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咎辞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引咎辞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引咎辞职范文1

汉元帝开辟了后汉及唐、宋等后世王朝的引咎辞职制度 倘若细细地考究一下汉代的引咎辞职制度,其大致脉络仍是较为清晰的:一种制度的兴起与实行背后必然有一种理论作为支撑,汉代宰相因灾异而引咎辞职的理论基础是天人感应理论。

汉初高、惠、文、景时期,朝廷的主流思想是黄老之学。这一学说主张清静无为,萧规曹随,已有定制,宰相们和和气气,并无意掀起波澜,但求四平八稳就好,所以这四朝的宰相因犯罪被撤免的很少,更换的频率也低,所以宰相的人数总体上也很少,更何谈因为天变地动而撤换宰相。

到了武帝时期,事情起了重大变化。一代“公羊学”大师董仲舒将天人感应学说系统化、理论化,这就使得汉朝宰相因灾异而引咎辞职有了理论上的支撑。但是,由于武帝这个人天性“喜事”,又任刑好杀,使武帝朝的宰相职位成为了一个“雷区”,众多的宰相中能善始善终的都很少,引咎辞职制度压根就得不到出场的机会。

昭、宣时期是汉朝继续稳步向前发展的时期,史家予以“中兴”的美名。昭帝少年老成,又有大将军霍光主政,政治号称清明。宣帝由于长期流于草野,这使他洞彻民间疾苦,在位期间英名远播。二帝既称神武,因此即使天变发生,也不愿换相。宣帝执政二十五年,只下过罪己诏四道,正所谓大丈夫敢作敢当,只愿揽罪于己,无意归怨于人。因此引咎辞职制度在此二朝又未得到用武之地。

至元帝即位,关东开始连年受灾,流民纷纷涌入关内。对此,朝廷中形成了一种舆论,认为大臣尸位。元帝数次召见丞相、御史大夫,在诏书中责其履职不尽责。丞相于定国连忙上书谢罪。永光元年,气候再次发生异常,九月即天降严霜,庄稼受损严重,竟又造成了。而且雾霾密布,遮天蔽日。元帝再次下诏严责大臣。丞相于定国经此两次三番的担惊受怕,慌得立即写检讨书,并请求归还侯印,退居养老。一起写辞职报告的“难友”还有御史大夫薛广德、大司马兼车骑将军史高等人。元帝最终全部同意了三人的请求。这件事可谓真正开辟了后汉及唐、宋等后世封建王朝的引咎辞职制度。然而,相对于汉代末期那等同儿戏般一有灾异宰相便走马灯似的引咎辞职相比,元帝时的这次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因为于定国等人的辞职并非只是因为简单的天灾,主要还是天灾引发的人祸。这些重量级的将相集体引咎辞职,可以向天下宣示朝廷赈灾的态度和决心,对稳定民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这次引咎辞职仍只是元帝朝的一个个例,而且其后的成、哀、平、孺子婴及新莽数朝并未予以沿袭,而只是对罪己诏进行了继承。关于因灾异而下罪己诏,这种做法的首创还应上推到文帝时期。文帝二年“十一月癸卯晦,日有食之”,文帝即下诏罪己。

为什么成、哀、平等五朝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引咎辞职呢?究其原因,主要是这段时期的汉庭内斗激烈,风雨中的三公宰相自然难以久持,大多是未干多久就被朝廷诸派内斗汇成的洪流给殃及,根本没有给引咎辞职形成制度的机会。

东汉中后期引咎辞职沦为政治上打击报复甚至是夺权的手段 光武复汉后,光武、明、章、和、殇数朝仍是对祖宗元帝创立的引咎辞职先例不以为意,这体现在明帝永平十三年时,曾发生一次日食,时任三公皆免冠自劾。明帝则谓:“冠履勿劾。灾异屡见,咎在朕躬,忧惧遑遑,未知其方。”丝毫未有拿三公开刀的意思。

安帝永初元年秋,由于雨不止,造成严重的水灾,导致饿殍盈野,盗贼蜂起。此时的安帝居然想起克绍箕裘,翻箱倒柜地寻出元帝压箱底的罢免三公的锦囊来,于是先罢免太尉徐防,次日又罢免司空尹勤。从此,除了冲、质二帝在位时间皆不足一年,可以忽略外,以后的顺、桓、灵、献四帝皆是亦步亦趋,宰相的引咎辞职联翩而至,并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所谓“凡三公以灾异策免,始自防也”。这一时期的三公纷纷引咎辞职,绝非只是偶然现象,它出现了一个新的特点,即当灾异发生时,罢免三公成为了一种政治上打击报复甚至是夺权的手段。前面提到董卓逆政时曾用这一招罢免司空,达成自己取而代之的目的。事实上这种事在桓帝时既已发生。建和元年六月,光禄勋杜乔升任太尉。杜乔在此前即久拂大将军梁冀之意,此次履新后更是屡次反对梁冀的提议。对其恨之入骨的梁冀立即瞅准时机,在九月以京师地动为借口将杜乔免职。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当时的大汉王朝已经内斗频频,顺、冲、质、桓、灵五朝统治集团内部中,宦官、外戚之间冤冤相报,东汉中后期握有实权的外戚、宦官,展开了血腥的仇杀,使得朝政越来越黑暗;何进诛阉后,天子长期受制于权臣,几若傀儡,大汉更是进入了苟延残喘阶段。山河日下的颓势,使东汉中后期的皇帝不得不寄希望于用已然位高权轻、差不多是摆设般的三公的去职,去讨好已经“变脸”的天公,而不是靠扭转外戚与宦官的轮流专权,消除政治黑暗,以挽回“天意”;更不知对地震、水灾、旱灾与火灾等自然灾异的削减,并不主要在皇帝一再地下罪己诏、大赦天下与问责三公。

其实早在安帝延光元年,尚书仆射就已经烛照此中情敝。当时的司空陈褒因为灾异被免官,在这之后全国又发生了些小灾小变,有司认为仍应向三公追责。对此深表异议:“今之三公,有古之名而无其实,选举诛赏,一由尚书,尚书之任,重于三公,凌夷已来,其渐久矣。”并提出,必须约束并监管尚书的权力,防止他们威福自专。

引咎辞职范文2

与《责任追究办法》配套衔接的3个试行办法,即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试行)》、《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并接受民主评议办法(试行)》、《市县党委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离任检查办法(试行)》,同时下发。

此次下发的4个办法被视为对我国官员问责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对于防止用人失察失误,严肃处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违规违纪行为,深入整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具有重要意义。

“问责官员”复出引出的争议

问责官员“复出”并不鲜见。2003年因SARS问题被免职的原卫生部长张文康、原北京市长孟学农;2004年因重庆开县井喷特大事故引咎辞职的原中石油董事长马富才;2005年因松花江污染事件引咎辞职的原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2008年因三鹿奶粉事件引咎辞职的原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等,被问责之后均复出担任不同职务。

官员引咎辞职一段时间之后复出引起民众广泛关注,有人疑惑官员“下岗”为何还能再“上岗”,有人认为这是官官相护。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贵认为,“问责干部”可以复出,但是必须有严格的复出程序。官员不可能不犯错误,犯错误的官员重新任职无可厚非,但是,面对百姓的关注,让有能力的“问责官员”复出,更应该注重其合理性与科学性。

实际上“问责官员”复出符合权责关系。现行《公务员法》第五十九条即规定:“公务员受开除以外的处分,在受处分期间有悔改表现,并且没有再发生违纪行为的,处分期满后,由处分决定机关解除处分并以书面形式通知本人”;“解除处分后,晋升工资档次、级别和职务不再受原处分的影响。”

民众对于复出官员的争议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我国官员问责制度存在的一些缺陷。北京大学李成言教授认为,我国对官员问责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准,在执行过程中随意性极大。对官员缺乏刚性问责的严重后果是,不但对官员无法形成威慑力,而且还容易放纵官员滥权的侥幸心理,造成对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的极大破坏。

呼吁“高调问责”、“高调复出”

此次中央出台4个试行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官员问责制度,特别是对于“问责官员”复出时限的规定,是对“问责官员”“闪电”复出的遏制。然而,民众对于“问责官员”复出的争议并止不于复出时限上,的重点在于复出的透明度。网上诸多评论呼吁“高调问责”、“高调复出”。

引咎辞职范文3

文/海 涛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旋即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孙权非常喜欢喝酒,酒喝多了,往往会耽误大事。不过,他有个特点,能虚心听取别人的劝说,改正错误。孙权当了吴王之后,大摆酒宴,招待群臣。到酒宴将要结束的时候,他亲自向大臣们行酒。走到骑都尉虞翻面前,虞翻假装喝醉,伏在地上。等到孙权回到座位上,他又起身坐下。于是孙权大怒,手持利剑要杀他。大司农刘基上前抱住了孙权,不让他杀虞翻,并劝说:“大王在饮酒之后,杀掉有才能的人,是非常不妥当的。正是因为大王能广招人才,容纳贤士,所以天下有才之人才望风而至,现在一下废弃了自己的好名声,这样做值得吗?”孙权听了刘基的一番话后,怒气慢慢地消退。虞翻因此而免于死罪。酒席后,孙权对手下人说:“从今以后,我酒后说要杀人,你们都不要去杀。”

又有一次,孙权在武昌临钓台饮酒,喝得酩酊大醉。醉后,他对大家说:“今天饮酒,一定要醉倒在这里不可。”当时绥远将军张昭板起脸孔,一言不发地离开酒席,走到外面,坐在自己的车内。孙权派人叫他回去,说:“今天只不过是共同饮酒、取乐罢了,你为什么要发怒?”张昭回答说:“过去纣王造了糟丘酒池,作长夜之饮,也是为了快乐,不认为是坏事。”孙权听了,一句话也不说,脸上露出惭愧的神色,于是立即撤掉了宴席。

酒之诗词――《风雨》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极具文采的李商隐,晚年并不顺遂,他四方飘泊,心情无法开朗。这首《风雨》即是文人以其敏感而细腻的心思写下的感触。

诗开头的“宝剑篇”为唐代名将郭元振所写的作品,主要在抒发落拓未遇的心情,李商隐于此借用,将相同的情绪与感怀写入诗中。然则,郭元振的《宝剑篇》获得武后的赏识,使得郭元振因此得以实现匡国之志;但纵有与郭元振相同热情与抱负的李商隐,境遇却不同于郭元振――“羁泊欲穷年”,满是诗人万千的感慨。

引咎辞职范文4

资料显示,这款型号为JYC-21ES10的九阳电磁灶,生产厂并非九阳股份,而是东莞市前锋电子有限公司。《中国企业报》记者还了解到,此次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13类产品国抽结果显示,九阳品牌的榨汁机、电饭煲产品也均非九阳公司直接生产。

一款型号为JYF-30FE03的九阳智能电饭煲,生产厂为中山伊莱特电器有限公司;一款型号为JYZ-B550的九阳榨汁机,生产厂为宁波杰士达工程塑模有限公司。记者在查阅九阳股份年报后发现,上述三家公司均非九阳控股、参股公司。

去年,九阳股份证代曾透露:“公司进入厨电领域,油烟机、燃气灶、消毒柜前期均是在外贴牌生产,等到形成一定市场规模后才会考虑自己投资。”

产经评论员于清教认为:“可以断定,九阳在从豆浆机向厨电小家电的扩张过程中,采取业内通用的贴牌生产方式,这样避免公司前期在生产厂房、技术人员等方面的大量投入。此次九阳电磁灶的不合格,应该给企业的贴牌扩张模式敲响警钟。”

自登陆资本市场以来,九阳股份一直谋求从豆浆机向其它小家电领域的扩张。不过,这一贴牌生产的模式在让九阳获得“小投入大回报”同时,却给市场上的消费者带来“质量不稳定”的担忧:2012年武汉市工商局在对市场销售的部分小家电进行随机抽检后发现,九阳股份的多功能电蒸锅、电压力锅、开水煲、电饭煲和5款豆浆机等9款小家电被检查出电源线横截面积不合格,一款开水煲还存在输出功率不达标等问题。

贴牌生产给知名企业带来的质量隐患一直未能杜绝。2012年在国家质检总局的一次市场抽查中,一款贴牌生产的艾美特电压力锅就被查出“铬超标56倍”的质量问题。

引咎辞职范文5

【关键词】颜色词 隐喻 认知

认知语言学以体验哲学为基础,认为人类最初是以自身的体验为主体来认识客观世界的,人类的认知活动根植于日常的身体经验之中,在此基础上先形成一些直接概念,再通过隐喻投射的方式构建抽象概念,隐喻就是将一个认知域的概念映射到另外一个认知域,即由始源域映射到目标域,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目标之一就是揭示词汇多个义项是如何通过隐喻等认知机制得以系统而又自然地相互联系的。

我们生活的世界五颜六色,色彩斑斓,对颜色的感知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最基本的认知之一。通常我们可以将颜色词分为基本颜色词和非基本颜色词两类,基本颜色词是指黑,白,红,黄,绿,蓝,(英语为black,white,red,yellow,green,blue)等六种颜色;非基本颜色词包括紫、褐、灰、粉(英语为purple,brown,grey,pink)等颜色,我们也可以将这些颜色看做基本颜色词间的过渡色,如:brown (black+yellow),purple (red+blue),grey (black+whlte)。颜色词隐喻是指以颜色域为始源域,将颜色域的概念映射到非颜色的其他认知域上,使得我们可以通过颜色概念来理解、思考和谈论非颜色概念。

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我们有湛蓝的天空,绿色的森林,白色的雪山和黄色的土地,颜色词在这样使用的时候,我们使用的是它在始源域内的意义,即原型意义。颜色词的原型意义在不同语言中大多是相似的,但颜色词经隐喻认知后就形成了不同的引申意义,例如:

・ 这名演员一夜走红。

・ You are expecting too much of him. He’s still green,you know.(你对他要求太高,他还没经验嘛)。

在这两种表达中,红和绿都不是表示颜色,而是通过隐喻表示一种引申的意义,汉语走红是指出名,受欢迎,成功;英语中green原意表示果实是青的,还未成熟,引申表示一个人缺乏经验,幼稚,不成熟。

这些扩展出去的语义受到不同的文化、历史、自然条件、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响,在不同语言中往往有着独特的含义。英语中用来描绘颜色的词语颇为丰富,这些词除了用于表述颜色以外,同时也承载着多种引申的含义,以下我们通过实例分析颜色词是如何从颜色域映射到其他认知域的。

一、映射到情绪域

英语中黑色通常可以表示愤怒或令人沮丧的情绪,如:Rory shot her a black look.(罗里愤怒地瞪了她一眼),black mood 表示坏心情,black future 表示前途暗淡毫无希望,black memory 表示对死者悲痛的记忆。灰色同样也可以表消沉、失望、抑郁等消极情绪,如 grey outlook on life 表示悲观厌世的消极人生观,grey prospect表示前途暗淡。

红色可以表达“愤怒”、“羞愧”等情感,英语中的become red-faced或Her face turned red.同汉语中的“脸红”一样,表示“难为情”、“困窘”。但也有些包含“red”字样的说法就不那么为中国人所理解,如to see red 和waving a red flag,前者的意思是“大发脾气,大怒”,后者是指“做惹别人生气的事”,类似汉语里“气得涨红了脸”、“吵得脸红脖子粗”中“红”的意思。

二、映射到了法律道德域

人们常用“黑”形容神秘的、非法的或阴险的事物。英语中有如下表达:black box 黑匣子,black list黑名单,black heart黑心肠,say black white颠倒黑白,black goods黑货black deeds邪恶行为,black lies昧良心的谎言,the black sheep of the family家族败类,害群之马等。在这些表达中,“黑”由表达颜色的“颜色域”映射到用来表达“不正当、不合法”之意的法律道德域。

白色通常使人感到干净、纯洁,因此white soul表示一个人清白无辜,甚至在谎言的语境中,white lie也被认为是一种无关痛痒的、不伤害别人、有为善目的的谎言,相反,black lie表示“恶毒的谎言”。

三、映射的战争、政治域

红色是血液的颜色,因此总是和危险、暴乱等联系在一起,如red alert警报,red activities左派活动,a red battle 血战,red revenge血腥报仇,red ruin战祸,the red rules of tooth and claw残杀和暴力统治,red ideas,革命思想等。

白色会使人产生明亮的感觉,英语中也有以“white”构成的隐喻,如white heat白热化,white paper白皮书,white terror等。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英语的颜色词以其颜色域中的原型意义为基础,通过隐喻投射在其他认知域中产生了丰富的隐喻意义。我们通过对英语中的颜色词的隐喻认知进行分析,说明了隐喻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认知语言学在研究隐喻的同时,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本质及其深层内涵。

参考文献:

引咎辞职范文6

高职生初次就业稳定性较低,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自我认识不足.主要表现为:

(1)职业发展目标模糊.毕业之后能从事什么工作,工作目标是什么,大部分高职生对这个问题并不清楚;对工作后怎样从事职业,每个阶段应做些什么更不甚知晓,导致职业发展目标模糊,以至于在工作的过程中依然纠结于到底应该做什么之类的问题.

(2)缺乏对个体行为特征的理性认识.由于受生理、心理、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大多高职生对其个体行为特征缺乏理性认识.因不同的学生在思想认识、情感意志、信念支配等方面表现不同,对于工作所表现的行为也会不一样.他们对工作目的性的理解、对于实现目标的持久性和可变性、对待工作的连贯性和依赖性等方面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工作的稳定性.而他们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进取、敬业、责任、沟通程度等个体特征的不同对工作稳定性影响明显.

1.2就业准备不充分.主要表现为:

(1)工作能力不强.工作能力是指一个人是否有能力担任一个职位,包括个人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其行为是否能够配合工作.工作能力是影响初次就业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当前高职生由于知识结构不完善,创新知识及工具学科知识欠缺,同时受教育内外部环境资源限制,导致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与工作适应能力较弱,业务工作能力较差.

(2)实践经历欠缺.当前,无论是职业院校还是学生本人,对实践教育尚未形成一定的联动意识,也没有一套具有实效的具体措施.学生的实践经历欠缺、实践能力较低仍然是不争的事实.实践经历是否丰富可以折射出高职生实践能力的实际状况,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工作的胜任程度.它有助于学生职业素质和技能的提高,有利于高职生实现从学生到准职业人的角色转变.高职教育只有同社会劳动相结合,学生只有充分投身于社会实践,才能不断积累学生自身的实践经历,进而发展自己的实践能力.

1.3就业信息不对称

学生与企业双方信息获取不对称.信息对称理论指出,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对称,才能实现公平交易.但如果双方掌握的信息不对称、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于另一方,即双方信息不对称,则交易就做不成功,即使成了,也是不公平的交易.在学生就业过程中,由于就业市场开拓的局限性,学生未能掌握足够的市场招聘信息,学生与企业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这对就业稳定性造成极大的影响.此外,受毕业生数量庞大、专业供需矛盾等因素的影响,高职生容易产生焦虑心理,因为担心找不到工作,往往选择了草率就业,这势必给就业稳定性造成了极大影响.

1.4用人单位的原因

由于用人单位经济环境不景气、竞争力下降,或在岗位、待遇、稳定性、规范度等方面不尽如意,给毕业生提供的机会相对减少等,也是造成初次就业稳定性低的原因.当然,这种影响来自于外部因素.而外因只有通过内因(高职生自身)的努力才能产生转化,发挥积极作用.综上所述,毕业生或者由于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面对就业时无从选择;或者因缺乏对自我和对社会的正确认识,没有合理的职业目标;或者因缺乏择业所需的必备知识和技能,以致于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劣势.诸如此类的情况可以归结为职业生涯准备不充分.高职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正确认识自己、理性定位自我,并在此基础上成功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这既是社会发展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大学生自我完善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高职生如果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和理性定位,缺乏对社会的充分了解和积极适应,缺乏对职业的准确把握,则不可能在就业的过程中准确定位,因而也就不可能找到同自己相匹配的职业岗位,即使就业了,也容易随性离职.

2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