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精品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范文1

关键词 精品课程录播系统 精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The Quality Course Recording and Broadcasting System

LIU Jianshu

(Jiangsu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116)

AbstractThe quality course recording and broadcasting system builds upo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quality courses, which greatly facilitates and enhances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video produc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ne course recording and broadcasting systems, its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and summarizes the fine course with the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cording and broadcasting system.

Key wordsquality course recording and broadcasting system; quality courses

随着教育部“精品课程”项目在高校开展建设,学校结合本校情况建立“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库,“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库建立主要是应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将课堂教学过程、教师课件,按照授课进度录成精品课程,供学生课后点播学习,建立完成知识传承或进行校际课程交流。“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库的建立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提高高校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精品课程建设是聚集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并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教学共享的一项教学创建活动。它的宗旨是培养满足国家和地方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各高校通过精品课程建设的建设实现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实现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精品课程录播系统主要是将教师课堂教学授课、师生在课堂教学进行的互动以及课堂教学的板书等进行多种信息化模式的整合录制,通过系统生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在通过校园网络平台生成上传,形成可以供学生课后点播学习系统,系统生成的高质量视频素材文件又可以通过非线编平台进行后期编辑,提高精品课程资源使用的灵活性。

1 精品课程录播系统具有的特点和优势

(1)录制方式灵活。我们在进行精品课程录播时根据教学情况,我们录播过程中录播系统能够提供多路信号进行视频处理,这些信号甚至三路或多路并行。根据教学需要和便于课后点播学习,我们将一路计算机信号以及多路模拟音频信号输入接口,使得它能够在同一个屏幕上同时展现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和投影的计算机信号,可以真实反映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貌。

(2)操作简易,节省录制成本提高制作效率。精品课程录播系统实现了全自动录,使整个录制全部操作过程中我们只需要一个人进行后台操作就行,这样大大的降低录制的人力成本。精品课程录播系统还有一个很主要的特点就是能够直接生成教学录像并压缩上网,无需后期编辑制作,极大地提高了制作效率。

(3)录制内容多样化、有效体现教学的生动形象性。由于能够把课堂教师视频和音频信息、学生课堂互动环节音视频信息和课堂教学老师板书导入的VGA信息,有效整合到精品课程录播系统中。体现课程教学课件的的生动形象性,便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教学录像技术质量提高。现代的精品课程录播系统都具有将所有输入的图像经过数字化处理。图像进行数字化处理,图像之间可以进行实时无缝切换。并且采取硬件采集、编码方式,令画面质量明显提高。这样明显提高录播质量。

2 传统课程录播存在的问题

我们原来传统的课堂教学录像一般采用常用的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将多台摄像机放在不同的机位上同时拍摄,通过切换台实现课堂现场的切换,最后合成课堂教学录像;第二种方式就是多台摄像机在课堂的不同位置分别进行拍摄,再通过后期剪辑加工合成课堂教学录像。我们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录像制作过程中都会存在几方面的不足:

(1)对制作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我们在进行传统的课堂教学录像制作过程中,我们会把摄像机、录像机、调音台、切换台及非线性编辑机等大量设备带入课堂。需要众多专业人员操控各种专业设备。而且还需这些操作人员要懂得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因而实施起来难度大,制作成本相应较高。

(2)影响正常课堂教学秩序。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录像制作中,大量的制作人员进入教学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进行课堂学习,破坏了完整的教学活动,同时也会对制作出来的教学视频资源的质量有所影响。

3 精品课程录播系统的基本特征

(1)摄像机自动切换定位功能。我们在录制老师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需要多机位进行录播课堂教学时,精品课程录播系统采用红外线或超声波等定位传感器技术进行跟踪定位。根据教师在讲台、黑板和教室范围内的走动位置,各摄像机自动切换、精品课程录播系统中的摄像机自动切换定位功能保证录播视频能准确快速的捕获老师教学画面。

(2)自动生成视频文件功能。精品课程录播系统可以实现把多路视频信号和音频信号切换合并后的一个信号源,在通过精品课程录播系统中的自动采集编码软件生成视频文件。我们可以根据课件资源存放的不同地方和不同受众的需求,通过精品课程录播系统中的自动生成视频文件功能,将视频文件生成mpeg、rm等文件格式,也可以生成流媒体文件格式。

(3)教师自动跟踪功能。在老师进行课堂教学时,老师的活动范围很广,很难集中在某一点,我们根据老师在讲台、黑板及教室内走动,并且要保持在录制是教师在画面中心位置。通过精品课程录播系统中教师自动跟踪功能来实现。

(4)多路视频、音频流自动合并采集功能。在进行精品课程录播时,往往需要多路机位录制。这样就出现多路视频、音频流。在精品课程录播系统中我们通过多路视频、音频流自动合并采集功能,实现根据教学内容自动在教师本人及板书视频和课件PPT文档等信号之间进行自动切换,合并采集为同一视频流。

(5)远程调整摄像机状态功能。在录制课堂教学时对于摄像机的各项参数,如角度、焦距、曝光度等参数,是通过精品课程录播系统中远程调整摄像机状态功能来实现。我们在录播过程中可以通过远程监控管理软件的方式进行不断调整。

(6)视频文件自动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及备份功能。随着高校网络平台不断地建设完善。学校要求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要实现快速上传到校园网络平台。这样就要要求精品课程录播系统要实现自动将录播系统中的视频文件及时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及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使用,保证网络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同时也要要求能提供完整的自动网络备份很重要。精品课程录播系统根据这个要求制定了视频文件自动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及备份功能。

随着数字视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精品课程录播系统已经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为了提高精品课程录播系统的工作效率,其关键在于根据工作实际,设计出适合本学院的精品课程录播系统,使其真正为学校精品课建设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精品课程范文2

在对国内外众多一流企业大学的先进做法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探索后,学院课程开发工作迎来了2.0时代,突破了1.0时代的局限。课程开发2.0时代的显著特点是课程设计不再单独依靠兼职讲师这一单一路径,而是扩展为以学院内部讲师研发为主、厂所研发为辅并邀请课程专家进行专业指导。通过外部方法与内部经验相结合的模式,不仅能保证课程的专业性和可传承性,也能够充分积淀组织智慧,体现航天特色文化,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员工,成为员工成长的助推器。目前,学院已经将这一方法成功地运用到了“赢在沟通”课程开发工作当中。具体过程如下。

学院:项目制管理

实行项目制管理,成立开发团队,分成不同课题小组,组织专题研讨会,完成项目需求调研、方案的策划、开发流程的设计、课程的开发、教材的开发等工作。将项目管理的方法论与课程开发工作相结合,能有效实现不同阶段目标、进度、人员等管理工作的可控性。

厂所:航天特色案例开发

负责开发视频案例,根据平时工作实践萃取组织经验,在学院提供的理论知识指导下,从员工之间、领导与员工之间、部门之间等多个角度拍摄出有针对性的符合航天实际情况的沟通案例,保证课程素材的有效性。

外部专家:“两步式”辅导

邀请外部课程专家对项目组进行“两步式”辅导。第一步:课程及结构辅导,即对整体的课程逻辑、内容、案例、结构进行把关;第二步:教法及授课技巧辅导,即对教学过程所用到的方法及讲师授课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指导。

精品课程范文3

一、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

1.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覆盖学科广,精品课程逐年递增

2003年,《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全面启动了全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指出:“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启动1000门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地方和学校加强课程建设。

2003年至2009年,教育部先后开展了七届精品课程遴选,累计评选出3080门精品课程,其中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812门,占全国国家级精品课程总数的26%。从历年的建设情况来看,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逐年在增加,并且高职精品课程增加的幅度还较大。仅2008年和2009年就评选出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400门,均超过当年全国国家级精品课程总数的30%以上,其内容覆盖材料与能源类、财经类、电子信息类、法律类、公安类、公共基础课、公共事业类、环保、气象与安全类、交通运输类、旅游类、农林牧渔类、轻纺食品类、生化与药品类、水利、土建类、文化教育类、医药卫生类、艺术设计传媒类、制造类、资源开发与测绘类共计20个一级学科。

2.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日益完善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一直参照本科精品课程的指标体系。自2003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标准》(征求意见稿)以来,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每年都在不断修改与完善,2007年更名为《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并且还根据评审需要制定了本科与高职两个指标体系,2008年和2009年又在2007年评审指标的基础上做了较大修改,其一级指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队伍、实践教学、教学效果、特色及政策支持等六项的基础上增加了课程设置,二级指标调整更大。这些调整使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日益完善,这更有利于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精品课程。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措施及主要内容

1.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领导和规划

(1)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领导。有力的领导是精品课程建设顺利开展的保证。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学科、教师队伍、学生、教材、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思想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建设和改革,而且其内部各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只有通过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精品课程建设才能形成合力,创造精品。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涉及教学、科研、人事、财务、实验实训、信息技术、网络等多个部门,因此需要加强精品课程建设领导,成立精品课程建设领导机构,全面负责精品课程建设的领导协调,组织召开精品课程建设会议,制定学校精品课程的综合规划以及有关制度文件和激励政策,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检查与评估等,以确保精品课程建设有序进行。

(2)制定科学的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制定科学的规划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建设规划一方面要突出精品课程建设的计划性、目标性、阶段性、整体性及层次性,另一方面要立足学校的发展目标与定位,与专业建设、产学研合作及服务社会紧密结合。应搜集学校的师资、课程、教学、特色、实验条件等方面信息,了解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及可用资源,参考其他院校先进经验,在全面、认真分析汇总调查信息基础上提出精品课程建设要达到的具体可操作质量标准及具体措施。

2.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1)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定位。高职院校国家精品课程是能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与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方向和人才培养工作规律,教学内容设计科学合理,教学方法手段灵活新颖,教学资源能有效共享的高质量、高水平的优秀课程。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国家精品课程,是根据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基本特点,以岗位能力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课程,具有工学结合的鲜明特色、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重要支撑和明显促进作用,真正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的课程。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要素。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应紧紧围绕“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展开,不仅应有广博的知识基础,而且最好能够承担一定水平的科研项目,以便使最新研究成果能及时反映在教学中去。可以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层次的技术专家,或者引进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高学历的中青年教师,改善年龄、学历、学缘结构。同时加大教师基本素质的培训。对于新进的青年教师,可根据专业特点,安排他们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培养相应技术的实践能力和相应的动手能力,通过培养、引进、聘用、传帮带等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学术造诣高、事业心强、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经验丰富、特色鲜明的教师梯队。

(3)教学内容的优化和创新。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教学内容要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应该具备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创新性的特征。要通过跟踪研究把学科前沿的内容不断地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展示给学生,并应由学生去探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中要高度重视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性内容应占有相当的比例,并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接轨。要积极采取措施将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的内容融入课程建设中,要求课程负责人及课程组成人员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实践,形成教学成果,争取有一定数量的教学研究,起到交流与辐射的作用。

(4)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教学手段现代化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必然要求和主要内容。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思维的培养,鼓励教师采用“教、学、做合一”、任务驱动、案例式、讨论、启发式、现场、参与式等教学方法,立足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手段方面,结合课程特点,大力投入硬件设施,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网络资源组织教学活动。积极有效地采用多媒体教学,同时构建起计算机网上教学平台,实现资源的优化和共享。

(5)重视教材建设。选用教材必须以教学大纲和培养计划为依据,尽量选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家、省、部级重点教材,获奖教材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应结合学科、专业调整,加快教材的更新,选出最适合学生使用的教材。鼓励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编著具有特色、反映教学改革经验和成果的高质量教材。在教材编写中应尽可能地吸收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共同设计,将本课程领域中的最新技术成果适当引入教材内容。另外,应加强实践教学类教材建设。

(6)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高职教育是实施以培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实践教学是培养职业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充足的实训条件和实训过程,离不开真实的生产环境。要多方筹集资金,加强各类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精品课程实训要求,并结合职业岗位的实际环境开展,同时结合生产服务的实际,形成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要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加强校企联合,加强校外实习训练基地建设,采取现场教学、顶岗实习等方式,加大专业训练力度。

(7)完善精品课程的评价体系。高职院校精品课程从开设到成熟、从完善到精品,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期。构建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精品课程评价体系,组织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校内外专家成立专家组对精品课程的全过程进行评价、监督和检查。精品课程的评价体系可从学生成绩、学生和督导对该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认可度,社会和同行评价三个方面进行。其中社会认可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动手能力,实训、实习产品体现的应用价值;二是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水平证书获取率;三是在技能竞赛中的获奖率。

在完善精品课程的评价体系的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搞好精品课程的建设,激励学生学好该门课程,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性人才。

三、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各高职院校都把精品课程建设摆在了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战略地位,精品课程建设在全国范围内也取得重大的进展,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真正体现高职教学思想“工学结合”理念的课程偏少。大多数课程存在如下问题:单纯进行课程建设、学科知识体系建设、理论与模拟实践相结合教学课的建设;方便评估专家的界面多,方便学生自主学习的界面少;真正进行工学结合的课程少。

(2)建设完成精品课程的资源共享性不强,利用率偏低。很多精品课程提供的资源不完整,资源完善、自成体系的较少,链接的常见资源较多,创性性资源少,建成之后网络共享性受很多因素影响,无法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有效的资源共享。

(3)精品课程缺乏动态更新。精品课程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等特点。很多建设完成的精品课程在获批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以后就算大功告成了,缺乏对最新高职理念和技能要求的补充与完善。

(4)重网络课件,轻教学质量。不少精品课程在教学方法上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制作了网页和课件,但也只是书本搬家,没有体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变革。

(5)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对实训基地建设,特别是校外实习基地,不仅看数量,更重要的看规划、布点和功能,并且提出要满足学生体验企业文化需要的要求。

(6)缺乏对精品课程后续建设的投入。往往是申报前做足工夫,评审后不再理会,使精品课程建设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花架势,缺乏长效机制。

2.加强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措施

(1)认真领会、贯彻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新要求。近年来,教育部颁发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和评审指标体系,其中包括2003年的《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标准》(征求意见稿)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分别制定的《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2004年还出台了《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2007年制定并在2008年和2009年逐步完善的《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等。通过分析这些已出台的政策及其变化,可以看出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的重要趋势。认真领会、贯彻最新的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是高职院校需要注意的首要问题。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精品教学团队。师资队伍建设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基础,必须从长远着眼,慢慢积累,逐步规划。要建设一支成熟、优秀的师资队伍就必须有良好的系统机制,如外聘机制、竞争机制、培养机制等。2007年以来,教学队伍评审指标强调了高职院校教师要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分析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更新变化,并及时纳入教学内容;教师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教学特色,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同时还提出精品课程的主讲教师应具有一定企业工作经历和行业影响力;精品课程的教学团队应是由主讲教师、实验指导教师、外聘教师三者的组合。因此,打造精品教学团队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

(3)加大经费投入。精品课程建设离不开经费支持。应设立专项精品课程建设经费,用于课程基本建设。采取“年度考核、滚动支持”的办法分配。同时根据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不同需要,加大教学基础设施投入,尤其是网络教学投入,以支持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并设置专项奖励基金,对有突出成绩的精品课程负责人及参与者进行奖励。

(4)评建结合是保持精品的根本。课程评估结束后的后续课程建设和验收工作要常抓不懈。课程评估只是手段,建设才是重点,要以课程评估带动课程建设。因此,课程建设应本着“以评促建,评建结合,旨在提高”的宗旨和原则进行。

(5)重视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精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按照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每年要更新部分网上内容,需要不断地投入一定的资金和人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已开发的教学软件需要及时地不断更新,以便能在新的运行环境上使用;根据教学需要不断开发和补充新的教学资源,在开发优秀教学资源的同时,又要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建立一个高效的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机制,使各校的优质资源实现共享,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高等教育出版社提出的会员制的操作方式可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综上所述,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积淀、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标准要求高、基础投入大、建设周期长、成果见效慢,所以需要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密切配合,结合学校的定位、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及学校特色,做好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按精品课程的内涵,做好人力、物力等各种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使有限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建立起适合学校发展的课程建设体系,以推进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S].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S].

[3]毕丽红,朴立华,张淑敏.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职业时空,2009(5).

[4]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站[DB/OL].省略.

作者单位:

精品课程范文4

网络视频及网络教学视频特点

网络视频是指由网络视频服务器提供的、以流媒体格式在线直播或点播的视频文件。一般需要独立的播放器。随着宽带业务的普及和网民需求的复杂化,单一的文本或图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网络视频来满足自己多样化的信息需求。网络视频通过商务广告、视频教学、体育直播、娱乐休闲等不同的类型,实现个人价值观的多样化和视频消费的多元化,预计到2013年,全球网络视频用户达到至少10亿人。

随着流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视频成为精品课程的重要栏目而备受关注。精品课程中的网络视频是将教师的讲课视频、音频、多媒体课件同步合成为教学视频课件,供学生课堂直播或课后点播学习。为了保证视频播放流畅,有时需要牺牲一些视频质量。而视频质量是由视频的码率、帧频、分辨率、色彩位深、音频采样率、采样位数等因素决定的,作为网络教学视频的用户――学生可以接受画面质量上的瑕疵,但是至少要保证视频流和声音清晰。

网络教学视频录制要求

课时安排

精品课程按单元模块划分为“讲”,每一讲安排2~5课时,每课时不超过40分钟。

准备工作

1)PPT课件制作。课件首页应标明课程名称、主讲教师。在讲授前首先简单介绍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需要具备的预备知识、学习方法建议等;每一专题的首页包括本讲标题、内容简介、重点和难点、学习建议等,标题中只写内容但不要包含“第……章、第……讲”字样。在尾页中对本讲内容进行简单小结。

页面内容布局合理,重点突出,编号统一,层次清晰。背景模板简洁、美观,文字与背景颜色搭配协调。一个页面中的知识点应相对完整,但不宜将页面占得过满,否则可分页呈现;讲课时页面翻动频率要适中。为增强授课效果,可适当插入动画、图片等(尽量不用视频);建议设置页面文字的“出现”效果模仿板书。使用板书的页面要预留空间,但板书内容不宜过多。

2)试讲:教师应提前试讲,熟悉授课环境、设备使用,精炼语言,使用自带课件应提前安装到位。

录像要求

1)着装、语言与教态:仪表端庄,衣着整洁、得体;使用普通话,语言流畅生动,语速适中,表述规范准确,逻辑严谨;教态自然,精神饱满,举止得当。上课前关闭手机。

2)讲课:教师面对镜头讲课,强调重点时可以使用PPT“指针选项/圆珠笔(红色)”圈点页面文字,或在空白处板书;开始讲课时做一个简单的开场白如“同学们好”“现在开始上课”等,最后要致以结束语“这节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等。

后期制作

课程录制完毕,教师应仔细检查,核对有无讲解错误;技术人员根据教师反馈进行剪辑或安排重录;最后由教育技术人员进行后期制作,如添加片头片尾、编辑索引目录等。

网络教学视频的录制设备

北京东育恒远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Easy Maker系统”能够把教师讲课视频和PPT演示屏幕自动采集生成三分屏IP课件,为网络教学视频提供了有效的录制平台。

Easy Maker系统特点

1)系统先进,使用方便。系统采用底层驱动技术及Windows Media流媒体技术,稳定可靠;教师将教案编写PPT并使用多媒体授课即可;录制完毕可以更改课件外观;将录制好的课件导入到点播服务器上,学生用浏览器即可点播学习。

2)动态屏幕捕获。系统能够录制多种带宽的课件,在捕获课堂教学视频的同时,同步录制PPT演示屏幕、鼠标轨迹、以及页面中的Flas等。

3)后期制作:包括将录制生成的IP课件进行剪辑、把两个Web课件进行合并,将其他视频与PPT合成网络课件等。编辑新索引时保持索引与音、视频及屏幕流的同步。

Easy Maker系统硬件

1)录制服务器:Windows 2000/Windows XP/Windows Server2003;Directx8.1及以上版本(推荐9.0);P4 1.7G以上;256M RAM;10/100M LAN。

2)视频采集设备:摄像机+视频采集卡Osprey\蝙蝠侠(可选);数码摄像机+1394线(可选);音频采集设备;麦克风。

基于网络流媒体的三分屏IP课件组成结构如图1所示。

网络教学视频录制过程中的问题与建议

网络教学视频为学生提供了一对一、面对面的讲课情景,是学生网络学习中最喜欢的内容和形式之一,成为精品课程不可缺少的教学栏目。作为信息传播媒体,网络视频既具有电视媒体形象直观、动态表现、真实自然等特点,又具有网络浏览方便、信息丰富等优势。近期精品课程教学视频录制的问题及思考如下。

教学视频录制的问题表现

1)教学内容顺序和教学活动程序上沿袭以往经验。①按教学进度讲课,讲授知识点孤立而不系统;②教学方式上频繁地提问、讨论或穿插学生活动,或不停地来回走动,网络视频受码率的限制,教师频繁多动会降低清晰度甚至模糊;③大面积板书,长时间背对学生的画面影响学生学习情绪。

2)教师在教学语言和行为上难改传统习惯。①投影幕前面用手或教鞭指示重点,既影响干扰投影展示又影响视频效果;②教师的一些习惯用语或不必要的重复,在面对面的课堂上学生可能不以为然,但在视频重放时就非常突出了。

3)课件规范与录制效果。①课件内容或多或少不相宜,过多则频繁换片甚至页面内容密密麻麻,少的只有一张幻灯片,浪费了屏幕流播放区;②页面文本不规范导致没有“索引目录”生成,PPT换片操作失误生成混乱的“索引目录”,造成讲课内容的知识结构错误;③视频画面中教师太小缺失亲近感,教室缺少吸音设施导致讲课声音浑浊不清。

教学视频录制的对策思考

1)教师树立网络教学理念。①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需求,提供有效帮助;②通过教学设计发挥三分屏IP课件作用,教师视频给学生以临场感,从语言、情感及行为上关注学生,索引目录展示知识结构并为学习进度提供选择;屏幕流结合教师讲课展示讲课内容要点;③教师要树立“演员”意识,教学行为以“讲”为主,教学语言简练、准确、规范,衣着庄重、举止大方、态度和蔼。

2)强化课件制作规范。①按课程单元或模块设计课件内容,知识结构相对完整;②页面文本按“版式”规范制作,适当使用插图,少用动画,禁用视频;幻灯片切换效果简单,禁用声音;③使用板书(屏幕指针/圆珠笔)要在页面事先留足空白,讲课进度与PPT展示要通过演练保证同步效果。

3)提高视频的声画效果。①培训提高录像人员技术水平,保证视频录制中的音画效果;②画面景别以中景、近景为宜,摄像机放在学生桌二、三排之间可以有限地改善音画效果;③视频码率选择300 Kbps为宜。要从根本上改善教学视频效果,一是筹建IP课件录播教室,配备专门的灯光、设备及声学处理;二是组织教师常规培训,包括网络课程理念、视频录制常识;教学设计方法等。

参考文献

[1]齐传辉.网络视频的发展现状及技术探析[J].沧州师专学报,2010(3):124-125.

[2]李文莉.制作精品课程全程教学视频的探讨[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70-80.

精品课程范文5

摘 要:文章通过对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平台上文献检索与利用的13门课程进行分析,从历史悠久并与时俱进的教师队伍、教学条件、教学理念及方法、教学手段等几方面进行研究,指出13门课程精之所在,对图书馆界开展好文献检索课或称信息素质教育课有借鉴意义。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1-0093-03

作者简介:张羽(1973-),辽宁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信息部主任。

1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课程中心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概况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的课程中心网站上,图书档案学类属于管理学门类, 共有38门精品课程,文献检索与利用方面课程共有13门,其中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6门,具体细节(见表1)。

2 文献检索与利用精品课程精之所在

2.1 历史悠久并与时俱进

在这13门课程中,有10门课程开课时间是在1987年之前,有15年以上的历史,华东理工大学开课最早,1977年后,就在理工本科生中开设了文献检索课程。另外有4门为1984年开始设课的,这4门课程分别为西南交通大学的信息检索课、山东理工大学的信息检索与利用课、中南大学的文献信息检索课以及四川农业大学的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开课与国家政策的指导关系密切,1984年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1],一些高校图书馆纷纷开始在校内开设文献检索课程,精品课程所在学校在意识和行动上都走在了前列。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献检索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都发生着变化,这些精品课程普遍都能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教学目标,更新教学内容,利用先进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目标上,2002年1月6日,“全国首届信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在黑龙江大学召开,大会决定将“文献检索课学术研讨会”更名为“信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2010年7月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在随后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精品课程的教学目标普遍发展变化,其基本定位与国家教育方向保持一致,强调信息能力培养,重视信息素质教育。在教学内容上,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电子文献的激增和网络的迅速发展,文献检索课授课内容的重点开始向电子数据库倾斜,讲授内容也从最初的手工检索工具介绍,发展到计算机光盘检索,再到数据库、网络资源检索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精品课程强化实践教学等教学方法,增强了课程的应用性和实用性。在利用多媒体技术上,精品课程采用在线等教学方法,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

2.2 教师形成团队,师资形成合力

这一最主导的因素,其大多有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有一些精品课程还按一定比例配备了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不论是知识与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还是学缘结构都有着良好的比例,且大部分精品课程重视青年教师的配置和培养。山东理工大学的信息检索与利用课、中南大学的文献信息检索课、华东理工大学的文献检索课都有10人以上的教师队伍。其中山东理工大学的信息检索与利用课共有师资15人,包括外聘兼职教授4人,而其余11名专职教师中有3名教授、5名副教授、2名讲师和1名助教。副教授及其以上教师占73%,讲师教师占18%,助教占9%。师资原专业计算机有3人,自动化有1人,机械有2人,材料有1人,信息管理有1人,图书情报有3人。年龄结构20~30岁之间的有3人,30~40岁之间的有3人,40~50岁之间的有4人,50岁以上的有1人(不包括外聘教授)。学历结构研究生学历约占70%,本科学历约占30%。

2.3 教学条件完善

2.3.1 教材的编写与使用。教材是教与学的基本依据,其优劣直接关系到授课的质量、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总体把握,精品课程普遍重视自编教材及实验教材等资料,如中南大学的文献信息检索课以教材建设,构筑高水平、前沿性、特色化的教学内容,其主编或参编教材34部,其中统编、规划、立项的教材共15部,省级、校级优秀教材5部,形成了集教材、电子教案、教学光盘、多媒体课件、实习题库于一体的全国一流的多元化、立体化的教材体系。其通过教材建设,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如:生物信息学资源的检索与利用、循证医学资源检索与利用、数字化参考咨询、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等,从而构筑高水平、前沿性、特色化的教学内容。在2002年,武汉大学的信息检索课的课程负责人结合从事信息检索课程教学实践,编写了《网络信息的检索与利用》,而其在2002年版基础上修订的教材《信息检索》,2010年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此外,为了提高课程的实践教学水平,他还专门编写了实验教材――《信息检索实验》。福建中医学院文献信息检索课一直致力于教材建设,构建了囊括教材、实训指导、多媒体课件、考试题库的多元化、立体化的教材体系。林丹红教授在2000年主编的《中医药信息检索新编》正式出版之后多次重印。除了自编教材外,精品课程大多重视选择国家统编和规划教材,如山西医科大学的医学信息检索课尽量选择国家统编和规划教材,并先后编写了多种扩充性资料和配套实习教材。

2.3.2 不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在精品课程中,多媒体辅助教学应用广泛。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基本使用了计算机课件教学。这不仅使理论教学内容新颖,课堂气氛活跃,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效果显著。精品课程大多在实践教学中直接使用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示范性教学,带领学生选择检索系统、检索途径,构造检索式,下载检索结果、利用信息,收效甚佳。精品课程大多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信息检索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大量学习资料,并链接常用检索系统及资源,既丰富了教学资源,又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练习机会,起到辅助课堂教学的作用。

2.4 教学理念及方法先进

教学过程中,精品课程大多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重视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方法,采用“互动式”方法、案例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促进学生对检索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4.1 强调实践教学。多年来,文献检索课重视实践环节,从实习方式、实习内容、考核方法等多方面进行设计,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方面加大力度,精心设计实习案例,创建现代化实验教学体系,以适应新的教学形势和培养目标。精品课程基本都具备实习机房、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等实践环境。西南科技大学的现代信息查询与利用课强化实践教学,大幅度加强了实践教学的内容, 改革后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比例为1:1,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与数据库资源来拓展实践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动手的机会,增强了课程的应用性和实用性。山西医科大学的医学信息检索课在实验教学中淡化了单向系统传授知识的验证型实验,加强了设计型、综合型、研究型和创新型实验。实验课程提供一定数量的指定实验项目和任选实验项目,另外,结合教师研究来开发课题、学科发展前沿以及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完成研究探索型的自选实验课题。

2.4.2 开展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的教学方法。它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通过教学案例的实施培养学生多种综合能力,如专业检索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

山西医科大学的医学信息检索课采用案例分析法,搜集检索效果良好的检索查新课题,从分析课题、选择检索系统及数据库、选择检索途径和检索标识、构造检索式、修正检索策略等不同步骤出发,详细讲解采取每一步骤的方法和效果,举一反三、归纳总结,达到最终熟练掌握检索各种检索方法的目的。华东理工大学的文献检索课通过对案例进行课堂分析和讨论,结合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上机实践操作的能力和检索的技能。华北煤炭医学院的医学信息检索课采用案例教学法,在中外文数据库检索教学中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其目的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中外文数据库检索案例为基本素材,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平等对话和研讨,提高学生学习中外文医学数据库检索和搜索引擎的兴趣,转变学生态度,使学生掌握针对具体医学科研课题如何利用中外文数据库进行检索的方法。案例教学改变了以往以教师的“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参与教学,在教学中体会学习内容,形成一个专业学习和信息素质培养的良性循环,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4.3 开展研究型教学。一些精品课程开展研究型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研究型教学,即由教师启发性地给出课题,或由学生结合科研、教学实践,自行立题,继而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自行对这些课题进行全面的信息查询,并写出高质量的调研报告或论文。研究型教学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于探索和研究的教学模式,旨在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鼓励并引导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创新欲望和探索精神。

中南大学的文献信息检索课在“网络学术资源评价”教学中,采用研究型教学方法。通过调查发现,96.3%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了信息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研究型教学激发了自己的科研热情,提升了自己的科研能力。通过研究型教学,近几年学生已单独或与指导老师合作发表了10多篇高质量学术研究论文。

2.5 改革考试及成绩评定的方法

四川农业大学的文献信息检索课用课堂作业、综合实习和闭卷考试三结合的方式进行成绩的评定。华北煤炭医学院的医学信息检索课建设了文献信息检索题库,精心组织建设了包括公共基础课检索策略构建题库、公共基础课课程设计题库、中文检索系统检索题库、外文检索系统检索题库、循征医学资源检索题库、生物信息资源检索题库、医药信息专业学生查新咨询课题库等各层次各专业实习题库。此外,它还建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考试题库,并建设了网上自测系统,能随机生成不同试题,实现了考、教分离,以便更为客观公正地检测学生学习效果。此外,实行教考分离制度,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期末考试采用开卷上机考试的形式,利用Blackboard的考试模块进行在线考试;平时成绩即平时上机作业的完成情况,评分方法为总分100 分,其中实习课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

参考文献:

[1] http:///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2012-3-12.

[2] 张怀寿等.文献检索课的发展历程与发展对策[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3):81-85.

[3] 杨长平.“文献检索”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7(3).

[4] 张红.对文献检索精品课程建设的探讨[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6(3).

精品课程范文6

一、精品课程共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重要阶段。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基本矛盾是: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同高等教育供给特别是优质高等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育基础设施和教师队伍的水平都远远不能适应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适时的推出,不仅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而且还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教育部高教司张尧学司长指出,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不仅要做好申报、评选,更重要的是要实现精品课程共享。

另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质量要求使精品课程共享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一方面,高校扩招后,教育资源全面紧张,特别是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根据教育部近三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高等教育的招生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的生师比为17.0:1,2004年生师比为16.22:1,2005年生师比为16.85:1。这个比例从表面上看似不高,但这是全国范围内总体的平均数。实际上,“由于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并且有一部分教师事实上主要从事行政、科研、办班、创收等活动,以致有些高校师生比达到1:30 以上。有些课程(主要是基础课程与热门课程)百人以上大班,并不少见”。另一方面,人们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后的教育质量产生一定的忧虑,他们担心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能否保证规模迅速扩张的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应该说,这种担心是有充分理由的。因为近些年来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主要依靠高等院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维持高等教育发展的资源,并没有因高等教育的大发展而相应增加教育资源的总量。因此, 通过精品课程共享这一途径,既可以解决当前高校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又可以增加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的总量,无疑是兼顾高等教育近期发展目标与远期发展战略的最佳选择。

二、影响精品课程共享的制约因素

当前,影响我国精品课程共享工作的因素有很多,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但归结起来,由于在思想认识、技术条件以及管理机制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结果制约了精品课程的有效共享。

首先,在思想认识方面,对精品课程共享缺乏统一认识。许多高校对精品课程共享的作用与意义认识不深,往往出于各种原因(或是为了提高本校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或是为更好地开发与整合本校教学资源),比较倾向于自己投入开发精品课程,而不愿用兄弟院校的精品课程。这种各自为政、封闭式的传统办学思维与模式,在主观上严重阻碍了精品课程的共享工作,继而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其次,在技术条件方面,精品课程开发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目前教育部只针对精品课程的录像制订了统一的技术规范,但没有出台针对精品课程相关网络教学资源在课程知识和教学管理水平进行交换的技术规范(标准)。因此,目前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与分类缺乏统一标准。高校教师和开发人员大多根据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对教学资源进行分类、定义,结果导致不同精品课程平台、不同高校的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自成体系,在客观上无法实现有效的交流和共享。

第三,在管理机制方面,共享利益缺乏合理的制度保证。影响我国精品课程共享工作的第三个因素就是缺乏合理、有效的知识产权制度安排。面对我国公众法制意识相对薄弱、盗版现象屡禁不止的现实,各高校未免存在着这样的担心:自己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设开发的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其知识产权在共享过程中可能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甚至连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品牌优势和核心技术也有可能遭到他人的模仿、盗用。

三、推进精品课程共享的对策

精品课程共享是解决教育资源短缺、降低办学成本、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克服上述影响精品课程共享的制约因素,真正实现精品课程的共享工作,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树立开放的教育观念

传统的封闭式教育观过于强调高校自身的独立性特点,容易导致高校脱离社会,关起门来办学。而开放式教育观则认为开放与封闭是相对而言的,高校一方面具有在相对封闭条件下自主运行和自我完善的特性,能够暂时抛开外界环境条件,置教育活动于一个理想的状态之中,探讨其内在的结构、特点和规律;另一方面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可能也不应该在完全封闭的状态中自我发展。在开放式教育观的指导下,高校可以构建起开放的学习环境、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以及开放、民主的学校管理体制。

精品课程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丰富而新颖的教学内容、精深的教学艺术、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及优秀的教学效果,属于非常优质与宝贵的教育资源。它们的共享应用水平,直接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因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高校必须及时转变传统的封闭式教育思想,树立开放式教育理念,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推进精品课程共享,帮助学生建立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模式,从而切实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2.制订统一的技术规范

虽然目前的网络技术已为精品课程的使用与共享例如通过HTTP和HTML、学习活动的合作例如通过各种通信工具,提供了基本技术条件,但是缺乏保证课程教学资源自由交换的标准,因此妨碍了教学资源的大范围共享与交流。要想在最大程度上利用现有精品课程,实现精品课程内容共享,必须建立统一的技术规范。首先,必须建立一个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描述框架,使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具有通用的描述文件和结构,遵循特定的网络教学资源框架结构;其次,对于精品课程教学内容,应有一个通用简单易用的描述和包装方法,使其能够作为一个逻辑单元独立使用;最后,还应建立一个实现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框架结构和教学内容包装的运行环境,实现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和重复利用。

精品课程的可共享性和系统的互操作对于精品课程利用的实用性和经济性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要尽快统一我国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促使应用系统的设计以及相关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按照统一标准执行,并为两者之间的整合创造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各高校应自觉遵守和采用统一的技术规范,开发建设一批能跨平台使用、可相互共享的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

3.建立合理的知识产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