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

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范文1

【关键词】语文;生命;意义价值

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生命教育,通过思维的启发让学生活动生命的体验,从而切实感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这样,中学生才能真正领会生命的内涵。

一、依托文本,丰富生命教育的内涵

苏教版初中语文新教材中,很多文本内容都涉及到生命意义的阐述。而语文教学的本身也十分重视对人的生存状态与生命价值的思考,这正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内涵的契机。例如:在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就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再现诗人的生活背景,并且把诗人的人生经历通过图片与文字的结合呈现给学生。这样,师生们就能深入分析诗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慨。原来:诗人生活的年代正处在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时期。此时的诗人的家庭生活与自己的仕途十分的艰难,正是这样的生存意识唤起了他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同时,通过诗歌的疾呼来反映当时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疾苦。这样的疾呼,让底层百姓生存状态通过诗人的思想情感的倾泻,从而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教学中我们紧紧的依托文本,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集体的交流与讨论后,得出这样的共识:“人的一生中应该让有限的生命表现出应有的价值。”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开展不同的生命活动中可以有效的构建学生的生命意识,从而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紧紧的依托文本并尽可能的开拓语文教学视野,从而加深学生对生命意义的体验与感悟。

二、合作探究,阅读中咀嚼生命价值

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在“完形―顿悟”学说中说过,学习活动不是盲目的尝试,而是在合作与探究的过程中进行知识实质的构建。所以,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有意识的把蕴含在文本中的生命意义的教育内容通过引导学生咀嚼,并在合作与探究中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例如: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作品中典型人物或者典型事例开展分析,促进学生在探究中感悟生命、体验生命。在教学鲁迅先生的《故乡》时,就引导学生对结尾句的“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告诉我们,作者对闰土以及对自己的人生有着深层的思考。那就是虽然在旧中国贫穷落后的社会背景下,通过对社会的不断改良,劳动人民一定会在未来的道路上越走越好。正是这样的坚定信念,所以作者认为“路”通过努力,是一定可以走出来的。作为今天的中学生,怎样选择合适自己的人生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交流讨论,从而咀嚼生命的价值与内涵,进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三、引导体验,领悟生命教育的意蕴

每个人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不尽相同,咀嚼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才能真正的领悟语文学习中生命教育的意蕴。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生命的敬畏。在此基础上,再来进一步理解生命的价值。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体验到生命意义的内涵。例如:在学习过的《斑羚飞渡》时,首先,通过介绍背景知识。然后,收听课文的视频朗读。最后,通过课件展示头羊率领斑羚飞渡崖谷过程。这样,就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营造了特定的教学情境。通过这样的情境再现,再利用问题启发:从班玲飞渡的视频中给了我们什么样的生命启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为什么会逐渐失落了人性?世界上一切的生命价值是平等的,而且生命的灵性是相通的。然而,在动物身上我们仍然可以间接的反映出生命对理想与自由生活的追求。那么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来进一步挖掘人文因素呢?文学作品中反映生命意义的作品太多太多,甚至很多古代神话或者寓言故事中都反映了一些超生命力的力量。通过这样的力量来表现人类生命意识中对自然的认识,进一步体现了人类要征服超自然的愿望。如《愚公移山》中的主人公愚公的愿望。

四、提升生命,进行生命价值的教育

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范文2

倾听是一种学习。倾听书本,就是与大师交流。在夜深人静的雪天,在雨打芭蕉的黄昏,在春风和畅的午后,捧一册闲书,品一杯茗茶,走近大师,倾听大师。听庄子谈《逍遥游》,与他一起“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于无穷”;或登上李清照的舴艋舟,倾听她那载不动的一腔愁绪;或打开《平凹散文》,听他说家庭,说孩子,说房子,说朋友,说女人,说化妆,说天说地,谈古论今;或走近海子,祈福春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原来书本只钟情于善于倾听的人。

倾听是一种领悟。倾听自然,你会发现,大自然是何等奇妙,何等睿智。春天来了,倾听花开的声音,倾听河水解冻的声音,倾听麦苗拔节的声音;夏天到了,倾听五谷兴奋的心跳,倾听农人“把酒话桑麻”的快慰。高山无语,但高山诉说着对蓝天的向往;森林静默,但绿色的海洋却是地球母亲对人类最诚挚的祝福。在大自然的声音里,人会领悟到自身的渺小和语言的苍白。

倾听是一种享受。倾听音乐,让人心旷神怡。阿炳的《二泉映月》,丝丝幽怨,却如烟似雾,氤氲在你的心房,让你明白该怎样面对挫折,战胜困难;倾听《梁祝》,情思悠悠,绵绵情话,直教人肝肠寸断;听一曲《春江花月夜》,让你感受静谧在心头。倾听音乐,任音乐流淌,人在其中,体察生活,品味世道人心。

倾听是一种收获。常言道,会说的不如会听的,一语惊醒梦中人。与朋友的一次倾心交谈,会使你心头的困惑迎刃而解,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学会倾听,有时会得到意外的惊喜和收获。蒲松龄一生,家境贫寒,虽读书习文,但屡试不第,直到七十一岁,援例出贡。但清贫的家世,终生的穷困潦倒,并没有击倒他,他是一个善于倾听的人,广泛搜集听来的民间传说、轶闻趣事,终于写就了《聊斋志异》这部巨著。鲁迅先生赞它“写人写妖,高人一等;剌贪刺虐,入木三分”。原来灵感只钟情于那些善于倾听的耳朵。

倾听是一种自励。倾听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把一切看开,提得起,放得下,只求得内心的宁静,活出一个真实的自我,活出一个快意的自我。会倾听的人,精神饱满,内心充实,生活从容。

让我们打开心灵的窗户,凝神静听吧,你会发现,倾听的感觉,真好!

(选自《淮北日报》2010年8月8日,有删改)

写作借鉴

余秋雨先生曾说:“聆听能使历史更显风韵,世界更显精致,人生更显灵动。”倾听人类与自然的美妙之音,生命便会呈现出永恒的绿色。倾听是智者修行的境界,是心灵闲适的享受。在忙碌的生活中,在时尚的鼓噪声中,给自己留下一颗睿智而从容的心,收获那些

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范文3

教育是一种唤醒。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每个人都有一种向上向善、发展自我的天性,并且蕴藏着巨大的情感与智慧潜能。处于成长初期的儿童更是如此,教育的使命就是用温柔而灵巧的教育之手,触摸儿童稚嫩的心灵,唤醒儿童头脑中最美好的愿景,使儿童的自主意识和创造精神得以开发;为他们幸福快乐的人生奠定基础。唤醒离不开对话,但这种对话不只是语言的沟通,更多是心灵的交流,有时,一句温馨的鼓励、一个善意的眼神、一次会心的微笑、一个熟悉的手势,都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意识或潜能。

教育是一种倾听。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向去了解人。”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的教育是从倾听开始的。一个具有倾听意识的老师,应该以博大的胸怀去接纳那些稚嫩的声音,在倾听中感悟孩子情绪的变化;在倾听中发现差错中蕴涵的合理,琐屑中流露的真情,平凡中隐忍的执著。教师应主动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一颗慈母之心,满怀期待地接纳那些稚嫩的童言:听他们的故事,听他们的烦恼,听他们把想说的话说完。将心比心,你一定会听到孩子思想抽穗、情感升华、知识拔节的声音。

教育是一种等待。学生的发展需要等待,教师要学会等待。每一个孩子摆脱幼稚,告别无知,改变拙劣都需要一个过程。让我们耐心等待,在等待中不忘播撒爱的阳光,让等待充满憧憬。就像农民,春日里播种时就把对秋天果实累累的向往融于浇水施肥、松土拔草、辛苦耕耘之中,尽管有许多果实的收获要等到来年乃至若干年,但他们依然不急不躁,继续默默耕耘,因为他们坚信,每一粒种子都有结果的那一天!等待,是一种守望。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工业可以快节奏、大容量、流水线、批量出产,而农业则是有季节、时令、成长规律的,需要播种、施肥、除草、喷药,需要土壤、水分、阳光和等待,它是一个慢慢成长的过程。

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范文4

小小的袋子里是三颗其貌不扬的种子,我种过各种各样的种子,我每天都满怀希望,可仍没有一颗发芽,褐色的泥土依然“冰天雪地”。我快没有信心了,我拿起小铁锹,把每盆土都松了一下,泥土似礼花般飞溅。

但它没有受其他花的影响,它的绿色在土里酝酿了许久,考虑着怎样以最朝气的蓬勃来迎接姗姗来迟的春天。小芽出头了,很嫩,仿佛一触即破,我不敢动,以目光抚过它的每一寸肌肤。

四周很静,我在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

它的长势很好,刚刚冒过盆缘的枝叶,似乎拼命地想要往上攀登,我在盆中插了三根竹片,它们相互缠绕着,一圈一圈的,三天后,竹片显得短了。它的三根主茎似乎在赛跑,中间还生出好多分支,叶片已经长大了,摸上去很柔软,绿色也渐渐变浓了。满眼的绿呀!从盆底蔓开到上层顶端。这个春天格外地富有生机。

春天,我收获了满眼新绿。

当第一声蝉鸣的时候,它爆开了第一朵花,那是一朵紫色的小花,喇叭向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哦,朝颜(即牵牛花,编者注)!仿佛放鞭炮一般,一朵炸开了,其他的也依次开放了,那一阵,花开烂漫,阳光十分强烈,站在花下,眼睛都睁不开,花儿显得格外耀目。叶子在阳光下浮绿泛金,知了在不停地叫着,一只蝴蝶飞来了,这么美的花儿不招蜂惹蝶才怪呢!

夏天,我收获了一季芬芳。

蝉声一断,代之而来的是树根深处秋虫的合唱。这唧唧的虫声为静寂的秋增了不少雅趣,此时的花儿都谢了,都拥入了泥土的怀抱,放松娇艳了一夏的美丽,疲倦地沉睡了。

在花儿掉下后,花萼仍在,我发现了一个桃状的小果子。我轻轻摘下,一捏即碎,我连忙伸手托住,四颗乌黑的东西,躺在手里。我收回手,关上了窗子,挑开外壳碎片。朝颜种子!心里一阵说不出的欣喜。秋风敲窗,我再次打开窗子,原来群芳斗艳的地方早已是硕果累累了。

深秋,我收获了累累硕果。

我收获了三季的快乐,本已知足。没想到,那个黄昏,我看到了早已干枯的枝条上,居然又绽开了一朵最后的朝颜。当它的同伴都已如秋叶般静谧地安睡时,它却如夏花般灿烂,不,比夏花更灿烂地傲立寒风之中,生命原来可以如此顽强!

那一刻,我收到了一份礼物——关于生命!

徐丹老师点评:

只是后窗台最普通不过的一道风景,小作者却独具慧眼,用灵动优美的文字描述了一段关于生命的历程。文章最精彩的部分在最后两个小节,那一朵最后的朝颜给了小作者一份深刻的生命感悟,作为初一的学生,很不错了。

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范文5

母爱,守护着女儿的生命微光,她打破医学预言活了下来,并挺进北大。2012年,她历时3年创作的中国第一部描述脆骨病患者生活、成长的15万字自传体小说《生命拔节的声音》在北京出版。

寒冬蓓蕊未初放,

怎堪女儿生命的破碎

1979年1月27日,我出生在河北省广平县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广平县中心学校老师,母亲刘金美是农村妇女。他们为我起名叫“瑞红”,希望我为这个家庭带来红色祥瑞,却不知道我的降生却给它蒙上了阴影。

我的记忆,从3岁那年冬天,一阵钻心的疼痛开始。

那天我蹲在家里院子中玩,母亲走过来想拉我起来回屋吃饭。可就在拉到我胳膊的一瞬间,我听见骨头发出嘭的一声闷响,当时只觉得被母亲放开的左手臂垂了下来,我本能地用右手努力托着左手臂肘关节,可是随即一阵剧痛袭来,我惨白的脸色把母亲吓呆了。待母亲回过神来,发疯似的抱起我往县医院跑。

检查结果让母亲大吃一惊:左臂骨折!

这是我记忆中的第一次骨折。

医生用力地把我垂下的胳臂拉伸,弯曲,再拉伸。剧疼让我产生了昏眩,直到吐光了胃里的所有食物。当医生为我上好夹板时,我已经疼得哭哑了嗓子,瘫软在母亲怀里。

一个月后,骨头刚愈合的我被母亲抱去医院拆夹板,可我害怕穿白大褂的医生,怎么都不肯坐到医疗室的椅子上。母亲只能强行抬起我的双腿,可就在这一瞬间,又是一声闷响!我哇的一声惨叫,左大腿骨当场骨折!“这是怎么一回事?”母亲一下子慌了神。目睹这一切的医生锁紧眉头,“带孩子去大医院检查一下吧。看来她的问题不会是骨折这么简单。”

母亲连夜带着我赶到了石家庄人民医院,医生为我详细拍了片子,最后诊断为:先天性骨质胶原合成障碍。医生解释说,“这是因基因变异引起的一种罕见病,也被称为脆骨症。患病率仅为万分之一到一万五千分之一。寿命一般不会超过12岁。”母亲紧紧抓住医生的胳臂希望得到治愈的方案。“这种病目前没有根治的方法,唯一的办法就是对症处理,一旦骨折,立刻接骨。”医生的答案让母亲愣在了原地。

这次接骨手术却成为我心中无法抹去的战栗。

我被固定在医院光溜溜的冰冷的手术台上,一台大机器压在我的上方,我只感觉有很多双手在使劲拽我的腿……疼痛和恐惧袭满我的心头,我用尽一个孩子所有的力气来挣扎,整个医院都能听到我声嘶力竭的呼喊:“疼——妈妈——疼!”

本来折成两截的大腿,在一群医生手里竟然断裂成了3截!母亲揪心地听到我撕心裂肺的哭喊。

医生不敢贸然进行手术了,最终只能放弃。他们开始撤掉手术仪器,母亲拉着医生的胳膊不放:“求你了,再试试吧。”医生摇摇头对母亲说:“强行接骨,只能造成多处的骨折。你们换家医院想想办法吧。”

可是,一连去了3家医院,医生看过我的病例后态度惊人一致——对于“脆骨症”孩子来说,无法保证接骨时多处骨折的同时发生,有时甚至可能在接骨时发生四肢全部骨折的情况。父亲不甘心,还想再换家医院,却被母亲一把拦了下来,她异常冷静地说:“哪里都别去了,医生的话我已经听明白了,就是这病没法治!我们回家,我自己来为女儿接骨!”

连医生都无法克服的难题就这样被只会种田的母亲接了过来。

母亲此时并不清楚这条路有多难,但她知道别无选择,唯有一试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她决定要与女儿共同承担生命之痛。

守护你的生命微光,

母亲为你自建“移动生命站”

仅仅见过一次接骨手术,对医学一无所知的母亲真的能为女儿做手术吗?

当晚,母亲抱着我走到柴房,在柴堆里翻找着,直到看见了几根长竹板,又从柜子里找来了一件旧衣裳,撕成了长条,然后摊开一块棉布,把我轻轻放到床上。

我有些害怕,母亲温柔的语调让我松开了双手。她用手掌缓缓托起我的左腿。但即便动作再轻,她的手稍稍一抖,我就会发出惨叫。母亲屏住了呼吸,极力控制着微微颤抖的手,以极其缓慢的动作用棉布把我的左腿裹了起来。一圈一圈,直到一条棉布包完。母亲已经满头大汗,却仅仅是完成了接骨的第一步。

“妈妈——轻点……”我哀求着。母亲只能放慢速度,慢一点,再慢一点。她不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但此时,连村里的医生都睡了,谁也帮不了她。

等3道都系完了,腿上的肉有的已经勒进了竹板缝里。我没有挣扎。

做完这一切,母亲已经虚弱得瘫倒在床边,汗水泪水顺着头发滴答到地上。

第二天一早,母亲找来村里的医生,没想到,医生看了看我打上夹板的腿,摇摇头说:“你这样怎么能行,孩子的腿也没有消毒,操作时没有无菌环境,断掉的骨头也没有正位。万一没有处理好,就可能压迫到血管神经,弄不好会丢命的。”听完医生的话,母亲的脸色骤然惨白。

医生走了,只剩下母亲呆坐在床前,医生说的这些问题该怎么解决呢?万一真的感染了该咋办呢?

半晌,母亲好像突然想明白了什么,猛地起身朝柴房走去,她决定重新为我接骨!

母亲把几根长竹板用菜刀剁成我大腿那么长的几截,然后用刀把棱角削平整。又找来旧衣服认真裁剪若干同等宽度的布条。接着,母亲将竹板和布条分别洗干净,然后放到蒸笼上熏蒸,晾晒。利用晾晒的空隙,她开始收拾屋子,一遍一遍擦洗。一直忙活到第二天,屋里一尘不染,竹板和布条也都干了。母亲为我换了一条干净的新床单,自己也换了身干净衣服,手用肥皂洗了3遍。

原来,母亲在用自己朴素的思维去努力打造一间“无菌手术室”!

一切做完,母亲小心翼翼地帮我解开裹在左腿上的一层层棉布。当大腿露出来后,我看见母亲的眉头皱了起来。果然如她担心的那样,骨折处已经出现了感染现象!大腿每隔竹板宽的距离留下了一道道紫红的勒痕,上面是一溜磨破的水泡泡,溃烂着,沁出了血水。

母亲赶紧端来一盆盐水为我擦洗全身,然后又用酒精给大腿消毒。重新开始接骨,上夹板才是手术关键的步骤。

“手术室”的气氛也随之紧张了起来。“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要固定扎实。”母亲小声默念着村医生交代过的话,生怕一不小心有所失误。直到系上了最后一道棉条,母亲才大舒了一口气。

在随后漫长等待腿骨愈合的日子,母亲一直忐忑不安,守在床前给我喂水喂饭,伺候大小便。挺过了剧痛后奇痒又接踵而来,我被疼痛折磨得极度脆弱,别人哪怕看我的腿一眼,我都会感到全身疼痛,唯有母亲,我把全部信任放在了她的身上。一个月后,腿部的肿胀和疼痛还真的渐渐消失。

这天,母亲决定给我拆掉夹板。拿起剪刀,母亲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因为她压根儿就不知道夹板下面我的腿是否真的愈合。

当棉条和夹板一层层解开,竟然露出的是一截比骨折前还要白嫩的大腿。母亲眼神闪烁起来,激动地对我说:“红啊,成功了!不怕了,以后都不怕了!妈妈能给你接骨了!”

是啊,这次“手术”的成功意味着,我一个生在农村的脆骨症女孩,竟然能拥有一间“专属手术室”,我再也不用担心骨折时没有医生愿意接收我,母亲就是我的“移动生命站”!

生命之旗逆风飞扬,

用奇迹向母亲致敬

骨头愈合后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而珍贵。

不到半年,我又因为掰一块烧饼而上臂骨折了。虽然我和母亲都不像从前那么惊慌,但每次接骨手术都有引发全身骨折的风险。

母亲对我约法三章,没有她的允许,禁止出门。但我毕竟是孩子,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看见我每天趴在窗口往外张望,母亲于心不忍,于是从废品收购站找来了一个像书包一样可以背着的木箱。消过毒的竹条、棉布、剪刀等手术必需品一一摆放整齐。为了防止我摔倒,母亲又给我买了一辆小童车。天气好的时候,母亲就背着大箱子,推着小车带我出门。

我们母女俩用这种方式与命运抗争着。

母亲为我接骨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她能以最快的速度判断骨折部位,然后进行相应处理:前臂骨折需要固定掌侧和背侧,然后用三角巾将前臂悬挂;小腿骨折需要将夹板固定在腿外侧,脚部用“8”字形绷带固定……每次“手术”母亲都会边做边跟我讲解。我听多了难免不耐烦,但母亲坚持说,如果哪天她老了,我就能自己为自己“手术”。

9岁那年,母亲决定将我送进小学。由于反复骨折,我的腿骨关节变形,行走有障碍。母亲想推着我上学,可我已经长高了很多,不适合坐在童车里了;背我,母亲又怕把我的肋骨硌断,最后母亲决定每天抱着我去上学。虽然学校离我家不远,但那时候我已经身高1.1米,体重也有30公斤。母亲每天还要忙家务和农活。但每天,教室的门还没开,母亲就把我抱到学校,之后赶到地里干活。母亲抱着我奔波在家与学校之间,一天要跑3个来回。

1991年,12岁的我已经打破医生预言活了下来,而且骨折的次数也逐渐减少。这么多年来,我从来没有因为母亲的接骨手术造成二次骨折。

在母亲的鼓励下,我每年都成为学校最优秀的学生。我在上学——骨折——接骨休养——再上学的周而复始的轮回里努力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

1997年中考,我从所在的东梦古中学300多名考生中,以总分645分全校第五名的成绩考入广平一中。然而,广平一中距离我所在的东梦古中学家属院5公里远。5公里路,母亲万万没有能力抱得动我了。我不可能再去上学。

但我无所畏惧地开始了自学生涯,3年时间学完了高中课程,我还对写作产生了浓厚兴趣,陆续在一些报纸杂志上发表自己的文章。

2003年,我再次对自己发出挑战!我报考了北京大学心理系自学考试。这一次,我依旧不想输!

为了顺利通过考试,我一头扎进书里,忘记了吃饭和睡觉,有时候累得趴在书上就睡着了。妈妈总是心疼地看着我,夏天的时候,她会拿毛巾帮我擦汗,冬天的时候,家境并不宽裕的妈妈还买来奶粉,每天帮我冲一杯。

2004年,我开始参加考试。由于考试地点在石家庄市,每次考试对我来说,无异于一次艰难的“”。第一次考试,妈妈抱着我上汽车、挤火车再倒汽车,等到了石家庄,过分的拥挤,使我脆弱的骨骼疼痛难忍。母亲就背着硕大的急救箱,寸步不离地陪伴着我,随时应对我猝不及防的骨折。

从2003年10月到2005年5月,仅一年半时间,我通过了北京大学心理系自学考试全部16门课程,成为那一届第一个毕业的学生。2006年和2009年经过刻苦学习,我又先后通过由国家劳动部全国统一职业鉴定考试,获取了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二级资格证。2009年,我加入到北京瓷娃娃协会工作,为全国10万脆骨症患者提供帮助。此时的我已不再畏惧骨折,倾听骨折的声音,也是我生命拔节生长的声音,两种声音同步出现,融为一体,无法分割,互为激荡。

这些事情,让我深深地意识到母亲这么多年的付出,同时也萌生了写一本自传体小说的想法,记录一个脆骨症女孩的生活,同时也为了铭记我走过的岁月和得到的爱。

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范文6

教育是诗一样的事业。“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教师应是一个充满智慧和爱心的善教者。然而,只读两本书(即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对于一个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书籍就是自己的房屋。爱好读书应该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生活习惯,如同军人热爱武器,孩子喜欢玩具一样。人们佩服陶行知、李镇西、魏书生等许多教育专家的成功,走进他们,揭秘他们成功的密码,原来他们都是真正的读书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自己说的那样:“我私人的图书馆里,顶天立地都是藏书,每天不读几遍书,就不能忍受。”

读书能带来高尚情操,带来思想尊严,带来良心、爱心、责任心、诗意和创造。教育专家朱永新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发展史就是这个民族的阅读史。最好的教育是读书,老师应该是仰望星空的人,优秀教师仰望自己的教育星空是自己的天职。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人类,今天的校园就是明天的社会。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付出辛劳,为自己换取物质回报的同时,更应该考虑为社会做些贡献。不仅要做个善教者,更要成为一个善读者。走进书籍,走进自己的精神小屋,充盈自己的人生,做个幸福的读书人。

读书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爱心和社会良心,作为教师,读书更应该是生活的常态,是平淡人生里的滋润。做教师已近十年了,一直喜欢以书生自居,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的书生情结滋养着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气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书香气息,“天下兴亡,匹夫有则”的爱国情怀,“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年”的洒脱形象,这些无不缭绕在教师的灵魂深处,滋养着教师的精神世界。浓浓的书卷气息,学识渊博的气质,多才多艺的本领,出口成章的才思,这样的形象才清逸文雅,才华横溢,富有底蕴。举手投足之间,自然有底气、灵气、大气。这样的人能说不美吗?细细品味那些名家名师,会发现他们身上散发着浓浓的书香。学者像余秋雨、朱永新,名师如于漪、李镇西,这样的人可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可见,读书可以使一个人成为丰富的人、细腻的人、感恩的人、有情趣的人、高尚的人、美丽的人。

有人说,教育是一种生活,修己成人,立己达人。精神越丰盛,创造就越丰富,回馈就越丰厚。生命自由舒展,两相砥砺,成就双向完整的幸福,这就是教育的全部魅力。是的,教师如果一辈子都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他的一生就会很寂寞。如果只读了教育专业或教法之类的书,他的一生会很苍白。唯有以读书为契机,与学生携手走进书的世界。让书香飘校园,让书声伴随成长,让读书伴随生命的成长。以智慧启迪智慧,这样的教育才是幸福的。

与学生一起倘徉书海,就像打开一扇扇神奇的窗户,能真切地聆听到花开的声音,感受到彼此呼吸的芬芳、心跳的律动与情感的飞扬。真正的善教者能够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让学生在阅读中放飞梦想。教师沉浸在书籍的芳香里,倾听精神生命拔节的声音。跋山涉水,拾级而上,山穷水尽,柳暗花明,总有一天,生命的花朵悄然绽放。研读教育经典著作,做好摘记,汲取书中的精华,增长教育智慧,做个有内涵的幸福的教师。

上一篇升旗稿

下一篇一个人去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