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物理滑轮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物理滑轮组范文1
一、滑轮组绕线问题
作图题是中考中滑轮组知识的常见题型,重在考察学生对于滑轮组的固定端位置的确定能力及承担重物绕线段数、进行合理绕线的分析能力,学生解答该类题型时可灵活应用以下两点技巧:
1.奇动偶定
鉴于定滑轮只用来改变绳子的动力方向,而不用来省力,动滑轮则恰恰与之相反.因此,决定滑轮组是否省力的因素只有绳子的段数这一项,在确定固定端问题时,可以采用“奇动偶定”这一规律来判断.该规律作为确定滑轮绳索固定端的方法,指凡是用来承重的绳索,其段数n若为奇数,则固定端必定位于滑轮组的动滑轮上面,若其段数n为偶数,则该绳子的固定端位于定滑轮之上.如某中考题所示,题目给出图1这一滑轮组,要求学生进行绕线,以使重物G被匀速提升时最为省力.学生可以根据“奇动偶定”规律来绕线,作出如图2所示的滑轮组绕线图.
2.定下动上
解答上题的过程中,学生除了用到“奇动偶定”这一规律之外,还牵涉到滑轮组的绕线规律.即从内到外,拴动时上绕,拴定时下绕,这就是所说的“定下动上”技巧.具体指绕线顺序应该从内向外.若滑轮组绳子的固定端居于定滑轮上面,则将绳子向下绕,若固定端居于动滑轮上,则将绳子向上绕.使用此规律对考试问题进行具体地解答时,学生还要充分考虑动滑轮的数量这一问题.如上题所示,题目中动滑轮只数为1,其绳子可绕3段,若动滑轮只数变化,则相应地对绳子段数加以判断.
二、滑轮组的功与功率
中考中学生对滑轮组的功与功率两问题进行解答,首先应当熟练准确地找到有用、额外及总功,然后从题目中找出绳子段数,及是否计量摩擦与绳子重量的隐含条件,再使用力与距离计算,对两物理量进行快速准确地解答.接着以此为基础,结合功与功率计算公式,对滑轮组的功和功率进行最后计算.
以某题目为例,题目给出如图3所示的图形,不将各滑轮之间存在的摩擦与滑轮自重考虑在计量范围内,要求学生对功和功率进行计算.题目中,左方向受力为3F,右方向受力为物体和地面之间产生的摩擦力f.力的平衡公式规定向右的作用[HJ1.7mm]力等于向左的作用力,得出f=3F这一结论.可以看出,解答该题目时,功的计算不需考虑给定物体的重量.
再以另外一类较为特殊的题型为例,题目见图4,要求学生求功与功率.学生根据力平衡法则可知F等于2G+动滑[TP8CW18.TIF,Y#]轮的重量G动,然后再使用移动格数方法查出滑动物体滑动的实际距离SF,将力F的移动格数设定为向上1格,从题中给出的图可知,动滑轮上面存在2段绳子,因此,滑动物体这一绳子的自由端向上移动的格数即为2,所以,SF=0.5h.找到这些条件之后,便可以将功和功率求出.
物理滑轮组范文2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练习组装滑轮组和学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通过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究,进一步了解影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找出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方法,认识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际意义,增强合理改进机械、提高效率的意识,增强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责任感。
这个实验从组装滑轮组到测出各个物理量,要进行的活动和记录的数据都较多,它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思维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所以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并在课上充分发挥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加深对机械效率和滑轮组的认识
2.学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3.了解与机械效率有关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认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
2.通过参与用实验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
4.培养学生从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探究课是中学物理教学中较难的一节课,所以学生在做实验时大部分不懂得怎样做,应该做什么。所以教师可以先将实验的过程大概地描述一遍。有些同学在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教师要及时地给予纠正,同学们要分工合作。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学策略:由浅入深,步步引导。整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验为主线,多媒体与黑板的应用,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教学设计:1.通过例题复习上一节的内容;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教师提供一些辅助器材)。2.学生思考与讨论课文中的三个思考问题并针对问题制定本组的实验计划;然后组装滑轮组并选择实验器材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3.实验完毕,提问学生三个问题,并结合学生的实验数据进行解说,最后使学生掌握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方法。4.让同学提出在实验过程中的疑问并全班讨论解答,同时让同学们做二个实验:A同一滑轮组提升不同的重物至同一高度,其机械效率是否一样?B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到同一高度,其机械效率是否一样?5.从实验中分析怎样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和总结;最后布置作业。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教室与多媒体。
物理滑轮组范文3
一、掌握规律,轻松作图
跟滑轮组有关的作图题是中考最常见的题型之一,其难点是判断和确定承担重物绳子的段数n以及确定固定端的位置。作图题解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判断滑轮组中承担重物绳子的段数n。判断滑轮组中承担重物绳子的段数可以采用“分离法”,即在动滑轮与定滑轮之间用虚线分开,凡是直接与动滑轮连接的绳子就是承担重物的绳子。如图1a中有2段绳子与动滑轮直接相连,则n=2;图1b有3段绳子与动滑轮直接相连,则n=3。那么,请同学们按照上述方法自己找出图1c,图1d,图1e,图1f的n各为多少?
2. 确定承担重物绳子段数的方法有:(1)根据物重G与拉力F的关系确定:n=(如果结果是小数则进一取整)。(2)根据物体升高的距离h和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的关系确定:n=。(3)根据省力要求和拉力方向确定。例如,用2个滑轮组成最省力的滑轮组,则应按图1b组装。
3. 确定绳子固定端位置的规律是:奇拴动,偶拴定。仔细观察图1中的各滑轮组,你会发现凡是承担重物绳子段数n为奇数的,绳子固定端必拴在动滑轮上;凡是承担重物绳子段数n为偶数的,绳子固定端必拴在定滑轮上。
4. 滑轮组绕线规律:由内到外,拴定绕下,拴动绕上。就是绕线的顺序是由内往外绕,如果绳子固定端拴在定滑轮上,绳子向下绕;如果绳子固定端拴在动滑轮上,则绳子向上绕。
例1一条绳子只能承受3×103 N的拉力,用2个定滑轮和2个动滑轮,怎样组装滑轮组才能把104 N的物体拉起来?(滑轮和绳子的重以及摩擦不计)
解析:1. 确定承担重物绳子的段数。因为n===3.3,结果是小数,故进一位取整n=4。2. 根据“奇拴动,偶拴定”,绳子固定端拴在定滑轮上。3. 根据“由内到外,拴定绕下,栓动绕上”的顺序绕线(应照如图1e所示组装)。
二、滑轮组问题的常规解法
有关滑轮组的基础题难度不是很大,一般采用常规解法,即依据题目意思,选取相关公式代入数据求解。为了使同学们尽快熟练掌握解题方法,根据目前出现的各种与滑轮组有关的题目及题目所给条件和要求,我们把滑轮组问题分为以下几类:理想型、考虑动滑轮重型、完全考虑型。
1. 理想型。这类题目不考虑动滑轮重、绳子重以及摩擦等,难度不大。使用这类滑轮组提起重物时,滑轮组中承担重物的绳子有几段,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计算公式为:F=。
例2如图1a图所示,若不考虑摩擦和动滑轮、绳子的重,当G=100 N时,拉力F=_________N。
解析:因承担重物的绳子的段数n=2,故拉力F=G=×100 N=50 N。
2. 考虑动滑轮重型。这类题目一般只考虑动滑轮重、不考虑摩擦和绳子重,难度有所提高。计算这类题目有公式:拉力F=•(G+G),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例3如图1a所示,一人用该滑轮组提起重为200 N的物体,此时人对绳子的拉力为120 N,不计绳重及摩擦。若要提起600 N的物体,求拉力F及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解析:这道题隐含的条件是动滑轮的重,要解答此题必须先把它找出来。由“提起重为200 N的物体,此时人对绳子的拉力为120 N”可以求出动滑轮的重G。由F=•(G+G)得G=nF-G物=2×120 N-200 N=40 N。当提起600 N的物体时,拉力F=•(G+G)=×(600 N+40 N)=320 N,机械效率η====0.94=94%。
3. 完全考虑型。这类题目既要考虑动滑轮重、绳子重还要考虑摩擦阻力等,因此难度更大些。
例4用图1b所示的滑轮组匀速提起600 N物体时,人手实际提供的拉力F应该是()
A. 小于200 N B. 等于200 N
C. 大于200 N D. 大于300 N
解析:本题中“人手实际提供的拉力”意味着该题必须考虑动滑轮重、绳子重以及摩擦等因素的影响。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则拉力F=×600 N=200 N,考虑这些因素后F必定大于200 N,故选C。
例5用某滑轮组将重800 N的重物匀速提升0.5 m。已知滑轮组机械效率为80%,动滑轮总重60 N,求:
(1)拉力所做的功。
(2)在这一过程中克服摩擦所做的功。
解析:拉力所做的有用功:W =Gh=800 N×0.5 m=400 J;拉力所做的功即总功:W===500 J;拉力所做的额外功(包括提起动滑轮所做的功以及克服摩擦所做的功):W=W-W=500 J-400 J=100 J;提起动滑轮所做的功:W=Gh=60 N×0.5 m=30 J;克服摩擦所做的功:W=W-W=100 J-30 J=70 J。
三、利用“平衡法”巧解滑轮组难题
一些滑轮组题目利用常规解题方法是很困难的,特别是把滑轮组水平组装时,拉力与物重无关了,有些同学们便觉得无从着手。利用“平衡法”,也就是当物体所受的力相互平衡时,分析物体所受的力,根据平衡力的条件求解,可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例6已知500 N重的人站在2 500 N重的船上,如图2所示。当他用50 N的力拉绳子时,船做匀速直线运动,则船所受阻力为()
A. 50 N B. 150 N
C. 3 000 N D. 3 100 N
解析:由于船是做匀速直线运动,故船受力平衡。在竖直方向上,人和船的重力跟所受的浮力是一对平衡力,与船所受阻力无关, 这两个数据皆为迷惑人的无用数据。把船和人看作一个整体,它在水平方向所受的阻力和绳子对船和人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拉着船的绳子有3段,每段的拉力为50 N,所以船受到的阻力为150 N,故选B。
例7如图3所示,摩擦不计,动滑轮重30 N,重500 N的人站在重100 N的吊篮内拉绕过滑轮的绳子使吊篮匀速上升。
(1)人拉绳子的拉力多大?
(2)人对吊篮的压力多大?
解析:由于拉自由端的人不是站在地面上,利用“承担重物的绳子有几段拉力就等于物重几分之一”的常规解法已经行不通。采用“平衡法”可使问题变得简单:把动滑轮、吊篮和人看作一个整体,他们匀速上升,表明他们受力平衡。他们的总重与绳子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绳子有三段,每段拉力为F,绳子的总拉力为3F,动滑轮、人及吊篮总重:G=30 N+500 N+100 N=630 N,因为3F=G=630 N,所以人对绳子的拉力F=210 N;人对吊篮的压力:F=G-F=500 N-210 N=290 N。
四、变换角度,一题多解
对于同一滑轮组,从不同角度分析就有不同的解答方法。这类题目可以锻炼同学们的思维,提高同学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8如图4所示,每个动滑轮重均为20 N,横杆重量及摩擦不计。现用此滑轮组匀速提起重G=760 N的物体,那么需要施加在自由端的动力F为()
A. 200 N B. 180 N
C. 190 N D. 170 N
解析:解法1:常规解法。先确定承担物重绳子的段数n=4,根据公式:F=•(G+G)=×(40 N+760 N)=200 N,故选A。
解法2:平衡法。把动滑轮、横杆和重物看作一个整体,分析它们受力情况。由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受力平衡。它们所受总重力G与绳子拉力F是一对平衡力,这对平衡力大小相等。F=G=G物+G=760 N+40 N=800 N,绳子有4段,每段拉力F==200 N。
总之,滑轮组是初中物理“力和机械”的重要内容。要学好这方面的知识,就必须熟悉这方面的解题技巧,掌握解题规律。总结如下:
1. 作图题解题步骤:(1)确定承担重物绳子的段数n。依据n=、n=、拉力方向或省力要求确定。(2)确定绳子固定端。规律:奇拴动,偶拴定。(3)绕线。由内到外,拴定绕下,拴动绕上。
2. 基础题常规解法。(1)理想题,公式:F=。(2)考虑动滑轮重型,公式:拉力F=•(G+G),机械效率:η==。(3)完全考虑型,根据条件,灵活解题。
3. 对于复杂的滑轮组,常运用“平衡法”“受力分析法”求解。通常把动滑轮和重物等看作一个整体,分析受力情况,运用“平衡力”条件解题。
练一练
1. (2008•广州)在图5中用线代表绳子,将两个滑轮连成省力的滑轮组,要求人用力往下拉绳使重物升起。
2. (2008•贵阳)用如图1a所示的滑轮组将一个重8 N的物体匀速提高 2 m,所用拉力F为5 N。则此过程拉力所做的有用功是_____J,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_____。
3. (2008•长沙)小明用如图6所示的滑轮组将一个重为120 N的物体匀速提升2 m,所用的拉力为50 N,此时拉力所做的功为W,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η。若仍用该滑轮纽提升一个重为170 N的物体,此时滑轮组的机械效A. 240 J,80%,85%
B. 300 J,80%,85%
C. 300 J,80%,80%
D. 240 J,75%,80%
4. 如图7所示滑轮,用它们组成滑轮组,按各自的要求,请在图中画出滑轮组绳子的绕法,并填写出省力情况。(不计摩擦及绳子和滑轮的重力)
物理滑轮组范文4
关键词:物理教学;平衡法;滑轮组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141
“使用滑轮组吊重物时,若滑轮重和绳子摩擦力不计,动滑轮被几股绳子吊起,所用的拉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在分析滑轮受力与做功时,各部分的受力大小就容易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对于较复杂的滑轮题,其中的受力不单是一个滑轮,而是要将受力平衡综合运用起来,同时,在分析时有关的原则没有搞清。下面,笔者就来介绍一下有关分析的方法和原则,掌握了其中的原则,再“难”的题都会不费吹灰之力!
一、记住两条重要原则,一切难题都可以轻松解决
1. 同一根绳子,各处的拉力大小相等
这一条是不是太简单了,确实如此。但是,它在分析滑轮组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我们遇到滑轮组时就要首先找出到底有几根绳子,并确定每一根绳子上的拉力大小相等。
2. 每个滑轮静止时受到平衡力
当滑轮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到平衡力,根据受力平衡来确定各力的大小。同一根绳子拉着的几个滑轮(几个滑轮连在一起),可以视为一个滑轮,滑轮上的绳子股数越多,每股承担的拉就会越小,正所谓“人多力量大”。
如图所示,用一轻质滑轮,吊起一个重为200N的重物G,求此时的拉力F多大?
这是一个典型的动滑轮变化,如果不加任何分析就说是物重的1/2,F=100N,这时的结果就错了。
正确的分析应当是:拉着物体的绳子使物体静止,所以绳子拉力就是物重200N,又因为同一根绳子各处拉力相等,所以绕在边缘上的两股绳子拉力都是200N,且向下;向上拉滑轮的力F一定等于400N才能使滑轮平衡。所以,此时向上的拉力F=400N。
二、运用“平衡法”分析动滑轮上的有关受力
“平衡法”是指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根据受力平衡来判断受力大小的方法,并不是新的知识。我们在研究问题时,一般都使它们处于平衡状态,这样可以很好地利用平衡力来分析。
运用平衡法来分析滑轮受力是较简洁的,同时它对于我们加强受力分析又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对于高中物理学习,更是一种很好的铺垫。
例1. 如果考虑到滑轮的重力,同样可以利用上述的方法来分析。如图,用一滑轮吊起重为300N的物体,在不计滑轮重力时,所用拉力F=105N,求此时滑轮所受重力为多少?
利用上述方法:
1. 确定系统中绳子:此系统中有两根绳子,一根拉在轴上,另一根绕在滑轮上,且绕在边缘上的F拉力各处大小相同,都为105N。
2. 分析滑轮受到平衡力:滑轮处于静止状态,受到向上的拉力和向下的拉力和自身的重力,所有向下的力应等于所有向上的力:向上的拉力为3F=315N,向下的力F=G=300N,动滑轮自重设为G/;所以有如下关系式:3F=G+G/,代入得:315N=300N+G/,得G/=15N。
当然,在平时的计算时,还会将滑轮组平放,此时要注意:物体平衡时只要分析在水平方向上受力,竖直放置时物体受到的重力G变成了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到摩擦力f。
如图: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不计滑轮重与绳子摩擦,当绳子自由端受到拉力为30N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f= N。
对于滑轮组完全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分析,下面就来举几个“难题”你来感受一下做题时的“不费吹灰之力”。
例2. 物体重400N,不计滑轮重与绳子摩擦,滑轮匀速上升时,绳子自由端的拉力为 N。
这是复合滑轮组,当匀速上升时,每个滑轮都分受到平衡力,因此,我们先要确定从哪个滑轮入手,由于滑轮2 上的物重是已知的,所以,可以先来确定滑轮2 上绳子受力,再由滑轮1来确定相关受力。
解析:1滑轮1和滑轮2 上共有两根绳子,同一根绳子上拉力相等。2 对于滑轮2平衡时,向上有两段绳子拉着,向下有重400N的物体拉着,所以,滑轮2 上每段绳子的拉力为200N;对于滑轮1平衡时,受到向上两段绳子的拉力2F,向下受到滑轮2上绳子200N的拉力,因此,滑轮1向上绳子的拉力为100N。
如果考虑到滑轮的重力,你可以试着去分析:若每个滑轮重为10N,则绳子自由端拉力为 N。
例3. 如图,站在平台上的人使平台保持静止,设平台重120N, 滑轮和绳重不计,人重为600N,则人拉绳子的力为 N。
分析方法:1.滑轮1、2上分别绕有一根绳子,且同一根绳子上的拉力大小相同。
2. 不计滑轮的重力,对于滑轮2,设人的拉力为F,则拉着滑轮2右侧的绳子拉力也为F;滑轮2受到向上的拉力为2F,对于绕在滑轮1上的绳子向下的拉力都为2F。
3. 最后,整个平台和人都静止,可以将平台和人视为一个整体,所以平台和人应受平衡力,向下的力有:人和平台的重力600N+120N=720N;向上的力有:F+F+2F=4F,所以有:720N=4F,F=180N。
例4. 如图,滑轮重和摩擦力不计,吊在滑轮B上的绳子一端的物体重G1=20N,整个装置处于平衡状态,此时吊在滑轮A与绕过B的绳子的另一端的物体G2重多少牛?
分析:1. 系统中分别有:绕在滑轮A、C上的一根绳子,绕在滑轮B上的一根绳子,并且同一根绳子上拉力相等。
2. 在滑轮组中G1=20N,绕在滑轮B上的一根绳子拉力都为20N,向上的拉力为40N;绕在滑轮A、C上的这根绳子各处拉力相等,大小为40N;对于滑轮A,向上有2 段绳子拉着,向下的拉力当然为80N;物体G2静止时,受到向上的两段绳子拉力分别为:20N,80N,向下的只有物体G2的重力,所以G2=20N+80N=100N。
在上述题目中如果考虑滑轮重,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分析。假设每个滑轮重10N,则绕在滑轮B上的这根绳子拉力都为20N,再加上滑轮B重10N,所以滑轮B向上的拉力应为50N;绕在滑轮A、C上的这根绳子的拉力都为50N,对于滑轮A,向上两段绳子总拉力为100N,滑轮A重为10N,所以,向下的拉力为100N-10N=90N;对于物体G2,向上的总拉力为:20N+90N=110N,所以物体G2重为110N。
物理滑轮组范文5
①、定滑轮:L1 = L2 等臂杠杆,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②、动滑轮:L1 = 2L2 省一半力,但费距离;
③、滑轮组:有n股绳子承担物重和动滑轮,则F=1/n(G物-G动)、S=nh,滑轮组不但可以省力,而且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学生一般都能够记住这方面的知识,但是在理解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时还是存在一段距离,下面利用几个例子解析滑轮知识点的应用。
例1如图所示,利用定滑轮、动滑轮及滑轮组匀速向上提升重物,已知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甲=F乙=F丙=50N。则:
(1)、不计动滑轮重和绳与滑轮之间摩擦时,提升的物重分别是:G甲= N;G乙= N;G丙= N。
(2)、动滑轮重3N,不计绳与滑轮之间摩擦时,提升的物重分别是:G甲=N;G乙= N;G丙= N。
(3)、当物体被提升2m时,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分别是:S甲= m;S乙=m;S丙= m。
(4)、如果物体被提升的速度都是0.2m/s时,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分别是:v甲=m/s; v乙=m/s; v丙= m/s;
解析(1)直接利用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省力情况解决问题;(2)必须考虑动滑轮的重量;(3)考虑物重与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的关系s=vt解决问题;(4)物重与绳子同时移动,时间一样都是t,利用s=nh和s=vt得出结果。这道题比较直观,直接利用滑轮知识点就可以作出判断。
答案(1)50N;100N;150N
(2) 50N; 97N;147N
(3) 2m;4m;6m
(4) 0.2m/s; 0.4m/s; 0.6m/s
例2如图所示,物体重400牛顿,在水平拉力F=80牛顿作用下,物体匀速前进0.4米,这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牛顿,滑轮移动了米。
解析这道题首先要判断滑轮是定滑轮还是动滑轮,同时还涉及到二力平衡问题,此题看似复杂,其实只要把上图转动900角观察就一目了然。它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动滑轮。
答案f= F/2 = 40N; h = s/2 = 0.2m
例3王小灵用如何所示的滑轮组提升重1200牛的物体A,若他用500牛的拉力在10秒内将物体A匀速提高了1米,请你计算出除物体及绳端运动速度,绳端移动距离之外,与这个滑轮组做功过程有关的任意四个物理量,并把计算过程及结果填入下表。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它把滑轮知识点与功、功率及机械效率等知识联系起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利用能力。以下答案可供参考:
物理滑轮组范文6
一、给学生理清拉力F与物重G物、绳自由段移动距离s与物体上升距离h之间的关系
学生对这两种关系的理解直接影响学生对“三功”的准确计算。
1.F与物重G物的关系:F=(G物+G动)/n;条件:竖直方向上不计绳重和摩擦
很多学生只记公式而忽视此关系式成立的条件,如果不符合以上条件可能就有两种情况:
a.竖直方向上考虑了绳重和摩擦,则F>(G物+G动)/n;
b.如果是水平方向上拉动,拉力与重力就没直接关系了。
2.绳自由段移动距离s与物体上升距离h之间的关系:s=nh,此等式成立是没有条件的,即无论有无摩擦都成立。
由此延伸出的公式:v绳=nv物,此等式成立是没有条件的,即无论有无摩擦都成立。
二、“三功”概念的教学要准确到位,能掌握基本的求功方法
1.有用功(W有)
从做功角度看,如果某力所做的,功达到我们使用机械的目的,则此功就为有用功;从能量角度看,是系统对外界输出有价值的能量。
几种常见的情形:
a.竖直方向上提升重物:W有=Gh
b.水平方向上拉动物体:W有=fh
c.W有=W总-W额
d.W有=W总・η
很多学生在遇到水平方向上拉动物体时也死记公式W有=Gh,所以有用功不一定就是Gh。
2.额外功(W额)
从做功角度看,如果某力所做的功完全达不到我们使用机械的目的,而此功又不得不做,则此功就为额外功;额外功和有用功同时产生的;从能量角度看,是系统对外界输出无价值的能量。
额外功产生的原因:
a.竖直方向上提升重物:克服动滑轮自重、绳重、绳与滑轮之间的摩擦所做的功。
b.水平方向上拉动物体:克服绳与滑轮之间的摩擦。
几种常见的情形:
a.W额=G动(不计绳重和摩擦);
b.W额=W总-W有(有时候摩擦力未知的情况,多采用此方法);
c.W有=W总・(1-η)
3.总功(W额)
总功就是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几种常见的方法:
a.W总=W有+W额;
b.W总=Fs。
三、明晰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
1.在竖直方向上提升重物
η=W有/W总=Gh/FS=Gh/Fnh=Gh/nF
a.如果存在摩擦力,则减小摩擦、减小动滑轮自重都可以提高机械效率;
b.若不计摩擦,则公式可以变为η=W有/W总=Gh/Fs=Gh/(Gh+G动h)=G/(G+G动),则可以增加物重或减小动滑轮自重可以提高机械效率。
2.在水平方向上拉动物体
在水平方向上拉动物体时,有用功是克服物体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所做的功;额外功是克服绳与滑轮之间摩擦所做的功,与动滑轮自重、物重没多大关系,所以减小绳与滑轮之间摩擦可以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计算公式:η=W有/W总=fh/Fs=fh/Fnh=f/nF
综上所述,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方法有:
(1)减小额外功可以提高机械效率。减小额外功可以减小动滑轮自重、减轻绳重、减小绳与滑轮之间的摩擦。
(2)在额外功不变的情况下,增大有用功。增大有用功可以增加物重、增大物块与地面之间摩擦所做的功。
三、实验的一个注意点,教师需理解清楚
在“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只要同一物体被提升的高度h相同,那么有用功就都为Gh,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和加速拉动弹簧测力计的区别在于弹簧测力计做的总功不同,那么匀速拉动和加速拉动的机械效率就不同,为什么非要测定在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呢?这个一直困扰着学生也困扰着老师。
1.问题的分析
我们先从人们设定机械效率这个概念的目的谈起,机械效率是描述机械使用性能的一个物理量,即使用时有用(达到目的需要)的功占使用机械总共做功的百分比。在有用功一定的情况下,机械的机械效率越大,机械使用时需做的额外功越少。任何人在使用机械时都希望使用机械效率大的机械,这也是人们选购机械的一个重要参考量。所以我们肯定要测出这个机械的最大的机械效率。在测定时,若做加速运动,根据公式W总=Fs,拉力需做总功必然变大,而在提升相同高度的情况下,有用功不变,机械效率会变小,所以说匀速拉动测得的机械效率最大。我想,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从操作层面上来说的,当匀速拉动时比加速拉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更加稳定,易于读数。
2.实验的建议
在“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时对于弹簧测力计使用应遵循“匀速、竖直、缓慢”的原则。
综上所述,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更重视概念的生成,关注公式的适用条件,注重实验的教学,让学生在实验中提升动手能力,在思考中提升分析的能力,无论以后遇到什么样题型能以不变应万变。希望笔者的这一点点见解可以对同行的教学有一点帮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