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的成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历史故事的成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历史故事的成语

历史故事的成语范文1

1、破釜沉舟:《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2、卧薪尝胆:原指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为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春秋 时, 越王 勾践 战败,为吴所执,既放功率表还,欲报吴仇,苦身焦思,置胆于坐,饮食尝之,欲以不忘会稽败辱之耻。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卧薪事不知所出。后用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不敢安逸之典。 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

3、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来源:文章屋网 )

历史故事的成语范文2

张冠李戴的成语故事

民间有句俗话:姓张的帽子戴在姓李的头上。这一戴若是为了试试大小是否合适,式样究竟如何,那无可非议。若是有意这么错戴上了,那就不同了。如有人写了段文字指出:任何一样东西都有它的主人,特别是帽子之类穿戴的物件,一定要适合自己的头寸或身材,比如窃取了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显然貌态变了,常常变得不相称,很难看。

张冠李戴的出处

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二《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张冠李戴的意思

历史故事的成语范文3

【典故】盖俗云:以强认亲族者,为瓜皮搭李树云。 宋·韦君安《梅磵诗话》中

【释义】根本搭不上。指强认亲族。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押韵词】括囊守禄、、抡眉竖目、朱门绣户、令人注目、慌不择路、五行四柱、绘事后素、高爵厚禄、天人胜处、......

历史故事的成语范文4

一、预应力锚固的概况

预应力锚固是用锚固方法增加支挡结构或岩土体稳定性的一种措施。锚头、锚束体与锚固段是预应力锚固的主要组成部分。外锚头、混凝土基座与垫板等都是锚头的重要构件,该部件的作用为锚索张拉与构件锁定。钢筋、高强钢丝束为锚束体的主要构件,其作用为内、外锚头连接与承受张拉力。在锚孔底部嵌固锚固段,该部位可将锚固力提供给张拉锚索,固定锚固段后,可利用千斤顶张拉锚束体,并加预压应力施加给基岩与建筑物,进而起到受力条件改善与加固的作用。

其施工原理为:打钻孔穿过可能滑动与已经滑动的滑动面,在孔底稳定岩土体内固定钢筋一端,随后拉紧钢筋,并确保一定回弹力的出现。在岩土体与支挡结构表面固定钢筋另一端,通过钢筋回弹力将滑动岩土体、支挡结构压紧,进而对滑动面抗剪强度进行提升,并实现岩土体与支挡结构稳定性提高的目标。预应力锚固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优势包括以下几点:

1、应用于高边坡或隧洞洞口明挖施工中,可有效提升边坡的稳定性能,并降低开挖量,为进洞施工提供便利;

2、在水库正常运行下,可在混凝土混凝土坝体及加固坝基施工中应用;

3、在混凝土裂缝或缺陷修补中应用,可加大集中荷载分散的范围;

4、洞室加固施工中,该技术的应用,可对洞室受力条件加以改善。

二、预应力锚固施工技术要点

预应力锚固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项目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是一项较为特殊的技术,其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水利水电工程的经济效益。在水利工程施工中,预应力锚固技术得到了广泛地应用,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会对原有建筑物造成任何影响,还能起到加固、补强的作用,对提高水利工程的整体质量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1、施工准备

张拉施工所需要的设备应该以成套的方式做好标定工作,使用标定配套设备时应该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确保施工平台的搭设能够满足安全可靠、施工等方面的需求。在进行钻孔工作之前,测量工作人员应该通过分析图纸的规定将锚索孔位放出,同时做好标识工作。

根据设计要求、张拉要求、实际孔深等规定做好下料工作,钢绞线在完成切割工作后通过分析设计图纸的实际需求做好制作绑扎等工作,同时以分根编号的方式进行记录,将止浆环装置进行固定,同时做好进出浆管的标示工作。张拉断在将隔离架进行设置时应该有着1~2m的距离,把隔离板设置在锚固段的位置,根据设计图纸的实际要求安装止浆环。

2、预应力锚索施工

预应力锚索施工技术应该根据相关施工规范以及设计文件的相关对顶进行施工,通过分析相关施工资料得知,预应力锚索施工技术的施工要点应该达到以下标准:

(1)施工准备措施。张拉施工所需要的设备应该以成套的方式做好标定工作,使用标定配套设备时应该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确保施工平台的搭设能够满足安全可靠、施工等方面的需求。在进行钻孔工作之前,测量工作人员应该通过分析图纸的规定将锚索孔位放出,同时做好标识工作。

(2)锚索的制作、运输以及安装要点。根据设计要求、张拉要求、实际孔深等规定做好下料工作,钢绞线在完成切割工作后通过分析设计图纸的实际需求做好制作绑扎等工作,同时以分根编号的方式进行记录,将止浆环装置进行固定,同时做好进出浆管的标示工作。张拉断在将隔离架进行设置时应该有着1~2m的距离,把隔离板设置在锚固段的位置,根据设计图纸的实际要求安装止浆环。锚索编制时,隔离架上的钢绞线应该有着相互对应的孔位,完成编制工作中停放钢绞线的工作应该尽可能的缩短,避免出现污染的情况。采取措施临床保护对外露的索体,避免锚索出现损伤、扭转、弯曲等情况。

(3)内锚段的注浆施工。由于内锚段的注浆施工主要是通过压力风水进行冲洗处理,应该将孔内渗水等情况全面排除,并且对封堵装置是否密封以及是否有着通畅的管道进行检查。通过试验等方式确定管浆浆液配比的参数,采用精确的方式计算注浆量,水泥浆、水泥砂浆的拌制工作应该是通过高速类型的搅拌机,将注浆液缓慢的灌注到注浆管范围内,一旦排气管将进浆以及浆液排出有着相同的比重且没有存在气泡时则能够结束注浆施工。完成注浆施工的12h后,还应该采取回浆管做好补浆措施,倘若出现渗水的情况,则应该根据固结灌浆的具体需求做好灌注施工。

(4)锚墩浇筑施工。通常情况下,均是通过立模现浇的方式进行锚墩混凝土的具体施工,现浇锚墩下部位置应该有着较为牢靠的支撑,防止整体变形而造成孔口管没有正确的方向,对锚固的效果产生影响。另外,混凝土拌制的要求应该根据相关设计的比例,振捣密实施工应该通过插入式的振捣器进行。锚墩在预制时应该根据预制构件、设计图纸的具体需求做好相关工作。

3、预应力锚杆施工

预应力锚固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项目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是一项较为特殊的技术,其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水利水电工程的经济效益。预应力锚固是对预应力岩锚以及混凝土预应力拉锚的一种统称,是预应力不断发展变化的一种新的锚固技术。预应力锚杆技术作为预应力锚固技术的重要表现形式,该技术可以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要求以及设计的大小、方向以及锚固的深度等,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提前向基岩施加一种预应压力,这样可以保证基岩受力条件的优化,从而可以发挥出好的锚固效果。

(1)锚杆钻孔施工。主要是通过多臂钻进行钻孔的施工,钻孔与开挖轮廓面应该处于垂直的状态,确保孔位之间有着

(2)安装水泥药卷的要点。通常在安装水泥药卷之前,分别将缓凝锚固剂以及速凝锚固剂按照一定量浸泡在水中,直到浸泡工作不产生气泡才能给停止工作。接着在锚固喷枪枪膛中逐渐放进锚固剂,将扳机扣动,根据先速凝后缓凝的安放顺序将水泥药卷锚固剂在锚杆孔中放进,安装水泥药卷时,禁止与药卷出现碰破的情况。

(3)安装锚杆的施工要点。通过多臂钻在孔内插入锚杆杆体,安装锚杆时确保浆液不会出现流出的情况。一旦锚杆杆体与药卷有接触的情况时,则应该将杆体缓慢的旋转,同时搅拌水泥药卷,大概有着45~60s的搅拌时间。

(4)锚杆张拉施工要点。等到使用速凝锚固剂的锚固段有着明显的强度后,则开始进行张拉锚杆的工作,在进行张拉之前首先要在锚杆上套着钢垫板,同时将锚杆以及垫板的角度进行合理的调整。如果没有平整的岩面,则应该通过水泥砂浆做好找平处理。完成安装垫板的工作后将半球形的钢垫圈套入,且将螺帽安装,通过扭力扳手做好张拉施工,指导与规定数值互相符合后才能停止。

历史故事的成语范文5

关键词:测井工程 事故 预防 处理

一、测井常见事故及原因分析

1.井筒不畅

1.1压差粘附

1.2井眼不稳定造成的遇阻、遇卡

1.3键槽遇卡

1.4套管损坏或套管鞋开裂

1.5井壁垮塌、碎块

1.6井底沉沙

1.7侧钻开窗井的窗口处遇卡

1.8仪器损坏

2.违章操作

由于对施工方案、操作规程了解不深入或是不严格按照施工方案、操作规程进行施工,往往会发生各类意想不到的事故。经验表明,不按操作规程进行测井施工造成工程事故的占80%。主要表现为1)仪器落井2)电缆打扭3)电缆跳槽

3.设计有问题

施工设计的不周密表现在现场操作中对出现的各类意外情况不能及时准确地进行处理,导致事故的发生。

4.对井筒情况了解不够

施工过程中,因对井筒情况了解不够,导致施工出现问题。

5.其它

管理不力或管理制度不完善等1)人员组织和过程控制不利2) 疲劳施工。

二、测井工程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1.常见事故预防处理措施

1.1压差粘附

预防措施:在泥浆性能不理想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少仪器在井下的静止时间。经常活动电缆,不要让电缆在井中静止时间过长;如有可能在仪器头上安装间隙器

处理措施:进行地层测试施工时,按照要求,仪器需要在井中静止进行测压和取样,为防止电缆长时间静止不动发生电缆吸附而造成遇卡,需要每隔3min下放电缆20m/1000m。电缆一旦产生粘附卡,用常规方法很难解决,可考虑穿心打捞。

1.2井眼不稳定造成的遇阻、遇卡

预防措施:在可能发生井壁垮塌或掉块的井眼中施工,1)使仪器居中;2)遇阻时不要使仪器快速下冲。

处理措施:发现遇阻应立即停车,上提电缆。再次下放应减慢保持匀速,避免快速下冲,防止仪器冲进聚集的岩屑或砂桥中。相同深度遇阻三次后,应通知井队下钻通井、循环、调整泥浆改善井眼条件。如发现遇卡现象,应立即停车,收回推靠装置,然后缓慢下放电缆,再以每次增加0.5*9800KN的张力上提电缆,反复活动,防止仪器一卡死或电缆粘卡,直至拉到最大安全张力。若不能解卡,最后采用穿心打捞。

1.3键槽遇卡

预防措施:尽量采取组合测井,减少下井次数,降低因电缆摩擦形成键槽的机会。合理使用扶正器使仪器和井壁间保持一定的空隙,防止仪器头在键槽处遇卡。

处理措施:发现遇卡现象,应立即停车,收回推靠装置,然后缓慢下放电缆,注意张力和曲线的变化。再以每次增加0.5*9800KN的张力上提电缆,反复活动,直至拉到最大安全张力。

1.4套管损坏或套管鞋开裂

预防措施:在仪器头附近加装间隙器,使仪器居中。

处理措施:仪器遇卡,可下放电缆使井下仪器远离遇卡位置,然后缓慢上提。反复起、下直至电缆脱离套管损坏位置。如无法解卡应进行穿心打捞。

1.5井壁垮塌、碎块、井底沉沙时的预防处理

这种遇卡没有很好的预防措施,仪器接近底部时应降低下放速度,计算好正常的上提拉力,仪器到井底立刻上提电缆,尽量缩短仪器在井底停留时间。

1.6电缆打结的预防处理

1.6.1进行测井生产时,要始终保持电缆有一定的张力。

1.6.2在进行测井前应了解本井的井深,井下工具、井眼条件,必须保证电缆和井下仪器以同样的速度运动。

1.6.3电缆下放速度不要过快,禁止上提后突然下放。

1.6.4仪器在井内遇阻时,不能用仪器下冲的方法通过障碍物。

1.6.5操作员随时观察测井曲线和张力显示,发现遇阻及时停车。

1.7电缆跳槽。

预防措施:

1)测井施工应尽可能采用防跳槽滑轮2)仪器下井过程中电缆下放速度与仪器运行速度保持一致,且电缆保持一定的张力3)严禁快起快停4)定期检查天、地滑轮,发现破损及时修复5)选用与测井电缆配套的天、地滑轮。

处理措施:1)测井时电缆出现跳槽,绞车司机立即停车2)在井口电缆外皮上绑扎黑绞布及铅线组成提环3)将电缆安装在滑轮槽内。

2.下井仪器遇卡时的处理

2.1预防措施:避免遇卡

1)在裸眼井内应保持电缆移动。只要电缆移动,就不会产生压差粘附。如果仪器在井内,绞车出了问题,应叫司钻用钻机绞车上下移动天滑轮。2)仪器在井底停留时间应尽可能短。仪器要缓慢地接触井底,然后立即缓慢上提仪器。3)仪器下井后,应始终保持电缆有一定的张力。放松井内电缆很容易使电缆打结,或使电缆铠装形成鸟笼状。电缆下放或上提的速度视井内泥浆比重而定,电缆下放时的张力不得低于电缆停止时张力的70%。4)仪器下出套管鞋进入裸眼井段后,操作员应在系统上以时间驱动方式监视仪器对地层的响应变化。每下放300—500m暂停绞车。5)禁止用仪器下顿。下井仪器下顿可能损坏仪器,也可能把仪器顿到桥塞或岩屑里,严禁企图用仪器下冲的方法通过障碍物。6)只要井下条件允许,就要尽可能地使用扶正器和间隙器,减少仪器与井壁的接触面积,以此减少产生压差粘附的机会。7)仪器运动靠近套管时必须放慢速度,因为套管鞋可能受到损坏,所以要小心的将仪器提进套管鞋。8)如果仪器遇卡,应尽可能地将仪器拉出,使仪器解卡。

2.2处理措施:

)一旦发生遇卡,首先判断遇卡类型、遇卡原因,卡点位置以及遇卡深度,然后利用自身的动力设备和仪器观察系统,在规定的提升拉力范围内,进行正确的解卡,不得擅自拉断电缆。2)如果解卡失败,应用同等张力拉紧电缆。同时立即向甲方主管部门和有关人员汇报请示,并迅速将穿心打捞工具放到指定的位置,与井队配合作好打捞前的准备工作,等待甲方指令。3)在处理遇卡事故上提电缆时,各主要岗位人员应坚守岗位,指挥者及其它人员应站在安全位置。处理措施:通知钻井队和甲方监督收集全部需要的情况确定打捞方案

4)确定仪器或电缆遇卡的原因是选择正确解卡方法的关键 。如果仪器记录的深度和测定电缆伸长计算出的深度相一致,则仪器被卡,或者紧靠仪器之上的电缆被卡住了。如果测定电缆伸长计算出的深度浅于仪器记录的深度,可能发生压差粘附或卡在键槽里。5)设法保护电缆。在打捞过程中,电缆处于很危险的状态,应尽量减少对电缆的损坏。严禁上提之后突然放松6)放射源的仪器遇阻、遇卡处理a.装有放射源的仪器在井下遇卡时,要立即告诉甲方现场监督和钻井队,并向测井公司汇报,同时尽快向甲方现场监督和钻井队提供放射性源的情况及仪器示意图。共同研究解卡措施。b.发生放射源落井的事故,测井部门必须立即向甲方、上级生产领导部门、安全部门及环保部门就带源仪器的落井情况提出报告,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制定合理的打捞方案。c.在打捞落井放射源的过程中,测井部门应经常注意并提醒甲方和钻井部门不得采取任何有可能损坏源室的措施;打捞过程中,在可能情况下,配合油田环保部门,对打捞全过程进行放射性污染检测,如发现源室破损,出现污染情况应立即向上级部门报告,停止打捞,并请有关专业防护部门协助处理。d.如打捞明显没有希望,经甲方通报井场所在地方环保部门,提供包括井的位置、放射源落井日期、落人深度、放射性源的种类、性质、强度等内容的文件备案。e.带源仪器如掉在生产层以下宜打水泥塞将源封住,对上部油气层仍可进行正常的生产作业。F.带源仪器掉在生产层处,可用水泥将仪器封住,在原井眼打斜井,新、旧井筒在生产层处的距离不小于10m。

历史故事的成语范文6

一、历史资源的开发

(一)运河古城

作为漕运枢纽,历史上的台儿庄是一个商贸重镇,云集了全国各地的商人。正是因为人口流动与文化交融,使台儿庄呈多元化发展。比如,台儿庄是唯一拥有北方大院等建筑风格的城市,道观等七十二庙宇在城内交相辉映,足以展现当时的繁荣。作为京杭大运河流经地区之一,台儿庄的运河段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成为一个东西方向的最大弯道,被誉为“京杭运河第一湾”。这不仅是台儿庄的宝贵遗产,也成为整个京杭大运河的珍存。

(二)古城建设

2008年,枣庄市政府抓住时机,采取“整体保护”和“修旧如旧”的政策,开始进行台儿庄古城建设。本着“存古,复古,创古”的“三原则”,进行古城的规划与重建。在古城的修复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这使得整个古城风貌还原度极高,中国台湾地区的散文家郁化清在看到重建后的台儿庄古城时曾说:“我记忆中的台儿庄,就是这个样子。”一句话,足以说明台儿庄古城给人带来了极大的惊喜。

二、旅游文化产业发展

古城建成,如果仅仅以博物馆的形式对外开放游览,其吸引力肯定大打折扣。因此,必须构成产业化力量,带动经济增长。台儿庄古城一方面通过专题博物馆等展示运河文化,另一方面,不断丰富商业业态。不仅如此,政府正在规划建设18平方公里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为创意人才搭建工作、生活、技术、融资等平台,并筹建运河文化学院,引进品牌文化企业,培育文化产业集群。除了努力提高自身水平,台儿庄政府还力推市场营销,将古城全面推出。政府出资重点打造“枣庄二日游”运作模式,将台儿庄古城,铁道游击队纪念馆等打包销售。宣传方面,每年以“古城台儿庄——一个寻梦的地方”等为主题词,打造品牌,在各大电视台黄金时段进行广告投放,同业广告全面覆盖,这极大地提升了台儿庄古城的旅游热度和知名程度。

三、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气息过于浓厚,缺乏亲切感

由于古城破坏过于严重,以至于现在的古城几乎是完全重建,更多地呈现出商业街区的特点,难以感受居民真正的生活。游客不仅难以体会到明清时期的生活气息,反而容易产生景区卖品的固有抵触情绪。

(二)文化资源缺乏新意与内容

古城创造性地把大量文化融合在一起,意在使游客在古城中体会多方位的文化,借机拉动更多的消费。但缺少新意,游客游览其间会有一切似曾相识的感觉,景点太多,过于冗杂,仅仅带来视觉上的古代感,而没有什么回忆。

(三)设施搭配不完善

台儿庄古城占地巨大,很多地方都被开发为景点和商业卖点,但是最基本的食、住等设施不足。对大部分游客来说,昂贵的价格让他们在古城内进餐及住宿时感到难以接受,极大影响了游览的心情。此外,因为多期开发的缘故,景区发展极为不协调,很容易出现一条街游客众多,而另一条街空荡无人的现象。

(四)品牌打造混乱

台儿庄古城原先打造“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的品牌,后来又有了“天下第一庄”,此外还有“台儿庄——一个寻梦的地方”,前后总共提出三个,并分别进行宣传。品牌打造不明确,容易引起混乱,浪费资源。

四、对历史资源开发与旅游文化产业的启示

(一)传统文化资源的大胆创新

台儿庄古城充分尊重传统文化,对旧城中百分之九十五的文化资源原封不动地保留,在仅有照片及史书记载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重建古城。这使得台儿庄原本的城市气质并没有因为新的开发而改变,反而得到传承,确为可持续发展之举。

(二)延伸文化产业链,促进景区多元化发展

古城建成后并非用以往的博物馆形式展出,而是大力引进商业设施,娱乐建设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文化产业链,游客进行多元化消费。此外,将各种文化融为一身,台儿庄古城变得不再单调,而成为了游览、娱乐、购物等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区,这大大提高了自身的吸引力。

(三)力推市场营销,打出自身品牌

正所谓“三分长相,七分打扮”。台儿庄古城的营销手段更值得学习,广告打在了各种频道的黄金时期、报纸的主页、高铁站的醒目位置及枣庄举办各种活动的地方。并动用体验营销,让游客先来免费体验消费,再利用口碑营销。新媒体上处处可见古城的身影。

(四)政府主导,市场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