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诗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华经典诗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华经典诗词

中华经典诗词范文1

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者,莫大乎蓍龟。

此句意在说明卜卦的作用和意义,联系上句来看,法象、日月都能在易经的法理中找到对应,而对于人们更为关切的易经的人文用途,易卦更显现了强大的威力。

探、索,探求、求索、探到,赜,前文谈到过,意思是深奥,隐,隐秘、隐微,这四个字的意思在《周易正义》中是这样讲的:探,谓窥探求取。赜,谓幽深难见。卜筮则能窥探幽味之理,故云探赜也。素,谓求素。隐,谓隐藏。卜筮能求素隐藏之处,故云索隐也。翻译过来就是探求深奥、隐秘的事物和道理;钩,钩取、东西在深处的时候才需要钩,如钩沉,致,招引、使达到的意思,比如招致。深者,难觅难见。远者,难闻难求。合起来这四个字的意思是钩求、获得深远的事物和道理。以定天下之吉凶,就是确定天下大事的好坏、利弊,“成天下之叠者” 音wei,不倦的意思,“”,《尔雅・释诂》中的解释是,勉也。本义指水缓慢流动,无止无休,如清流,引申形容孜孜不倦,也有人将其同于伟大的伟。对于这一句的意思孔颖达是这样阐释的:言天下万事,悉动而好生,皆勉勉营为,此蓍龟知其好恶得失,人则弃其得而取其好,背其失而求其得,是成天下之也。我比较认同其中的含义。天下万事万物生生不息,都在勤勉的营生,通过卜卦,好坏得失都在卦象中显现。人人都愿意趋利避害不在乎已经拥有的东西,而去追求自己喜好的东西,都不希望失去而希望获得,所以连续不断、连绵不绝的在求索中。但是真正的能够在求索过程中做到发现隐秘、深奥的事物和道理,能够把深远的事物和道理弄明白、搞清楚,甚至能够判定天下之事的吉凶悔吝,这三者都是作为人而言感觉非常困难的事情,也是仅凭自身之力很难认知的事情,况且还能够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去求索,恐怕只有卜卦才能够实现。蓍草、龟甲虽为小东西,但是在为易者眼中、手中,却可以发挥大作用。借助这样的方法和手段,圣人就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可以超越自身的物理极限,通过惜力发力,来丰富和强大自身的力量,这就是易的威力。

中华经典诗词范文2

很多时候,我们语文教学中,对中国古代经典诗词的教学,还处于教师讲、学生背的初级阶段。一些学生在背诵经典诗词过程中,缺少情感体验,对诗词内在的含意和思想,理解体会较少。不能真正实现“通过古典诗词的学习,达成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目标”。

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中华好诗词的兴趣,把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达成“润物无声”教学效果呢?开展语文第二课堂、组织中国古代经典诗词的诵读大赛,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下面结合自己多年语文教学的感悟,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一场“中华好诗词诵读大赛”,仅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前期准备

一所学校“中华好诗词诵读大赛”的组织开展,要在全校师生广泛参与的基础和前提上进行。先要利用语文课堂、早自习等,确定经典诵读时间,组织全体学生进行诵读训练。语文教师要经常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经典诗词的范读教学。要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音乐和图画,让学生更直观的感知经典诗词的意境。要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诵读形式,要侧重于个人诵读。要引导学生从诵读的语调、神态上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含。要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形成一定经典诵读气氛的基础上,才能组织大赛。

二、大赛组织

1.大赛可由校德育部、团委和语文教研组等多部门联合组织。学生参与积极的学校,可让学生自愿报名,报名不踊跃的学校,可于各班下放参赛名额。可先组织初赛,经过筛选后的一定数量的选手,参加正式比赛。一则保证大赛的总体水平;二则,要掌握大赛的总体时间。

2.选定学生会成员,男女同学各一人为大赛主持人。大赛程序要由德育部、团委和语文教师共同研究商定。要在赛前进行主持程序的排练,要确保大赛各环节的流畅。要有大赛画面背景、配乐、不同角色坐位等项的考虑与设计,确保大赛的内容与形式统一。

3.参赛选手,可于中学生必背古诗词中,自由选择参赛作品。可自由选择,是否需要配乐、选择什么风格的配乐。确定需要配乐的选手,由选手自己查寻提供配乐素材,其过程中,班级语文教师可参与指导,配乐素材要于大赛前三天,递交大赛组委会,方便编曲。

4.选定对古典诗词有研究的教师做为大赛评委。评委可设七人,评分分值,可在12至20分之间,可保留小数点后一位。记分时,要舍去最高分和最低分,其余合计平均,为选手最后等分。可于下一位选手比赛后计分时间,公布上位选手得分。

5.可邀请语文教研员或对古典诗词有研究的社会人士,做为评点佳宾,对参赛选手的表现进行适时评点,增添大赛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对参赛选手也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针对观赛学生,可设置现场问答环节,进行现场奖励。奖品以古典诗词的学习用书、用品为佳。

6.大赛可邀请教育局德育、团委等相关部门领导和校领导参加,可设置领导讲话和参赛选手发言环节。可邀请相关宣传媒体,进行宣传报道,扩大社会效应。可进行全程录像、拍照,便于资料留存,赛后组织未到场的学生观看,扩大激励效应。

三、大赛奖励

1.大赛的奖励要有激励性。凡参赛选手,都应有鼓励奖,以奖励他们积极参与,勇于表现自己和对中华古典诗词的热爱。在些基础上,设置一、二、三等奖各若干名,奖励名额在占参赛选手的三分之一强。要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有努力就会有回报。

2.奖品要与中华好诗词的大赛内容有机结合。以学生学习中国古典文化用品为主,如,古典诗词的词典、文房四宝和其它学习用品等。奖品上要有方字说明,学校公章等来确定奖品的纪念意义。要确有一定的价值,以确实达到激励的效果。

3.大赛比赛环节结束后,要于现场公布成绩,实现公正公开。现场由校领导和上级领导为获奖选手颁发奖品和证书。可设置领导和选手合影留念的环节,提升纪念意义。颁奖由低到高进行,先颁发纪念奖、后三、二、一等奖。每位选手领奖时,拍纪念照片。

四、大赛总结

中华经典诗词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人文素养

一、诵读经典古诗词对提升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1、任何一个国家,假如摒弃了优良的文化传统,去学习别的国家文化,那无疑是忘本,难免重蹈“邯郸学步”覆辙。只有本着“扬弃”的原则,站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遵循全人类都能够理解并接受的行为准则,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在发展文化的同时,还保持着本民族特有的、别具一格的文化传统,才能使本民族的文化生生不息,发扬光大。

2、诵读经典古诗词并不意味着“复古”、“后退”。以包括经典古诗词在内的国学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一个人在他儿童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可以奠定他一生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的基础;成为他一生去不断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根基。许多文学大师,如曹雪芹、王国维等,就是小时候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从小打下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3、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经历过“”、“”之后,中华文化的传承已经出现了断层,国学在当今中国,却常常遭遇冷落,处于尴尬的境地,有被社会边缘化的危险。毋庸置疑,当代人的国学底蕴已不如上辈人深厚,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再去读诸如“四书五经”之类的国学经典,许多人甚至连国学经典是什么都说不清楚,更谈不上能读懂这些国学经典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有紧迫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及时补救。从小让孩子诵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春风化雨般,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思想,提高其品质素养与文化修养,显得尤为重要。

二、诵读经典古诗词会对小学生的影响。

(1)有助于小学生形成“真、善、美”“平等、自由、正义”等极具人文价值的观念。

比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不能简单理解为孝弟为仁本或克己复礼为仁,不是为朋友两肋插刀的盲目义气,更不是形式上的繁缛礼节。我们可以整合为充满博爱精神的“仁”、基于正义原则的“义”、突出平等尊重的“礼”、坚守善良本性的“智”以及胸怀真诚之心的“信”①。经典古诗词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以能它所包蕴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这些传统文化概念中的正面的人文价值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不可放弃的精髓,能使我们以健康的心态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变迁。诵读它,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懂得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腹有诗书气自华”。开展经典诵读,有利于使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专家认为,“道德”、“品性”、“气质”等重要价格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经典教材中皆是美心美文,嘉言懿行。让学生熟诵于口,濡染于心,会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品性和修养,比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儿童在诵读经典的同时,会自觉不自觉地用圣人的言行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学会做人的道理,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修养。正是“读千年美文,做少年君子”。

(2)诵读经典古诗词有利于小学生记忆力加强,注意力集中,提高理解、想象能力。

长期实践表明,诵读经典古诗词可以让儿童在记忆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获得显著提高。而孩子在课堂上的是否能集中注意力,能否持久维持,是决定孩子学习效率,影响成绩的重要因素。童年则是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期,利用这一宝贵的时期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反复诵读,是训练学生集中注意力最为有效的手段。如果在其记忆力正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其记忆能力会达到较高的程度。注意力提高了,也会相应地促进理解能力的提高。如诺贝额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在上初中的时候,利用两个暑假熟背《孟子》,当时诵读可谓是不求甚解,但是数年后,杨振宁不无感慨地说:“每过十年,我对《孟子》都会有新的理解。”按认知心理学家的观察:记忆多的人,其理解力也相对提高,其想象力也比较丰富。

(3)诵读经典古诗词,可以增加学生的识字量,有助于提高小学生阅读、写作能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一个人储备语言的最佳时期,让小学生多读、多背经典古诗词,有利于小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提高阅读、表达、写作能力,有效提高小学生综合语文素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又会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如学生认的字多起来了,就能提高初读课文的效率;背诵能力增强了,就能很快地读熟,背诵课文;与文本、教师、同学交流互动时,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谈感受的时候常常会灵光闪现,语出惊人;写作文时,常常引经据典、妙语连珠……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去诵读经典,形成了良性循环。

(4) 感悟诗人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

中华经典诗词范文4

重庆市市委书记曾说:“读经典犹如吃多种维生素片,虽每日一粒,亦可养身。”让孩子在记忆的黄金时期,心灵最清澈的年龄阶段诵读经典美文、唐诗宋词,既能提高孩子的人文素养,又能让孩子学会做人。古韵声声,飘来校园书香;美文句句,加厚校园底蕴。诵读经典如同永不停歇的小溪,犹如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咏叹着人生的华彩,净化着学生的灵魂,充实着思想的血脉,更支撑着师生人格的大山。国学经典诵读让传统文化走进孩子的日常生活,走进他们的家庭,规范着他们的日常行为,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指南针”。

我校作为重庆两江新区开发中学校,伴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校园文化愈来愈成为学校发展的灵魂和强大引擎,鲜明的文化性格,旺盛的文化生命力可成为学校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为此,我校大力开展了“诵读国学经典,滋养阳光人生”的校园文化建设。

一、开发经典诵读校本教材

2009年6月,我校组织成立了一支由分管教学的校长任组长、德育处主任任副组长、年级组组长任组员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的领导小组。各年级根据学校编写的《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认真编写了本年级校本教材的初稿,经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领导小组严格审稿后,我们编撰了一套“诵读国学经典、滋养阳光人生”的经典诵读校本教材。该教材一共六本,一至六年级各一本。教材的内容分本文由收集整理为五个篇章:山河风光篇——江山多娇美如画;爱国情怀篇——赤诚之心耀中华;勤学惜时篇——书山有路勤为径;心灵悟语篇——大道无形明心智;品德行为篇——德行优良创和谐。配有“小光老师教你读”、“我和阳阳诵经典”(里边又包括“教你读”、“我来读”、“我乐背”)、“阳阳伴我行”、“精彩对对碰”等不同板块,这些板块增加了诵读的趣味性,特别是“阳阳伴我行”这个版块,在学生学会一章节经典诗词后,结合自己平时的言行给自己一个评价(笑脸或星星),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用所学指导自己的言行,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把经典转化为人文底蕴。2010年,我校二年级校本教材《经典诵读》在全国和谐德育实验与研究成果评选中获得一等奖。

二、营造氛围,创设环境

有了教材就有了教学的依据,但这还不够,如何引导我们的广大师生走进广博的古诗天地,这还得在环境建设上下一番功夫。首先,我们打造了“百米文化墙”和“经典走廊”,将古诗文中的经典诗文、书法作品、学生诵读经典的活动图片等隽刻在墙上或挂在画框中,在绿树的掩映下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名言警句琳琅满目,浸润学生心灵,从而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每天大课间和中午诵读时间,全体师生在优美的古典音乐萦绕中大声整齐诵读,与经典对话,和圣贤交流,使学生的心情得以宁静和舒畅。我们还提倡“让班级的墙壁充满书香”,让班级诗意盎然,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各班都建立了有自己特色的“经典诵读乐园”,包括“精彩每一天,诵读每一天”;“与经典同行”“我来读经典”等。学生在诗化环境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亲近经典。

其次,学校还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国旗下讲话、亲子诵读等展示师生诵读成果,交流师生感受,共享诵读带来的心灵愉悦,使整个校园充满浓郁的书香。

再则,号召家长也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我们要求学生把在学校学习的经典诗词背诵给家长听,家长评出等级(作为学生评“诵读之星”的条件之一),并教自己的家长读经典,同时,利用寒暑假开展“我与父母读经典”活动,要求家长与孩子一起读经典。在学校举办的“童声诗韵,做阳光少年”经典诵读活动中,由学生和家长一起演出的亲自诵读节目受到师生的好评,不仅展示了父母与孩子诵读的成果、收获,更在家长与孩子心与心的交融中体味生命本质的芬芳,感受共同成长的乐趣。有效促进了学校诵读活动的开展和和谐家庭建设。

三、开展活动 整体推进

学校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开辟经典诗文诵

转贴于

读栏目,时间在每天中午13点40分准时播出。或请学生带领大家朗诵,或播放著名主持人的朗诵古诗磁带,或介绍著名诗人的奇闻逸事,让学生耳闻目睹古往今来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在欣赏中得到情感陶冶。每学期评选一次“诵读之星”,人人参与,不限制名额,只要达到规定要求,均可以成为经典诵读之星,并根据掌握诗词的篇数来确定“三星级诵读之星”、“四星级诵读之星”、“五星级诵读之星”。同时评选“书香家庭”以此达到熟读成诵和扩大诵读范围的效果。

一年多来,学校开展的丰富的大型经典诵读活动:“童声诗韵,做阳好少年”、“中华颂书写经典比赛”、“经典诵读主题班会”、“经典诵读pk赛”、“经典诵读诗画展”、组织学生参加区里的经典诵读精品节目展演等。学生们通过背、唱、演、说、画等形式,从诗词里感悟到了中华诗词的精粹,感悟到了许多做人的真谛。

四、诵读经典,收益匪浅

(一)形成了学校的特色文化

如今,经典诵读已经作为学校一校一品特色项目来打造。在校园里,每天总能听到经典诗词的诵读声,一朝一夕,课内课外,校园处处散发着浓郁的书香气息,到处闪现着一个个天真活泼、“满腹经纶”的孩子,形成了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的特色校园文化,学校真正成为了孕育儒雅少年的摇篮。

(二)丰盈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千百年来人们似乎已习惯于将读书作为一种成就未来幸福的手段,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里有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理想憧憬;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读书总是与考试联在一起,这样的读书不仅机械、乏味,甚至是痛苦不堪的。经验告诉我们,让读书变成一种享受,才能真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这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重要途经。只有让学生在诵读中找到了乐趣,体验到了快乐,读书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

(三)提升了师生的人文素养

中华经典诗词范文5

关键词 诵读经典 激发兴趣 提高素质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通过“直面经典、诵读吟咏”等方式,使孩子们从小就“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笔者以为,在不增加孩子学习负担的前提下,激发孩子的诵读兴趣,增加孩子的诵读量,会让孩子终身受益。那么,怎样开展这项活动呢?

一、精选内容,营造氛围

小学阶段有六年学习时间,如果每年(六年级可做机动安排)背诵一部国学经典,六年来就能记忆五六部经典著作了;即使不安排这么多,哪怕两年背一部,对孩子的成长也是大有裨益的。笔者对诵读内容作了如下思考:一年级选用《弟子规》,加10首古诗词;二年级选用《三字经》,加10首古诗词;三年级选用《百家姓》,加12首古诗词;四年级选用《千字文》,加古诗词14首;五年级《论语》选篇,加古诗词16首;六年级:古诗词18首。

内容选好后,还要为孩子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首先,教师可在黑板的一角开辟“经典诵读”栏,把本周学生应背的诗文写在里面(每天的内容不宜多,一日一句,《三字经》《千字文》可一小段,十几个字),低年级既要写汉字,又要写拼音,这也是低年级学生认识生字的一个途径。其次,还可以在校园里开辟“古诗角”“经典壁”张贴优秀中华经典诗文的字画、条幅,建立“学生才艺展示、学生诗文诵读评比栏或进展表”等板块,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诵读环境。

二、讲述故事,激发兴趣

中华国学经典诗文有些比较抽象并且拗口,生动的故事讲述可以让学生对国学经典产生兴趣。书店里很多经典诗文的读本,每一课都有一个小故事,教师可以利用午间教育的时间每周讲一两个有趣的故事给学生听,并且指导背诵,书中其他的故事引导孩子回家去看,既拓展了孩子的阅读面,又帮助学生理解了原文,激发了背诵的兴趣。

三、巧用时间,不增负担

利用零碎的时间背诵,是不增加孩子负担的一个很好的方式。比如早读课之前,有些孩子来得早,这段时间就可以用来背诵而不是闲聊。我对孩子们说:每天早晨一进教室就反复读本周写在黑板角落上的经典诵读栏里的诗文,哪怕交作业,嘴里也要在读诗文。这样安排,既读了经典诗文,又避免了大家闲聊的混乱现象。耳熟能详,有的学生一开始不会背,听多了就会背了。常常有家长和我们老师交流,好像没看孩子在家背诵,他怎么能背那么多呢!说明这些零碎的时间起了很大的作用。

四、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采用形成性评价和跟踪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依照“经典诵读教育”的特性,评价之鼓励性质大于测试性质。采取“每天评价”“每周评价”“每学期评价”“弹性评价”方式。

1.每天评价。①正常评价:评价的范围是前一天的进度。评价时间最好在早上,老师用一分钟考一个学生,会背了即算通过,该生即指定为当天经典诵读班长。让他利用课余时间去检测组长,组长再检测组内同学。孩子会背了就可以到组长那背诵,组长给通过检测的人加一颗小星星;不能通过检测的人,记下名字,交与老师处理;②特殊评价:凡通不过组长检测者,在老师面前背诵,背好了也给他加一颗小星星。

2.每周评价。每个周末,让孩子们把一周内背的诗文背给家长听,会背了,家长也给颗小星星。最后评出诵读之星。

3.每学期评价。采用专项考核的方法进行达标评价。评价内容分为两部分:必背和选背。学校规定诵背内容为必背内容,达到要求便发给达标证书。学生增加背诵自选内容达到学校规定数量,给予相应的等级证书。每学期一级,共12级。

4.弹性评价。根据学生需要、结合学校活动开展适时适度评价,鼓励学生跳级考级。

五、科学记忆,加强巩固

要想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就要指导孩子进行科学记忆。我们先来看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根据这一规律,我推荐孩子进行6遍复习法,下课背一遍,晚上睡在床上背一遍,早上穿衣服时背一遍,双休日在家背一遍,一个月后背一遍,放寒假或暑假连起来背一遍。有布置就有检查,我也实行了6遍检查法,当然,可以请家长配合。

六、开展活动,展示成果

中华经典诗词范文6

[关键词]古诗词 审美 品质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3-023

经典诗文是中华文明里一颗璀璨的明珠,历经千百年岁月长河的淘洗,积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苏教版教材中所选的诗词作品,文质兼美,既可以滋养性情,又可以陶冶情操,对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培育民族未来精魂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审美品质的培养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情感美、情趣美和语言美。

一、情感美

“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语出《尚书・尧典》)“诗言志”,即凡是优秀的诗作,都是诗人“轻歌一曲和泪唱”,是真实情感的流露。诗的情感是诗的灵魂。我们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要引导并激发学生的情愫,带领他们徜徉诗苑,步入芝兰之室,享受美好健康情感的熏陶,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知人论世是古诗词情感教学的有效途径。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广泛涉猎,正确把握古诗词的情感内涵。

爱国诗人陆游征战一生,壮志未酬,最后把期许的目光投向了他最疼爱的小儿子子聿,希望他能完成自己未了的心愿。在一个寒冷的冬夜,陆游语重心长地告诫他的聿儿(《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嘱托,更看到了一位爱国诗人的赤诚丹心。

我们都知道:“寒江鱼伏,钓岂可得?”而柳宗元偏要“寒江独钓”。要让学生理解这份“千年孤独”,必须让他们知晓诗人柳宗元当时的处境。他参与“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永州。当时,朋友受牵连,妻子已去世。到荒凉的永州后,老母和女儿也相继离他而去。漫天风雪中,他只好孤身一人“独钓寒江雪”。“渔翁”的形象就是柳宗元的化身,他的孤独、悲愤与痛苦全浓缩在《江雪》中。但我们还应看到这“独钓”中,还有一份执著与坚持。柳宗元被贬永州十年,使落后的永州得到了空前繁荣与发展。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一首诗,一个故事;一首诗,一种心情;一首诗,一段历史。把握诗词背景,细细玩味,才能真正体会到诗词厚重的底蕴。

二、情趣美

经典性作品之所以千古流传,经久不衰,是因为它拥有巨大的艺术魅力,能够给人审美的享受和愉悦。所以,古诗词教学要有很强的艺术性。教师除了带领学生把握好古诗词中所蕴涵的情感性和理趣性之外,更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领他们走进古诗词的意境中,体味诗词的情趣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展开联想和想象是体悟古诗词情趣美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设计智慧的导语来开启情趣教学的大门,创设轻松的课堂环境来给学生快乐体悟的空间,强调教学的艺术留白,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墨梅》一诗,我们可以从无锡名园梅园导入。阳春三月,这里游人如织、人头攒动,梅花有粉的、白的、绿的,无论哪种颜色都显得那么纯洁、淡雅、清秀脱俗。漫步于梅园小径,来一个深呼吸,梅香沁人心脾,是那么的清香宜人。至此顺利开启情趣教学,导入图诗相融,人梅合一的《墨梅》(王冕):“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这里要求教师进行智慧的艺术留白,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结合王冕生平,自己感悟“淡墨痕”“清气满乾坤”的情趣美。

教学《草》一诗,我们可以采用“吟诗作画”的方法打开学生的心扉。我们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小草深埋在泥土里的根,画一画小草的枯荣,画一画春风吹、小草长。“吟诗作画”不仅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情趣,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体悟到了诗的情趣美。

三、语言美

经典诗词语言精美、表达技巧高超,是学生们学习母语的典范。让学生快乐地徜徉诗苑,采撷朵朵奇葩,既可以滋养学生的才情,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提倡诵读是领略古诗词语言美的不二法门。让学生阅读经典诗词,诵读千古美文,是积累优美、纯粹的语言的最佳途径。值得指出的是,经典诗文的诵读,需要保持连续性、持久性。每天坚持诵读,才能加深记忆。我们提倡诵读经典诗文,学生甚至可以不求甚解。让学生在心灵最纯粹、记忆力最强的年龄,把最优美的语言精华诵读得滚瓜烂熟,这便为他们储备了一个巍峨的文化冰山。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智的成熟,文化的冰山就会慢慢融化,像一股股清泉不断滋养着学生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