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原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短歌行原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短歌行原文范文1

关键词:高中语文;导入;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6-293-01

语文在目前高中各学科的地位,虽然说分数在高考中所占的比例很大,但在实际中学生却不是这样重视,认为学不学考的分数都差别不大。语文学科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是刻不容缓的重大问题。 现在是新课程教学,更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又要还给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所以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益是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上课时如果有一个好的导入,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集中精力上语文课。因为“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又能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

一、利用音乐导入

音乐自古以来就有教化作用,能熏陶人的性情,能抒发人的情感。现在中学高中学生很爱听歌曲。所以我在教高中语文时,就利用学生爱音乐的特性,让他们先熟悉音乐,提起对课文的兴趣。如在教《鸿门宴》时,让学生听屠洪刚的《霸王别姬》,音乐响起,学生立即被歌曲中所体现出来的项羽对虞姬的万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无奈深深吸引,然后再问:“曾经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怎么会沦落到这样一种下场呢?让我们来看一下司马迁是如何告诉我们的。”这样便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恰当的轨道,教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就从学生喜爱歌星周杰伦的《兰亭序》入手,再加上作者有关的传说,学生一下子就对课文感兴趣了。教《孔雀东南飞》时,又让学生去找歌曲《孔雀东南飞》,学生提前对课文相关内容有了解,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其实,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相当多的课文都有相对应的歌曲,这些歌学生也都听过,只要教师多加注意,就能作为很好的课堂导入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二、利用实物展示导入说明文讲解

例如,在《景泰蓝的制作》一文的学习重点是按景泰蓝的制作顺序,说明景泰蓝制作的特点。我是这样导入的,我双手抬着一个大约20厘米高的漂亮的景泰蓝瓶子,向学生讲:“我手中的瓶子是景泰蓝。景泰蓝是我国特有的价格不菲的传统工艺品之一,有的同学见过它,有的同学家里藏有它。如果请你为没有见过景泰蓝的同学介绍一下景泰蓝的制作情况,你将按怎样的顺序说明景泰蓝制作的特点呢?”同学们听后,马上吱吱喳喳地小声议论起来了,悄悄的表达自己的见解。这个导语,没有突出景泰蓝的漂亮,没有围着“我手中的物品是什么”绕来绕去,而以贴近学生实际的巧妙提问,直截了当突出《景泰蓝的制作》的学习重点。这样,既创设了积极的学习情景,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又把学习的聚焦点集中

三、利用与课文有关的影视作品导入

学生对影视还是很喜爱的,对于一些影视剧,多少也有接触过。所以我在教课文时,尽量把这些资源利用在教学上。如在教《荆轲刺秦王》时,让学生先去看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学生一下子就能就说出了许多相关的知识,也更容易理解荆轲在易水送别时“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那种悲怆感情。在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前,我先让学生去查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有关资料,在课堂上我可利用徐志摩一生与三个女子的爱情故事导入,学生会更好地理解诗歌中那种情感。

通过学生去了解这些电影,使学生对这一段历史先有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涵,为什么在奥斯维辛会“没有”新闻。在上曹操的《短歌行》时,我先从网上下载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横槊赋诗”的内容,放在教室电脑中,学生有时间去看。学生用五六分钟看完之后,我上课时进行讲解,学生明白了诗歌的内容,了解曹操的为人,同时也知道了诗作的背景,“短歌行”是低沉、忧伤的、用来吟唱的文体,而忧的正是人生短暂、求贤不得、功业未就。而真正的“志”是不能一统天下。这样就更容易理解文章内容了。用影视来导入,利用其中的片段、细节、画面,学生有感性认识,较直观,可以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

短歌行原文范文2

那么,与之相连接的大学课堂上的诗歌学习也应该因之求变。作为中国未来的中坚力量,作为中学师资力量的源头的大学生自然承担了更多的传播传统文化的责任。作为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文学老师,当然责无旁贷。怎样适应新的社会文化现状,更好地对几乎占据了古代文学教学内容半壁江山的诗歌部分进行合理的安排,从而达到学习与应用、体悟与传播的教学目标,成为我们急待解决的问题。而了解当今中学古代诗歌教学情况就成为高校中文老师一项极为重要且非常必要的备课内容。

一、高中语文教材版本的选用

山东17地市由于地域文化、教育理念、发展水平的不同,选择的高中语文教材版本也有差异,主要集中于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鲁人版(山东人民出版社)和苏教版(江苏教育出版社)三个版本。比如济宁市、滨州市等很多高中都选用人教版,青岛市、日照市、淄博市等很多高中都选用鲁人版,聊城市、菏泽市、潍坊市等很多高中都选用苏教版。

虽然高中语文教材版本的不同导致各地区的古典诗歌教学内容也有所差异,但是重点的古典诗歌篇目重合率较高,比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旅夜书怀》、周邦彦的《苏幕遮・燎沉香》、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等,这些唐宋诗词中的名篇佳作都是高中语文古典诗歌讲授的重点对象。

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的精粹,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就篇目分配而言,必修教材中的诗歌篇目相对较少,但都十分经典,多是某一诗人、某样诗体、某类题材或某种风格意境的代表性作品,是教学的重点内容。除了必修教材中的诗歌,各个版本的教材都有一本配套的古典诗词选修教材,以拓宽学生的诗歌视野。当然,由于时间紧张,内容较多,一般情况下,教师对于这些诗歌,并不是全部精讲,而是选取一些代表性的经典篇目进行选讲,剩下的则留给学生自学,以背诵、积累名句,增加诗歌知识含量为目的。

二、高中语文古典诗歌的教学目的、方法和效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高中教师的教学要求,以及通过学习学生需要培养的能力和素养。“课程目标”一项明确表示,高中阶段古代诗歌的教学目标应包括以下几点:1.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2.掌握诗歌这种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3.培养学生审视诗歌思想内容并进行评价的能力。4.培养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感知力。5.发展学生的想象力。6.发展学生的审美力。

高中古典诗歌教学除了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外,最主要的依据是高考对于古典诗歌的考察内容和方式。从2015年高考开始,山东的考生高考时开始统一使用全国卷,不再使用以前的山东卷。不过,不论是山东卷还是全国卷,对于古典诗歌的考察都以名句默写和诗歌鉴赏这两种题型为主。名句默写内容80%来自于课本诗词,有时也会考察一些课外名句,比如2010年山东卷6分的名句默写5句来自课本原文,另外考了课外名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歌鉴赏这一类型的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对于诗歌思想情感、艺术技巧的感受能力和分析能力。常考的题目主要集中在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语言、艺术技巧等方面。

在中国目前的教育和高考体制下,高中语文教学基本是以应试为主,教学内容主要迎合高考命题形式。因此,从高一开始,教师在讲授中国古典诗歌的篇目时,就主要围绕高考中经常考到的知识点进行。比如,为了应对高考名句默写,高中语文课本中出现的古典诗歌几乎全部需要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这是最基本的要求,高中一、二年级尤其如此。此外,为应对高考中诗歌鉴赏的题目,老师在授课时较为注重对诗歌艺术技巧的分析,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鉴赏方法。比如,在讲授古典诗歌的过程中,老师会帮助学生通过分析诗歌意象体会诗歌营造出来的意境,从而分析诗歌情感和诗歌的语言特色,而对于那些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地方只稍作解释,不进行太过深入的解读。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在讲课过程中设立一些接近考点的题目,引导学生思考,练习答题方式。可见,高中古代诗歌的教学与初中相比,大同小异,也是以背诵、默写为主,只是略微增加了一些诗歌字句欣赏的内容。

以人教版第二册中的《短歌行》为例,老师在讲授这首诗歌时,一般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导入。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但目的都是引出这首诗歌或引出曹操这位诗人。2.了解创作背景。引出诗人后,老师会引导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曹操的其他作品,借此机会复习背诵已学诗歌。然后简要介绍曹操,并说明本首诗的写作背景是赤壁之战前夕,曹操挥军南下攻打孙刘,想要统一全国。曹操虽有雄心壮志,但是担忧自己年事已高能力有限,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这一愿望,因此他希望贤才志士能够归附于他,辅佐他统一全国。有了这个大背景做支撑,学生会对《短歌行》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3.正音。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学生会有把握不准读音的字,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主动查字典,而一些没有自主学习意识的学生则凭自己的感觉读,因此,老师一般会领读一遍,或者播放录音,或者找学生读,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进行字词读音的纠正。4.学生自由朗读。通过自己的理解,揣度本首诗歌的思想感情。自由朗读结束后,如果时间允许,一般会找部分同学进行范读,然后老师做出相应的点评,并给出朗读建议,从而引导他们用正确的语气和腔调来吟诵这首诗歌。5.学生对于诗歌的背景、节奏韵律也就把握得差不多了,但是对于诗歌背后的深层意蕴还是很模糊的。因此接下来就需要对每一句诗歌进行分析,包括它的意思,它的艺术手法,蕴含的典故,它所表达的感情等等,都需要一一分析。由于是名篇,因此里边的名句也尤为重要,需要重点解读,比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6.背诵、默写。通过对全诗进行解读,学生基本理解了这首诗歌的内涵,这样整首诗歌就讲授完毕,剩下的工作就是需要学生加强记忆。老师提问背诵,然后默写,保证大部分同学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背诵全诗,默写全诗。

为了能够利用高一高二的时间把所有新授课讲完,以备高三进行全面复习,山东大多数地区的高中语文课时安排的都很紧凑。像这首《短歌行》按大纲及教参要求,应该是需要两课时完成,但是多数老师为了节省时间尽力压缩成一课时。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自由诵读和揣度体悟等环节用的时间很少或干脆去掉,多是教师直接将诗歌中的重点字句加以解释和分析,让学生强化记忆。

高中语文教师在教授古代诗歌时,虽然教学方式方法因人而异,各有特色,但因为有一致的教学目标和考试要求,彼此之间互通之处颇多,部分地趋于模式化。反观学生的接受及反应则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由于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有的学生基本能够达到老师预设的教学要求,在全面理解诗歌情感的基础上,熟练背诵并默写全诗。更多的学生则很难从情感表达及艺术手法方面体会全诗,更多的是靠死记硬背,以应付老师、应对考试。

三、高中语文古代诗歌的教学思路

总体而言,高中语文教师在古代诗歌教学这一块儿,思路大体一致。高一高二新授课阶段一般都会重点讲授课本上的诗歌篇目,也会利用练习册做一些拓展练习。相对于十三四岁的初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高中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已有较大的提升,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开始注意培养学生分析诗歌的能力。教学中会通过对诗歌作品的分析,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典型意象,比如月亮、柳树、莲花、竹子等,同时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字句赏析的方法,比如修辞手法、锻炼字句、意境用语等。这一时段主要是学生积累基础知识的阶段。

高三诗歌模块复习时,老师会引导学生对高中阶段的古典诗歌名篇进行系统梳理。比如,高中阶段的名句统一归纳,高中阶段应该掌握的诗歌题型,以及针对这种题型的答题技巧等。这时候的诗歌教学不以课本为主,而是以做高考题为主,通过做题把握诗歌鉴赏题的出题动向和出题思路,对答题方式等也会作统一规范。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以及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力的要求。

短歌行原文范文3

操曰:“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面有梅林。’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今见此梅,不可不赏,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玄德心神方定。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这里交待得很清楚,曹操邀请刘备是因为怀念去年征讨张绣的故事,故要和刘备一起赏梅;又交待“盘置青梅,一樽煮酒”,即青梅没有和酒一起煮。尽管已经知道青梅没有与酒一起煮,还是有必要弄清楚为什么要煮酒这个文化现象的。

如果真要煮酒,曹操所煮之酒定不是现在的白酒,而是黄酒、米酒之类。“曲酿酒法作为基本的酿造法,一直沿用下来,这种方法酿出来的酒,即是甜米酒或黄酒。”“在蒸馏酒的引用开始普及的明代以前,人们饮用的基本是米酒和黄酒。”(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137页)即使是煮酒,也不是煮沸,而是加热的意思。关于热酒,《红楼梦》第八回有一段论述:

这里宝玉又说:“不必温热了,我只爱吃冷的。”薛姨妈忙道:“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要打颤儿。”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快不要吃那冷酒了。”宝玉听这话有理,便放下冷酒,命暖来方饮。

在《三国演义》第五回交待关于“温酒斩华雄”时,也印证了“煮酒”其实是热酒。《三国演义》因是明人罗贯中所写,为了增加故事的感染力,故意渲染了一些,其实《三国志》中并没有“煮酒”赏梅一说。《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载;

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这里只是说刘备与曹操一起吃饭,并没有说赏梅煮酒的事情。煮酒在汉代并未形成风气,是后来才形成的一种习惯。

酒在《诗经》中有四十多首写到过,但并没有一处写酒要温着喝的,说明当时并没有温酒的习惯。汉末,饮酒更成为一种风气,曹操《短歌行》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全三国文》卷八魏文帝《典论・酒诲》说:“荆州牧刘表,跨有南土,子弟骄贵,并好酒。为三爵,大曰伯雅,次曰中雅,小曰季雅。伯雅受七升,中雅受六升,季雅受五升。又设大针于杖端,客有醉寝地者,辄以刺之,验其醉醒。”可见酒在汉末是很流行的一种饮品。但由于酿酒需要消耗大量粮食,曹操曾一度作禁酒令,当时名士孔融还专门写文章攻击曹操禁酒举措,得罪了曹操。之后到“竹林七贤”时,把酒与文人风度联系了起来,刘伶还著有《酒德颂》。此时也未见有温酒而饮的痕迹。

晋陶渊明写过《饮酒》诗二十首,多为诗人酒后所作,题为“饮酒”,但主旨大多表达归隐后恬淡悠闲、潇洒飘逸、自然自在的心境。同时,也反映出酒在陶渊明的高雅饮法,“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陶渊明《读山海经》)。他此时饮酒已经不像“竹林七贤”那样无度,而是用一种享受的态度去品酒,“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陶渊明《和郭主簿》),“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陶渊明《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陶渊明《移居》)。这时的饮酒,也不曾有温酒而饮的痕迹。

唐宋时代,酒就成为一种更为普遍的文学现象了。“引酒入诗”成了一种自觉,饮酒既是一种生活现象,也是一种文学现象。饮酒也不只是为了喝醉,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北宋朱肱撰有《北山海经》,共三卷,上卷总论撰写《酒经》之缘由和概述前人成果;中卷叙述制曲理论及制曲具体方法;下卷叙述酿酒工艺,包括一般技术理论和具体制作方法。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有《酒母》一章,专论酒母制作的方法和类别等。大概宋元以前所酿之酒,度数较低,大多数为黄酒、米酒之类,明以后随着酿酒技术的不断提高,酒的度数也就不断提高了,接近于现在的白酒。“‘烧酒’一词出现于唐代,自唐而后至今一直沿用,并且均是特指蒸馏酒,即今天人们习惯所说的‘白酒’”(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第126页)。唐以前制酒大多用酒曲,唐时使用蒸馏造酒法,但并未大量饮用,因而当时人们所饮之酒度数仍不高。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九“人事一”载:

石曼卿喜豪饮,与布衣刘潜为友。尝通判海州,刘潜来访之,曼卿迎之于石闼堰,与潜剧饮,中夜酒欲竭,顾船中有醋斗余,乃倾入酒中并饮之。至明日,酒醋俱尽。每与客痛饮,露发跣足,着械而坐,谓之“囚饮”;饮于木杪,谓之“巢饮”;以稿束之,引首出饮,复就束,谓之“鳖饮”。其狂大率如此。

这样大量饮酒,概酒度数不高。但人们早已意识大量饮酒不好,“平居不得嗔、叫、用力,饮酒至醉,并为大害”(宋沈括《梦溪忘怀录》)。又见沈括《续笔谈》:

韩退之诗句有“断送一生唯有酒”,又曰“破除万事无过酒”。王荆公戏改此两句为“一字题”四句曰:“酒,酒,破除万事无过,断送一生唯有。”不损一字,而意韵如自为之。

短歌行原文范文4

[关键词]乙醇 化学观察方法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1.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专题3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的第一部分。初中科学已涉及乙醇的常识;高中化学中乙醇是有机物学习中的第一个含氧化合物,是对比碳氢键、氢氧键、碳氧键活性的有力例证和深化理解同分异构体的载体;乙醇是含羟基化合物的代表物质,是有机物转化和合成的核心。

2.知识类型:基本结构、性质、反应,属事实性知识。

3.编排特点:承上启下。既是对初中科学酒精常识的深化,也是后续学习乙醇的氧化及衍生物等的基础,为实验化学模块乙醇学习做铺垫。

4.呈现方式:直线式。乙醇的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工农业应用。

5.重点:对乙醇结构和羟基性质的认识,从结构领悟性质。

6.难点:乙醇结构与性质的相互关系及催化氧化反应。

7.考点:接受新信息和知识迁移能力,尤其是乙醇参与的反应及衍生物。

8.深广度:初中科学要求初步认识,必修要求掌握其结构、性质、重要反应,有机化学基础和实验化学两选修模块扩展到醇酚类、反应条件、多基团影响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熟练写出乙醇的化学式、结构式、简式;能说出其物理性质;能解释其氧原子的成键特点;知道―OH的结构特征和对乙醇性质的影响;知道乙醇的置换反应、催化氧化反应并能解释原理;知道其在工农业中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熟悉实验-观察、对比-观察、观察-讨论-分析-归纳推理等科学方法的运用;使实验-观察-思考相结合;掌握预测有机物结构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乙醇、乙烷、水、乙醛结构异同的比较,感受有机物结构美,增进交流和表达的意识。

三、教学用具

1.模型:球棍模型。

2.仪器:试管、烧杯(2个)、酒精灯、火柴、镊子、坩锅钳。

3.试剂:无水乙醇、钠、铜丝、澄清石灰水、蒸馏水、无色酚酞溶液。

4.其他:多媒体课件、纸巾、PH试纸。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法、讲授法、直观法、讨论法、归纳法等。

五、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杜康酿酒儿造醋”的历史故事引出“中国的‘酒仙’”“酿醋业的‘鼻祖’”,点明美酒和好醋都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精华。

[扩展]醋是在酒糟的基础上制得的,酒醋不分家;酒精学名是乙醇,常用发酵法和乙烯水化法酿制。

[设计意图]把化学、生活、历史典故结合,引领学生回顾和思考相关知识,也蕴含情感态度教育。

[设疑]引导学生回忆并写出乙烯和水的加成反应方程式,认真观察、对比反应物和产物的结构式。

[学生板书]

[学生结论]水分子以―OH和-H的形式分别加在碳碳双键的两端,形成新的含氧有机物。

[讲解]该产物就是乙醇。根据方程式试着写乙醇的分子式、结构简式、电子式。

[完成阶梯型问题]观察乙醇的分子式,有没有同分异构体?如果有,如何来确定其结构?乙醇的原子数?所有的原子是否共平面?观察其球棍模型并验证。从结构简式上看,CH3CH2OH 和C2H5OH哪种写法相对较科学?乙醇可看作由哪些基团组成的?

[学生结论]乙醇有一种同分异构体,通过考虑氧原子的位置不同来确定;所有的原子不共平面;CH3CH2OH较好,显示乙醇的组成基团和构架;可看作是乙基和一个由氢原子、氧原子组成的新基团组成。

[设计意图]直观又简单的模型、抽象的结构、系统的表格图表等能引导学生把有机物的性质和结构结合起来理解,把观察方法和思考方法结合使用。

[讲解]―OH学名“羟基”(强调“羟”字的写法和发音),结构和大家熟悉的OH-相似。

[讨论交流]观察―OH和OH-,从电性、电子式、质子数、电子数、存在条件等角度分析讨论异同。

[PPT展示和讲解]观察并讨论乙醇、乙烷、水分子结构的差异。

表2 乙醇、乙烷、水的分子结构

[讨论]两两具有相似性。因此,乙醇可看作乙烷的一个氢原子被一个羟基取代的产物,或者水分子里一个氢原子被一个乙基取代的产物。

[设计意图]对比结构式异同有助于理解有机物结构演变和转化、概括基团性质和掌握有机物分类。

[设疑]“结构决定性质”,乙醇有哪些性质?与组成有什么关系?观察一组实验找寻答案。

[实验演示1]观察烧杯中的无水乙醇溶液,从色、态、味、熔沸点、密度、水溶性的角度总结出其物理性质。

[过渡]“酒香不怕巷子深”“酒有不同度数”分别说明了乙醇熔沸点较低、易挥发和与水以任意比互溶的特点。

[设疑]乙醇的化学性质有哪些?可从那些方面考察?

结论:酸碱性、可燃性、氧化还原性、跟金属或非金属反应、稳定性等。

[实验演示2]用PH试纸测定无水乙醇和乙醇溶液。

结论:PH试纸不变色,乙醇及其水溶液呈中性。

[图片展示] 酒精灯的燃烧。观察其火焰和燃烧的情况,预测反应产物。

结论:乙醇易燃,有淡蓝色火焰(酒精灯外焰颜色);产物只有CO2和H2O,是一种洁净和高效的燃料。

(反应实质:乙醇被氧气完全氧化的反应)

[组织讨论]酒精灯火焰并非纯净淡蓝色而是夹杂有黄色的原因?如何正确熄灭酒精灯?为什么灯冒要盖两次?

[设计意图]生活中少有酒精燃烧现象,而酒精灯的使用与酒精的性质密切相关,体现了科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结合,帮助学生强化“熄灭酒精灯”的规范操作。

[回顾和预测]钠可以置换处水分子中的氢且反应剧烈。乙醇、水都有-OH,预测乙醇和钠能否反应。

[学生板书] 2H2O+2Na = 2NaOH+H2

[实验演示]钠投入无水乙醇中。全面观察实验现象,对比分析钠与水、乙醇反应的异同。

[多媒体展示]表3:钠与水、乙醇的反应比较。

根据观察现象,试写出反应。

[学生板书] 2CH3CH2OH+2Na?邛2CH3CH2ONa+H2

[设疑]对比观察上述方程式中乙醇和乙醇钠的结构式,并思考:反应机理和乙醇六个氢的活性的差异。

[讲解]钠同样能置换乙醇―OH中的氢,生成H2和呈碱性的乙醇钠,类似与水的反应;2分子钠只能置换出一分子H2说明乙醇―OH上的氢比和碳直接相连的5个氢原子活泼,即乙醇六个H原子活性不同。

[提示]有机物参与的反应,用单箭头(?邛);CH3CH2O-Na的写法不科学。“-”表共价键,而乙醇钠是离子化合物;区别书写乙醇钠和乙醇的电子式。

[练习]CH3CH2OH+2Mg?邛(CH3CH2O)2Mg + H2

[设计意图]规范书写是化学用语的基本要求,可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知识迁移]钠通常保存在煤油中的原因分析。

[讨论交流]说明两者常温下不反应;煤油主要成分是含C12~C16的烷烃(教材P58,石油分馏产品示意图)只含碳碳、碳氢单键,钠的保存证明了这两种单键很稳定。

[组织讨论]能否用酒代替无水乙醇做上述实验?

[设疑]氢氧原子在合适条件下可结合成水。乙醇中有两个氢原子、羟基与同一个碳原子相连,其中的C-H键、C-O键能否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断裂,使得氢、氧原子结合成水呢?

[实验演示]灼热的铜丝反复插入无水乙醇中。

[提示] 观察并记录铜丝、乙醇的整体变化和细微变化;思考铜丝的作用;分析反应的本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思考与交流] Cu丝放火焰灼烧后有何现象?原因?Cu丝灼烧后迅速插入到乙醇中,观察其颜色有何变化?实验前试管口气味如何?反应后呢?原因?灼烧后的Cu丝插入到内焰一段时间取出后变红了,为什么?试着接触一下锥形瓶外壁,有什么感觉?

[PPT展示和讲解]根据观察现象和讨论结果,用方程式表示该反应:

2Cu+ O2 2CuO

CuO+CH3CH2OH Cu+CH3CHO+ H2O

[讲解]对比观察发现:铜丝虽参加了反应全过程,本身也曾发生了不同变化,但其最终和最初形态一样(反应前后都是单质铜,氧化铜是中间产物),推断铜在该反应中做催化剂。反应实质是:乙醇在铜的催化作用下被氧化,生成一种具有特殊气味的新物质――乙醛。

[观察] Flash展示乙醇氧化成乙醛的氧化过程,了解有机物的转化。

[板书]

[观察分析]生成水时,每消耗一分子O2需4个H原子;而一分子乙醇可提供2个H原子,所以共需2分子乙醇,即反应中乙醇和氧气的计量比为2∶1。醛基中的C=O双键和C-H单键位置、方向是一样的。

[思考与交流]观察上述方程式,思考反应中乙醇断裂的是什么键?该反应属于什么类型?与乙醇的燃烧反应有什么联系?

[结论展示]乙醇的羟基氢、与羟基相连的碳上的氢、氧气的氧原子三者结合生成水并脱去。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O2,将乙醇氧化成乙醛;乙醇作还原剂把O2还原为水,铜作催化剂。乙醇被氧化的实质即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两者是不同程度上的氧化反应。

[设疑]灼烧后的热铜丝插入乙醇液面上方,现象和变化会不会改变?

结论:不会。乙醇易挥发,液面上方也有乙醇蒸气存在。

[过渡]在适当的条件(如酸性高锰酸钾或重铬酸钾等强氧化剂存在时)下乙醛会被进一步氧化成乙酸,实质是醛基被氧化成羧基(-COOH)。

2CH3CHO +O22 CH3COOH(催化剂)

[知识扩展]从“酒的酸化变质”和“‘百年佳酿’的形成”两个角度,强化学生对乙醇多次氧化反应的认知。

[观察学习]与氧气反应方程式的观察:理解有机物相互转化的实质;球棍模型及演变过程的观察:了解乙醇到乙醛的演变及结构差异。

[自主阅读] “拓展视野”。

[扩展知识]曹操的《短歌行》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说明了酒易醉人的特性。适量饮酒可以健体,饮酒过度轻则引发酒精中毒,重则危及生命,应该警惕。

总结:熟悉乙醇的化学性质和反应,理解-OH的重要性质及对醇类性质的影响,知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规律的体现。

[布置作业]完善小结用的系列表格;课外查询:我国的酿酒历史;交警对酒后驾车司机进行检验的原理。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教材各栏目的功能;融入历史和文学知识进行情感态度教育;强化对乙醇的理解。

[练习]完全燃烧下列有机物1mol,耗氧量相同的是(AB)

A.乙醇 B.乙烯 C.乙烷 D.乙炔

[趣味实验]烧不坏的纸手帕

[设疑]乙醇和纸易燃,而水可灭火。如果三种物质一起点燃,会有怎样的结果?

[实验]将无水酒精与水按2∶1混合,取一块纸巾在此溶液中浸透,用镊子夹住取出后点燃,可以看到火焰很旺,好像手帕要烧成灰烬似的。等到火焰减小时,迅速的用力一抖,熄灭火焰,再仔细观察,手帕丝毫没有被烧坏。

[解释]火焰温度过低。酒精受热从手帕中挥发并燃烧,产生的热量使乙醇和部分水蒸发。水蒸气不可燃,却使酒精蒸气的浓度相对减小,所以燃烧不很剧烈,生成热量较少。汽化水和加热水蒸气,也消耗乙醇的燃烧热,导致火焰温度降低。此外,浓度为75%酒精燃点只有20℃左右,沸点只有78℃,而水的沸点是100oC,所以,酒精受热挥发、燃烧,部分水留在手帕上保护纸手帕不被烧坏。

[设计意图]该趣味实验将乙醇的物理化学性质结合起来,却与学生的常识和定向思维冲突,引发学生兴趣和深层次思考,明白实验条件控制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