由来,于是现场气氛怪怪的有些异样,在场友人多半以为我在搞恶作剧。晚明的奢靡与空谈,早已被定性为亡国的耻迹,晚明士人和先秦大唐优容大气的思想巨匠比,也如矮人一般的卑琐渺小,缺乏光彩。当我面红耳赤地急急争辩又不得要领时,似乎也觉得自己比周围境界高大的友人矮了半截。

不过事后想来,何必辩解呢?这个选择题的答案其实没有对错之分,分歧纯在乎个人对某段历史的不同感受和判断。我给出的答案完全出自阅读清代历史的那点感觉,现在我痛恨这个经验,因为这是一种催人老成世故的经验。

余英时先生曾感叹明代王阳明这样的大儒都有被扒下裤子打板子的经历,与宋代王安石和宋神宗勾肩搭背共治天下的美事简直没法比。可是再看看清朝,你就会觉得官员被公开脱裤子打板子已是一种幸福,这就是我读清史倍感郁闷的一个理由。近翻《鲁迅全集》,猛然发现鲁迅先生已提前感受了类似的郁闷。鲁迅当年讲了一个文字狱的故事,说是有一个山西汾县的傻帽书生叫冯起炎,等皇上出巡时拦驾,呈上自己的经书,非嚷嚷着要让乾隆爷披阅,如此犯混也就罢了,他随文还有段话却更离谱。说是自己看中了亲戚家的两个漂亮姑娘,这家伙在泡妞方面有点底气不足,怕人家瞧不上眼,却又贪婪得两个都想要,心想这回可找到皇爷给撑腰了,于是很自信地说,如果乾隆爷您差个干员,派个快马和地方官知会一声,两个妞奉旨后照单全收,这事不就全齐了吗?那话透着股肉麻的亲近劲儿,好像乾隆爷就是他老爸。按鲁迅的话说,这傻帽儿不过是中了才子佳人小说的毒,总想着天子做媒、表妹入怀的大梦。傻是傻到家了,可人家的初衷不坏,起码是视皇如父,对自己老爸撒撒娇总是可以的吧,这在前朝有的是先例,明代的皇上恐怕还巴不得臣子如此献媚呢。可这次娇却撒错了地方,这才子的结局是被他的皇帝老子发配出关去了。

因此,我以为,清朝比前代更恶劣的地方在于,前代下人想做奴才,主子会假装高兴,至少不至于屁股被板子打烂,到了清代,做奴才还得排队等候,看主子的眼色,随便夹塞插队的后果就是挨揍,弄不好还得被发配到蚊子成窝的地方去。骂人当然要杀头,吹捧也得看场合,这“思不出其位”的火候实在是太难把握了!想要修炼到家非闹成心理变态不可。还是鲁迅看得清楚,他说,如果您对乾隆爷说这龙袍旧了,咱还是补补吧!进言者以为是尽忠,在皇上眼里却是大罪!那补袍子的话轮得着你说吗?轻则流放,重则砍头!

我们总有个错觉,觉得清朝大一统有功,不管其手段是否恶劣,但总算把“北狄南蛮”统统攒和到了一块,至于人在里面是否活得窝囊好像已无所谓,为了大一统,那些牺牲仿佛都是应该的。可我以为,人的尊严不应因任何廉价或高尚的替代品出现而遭随意践踏,否则我们将会永远生活在乾隆的阴影之下。

打板子的故事范文3

张咏在湖北做县令的时候,发现一个管钱的小吏,偷了一文钱藏在头巾里带出库房,于是令打板子作为惩戒。小吏不满,嚷道:“我不过是偷了一文钱,你竟因此打我,但你能够杀我吗?”这种“激将法”对张咏倒是管用,张咏写了四句判词: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随即拔剑杀了他。

后来张咏到四川任职时,又遇到一个不知高低的小吏。这个小吏因犯了错,张咏对他处以戴枷(jiā)的处罚。

小吏说:“你如果不杀我,我就一直戴着这枷!”大有胡搅蛮缠的架势。张咏也不含糊:“把枷拿下来有什么困难。”一剑削去,当场取了小吏首级。张咏不仅喜欢和人斗气,还喜欢和物斗气,他性子急。还是在四川任职时,一次,张咏吃馄饨,头巾上的带子多次掉到碗里,几次都弄不好,他干脆扯下头巾丢到馄饨碗里,大叫道:“请你自己吃个够吧,老子不吃了!”

张咏好像是一介武夫或者酷吏。其实不然,他爱读书,官俸几乎都用来买书,久而久之,他的藏书近万卷。他自恃(shì)书读得多,连当时在澶(chán)渊之盟中大出风头的寇准,也敢嘲笑。一次,他去拜访寇准。寇准设宴款待,二人分别时,寇准诚心向他请教:“何以教准?”张咏说:“《霍光传》不可不读。”寇准一头雾水,直到他后来读《霍光传》时,发现书中有“光不学无术”一句,才明白张咏是在说他“不学无术”。

张咏最大的贡献是发明了钞票。他治理四川时,创立了“交子”制度,一张钞票抵一千文钱,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比欧洲人使用纸币要早六百多年。大家可能会纳闷:连吃馄饨都那么性急的一个人,为什么会有这样高明的超前发明?其实,这也不难理解,也许正是张咏的性急,才使得他发明了钞票。你想想:金银铜钱又笨又重,遇上一个急性子的人,他正恨不得一下子都带走,如果是换成了一张张纸,携带起来多方便啊!

打板子的故事范文4

前年的夏秋季节,我有幸担当了一所中学的校长。弹指一挥间,600多个日日夜夜悄然过去,我在新岗位上,要送出第一届毕业生。在毕业典礼上,照例是校长要讲话的,反复思考,我觉得不能泛泛而谈地程序性读稿,应该给学生真感情,给他们讲一番“情”话。

我扣住校名中的“禾”字,先讲了一句“套话”――

“麦熟于夏,禾成在秋”,又是收获的季节到了,又是回报的看点近了,你们都长成了茁壮“绿禾”。值此,我欣慰地祝贺修完学业、顺利毕业的全体同学,也感谢辛勤耕耘的各位老师和悉心关爱的各位家长!

接着,我指向毕业典礼前布置的“功课”――

近期,老师们把各班三年来的视频回顾拷贝过来,我如获至宝,逐一打开浏览、品味。我凝视着大家的毕业合影,目睹着各班的课堂实录,领略着昔日的谈笑风生,深深地被年段长、班主任的良苦用心所折服,深深地为全体师生的精彩瞬间所吸引,深深地为家校合作的卓有成效所感动!

然后,我把“情”点迂回地从我自己指向了感恩――

我从教24年,从农村到县城再到特区,感受良多!真的是一路走来一路学习,一路走来一路思考,回溯我的历程,家庭、父母之于我的抚育教养一直交织其中。或许,大家都知道郭沫若的一个故事,他幼年上私塾,有一回周围的桃子熟了,很多孩子去偷,先生很生气,上课时口出上联,挖苦讽刺他们:“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并声明:“谁要对得好,可以免罚,不打板子。”郭沫若思索一会应答:“他年折桂步蟾宫,必定有我。”先生大加赏识,当即免去了对所有人的惩罚。在我们的校园中,不管是大家近乎疯狂的执着求知,还是类似调皮躁动的嬉戏,举手投足之间,同样饱含学习的锐意和师生的情谊,同样尽显青春的气息和民主的教育。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师,郭沫若幼年的启蒙多得益于他的母亲。我相信,大家的成长,一定也是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之下步步走来;学校的教育,其实也是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之上层层拔高。父母和老师的恩情,你们确定不会忘记!

我告诉学生们――

我现场观看过一堂《囚绿记》的语文课,过后又下载原文再读、再品,深深地被作者那份“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的情结打动,悟到了绿色的特殊秉性与短文的象征意味。难怪巴金在回忆其作者陆蠡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曾经,大家因为共同的目标,有了第一次的谋面;曾经,大家因为共同的问题,有了若干次的探讨;曾经,大家因为共同的升学,有了向前冲的拼搏。凡此种种,既一晃而过,又情意拳拳,同学之间的恩情,也没齿难忘!

我还告诉学生们,母校也总是记挂你们――

这段时间,我经常在想,大家毕业了,不管是在走南闯北的风风雨雨里,还是在休养生息的甜甜蜜蜜中,都会想起家乡的亲人,想起母校的老师,想起这方乐土的一草一木,想起“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绿禾”。我想说:孩子们,母校永远需要你们,母校随时欢迎你们!前年国庆期间,一批“老禾山”返校聚会,他们深情地说:回来了,再陌生,都是熟悉的!大家可能都读过朱自清的《绿》,其开篇之语:“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我想,今后的某年某日,同学们再次回到母校,不管是独自而来,还是携家人而来,或是同学再相会,都会惊诧于我们是“非同寻常的‘绿禾’”,都会惊诧于我们的学弟、学妹们更是“非同寻常的‘绿禾’”,母校正是有如此一茬一茬“非同寻常的‘绿禾’”,才能薪火相传、蔚成风气!

我还想让学生们记住并发扬母校的传统――

打板子的故事范文5

关键词:以生为本;小学班主任;管理措施;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适龄儿童统一接受班集体管理的情况也更为普遍。据此,本文从以生为本的视野出发,对小学班主任管理的措施所作的分析,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生为本”概念的意义

随着新课改工作的稳步推进,加强培养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引导的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成为教学改革工作的题中之意。为了满足更高的目标要求,加强小学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克服班级管理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而为小学生营造良好、温馨的学习、生活环境,也成为当前小学教育的探究热点。

从“以生为本”的视野出发,加强小学生的管理工作,对实现学生有效、具体的管理效果有着重要效用。简要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以生为本”的培养要求为直接营造出有益于小朋友学习的班级环境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通过管理工作的顺利实现,不仅能够对班级中出现的矛盾和困难做到及时的化解消除,同时也保障了集体活动更加具有民主性与积极性,使各项教学工作也能得到更好的开展。(2)其对于小学生的管理工作起到一个改进的作用。在过去的教学中因为存在教学、管理方法陈旧等问题,由此给学生造成学习环境不甚和谐的局面。但通过更加合理、有效的管理方式的改变与完善,也实现了班级、学校的管理水平获得了同步提高。(3)师生共同作为班级活动的参与者,这种管理工作的施行,也促进了师生关系朝着更加和谐、融洽的方向迈进,师生通过彼此间的合作、沟通也构建了平等互信、真诚可靠的沟通关系,不仅极大地减少了二者出现误解与意见表达不畅的问题,而且加深了班主任对小学生情况了解、熟悉的程度。

二、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的有效措施

小学班主任在对班集体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把握:

1.合理设置惩罚方式,避免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小学生处于萌芽阶段,其心智状况也相对欠缺,老师的一些过分的体罚和羞辱性的言辞很容易给小朋友们造成心理压力,从而丧失对学习的激情与向往。虽然严格的制度规范是十分必要的,但班主任在管理时也要注意惩罚的尺度,改变惩罚的手段,既要做到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举止起到约束管制的效用,同时也要对学生消极、抵触的情绪起到缓解效果。例如,在以前的教学课堂中,老师对待一些犯了错误的学生,采取罚站、打板子、蹲墙角的方式,这不仅让学生感觉到丢脸,而且很容易造成学生自此以后都对这门课程甚至是整个学习过程都产生抵触心理。所以,班主任在管理这些学生时,可以采取讲故事、耐心询问等方法,通过让学生树立正确是非观念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行为的问题,从而达到改正错误的目的。对于犯错情况相对严重的学生,也不要仅仅依赖于请家长加强教育的方式来完成管理,还需要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将犯错的原由、内心活动、心理状态等通通描述出来,并进行认真的审视反思,以此实现提升行为意识、自觉改正错误的目的。

2.培养建立健全的管理队伍

班集体的管理不全是班主任一个人事情,这种“以一对多”的管理也很难达到面面俱到的效果。所以,建立一支高效的管理队伍也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共同交流、协作,也能够使日常的学习活动得到全面、系统化的保障。值得注意的是,在培养班干部进行协助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要教会其一套正确的管理办法,不仅在态度上要改变骄横、漫不经心的管理态度,而且要树立负责任、积极耐心的办事风格,以此形成更加有效的班级管理。

3.班主任在管理中也应当做好表率,为小学生树榜样

处于懵懂阶段的小学生往往“有样学样”,不自觉地对老师、家长的行为进行模仿,因而,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必须以言传身教的方法为学生直接或间接的学习作成范本,同时这种行为示范的方式也为在学生面前建立崇高形象与威信起着重要作用。此外,要担任好学生良师益友的角色,不仅要求班主任关注优生的基本状况,对于后进生的培育转化工作,也要放到重要位置上来,力求通过班主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耐心劝导以及无微不至的关心,为改变学生的逆反心理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小学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不仅在于课堂的管理中,在课下也需要班主任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工作。由此可见,管理工作这一项“伟大工程”也需要班主任通过提高对学生的了解程度的方式,以达到更好、更高效的管理成果。

参考文献:

打板子的故事范文6

自2013年以来,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引进项目学习的课程与教学理念,以项目为主导,开展了基于项目学习的实践课程。在2014年寒假,学校设计开展了以“桥”为项目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科知识成为引领学生实践活动的脚手架,让学科教师引领学生高效地开展项目研究。本期,我们展示翠微小学“桥”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与思考。

“提高国民素质”一直是解放以来教育的重要使命,但是由于应试教育所形成的人才培养体制与机制没有突破,致使人才培育过程过分功利化,人才素质结构单一。十二年的基础教育,不少学生每个学科只读了几本教科书,只会做几道题,会做难题的进了重点大学,会做最难试题的进了顶尖大学。更令人担忧的是,学生休息不好,身体没有得到充足发展;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没有形成,过早地出现审美疲劳、社会厌恶症;学生学习动力呈递减态势,厌学情绪潜滋暗长。这种内外俱损、浅层次学习所形成的素质结构何以能支撑“万众创新”呢?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学术启蒙,引导学生在主动求学、探问、释疑、究理中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一定的成就感。

学术启蒙的必要性

1.保留儿童学术天性的需要

就智力品质的层级而言,学术品质是重要的一级。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学术,甚至大学本科也不怎么搞学术,学术是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成人的专利,现在不少研究生也变成了导师的打杂工,这是有目共睹的。不仅如此,有的高校专家甚至大声疾呼,中小学教师不要搞科研,教书育人就行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由来已久的传统型误导。我国的中小学生长期以知识训练为主要学习行为,是知识的搬运工,围绕着人类的已知打圈圈,即使是那些难题,也都是老师掌握答案而学生还不会的题,学生很少进行知识的重组、关联,更不要说知识的再生产、创造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儿童本有的学术天性也泯灭了,比如好奇心、探究欲、研究的心性等的丧失。为了保护儿童的自然天性,并使之延续到成人品质中,基础教育阶段有必要开展学术启蒙。

2.开展深度学习以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世界互联程度的加强,深度学习已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一提到深度学习,有的人就以为是要提高难度,其实深度学习并不是难度学习。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层学习而言的,强调学习关联、学习发现、主动学习、多维学习、跨界学习,是基于分析、评价、创新的学习,同时强调高情感投入和高行为投入。说到底,它是一种培育学术品质的学习。在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学习中很多都是浅层学习,如背记式学习、抄写式学习、翻译式学习、理解性学习。就是一些难题的学习,也不一定是深度学习,如有的学生把难题背记下来,照猫画虎,或者以刷题长见识,这也是一种浅层学习。浅层学习必然对应素质结构的单一,如果不解决这一症结,提高国民素质仍然只是一句口号。人才的竞争实际上体现在人才培养过程的优劣处置,从这个角度看,基础教育阶段开启学生的学术之路很有必要。

学术启蒙的素质结构及其意义

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术定位在“启蒙”二字。所谓“启蒙”,按照《当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这里讲的“启蒙”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开启儿童的学术意识

对儿童而言,学术意识是什么呢?是好奇的心理,是打破沙锅问到底的追问精神,是对事物较长时间的关注,是凡事爱琢磨。为此,学校要营造好发问的环境,引入学生不了解的事物,设置儿童还没有理解的现象场景,提供儿童能做事的机会,开发挑战园地、闯关园地等场所,及时播报学科前沿动态,显性展示各种人类研究的谜团,开放学校实验室。致力于这样的学术环境建设,学校的学术氛围就会渐渐浓起来,学术意识也会逐渐具备。

2.让儿童了解做学问的一般过程

做学问主要是揭示前人没有发现的人自身的规律、事物规律、社会运行规律以及它们相互间联系的规律。前人已经发现的规律而学生不懂得的,有些也可以按照做学问的方式做一番探究,让儿童不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开展假设―验证假设―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过程,从中养成良好的学术习惯,体验发现的快乐,感受到做学问也是一种学习,更是一件有趣味的事情。

3.让儿童熟悉基本的研究方法

要解决问题、把握事物的本质,就要去“格”。中国古人发明的“格物致知”的学法值得传承。在“格”的过程中,学生会主动用上一些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文献检索与综述、自然观察、分类、取证、实验、数据分析、行动研究等。这些超越了传统的机械学习和重复训练,学生能动起来,深入思考,与师生、其他人、各行各业、政府机关等建立广泛的联系,也培养了证据意识、打交道和做事的能力。

4.培养质疑和批判精神

随遇而安和敢于质疑、批判是中国历史的两条基本线索。在很多时代,教育导向了随遇而安,所以这些时代人才难以大量涌现。在有的时代,教育与社会的宽容度比较大,人才辈出,如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质疑和批判是学术训练的基本品质,儿童在这方面有天性,但往往被打压。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阶段,教育和社会要给与儿童一个宽松的环境,一种世界的视野,一份追求真理的许可,引导儿童合理地质疑与批判,包括对既有知识及其体系、教材、权威、常规、常理、常式等的质疑与批判,这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能起到很好的奠基作用。

5.指导和改变生产与生活

国家的学术力在一定程度上讲是国家的文化创新力,它作用于国家的生产与人民的生活,决定着国家发展和文明的程度。国家的学术力与国民的学术力是紧密相关的。国民的学术力提升是国民素质提升的重要表现,这需要从国民儿童阶段的教育抓起。儿童利用自己的学术性思考作用于生产活动、链接生活,甚至有自己的专利,这不是在讲天方夜谭的故事,课改地区有些学生的表现已经证明了这一点。长期以来我们以打基础的名义抑制学生的创造,把人生严格地区分为学习期和工作期,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学习成了唯一的劳动,学习分数成了进入职场的准入标准,结果是程式化和世俗化最终武装了成年前的儿童,儿童迈入成年后学习动力不是兴趣与理想,而是名与利,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我以为,以发展兴趣、实现理想为动力的学术体制和直接参与社会改造的学术体制应在基础教育阶段兴盛起来,这有利于引导市场经济体制下逐利的思想动机向良性转化,也有利于整个社会风气的净化。

学术启蒙的操作方式

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术启蒙绝不是把儿童培养成学者、学问家、发明家,而是像学者、学问家、发明家一样学习与思考。为此,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必要的学术操练要成为基础教育的一道风景,在这条风景线上,可以是以下这些方式。

1.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第八次课改的重要举措,对基础教育而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十多年来整体效果并不佳,表现在:不少学生没有真研究,书上抄、网上“荡”成风;有些研究性学习成果不是按照研究的规律得出来的,而是未证实的臆测。这种做法届届相传,影响极坏,污染了学校的学术空气。真而实的研究,要走完“选题-定题-议题-准备-实施-总结-反思”的全过程,引发和保持学生研究的兴趣,让学生有发现的惊喜,培育出持续研究的品格。

2.小课题研究

现在的基础教育体制里面,基本上只有教师有课题研究,未来也可以引导学生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开展学习,现在有的学校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经历了“选题-开题-研究-结题”的过程,资料查阅量大大增加,学术性文章的阅读量大大增加,视野更开阔,对学科前沿知识也有所涉猎,比起只读教科书的效果可谓天壤之别。

3.“学-用、学-创”模式

“学-用、学-创”模式,就是学以致用、学以致创,这里面蕴含着学术品质。一方面,将知识应用起来,能发现知识的适应性和不适应性,能补充或修正原有的学术;另一方面,加工、重组、关联知识,实际上是知识再生产的过程,能发展学术。这与“市场力量”和“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也是相符合的,这也是对职业教育、大学教育“学-研-产”模式的支撑与奠基。有的专家不经考证认为这是花里胡哨,还有的认为这是浮躁之风。应该说,现在教育界的确有类似的现象,但不能乱打板子,对于符合时代特征和符合人、社会发展规律的教改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全部否决。

4.实验研究

实验教学薄弱也是教育改革的问题背景。讲实验代替做实验、视频演示实验代替做实验、只做考试涉及的实验,这在一些学校还普遍存在。如何营造浓厚的实验研究氛围以助推学术启蒙呢?可以从实验环境的创设、实验条件的改善、实验制度建设、实验文化的沉淀、实验精神的形成等方面入手,同时既重视科学实验,也鼓励学生开展社会实验。

5.主题学习

由于受到教科书编排思路的影响,学校课程实施往往采用分章节学习、分篇目学习的办法,按部就班,条块分割,以致于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了知识原初的鲜活性与实践性,也出现了不少重复交叉学习的问题。采用主题学习的方式,围绕主题发散开去,聚合起来,让不同方面、层次、向度、时空的知识聚集、冲突,能实现对事物、现象的完整认识,教学过程生动可感。跨学科的主题学习则能引导学生在主题探索中培育综合意识,掌握综合技能,学会综合方法,形成综合能力,最终发展综合素养。这样的学习,自然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学术素养。

6.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学习

北京市新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要求各学科拿出不低于10%的学时用于开展学科实践活动,由此诞生了学科实践活动课程。这类课程除了强调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外,还特别强调学术性。既然这样,每次活动教师和学生都要设计完整的实践过程,活动前要研究出学习单、研究单,活动中要聚焦问题、有所发现,活动后要完成研究、有感悟与反思,而不是“到此一游”“打卡报到”。

7.其他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变革也是学术启蒙的重要手段。随着学习理论的充足发展,新的学习方式显示出了时代的优越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体现了学术取向,完全可以融入到学习过程中。例如,以“确立主题-立项-申请-实施-绩效反馈”为基本过程的项目学习,以“创设情境-确定任务-协作学习-汇报成果-评价反馈”为基本过程的任务驱动学习,以“前置性学习-学习目标及实现目标阐述-多途径讲解-多形式尝试-中期评估-寻求支持”为基本过程,同时混合各种理论、资源、环境、学习方式的混合式学习。

8.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学校要搭建学生学术交流的平台,包括网络平台、平面媒体平台、现场论坛等;鼓励每一个学生递交学术文章,参与不同层面的学术交流;尊重学生的学术作品,保障学生的学术权益;设立相应的学术评选机构,研制学术激励机制;让学术成果对自身生活、社会生活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并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成功。

学术启蒙的基本规约

学术启蒙强调一种适性引导,顺天致性,在实施过程中,要做到“三忌”,发展“三个基座”。

所谓“三忌”,一是忌讳罔顾儿童的年龄特点唯学术论,二是忌讳拔苗助长,三是忌讳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和负担。

上一篇免疫球蛋白

下一篇4s店培训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