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培训

教师培训范文1

1.我国高校教师培训个体需求的总体评价

通过调研数据和同教师访谈的信息分析,我们对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培训个体需求的现状作如下总体评价:个体培训需求十分丰富;需求与现实满足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在培训需求的目的上存在着片面性和功利色彩。

个体培训需求的丰富性表现在:教师既有学历培训需求,又有非学历培训需求。非学历培训主要包括知识更新,对学科发展新理论、新成果的掌握和运用,科学研究能力的训练与提高,教育观念、教学思想的转变,教育教学技能和技巧的掌握,职业道德修养与政治思想素质的提升等。

个体培训需求与现实满足方面的差距主要表现为:工学矛盾突出,培训学习的机会不均等;培训未能达到期望效果,个体培训需求没有完全实现。调研资料显示,在被调查的45968名教师中,最需接受培训的中级以下职务的教师每周实际授课在10学时以上的有14281人,占被调查的中级以下职务教师总数的51%。可见年轻教师的教学工作任务繁重,每天忙于应付教学,没有时间参加培训学习,他们的培训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由于管理工作不到位、培训方式不当、培训内容先进性不够、指导教师的水平不高等方面的原因,教师接受培训的实际效果与其期望效果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他们的培训需求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实现。调研资料显示,被调查的40116名教师中,认为“培训效果不错”的只有16742人,仅占41.7%。

行政部门和学校政策导向的误解,部分教师的培训需求带有比较浓厚的功利色彩,具有一定片面性。如重学历培训、轻非学历培训,重学术培训、轻教学培训等。

2.不同层次教师的培训需求既有共性又有明显的差异性

教师群体从层次上可划分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不同层次的教师,由于所处的客观环境、承担的任务以及学校的要求的不同,其培训需求在内容、水平和形式等方面既有共性又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就共性而言,教师都重视专业知识的更新,知识结构的优化。高校教师必须具备扎实、先进的专业知识和宽广、优化的知识结构,才能承担起培养人才的重任。因此,高校教师普遍认为,“更新专业知识、掌握学科前沿动向、优化知识结构”,是他们参与培训学习的主要目的。

就个性而言,由于多年的积累与学习,学科带头人的学识水平、研究能力、教学能力等处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特别是在教学能力方面,经过多年的锤炼,达到了较理想的境界。他们的需求主要是:提高自身学术水平,掌握学科前沿理论和知识,进一步扩大学术影响,以引导和带领学科建设与发展。

与学科带头人相比较,骨干教师在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等方面,有较大的培训提高空间。他们既是学术研究的骨干力量,又是教学上的中坚。他们既有提高学术水平、加强科研能力训练的需求,又有掌握新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技能的需求。

青年教师进入教师队伍的时间不长,他们富有朝气、思想活跃、学习勤奋、工作热情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青年教师的角色转换相对迟缓,对教师职业的行为规范理解和把握不够,缺乏系统的现代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锻炼,因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暴露出专业知识不足、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等毛病。他们的培训需求主要是: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技巧、迅速提高科研能力、理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政治思想素质等。

3.不同学科专业教师的需求不同

从教学角度而言,不同学科对教师应具备的教学技能和技巧的要求是基本相同的,但从学术研究角度而言,学科的性质及发展状况不同,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不尽相同,教师的培训需求也就不同。文科教师的学术研究一般说来主要靠资料的占有和信息的获取,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文科教师获取相关学科研究的信息已十分快捷、方便,他们参加培训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名家的指点启发自己的研究思路,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研究方法,在培训形式上采用学术会议、短期研讨等较为合适。理科教师在学术研究上要取得较大突破,一般建立在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技术条件的基础上,他们参加培训的目的主要是利用其他学校的先进实验设备和技术条件进行科研,采取访问学者的形式比较适宜。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而言,基础学科教师培训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加深专业知识的深度方面;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教师的需求体现在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科发展的新成果、新动态,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等方面,比较适合的培训形式为高级研讨班、学术会议、出国访问等。

4.不同地区教师的需求不同

不同地区高等教育的发达程度不同,教师的整体素质不同;不同地区高校教师整体素质的差异性,又决定了其培训需求具有不同的特征。

中东部地区的大部分高校教师整体素质较高,专业知识掌握程度较深,知识结构较为合理,科研能力较强,因此,他们对以“掌握学科前沿理论、提高学术水平、扩大学术影响”为内容的培训感兴趣,比较热衷于高级研讨班、学术会议、国内外访问交流等培训形式。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慢,底子薄,基础差,高等教育仍欠发达,高校教师的整体素质较弱。这表现在:(1)学历层次较低。如甘肃省高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2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个百分点,青海省具有研究生学历高校教师的比例还不足6%。(2)骨干教师缺乏。因此,西部地区高校教师对学历培训的需求格外迫切,对以“更新专业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科研能力”为内容的培训需求较大。西部地区高校教师对培训形式的要求更加灵活多样,尤其欢迎东部地区的“学术支边”,与东部地区高校联合举办学位课程班等培训形式。

二、培训认识的理性化引导着高校教师培训的个体需求

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高校教师对培训学习的认识逐步走向理性。培训不仅仅反映出社会进步与发展对高校教师的外在要求,更是教师自身谋求职业发展的内在需要。

第一,终身学习理念使高校教师培训的个体需求趋向理性化。伴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传播与实践,终身学习的理念受到人们日益广泛的关注。终身学习理念的形成引导着高校教师对培训学习认识与需求的理性化。教师参加培训学习逐步摆脱了由学校组织安排的被动状态,变为个人终身学习的主体需求,他们将目光投向各种不同类型的培训学习。

第二,科技进步、知识更新使高校教师培训学习的热情日渐提升。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知识更新日新月异。这必然反映到高等学校的教学中来,传统的教师素质观已经无法适应需要,时代呼唤着新的教师素质观的建立。教师清醒地认识到,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实现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占有,才能满足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广大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热情日渐提升,可以预见,高校教师培训的个体需求必将不断增长,培训市场亦更将广阔。

第三,现代大学观促成高校教师参与培训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行为。现代大学必须全面承担时代赋予的教育责任、学术责任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教育责任要求大学必须坚持人文、科学和创新的统一,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术责任要求大学必须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实现对人类文化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充分发挥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基础性、源头性作用;服务社会的责任要求大学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能力的创造性人才,大学要以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文化引导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教师作为大学实现其教育、学术和服务社会责任的实践者,正逐步将对培训学习的理性认识和热情转化为——种自觉行为。

三、我国高校教师培训个体需求的发展趋势

伍,教师的学历培训需求逐步减少,知识性的培训项目成为教师培训的终身需求,学术性培训和教学性培训将持之以恒地发展下去。

1.教师的学历培训需求将逐步趋缓

从当前我国高=淌Χ游榈南肿蠢纯矗淌Φ难Ю愦位贡冉系停哂兴妒恳陨涎坏慕淌Ρ壤挥?1%。因此,在近5年左右的时间内,教师培训仍保持较高的学历培训需求。但是,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教师队伍中具有研究生毕业学历的比例将大大提高。在教育行政部门倡导的“教师培训重点由学历补偿教育向知识更新、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转变”战略的引导下,高校教师培训个体需求的重点将转移到更新专业知识、提高学术水平和促进自身专业成长上来,学历培训需求将逐步趋缓。“掌握本学科前沿理论、提高科研能力、掌握教育教学的技能和技巧、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将成为多数教师培训提高的重点。

2.学术性培训和教学性培训将继续深入

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职能发挥的直接实践者,不仅承担着传递知识的重任,更应该成为创造知识的主体。随着教师对当前环境下自己的社会身份、地位的认识、了解和认同,他们将会把这种角色的社会期望转化为自身的心理需要,因此,对学术性培训的需求日渐突出。在学历达标已不再是困扰青年教师的主要压力的情况下,在高校普遍推行聘任制以及严格的教学质量评估制的积极推动下,在教育主管部门重视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正确引导下,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深刻地感受到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责任性和紧迫性,开始重视教学工作,力求通过教学性培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3.知识培训将成为教师个体的终身需求

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表明,教师具有自我更新的专业发展取向,也就是说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教师的这种自我更新的专业发展取向和理念,决定了教师在个人职业生涯中会自主关注自身的专业知识更新,发现其中的不利因素,促使自己的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

四、引导和满足教师培训个体需求的建议

1.加强政策引导,促使教师重视非学历培训

应通过制定政策、加强评估等方式将高校教师的培训需求由过分追求学历培训引导,到注重非学历培训上来。在多种培训形式并举的前提下,勿忘提高教师学术、教育教学水平这一培训的本质,防止因学历培训“热”而弱化非学历培训。现代大学必须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出发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学术水平高、学识面广,而且还必须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娴熟地掌握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但这些能力的提高仅靠教师的学历教育是不可能达到的,必须依靠教师的非学历培训和科研实践才能实现。

2.全面推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建立科学的教师工作考评体系,促进教师重视教学性培训

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也是促使教师通过培训实现自身发展和提高的客观要求。要通过全面推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实现教师管理模式的重大转变,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全面推行教师职务聘任制的基础是考核,通过考核调动广大教师勤奋工作的积极性,考核的关键则是建立全面、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应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实行,引导教师重视教学性培训,为适应教师培训个体需求创造条件,实现培训内容、培训形式的重大转变。

3.加强教师培训评估工作,建立教师培训工作评估制度,提高培训效果

当前,我国在高校教师培训工作方面既有各方面的政策、规章制度,也有《教师法》、《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等法律、政策。这虽然为教师参加培训提供了制度保障,但对教师培训的整体绩效缺乏相应的检查、监督、评估机制,导致培训效果不甚理想,影响了教师培训的需求,挫伤了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建议建立自上而下的教师培训工作评估制度,通过评估,促进教师培训,提高培训效果,使接受学校、送训学校和教师个人均获得相应的收获。对接受学校的评估应包括日常管理,指导教师选派,培训计划的科学性,培训目标设计的合理性,培训内容的先进性,培训方式的灵活性和实用性,参训教师的评价等方面;对送训学校的评估应包括培训对象选择上的公正性,教师培训机会的均等性,培训内容选择上的合理与实用性等方面;对参加培训教师的评估应包括培训期间是否履行相关义务,培训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

当前,为提高培训效果,建立教师培训运行保障机制乃当务之急。第一,建立适应教师培训的若干平台。如由主管教育的政府部门出面,在国家重点科研院所、重点高校设立高校教师培训基地,国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并对基地的运行、管理、效益等进行定期评估。第二,设立专门的教师培训信息机构,为教师培训提供信息支撑。如利用我国现有的高校教师培训网络体系,将那些可以作为教师培训学习内容的信息传递给广大教师。第三,探索创建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适应各类教师的不同需求。如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网上培训;充分挖掘校内教师资源,开展校本培训;引进国外先进的培训理念,试行“临床案例”式培训等。第四,增加培训经费投入,为教师培训提供物质支持。国家和学校应是培训经费支付的主渠道,要逐步建立政府、学校、教师个人三方面共同承担培训经费的投入机制,适应教师日益增加的培训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冀生.超越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J].高等教育研究,2003,(1).

[2]叶澜,白益民,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探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武汉中心,2002年全国高校教师培训专题调研统计数据[Z].2002.

教师培训范文2

一、“拼盘式”教师培训,雄心万丈,涛声依旧

教师们参加的培训大多是“拼盘式”的教师培训。所谓“拼盘式”的教师培训,就是指主办者分别请来几个名气颇响亮的专家、名师来给教师上课、讲座,给教师们洗洗脑,过一下“头脑风暴”。这种“拼盘式”教师培训,教师们身处培训现场,聆听了专家、名师的前沿理念讲座后,觉得专家、名师说得头头是道。参训教师被“撩”得热血沸腾,有的说:“等培训后,我也来试试开展某某模式的课堂。”有的说:“对啊,培训后我们也可以进行某某作文训练,提高农村孩子的作文水平。”也有的说:“这种识字方法很实用,对低段学生很有帮助,回去后我们也来试试。”还有的说:“这古诗吟诵太好听了,真的震撼人心,我有兴趣学学。”可真等培训结束后,正常的教学打乱了教师们培训时的种种憧憬,培训时“美梦”破碎,又回归到各自繁琐的教学任务中。培训时的最新理念,以及信誓旦旦要学习的“某模式”“某作文”“某识字”等等都付诸东流水,培训时的雄心万丈,到后来就彻底泄气了,继续重复着“涛声依旧”的教学……

二、“主题式”教师培训,重磅冲击,脑洞大开

去年,笔者有幸参加了“2016年福建省乡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省级培训集美大学培训班”学习。这次的培训,让笔者感受到了一个全新的学习平台。“集美大学培训班”一改往常熟知的“拼盘式”培训,而是围绕一个鲜明的主题“提升课文解读和阅读教学设计能力”进行培训,所聘请的专家、教授都是围绕既定主题,共同助力培训学员的专业发展。

培训中,专家、教授们高屋建瓴的理论,对笔者思想上产生重磅冲击,让笔者脑洞大开。如:孙桂平教授的“中国古代诗歌文本解读举例”讲座,让我们见识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另类解读;正高级教师刘仁增的“从课文实例谈如何确定核心教学内容”“语用视野下的文本细读”两个讲座十分“接地气”,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干货”;景国劲教授的“自然美学与儿童教育”、黄云姬老师的“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提升了我们解读文本“美”的能力;倪文锦教授的“阅读教学与文本解读”讲座前沿高深;叶雪冰老师的“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词”讲座励志暖心,让我们感受到教师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坚守与创新、阅读与写作的重要性。

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口头禅”多多的“主题式”培训负责人施茂枝教授了,他平易近人的教学风范让人尊敬。这个可爱又可敬的老人精神矍铄、精力充沛,永远都是走在时间的前头,只要是他的课,他都会提前至少半个小时在会议室候着。他的讲座安排得满满当当的,主题鲜明而又实用。这些讲座分别是:“课文解读的路径与方法”“我的教学设计思想与技法”“儿童文学体课文的教学”“常识性课文教学设计”“古诗词教学的基点和思路”。在“主题式”培训中,施茂枝教授形象生动的讲解,令人如沐春风,笔者在一次次的顿悟中豁然开朗。累并快乐着,培训收获满满。

集美大学的“主题式”培训已经结束,专家们的教育教学理念能否在培训后起到指导作用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在,笔者带着施教授的“语文教学艺术研究”“语文教学: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课例中的儿童本位理念”等教育教学理念来上课,让“这不是一拍脑袋的产物”在课堂中践行,用教学来论证……

三、“网络式”自主研修,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每次外出培训,笔者真切地感受到了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观念在更新,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无论是“拼盘式”教师培训,还是“主题式”教师培训,都还会以“网络式”进行再培训。网络教育平台肩负起了继续自我学习交流的任务,实现了教师培训的无痕对接,让学习、交流、培训一直行走在路上。可是,对于网络教育平台的再学习,很多教师都是敷衍了事,被动参与,网络学习成了“假研修”“假学习”的代名词。笔者认为,网络研修平台是一个很好的自我研修成长的平台。由于农村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很少,笔者只能借助先进的网络,利用自己所加的QQ群,寻找有着相同兴趣爱好的同道之人,共同探讨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交流对“语文核心素养”“群文阅读”等问题的心得、困惑和看法。除了QQ群内的文字交流,笔者还每天晚上准时守候在电脑旁,等待如期而至的QQ群视频、VV视频社区、呱呱视频社区等网络在线学习,观看王崧舟、贾志敏等名家名师课例,听取各地教育专家的意见,切实提升自身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培训范文3

1.培训工作缺乏长期规划及顶层设计,培训的连续性不强。

教师培训作为教师职后继续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渠道,需要有系统性和前瞻性的整体规划。良好的教师培训规划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但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受领命主义培训思想和被动性培训方式影响,农村教师培训目前缺乏整体的、长期规划,各段培训的衔接性不强,每次培训只是针对某个项目做出短期性安排,省、市、县各级培训之间没有较好的沟通与联系渠道,培训的系统性与连续性不强。访谈中一位多年从事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教师培训及管理工作的专家谈到:“在农村教师培训的系统性、连续性和计划性方面,宁夏地区缺少三至五年的长期考虑。每年培训只考虑了当年的培训情况,没有前瞻性的统筹考虑。培训内容重复性较大,又没有合理的受训教师选拔机制,每年每次培训都会有一些不能教学的后勤、教学辅助人员派上去顶数。”省级顶层设计应当由省(区)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组织专门的专家调研团队和论证团队,以农村教师当前的实际专业化水平为基础,依据全省(区)农村教师培训的整体需要,制定出适宜的系统性培训方案以及培训管理措施。但是,在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方式下,区域内教师培训设计却缺少清晰的层级目标,培训管理处于纵向断层状态。一位长期从事教师培训工作的专家认为:“顶层设计对于整个教师职后培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当下省(区)级教师培训在顶层设计方面缺乏专家团队,或者说专家的参与率不高、作用发挥不够”。而基层教研员作为农村教师培训者队伍的主干力量,是支撑日常教育培训的基础,但是多数基层教研员进行教师培训时,只是大量转述他们曾参加过的上一级培训的内容,没能根据当地实际将他们学到的东西本土化。因此,纵观当前的教师培训,省(区)级缺少管理及执行监督方面的顶层设计,没有较长期灵活机动型的专家调研及评估团队,培训缺乏专家团队的严密论证和精心设计。

2.缺少前期的培训需求调研,培训的针对性不强。

教师培训是基于政府、社会特别是教师自身对其素质状况不满意而展开的一种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活动。对于教师个体而言,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自我成长需求是师资培训考虑的首要内容,这也是整个培训顶层设计以及制定具体培训措施的主要参考依据。然而,研究者在对参加过培训的教师调查访谈时发现,90%的受训教师在受训前没有接受过培训需求调查。访谈中73%的教师认为当下的在职培训无论是市县级还是省区级培训,仍然是自上而下的命令式培训。培训前缺乏摸底调查,培训过程中只是根据文件命令中安排的学科进行灌输。这种浓厚的“政府本位”与“文件规定”式培训,严重忽视了教师个体参加培训的目的与需求,导致培训内容与教师个体需求相距较大,教师培训的内容选择没有切合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对农村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缺乏相应的指导意义。调查数据也显示,当问及培训课程内容对教师的帮助程度时,43%的受训教师认为培训课程内容对自己专业发展具有一定帮助,但是实际操作层面的指导价值并不大。36%的受训教师认为培训目标界定不清晰,培训内容与自己的期望值相差甚远,培训内容设计随意性较强,课程设置系统性与层次性不强,培训效果不明显。而且还存在为了完成项目而进行的培训。由于培训内容严重滞后,与实际教学需求相脱节,出现了“二少一脱离”现象:即涉及教育教学科研的内容较少,达不到提高教研水平的目的;涉及学科前沿发展情况的内容少,达不到开阔眼界的目的;部分培训内容脱离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达不到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教师自身实际需求是教师主动参加培训,促进自身发展的内动力。教师培训目标的设置应当是教师自身的一种自我抉择。调查结果显示,不少教师连自身的培训目标也不清楚,在培训中教师只是一味接受教育管理部门的安排,受损失的既有国家巨大的培训资金,也包括了教师自身。由此可以看出,当前,宁夏地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相关培训机构在制定师资培训计划过程中,不能深入了解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培训需求,不能把教师作为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主体,而是作为一个被动适应者被安置在教育培训过程中,忽视了教师培训的主体参与性,教师自我需求不明确,导致培训内容缺少针对性,培训的适切性较弱,难以满足教师需求,培训的方式缺乏灵活性,难以被接受,最终影响了培训的质量。

3.培训资源的整合度不高,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从培训资源的层次上分析,教师培训有国家级培训、省级培训、地市县级培训,以及校级培训资源。国家级培训特别是国培计划是21世纪以来最大的农村教师培训项目,为农村教师全面素质提升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省级培训作为国家级教师培训的主要载体,着力推动了教师培训的有效进行。许多市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根据当地教师实际状况与自身需求,以专题讲座和课题立项方式也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各种类型的教师职后培训。而随着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各个学校校本教师资源也得到了有效发掘。但是,在教师培训过程中,各级培训机构及其培训工作应该体现“总体规划、分类指导、分区规划、分步实施”的培训原则,统筹、协作与协调好各级各类师资培训工作,以协商一致的方式共同做好农村教师培训工作。然而,调查显示,宁夏地区的校级、县级、市区、省区级培训缺乏统一规划。培训中时常听到教师发出这样的感慨:“这种培训我已经参加过了,这个老师的讲座我都听过好几遍了”,“有的专家讲座在校本培训时已经讲过,但在更高层面的培训中仍然重复性地进行……”这些问题在当前的农村教师培训中经常发生。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校级培训者各挥各的指挥棒,各自为政,缺乏沟通与整体设计,造成培训资源的隐性流失。访谈中,一位平时上课听讲认真,课堂笔记记录扎实,对培训比较重视的教师这样评价如今的培训,“前几年培训的机会较少,听到的课程因为少而感觉很新颖,然而近几年随着“国培计划”的开展,我们学习的机会多了,可是我们每年面对的培训师却是同一些人,专家的授课内容丝毫没变”。究其原因,在农村教师培训系统中不仅缺少培训专家库的建立,教师参与培训的电子档案记载更是缺少。由于师资培训没有培训记录平台,在连续性培训中不能根据教师培训状况很好地进行培训,使得部分教师多次参与同一性质或者同一类型的职后培训、而另外一些亟需培训的教师却一直得不到有效培训。而有的培训师以同一讲稿多次面对同一学生,缺少创新性与实时性;有些高水平教师却不能参与到培训活动中去,致使有限的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隐性资源流失严重。从培训管理角度而言,随着国家对农村地区教师教育的关注,各种倾斜性政策已从政策制定阶段落实到了执行阶段。宁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教师职后培训方面国家给予了更大资助。这就需要各级教育培训机构以国家相关政策为依据,统合各方力量,协同做好师资培训工作。

4.培训后的及时反馈不足,缺少检测与评估。

教师在职培训结束,回到原任教学校的实践效果如何,需要培训组织管理部门和培训机构做跟踪式检测和评估,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后续培训的有效进行。然而,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培训结束后,绝大部分受训教师与培训组织管理部门、专家团队之间没有必要的联系,影响了培训组织机构后续工作的有效开展,也影响受训教师的跟进式发展。究其原因,从教师培训组织者维度分析,培训机构和培训组织管理部门实施培训的动力是培训经费利益驱动,培训的目的就是完成任务。所以,教师培训工作结束后,他们没有对培训效果实施跟进式检测与评估的欲望,也没有对培训问题监督检查的想法,自然也就没有将受培教师学习成果的二次传播效果纳入到教师培训结果的检测与评估之中,导致集中培训工作结束后,培训机构与管理部门把本不该结束的后续培训事项过早地划上了句号。从教师自身方面看,多数受训教师也抱着完成任务的想法参加各种培训。因此,伴随着集中培训活动的结束而自动终止了培训的后续工作,终止了对培训内容的应用工作,未能将培训中获得的相关理论与实际教学自觉结合。培训结束后,大部分教师同时也中断了与培训管理部门、培训机构的联系,不能将自我培训困惑、自我培训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主动地反馈给培训机构。从学校主管领导层面看,学校作为受训教师与培训机构的链接枢纽,在组织传播受训教师专业知识、专业理念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作用。据调查,在近年参与国培计划的教师中,35.2%的教师对本校教师进行了再培训和专题辅导,介绍了自己参加培训的收获与体会。因此,宁夏农村地区学校在教师培训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多数学校对自身在教师培训工作中所应该承担的职责不够明确,很少为受训教师制定外出培训考核制度,甚至不对受训教师进行任何的考核。同时,也没有举行任何形式的学习交流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机构、培训单位跟进式检测与评估的深入进行。教师培训的最初设想及预期目标———教师培训后要在所在学校和地区发挥辐射和引领作用,确保新的教育理念、方法尽快融入到本校及邻校同行的教学中,以便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由于缺少学校在教师培训后的跟进式检测、评估与及时性反馈,也致使这种设想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执行不到位现象,进而影响了培训机构与学校以及受训教师之间的信息畅通。

二、农村教师培训管理层面需要采取一些积极措施

1.从培训资源的共享性、互补性与实效性层面考虑,需要将当前国家、省(自治区)、市、县、校五级师资培训机构分别组织实施的师资培训整合为省、市、县“三级培训”,以提高各级培训机构之间联系的质量和效率。

同时,对同一专家的授课范围、授课次数进行一定限制,避免同一培训专家过度地为同一对象讲授同一内容情况的发生,提升培训资源的利用率。“三级培训”体系形成以后,县级师资培训机构的培训任务、内容和对象应当界定在本县急缺乡村学科教师培训上,以适应本地区教学的应急需求;市级层面的教师培训应当界定在全市区不同学科、不同类别农村教师的统筹培训上;省(区)级教师培训的主要精力应该在顶层设计、督导评估、高端培训方面,如分层次、分类别设计论证全省(区)性农村教师中长期培训规划,组织遴选和培养省级培训专家团队,定期、高频率地跟踪督查各级各类培训项目的实施情况并进行督导评估,组织(省)区级及以上前沿性、专题性培训项目。研究证明,有效整合和利用培训专家团队,实行“三级”整合的师资培训方案,可以建成职后统一的教师培训一体化管理体系,增强各级培训机构之间的联系,避免重复讲授和学习同样的课程内容,提升培训资源的利用率。

2.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把握受训教师的培训需求。

综合当前农村教师培训后的系列表现可以看出,对受训教师培训前的前期调研,对于培训形式的设计、培训内容的选择、培训管理制度的制定,特别是培训效果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如果不对各级各类培训对象进行前期调研,必然会使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教师也将会搪塞应付培训过程,进而导致教师的培训需求与实际培训内容及课程设置之间,培训效果与培训预期目的之间设计出现较大差距。但是,培训需求调研工作很复杂。一方面,不同教育阶段、不同年龄阶段教师的知识储备不同,他们的培训需求不同,教师需求调研是一个长期性过程。另一方面,不同性别、不同学科、不同学历教师需求不同,教师需求调查又是一个全面性和系统性过程。因此,在教师需求调查过程中,既要把数量和方式上的跟踪式或者追踪式个案调查研究与不同类别、不同性别、不同学科、不同年龄段教师特殊需求的全面性调查结合起来,也要将点上的深入访谈法与面上的问卷调查结合起来,以期全面、系统而又深入地了解培训对象需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培训工作。

3.加强顶层设计,切实制定出培训的长期规划,促进培训机构、受训学校与受训教师在受训过程中、受训后的协同发展。

具体而言,在未来的“国培计划”以及地市县级教师培训过程中,首先要把农村教师培训的主动权交给培训机构,督促师资培训部门依据当地农村师资构成和专业发展情况,自觉主动做好师资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和培训过程的顶层设计和长期规划。在未来的“国培计划”以及地市县级教师培训工作结束后,要通过一定的物质或精神手段,继续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培训机构、培训专家自觉了解受训教师发展情况的欲望和自觉开展培训工作的意识。同时,依据受训学校的规模层次,将其主要领导分别纳入到不同层级的培训管理团队以及受训教师发展评估成员之中,加强各级教师培训管理工作的衔接性和针对性。

4.建立良好的监督、考核与评估机制,推动受训学校、受训教师与培训组织管理机构工作的即时与后续发展。

教师职后培训结束后,国家教育督察部门,一方面要通过调查研究、督促省(区)级教育培训机构不间断地收集整理受训教师受训以后的发展信息,建立起培训教师成长记录袋,并对其成长记录分析评估,指导其后续发展,也为修订旧培训方案、制定新培训方案提供依据。另一方面,要督促省级教育培训部门通过大量观察访谈,检查受训教师所在学校利用受训教师的方式、方法及其效果,督促受训教师在本学校发挥更大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同时,要督促受训学校组织受训教师通过公开课、示范课教学,及时展示培训学习成果,扩大培训的效果。或者引导其及时反思培训成果,以便检视培训内容的适切性,培训方式的有效性,及时发现问题并为教育部门以及培训机构和专家团队改进培训工作指出重点、难点,提供建议与培训改革的突破口,切实提升各级师资培训部门政策制定的适切性与时效性。

三、结语

教师培训范文4

一、教师培训冲突的作用

教师培训冲突的投射作用,不仅影响教师对培训活动的参与,也干扰了教师的日常生活,影响了整个教师培训活动的质量、进程。冲突往往把培训中最坏的一面展示出来,但冲突并不总是破坏性的。从积极的意义上说,冲突是“思想的碰撞”、“创造的压力”和“发展的契机”;从消极的方面来说,冲突永远是不和谐的,应该尽快化解,冲突常与“矛盾”、“紧张”、“冲动”、“令人不安”相联系。

1.积极作用

冲突的发生可以促使我们有效反思教师的培训,是教师培训的稳定性与变更性的动力,可以调整培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引发培训各方面变更从而起到推动作用,是教师培训活动成熟、成长的过程。对于培训者来说,承认冲突的体验及带来的打击,表明培训者还保持着一定的职业敏感性。对于教师来说,教师培训冲突大多产生于新问题、新情境之中,冲突的化解过程就是不断产生新思想、新思维、新行为、新冲突的过程,冲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之源,其积极作用在于,第一,提出问题。教师在日常教育实践中,经常产生一些大大小小的“疑惑”,如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反常倾向、教学的低效或无效等一时无法解释的现象,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习以为常而变得麻木。有效的培训可以唤醒、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以冲突现象的追问为支点提出“自己的问题”,把自己的日常备课、教学过程、教育策略、相关活动的内容,与自己提出的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成为一个经常“有问题”的教师。第二,消融问题。教师培训的场所是各种经验的聚集地,是储存教育实践智慧的银行。冲突的产生使教师批判地思考自己所做的工作,并且关注工作的改进。培训理论的“实用化”与教师实践的“技术化”,体现了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功能和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的检验功能。教师的知识、方法、技巧和职业情感问题的解决要创新,就必须突破规则,向规则挑战,要努力保持教师对教学的热情,使职业倦怠的教师激情重生。因为有研究表明,遭受职业挫折的教师可以从培训中获益。第三,孵化问题。问题的孵化和生息是教师参与培训的有效动力,教师培训不仅要关注教师短期的行为改进,更应强调教师的长期发展。必须建立一个新的、长期的计划。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过程,以深度介入的态度把自己放到冲突的事件当中去,从冲突中敏锐地反观当下培训的实然状态,细致地梳理自身教育实践的症结和运行阻滞,从而不断发掘新问题,发展和丰富教师个人的思想宝库。

2.消极作用

首先,限定教师培训的持续开展。我国教师培训强调全员参与,一个讲座、一个报告同时面对各种学科、各种岗位、各种层次的老师。强调从理论入手,通过各种专家报告、各级教研员的讲座,先在教师头脑中建立各种概念,然后教师带着这些概念去实践、去探索、去创新。有些教师拒绝培训对自己的改变,或用“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等借口敷衍培训。过于规范的学术表达淹没并窒息了教师的思想,逐渐使教师丧失了表达思想的欲望和能力,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因而处于时代变革的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中,本应该闪耀智慧的灵光,却因教师普遍“失语”而变为事实上的不可能。第二,诱发教师“习得性无助”的疲劳心理。教师长期受培训中的冲突的困扰,缺少动力和进取心,对培训失去了信任,形成一种极端无助的心理反应,从而产生“习得性无助感”的消极心理。当教师产生了对培训的消极情感,必然降低内心对参与培训的热情,随着培训的进行,教师渐渐变得疲惫而紧张,从而加剧了职业倦怠感,导致情感衰竭、自我感消失、个人成就感缺乏、人与教师角色分离。第三,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培训冲突会造成教师职业信心的丧失,失去进取的动力,并可能使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发生动摇,影响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甚至造成人员流失。

二、教师培训冲突的现实表现

冲突普遍存在于教师的上岗培训、校本培训、专题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和全员培训的过程中,其存在的形式可能是有形的或无形的、可能是内部的或外部的、可能是合理的或不合理的、可能是公开的或潜在的、可能是表面的无根据的或深层次的有内在根据的、也可能是对抗性的或非对抗性的。

1.可提供与可支持性的培训资源与高标准培训的冲突

越来越高的教学标准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导致对教师培训的要求越来越高。现行的教师培训中,由于可提供与可支持的培训条件的落后(如培训师资数量不足且结构不合理、缺少或没有教师教育类图书、没有教育实践需要的相对稳定的教育见习和实习基地、教学条件和设备落后、信息不灵)和培训资源的贫乏(如光盘资源、网络资源、人力资源、教师资源的欠缺),与高质量、高标准的培训要求及其教师个体特殊性培训要求的冲突,使教师培训在方法、手段和形式等方面都呈现着单调、呆板的局面,培训者穷于应付,也调动不了广大教师参训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培训的效果与质量。

2.管理者、组织者、培训者、教师之间的冲突

教与学是复杂的过程,教师也是复杂的人,所以没有什么培训模式或者培训方法适用于所有场合。现有教师培训的运作模式与教师参与培训的实际需求不相匹配,加上培训主体间利益不协调从而导致种种冲突的发生。具体表现就是教师的本性需要在培训中得不到满足,由此造成了个人思想和行为种种失范的特征和倾向,加之教师的学习和培训者的教学风格不协调,培训者会时不时体味到一种无能感和负疚感,而培训的组织者、管理者的精心准备往往只换来“费力不讨好”的结果,以至出现了教师培训的所有参与者在达成相同活动目标时采用了完全不一致或相互矛盾的方法的局面,这就使管理者、组织者、培训者、教师在培训的程序、价值取向、培训目标、培训内容、个人教学风格、时空选择、需要等方面产生矛盾,从而造成参与培训主体各方之间的冲突。培训的过程常常会让所有参与者感觉到孤独、焦虑、遭疏远、被埋怨和被辜负。

3.理论模式与操作模式的冲突

教师培训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文化系统,所以,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教师培训的理解、操作、实施会有所不同。但不论是外来的还是本土的教师培训理论所倡导的培训模式都与现实的操作模式有一定的距离,以至产生矛盾与冲突。教师培训试图捍卫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和次序,追求理想化的理论培训模式。但现实中的操作模式所培训的教育理论与教学行为本身就使教师处于认知不协调、行为不统

一、态度不一致的困境中,“主义太多使教师没了主意”,这也不是我们所期望的。正如德国诗人歌德在《浮士德》中所说,“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用以贬抑理论而褒扬现实生活,可见理论与实践并非总是协调的。如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总是期望被告之程序化的“怎么做”,希望学到具体的操作模式,想通过完成任务式的教师培训来学习具体的教学方法,或者在培训的交流中获得可以参照的教学经验,沿此操作模式进行培训,教师就成了“技术员或教学机器”。事实上,预设的培训理论和技术化的操作指导都忽视了教师自我建构的主体能力的培养和培训内容的动态生成。

4.教育改革大趋势与自我防卫心理的冲突

教师培训的愿景必然要涉及变化,由于变化存在威胁的因素,因此许多教师宁愿呆在某些在外人看来完全不能令人满意的环境中,而不愿忍受由于采取行动造成的心理上的紊乱。在现实生活中,必然存在这样一些教师,学习新的行为或思想是如此的不安以至于他们仍愿意停留在某些从长远来看对他们极为有害的环境中,依赖和延续传统的观念,坚持“我们这儿就是这样做的”的态度。不变的程序、习惯性的做法和熟悉的事物,作为许多教师职业生涯的主题,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所以他们视教师培训为对某些确定性的探索,对某些信仰体系和一整套价值观的探求,以便他们可以一生都采纳和遵守这一切。如教师在培训中接受新思想、新态度或新做法时会随之出现一种回到昨天的令人舒服的确定性之中去的渴望,“前进一步,后退两步”是其重要表现。这种“外控”与“内控”的冲突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积极的,就是重新组织,通过重组思想和行为,改变感知或目标的选择以消除冲突;一种是消极的,即舍弃、避开现实冲突,维持原有的规则,用这种方法在短时期内是有效的,但长期下去会造成教师严重的内在偏差,把自己发展成为“边缘人”。

5.培训的成本与培训效益的冲突

我国由于教育资源还不是很丰富,必须走节约型办教育之路。教师培训既要考虑培训的成本,又要考虑培训的效益。实现低成本与高效益,进行全方位人力资源的开发,已成为当今热门的培训课题之一。而事实上,即使教师培训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未必会取得良好效果,因而负面影响随之而来,以至产生冲突。如,不从实际需要出发,随意安排不恰当教师参训,用非所学;吝惜必要的教师培训开支,忽视正常的教师培训;培训管理工作政出多门,多头或重复性的培训;在培训中不能科学地安排培训的有效期,参与培训教师的数量、培训时间与工作重叠而发生工学冲突等等。

6.整齐划一的培训与个性化发展的冲突

教师培训范文5

[关键词]工科院校;教师培训;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5-0172-02

教学是大学的中心任务,主要以启发、引导学生与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原则,使学生自觉地学习和接受现代科学知识,以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工科院校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成为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引导者。要启发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深入探索,发现科研课题,找出研究方法,解决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工程难题,要求教师学习并掌握先进的现代教育教学思想,以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创造创业能力和服务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优秀人才为重任。这就要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相应的先进科学知识培训。目前许多工科院校的教师培训流于形式,一般通过简单而短暂的集中培训或者问卷式答题进行,这种培训方式对提高大学教育教学质量特别是专业性很强的工科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极为不利。

一、工科院校教师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训内容及教材选择不当

对于工科院校教师来说,教书育人,传授先进科学的专业知识是贯穿教育教学工作的主线,教师必须具备优良的师德师风和身心健康的思想品质。教师的言传身教会给学生带来一定影响。许多大学对教师的培训主要以短期和自学为主的通识化培训,不分院系和专业。有些大学只注重课堂授课培训和教案备课训练,忽视了工科院校特有的专业实践培训,不能满足不同专业教师接受先进技术知识需求,造成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方式、授课效果、现代知识等得不到有效提升,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激情,不利于学生接受现代技术。

(二)培训效果不够显著

许多大学对教师培训效果不予检查,认为培训就是完成设定的内容,培训结束后简单做个调查问卷。有些大学把教师培训当作一项工作任务去完成,没有从根本上认识清楚培训的价值和意义,使教师培训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解决工科院校教师培训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培训

教书育人是大学教师的重要使命。工科院校教师除了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外,更应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有学者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1]教师在执教生涯中的人格品质、知识价值取向和教育教学方法等从根本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成长。[2]工科院校教师要重视职业道德和师德师风教育培训,毕竟只有教师具备了良好的师德师风,才有可能培育出高品质的工科专业人才。

(二)重视多样化培训

工科院校的教师不单需要具备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相关学科的综合知识,这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总体来说,工科院校的教师培训多样化要注意以下几方面:要重视教师了解国家大事和本地区、本学校发展规划教育培训,要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知识传授与实践教学技能教育培训,要重视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培训,要重视教师解决问题、独立工作与团队合作发展的教育培训。

对工科院校来说,有种培训至关重要。对专业课教师实行针对性培训,有计划地派他们到先进的工矿企业进行实践性培训,让他们全面掌握现代企业最新的制造技术、最先进的工艺过程和最新型的装备,使他们在实际工矿企业中得到锻炼,熟悉企业生产流程、技术与质量管理,为专业课讲授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3]

(三)教师职业信念教育培训

当代经济朝着科学化、信息化、全球化发展,大学教师接受新知识和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教育培训至关重要,因为他们必须具备不断学习的精神,不断提升自我,不断创新和创造。

工科院校教师职业信念教育培训的主要目标是要建设一支专业知识先进、教育教学水平高、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创造的师资队伍。工科院校要对专业课教师进行高标准严要求的培训,使其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关爱学生、热爱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乐于为工科院校的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四)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大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可忽视。教师如果有心理障碍,就很难把学生教育好,更不可能把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近年来有些大学生学习不刻苦,精神涣散,更有甚者为了区区小事而无端自杀……究其原因,除了学生自身和社会外界因素之外,与大学教育也有一定的关系。比如有些大学教师在课堂上高谈阔论,大放厥词,讽刺讥笑学生,甚至谩骂学生;还有些教师心理不健康,承受不同见解能力差。这些行为都会给学生带来消极影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成为教师培训的内容。这个培训要让教师明白,在授课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不但要把先进科学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也要把中国传统美德传递给广大学生。

优秀的大学教师会经常鼓励启发学生有效开展学习,高标准严要求,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将最佳的精神状态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开展专业知识。教师要教育学生求上进,不自满,自强不息,快乐学习。如果教师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将永远达不到合格教师的水准。所以,对工科院校教师必须定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五)坚持不懈地开展继续教育培训

工科院校的教师培训是一项要做好的重要工作。工科院校教师的继续教育不能仅仅为了提高教师的学历而开展,因为教师的学历与其教学能力、科研水平、知识结构以及师德师风不完全成正比,学历高不一定说明能力强。为教师定期开展的继续教育是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和知识以及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主要培训活动,贯穿于大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知识更新、教学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培训应有机结合在一起。大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应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或重点实验室或先进的工矿企业、研究院所中去进修培训,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提高教师的能力和素质。[4]另外,还可以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开展学术活动和针对性授课培训。工科院校的继续教育培训,其内容应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面向社会,面向科技创新和现代化建设,面向未来发展,使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终身研究的理念,与时俱进,使其知识结构、教育思想和科研水平始终处在较好状态。通过培训,要让工科院校教师接受广大师生评教,提出问题,找出差距,提高教学水平,服务于大学教育工作,培养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秀大学生。

总之,工科院校教师培训以及继续教育,是工科院校教育工作非常重要的环节。要让教师通过培训清醒地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增强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责任感,更新教育观念和专业知识,提高职业素养,为培养尽可能多的优秀人才而努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刘献君.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J].中国高等教育,2014(Z1):62.

[2] 李国仓.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J].中国高教研究,2015(2):54-58+63.

教师培训范文6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国家对教师培训非常重视。以往的教师培训往往通过面授的方式进行,教师要走进高等院校的大门,接受面对面的教育。可以说,为了教师培训,国家支付了大量的旅程、住宿、课时等费用;就被培训者来说,也要脱离教学岗位,专程学习,影响了正常的学校教学秩序。幕课来袭后,教师培训发生了很大转变。

一、教师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受教学年限、年龄、悟性、学科和知识存储的限制,教师培训的需求各有不同。尤其是新课改不断铺开,教师要不断更新理念,补充新的内容。以往教师培训往往一刀切,参与培训的教师,只能被动的接受培训教师已经准备好的内容,这个内容被培训者可能不需要,所以在学习中兴趣不浓厚,打瞌睡、聊天等现象频频出现,既浪费了培训时间也浪费了培训资源,造成高投入低产出的后果。有了幕课这个平台,教师选择面大幅度增加。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量身为自己选择课程。无论学理念、学教法、学心理、学教育学、学相关辅助学科,幕课平台都可以满足你。如果你对某所大学或教育培训部门的教程不满意,你也可以选择其他大学的教程。国内的不满意,还有国际的教程。

二、培训不受时空限制。教师对培训是很渴求的,都希望通过培训能够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但是,岗位束缚着我们的教师,外出培训需要时间,离开岗位,学生的课程将被耽搁。这种“供求”矛盾始终困扰着我们。“幕课”的出现,解决了这种矛盾。教师可以不用走出校门,只要在网络上选好课程,就可以足不出户的得到培训。另外,在时间上,也可以避开教师的繁忙时段。只要教师肯学,可以选择班前、课后、班后、假期,时间充裕且灵活。

三、教师团队意识增强。以往的培训,教授在前面讲,老师在下边记笔记,教师是学习的独立个体,单打独斗,一个人学得好学的坏,对其他教师没有任何的干预和影响。“幕课”的学习是通关方式的学习,完成了一项学习任务,就等于通过了一道关卡,你才可以进入到下一个学习环节。我们在学习中往往是几个人一个小组,这几个人学习速度要大体相同,学习任务要逐一完成,才能通关。这就要求学员要有团队意识,要时刻提醒自己去完成任务,以免耽误大家的学习进程。同时也要互帮互助,学员在某一环节出现学习障碍,要伸出援助之手,携手通关。督促学员学习也必不可少,无形中学员与学员的感情增进了,来往频繁了,学习进步了,团队合作意识增强了。

四、“面对面”的答疑解惑。在学习中,老师会遇到很多疑难问题,需要培训者给予答疑解惑。学员学习出现的困惑有及时性,如果不及时问,随着时间会忘却,也可能错过时机就没有追根究底的欲望了。“幕课”平台,为学员安排了在线专家,只要你有问题,随时可以发问,在线专家会给你科学的解答,解除你的困惑。这种方式,犹如身边时刻有一位顾问,“面对面”的为你服务。

五、给被培训教师提供就业或再就业的机会。“幕课”是正规的网络学习平台,有自己的考核评价体系,达到要求的课时,完成要求的任务,就会发给相应的培训合格证或毕业证。如果学校对合格证书非常认可的话,教师可以重新选择自己所教专业。对于没上岗的人来讲,这个毕业证书也可能给他们创造一个就业机会,找到合适自己的岗位。

尽管幕课给我们提供了快捷、及时、有效的学习平台,但是在“幕课”学习培训中中,我们也看到了很多怪现象。例如教师不珍惜培育机会,把培训当成负担,为完成任务,挂线学习。教师将学习课程打开,每隔20分钟点击一次,期间对学习内容不闻不问。对于作业,更是有对付的办法。到教材上东挪西借,胡乱拼凑,前言不搭后语。尽管最终也拿到培训结业证书,但是学习效果为零,收获也为零。真是辜负了“幕课”资源提供者的一片苦心。那怎样做才能更好的利用“幕课”资源进行教师培训呢?

首先,被培训者要有学习愿望。有的老师自身是没有学习欲望的,对学习任务有抵触感。而有的教师有学习欲望。但是目标感不强,处于可学可不学之间。所以,基层学校要不断地开展一些教学、教研活动,形成比学赶优的氛围。在这过程中,教师就会清楚自己有哪些欠缺和不足,知道差距,才会激起学习的欲望。

其次,学校要建立学习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师每天学习的内容和学习时间。为考察学习效果,可以提倡教师记学习笔记,定期检查。也可以出两道小题,组织教师答题。在学习时间上,学校可让教师自己找空暇,自由学习。也可以统一安排一节课,专心致志的学习。对于教师的网络作业,领导小组要逐一阅读,防止漏做、低质、抄袭现象的发生。自觉与督促相结合,这样,既能保质也能保量。

再次,建立组员协作组,人员可以多一些。组员之间可以定期组织学习研讨、交流活动,促进学习;也可以进行课堂实践活动,将所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学习内容为我所用,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上一篇元日赏析

下一篇教学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