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综合素质自我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综合素质自我总结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学习观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049-03
一、大学生自主学习观的含义和特征
学习是学习主体(学生)对各种知识不断接触、理解、吸收、消化、内化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对知识和观点以及蕴含其中的原理、定理或理论的把握和应用,锻炼学习主体(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使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追求,从而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这一过程的顺利完成与学习主体(学生)自身的状况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自主学习,即自觉主动学习,简言之,就是自己学习;换句话说,就是学习主体(学生)自己主导学习。它是在学习目标、学习进程及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自我计划、自我管理、自我实施、自我评价和自我转化的主动建构过程。
自主学习观具有三层含义。1.自主学习是针对被动学习而言的,是学生自主意识的外化和显现,也是个体内在的本质力量的展现。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有主见地进行整体规划,自激学习热情、自主安排时间、自定学习目标、自选学习内容、自营学习氛围、自创学习方法。2.自主学习要求教师注重启发和激励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主动、自觉、自律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3.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成为学习的主人、时间的主人,是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的必然选择。自主学习,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动力,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从自主学习观的含义,归纳出自主学习观具有四大特征。1.自主性。自主学习不同于被动学习、依赖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启发引导学生,学生的角色转变为积极主动思考,教学双方良性互动,共同优化和完成学习过程。2.主动性。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用高度负责任的精神、热情和蔼的态度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形成并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产生自身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改变被动学习的状态,不断趋向主动学习,形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3.创新性。自主学习过程不仅体现了教师进行创新性教学,而且体现了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这种创新性是相互融合的过程,需要师生双方共同默契配合才能顺利完成教与学的整个过程。4.协调性。自主学习的过程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各种心理品质,如认知、情感、个性、意志、爱好等,这些心理品质相互发挥作用的过程,需要学生全方位协调自身的心理状态。同时,要真正实现自主学习过程,师生双方必须进行良好的互动和配合。所以,学生的心理品质与外部环境相互协调就至关重要。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熟悉和了解大学生自主学习观的含义和特征,可以帮助我们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自主学习观,这是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观,有助于大学生建立乐学、好学和喜欢学习的情感;有助于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总结学习方法和学习小窍门,不断推动学习进程,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有助于大学生提高智商水平,为智力发展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有助于大学生提高情商水平,使学生自身内在的人格个性、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情商因素都能得到锻炼和发展。
二、大学生树立自主学习观的意义
“按照现代学习论的观点,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意识、习惯、能力和方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本质要求。从根本上来说,在学习社会中,教育是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实现自我建构、自我发展的实践活动。”[1]
大学生自主学习,首先必须树立科学的自主学习观。目前,国内高校的基本教学模式仍然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完全建立,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没有完全发挥。教学重“教”轻“学”;重视“教”的研究,轻视“学”的研究;注重如何“教”,忽视如何“学”。教学,教与学,本质上是一项双向活动,但现在却退变为教师“教”的单向活动,学生学习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即“要我学”,学生的自主性没有发挥出来。这样的被动学习状态,不仅影响学习效果,同时阻碍个性发展,严重束缚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与新世纪对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高要求相去甚远。为了解决当前高校教学中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问题,引导大学生树立自主学习观就成为当务之急。
(一)强化以“教”为主导、“学”为自主的教学意识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共同构成的双向互动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学的实质,首先是教师的指导,然后是学生的认知。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的转化过程。换言之,在教学这个双向互动活动中,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很难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没有学生的主动配合,教学所能让学生学到和掌握的知识必然极为有限。
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观,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不断激励学生主动驾驭学习活动,确立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建立学习目标、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知识、理解知识、消化知识、整合知识、内化知识、批判知识和创造知识。教师是学习的向导,而不仅仅只是机械式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仅仅只是只知道机械式吸收知识的一块海绵。学生要善于学习、勤于思考,这样才能吸收、消化、体会、领悟、内化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实质,进而创新创造知识。
(二)强化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意识
从人的成长规律角度考虑,大学生已经具备比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具备初步的专业理论知识。大学阶段,大学生的自主意识也在迅速增强,通过自我分析、自我审视、自我判断、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总结,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性格等方面的优缺点都有一定的认识。可以说,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学习心态、个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自主学习所具备的自主性、主动性、创新性、协调性等特点是一致的。通过自主学习,大学生能够获取、积累、整合和内化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通过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将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转化为自身内在的综合素质。同时,自主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充满困难艰辛的求知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抵抗挫折能力可以得到充分的磨砺和锻炼,进而能够培养坚定不移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在自主学习这个过程中,“一切知识和技能,要为学生所掌握和运用,就必须经过学生主体自身的认知结构的筛选和转化,所学的知识必须被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所吸收、结合和同化,知识和技能被纳入到学生自己的理解、解释和记忆系统中,并且经过自己的转换,内化为学生内在的素质”。[2]
三、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自主学习观
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自主学习观?在自主学习观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又各自扮演什么角色?大学生自主学习观的造就不是朝夕之功,需要长期培养和积累才能建立起来。对教师而言,最为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同时进行启发式教学指导;对学生而言,更为迫切的则是自己能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同时注重提高学习能力。
(一)学校管理方面
第一,学校宣传部门可以充分利用校报采访、新闻报道、电台广播,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观的宣传力度。第二,学工部门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举办大学生讲座、大学生论坛,引导大学生树立自主学习观。第三,教务部门可以从学籍管理入手,实行弹性学分制或完全学分制,使大学生有机会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学习年限,鼓励大学生跨专业、跨院系甚至跨校选课,使大学生能够充分自主支配时间进行自主学习。第四,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各种类型的课余活动,比如第二课堂、学术讲座、实习实验、社会实践等,启发思维、培养兴趣、开阔视野,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具体而言,面向全校一年级新生,我校结合课堂教学,开设大学学习课,开展“学习与研究”为主题的创新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学习规律,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创新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对大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和引导。同时,结合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如外语、数学、物理等课程的改革,编写相关导读教材,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也加强渗透自主学习观教育。另外,我校还建立了全方位的教学基地、实验中心、工程中心等场所,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验实践场所。这些具体措施能极大促进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使学生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学习策略,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学习的奴隶。
(二)教师教学方面
大学生自主学习观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自主地分析、理解、吸收、消化、实践、质疑、探索、创新等学习过程来实现学习目标。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往往强调接受式学习,简单认为教学只是单向活动,即教师讲学生听,习惯于提供不容置疑、固定不变的现成答案。由于忽视了学生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很大的依赖性,只会闷头傻学,不会主动思考,更不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极大束缚了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导致培养的高层次人才缺乏鲜明个性和创新精神。
具体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改变过于强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注重因材施教、开展启发式教学和激励式教学,调动和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将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主动学习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获取吸收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学生自身方面
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主学习观,仅仅依靠学校和教师两方面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自身也必须对此进行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多数大学生在生活方面已经能够自主,但在学习方面却还没能完全自主,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现在多数高校已经实行课程体系改革,同时推行弹性学分制。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但部分学生却没有珍惜和利用充足的课余时间进行学习,而是整天无所事事,沉迷于网吧、电子游戏,浪费大把的宝贵时间。因此,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其主体意识、主动精神、自我发展的动力,以及如何合理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有效安排好自己的学习活动,就成为大学生树立自主学习观最重要的关键环节。
此外,学生自身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实践锻炼也能够帮助自己树立自主学习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专业和课程的传统特点以及最新发展动态,通过各种实验课、实习课、社会调查等学习方式,查阅相关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提出独特见解,在实习实验和社会实践中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锻炼自己的科研能力,以之来弥补书本知识的不足。
“如果是自觉地主动地学习,就会把自己固有的各方面的内在的本质力量调动起来、整合起来,积极推进自己的心智结构的更新、完善和提高。如果学生不是主动学习、自觉学习,而是不情愿地被动地学习,那么他自身具有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各方面的内在的本质力量就焕发不出来,他就不可能促使自己的心智结构实现自我完善。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也很难转换为学生自身的东西,不能被学生所接纳和同化。”[3]
四、结语
中国古代有凿壁借光、囊萤夜读、高凤流麦、温舒编蒲、牛角挂书、映月读书,讲的都是珍惜时光勤奋好学的典故,至今这些故事仍能不断激励菁菁学子主动学习。南宋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唐朝大书法家颜真卿说过:“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唐朝大诗人韩愈说过:“学知不足,业精于勤”;现代世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法国著名科普作家法布尔说过:“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学习主要是自己的事情,他人的作用有限,正所谓“自助者,天助之”。“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人的内在动因,认为人类天生具有学习的内在潜能,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4]我国高等教育要培养出高层次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必须进行大学生自主学习观教育,努力开展启发式学习、激励式学习、研究式学习、发现式学习、探索式学习,通过大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富有个性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高层次的合格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韩清林.论自主学习的地位和作用[J].河北教育,2000(8).
[2] 张红丹.“慕课”背景下大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J].教育评论,2015(1).
大学生综合素质自我总结范文2
【关键词】自我管理;学生的自主性;途径与方法
英国思想大师怀特海说道:“我们现在仍坚持认为,发展的本能来自内部,发现是由我们自己做出的,纪律是自我约束,成果是来自于我们自己的首创精神。”那么教师做什么呢?怀特海说:“教师具有一种双重作用:他们以自己的人格和个性激发学生的热情,同时创造具有更广泛的知识和更坚定的目的的环境。他的作用是避免浪费。”他的意思是教师的作用与责任是创造环境,创造一个以自己的人格精神和个性激发学生热情的发展环境,创造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与促成学生发展的环境。
一、设计情境,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信心是人成功的基础,而表扬是人获得信心的最有效途径。教育学生应尽量少批评,多表扬、多鼓励、多启发、多引导。做到既要关心爱护学生,又要严格要求,有错误决不迁就他们。认识自我是人对自己本身的反省和认识。如果学生不能全面的认识自己,班主任要做的工作就是要指导学生,让每个人都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因此教师要根据班级的情况,创设情境,让学生能主动地认识自己,改变自己。比如,我每接一帮新生,第一节课,我就要布置学生一样作业,让每个学生谈谈自己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是自以为豪的,还有哪些地方感到很苦恼,自己本学期的打算。然后,利用班会时间,让学生写写阶段总结,或者以小组或全班为单位互相交流。让学生对班上的每位同学轮流进行优点点评,让每位学生都体会到自身的优点,树立信心。也让每位学生明白,再差的学生身上也是有闪光点的,也有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
二、创造机会,让学生查找不足,实现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就是行为的自我约束,在“规矩”中去成就“方圆”。这一阶段班主任要根据实现目标的需要,努力创设民主的管理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乐于参与,敢于参与,善于参与管理。在自我管理工作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学生既是主体又是执行者,学生管理工作改革的成败取决于自我管理意识的强弱。由于民族地区的学生大多存在自我管理意识相对薄弱的情况,而且在学习和生活上都存在较大依赖性,因此更要着重在校园建立自我管理的氛围。为了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可以放手让学生们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但要时刻都督促着他们,引导他们自觉组织召开各种专题讨论班会。班中的大小事情可以都由班干去管,由学生自己处理,以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动机。同时还可以要求学生每月自我小结,期中期末进行自我总结,并有针对性地让一些同学在会上总结交流。这样,学生有效地自我督促、自我控制,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有效地提高班级教育和管理水平。引导他们由“被管”向“自管”,由“他律”向“自律”过渡,班主任工作会轻松得多,而教育管理效果也会有明显的好转。
三、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塑造自我,激励自我
自我激励是行为的内化过程,它把学生的自我目标变成持久的约束力,从被动实现目标转变到主动实现目标。这一阶段班主任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进行各种途径的自我激励。自我激励是自我教育能力形成的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受到藏族民族文化的影响,许多同学们都能歌善舞,颇具文艺功底,基于这个特点我认为可以采取文艺活动的形式,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升个人素养。如每个学期,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几次大的班级活动,例如读书演讲活动——让学生养成爱学习、爱读书的习惯;为同学过集体生日——让同学们懂得关爱同伴,同时让每一位同学都感受到你是受人关注的,大家非常在乎你;才艺展示——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为学生创造自我锻炼自我管理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展示个人魅力的舞台。这是学生认识社会,踏入社会的形式之一,也是实践自我管理的基本途径。
四、评价总结,让学生自我反思,重新认识
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方面,只有通过自我评价,才能重新认识自己。所以自我评价不是培养自我教育能力的最终环节,它既是上一循环过程的总结,又是下一循环过程的开始。通过学生与班主任的评价与反思后,学生认识到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好,然后不断努力。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要同时注意定期总结审视,这样才能使得自我管理工作更顺利有效的进行下去。
五、结语
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与焦点,作为大学生只有充分的认识自我,有足够的能力管理自我,才能够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个人规划。
大学生综合素质自我总结范文3
一、大学校园文化对德育工作的重要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精神和品牌的重要体现,对实现高校德育目标、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有着以下几点重要功能:
1.价值导向功能。先进校园文化的发扬使校园内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人们树立时代精神。它熏陶和约束着广大师生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意志品质,促使广大师生提高思想境界,形成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奋斗动力,共同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不懈奋斗。
2.团队凝聚功能。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和认可的价值观念。由于共同创造,师生员工对它有着血肉相连的紧密感和亲切感。同时校园文化渗透进校园方方面面,对师生具有无形的不可估量的向心力和感召力,有助于学校上下同心协力,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团队,共谋学校长远发展。
3.性格激励功能。一方面,是一种对个人的性格激励作用。激励教师开拓进取,锐意创新;激励学生艰苦奋斗,立志成才;促使全校形成振奋精神、你追我赶、公平竞争、互相学习的激励环境与机制。另一方面,是一种对精神、文化的反激励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反作用于自身,从而产生深刻的自身变革,使校园文化不断自我反省、自我总结、自我提高,在一种内循环的模式下激励文化本身的推陈出新。
4.优势辐射功能。校园科技文化节、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校园文化艺术社团到农村、到社区送温暖等一系列树立学校形象、打造名校品牌的活动,充分发挥着校园文化的优势辐射作用。“走出去、引进来”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大量资源,丰富了教育的理论基础,为进一步拓宽德育工作的发展空间提供了可能。
二、大学校园文化的功能性缺失
面对资讯暴涨、网络崛起与传统思想文化教育的强烈碰撞,当代大学生逐渐形成了多元价值观取向,甚至存在不同程度的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校园文化的功能性缺失是造成这些情况的因素之一。
1.价值导向功能的缺失:个人主义兴起。
在文化多元化与家庭规劝力日渐弱化的背景下,部分大学生面对大量形形的价值目标和行为方式,由于对各种文化所蕴涵的价值观缺乏必要的甄别能力,错误地将个人本位主义和利己主义看做是时代的主流、最利自我成长的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所弘扬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受到冲击。校园文化价值导向功能部分“失灵”,个人主义逐渐兴起。
2.团队凝聚功能的缺失:个人英雄主义思想泛滥。
校园文化一直鼓励学生社团、学生创业的发展,但关注的视野更多停留在鼓励大学生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上;较少地开展针对大学生全体共同参与的思想教育活动,从全局上进行集体凝聚力、向心力、合作力的深入培养,导致团队凝聚功能的缺失。加之,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浪潮中,许多“80后”大学生将“创业”视为实现梦想的捷径,崇拜着年轻致富的同时代创业者,也做着一朝成名的美梦,但缺乏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实干精神,“邯郸学步”式地将他人的经历拿来作为自己实现梦想的手段,结果造成个人英雄主义思想泛滥。
3.性格激励功能的缺失:抗挫能力低下、责任意识欠缺。
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心理成熟度不高、抗挫能力低下、责任意识欠缺。归结起来,源于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做事目的的盲目性和滞后性。盲目认可自我导致做事急躁欠考虑,遇挫后失望沮丧情绪严重,无法自我解压、自我激励;做事滞后,不从实际出发考虑自身特点,又导致了结果失败,形成恶性循环。而校园文化没有形成对学生有效的督促,使校园缺乏一种激励环境和机制,从而导致这个大环境下的性格激励功能缺失。
4.优势辐射功能的缺失:受惠环境缩小、反馈资源有限。
校园文化的关注点更多的在校园内的文化发展繁荣,既没有更多的“走出去”,向外界宣传推广校园的独特文化,又没有更多的“引进来”,将校际间的优秀文化进行交流合作,补充本校文化资源,导致了校园文化优势辐射功能的缺失,致使受惠环境缩小、反馈资源有限。
三、大学校园文化的功能性重建是开展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1.校园文化功能性重建,要以各种文化宣传形式作为方式手段,努力探索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
首先,通过设立宣传思想工作主页、制作网上新闻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校刊、校报、校园广播台等一切可利用的宣传阵地的作用,贴近广大师生员工,做好热点引导,强化对外宣传,增强宣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建设起由平面到立体的广泛、深入、全面的宣传网络,将大学生德育工作全面铺开,并且有重点地对关键性问题进行反复教育指导。
其次,邀请相关专家对校园学生社团的文学、艺术等活动进行指导,举办各类文化艺术科学知识讲座和竞赛。一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能力;二是贯彻德育基本理念,变大条大框的理论道理为循循善诱,取得思想教育和文化学习的双丰收。
此外,可根据实际情况参观校史馆、烈士陵园、历史文化博物馆或利用清明节、建军节、国庆节等节日进行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教育,将爱国主义文化教育始终放在德育工作的重要位置上。
2.校园文化功能性重建,要以加强校园文化制度建设作为环境保证,保障德育工作顺利开展。
校园文化制度建设包括规章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教育队伍建设3个方面。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健全完善的组织机构、勤奋能干的教育队伍,对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1)规章制度是基础,是校园文化制度建设的根基来源。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科学的规章制度保证着校园文化活动健康深入地开展,使师生员工规范自身行为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自觉养成良好的公民意识,形成先进的校园文化。一是建立学生社团管理制度,规范管理校内学生社团,繁荣社团文化;二是建立一系列辅助校园文化活动顺利开展的制度,例如活动场馆管理制度、活动经费报销制度、活动管理安全制度等。
(2)组织机构是血脉,是校园文化制度建设的结构保障。
健全完善的组织机构,支撑着校园文化活动的正常运行,为德育工作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是校园文化制度建设的结构保障。首先,组织机构梯队构建要合理,上下级间的职权要分明、同级间的责任要明确;其次,建立一套详尽完备的问责制度,严格把关对每一个环节把关,将具体责任落实到人;再次,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根据问责制建立奖惩制,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建立信息反馈制度,专人负责校内外人士的信息反馈,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地作出调整。
大学生综合素质自我总结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价值重大、亟待深入开掘的领域。自上个世纪80 年代我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来,它在缓解学生心理压力、提升心理素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当前大学校园中的心理咨询,问题多多,效果寥寥。高校学生人数特别是实际需求心理帮助的人数不断增加,可进入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的学生却越来越少。面对这种状况,要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功能和作用,不能只站在教育者的角度想这个问题,而应多关注学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心理咨询的诉求。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含义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知、情、意)等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能促使人体内在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心理健康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相关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使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素质教育工程、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 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促进他们的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新时期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迫切需要,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2.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时展的要求,是人民的愿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高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光荣使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关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成败,可以说,没有心理健康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也是有欠缺的学校工作。
3. 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
关键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如何坚持以为指导,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报效祖国和人民为宗旨,认真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和新任务。
三、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现状问题
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在机制、经费与人员储备上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一般挂靠在学生处、德育处、医务室、心理教育科研部门,存在多个部门一起插手或都不过问的情况,部分高校还缺少心理健康工作的专项资金,使得心理健康工作软硬件设施缺乏,办公设施落后。
2.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完全纳入教育体系。体现在:基础教育阶段普遍缺乏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及课程设置,导致与高等教育阶段缺乏衔接;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只是侧重于知识的普及,缺乏技能方面的教育,不能很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高校的心理健康课程设置还不很完善,没有统一的、权威的教材;目前心理健康缺少政府立项和专项研究,不利于工作的长远发展。
3. 社会支持系统相对不足。在家庭层面,不少学生家长对心理问题与心理危机预防的认识亟待提高;社会层面,少数媒体的“猎奇”报道容易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导向;在高校层面上,许多高校与精神卫生专业医疗机构间没有建立起畅通的机制,在发生重大心理危机事件时干预效果不佳。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笔者认为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做到以下几点:
1. 高校应确立“发展为本、教育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结合新时期大学生身心特点和环境现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明确定位在优化学生身心素质上,关心每一个学生成长,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和谐和健康的发展,这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终极目标,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着眼点。“教育为主”是指把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工作的主体,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正面教育。大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人才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健康包括身体的健康,也包括心理的健康。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就是心理健康教育。高校确立“发展为本、教育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可以将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植根于素质教育的土壤之中,从而牢牢地把握正确的方向,充分发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动作用,使素质教育更富有成效。
2.建立和健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高校领导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班主任为基本队伍,以心理健康教师为中坚力量,从组织上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中,应建立起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层次,学校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始终坚持一条主线,突出实践性和活动性;同时强调对不同年龄特征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有所侧重。
3.开展心理咨询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十分关注而又为此忧心忡忡的严峻问题,学生当中的困惑感、挫折感、焦虑感、自卑感、冲动感、自贵感、孤独感及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普遍存在。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开办热线电话,进行咨询和治疗,消除心理压力。学校要建立心理咨询室,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专题咨询,采取个别咨询和集体辅导相结合,有计划、有目的地根据不同年级特点开展心理知识讲座、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进行心理教育。在学校里建立心理咨询与调节室,除了一般的咨询谈心外,还可采用一些心理治疗
的简易方法对症下药。如在考试之前,总会有一些学生产生考试焦虑,表现出紧张、失眠等症状。心理辅导员就可集中为学生做一做放松治疗。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调整应考动机以取得好的成绩。
4.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
大学生心理档案是大学生心理状况发展的动态客观记录,它能真实地反映和记录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大学生心理档案也应像学籍档案一样从入校时就建立,但由于它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保密性,因而必须制定完善的心理档案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心理档案应包括学生的一般情况、家庭情况、每学期或每学年的心理测验情况、综合印象(含辅导员或班主任的鉴定、同学之间的相互测评和学生的自我总结)和心理咨询记录等内容,以便于辅导员或班主任、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对学生心理状况的动态有全面了解。
5 .加强高校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要取得良好效果,队伍非常关键。为此,高校要着力加强队伍建设,以专兼结合为原则,建设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我国现有的专兼职教师中,除少数心理咨询教师接受过正规的专业培训外,其他则是短期“速成”。这部分“速成”者由于技艺不精、措施不当,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这必将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因此,建设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迫切需要。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主要包括辅导员或班主任、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医生或其他管理工作者。从整体而言,这支队伍的整体质量还不高,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太少,较少开展属于专业领域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尤其是缺乏立足于中国高校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研究、机制研究和政策研究。因此,要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性、实效性,必须倾力打造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工作队伍。
6.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是要培养和弘扬学校的创新精神,这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是一所大学拥有的相对稳定的群体心理定势和精神状态,是学校的凝聚力、水平和特色整体面貌都在创新精神中体现。我们应利用学校所有宣传阵地,采取适合学生心理需求的行为方式,多渠道、多模式的开展教育行动,满足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需求。二是要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爱国及道德规范的教育,积极营造健康向上、高格调、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校园精神,人文精神,用身边的先进人物模范事迹教育大学生,这不会导致学习对象高不可攀,看不见摸不着。开展多种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学习使大学生增长才干和责任感,实现道德理想回归。三是寓教于乐,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校园内的各种社会团体,举办艺术节,学术研讨,知识讲座,读书会,演讲、影视评论等活动,使学生在这些阵地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化对自身潜能认识,真正在自我教育中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名心理健康、品德兼优和人民需要的合格大学生。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新形势下,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我们只有立足现实,下足工夫,正视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才能健全他们的人格,才能真正的为 21 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大学生综合素质自我总结范文5
近年来,随着大量食品安全事件的爆发,国家对食品的安全和生产加强了立法和标准的制定,食品企业对懂法懂标准的人才需求也逐步加大,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课程也越来越受到高校食品专业的重视。但是,《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所讲授的内容主要是法律条文和标准条款,内容枯燥,传统的“一言堂”的授课方式主要以标准介绍与法规解读为主,授课方式单一,学生们普遍是被动地接受相关的知识,课堂气氛不活跃 。并且,本门课所涉及的法律条文和标准文本均与生产和生活实际结合紧密, 内容繁多且修订频繁,让学生死记硬背应付“一卷式”的终结性考试意义不大,因此通过课程改革,改变授课方式和方法,如采用角色扮演法、模拟法庭等形式,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并将学生参与的情况量化为平时成绩,计入过程性考核,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参与课堂的热情[1-2],辩论式教学法也是其中的一种。
辩论式教学法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开展辩论赛的形式围绕一个辩题进行辩论,以阐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同时反驳反方观点的一种教学模式[3]。该授课方式具有能让学生脑、手、嘴全部动起来的优势,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通过辩论让观点越辩越明,使学生不仅能掌握所学知识,更能锻炼他们的思辨能力,同时还具有让老师拓宽认知领域,激发学习热情,提高授课水平的功效,因此,在很多课程中都深受老师和学生的喜爱[4-8]。
一、《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课程辩论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1.教学设计
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计划,安排辩题和辩论时间,同时设计辩论规则和考核方式,而后把这些内容通知给学生。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内容讲解结束后可以安排“食品安全问题是制度缺失还是道德缺失”、“食品安全问题该有政府负责还是企业负责”,食品添加剂标准讲授结束后可以安排“食品添加剂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辩题的辩论赛。
辩论规则一般采用大学生辩论赛的规则,但为了让全班同学都参与其中,所以规则一般比较灵活,可以缺少攻辩部分。
考核方式的设计是教师根据学生参与的情况、团体和个人的表现、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程度、学生综合素质表现等情况来设计各部分得分,将最终成绩作为过程性考核成绩的一部分。
2.教学环节
2.1准备阶段
首先是选择辩题。选择辩题时既要考虑辩题的趣味性,让学生有话说,又想说,又要考虑辩题的社会意义,体现出知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引导学生能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内涵挖掘。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讲解结束后,安排一场题为“食品安全问题是制度缺失还是道德缺失”的辩论赛。教师首先给出近几年发生的比较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发展详细过程,同时引导学生分析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是哪一个或哪些环节出了问题,为什么会出现问题、出了问题相关机构或部门是怎么做的、如此做是否恰当、应当如何做等等问题进行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理清楚了一般食品安全事件出现的原因,而后,班级人员进行分组,选出组长,组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安排各组员的职责、任务,选出辩手次序,组员通力合作查阅相关资料,准备辩词,辩词脚本完成后交给任课教师进行修订。
辩论时根据班级人员数量安排活动的人员组成,一般的人员组成是主持人1人,计时员2人,正方辩手4人,反方辩手4人,点评人员5-7人,其他为后勤人员或观众。为了让学生都参与进来,本次做观众的学生在下次的活动中做辩手。后勤人员在开赛前,负责场地的布置工作。
2.2实施阶段
辩论赛开始,第一回合,正反两方各自阐明自己的观点,一辩负责开篇立论,表明本方观点、立论的支撑材料,时间不超过2分钟;二辩、三辩进一步以事实说明本方的观点,补充一辩的结论,时间不超过2分钟。从第二回合开始,双方进入自由辩论阶段,辩论时间不超过8分钟。自由辩论结束后,各方四辩做总结陈词并说明本方结论的正确性,时间不超过2分钟。
辩论赛教师担任主裁判,其他为副裁判。按照评分细则:论点明晰,论据充足,分析透彻,批驳切中要害,反应敏捷,团队配合默契等,评出胜负。胜利方的组员成绩计入平时考核成绩。同时,评出最佳辩手2-3名,并对其进行额外的加分或奖励。
2.3赛后总结
一场丰富的、恰到好处的赛后点评和总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赛后的总结包括教师的点评和学生感受两部分。教师点评通过对学生辩论的准备情况、辩论时的表现,如知识面、知识的融合程度、语言技巧、思辨能力等进行点评,指出优缺点。同时,对学生分散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并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当然,学生的自我总结也很重要,尤其是自己辩论过程中哪些知识点用的不是那么的得当、那一句话应该怎样说可能更具有说服力等总结,对自己今后会有更大的帮助。
二、《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课程辩论式课堂教学的效果
1.促使学生张开嘴,增强其语言表达能力
“90后”的大学生大都比较有“个性”,有的喜欢表现自己,点名发言,滔滔不绝;有的却性格内向,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不愿意在公开场合讲话;甚至有的同学课堂上遇到提问就说不出话来。有的非常活跃,各种活动总能见他身影,自我管理有素,团队合作意?R很强;有的却喜欢我行我素,独来独往,集体观念相对淡薄。辩论式的教学课堂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准备如何说话,必须思考如何把话说到“点子上”、如何团结让团队脱颖而出,因此此活动将带动不爱说话、不敢说话的学生把话说出来,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水平,提升他们的沟通能力;让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的学生感受到集体荣誉的魅力;同时,引导有思想、综合能力较高的学生如何思考,表达出更深邃的思想内涵,加速自己的生长和进步。
2.促使学生整合资源,增强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辩论赛涉及的知识面较广,不仅要有丰富的本学科知识,还要有组织学、心理学、理论学、哲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学生根据辩题需要,突破专业知识的界限,查阅资料,筛选资料,从知识的海洋中获取最合适的辩证信息,以专带博,以博攻专,把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为我所用,增强其对知识的挖掘和融合能力,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3.促使学生通力合作,增强其团队合作意识
课堂辩论一般采用的是小组对小组的辩论形式,想取得小组辩论的胜利,小组间成员必须通力合作,辩手间必须配合默契,否则,胜利只是口号。组员之间通过分工合作,查找论证的资料,润色修改辩词等活动既增加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又增强了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4.促使学生、教师学习和授课方法改革,激发其创新学习的热情
辩论式课堂教学的创新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的创新;学生学习意识、思维、能力的创新;知识迁移方式和知识结构层次的创新[9]。传统授课,人们惯用直线思维,缺少辩证思维、批判思维、发散思?S等创新思维方式,这严重限制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辩论式的教学课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学生驾驭课堂,敢于发问、大胆质疑,通过提出自己的观点、论证自己的观点,最后实现自我认知的一种超越。所以说,辩论式的课堂教学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课程辩论式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需要提升
一场精彩的辩论赛是多学科知识的错综汇集,因此仅仅具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并且,辩论的过程还需要多种艺术形式、表现手法,教师作为整场辩论赛的引导者,尤其是最后活动的总结者,首先要具备这些方面的知识和才华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但是,很多专业老师都是学有所专,专业知识水平较高,但是其他人文知识和艺术知识和技巧欠缺,所以通过举办这样的活动也鞭策老师不断学习和进步。
大学生综合素质自我总结范文6
关键词印记课程;教学模式;单元教学
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是评价高校教学与大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专业技能好坏关系就业和创业,因此,探索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施,可以提高大学生和社会对学校和专业的认可度,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技能的专业人才,提升高等院校专业特色的知名度[1-2]。同时,适当的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易于被学生接受和认可,满足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他们选择这个专业求学的初衷,解决学不知所、学无所用的教育矛盾[3]。《发酵食品工艺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发酵技术方向重要的必修课程,以酱油、豆酱、食醋、腐乳、豆豉和丹贝等传统发酵食品为主要内容。课程的内容专业性强、各章节既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理论联系实际较多,通过课程的学习,既能满足学生对发酵专业方向的技能需求,又以点带面,掌握发酵食品行业知识。据此,《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改革创新和新型的授课方法设计,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思考内容。所谓印记课程教学,以在课程的传授者(教师)与接受者(学生)之间建立持久的记忆为目的,教师设计和传授有特色的教学内容,学生对授课教师和所学的知识内容在记忆中永存,实现教与学互动的新型教学方法。与传统课程相比,建立以“学生印记”为主线的课程教学体系,利用全新视角衡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过程,全面提升了教师魅力、授课技能、实验实施技能及考核改革水平,是印记课程实施的中心主旨[4]。经过2011级、2012级、2013级本科学生和2014级专业硕士研究生等四届学生的《发酵食品工艺学》改革实践,印记课程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也成为学院特色教学课程之一,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
1印记课程的教学设计
印记课程的设计实施不仅让学生记住课程的传授者(教师),重要的是考量教师的综合素养、人格魅力和知识体系,也体现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实验新方法及考核方法改革能力。总体上,教师仅是课程的设计者,课程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参与多种多样的理论与实践学习过程。这种全程的印记过程,使学生不再被动地学习,而是课程学习的自主者,不再是以成绩为要求,而是力争多参与的积极心态。《发酵食品工艺学》印记课程的教学设计过程如图1所示。首先,教师的首要工作是规划设计课程的主要内容,从宏观上和主观上做好充分的知识和能力储备,以便掌控教学实施的各环节。其次,课程设计从教学手段、教学媒介、实验教学、课程考试和特色尝试5个方面开始。学生参与授课的全过程,包括Seminar讨论班式的学生自主学习和讲解过程、开设新实验、开放考试等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并增设市场调研、查阅资料、科研设计、数据统计分析和科技论文解析等多种特色教学内容,增加视频教学、发酵食品工厂设计、发酵新产品开发等学生感兴趣的前沿与热点话题内容。作为印记课程的主体,通过教师参与的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图1实箭头方向),学生全程参与各教学环节(图1虚箭头方向)。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印记课过程中,每位学生还参与教学、新产品研发和工厂生产设计,学生思想里烙上深深“印记”。学生对教学、教师、实验室和工厂等教学实体产生深深的感情,这种参与感、被认可程度和想象的发挥等主观心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得淋淋尽致。同时,学生对专业课的认知、对教师和学院的感恩、对未来择业与创业的信心等,会随着课程的进行而记忆深刻,体现了印记课程的特点。
2印记课程的特色与实施
与其他课程教学改革相似的是,印记课程的实施,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也是知识获得和参与的主体。在整个印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教学设计及特色内容,保证了印记课程的良好运行与实施。
2.1良好的教师素养,用人格魅力和丰富知识感染人
教师的言谈举止,衣着打扮,课前5min的利用,甚至与学生成为朋友,都能够成为学生记忆中亮点,即使毕业多年以后,教师的某个特色都会是印记中的因素。因此,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自我修养,亦师亦友,用独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同时,具有一定高度的学识背景,也是打动学生的重要记忆内容。如《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中,既讲解发酵食品工艺参数,又要延伸到工艺设备的选型、工厂设计、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又要把产品营销、市场定位等问题带到课堂上来。让学生懂得某种食品是怎么样从原料变成商品,怎么样进行生产实施的。这些都会为学生的记忆提供良好素材,成为深刻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2.2积极探索印记课程教学实践,理论教学效果良好
由于课程主要讲授酱油、豆酱、食醋、腐乳、豆豉和丹贝等六种发酵食品,每种食品又可分成不同品牌和工艺,因此,以某种发酵食品作为一个单元,每个单元由6名左右学生讲解,每个学生讲解一种品牌发酵食品,包括企业背景、产品特点、生产工艺、视频、市场和工艺改进与产品创新等。在理论教学中,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单元授课为特点的理论教学方法。授课形式以Seminar讨论教学为模式,学生参与授课,教师辅助讲解并提出质疑。学生在资料收集、PPT制作、讲解和回答问题授课过程中,掌握了发酵食品前沿知识、理论知识、语言表达,并通过录像、设备等资料搜集,将工厂化生产与理论教学结合。从理性和感性方面加深了理论知识,达到了“印记”的效果。在Seminar授课过程中,形成理论教学特色.①形象教学:教师与讲解的学生进行现场互动,模拟微生物、物料、酶和产物间内在关系,理清原料、水解、发酵和产物的理化和代谢关系。形象教学效果的评价即“短时间效应”,学生在理论学习后,能够在几分钟内在头脑中回忆发酵食品的生产工艺、关键技术参数、设备选型和评价标准。通过这些形象教学和短时间效应,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培养和形成了学生的专业素养,为生产实践和科技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②问题解答:模拟毕业论文答辩过程,教师现场提问讲解的学生和听课的学生,对关键和共性的发酵食品问题进行质疑和解析。Seminar的讨论式教学,是国内外本学生、研究生教学的一种先进方式,以问题导向和教学互动为主要特点。教师预留授课主题,学生在课前查阅大量背景知识,以供教师提问和与大家分享[5]。每位被提问的学生都会对课上的情境与问题印象深刻,可能会永远记住这些理论知识。③模拟生产:利用录像和工厂设备图片为主要形式,把理论上的工艺讲解变成在线生产,加深理论联系实际的感观印记。专业课程的出口在于生产实践,教师将发酵食品的生产过程以教学录像的形式进行课堂演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单元小组的授课组合,有利于同学间沟通交流,在有准备的前提下接触、理解、讲授、质疑和再理解,最终把知识熟烂于胸。教师作为调控者,要充分的点评和质疑,做好理论知识的引导者和教授者。教师作为印记课程的设计者,能够充分的发挥教学技能,既让学生自行发挥,又统筹兼顾。作为学生的理论导师,结合专业知识和背景,利用例证、模拟和对学生的点评等手段,结合每位学生的讲解,达到了较好的理论授课效果。这种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授课方式,考量的是教师的技能,学生也得到了最大的益处。多视角下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丰富的授课内容,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理论知识与综合技能得到了提高。
2.3认真设计实验课程,印证理论知识
《发酵食品工艺学》实验教学,与以往任何课程实验不同,采取“讲什么,做什么”的原则,即每个学生理论讲了什么,实验就做什么,加深印象,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有所用。这种单元式、验证式的实验教学,还是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他们的创新创造才能。传统的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实验教学仅有3个实验:酱油、豆酱和辣酱。改革后的实验课程有:豆酱、酱油、腐乳、食醋、丹贝、豆豉、花色豆酱和花色腐乳等8个。在实验数量上和内容上都有所创新。实验过程中,也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单元式的教学方式,学生自己动手准备原料、预处理、发酵和撰写报告。既提高了动手能力、分析能力,也为毕业论文的操作做了准备。更重要的是,理论学习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这种成就感是无法比拟的。实验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新实验的开设,给实验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工作量,实验材料的购买也需教师自行解决。相信,在学生的成就感面前,这些困难都可以克服。实验中的每个环节,包括这些困难,甚至是失败的尝试都是一种“印记”。在将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都会记起这次有意义的实验教学。
2.4大胆改革考核方法,因人设考提升专业能力
采取“讲什么、考什么”的开放式考试方式,即每位学生的考核内容与理论和实验内容相同。考试内容涉及传统发酵食品现代工艺改进、发酵食品生产与质量控制、发酵行业发展建议及对课程和教师的建议等。学生需要足够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才能给出答案。这也是对理论、实验知识及综合技能的考核。开放的思维和足量的文献知识的积累,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样达到了加深学生印象的目的。
3结语
《发酵食品工艺学》印记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还应把特色教育加入到课程中,即关注、学习名优企业和名优产品的生产;加强发酵食品市场调研,掌握市场前沿;注重传统与工业化生产方法在发酵食品中的对比应用,探索新产品设计与开发。同时,广泛及时的与学生交流、自我总结提升、灵活的思维思路和多变的表达形式,都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实施,真正引发和启迪学生,让他们把教学活动中的知识、人物和事件印在记忆深处,达到教书育人的良好目的。
参考文献:
[1]袁静.关于高职专业课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4):239-240.
[2]敬思群.基于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食品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J].食品工业,2016,37(6):222-225.
[3]廖兴灿.本科专业课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8(17):100-101.
[4]蒋国生.印记思品:意蕴、特征与建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