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块石头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两块石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两块石头范文1

资产是指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人力资源完全符合资产的定义。首先,资产的本质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人力资源无疑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在知识经济时代,生产的核心要素是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效益的高低,将取决于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取决于人力资源的利用程度。其次,作为资产的人力资源是为企业所拥有或者为企业所控制的。当劳动者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建立雇佣关系时,企业通过支付工资等报酬,也就获得了对该人力资源的控制权。最后,资产是在过去发生的交易、事项中获得的。当企业聘用某一劳动者时,企业就应向受聘者支付相关费用,这就意味着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的现实资产。因此,可以将人力资源确认为企业的一项资产。

尽管如此,是否将人力资源确认为资产还面临着两个问题:第一,如何理解“控制”的含义以及人力资源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是否可以为企业所控制;第二,如何理解“预期”这个限制性的表述。

从法律意义上来说,企业对人力资源所贡献的未来经济利益是缺乏控制的,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像控制物品一样,强行限制其员工终身不得离开该企业,所以人力资源能否成为资产就失去了严格的法律依据。但我们不应该仅仅拘泥于法律或者契约性限制,而应该从经济本质角度进行审视。随着专业化的发展,企业对人力资源所有者投入增加,一方面人力资源价值在增加;另一方面人力资源的专用性也在与日俱增,所谓专用性是指一旦人力资源所有者脱离企业,其人力资源价值将无从体现或因其对其他主体的非专用性而发生贬值。所以可以认为,随着人力资源专用性的提升,人力资源所有者将会有与企业合作的倾向,这样,人力资源贡献的未来经济利益其实已经为企业所控制。

关于“预期”一词,笔者认为,只要事前认为一个项目有价值而且愿意付出代价去进行交换,该项目就符合资产的定义,而不论最终结果是否能够证明其有价值。“预期”一词并不是资产定义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其实任何一项资产,即使是有形资产如存货或固定资产,其给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都蕴涵着不确定的成分,所以我们同样也不能仅仅因为人力资源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具有不确定性,就断然将其排除在会计系统之外。

二、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

(一)人力资源成本计量

人力资源成本是指为取得和开发人力资源而发生的费用支出,包括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使用成本、开发成本和离职成本。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是指“取得”一个新员工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包括招募、选拔、雇佣和安置成本等;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是指在使用员工的过程中发生的支出,包括工资、津贴、奖金、医疗保健费用及社会保险等;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是指为提高人力资源的产出能力,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而发生的支出或付出的代价,包括岗前指导费、在职培训费和脱产培训费等;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是指在解雇某一员工时支付给个人的离职津贴、一定时期的生活费、离职交通费等。目前人力资源成本的计量方法主要有:历史成本计量法、重置成本计量法、机会成本计量法。

1.历史成本计量法。历史成本法是以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安置、遣散等实际支出为依据,并将其予以资本化的计价方法。历史成本法具有客观性、可信赖性及可验证性等特点,而且符合传统会计的客观要求,其计量基础易作者所接受。但应注意的是,该方法确定的人力资源的历史成本并不能代表人力资源的实际经济价值,同时人力资源的增值或摊销与人力资源的实际生产能力的增减也不一致,例如,一个新员工,通过长期的培训和多年工作经验的积累会成为一个更优秀的员工。另外,其也与传统会计对物质投资可取得所有权不同,投资的结果仅是取得人力资源使用权,而不是获得人力资源所有权。

2.重置成本计量法。重置成本法是假定在当前市场条件下,重新取得、开发与现有人力资源状况相当的员工所发生的支出并予以资本化的方法。人力资源的重置成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指重新配备一名能够胜任某一职务的员工现在必须花费的代价,亦称职务重置成本;另一种是指重新配备现有员工必须与原有员工在能力、觉悟、个性及估计在职年限等方面相同或相似所付出的代价,称为个人重置成本。该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可以反映人力资源的实际经济价值,而且数据比较容易估计。但是,由于重置成本法对人力资源价值的预计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对其准确预计是很困难的,因而缺乏可信度。所以,这种方法应仅适用于对人力资源的预测和决策。

3.机会成本计量法。机会成本法是以员工离职或离岗使某个组织所蒙受的经济损失作为人力资源成本的计价依据。这种方法确定的机会成本比较接近于人力资源的实际经济价值,便于正确核算人力资源成本,但是,机会成本法与传统会计模式相距较远,因而会导致工作量繁重。这种方法适用于员工素质较高、流动性较大且机会成本易于获得的企业,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

(二)人力资源价值计量

人力资源会计是对人力资源本身具有的价值进行计量和报告。人力资源价值是蕴涵于人体内的能够带来经济利益的潜在劳动能力,人所具有的内在劳动能力价值只能推测而无法准确计量,这使得对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不可能绝对正确,而只能采用推算方法,我们可以采用货币性价值和非货币性价值两种计量模型。

1.人力资源价值的货币性计量方法。

(1)人力资源个人价值的计量方法。①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该方法是将一个员工从录用到退休或死亡停止支付报酬为止预计将支付的报酬按一定的折现率折成现值,作为人力资源价值。这种计量方法是以工资为计量依据的,其计算结果反映的只是人力资源的交换价值,并不是人力资源价值的全部。②调整的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由于人力资源素质不同,企业之间盈利水平会存在差别,因而企业员工的未来工资报酬的现值应乘以一个效率系数,这个系数反映了企业盈利水平与本行业平均盈利水平的差异,这种方法仍然是以工资为计量基础。对于盈利水平高于同行业平均盈利水平的企业来说,效率系数大于1,其计算结果大于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计算的结果,因为这个计算结果不仅包含了人力资源的交换价值,还包括了部分剩余价值,即企业超过同行业平均盈利水平的部分。但对于那些低于同行业平均盈利水平的企业,计算结果则相反。

(2)人力资源群体价值的计量方法——经济价值法。该方法通过预测未来各期收益,并将预测的盈利折成现值,予以加总,最后按照人力资源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计算人力资源的价值。这种计量方法以未来盈余作为评价人力资源价值的基础,比较符合资产定义中的“提供未来经济收益”这一重要属性特征;而且将全部盈余作为人力资源价值的基础,这样反映比较全面。

人力资源的个人价值计量模型与群体价值计量模型是互相补充的,不能相互替代。个人价值计量模型是群体价值计量模型的组成部分;群体价值不是个人价值的简单相加,也不能将群体价值简单地分解为个人价值。人力资源会计既要反映群体的经济价值,以便在财务报表中对外提供人力资源总价值的信息,又要为企业内部管理决策,如招工、考核、培训、晋级等提供有关个人价值的信息。

两块石头范文2

武汉成为中部地区龙头城市、最重要中心城市,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是重要的国家战略。中部地区在我国经济均衡发展中举足轻重,着力建设中心城市,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是实现中部崛起,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武汉是中部地区唯一的特大中心城市和副省级城市,处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及成渝经济圈的中心,在中部地区综合实力位居前列。2008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在新近的《美国企业在中国》年度白皮书中,武汉是华中地区唯一受到强力推介的城市。丰富的科教人才资源、优越的区位交通、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富足的水资源等比较优势,形成了武汉对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强有力支撑。获批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武汉对内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显著增强,将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担当中部地区龙头城市、最重要中心城市的重任,就是要放大优势,把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竞争力,让优势在更大范围发挥效应、最大限度地释放发展潜能。按照建成中部地区龙头城市、最重要中心城市的发展新定位,武汉进一步明确了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着力打造“两个中心”: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着力建设“两个基地”:全国综合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基地,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典型示范区。

一、以“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为平台,在深化改革方面发挥表率作用

改革是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是解决各种矛盾困难的根本途径。实现中部崛起,加快改革进度,加大改革力度,加强改革效度,势在必行。“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是中央赋予武汉最大的政策。武汉将按照中央的部署,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突破现有体制障碍,探索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体制机制,尽快推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改革举措,力争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理论的发源地,体制创新的示范区和改革模式的输出地。强化改革示范性。充分领会国家的战略意图,树立强烈的示范意识,瞄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国际新动向、新特点,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发展新路,为推进全国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突破“两型”社会建设瓶颈制约。围绕“两型”社会建设中存在的资金、土地、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在金融、土地管理、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力争在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农村土地流转、排污权交易等方面率先实现突破。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加大力度,完善措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城市管理体制、财税体制、国企改革及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培育壮大各类市场主体,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二、以构筑高层次产业结构为目标,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在中部地区发挥龙头作用,首先要在科学发展方面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武汉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逐步构筑起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现代都市农业全面发展的产业体系。三次产业比重由11.8∶63.2∶25调整为3.7∶46.1∶50.2,成为中部地区第一个“三二一”产业排序的城市。如何把现有产业优势转化为综合经济优势,任务繁重。武汉将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推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构筑高层次产业结构。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近年来,通过引入中芯国际、富士康、80万吨乙烯等一批大项目,培植武钢、东风汽车、长航等一批大企业,武汉产业发展实力和后劲大大增强,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较为强大的产业支撑,辐射带动周边城市产业发展的能力逐渐增强。今后还将继续壮大钢铁、汽车、船舶、石化、机械装备制造等传统支柱产业,积极与周边省市形成合理布局、衔接紧密、集聚效益强的产业集群。重点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启动实施新型显示产业、新能源、新一代移动通信、生物医药、半导体及大规模集成电路等15个新兴产业发展工作计划,构筑武汉产业发展新优势。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巩固提升传统商贸业优势地位,推动金融、物流、旅游、会展、创意、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抓住国家将武汉、郑州为中心的中部物流区规划建设为全国七大物流区的机遇,以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为重点,以专业市场体系建设为载体,以铁路枢纽项目、武汉新港、天河机场三期工程项目建设为龙头,加快实施武汉保税物流中心等一批物流重点项目,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中心建设。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来汉发展,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增强和完善现代城市综合功能。着力推进远城区新型工业化。统筹城乡发展,以实现远城区工业产业集聚发展、集约发展为目标,加强对远城区空间和产业发展的规划,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沿三环和绕城公路展开工业布局,建设环城工业带。积极破解远城区在新型工业化发展中的融资、用地、人才技术等难题,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三、以科教人才资源为依托,在加快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方面发挥领军作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发展的不竭动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是未来竞争力的核心和关键。实现中部地区崛起,加快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根本大计和优先战略。科教优势是武汉的突出优势,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拥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众多知名院校在内的 55 所普通高校、100多万在校大学生及一批重要的科研机构,52名在汉两院院士,在中部地区均列第一。武汉将围绕进一步提升武汉的科教实力和影响力,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形成对中部地区加快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的强大智力支撑。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教人才基地。加快全国重要的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和科技人才聚集、高等教育等“四个中心”建设,推进面向全国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全国重要的职业技能人才培训和输出基地建设。实施“3551人才计划”,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平台,用3年时间,依托光电子信息、能源环保、生物技术等5个高新技术优势产业,面向全球引进和培养50个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1000名高层次人才,打造东湖高新“人才特区”,构筑科技创新的强大人才支持。建设全国综合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围绕申报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着眼于拥有更多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加快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重点培育发展光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消费电子、环保等5大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一批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建设,使武汉真正成为先进技术的承接地和集散地,高新技术的原创地和产业基地,抢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培育城市未来竞争力。

四、以打造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基地为重点,在承东启西方面发挥枢纽作用

武汉区位优越,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作用,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交通通信、商贸物流、生产要素汇集和扩散的中心,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地区资源输出的枢纽。武汉还将利用国家发改委批准武汉市为全国首个综合交通枢纽研究试点城市的有利条件,进一步完善交通、通信基础设施,提升作为特大中心城市的交通集散功能。建设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基地。加快实施三大火车站新改扩建、天河机场三期扩建、阳逻集装箱码头二期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着力推进全国四大铁路枢纽和六大铁路客运中心之一、全国重要航空区域枢纽、长江流域重要航运中心建设,完善高速公路网络,构筑铁、水、公、空综合交通体系,巩固提升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推进城市圈交通设施一体化。根据武汉城市圈综合交通规划,参与推进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八条城市出口路建设为重点的武汉城市圈交通设施一体化建设,促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构建中部地区战略支点的交通支撑平台。完善市内交通体系。加速二环以内30分钟畅通工程,加快地铁等轨道交通建设,逐步实现市内交通“无缝对接”,方便市民安全便捷出行。推进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同时,充分利用水资源丰富的特色和优势,加快滨江滨湖的山水园林城市建设,构建市域湖泊、河流相连的生态水系,打造江滩、东湖、月湖等滨江滨湖景观,努力把武汉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特色、宜居城市。

五、以打造中部公共服务中心,在综合服务功能方面发挥辐射作用

两块石头范文3

你发现了一处被导游忽略的景致?你兴奋地举起相机,还没按下快门,导游就过来了――导游和导师一样,喜欢关心后进同学,绝不让任何一个同学落下――导游说:别拍这个,这个不是景点。你说:可我觉得这儿也挺漂亮啊。导游说:我做导游十年了,十年里每天带团来一次这里,你了解还是我了解?你说:也许正因为你天天来,所以忽略了它,正因为我第一次来,所以发现了它。导游不高兴了,说:全团三十个人,等你一个人,结果不能准时赶到下一个景点,全天的行程都打乱了,好意思吗你?你不好意思了,不能为了自己那点另类的审美破坏了大伙公认的审美,于是你收起相机加入团伙,奔赴下一个景点。

中国人的审美观是具象的,一棵树,一块石头,一处海角,必须得像个什么东西,才能称得上景点,景点才有了卖点,否则一文不值;像的这个东西,还必须得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东西,越具体越家常越好,咱们的想象力就那么方圆几平方,太偏太远太抽象太唯美了不行。于是,导游最常用的语言就是比喻句,导游说:看那块石头像什么?像不像乌龟?大伙一起说:像!然后拥上去和乌龟拍照。导游说:看那个山头上面还长了一棵树的像什么?像不像手机?大伙一起说:像!然后拥上去和手机合影。导游说:看那两块儿石头一个高一个低一个抬头一个回头的像什么?像不像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大伙一起说:像!然后拥上去和癞蛤蟆以及天鹅肉拍照。导游说:看那两块石头一块大一块小一块胖一块瘦的像什么?像不像……团里一个小朋友很不懂事,插话说:像地球围着太阳转。导游说:不对!小朋友再想一想,正确答案是什么?小朋友说:还像我的名字,小明的“明”字,我写的“明”字就是这样一个大一个小一个胖一个瘦。导游说:错误!正确答案应该是像――猪八戒背媳妇!大伙一起说:噢!像!然后拥上去和猪八戒以及他媳妇合影,只剩下小明他妈在教育小明:小明,知道正确答案了吧,下次不要再说错。

中国人的审美观,就这样有惊无险地又传给了下一代。

两块石头范文4

回到家后,我对妈妈说:“妈妈,老师让我们要去拣至少两块石头,你和我还有俞锦一起去拣吧!她在这里。”说着用手指指俞锦。“好的,趁现在天还不暗,快准备几个塑料袋,准备出发!”妈妈像个小军官一样拼命命令我俩。

准备好了,便出发了。到了“根据地”,便开始了第9999次地10级大扫荡。我们像《大漠神枪》里的燕双鹰一样仔细。在我高度警惕的细心搜索下,被我发现了一块非常像马的石头,不,分明就是马!看着这块石头,我仿佛看到了一匹马,正在广阔的大草原上奔跑,它那优美的四肢,在不停地摆动着……

“邵风平!邵风平!”妈妈叫着。我好不容易才回过神来,发现天色已经晚了,要回去了。“可是我只有一块石头。”“我这儿有三块,给你一块。”俞锦说道。“好吧,也只有这样了。”我接过俞锦的石头。

两块石头范文5

今天我去小黄山了。车开了很长时间终于到了小黄山。我们往上爬呀爬呀,我们看见了一个山洞,洞旁有一块像鹰的石头,不过洞里阴森森的,我没进。

然后我们继续爬,很快我们就爬到了山顶,我们左侧有条路,我们就下去了,我回头一看,妈妈还在山顶呢,原来妈妈恐高不敢下山。但妈妈最终还是下去了。下去后大人决定爬旁边的一座山。刚上山我们就看见一块长满青苔的石头,这块石头宽约五米,高约两米,这还不夸张,旁边还有两块这样高约五米宽约两米的石头。我们继续爬到山中央的时候,看到一个陡峭的石头,我胆小的妈妈不敢上去,只有我和爸爸手脚并用爬了上去,一只小蛇正在晒太阳,小蛇看见我们被吓跑了。

我们下了山,在小河边美美的吃了一顿,还捡了两块石头呢!

两块石头范文6

远古时候,黄 河中下游出现了三位杰出的部落首领:炎帝,黄帝,蚩尤。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传说他是牛首人身,教民农耕是农业生产的创始人。并发现了人工火。

一天,炎帝独自一人走在树木葱茏的林间。因天气多变,不一会儿,天空打起了响雷。一阵雷后,炎帝发现,远处的树林里着火了。炎帝连忙赶去,发现是因为天气干燥,雷打在树上,使之着火了,火灭了以后,炎帝发现了一只被烧死了的兔子。刚好炎帝当时饿了,便将这兔子吃了。吃后,发现味道好多了。于是他就堆积了许多干柴,等着下雨打雷,出现火。可因为炎帝部落所处地方长年少雨,即使下雨,也不一定打雷。炎帝为此感到十分头痛。

数月后,炎帝终于明白我们不能完全依赖自然,要自己去发明 创造。同一时间,他想到了:火是因为摩擦造成的,只要将两块石头相碰撞,不就可以"制造"出火了吗?于是他随便找了两块石头,双手各拿一个,不停地相互碰撞,并将干柴放在下边,可怎么都不出现火。于是,他思索片刻,又找出两块相对较光滑的石头,相互摩擦。连续试了几次,果然出现了火。炎帝怕这只是偶然,便又试了几次,结果都燃起了火。

第二天,炎帝便将这一发现告诉了同盟黄帝部落,人工火很快,传遍各地。而且,炎帝还在接下来的逐鹿之战中,用火大破蚩尤。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