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战争的诗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战争的诗词范文1
古往今来,歌咏人生的诗词真是太多了,但大多带有悲观色彩,及时行乐的一面。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便是很典型的。全诗只四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愈是“念天地之悠悠”,便愈是“感人生之短暂”,前瞻后顾,孤独悲凉,再加上人生坎坷,处处失意,便不免“怆然而涕下”了。这里有说“人生易老天难老”且不是悲观面对,而是告诫我们大自然的规律不容回避,应该珍惜生命,造福人类。虽然古今诗人们看到的是同样的客观存在,是同样的有限与无限的联结,但是经无产阶级革命家这么一说,便没有悲观的味了。这就是和其他诗人在世界观上的不同之处。
这首词的核心句子,或者说最足以代表这首词的精神的,便是那句“战地黄花分外香”了。这是对革命战争的由衷赞美。谁都知道,战争是伴随着牺牲和灾难的。尤其处在第一线作战的人,随时随地都有牺牲的可能。如果一是对革命战争具有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如果一是把战争看作是一种幸福,一种愉快,他就不会对“战地黄花”有一种“分外香”的感觉了。这如同当年马克思回答他女儿的话。女儿问他:“你的幸福是什么?”马克思只回答她两个字:“斗争。”这就是说,为全人类的幸福而斗争,才是他最大的幸福。可见,与马克思的人生态度多么一致。
这样的世界观,带给他的是革命的乐观情绪。这在的诗词中,不止一处可以看到。如《大柏地》:“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也是一例。村壁上留下一些弹痕,按常理说有什么好看的呵?但是在伟大的革命家笔下就是与常人不同。那些弹洞村壁,在斜阳、彩虹如带的映照下,就显得与众不同了。
这是词的上半阕。
描写战争的诗词范文2
浙江省编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本,单元结构包括阅读训练、写作训练、听说训练、字词句训练和古诗词诵读五个部分内容。全套教材由38个单元组成。每一单元的“诵读部分”选编两首古诗词,总共76首。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诗词的内容,每一首诗还配有一幅相应的图画。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和画融为一体,不仅方便于学生对诗意的掌握,还增添了古诗的趣味性。下面我们将谈谈几种不同内容的古诗。
一、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揭示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腐败的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怀古诗是内容与思想都比较沉重的一类作品。这类诗都是怀古惜今,“有感而发”,往往是诗人处于某种背景之下,前往瞻仰或凭吊历史古迹,回顾古人的业绩或遭遇,与自己内心产生共鸣,不禁发出对古人业绩的慨叹或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因此,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学生一定要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才能比较好地理解作者的处境和遭遇。
学习这类诗,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最重要的是教育广大的学生珍惜现在,珍惜拥有的一切,努力创造机会,创造未来。不要等到时间流逝之后还是两手空空。对着过去的一切只会感慨叹息。
二、咏物诗
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这类诗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新事物。人们身边的很多事物或许看起来平平淡淡,但它们或许都有自己的品格。很多人看起来或许并不是最耀眼的那个,但无论在何种环境之下,都要保持自己的品质。内在的散发出来的品质才是最持久最值得欣赏的。
三、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形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山水田园诗,带领我们走进了另一个世界。经过诗人的笔所描绘的山水田园,就像是呈现在眼前的一幅画卷,在这个充满压力、充满竞争的社会,闲来读几首山水田园诗,绝对是减压舒心的好方法。
四、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这些诗不仅反映了历史和政治。还呈现出了一种壮丽雄浑的艺术格调
五、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的一个永恒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学习古诗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 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文学教育是一种美育,文学教育应当给人以丰富的心灵体验。通过文学的陶冶,铸成审美的心灵。脍炙人口的诗词名篇,为人们喜闻乐见,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也非常适宜。学习诗词名篇,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诗歌意境的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2 感受文学形象,发展思维能力
中学生多读些诗词,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思维,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分,文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联想和想象,发展想象力。进而诱发创造性思维,这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古今中外,不少伟人对诗歌都表现出相当大的热情。据说。拿破仑出征时,骑在马上还在读歌德的诗。、、、等都爱读中国古典诗词,他们多数人还能写作精彩优美的诗词。这些伟人的思想境界犹如天马行空,富于创造性,跟他们深厚的古诗词素养具有密切的关系。形象思维则是创造力的源泉,而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3 间接接触社会,完善健全人格
描写战争的诗词范文3
一、王维边塞诗的内容分类
(一)战争类
战争类的边塞诗在王维所创作的诗词中占据主体地位,有描写危险战争场面的,体现边关战士勇敢杀敌、不惧生死,想要报效国家的英雄气概.比如从军行燕支行等,这些边塞诗具有相同的特征,即不会直接描写具体的战争,而是利用侧面刻画、紧张气氛的烘托等方式来叙述战争场面.比如陇西行当中,通过对士兵飞速报告军事情况的动态化描写,来体现战争的紧张.此外,战争类的边塞诗也存在一个显著的问题,即诗中含有诗人强烈的个人理想主义,大部分战争最终都获得了胜利,并且所有战士都勇往直前、所向披靡,特别是在燕支行这首诗中,王维更是为读者塑造了一个完全的战士形象,虽然体现的豪情壮志、慷慨淋漓,但整体显得过于夸张,少了一丝温情感.王维在亲自抵达边塞后,对塞外生活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因而开始揭穿并批判军队当中赏罚不明以及有功不及时奖励的弊病,体现对战士不公待遇的同情和不满,也更加关心边塞战士的情感世界,比如从军辞行陇头吟等.其中在陇头吟中这样写道:“关西地区的老将不胜悲愁,驻马倾听笛声不禁老泪横流.”再如老将行中,形象生动的总结了老将英勇壮烈的一生,青年参军勇敢善战、中年战绩赫赫却从没有得到任何赏赐、晚年为了国家重新披上战衣.整首诗流露着浓浓的悲凉之意,表达了王维对老将的深深同情.
(二)送别类
送别类的边塞诗大部分都是王维送别亲人和朋友远赴边疆时所创作的,表达了他对亲人和朋友去边疆的深切祝福以及对他们在边疆报效祖国的美好期望.比如在送陆员外送元二使安西送刘司直赴安西送崔三往密州觐省奉和圣制送不蒙都护兼鸿胪卿归安西应制等.这些送别类的边塞诗存在的共同之处,都是对边疆地区的景色的描写,借此来体现路途的辛苦,并且诗的结尾都是对朋友或亲人的祝福和鼓励,表达作者希望他们能够建功立业.由此能够看出,王维创作的送别类边塞诗过于相似,并且诗的形式也如出一辙,都是描写景色及抒感、遥祝和寄托的创作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这类边塞诗的情感真挚程度,因而其成就也不是太高.但这些诗词中却也留下了许多流传至今的经典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不可否认的是,这种送别类的边塞诗对于边疆景色的描写的确体现了边塞地区雄伟壮丽的风光,为读者绘制了一幅与众不同的边塞风景图.
二、王维边塞诗的审美艺术表现
(一)通过边塞景色表达审美意趣
使至塞上是王维刚到两周河西时所创作的边塞诗,诗中这样写道:“乘坐单车想去慰问边关,途径的属国已过居延.向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在天空中自由翱翔.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达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经到达燕然.”该首诗中的前两句表述的是此次出行的阵仗,即交通工具是单车,出行目的地是边关,途中经过居延,并且根据大雁北归能够判断出当时是夏季.看似平淡的表述,实际上诗人想要表达的是独自上路的无助和落寞.后两句是王维最擅长的创作手法,即以诗作画.茫茫沙漠一眼望不到边际,晴空万里却看不到一丝云彩,只有天上的一缕狼烟,在诉说着战争故事.转眼间到了傍晚,长河中倒映着红日.这其中,王维使用了对比方法来构图,具体包含以下几种对比.其一是形状上的对比,广阔的沙漠与一缕狼烟.狼烟是孤单的,而沙漠则是宽广无边的,一小一大的形状比较,让一缕孤烟更加醒目,沙漠更加广袤.其二是颜色的对比,沙漠的金黄色、天空的浅蓝色以及落日的火红色.蓝天下,一轮火红的落日垂在河上,在河面留下血红的倒影,为沙丘穿上了金色的外套.不同色彩之间彼此映衬,画面颜色凝重,反面衬托出边塞夜晚的凄凉,进一步表达出王维受朝廷排挤而难以诉说的情感.
(二)通过边塞故事抒发审美情感
相对于王维创作的山水田园诗来说,他的边塞诗通常会利用动态化的描写来突出阳刚之气,因为描写战胜需要进行动态化的烘托,否则将无法表现出刀剑齐动、铁骑驰逐的壮烈场面.若是将使至塞上视为一幅恬静的画卷,那么王维创作的陇西行则是一幅让人震撼的动态画面.诗中写道:“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一走就是十里,一扬鞭就是五里,漫长的路程风驰电掣般一闪而过.这是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他传来加急的军书,报告匈奴大军已将我大唐西域重镇酒泉全部包围.在收到军书后,抬头向西望去,只见漫天飞雪,望断关山也看不见烽烟的痕迹,原来军中的烽火早已中断.”王维在创作这首诗时,题材选择的角度极其独到,并没有像其他边塞诗人那样直接描写战争,而是通过报送军书这一片段来间接的描写.王维立足点既不是军书被送出之前边关遭受围堵,也不是军书送到后派遣援军,而是精细到快马告急这一微小的片段.他利用工整对仗的词句,通过夸张地语言描写出了军书送到途中的焦急、忐忑的氛围,根据漫天大雪中断了烽火信号,来突出快马传书的迫在眉睫.而对于战争的详细情况,则让广大读者自己展开想象.王维利用“烽火”“快马”“漫天飞雪”等意象,将读者带进了战争局势紧张、忧愁压抑、大雪纷飞的情景中,通过实景来体现虚景,让有形与无形有机结合,让具象和抽象深度融合.这种巧妙的构思,独特而细致,真正让他的边塞诗成为了一幅艺术作品,具有巨大的审美价值.
(三)通过边塞音乐体现审美理想
王维在音乐方面具有深厚的天赋,创作过程中不仅有着诗人的思想情感,同时还能准确地控制有限的音响,善于利用声音来描绘画面,体现生动的战争场面.比如从军行这首诗,就是一首集聚各种声音的边塞诗,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各种声音在耳边回响.其中这样写道:“阵阵的号角声,惊醒了正在熟睡的士兵,士兵们开始紧张的准备出发.敌军已经吹响了胡笳,战马嗅到战争的气息也兴奋地叫起来,双方都在争抢黄河.太阳落到沙漠的边地,战士们的厮杀声弥漫在整个沙漠中.战士们消灭了敌军,擒获了首领,将绳子套在他们的脖子上带回来献给天子.”该首诗中出现的吹角集合、战马嘶吼、胡笳悲鸣、马蹄踏水、硝烟拼杀等多种声音惟妙惟肖、跃然纸上,不仅展现了战争的艰辛,也歌颂了战士们勇敢拼搏、浴血奋战,为国家无私奉献的精神.根据听觉的多种感受来描写战斗的场景,每个场景之间的衔接变成叙事过程.这样的创作视角,与众不同、充满创意,用有限的文字表达出无限的意境.王维年轻期间曾担任太乐丞,当他达到河西时,对边塞风土民情,特别是音乐方面,有着独到的角度和想法.大部分的边塞诗一般将“羌笛”赋予“强烈的思乡”含义,但王维却另辟蹊径,在其创作的凉州赛神这首诗中,他真实地描写了羌笛在边塞风俗民情中的作用.诗中这样写道:“凉州城外街道上行人不多,百里以外的烽火台依旧能够看到虏骑所到之处飞扬的尘土.塞神的边塞军士敲鼓吹乐,与城东骑射一绝的大神共同比赛.”这首诗主要描写的是边塞中迎神赛会的场景,通过对乐器声音的直接描写,让其成为读者眼中的客观对象,不仅体现了边塞生活,同时又描写了当地的民俗文化活动,让人赞叹整首诗的韵律之美.
描写战争的诗词范文4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诗歌鉴赏 古诗歌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学会欣赏古诗词,既是传承中华国学的需要,也是提高文学修养、陶冶审美情操的需要。古诗词鉴赏对于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受到种种原因的制约,初中古诗词鉴赏教学长期处于低迷状态,教学现状很不乐观。如何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则是教师任重而道远的责任。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唤醒学生心中的诗意,引导学生品诗趣、析诗情、赏诗意。
一、品诗趣
写诗须有趣,方能引人。诗愈好愈耐人寻味。因此,我们读诗要学会品味,读出诗趣来。诗趣大致有四种,即情趣、意趣、理趣和志趣。
1.情趣
陶洲明的《归园田居》(其三)中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句,诗人本来“种豆南山下”,却是“草盛豆苗稀”的结局,可见他很不善农事,但诗人却不辞辛苦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一轮皎洁明月的陪伴下,劳动归来的诗人虽孑然一身,却心情舒畅。诗人肩扛着锄头,穿行在草丛间,皓月当空,这是一幅多么引人遐思的月夜归耕图啊!
2.意趣
例如,脍炙人口的《竹枝词》中有这样的表述:“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具有民歌风味的诗篇,诗的后两句巧用谐音双关、巧借天气景象,将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含情脉脉、楚楚动人少女那种羞涩疑虑、微妙复杂的内心情感描摹得惟妙惟肖,使诗的意趣平添隽永含蓄。读之如品香茗,清醇淡雅之味浓郁,令人耳目一新。
3.理趣
何为“理趣”,是指古诗词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或哲理性的人生感悟。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些精妙的句子都是作者人生阅历的沉淀与生命境界的表现。更值得一提的是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此句诗中,作者用“沉舟”和“病树”来自比,而用“千帆”和“万木”喻那些在宦海中的新贵们。此句原是刘禹锡感怀身世遭遇的愤慨之辞,但因其客观上包含着自然规律,后来人们更多地用其哲理义,即以自然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个人的沉沦不算什么,社会总要向前发展,未来肯定比现在美好。
4.志趣
例如,曹操的建安风骨诗作《观沧海》。此诗写出了诗人居高临下观赏沧海的雄姿和博怀,极富志趣,堪称咏志诗的代表。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写出了诗人借大海吞吐宇宙的意境来抒发自己“以天下为己任、建功立业、统一河山”的雄心壮志。读来让人激情荡漾,精神振奋。
诗虽有“意情理志”四趣之分,但一首诗往往是四趣皆备、水融的,我们不能生硬地去解析它。凡是脍炙人口的诗歌,都因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流传千古,人们品读再三,才能感悟出其中的真趣本味。
二、析诗情
诗歌的核心是情感。别林斯基说:“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教师应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深挖诗歌所蕴含的情感,这是学生学会赏析诗歌的重要一环。
我以杜甫的《春望》为例,谈一谈如何赏析诗歌中所蕴含的深情厚谊。此诗是作者描写“安史之乱”的一首名诗,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令人唏嘘,感人至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就是作者眼中的战乱中的长安城景色:春天早已降临长安城,但繁花似锦的国都却已残破不堪,只剩下乱草丛生。这句诗虽在写景,但我们却能从作者所写的景物中品读出诗人那痛彻心扉的忧国伤时之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作者把自己感时伤世的情感通过对“花”“鸟”的移情表达出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诗人用“连三月”来形容战争之久,用“抵万金”来表示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作者对战乱中的妻子儿女的那种牵挂、担忧、思念之情。“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更是把诗人那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由此可见,要领会诗词中的情感,就要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字里行间去发现、思考和感悟。在学习诗歌时,如能对作者的写作风格和写作背景进行深入了解,那鉴赏起诗歌情感来就会如虎添翼,事半功倍。
三、赏诗意
意境,是指诗词中情感、观念与环境、气氛的统一。诗词一般都有优美的意境。一谈到诗意鉴赏,人们脑海中就会浮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诗人用生动传神的笔墨刻画了一幅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试想:一望无际,空旷辽阔的边疆沙漠,只有“大”字方能壮其景;在寸草不生、荒无人烟的沙漠上,烽火台升起的那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异常单调,用“孤”来形容浓烟。但作者紧接着又用一个“直”字来表现它的强劲、挺拔、坚毅之美,而那横贯其间的九曲黄河,非“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受。其实,落日在我们印象中总有一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伤情怀,但这里作者却用一个“圆”字来描绘,给我们一种温暖亲切而又苍茫无边的感觉,让人浮想联翩。作者当时那种出使边塞、深受排挤、思乡感世的孤寂情怀,在这种景物描写中表现得酣畅淋漓。
总之,品读诗歌作品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它能将我们和诗人之间的距离拉近,融入诗人的世界,而我们只有通过对诗趣、诗情、诗意的解读,才能有效唤醒学生心中的诗意,与诗人一起感受喜、怒、哀、乐,从而更好地感受诗歌整体,领悟诗歌的独特之美。
描写战争的诗词范文5
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诗鉴赏,据课标版《考试说明》规定,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其形象;二是鉴赏其语言;三是鉴赏其表达技巧。那么评价的又是什么呢?是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无论是奖赏鉴赏还是评价,都必须以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为基础,因此,掌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是诗歌鉴赏的关键。而思乡怀人类诗歌在古代诗歌中占有绝对的分量。
2015年高考可能重点考查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对内容主题的评价。
(2)对思想感情的评价。
(3)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应从以下几点进行:
一、借助诗题、作者、时代背景、注释等
借助诗题鉴赏古代诗歌可以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例如,杨炯的《从军行》从诗题就可以看出是旧体乐府诗中的“征戍诗”――叙述军旅辛苦,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知人论诗也是鉴赏古代诗歌的好方法。
二、抓意象
意象是诗歌艺术中的精灵,了解诗歌中的意象是鉴赏诗歌的关键,也是把握诗歌思想内容的突破口。古代诗歌中有许多固定的意象,如杨柳多传达离别、怀远等情思,松竹梅则多传达高洁、坚贞之志……
三、抓动词、形容词、叠词等关键词
古代诗歌中常会有一些能使诗歌增色的词需要特别注意。例如,杜甫《登高》的头两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青、白、飞回等字修饰,开篇就为整首词定下了惆怅孤独、沉郁悲哀的感情基调;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早”,但因为是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明”便形象地表现了“早行”;李清照《声声慢》中则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叠字,层层渲染了一位愁妇的心理发展过程,描绘了一个心神不宁、郁郁寡欢的愁妇形象。
四、看修辞
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衬托、夸张、拟人、对比、对偶、反问、设问、比兴、借代、双关、通感等。鉴赏古代诗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最后两句就用对比手法表现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五、抓住诗歌的思想感情,就能答对一半题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诗歌以表情达意为最终目的,我们在鉴赏诗歌时,无论对其表达技巧、形象还是对语言的揣摩,都是为了解读诗歌的思想情感。鉴赏思想感情,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不同题材的诗作往往体现不同的思想感情,我们可以根据诗歌的题材,大致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高考中,常见的诗歌题材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送别抒怀诗
主要表现在抒发离愁别绪、别后思念之情等方面。如: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借送友人辞“凤城”而去,抒发了人世沧桑的感慨。
(二)羁旅思乡诗
羁旅思乡诗的思想感情通常是表现行役的艰难,漂泊的辛苦,对家乡亲人、国都君主的思念,以及对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羁旅思乡诗备受高考命题者青睐,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阅读这类诗,要结合诗人的生平,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中寄寓的复杂感情。
(三)闺情宫怨诗
所谓闺情诗,指的是以闺中思妇的情怀或愁绪为主要写作内容的诗歌。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有的是对出门在外为商为官的丈夫的思念,关切丈夫的生活和事业状况,感叹自己虚掷韶光,青春易逝。有的是对戍边和征战丈夫的思念,关心对方的安危,或者怨恨兵役和战争的残酷。所谓宫怨诗,是闺怨诗中比较特殊的一类,是专写古代宫女以及宫女失宠后所起怨情的诗歌。在宫怨诗中,抒写盼幸承欢、失宠被弃、孤寂善感、渴望爱情与自由是最常见的内容。
(四)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多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描写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和平生活的向往。如:
(五)怀古咏史诗
这类诗多叙述登临凭吊之事,描写所见所闻所想,常常运用今昔对比手法,表达出物是人非的惆怅,沧海桑田的感慨,追慕前贤建功立业的雄心,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怆等感情。还有的是借古讽今,劝谏批评当时的统治者的。
(六)边塞征战诗
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这类诗词大多和戍边战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已成枯骨的凄凉,一边是梦中相见的欢愉。虚实相对,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七)抑郁失意诗
这类诗的思想感情多是表现才华不能施展、抱负不能实现或有爱国情怀却得不到重用的。如:“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抒发了诗人被贬蛮荒的烦闷和归京无望的愁苦,表达了无法排解的抑郁与失意。
(八)民生疾苦诗
描写战争的诗词范文6
关键词:古诗词 有效教学 联想 想象
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实施建议,高二下半学期,语文教学进入到《唐诗宋词选读》选修课的教学。目前,苏州市各高中选用的是苏教版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学生对选修课学习不像必修课那样重视;二是学生缺少对古诗词相关知识的了解,如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境等;三是面对古诗词,学生普遍缺乏有效学习的方法,尤其是不能展开欣赏古诗词的重要要素——联想和想象。著名诗人艾青曾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所以,在鉴赏诗歌的时候,读者同样需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才能细细品味诗歌,感悟诗歌的意蕴。学生正是缺乏了联想和想象,才说不出个中体会,道不明期间内涵。
诗词是极其精炼的艺术,它以少量的文字包孕丰富的思想内容,联想和想象是诗词艺术的翅膀,同样也是诗词鉴赏的触发媒介。诗词作者在创作时,固然是心骛八级、神游万仞;而读者在品读时,必然也需发挥联想、展开想象,思接千载,寻求诗词之中所包含的无尽韵味。据此,笔者在《唐诗宋词选读》选修课教学中,指导学生以联想和想象来引领古诗词学习,从而提高古诗词学习的有效性,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以如下三方面为抓手。
一.了解诗人生平,想象写诗背景
“诗言志”,诗词是诗人抒发自己情感、表达自己志向的载体。诗人的不同经历和社会体验会激发其不同的思想情感并融入不同题材的诗词中。古诗词教学中,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写诗背景对解读诗词,理解其内涵起到关键的作用。引导学生循着诗词中的情感联想到诗人当时的生活与经历,由诗人的生平想象其写作背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诗词的解读。
例如,在学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如能由诗人生平展开联想,这首诗就不难理解了。指导学生在诵读该诗后,找出隐含诗人情感的诗句: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当问及这两句诗句中诗人的情感是否矛盾时,学生就开始争论不休。有人认为李白此时已失去抱负,对现实已消极至极;但与此相反,有人认为李白此时的心态还是很豪放的。这时笔者引导学生由此联想到诗人的生平,此诗为李白离开长安之后所作,李白一生欲为国家出力,最终病倒在赶赴战场的路上,虽然一生屡遭挫折,但其内心依然是慷慨激昂。由此,再回到该诗,想象写诗的背景。当时李白在看透朝廷黑暗之后选择了离开,失去了施展抱负的机会,内心必然充满伤痛,于是借助美好的梦境来暂时舒缓其内心的伤感,所以当从梦中醒来,会有看似消极的“古来万事东流水”之叹,这美好的梦就如他当初去长安时的情景,毕竟短暂,亦如水东流,但诗人并不会因为短暂失意而失去内心的豪放与爱国情怀,所以即使是痛也要痛得豪放,然后继续前行。可见,充分了解诗人的生平,想象其写诗的背景之后,诗人借诗言志的情感就不难把握了。
二.鉴赏诵读诗词,联想写诗意境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熟读的过程,就是读者体会和理解写诗意境的过程。“熟读”是“吟”的前提,更是鉴赏诗词的基础。诵读诗词,可以给予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抓手和依据,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赋予学生自主联想写诗意境的内容与空间。鉴赏诵读诗词,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赏析相同题材的古诗词
古代诗词的题材并不多,就每一首诗词来说,题材的划分是比较明显的。相同题材的诗词,其写作的角度、写作的内容、表达的情感、抒情的方式等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相似之处。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同一题材的诗词可以通过归类,打包一起让学生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学生就能够充分熟悉某类题材诗词中的意象、情感、表达方式等,并进行一定的概括总结。以后,在欣赏此类题材的诗词时,学生就有了类比的抓手,理解起诗词的意境来,也就能得心应手。
例如,在学习高适的《燕歌行》之前,笔者让学生收集了十几首边塞诗词:有王维的《使至塞上》;王昌龄的《出塞》;王之涣的《出塞》;王翰的《凉州词》;柳中庸的《征人怨》;卢纶的《塞下曲六首》等。学生通过诵读,自主进行归纳,总结出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乐器、情感倾向等,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掌握了边塞诗通常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衬托边塞战士苦寒之地的英勇征战,或是描写战争的残酷等等。此后,再来鉴赏《燕歌行》,学生就能结合自己对边塞诗的归纳和总结来展开联想类比,想象的空间更广阔,解读的视角更广泛。看到“寒声一夜传刁斗”脑中立刻会出现“月黑雁飞高”的情景,整个画面就会显得更加地寒冷和凄凉;看到“死节从来岂顾勋”就会想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更见士兵斗志的坚定……一句句的诗在学生脑中的形象丰满起来,诗词的意境也就一层层浮现,隐于其中的对比反衬手法和批判讽刺的主旨就逐步显现出来。
2.读懂诗词,领悟意蕴
要欣赏诗词,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把诗词字面上的意思读懂,但是不少学生却连这点都做不好。他们不会用联想和想象去合理地扩展诗词的字面意思,只是死抠诗词中那几个有限的文字机械地阅读,所以很难领悟诗词的内在意蕴。在欣赏诗词时,教师除了要引领学生了解诗人生平、化归诗词题材外,更要关注诗词本身,从中抓取主要信息,读懂诗词,领悟意蕴。
巴尔扎克曾说过一句有意味深长的话:“真正懂诗的人会把诗人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教师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联想,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从而品味诗意,走进诗人的意境。
例如,在欣赏马戴的《出塞》时,笔者要求学生赏析“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中的“缺”字。不少学生看到“缺”,又看到“缺宝刀”这个动宾式的短语,就不加思索地得出是“缺少宝刀”的意思。笔者又让学生将两句诗翻译出来,学生翻译成:将士们卷起旗帜,晚上夜袭单于,和胡兵乱砍一气,发现缺少宝刀。显然,这样的翻译是不合情理的,上了战场的将士,怎么可能在和胡兵乱砍一气后才发现缺少自己的武器呢?很明显学生没有结合诗句来分析这个“缺”字。要理解该字必须把这首诗好好地读读,要抓住诗句中的“夜劫”、“乱斫”等字眼展开想象,把静止的文字化成生动合理的画面。经笔者这样一点拨,学生重新翻译:将士们卷起队伍中的旗帜,衔枚疾走,夜袭单于,和胡兵经过一场激烈的打斗后,连锋利的宝刀都钝了。这样领悟意蕴就很确切,学生感悟到“夜劫”是有准备的行动,“乱斫”是战斗场面的激烈,然后在此基础上想像激战中的宝刀,钝或缺口应该是正确的意蕴。
三.联系生活体验,感悟诗中韵味
诗人写诗,肯定是有感而发,有情而抒,诗词是他们生活经历和真实情感的写照。有时读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情感的体验和诗人会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在诵读某些诗词时,教师就可以由诗歌的某个点而引发学生对自己生活经历和情感的联想,使自己走进诗歌,感受其中的韵味。
例如,在学习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时,里面有这样的诗句:枳花明驿墙。书上的注释为:墙边枳树的花使驿站的墙都显得明艳。这样的注释给人的感觉是诗人此时的心情不错,所以看到花时,觉得花很艳很美,使驿站也明艳起来。枳花在这里是来衬托诗人心情的,这样解读对吗?有不少学生频频点头,表示赞同。这时笔者启发学生联想自己早起的生活情景,有的学生沉思了一会,发出“哦”的声响,之后让学生再来赏析,他们就讲得很好:每天早起,天不是很亮,所以看到白色的花时,会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因为雪白的颜色在灰黑色的背景上越加显得白,这是颜色上的一种刺激,更是对天色的一种衬托,点明了诗歌题目中的“早”字。学生这样的理解,才更切合诗人的主旨。可见,学习古诗词时,有时如能联想到自己的生活体验,或许能更确切感悟诗词中的韵味。看来,学习古诗词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经验积累也有一定联系,所以,平时要引导学生用一颗细腻的心去留意身边的事物,多观察、多体会,做生活的有心人。
综上所述,阅读鉴赏古诗词,需要学生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这种联想和想像并不是天马行空地胡思乱想,而是由诗词本身触发,将头脑中贮存的表象进行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在这过程中,只有展开联想和想像的翅膀,才能更有效地理解古诗词,才能顺利畅游在古诗词解读的海洋。
参考文献:
[1]谭金芸.想象,在这里飞扬[J].语文教学通讯,2003(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