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说明文作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说明文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说明文作文

初中说明文作文范文1

鸽子,世界广泛饲养。它是鸽形目鸠鸽数百种鸟类的统称。它们翅长,飞行肌肉强大。假设幼鸽生在一个地方,把它带出很远,依旧会飞回来,真的很神奇!

此外,鸽类雌雄终生配对。若一方死亡,另一方很久才会接受新配偶。这一点是十分像人的。它们栖息于建筑物或山岩峭壁上,常结群活动,飞行时好比一架喷了漆的飞机。它们拾起一些干草和小枝条用来筑它们温馨而美丽的小家。巢穴仿佛一个大盘子,中心偏凹,鸽子爸爸多贴心,把稻草盖到两个卵上面,让妈妈来孵卵。一周、两周后蛋便成了鸽宝宝。听了我的描述,你是不是也喜爱上了它呢?

自然我也有和小鸽子有趣的亲身经历。童年时,在鸽舍待过几天:那时有食用鸽、玩赏鸽、竞速鸽等等,但是我最喜欢新疆的野鸽了,它们体长大约30~35、36厘米,雌雄很难区分。

一次,雌鸽不停扑打翅膀,走路时咯咯地叫,昂道阔步的,不停对其它鸽子点头。雄鸽将它背起来,飞回巢里,不一会儿,两个卵滚了出来,雌雄两鸽好似微笑着。我见状去观察变化,可谁呈想,它们把我当成侵略者,一颗颗石子飞了过来,我也不得不落荒而逃。而后我知道鸽子拥有父爱与刚强。

初中说明文作文范文2

————对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的体会与反思

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十二中学 周文福

依据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人教版新教材,已经试用了两年。新教材贯彻了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倡导全新的语文学习方式,试图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程。事实上,语文专家眼里的新教材和一线教师眼里的新教材有着很大的区别:专家更多的是从教材建设的理念来评价新教材,而教师则是从实用的角度来看待新教材。下面试图从一个语文教师的角度以八年级语文教材为例,谈一些对新教材的粗浅认识和思考。

一、“新”“活”“实”——人教版教材的三个主要特点。

1、“新”。 新教材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标》)这一理念,新教材做到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新课标》)的目标。因此,新教材强调了课程观与人才观的统一,知识与能力的统一,课内与课外的统一,突出了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个维度设计。具体而言,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在听说读写四项能力的整合和互动上有新意。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 阶段目标》第四学段(7—9年级)将“口语交际”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并列为第四大目标。明确地提出了“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的进行交流”等共八项学习目标,新教材在每册书六个单元中都编排了《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单元,结合写作,强调听说读写四项能力的整合和互动。马鞍山地区于二年前便申报了国家级课题的子课题《中学生口语训练》。所以使用这套教材更是如虎添翼,如鱼得水。实践证明:重视中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2)在创设综合性实践上有新策。 新课标在《设计思路》中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为贯彻这一新的设计思路和思念,新教材在每单元都设置了综合性学习单元,独具匠心地把写作同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人教版初中教科书主编顾振彪先生在《21世纪初初中作文教材(人教版)的改革》(详见《语文学习》2004、1)对此举解释说:“就是力图实现从写作知识中心到写作实践中心的转变,首先,自始至终把学生置于综合性实践之中。36次作文就是36次实践活动,都致力于沟通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学科内外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观察,感受,思考生活。”从生活中选择写作材料,新教材最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设计思路。

(3)教材的文本及要求有新貌。 开发了许多新课文,杨绛、余秋雨、沈从文、汪曾祺、雨果、星新一、纪伯伦……这些老教材上未曾出现的名家,使学生大开眼界,获益匪浅。既使是经典的老课文,也根据新课标的理念设计了新的读解角度和练习要求。例:高尔基的《海燕》课后习题三:“请你想象一下,海燕在海上振翅飞翔时会有什么想法,它对海鸥、海鸭、企鹅会说些什么?试以‘海燕的宣言’为题写一段话,充分表现出海燕的心理活动。”这道题强调了学生对课文的整体的把握,突出了学生在阅读中独特的阅读体验。

2、“活”。 新教材的单元要求、选文、习题都比较灵活。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试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来引导学生感知、领悟,体现了建构主义的理念:“教育心理学上的建构主义把教师和学生看成是同样主动、具有潜能和反思能力的行动者。”(《教学的革命》[美]梅里尔.哈明)

(1)习题灵活。 例如《藤野先生》中“研讨与练习四”是两题选做其一,第一题是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第二题是将鲁迅的三位老师藤野先生、寿镜吾先生、章太炎先生做个比较,其中对章太炎先生学生不太熟悉,老师可以灵活处理,将前两位先生做比较,也可以指导学生课外拓展阅读《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来完成练习。

(2)选择的灵活。 新课标中说:“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人教版新教材的编写者在《综合性学习· 写作· 口语交际》这一板块的设置上便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编者精心地设计多种综合性活动,并无一例外地请学生任选一项,体现了教材极大的灵活性和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层次学生的适应性。

(3)单元设置的课文灵活。 每单元既有教读篇目,又设有自读篇目。由于安徽省中考现代文阅读材料均取自课外。这给教师安排课文的教学提供了选择的空间,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与教改的主观能动性。

3、“实”。新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新教材很好地落实了这些先进的基本理念。

(1)训练角度实在。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说:“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新教材强调通过朗读对文意、句子的感悟来整体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新课标(7—9年级)课程目标中关于“阅读”共有15个目标,其中10个直接提到通过读来达成目标。所以新教材对课文的研讨设计角度新颖,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使训练实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明显。

(2)基础知识落实。 新课标中将“识字与写字”列为第一课程目标。人教版新教材在每篇课文之后都有字词的“读一读,写一写”版块,体现了基础知识的落实,而苏教版教材却未设此项。新课标在课程目标(7—9年级)“识字与写字”中第三个目标为“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新教材是如何体现的呢?在附录中精心安排专题文章,八年级上册《欣赏王羲之书法》、下册《欣赏唐人狂草》这些文章短小精悍,深。入浅出,指引人们去体味书法的审美价值。学生读后无不称赞,获益颇深。再结合我省教科所自编的《写字》教材的使用,新课标关于写字的要求在我省是得到很好地贯彻与落实的

(3)方法指导实用。 新教材单元提示都明确地介绍了本单元学习内容、编写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并在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中有明确地方法指导,来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同时,加强延伸拓展,在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例:八年级下册《列夫 托尔斯泰》“研讨与练习四”:“……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与同学一起讨论:托尔斯泰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通观人教版新教材,在每课练习的最后一题几乎都强调延伸拓展,把课外练习,收集资料,学科渗透,合作创新融为一体,来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

1、有些选文欠妥。 好的选文既要体现教育目标要求,又要吸引学生。有些新课文在成人眼里是好文章,却不一定能赢得学生的肯定。例如:八年级上册的《桥之美》。虽然文辞优美,但学生欣赏者少。还有部分课文练习答案欠严谨,语言过于诗化,学生不易理解。

2、作文教学与口语交际指导欠缺。 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科书主编顾振彪先生说:“过去的作文教材,注意传授写作的方法、技巧,培养学生注意选材、布局谋篇和谴词造句的能力,这有正确的一面,不可一笔抹杀。”但新教材似有“一笔抹杀”之嫌!顾振彪先生谈新教材作文编排的意图是:“加强作文和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的作文和生活全方位地结合起来了,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学生从生活出发写作文,再也不愁于‘无米之炊’”。但试问:没有好的厨艺,只给米和菜,人就都能做出美味佳肴吗?好的“厨艺”(基本的写作方法和能力)也是重要保证之一啊!

就现实来说,话题作文已是中考的趋势,若人教版在编写教材时能率先编排一些有关话题作文的审题、选材、立意等方面的写作技巧,也可体现开拓创新及与时俱进的精神。再从初中高中的衔接来分析,以上海版高中语文教材主编王铁仙的介绍:他们“着眼于最基本的写作方法和能力”在高中第一册至第六册当中安排了“分析与剪裁”、“让语言富有文采”、“联想与想象”等有关写作方法的专题训练。就话题作文而言,初中生更需要这方面的指导。顾振彪先生著文说:“解决了‘写什么’,‘怎么写’就随之解决。教师可以综合写作内容,向学生随机指点写作方法。”但随机指点什么写作方法,如何指点到位?若新教材能根据中考作文的趋势(尤其是话题作文)安排科学精当的训练序列,则形成与高中语文作文学习的有机衔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相信一定能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

口语交际上,老教材中明确地提出了“简明、得体”等训练要求,而新教材虽精心设计了各种活动,但缺乏明确的要求和相应的指导方法。以八年级上册《走上辩论台》为例,虽然设计了三项活动,但没有基本的辩论技巧的指导,教师们在教学中很快发现学生在辩论时各弹各调或冷场的现象时有发生。故与作文教学一样,口语交际也可以考虑相应地编排一些明确地训练要求和指导方法。

3、单元课文的前后编排失当。 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科学生活单元。单元提示中明确提出“阅读中还要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初中阶段有关说明文知识的初步介绍和能力的初步养成训练。但下册的第三单元是环保知识单元,也可归于说明文之列。但单元要求极为浅显。“前深后浅”,这样不利于学生复习提高有关说明文的知识和能力。建议是否可以上下册单元对调。

4、个别插图也需修改。 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插图中欧阳修过于苍老,而文中虽称“苍颜白发”,但其时年三十九岁。插图所画,误解文意,不利于对其被贬后心情郁闷但仍心怀天下、与民同乐的文章主旨的理解。

5、新的教学资源提供不足。 新课标中说:“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化和发展。”在执教萧乾先生的《吆喝》时,作者描绘得很生动,但毕竟是“纸上谈兵”,学生无法直观感知吆喝的风韵。我上网搜索找到了相关网站,当那原汁原味的京腔吼出了吆喝时,学生立即兴趣盎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又开始了一堂成功的课……我适时地向他们提供有关网址鼓励他们课余再去搜索去探寻。所以建议每篇课后都注明有关内容的网址、网页,给学生课余的拓展提供一个平台。

一套新的实验教科书,难免存在一些不足,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如上的感触,班门弄斧地提出,请方家与同仁们指正。

总观人教版教材确是瑕不掩瑜!其崇实求新、精练活泼的编排使人耳目一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理念最为先进的好教材。“新”“活”“实”是其显著的特征。

与之相应的是,作为教师也应以“新、 活、 实”对待教材。即学习并运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新理念、新的学习方法、新的评价和目的来进行教学改革;灵活的使用教材,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以务实的态度,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切实得到提高。

2004-10-12.

参考书目:

1、《21世纪初初中作文教材(人教版)的改革》 顾振彪《语文学习》2004、1

初中说明文作文范文3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诵读;国学

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教学难点。

一、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文言文承载着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积淀。学习文言文可以鉴古知今,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因此,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勿庸置疑。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七至九年级学生要能“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要“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综观初中语文课本,以人教版为例,六册书共涉及文章46篇(其中尚不包括课外古诗词60首)。内容涵盖古代主要文体,如诗、词、曲、铭文、记、传、诸子散文、历史散文等数十种文体。时间跨度从《诗经》时代至近代初期。

二、文言文的学习现状

初中学生不大喜欢文言文,原因很多。第一,教法简单,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要求学生弄懂每个字的意思,还要掌握名词做状语、定语后置、倒装句等语法知识,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可学生听起来昏昏欲睡,效果很差。第二,背诵内容多,学生感到压力太大,还认为背诵文言文今后无多大用处。第三,死记硬背了很多文言文,学了很多古代语法,但是考试的时候却还是拿不上满意的分数。很多学生反映,现代文阅读和作文好拿分,投入的精力和时间相对还少,而且占的分值还大。

三、文言文学习为什么要重视诵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意思是说反复朗读能领会文章的旨意,强调了读的作用及其重要意义。初中生学习文言文应该先是感知内容,然后过渡到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文言文与现代语体文有很大的差异,初中生学习文言文,只有先通过反复的诵读吟咏,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之后,再经教师点拨分析,才能进入理性认识――对文章思想内容的认识。所以,学习文言文先进行诵读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的。

语言学习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还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的把握的能力”,即要注重对语言的直接吸收和对语感的直接把握。初中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大多是传承中华文化、内蕴丰富的经典,只有经过学生反复的诵读,慢慢地品味揣摩、领悟,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学生的收获才更大。

学习语言要重视积累。学生学习文言文进行诵读,是积累文言文语言材料的最好方法。初中生学习文言文,就要在诵读上下功夫,多读多背,甚至是陶渊明式不求甚解式的“死记硬背”。学生先有丰富的积累,再长期消化吸收,学习古文就会事半功倍。

四、怎样诵读文言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学习特别是古文学习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文言材料,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掌握。加强文言的诵读就是最有效的实践活动。

1.要求学生能够大声地朗读。教师要让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字典,自学生字,然后自主、顺畅地大声朗读。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得再明白不过了:“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读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2.重视教师的范读。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仅具有榜样作用,而且对学生还有熏陶感染作用。对于初学文言文的学生,教师的示范性吟咏诵读是引领学生开启文本之门的钥匙。教师要引领学生,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细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初步掌握文言断句、重读的规律。对于难以读准的片段和句子,教师可在语法知识的辅助下,帮助学生揣摩涵泳,找准重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

初中说明文作文范文4

【关键词】:作文教学;教师问题;观念;方法

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相对阅读教学而言,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显然要多一些。存在问 题的原因很多,但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教师自身的作文教学水平存在问题。

一、观念有偏差

教师作文教学的观念问题是作文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一旦教师作文教学观念有偏差, 其作文教学也就必然会出现方向性的偏差。目前语文教师在对学生写作能力形成机理的认 识上普遍存在着偏差,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不能正确为学生写作定位。写作是一种智力技能,它是通过大量的写作实践而练就的 ;写作能力的提高主要不是靠写作知识,写作知识对写作有一定的作用,但作用不大。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技能有两类: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写作是一种智力技能。无论何种技 能,其形成都要经历两个阶段:技能认知和技能形成。技能的水平有高低之分,技能的形成 与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实事上,它是从技能初步认知到技能初步形成,再从技能 认知水平的提高到技能水平的提高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技能水平的提高是建立在有较 高的技能认知水平基础之上的,但是较高的技能认知水平本身不能直接转化成较高的技能水 平,较高的技能水平只有通过对建立在较高技能水平的认知基础之上的不断训练才能逐步形 成。 学生对写作的认知,有的是教师教的,有的是自己通过阅读得来的(从读别人的文章中体会 的,或是别人在文章中介绍的),有的是自己在写文章时自悟的。但对写作最有用的 就是作者在写作中自悟出的对写作的认知,唯有这样的认知最真切,对写作的指导作用也最 大。从根本上讲,对写作的认知水平与写作的实际水平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学生对写作 的 认知水平主要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写作而得到不断提高的。另一方面,写作的认知水平提高了 , 写作的实际水平才能提高。但是写作认知水平本身并不能直接转为写作的实际水平,写作实 际水平的提高是通过建立在写作认知水平提高基础之上的不断的写作训练而逐渐生成的。因 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写作知识的掌握,更要重视学生扎实的写作训练。

其二,很多教师都认为,写作主要(或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阅读来促进的,这导致读对写的作 用被不适当地夸大了。俗话讲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正是对“以读促写”语文教学传统的最好 注释。这句俗语的直接意思很明白:你如果读了大量的唐诗,就会写诗。这句俗语的意思再 推广开来就是:你如果大量地阅读,就会写作。纵观中国语文教育史,这种“以读促写”的 教学范式在大多数时间里都占据了语文教育的主体地位。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语文学界对语文教学的各方面问题都进行了大量的反思,这其中也包 含了“以读促写”语文教学范式问题。但长期形成的“以读促写”这种语文教学范式在大多 数教师的头脑中似乎根深蒂固,很难改变。持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就可以达到提高写作能力 ”观点的人,其观点的实质就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就可以达到充足的语言积累,获取大量 的写作知识;有了充足的语言积累与大量的写作知识,也就具备了良好的写作能力”。 大家都知道,写作主要就是语言表达。语言表达是以语言积累作为前提的,没有适量的语言 积累,语言表达就难免会遇到困难。然而有丰厚的语言积累未必就一定有良好的语言表达。 我们从阅读中获得的与写作有关的语言积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词汇、语句的 积累。阅读所形成的这种语言积累要转换为写作中的灵活应用需要一个漫长的写作训练过程 ,只靠阅读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还有一个积累是获得语言使用上的认知(明白语言可以如何 用)。事实上,语言的认知水平与语言实际应用水平是不一样的,一个人有较高的语言认 知水平,并不意味着他就有较高的语言表达水平,就像很多知名的语言学家与文艺理论家不 是(不能成为)文学家一样。语言表达是一种技能,任何一种技能都主要是依靠练习才能逐渐 形成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建立在一定语言积累之上的、且须经过不断的写作实践才逐步形成 的。 大家也都知道,文章中的语言表达还要借助一定的篇章结构等笔法形式来显现,这些一定的 篇章结构等笔法形式就是我们常说的写作知识。其实,我们通过阅读可以大量获取的那些写 作知识,仍是停留在对写作方法的认知层面上的知识。要说这种写作知识的作用,正如我们 前面所说的那样,“写作知识对写作有一定的作用,但作用不大”。

因此,“通过大量的阅读就可以达到充足的语言积累,获取大量的写作知识;有了充足的语 言积累与大量的写作知识,也就具备了良好的写作能力”的认识显然是错误的。

二、方法不妥当

讲作文教法与写法的文章可以说是铺天盖地。当然,我们的作文教学可以从这些文章中汲取 一些可资借鉴的方法,但这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作文教学的效率普遍不高的尴尬局面。我 个人觉得,作文教学要超越这些“铺天盖地”的“方法”,就得站在“方法”之上,也 就是要把握作文教学的“原则性”的“方法”。笔者认为,这“原则性”的“方法”就是 作文教学要核心化、要序列化。

1、要核心化。 作文教学应抓住两个核心:语言的表达能力和对生活的感知力。写作是将思维转化为文字的过程,在本质上就是语言表达。学生学习写作在本质上就是学习 语言表达,而怎样才能使学生的语言表达取得更好的成效,则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所要重 点去研究的问题。这也是我们作文教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影响语言表达的因素很多,如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心理因素等等。但从语言本身的层面来 看,主要有两个因素:一个是语言积累,一个是语言表达本身。先说学生的语言积累问题。 大家都明白,语言表达是建立在语言积累之上的,没有丰厚的语言积累就不可能有良好 的语言表达。教师可以通过听说读写多管齐下,使学生实现适量的语言积累。教师不仅要重 视 学生在阅读中的语言积累,也要重视学生在写作中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多写作,把阅读中学 到的或是听来的词汇、句子等语言表达尽可能用到写作中去。这样,才可能使语言积累越来 越丰厚。再说语言表达能力问题。一个人,如果有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无论要写什 么文体,他也应该是可以应付的。

真正的写作绝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创造,它要求写出自己的独 特感知。尽管我们的作文教学,不是专门为了培养作家、新闻工作者或是研究者等专业人员 去 教学生写作的,但写作的本真指向始终都是创造和表现自我。

作文教学一定要把握这个大方 向,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对于学生而言,在作文中能写 出自己的感受,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就可以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作文了。当 然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学生对生活要有良好的感知能力。学生只有对生活有了良好的感知力,才可能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这样的写作才能真 正表现自我,这样的写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写作。因此,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对生活 的感知能力问题作为作文教学的核心问题来研究。 2要序列化。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抓住上面说到的两个核心问题外,还要把握一个序列化的问题。 在作文教学中,需要教学的东西很多,应该把初中或高中看做一个教学的整体,在此基础上 对作文教学进行序列化的安排。教师可以根据语文“课标”的要求,拟定出初中、高中作文 教学的序列。譬如,初一年级语言表达方式可以确定为记叙和描写;文体写作确定为一般记 叙文和应用文中的通知、启事、申请书和倡议书。初二年级语言表达方式可以确定为说明 和抒情;文体写作可确定为说明文、记叙文中的消息与通讯以及应用文中的感谢信、表扬信 、公约和计划。初三年级语言表达方式可以确定为议论和表达方式的综合利用;文体写作可 确定为议论文和应用文中的海报、广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如此这般,整个初中的作 文 教学在语言表达方式和文体写作上就会有一个较为合理的序列(主要体现作文教学内容的连 续性与渐进性)。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作文教学往往没能抓住核心问题,往往未能对初中或高中整 个学段的作文教学进行序列化安排。教师的作文教学有很大的随意性,常常是这次作文课 讲写作的这个问题、写这个题目,下一次作文课讲写作的那个问题、写那个题目,几次作文 课讲的若干个问题或是写的若干个题目,它们之间往往缺乏合理的序列,作文教学的核心 更是难以体现。

实事上,关于作文教学的核心化与序列化问题,不能全怪我们教师,语文教材也需负很大 责 任。就目前出版的三套初中语文教材看,人教版的教材把写作与“综合性学习”合二为一, 强调从生活化的角度去写作,强调学生把不同的生活作为写作对象,教材很难看出写作教学 本身所特别要求的核心化与序列化。和现行三套初中语文教材相比,现行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作文教学的核心化与序列化方面的处理就好得多。教材在作文教学方面的编写能基本体现作文 教学的核心问题,单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力”这一核心问题,在第一册的高中语文教 材的“写作、口语交际”部分就设计了三个单元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即“用心感受生活”、 “ 深入思考生活”和“表现主观情意”。作文教学的另外一个核心问题“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 能力”在教材中也得到了较充分的体现,在六册语文教材总共三十四个写作单元中就 有近二十个单元是有关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现行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作文教学方面的 编写不但能凸显作文教学的核心问题,也能基本体现出作文教学的序列化要求。它不仅在 语 言表达方式的教学安排上有清晰的序列性,在文体写作安排上同样具有清晰的序列性,从叙 述性文体逐渐过渡到说明性的文体和议论性的文体。2001年,这套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高 中的起始年级开始使用,它在写作教学方面显现出的独特优势也逐渐被大家所认可。

总之,作文教学只有做到核心化与序列化,作文教学效率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 平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三、缺乏写作的直接经验。

前些时间,笔者就本地区中学语文教师写作现状进行过一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中学语文 教师坚持写作的人很少,而且写作的质量普遍偏低,很少有人能在有关刊物上发表文章。这 说明了语文教师本身写作直接经验的缺失[2]。

前面说过,写作是一种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通过不断的写作练就的。如果语文教师不写作 ,或是写作的数量很少,教师自身的写作技能不仅很难提高,而且会逐渐衰退,其直接后果 必然是教师自身的写作直接经验逐渐缺失。那么,指导作文教学,语文教师只能靠间接经验 ,看看别人是怎么说的,然后依据别人说的(或是加上自己的推想)去教学生写作文。

教作文如同教练教人游泳。试想,一个游泳教练自己不会游泳,哪怕他看了再多的游泳方面 的 书,请教再多的游泳高手,他也很难教会别人游泳,更不可能培养出游泳高手。因为他得来 的是间接经验,他未必能理解。再说,游泳时可能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有些东西在间接经验中可 能根本就没有。作文教学也是一样的,别人讲的写作经验你往往很难彻悟(它还可能是不准 确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这样的经验不好用来指导学生的作文;再说,在学生的实际写 作中,再多的间接经验也不可能涵盖在实际写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形。写作的实际情形 是活的,是千变万化的,只有教师本身在写作上既有丰富的直接经验又有丰富的间接经验, 才能真正地从容应对学生在写作时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形,才能真正做到指导学生写作游刃有余。

关于语文教师写作的直接经验,叶圣陶先生在《“教师下水”》一文中说过,语文教师写下 水作文,能“无论取材布局,遣词造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 非常熟练,具有敏感,几乎不假思索,而自然能左右逢源。这样的时候,随时给学生引导一 下,指点几句,全是最有益的启发,最切用的经验”[1]488。由此可见,教师 写作的直接经验对作文教学是多么重要。语文教师只有自己常写作、多写作,才能不断积累 写作的直接经验,才可能在作文教学中讲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四、对作文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

对作文教学重视不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是作文教学的观念有偏差。这一点,前文已有论述。

其二是教师自身很少写作、怕写作,在其头脑里定然潜伏有对写作不够重视的因素。有些教 师往往不能很好地利用每周两节的作文课。上作文课前不认真备课;作文课堂上,有时只是 随意在黑板上 写个作文题目,让学生自己去写,而没有进行任何的写作指导。有的教师,干脆把作文课改 为上其他内容的语文课。对作文教学的不重视,还表现在以下几点:作文批改不及时,讲评 缺乏针对性,写作数量严重不足,一个学期下来学生才写三四篇作文。

另外,教师对作文教学重视不够的问题同目前的应试教育也有很大的关系。作文分数在 整个语文考试中所占的分数比例不是很高,一般的语文考试,作文只占30%到40%,而且学 生 在作文上得分的分差也拉得不开。因此许多语文教师都持有这样的观点:与其把力气花在提 高学生语文的作文分数上,还不如把力气花在提高学生语文的其他方面的分数上。

总之,作文教学效率不高,除了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观念、方法上存在问题,教师本身写作经 验不足,以及教师本身对写作教学重视不够外,还与教师其他方面的一些问题有关,诸如 对作文的评价水平问题等,这些都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探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