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范文1
关键词:政治教学 自主学习 学会学习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主动学习”、“被动学习”、“机械学习”。皮连生认为,“自主学习”通常是指主动、自觉、独立的学习。庞维国认为,自主学习有能动性、独立性、有效性和相对性等特征。“自主学习”可以简单地概括为“能学”“想学”、“会学”,即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此外,还要有学习毅力,做到坚持学。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实现自主发展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我在自己的教学中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努力倡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为课堂的导演,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学会学习”。
第一,研究大纲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做到备教材、备教法和备学生有机统一。在自主学习中,课堂教学目标既要有教师预设的部分,也有在课堂中根据实际情况生成的部分。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按照课程标准、教材的规定,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和他们的实际需要,所以要精心设计问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巧妙地多层次发问,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让学生感到“我能学”,树立对学习的信心。例如,在学习初一下册十八课《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中,在学生了解了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含义后,设计了以下环节:①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会产生什么不同的结果?②查阅词典“乐极生悲”的解释。你看到了什么?③介绍徐悲鸿创作《奔马图》的背景。你又看到了什么?④你得出了什么结论?通过第一问,学生明白积极情绪会产生积极的结果,消极情绪会产生消极的结果。由第一问、第二问知道积极情绪也会产生消极结果,消极情绪也可能带来积极结果。对比第一问和第二问、第三问,学生了解了两种情绪的结果会相互转化。学生通过由浅入深的分析,理解了情绪划分的相对性。
第二,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要我学”还是“我要学”,是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的分野,有学习兴趣和动力,才能做到自主学习。政治课的内容相对枯燥,教学中通过社会新闻、历史故事、成语故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问题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无疑是一个好的途径,而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比较好的做法。在学习初一下册二十三课《不以规矩,难成方圆》中,展示了一串因交通事故而死亡的学生数字,向学生抛出了以下问题:①以本校本班为基数,死亡的学生相当于多少个学校?相当于多少个班级?②可能是什么原因引发了事故?③给我们什么教训?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在情景问题的推动下,学生以主动的姿态学习,而且很有兴趣,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中获得了积极的思想和做法。他们深深地体会到生活中必须遵守法律、道德等共同的社会准则,有规则意识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
同时,上课灵活多变,根据不同班级的学生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变换方法和要求。对内容较简单新授课,采用自学解疑为主的教法:设计自学提纲――学生自学,明确疑问――师生互动,共同解决问题――训练巩固――反思总结。对难点知识的新授,采用探究发现为主的方法:精心设问,引导学生思考――启发互动,合作探究――分析总结,形成新知――训练检测,巩固反馈。对内容较乏味的新授课,采用讲练结合为主的方法:展现新知,梳理知识――巩固训练,加强理解――作业纠错,思考感悟。
第三,角色换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①让学生自学后小结新课知识以及重点和难点。②让学生就某个知识点来设问,就某个自己编填空题,自己编判断题,要求对组回答,双方进行比赛。例如,在初一下册二十二课《依法进行自我保护》教学中,要求学生根据“照相馆材料”,自己出题、设问。学生的设问有:①照相馆侵犯了晓红什么权?②晓红可能有什么反应?③“给老板好看”的办法好不好?为什么?④无所谓的态度可取吗?⑤正确的方法有哪些?⑥晓红的遭遇给我们什么启示,等等。学生通过讨论、甚至争论,达成共识:公民的肖像权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侵权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公民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动起来,适时教师加以点拨、补充、纠正、拓宽,让学生深深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奏出师生思维共振互补的乐章。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范文2
【关键词】《明清时期的反侵略斗争》; 教学分析;教材设计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3-0088-02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川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八学习主题第12课。通过三大反侵略事件,反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史实,同时也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为近代史上中国现受西方国家埋下伏笔,所以本课在体系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知识内容上来讲是初一学生第一次学习有关外来侵略的历史,并涉及到三个国家,三个英雄人物,三件大事,头绪较多,但是这三个标题内容具有共性,所以在教学设计中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戚继光抗倭中的台州之战,记住郑成功的时间和中俄雅克萨之战后签定的《尼布楚条约》,了解戚继光抗倭的背景,理解戚继光抗倭取胜的原因和郑成功的历史意义。理解本课的反侵略斗争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清朝前期得到巩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本课三个子目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表格归纳信息的能力。
通过视频学习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培养学生从不同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及总结归纳能力。
通过小组交流合作讨论戚继光抗倭取胜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引导学生创设郑成功的情境,培养学生听、说、读、演的能力。
通过材料分析郑成功的背景,使学生掌握分析材料,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中俄边界示意图》,培养读图识图能力。
通过类比,归纳,理解民族英雄的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戚继光抗倭,郑成功和清政府抗击沙俄侵略斗争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不畏的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台湾自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戚继光抗倭,郑成功
难点;概括战争胜负因素,正确理解“民族英雄”的概念。
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知识储备:课前习本课内容,搜集戚继光、郑成功的资料,排练情景剧,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 阅读归纳 创设情景 合作交流 启发引导 比较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黄岩岛》相关视频资料,展示日本事件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
学生:观看视频和文字资料后,说说菲律宾和日本的做法是一种什么行为?
教师:菲律宾和日本的行为无视历史,公然侵犯我国,是制造国际争端别有用心的阴谋。在历史上这样的侵犯甚至是侵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我国在明清时也曾遭到了外国对边疆地区的入侵。那当时的政府是怎样解决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明清时期的反侵略斗争》
设计意图:通过社会热点问题,渲染气氛,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二)自主学习,预习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全文,注意阅读方法和习惯的要求与训练。
学生:1、看书勾划知识点并完成配套练习册的填空;2、小组交流交答代表发言。
(三)自学检测,巩固基础
教师设计表格,引导学生当堂记忆并迅速完成填空。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填空,并举手抢答。
(四)师生互动,问题探究
案例一、戚继光抗倭:
1、分析戚继光抗击倭寇的背景。
教师:播放“戚继光抗倭”视频短片,引导学生结合书上P71第一段思考:“倭”是指哪个国家?“倭寇”是指哪些人?戚继光抗击倭寇时是哪个时代时期?他为什么要抗击倭寇?
学生:学生看影片思考;学生讨论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想象,情境烘托,再现历史画面,符合七年级学生思维特点,以引起其好奇心,提高历史学习兴趣。
2、戚继光抗击倭寇胜利原因分析
教师:请学生看书P71第二段到P73第二段,讨论思考戚继光抗击倭寇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推选代表发言,并在书上归纳。
教师;根据同学们的讨论,归纳部分意见,供同学们参考。原因:戚家军的英勇善战,戚继光的战略战术得当,有人民的大力支持,抗倭的正义性。总结归纳出战争取胜的一般因素。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内容较多,通过学生阅读,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3、走近英雄——戚继光
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大量当地百姓纪念戚继光的建筑,诗句,故事,介绍光饼的来历。
学生:换位思考,感悟历史人物;体会民族英雄的真实含义和伟大精神。
案例二、郑成功
教师过渡: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东南沿海的倭寇之患刚刚平息,我国的台湾宝岛又起波澜。
1.背景
教师:材料一:郑成功曾说过这样的话:“然台湾者,早为中国人所经营,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据。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1)“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你能否举出史实论证这一观点。
(2)“贵国”指哪国侵略者?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有关台湾的历史。引导学生回忆旧知,做到知识的系统化。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说出荷兰入侵我国台湾的史实。
2.的过程及意义:
教师:教学设计——“台湾之旅”,假如你到台湾旅游,来到了郑成功纪念馆,作为游客,你要了解郑成功的概况及意义。
学生:根据老师屏幕上的提示看书P73第三段到P74第一段后,一名学生做游客向导游提问,一名学生作导游介说收复的过程(三个阶段)
教师:多媒体课件演示动态作战图。强调的时间(1662年)教师:屏幕展示郑成功诗;“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多媒体展出郑成功纪念馆,郑成功像,郑成功庙等图片资料。
学生:体会郑成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动态地图讲解的三个重要战役,让学生增强空间感,把握战役地点和战术及结果一目了然,分挥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3,联系现实:
教师:提示台湾现状——现在的台湾和大陆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屏幕显示总理的话:“台湾是中国最大的国殇,浅浅的海峡是中国人民最深的乡愁。”
学生;谈谈你对的看法
教师: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台湾终归要回到祖国的怀抱,因为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联系现实,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案例三、两次雅克萨之战
教师过渡:台湾刚收回来没多久,沙俄又入侵我国东北黑龙江流域,于是康熙皇帝派兵经过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
1.背景:设置问题思考,清政府为什么要抗击沙俄?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过程:教师利用图表动画的效果,学生看图说出两次雅克萨之战的经过,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识图能力。
3.《尼布楚条约》:教学设计:学生看书了解《尼布楚条约》的内容,齐读书上P76第四段,结合老师屏幕提示,了解《尼布楚条约》是怎样规定中俄两国领土的?
教师:根据动画进行演示
学生:在地图上指出双方划定的边界。
教师:提示学生: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老师边讲边指出这片区域)现在还属于咱们中国的领土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概述:这一片区域现在不是咱们的领土了,因为后来又被沙俄通过一些不平等条约给抢去了。为初二近代史学习打下伏笔。
“火眼眼睛”——理解“民族英雄”
教师: 同学们,岳飞、文天祥在历史上做过什么事情?那他们与我们今天了解的戚继光、郑成功相比,最大的不同点在什么地方?
学生:讨论思考并初步形成“民族英雄”的概念。
教师;讲解什么叫民族英雄:是指抗击外来侵略,扞卫国家领土的才能称为“民族英雄”。并强调岳飞、文天祥不属于“民族英雄”。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学习,掌握学习人物的基本方法。
“心动不如行动”——情感升华
教师: 在今天这节课开始的时候我们就提到了,那可是中国的领土,可现在日本正在和咱们争夺,作为你应该怎么做呢?
学生:谈谈怎么进行爱国。最后齐读《梁启超少年强则国强》部分诗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历史人文素养,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热情,走出课堂,回归现实。
“我喜欢我选择”——知识巩固
老师:多媒体出示试题, 以屏幕上小熊送给学生的不同礼物这种形式展示。
学生:选择礼物(每个礼物里面含有一个问题)进行思考并抢答。
设计意图:通过这种比较新颖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愉快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完成对知识的巩固。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范文3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初中地理教学
一、初中地理课堂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1.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就是感性思维比较强,在这个阶段他们好奇心强,想去了解一切未知的事物,他们情感充沛,容易被感染。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感性思维逐渐减弱,理性思维开始形成,独立性取代了学习依赖性,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理解能力。探究性学习就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的基础上,通过一些问题、新鲜事物来吸引学生的好奇,培养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查阅资料,分析问题,寻找答案,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2.探究式学习能够迎合地理学科的特点
地理虽然分给了文科,但是具有很多理科学科的特征,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综合性、实践性,这些特性都决定着地理学习不是通过背诵记忆就能够完成的。《地理教育国际》也鼓励我们的基础教育要采用质疑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
3.探究式教学与新教材的结合比较紧密
新课改后统一采用了新教材,新教材编写的主要思想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强调地理学习方法、地理思维的教学。新教材在每一个知识点上,都尽量去联系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地理知识,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探究式教学的开展。例如在七年级的第一单元《位置和范围》中,教材上就列举了世界不同位置的居民是什么民族、居住的房屋是什么样的、衣着服饰有什么特征、他们有着什么样的生活习惯。同时,教材中还增加了大量的活动环节,这些内容的设置都为探究式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指导方向。
二、初中地理课堂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
1.探究式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老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找准自己的位置,以合作伙伴的身份与学生相处,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交流讨论,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而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其次,要做好分组工作,一方面要遵循自愿的原则另一方面要保持每个小组人数的均衡、学生水平的合理,不能一个小组全是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其他小组全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要秉着“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每个组大约4到6人最为适中,每个成员都要担当一个角色,分配的任务要适中,避免给学生带来比较重的学习压力,每过一段时间学生之间的角色就进行交换,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2.问题导向的探究式学习
问题探究式学习就是“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一种典型的任务驱动式学习模式。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人学习的动机就是疑问,只有有了问题才能有好奇,有了好奇才能有探究的欲望,因此,老师可以将教学的内容转变为一个个问题,带领学生去探究。在问题的设计过程中,要注意问题与教材的结合程度、问题的难易程度、问题的探究价值,问题太难让学生无从下手,问题太简单又打消了他们的探究欲望。问题的内容要与最近学习的知识紧密结合,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题材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一课时,老师可以给出云南的照片,让学生在欣赏云南的美丽风景的同时,根据所学的知识和中国地图册,说出云南处于我国的什么位置?经纬度分别是多少?云南西双版纳在哪一条特殊的纬度线以南?属于什么气候?其降水的分布特点(由老师给出资料)与其气候的关系?与哪些国家相邻?为什么云南西双版纳地处北回归线附近但是却没有向世界其它地区一样出现亚热带沙漠景观?云南除了优美的自然环境还有哪些因素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云南有哪些民族特色人文风俗?……这些问题都是对教材知识的延伸,又与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锻炼学生分析、概括、抽象的思维活动,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3.情境设置的探究式教学
任何一个地理知识都是与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的,因为我们所学习的就是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因此,老师要善于将生活中的事件、物体、地理环境与课堂联系起来,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特点的地理学习环境。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一课时,让初一的学生自己去想象地球是如何一遍围绕太阳公转一边自传的难度确实很大,老师就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放地球运动的Flas,将银河系缩小在那一个电脑屏幕上,将地球的运动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学生有了一个想象的依托再学习起来自然容易很多。此外,还可以根据所学的内容进行一些讨论、辩论活动,让学生在探讨中学习,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水资源》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说说中国的水资源现状,探讨一下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水资源,并且可以发起一个“保护水资源从我做起”的活动,让地理知识的学习实现其现实的价值。
4.案例剖析的探究式教学
案例探究源于法律学习,后来又被广泛地应用于商业领域,地理学科的案例探究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现象进行剖析,让学生理解其中隐含的地理知识和地理规律。案例探究的核心就是案例的选择,要选择与教材相关并且具有实效性、梯度性的案例,可以以个人或者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最后将探究的结果在全班进行展示和讨论,老师对每个学生的表现、成功进行点评。例如,可以进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案例分析,让同学们自己读《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布》图,让他们去分析发达国家国家都有哪些,分别分布在世界的哪些位置,自己查阅资料,说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别具体表现在哪里,中国属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为什么我国的GDP已经位居世界前三还属于发展中国家,分析发展中国家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历史原因与现实原因。这些问题与书本的知识紧密结合,又不是照搬书本上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这一些列的问题,更好的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概念,学生的自主空间变大了,学习的动力与探究的意识也增强了。
5.多向互动的探究式学习
互动探究式学习是建立在信息社会的基础之上的,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机之间的互动来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的学习模式最大的优点就是为学生提供了多重的信息源,同学之间也可以相互帮助互相拾遗,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例如七年级下册将日本问题时,老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一个人去研究日本的经济特征,一个人去研究日本的自然环境,一个人去研究日本的文化特征,共同探讨日本的自然环境对日本的国民性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到底是什么原因造就了日本这个“自然的小国,经济的大国”。互动探究最终要的就在于信息的交流与总结。
参考文献
[1] 孙志宏.探究式学习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