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族英雄的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族英雄的故事范文1
关键词:土家族;《摆手歌》;英雄故事
中图分类号:J7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164-01
史诗作品中最具特色的一个章节就是它的英雄故事。而作为湘西土家族的长篇史诗《摆手歌》,那么英雄故事歌是不可或缺的,它与土家族的人类起源歌、人类迁徙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部民族特色浓郁的壮丽史诗,成为土家族古代文学的精华。所有的民族史诗中都存在着民族英雄故事,民族英雄都是普遍存在的,而土家族民族史诗《摆手歌》中的民族英雄也是从共性到个性的鲜明角色代表,它既有普通民族英雄的共性,也独具土家族这一民族的鲜明个性。
《摆手歌》中的民族英雄歌中的主人公被称为民族英雄,是因为他们是新兴阶级的代表,或新兴的奴隶主,或新兴的封建领主。他们能够为正义而战,为民族的利益而战,因此他们是族民口中的英雄。在土家族演唱者唱歌时,为了提高听着的兴趣,当唱到一定时间了,就会演唱一些有趣的英雄故事歌。《摆手歌》的英雄故事歌,主要以古代英雄人物为主要题材,是有特色的叙事长诗。目前保存的主要作品有《洛蒙挫托》、《日客额地客额》、《匠帅拔佩》和《春巴奥琛返取
《洛蒙挫托》记叙了土家族祖先八部大神和皇帝斗争的故事,传说八部大神的母亲吃了神赐的茶叶后,生下了八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八个儿子本领非凡,女儿做了皇后娘娘,八兄弟帮助皇帝妹夫抗御外侮,皇帝背信弃义,见他们本领过人,竟不给八兄弟借房屋,还想谋害八兄弟。八兄弟一怒之下放火焚烧了皇帝妹夫的“金銮宝殿”,后来妹夫承认无理,才留下“金銮宝殿”一半,封他们为八个神尊,即后面所说的八部大神,这一则英雄故事歌表现了土家族先民的反抗精神。《日客额地客额》是另一首《摆手歌》中具有童话特色的叙事长诗,它描写古代劳动人民中的两个有智慧的能人日客额和地客额,为了给群众组织一次摆手活动,奉众人之托去土司墨比卡巴家借两件摆手用具,但遭到了墨比卡巴的吝啬拒绝,他们两人为了群众的利益,最后巧妙地请燕子烧了土司的屋,斗争取得胜利,群众的摆手活动集会日期举行。这则故事表现出土家族人民敢于和旧时地主相斗争、敢于争取民族利益的斗争精神。
《匠帅拔佩》里面描写了力大无比的民族英雄――匠帅拔佩,生产力发展较慢, 自然环境甚为闭塞, 部族力量不强, 这些重要的因素决定了作为古代“蛮夷”部族的土家人(及“巴人”等)的民族发展历程曲折而迟缓, 时常受到强大异族的侵犯、劫难。尽管如此, 但同任何顽强奋进的民族一样, 作为土家人主体的劳苦大众“却似乎出于本能而意识到了自己的不朽并且深信他们能战胜和他们敌对的力量” ①。因而, 在他们的集体创作中洋溢着的是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气息。广大人民群众凭着坚强的生活意志和丰富的美好幻想, 土家人出色地塑造出了各种各样的英雄典型(或群像)。在《摆手歌》的这一部分, 就着力刻画了抗敌英雄匠帅拨佩(或译“将帅拨普”)。这部分长诗一开头, 几笔就勾勒出墨则苦列这个地方出现的英豪匠帅拨佩的非凡力气:“粗树连根拨, 捉虎如捉猫, 放在臂上耍。”其神力从何而来? “喝过九龙泉的水”②这里, 赋予了九龙泉水以神奇的力量。为了维护本部族的利益, 防止外来奸细因喝九龙泉水而“养虎遗患” , 匠帅拨佩有别于他母亲无原则的恻隐、心软, 硬是追上去在牛客背上拍三下, 将其喝下去的泉水吐了出来, 使牛客的个子和力气回到原来的样子。对比的手法,穿插的勾勒, 突出了匠帅拨佩的最初形象, 有声有色, 朴质可爱。当然, 这一英雄形象的丰满并升华,则是在剧烈的对敌斗争中。当“客兵”蜂踊, 战火纷飞, “毕兹卡( 土家人自称的译音)大祸临头” 时,匠帅拨佩像一座高山那样屹立在战场上, 他的后面挺立着一排勇士。在他英勇的率领下, 勇士们如同猛虎闯进羊群, 把敌人杀得血流成河, 逃窜不及。如果说这一仗是力胜的话, 那么, 在敌人第二次卷土重来、踌躇满志时, 匠帅拨佩随之改变了战略, 巧妙地采用智取。他和将士们牵来十几头膘壮肉肥的大牛牯, 将磨得锋快的尖刀绑在牛角上, 把松皮火把吊在水牯尾巴上, 当敌人漫山遍野攻来, 立即把水牯尾巴的火地点燃, 火烧牛痛, 牛奔如风, 风助火势, 冲向敌阵, 牛角上的尖刀像砍瓜一样横扫敌人, 牛群后面的将士则像蛟龙猛虎一般痛歼残敌。战果辉煌, 誉满湖湘。匠帅拨佩的智慧和战绩, 使我们自然地想起春秋战国的英雄人物田横和他的五百壮士(也许他们之间还不无渊源关系呢)。
另外,还有《春巴奥琛贰《白果姑娘》等英雄故事,从不同题材表现了不同的英雄神话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土家族《摆手歌》里的每一个英雄故事都是以一个英雄或者多个英雄为主角而展开来演唱的,每一个英雄都有它所特有的鲜明性格和品质,但是归根结底他们都是土家族先民创作出来的英雄角色,因此他们代表着土家族的英雄观,他们身上都有着土家族族民所认可的英雄品质和特性。
注释:
民族英雄的故事范文2
东莞市大朗镇崇文小学六(2)班 黄小岑
当第一缕阳光普照大地之时,我就蹦蹦跳跳地走向学校。天气真好,阳光明媚,万里无云,阵阵凉风扑面而来。一路上,小鸟在树上欢乐地歌唱;花儿在路边向我招手;蜜蜂和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它们好像知道我今天要外出参观,在为我送行。
“出发了!”同学们早已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在车上有说有笑,像一只快乐的小鸟闹个不停,老师也没我们这群猴子法子,因为我们实在太开心了。
“到了!到了!”终于到了袁崇焕纪念园。同学们怀着好奇的心情,排着整齐的队伍进园参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雄伟的牌楼,给人一种严肃的感觉。园内景点可多啦!有袁崇焕塑像,高大魁梧,昂首挺胸,精神抖擞地眺望远方,仿佛时刻注视着祖国的边疆,保卫祖国。在袁督师祠的长廊墙壁上,雕刻着十九幅大型浮雕,上面记载了民族英雄袁崇焕的一生,浮雕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十分逼真,就仿佛置身于实境中似的。
严冬的阳光静静地洒在灰墙青瓦的袁督师祠上,显得清静典雅而略带凉意。穿过幽静的院落,走进简单朴素的袁崇焕墓堂。从墓堂里的资料得知,袁崇焕是明末的民族英雄,因被奸人所害而被凌迟处死。佘家义士冒着满门抄斩的危险,把枉死的袁崇焕将军的首级从高高的旗杆上偷了下来,埋在自己的院子里。从此辞去官职,日夜守护,一守就是375年。
从墓堂出来,令我想起曾经在书上看过的一段话:“一个民族英雄的故事,往往会带出一连串值得人们思索的问题;一个忠诚义士的故事,始终会得到社会的表扬和尊敬;一个昏庸无道的皇帝,终究会得到上天的惩罚,人民的唾弃。”这段话不就是袁崇焕、佘义士、崇祯皇帝的真实写照吗?
低头沉思,心情变得十分沉重。脑海中不断浮现老师跟我们讲过的爱国英雄:宋代抗金英雄岳飞,一生精忠报国;明代爱国志士郑成功亲自率领战舰,一举收复被人侵占多年的台湾,保护祖国完整的领土;清代林则徐为维护国家尊严,不畏强权,销毁外国的私运鸦片,在虎门沙滩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现代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如钱学森、李四光等,在祖国需要人才建设的时候,毅然放弃国外种种优厚待遇回国效力……所有的英雄无一不是时刻惦记着祖国,无一不是时刻牵挂着人民,他们心里藏着的是对祖国无私热爱,眼里看到的是人民的利益,我想这就是他们能成为受万人敬仰、名流千古的英雄的原因。
时间就在我的沉思中上悄悄流走,导游员的哨声响了起来,我们纷纷回到门口集中,我们乘上车,依依不舍地离开纪念园。在车上,刚才兴奋雀跃的高劲早已烟消云散,心头仿佛压着一块沉重的石头,像打翻了五味瓶,心乱如麻。
回想起班上某些同学无心向学,整天嘻嘻哈哈,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更有些同学玩物丧志,整天沉迷于网吧、游戏机场所,以致不能自拔,荒废学业。不但浪费了父母辛苦挣来的血汗钱,更重要的是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难道他们从来没有想过父母、老师的关心、教育吗?难道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将来吗?老师曾经跟我们讲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话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同时也为无心向学的同学敲响了警钟,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为自己亲爱的祖国贡献力量。不要辜负祖国对我们的殷切的期望,不要让英雄们鲜红的血白流。
民族英雄的故事范文3
关键词:电影;配器;民族
在2002年底中国电影的最高奖项金鸡奖的颁奖典礼上我国著名青年作曲家三宝凭借《嘎达梅林》电影音乐获得最佳电影音乐提名奖。电影《嘎达梅林》上映后,电影中的音乐成为各种媒体关注的焦点,成为观众们关注的亮点,甚至有很多人是为了聆听电影音乐而去观赏了电影,以至有人评价说“《嘎达梅林》是一部要用耳朵听的电影。”电影作为一种集视觉和听觉和一的艺术形式,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其音乐的构成方式也是丰富多彩的。合理的织体、良好的曲线、富有特色的配器手法都是决定电影作品整体形象和风格特点的必备条件。而作为电影音乐作品完成的最后一道程序――配器,是决定电影作品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电影《嘎达梅林》的音乐创作中,作曲家三宝为了突出影片强烈的民族性,采取独特的配器手法,运用独特的乐队编制,巧妙地加入民族乐器马头琴,并以两个音乐主题贯穿整个作品,采用蒙古族传统音乐中最具特色的题材和体裁形式 进行写作,使得作品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嘎达梅林” 这四个字与作曲家三宝似乎有着不解的缘份,也为三宝开启了在音乐中回归故乡的怀念之门。因为三宝的母亲――我国著名的音乐家、教育家、作曲家辛沪光在1956年就曾经根据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创作过《嘎达梅林交响诗》。这是辛沪光的成名作,也是一部具有极高水准的作品,有人将其与《梁祝》相提并论,其实也并不为过。我们是否可以有这样胆大的设想与猜测:导演冯小刚选择三宝来给电影配写音乐,是否与此有关?而在创作中,三宝尽可能的将蒙古族土生土长的音乐人带入电影音乐的制作过程中,歌曲的演唱家、马头琴的演奏者以及歌词的创作者均来自内蒙古。难怪三宝说,“电影《嘎达梅林》的音乐更多是为自己而作。”
一、旋律的写作
在电影《嘎达梅林》的音乐创作中,英雄嘎达梅林是电影的中心人物,所以使得嘎达梅林主题音乐成为贯穿于电影《嘎达梅林》中的核心音乐。而作为主题音乐的一个辅主题音乐――嘎达梅林妻子牡丹的主题音乐,也随着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得到展现,具有鲜明的形象塑造作用。因为在影片中,每一次嘎达梅林主题音乐出现所需要的影片背景不同,所以在旋律调性、和声织体及配器色彩等方面均有不同,但主题音乐的旋律特点并没有改变。嘎达梅林的主题音乐是随着影片中英雄的成长以及斗争经历而日趋变化发展的。而具有鲜明的蒙古族音乐风格特点的妻子牡丹主题音乐也加强了影片中民族风格特点的体现。作曲家在描写嘎达梅林的妻子牡丹的心里变化时,为了恰当地刻画出的心理波动,运用了固定音型式、长音衬腔式、模仿等复调写作手法,来刻画牡丹的漂亮、善良,聪慧的形象。为了刻画鲜明的人物性格,作曲家运用了模仿写作手法进行音乐陈述等等。几次牡丹主题音乐的出现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加深了对嘎达梅林主题音乐的衬托、发展,英雄的主题雄壮激抗,牡丹的主题舒缓优美,同时与影片故事情节融为一体。
二、乐队编制
音乐作品中的配器,是以乐队编制为基础的。因此,乐队编制在配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编制会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而作曲家三宝在作品中的配器,实事求是地讲,对音色的要求并不十分苛刻,而管弦乐队编制是其所有风格音乐配器的核心。电影《嘎达梅林》中的音乐依然是以西洋管弦乐队的编制为基础来表现民族色彩风格的。虽然这种手法特点主要是运用西洋管弦乐队的配器手法来进行音乐创作,但不失音乐的民族风格特点。作品是以弦乐组为基础,用铜管乐器来刻画英雄的形象。而除了纯弦乐队之外,作曲家三宝在弦乐队中加入竖琴,来体现英雄的妻子牡丹的聪慧形象。尤其是在展开部,主题音乐由长号奏出,表现出嘎达梅林斗争的雄心和气魄,弦乐器小提琴ⅠⅡ、中提琴以八分音符的时值同时叠置奏出分解做衬托,推动主题音乐的陈述展开;木管乐器长笛和单簧管以十六分音符的时值做和弦分解的上行流动,使音乐具有强烈的前进感;低音乐器大管、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同度做反向低音跳进,增强音乐的扩张力,使得音乐产生了宏大的气魄,深入人心。勇敢无畏、能歌善舞的蒙古民族活灵活现的展示在观众面前。
三、乐器运用
作为电影音乐作品完成的最后一道程序――配器,是决定电影作品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配器又是各种声音的组合,声音有来源于乐器。所以音乐作品中乐器的运用决定了作品的成败与风格。作曲家三宝在乐器上使用了古典的管弦乐器,同时又加入了民族风格的传统乐器,既力图表现传统美又能为现代人接受。因此,在创作《嘎达梅林》的时候,作曲家把极具蒙古族风格的马头琴大量运用在作品中,用很个性化的方式创作电影音乐,来体现蒙古族人民朴实、勤劳的美德。所以作曲家特意订购了一把用蟒皮做的古老的马头琴,正如三宝所言“我更喜欢这种古老的马头琴,因为我相信只有用这样的琴才能真正表现出在《嘎达梅林》表现的那个年代里特有的激情。”而作为乐器之一的人声也处理得得体无比。作曲家除了请三位蒙古族的长调演唱家外,主题歌由著名的歌手腾格尔演唱,在处理上,腾格尔还结合了古老的蒙古唱法,整首歌中有呜咽、有嘶喊,有字字滴血处,有哽哽无声时,回肠荡气、大气磅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为义军头领的嘎达梅林在失去土地和家园之后的自我倾诉。勇敢无畏的蒙古民族英雄,成为蒙古族人们的骄傲,同时也成为整个中华民族乃致全人类的灿烂文化。
电影《嘎达梅林》中天高云淡的草原、气势如虹的骑兵战场、血染的黄昏、优美的画面、宏大的场面,气魄的音乐使我们仿佛踏上草原的土地,看到低矮不及脚踝的牧草,回想着诗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难怪有人评价说:“《嘎达梅林》是一部要用耳朵听的电影,而配器是构成了这部瑰丽的史诗电影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冯小宁电影中的生态意识初探.
民族英雄的故事范文4
为深入推进我校节日文化建设的实施,利用我国人民缅怀先人、仁人志士的重要传统节日——清明节,这样一个意义深远的日子,开展清明节日主题活动,旨在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我们的学生从中受到浓郁的传统节日文化气息的熏陶,并从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通过活动,教育学生向革命烈士学习,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从小树立服务意识。
二、具体活动方案如下:
1、学生自己搜集整理、调查分析资料,了解英雄先辈的光辉业迹,感受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尊严,不惜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选取一位英雄人物(为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的民族英雄;弘扬民族自主意识、反对崇洋的优秀民主人士;革命先烈、人民楷模等)或者反映民族精神的事例,展开调查,可以采用参观访问、查阅书籍史料、网上浏览、观看音像资料等方式,了解英雄的生平事迹,剖析英雄(事例)所反映出的典型的民族精神,在班级里开展“忆先贤”故事会。
3、通过民族精神教育与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小处着手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不屈不挠、探索创造、追求真知、团结合作等优良品质。在班级中开展“展望未来”讨论会。
4、利用午休时间,通过校园闭路电视系统开展“百年白求恩”影视教育活动,通过观看这部影视片的部分内容了解先烈白求恩的事迹。
民族英雄的故事范文5
黄河素有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黄河发源于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流经中国大陆的三个阶梯.它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1万多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黄河大部分处暖温带,气候暖和,土壤疏松肥沃,动植物资源丰富。黄河文化就是在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中孕育出来的。
久远的黄河原始文化和古老的多民族文化氛围,沉淀出了黄河黄土文化的兼容特征,孕育了独特的文化历史。文学创造人才辈出,流芳古今。其中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于黄河流域的诸子百家思想学说对黄河文化的滋长发展起了决定性的影响,它奠定了黄河文化的发展方向。其中墨家、道家和儒家的影响尤为显著。墨家主任重道远;道家主淡泊自守;儒家则主人力与自然的调合。墨家主兼相爱,交相利;道家主与世无争,清静无为;儒家则主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墨家主尊天,事鬼,爱利万民;道家主顺应自然,轻松快活;儒家则主敬鬼神而远之。墨家主摩顶放踵以利天下;道家主个人主义,家庭观念淡泊;儒家则主群己合一,修齐治平。这些观念对中国传 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就文化传统而言,墨家“背周道而用夏政”,继承了夏文化的传统。道家继承了商文化的传统,商人的占卜术对阴阳家和道教影响很大。“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周文化在继承夏商文化的基础上又有创新。而儒家“祖述尧舜,文武”,使“三代遗风,驰而复张”,正是周文化的继 承者。秦汉以降,儒道墨等诸子学说及其新的阐释一直是黄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实内核。
黄河之水滔滔不绝,黄河文化源远流长。
无论古代或是现代,黄河都是为文人墨客所赞颂。
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王昌龄的“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刘禹锡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王维写“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李商隐的“土花漠碧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黄”。品味诗句,仿佛滔滔江水展现在我们眼前。而“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则写出了黄河的奇壮之景。杜甫《黄河二首》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黄河南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元代诗人萨都剌《过古黄河堤》:“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变通津,沧海化为尘。” 从他们的诗句中我们仿佛感受了到黄河两岸金戈铁马的战况、织衣耕种的淳朴民风。白居易的“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写出了他们面对着滔滔黄河水的无限感慨。
黄河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立志向前的精神。一曲《黄河大合唱》唱出了黄河的恢弘与不屈。《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诗中雄奇的想像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苦难与抗争,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冼星海称赞它“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使一般没有渡过黄河的人和到过黄河的人都有一种同感。在歌词本身已尽量描写出数千年来的伟大黄河的历史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彼岸。这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诗人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学习它的榜样,像它一样的伟大坚强!
黄河,磅礴、恢弘、雄壮、阔大,面对着黄河,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显得缈小。但黄河的文化,黄河的精神却传承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精髓,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民族英雄的故事范文6
故事发生在美国独立战争前夕,英国对法国和印第安人的殖民扩张战争终于结束,战斗英雄本杰明・马丁也回到了他的南卡罗莱纳州的农场,希望从此和妻子孩子过上平静的生活。然而,在战争之后,英国统治者并没有报答殖民地的侨民,相反为了巩固统治,开始采用高压手段剥夺当地人民的自由权利,征收不合理的高额税赋。殖民地的移民们开始了反抗。起初,厌倦战争的本杰明并不想参加他们的斗争,但当英军大举入侵他的家园,并杀死了他的二儿子后,本杰明意识到唯一能保护家园和家人的方式,就是重返战场。
影片从个人角度出发叙述历史命题,悬置了经济、政治等宏大叙事。一个男人无法拯救自己的家庭,除非你愿意置身于拯救所有家庭的独立战争洪流之中,成为一名“爱国者”。梅尔・吉布森对这样的角色并不陌生,他的成名作《疯狂的麦克斯》就饰演了一个为家人复仇而抗击暴徒的英雄,在《勇敢的心》中民族英雄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据称哈里森・福特曾拒绝扮演本杰明・马丁,因为在他看来,影片将独立战争写成了一个人的复仇之举。其实不同于前两者的个人英雄主义,本杰明这个角色隐含着当时全美利坚人民的缩影。影片提供的主流叙述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和家园,英勇的美利坚人民站起来了,把英国人赶出了美国的土地。
最初本杰明还抱有一线幻想,希望和平手段能解决问题。他心理转变的那一刻,高举着大儿子亲手缝补的国旗追赶着大部队,也象征着整个美利坚大陆侨民作为一个整体的观念升华,他们意识到战斗是通向自由的必经之途。侨民们拿起武器赶走英王,并不是追求什么崇高理念,就是为了简简单单的田园乡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