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斯诺克丁俊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斯诺克丁俊晖范文1
今年是上海大师赛举办的第7个年头,之前还没有哪个中国选手在这个比赛中问鼎,丁俊晖以往在这个比赛中的最好成绩仅为8强。这次比赛。他在并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带给期待已久的中国球迷一个巨大的惊喜,首轮5比2大胜吉尔伯特,次轮5比4绝杀世界第四墨菲。再5比2力擒世界第一罗伯逊。又6比2轻取今年世锦赛亚军霍金斯……
台球神童众星捧月,16岁成为职业选手
1987年出生的丁俊晖,今年才26岁,但在斯诺克赛场,却早已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早在2002年5月,年仅15岁的丁俊晖就夺得了斯诺克亚锦赛冠军。同年8月31日,他又问鼎了世界青年斯诺克锦标赛,成为中国首个台球世界冠军。
一个月后,丁俊晖又在亚运会斯诺克男单决赛中,3比1击败泰国选手素波森拉,获得冠军。随后,他又在埃及举办的世界台球锦标赛中夺得季军,追平了前辈郭华的最佳战绩。是年,中国台球协会向他颁发了“中国台球特别贡献奖”。
2003年,在世界职业斯诺克赛场上尚“无人认识”的丁俊晖,又两度战胜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的马克·威廉姆斯,震惊了世界职业斯诺克球坛。9月,凭借一系列让人信服的战绩,年仅16岁的丁俊晖正式转为了职业选手。
初登职业舞台,2005年中国公开赛一战成名
丁俊晖转职业后,尽管稚气未脱,却被戴维斯、亨得利等前辈一致看好,他们都说他“才气逼人、前途无量”。而丁俊晖也在球桌上以完美的表现,回应各方的期待。2004年2月,他首次参加温布利大师赛闯进16强。次年,他又在这个大赛中打进了4强,温布利大师赛似乎成了小晖的“幸运赛事”,在随后的几年中,他接连在这个赛事中获得佳绩,赢取了不菲的奖金。
2005年4月,丁俊晖在中国公开赛连克艾伯顿、傅家俊、达赫迪等名将,并在最后的决赛中战胜了“台球皇帝”亨德利,一举夺得冠军,成为最年轻的世界冠军。这还不算完,同年12月,他又在世界职业斯诺克三大赛之一——英国锦标赛中,一路凯歌高奏,并在决赛中击败老球王戴维斯,捧得冠军奖杯。第二年。他在北爱尔兰杯的决赛中,击败了不可一世的奥沙利文夺魁,成为有史以来第二个在20岁之前就赢得了3个排名赛冠军的选手。丁俊晖的横空出世,改变了英伦球员统治斯诺克球场的历史。同时也让这项本不属于中国人的运动,开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红遍全国。
泪洒温布利,性格弱点成进步瓶颈
2007年,丁俊晖又强势闯入温布利大奖赛的4强,并在首轮轰下了他的第一个147满分杆,成为电视转播史上最年轻的“147先生”,随后,他又在半决赛中,将王者归来的“台球皇帝”亨得利挑于马下。
然而,丁俊晖的决赛对手是被公认的斯诺克历史上最天才的球员“火箭”奥沙利文!
让人揪心的一幕发生了:当时,大比分落后的他不仅状态全无,更被身后的当地球迷出言羞辱,他在场下坐着坐着,突然就流下了眼泪。尽管那名球迷后来受到了惩罚,但丁俊晖以3比10的大比分溃败也显得实在是太扎眼了。第二天,全国多家媒体都开始讨论丁俊晖的心理问题,这个隐藏多日的定时炸弹终于爆发了。
相对于技术上的天赋,18岁的丁俊晖那时候似乎还没有学会面对压力从容比赛,他总能在领先时,打出好球,却在落后时,因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屡屡输给排名远低于自己的选手和过去的“福星”……这让他品尝到了“成长的烦恼”。媒体也开始用“伤仲永”的例子来怀疑他。
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丁俊晖偶尔的发挥中看到他的进步。2008年12月17日,丁俊晖虽然在英锦赛决赛中败给了希金斯,但他却在比赛中打出他个人职业生涯中的第2杆满分杆;他已经开始可以用安全球的杀伤力来赢得比赛……
2009年,丁俊晖强势回归,先是在中国公开赛上闯进了决赛,紧接着又在当年的英锦赛上梅开二度,问鼎冠军奖杯。2010年,他单赛季积分排名世界第一,并成功地杀入了年终TOP4。亨得利再次打起边鼓:“他已是最伟大的之一。”
不善言辞却常“语出惊人”,亨得利:与成长经历有关
与赛场上的成熟不相匹配的是,丁俊晖在场下仍显得比较“孩子气”。
2011年后,丁俊晖一边在球桌上连续创造辉煌,一边在场下留下了太多的语录。在温布利大师赛上输球后,他率先炮轰世界:“为什么不在圣诞节安排比赛,他们从来没有考虑过中国球手。”一个月后,他又因涉嫌消极比赛而被罚款,他再次发起牢骚:“输了,还被罚钱,太坑爹了。”只不过,这次他选择了在网上发声,而没有直接表态。他在海南公开赛输球后,又公开抱怨气候的潮湿:“比赛台和训练台不太一样,很多球都走得太过,球也不好控制。”去年上海大师赛输球后,他又抱怨比赛时间:“不喜欢在晚上比赛,平时晚上也不练球,打到后来越来越困,没意思透了。”最著名的一次“大嘴”事件,当数2012年他在英锦赛首轮输球后,情绪有些失控的他突然对媒体发飙:“我认为球桌不对,球迷也不对,一切都很垃圾。”多次公开抱怨的背后,是他承担的太多压力。亨得利也说:“丁俊晖打球很不轻松。看上去总是压力很大。这应与他从小训练的环境和经历息息相关。”或许,成长轨迹枯燥单一的丁俊晖,很难短时间内洒脱从容。希望未来的他也能像亨得利一样享受斯诺克,放开自己内心的压力。
“75”三杰渐渐隐退,丁俊晖迎来称霸最佳时机
随着奥沙利文不再专注于斯诺克,希金斯、威廉姆斯等人的渐渐老去,曾经“75”三杰一统江湖的局面已荡然无存,斯诺克迎来了没有霸主的“战国时期”,80后新人开始抢班夺权。就球技而论,丁俊晖无疑是未来盟主的重要候选人。
斯诺克丁俊晖范文2
“先打一颗红球,再打一颗彩球……”
城铁八通线末班地铁,拥挤的车厢中,几个女孩子正叽叽喳喳谈论着。
“彩球是要捡出来的,等所有的红球打完之后,再按黄绿棕蓝粉黑这个顺序把彩球一颗颗打完,红球一分,彩球按颜色……”说话的女孩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一名大二的学生,刚和两个同学结伴去看了斯诺克中国公开赛丁俊晖的首场比赛。
小晖中国赛的首场秀也是第二个比赛日,本届比赛主办方在可供销售的23000多张球票中,特别拿出3500张作为低价票销售。和很多丁俊晖的纷丝一样,三个女孩子抢到了每张100元的丁俊晖单场门票。
那一晚,“神童”丁俊晖以5比3有惊无险击败杰拉德・格林晋级16强,八局中的两局单杆过百精彩表演,让三个女孩子在看台上一饱眼福,而那一晚,北京大学生体育馆的上座率也达到了90%。
然而,像她们这样主动去看比赛的女球迷并不多,现场观众中仅30%的女球迷,大多是陪着家人、男友而来,她们很多人也还不能完全看懂比赛。
男球迷来看球,看重球星的技术,女球迷则出于对球星的喜爱。
4月1日第二轮16进8的比赛堪称世界斯诺克排名前12位高手之间的对决,尽管选定直播的是丁俊晖VS塞尔比的这场,但另外的三场希金斯VS马克・威廉姆斯、亨德利VS罗宾逊、艾伯顿VS瑞恩・戴的比赛,其精彩程度并不逊色。
与大多数关注丁俊晖的球迷不同的是,一位仰慕尼尔・罗宾逊已久的中国女球迷,不但在比赛前跑到罗宾逊下榻的酒店要签名,还坚定地从第一轮比赛开始追随罗宾逊。
内场票距离球桌近,自然也要贵些,即使是480元一张,执着的女球迷也丝毫不在意,随时守在偶像球桌前,为他鼓掌加油。而艾伯顿与罗宾逊的四号台处于场馆最东北角,即使坐在看台最高处,观众也无法看到这一台的战况。
精彩的一幕出现在第二局,开局后罗宾逊连续叫黑球得手,在接连打出8组红球加黑球后,澳大利亚帅哥向着147分发起冲击,在他清完最后一颗红球,并将6颗彩球按顺序击入袋中后,这位女球迷激动得一声高呼。
这一声,也打破了赛场的宁静,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的观众,此刻齐刷刷地将目光都投向了东北角。
小晖的魔杖
在中国,看斯诺克就是看丁俊晖。六届斯诺克中国公开赛,丁俊晖是否出战,往往决定着整个斯诺克中国赛的上座率,也决定着黄牛们手头的票价能否随着赛程水涨船高。
3月29日首个比赛日,大学生体育馆售票处排起了长队,20块一张的低价票,很多球迷买的是外卡轮和第一轮比赛球票。也有人花了几百元买了套票。不过对于接下来高于20元的场次,很多球迷表示是否接着看,还得根据自己的时间来定。
今年46岁的尚先生是亨德利的铁杆球迷,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就一直关注所有关于享德利的比赛。同时,尚先生对所有斯诺克球手的情况都如数家珍,这次他买了三张每张3280元的全程套票,和家人一起欣赏比赛,用他的话来说,中国赛每年不过一次,能这样近距离地观摩世界高手比赛,非常值得。
赛场内,丁俊晖的每一个动作牵动着球迷的心:小晖抱着球杆长考,看台上的球迷也相互窃窃私语,有的甚至抬起手比划着击球线路;小晖击出的球力量或轻或重,离入袋仅有咫尺之隔,一片啧啧的叹息声便随之响起;而当被击之球准确落入袋中,小晖立刻就被淹没在掌声的海洋。
赛场外,丁俊晖的每一场比赛也牵动着黄牛们的心:从第一轮与格林的交手开始,黄牛们眼巴巴地盼着小晖一路高奏凯歌,以备随时炒票。果然。4月3日,丁俊晖一路过关斩将,击败格林、塞尔比、艾伯顿、艾伦,杀到马克・威廉姆斯面前,黄牛们把决赛的票价炒到了400。这样的票还是19排的价,12排就得600了。
斯诺克比赛必须保持赛场的绝对安静,除非一局终了,绝对不允许观众在比赛中随意发出声响或进出赛场。4月3号的半决赛在丁俊辉和马克・艾伦之间展开,第4局,以3比0暂时领先的丁俊晖发挥欠佳,这时一位球迷上了趟洗手间,结果等回来时第5局比赛已开始,赛场大门暂时关闭,忠于职守的志愿者把他挡在门外。
心急火燎的球迷急得团团转,这一耽误,200块钱一张的票耽误了这局不说,还受这个气!起初,他还安静地侧过头观看大门口液晶屏上比分的变化,随着马克・艾伦展开的组合式进攻,这位球迷的情绪也显得越来越激动,然而,尽职的志愿者继续维护赛场秩序,继续挡驾,好在丁俊晖控制了局面,赢下这一局,这位球迷才落下心来,在第5局后的休息间隙里进了赛场。
丁俊晖的球杆如同一支魔杖,左右着斯诺克在场内场外的热度。
斯诺克的春天?
如果说,大多数的中国球迷还是追着丁俊晖的比赛看,那么随着斯诺克大赛培养的“铁杆球迷”越来越多,观众的关注点变得多种多样。
一些“技术派”爱好者更喜欢欣赏“火箭”奥沙利文的表演。“火箭”亮相是在第三个比赛日,官方售价为350元的单场票曾一度一票难求。遗憾的是,“火箭”在当晚的表现大跌眼镜,输给了田鹏飞,甚至让某些爱好者大呼假球,令买了高价票的观众大失所望。
在中国人民大学,同样掀起了一阵斯诺克热。中国公开赛开赛头一天,人民大学的“斯诺克明星校园行”见面会上,容纳400人的逸夫楼礼堂座无虚席。三位球星的亮相犹如好莱坞明星登场。
临时排名第15位的艾伯顿是上届斯诺克中国公开赛冠军,尽管看上去略显刻板,但却深得人大学子们的喜爱,会上有学生向他抛出问题,艾伯顿都会很认真的一一解答。
有人对他的比赛进程控制得很慢询问其原因,“磨王”解释,很多对手包括奥沙利文都抱怨过他打球非常慢,但这不是他故意的,“这也许是我的一种策略,可以拖挎对手,而使自己进入状态,尤其是对付奥沙利文打球这种风格急躁的对手”。
斯诺克丁俊晖范文3
每年9月,上海徐汇区万人体育馆的外部墙壁都会挂起数十位身穿马甲、手持球杆的斯诺克明星巨幅海报。画中人是参加上海大师赛的顶尖高手,也是这座圆形雄伟建筑一段时间内的主角:老当益壮的希金斯、俊逸潇洒的塞尔比、英气逼人的特鲁姆普,当然还有来自本土的骄傲丁俊晖、傅家俊、梁文博。不过,有些搞笑的是梁文博身着笔挺西裤马甲,脚上却穿着一双白底色休闲鞋。
10年来,印象中的梁文博无论是什么级别的比赛,领结总是斜斜地打在烫得并不平整的衬衫上,“老磨王”埃伯顿甚至还嘲笑过他的袜子太短了,可见其大大咧咧、不修边幅的形象深入人心。但是,每次踏着刘德华那首《中国人》的入场歌曲走进赛场,这位黑龙江小伙子总会拿出十二分的认真,一丝不苟地处理着球台上的每一颗球。他微微倾斜着脑袋,咬着下嘴唇,嘴角稍稍上翘,炯炯有神的目光沿着笔直的球杆传递到白色的母球,在母球的撞击下,五颜六色的目标球干净利落地落入袋中,与袋角边缘碰出清脆的响声。
初识梁文博,还是2005年中国公开赛。当春风得意的丁俊晖过关斩将,以外卡选手身份一举捧得中国公开赛冠军时,同样只有18岁的外卡选手梁文博躲在角落,默默擦拭着眼角的泪水,独自抚平被“金左手”马克・威廉姆斯5比0轻取的伤痕。他和丁俊晖都生于1987年,梁文博只大不到一个月。距离那场比赛转眼已过10年有余,丁俊晖夺得了11座排名赛奖杯,而梁文博只有两次打进排名赛决赛,一次是2009年的上海大师赛,以5比10负于如日中天的奥沙利文,最近一次就是2015年英锦赛决赛,他以同样的比分败在尼尔・罗伯逊杆下。
如果说梁文博6年前在本土发威尚不足以震撼斯诺克球坛的话,那么后来在千万英国当地观众的眼皮底下,与“澳洲一哥”联袂奉献史上首次非英伦三岛球员参加的英锦赛决赛,则让更多人记住了这张典型的亚洲面孔。
英俊小生的面庞,阳光男孩的笑容,个性鲜明,喜怒形于色,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抛开斯诺克不谈,梁文博拥有比丁俊晖更容易走红的外在条件。著名斯诺克专栏作家大卫・亨顿至今仍对2008年世锦赛上梁文博可爱而率真的“场外表现”津津乐道,当时的现场主持人罗伊・沃克送给他“是走是留”这个绰号,也一再出现在外媒的报道当中。
斯诺克不是选美,球杆出成绩才是道理。尽管依然未能打破自己职业排名赛冠军零的纪录,但此次英锦赛梁文博实现了多项突破:首次闯入斯诺克世界三大赛决赛;世界排名再度闯进前16,首次获得了大师赛的参赛资格。丁俊晖早在18岁就已经完成了这样的成就,对于梁文博这样天赋有限、依靠勤奋刻苦的球员而言,能在28岁的年纪实现,也算难能可贵。当年,傅家俊刚刚出道时,曾被誉为“神奇小子”,但直到11年后的大奖赛才斩获职业生涯第一座排名赛奖杯,同样大器晚成。
在丁俊晖长期低迷的情况下,另一位中国球手的悄然崛起着实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何况梁文博进攻果敢凶狠的球风更容易博得观众好感。整个英锦赛7场球,梁文博一看到进攻的线路和角度,哪怕是一丝一毫的缝隙,在可攻可防的情况下,一定会选择进攻,长台入袋的精彩画面屡见不鲜。本次比赛,他共打出30杆50+,其中包括8杆破百,尤其是对傅家俊的1,4决赛,他开局连续打出单杆106分、132分、138分,让全场观众看得如痴如醉。有球迷在世界斯诺克协会的官方推特中评论说:“仿佛看到了中国的火箭。”决赛迎战实力、经验、天赋均远高于自己的罗伯逊,尽管一直处于落后,但带着3比5的比分结束上半时,梁文博91%的长台成功率高于对手的85%。
欧洲体育网著名斯诺克记者肖恩・费伊几年前曾发表文章,详细解析了梁文博的打法和风格,认为优缺点均非常明显。长处在于惊人的长台进攻能力,能够准确把握机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出单杆高分,让对手毫无还手之力。但是,在运气或手感不佳时,会给对手留下更多空间。此外,他在进球的选择和做安全球方面均需要改善。事实上,职业生涯进入第十一个年头,梁文博在这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面对特鲁姆普、汤姆・福德和大卫・格雷斯,他都顽强逆转取胜。尤其是击败特鲁姆普一战,1比4之后的连下5局令人叫绝。险胜傅家俊,他也是6比5绝杀对手。重压下的心理成熟程度已经显著提升。
有人说梁文博打球容易急躁,发挥得好大杀四方,发挥欠佳一溃千里,才华横溢,也容易阴沟翻船。从过去这几年的比赛来看,这种说法不无根据,但两位国内评论员庞卫国、任浩江均认为,经过多年打磨,现在的梁文博驾驭、掌控、解读比赛的能力已经全面提升。比赛中,梁文博更加投入,相比从前,在球势的选择判断上更加成熟,处理球时也越发冷静,不再一味靠拼准度取胜。
相比技战术层面,他在比赛中精灵古怪的举动赢得了“表情帝”的雅号。一声声胜利后的狂吼,一次次失误之后的自嘲,甚至自扇耳光,既不虚张声势,也不矫揉造作,相由心生,由感而发,在这位长着一副娃娃脸的大男孩身上,一切都那么真实!无论成功还是失败,他丝毫不掩饰内心的情感,正如决赛后接受采访中提到家人的支持,他再次流下感触的泪花。
首次大师赛,梁文博就将遭遇自己从未胜过的克星希金斯。时隔3年半,希金斯仍旧记得2012年世锦赛首轮10比9险胜梁文博的情景。他对梁文博的球品与人格给予很高评价:“决胜局梁打进一颗红球,但球杆轻轻碰到另外一颗,当时我就知道他肯定犯规了。不知道当值主裁塔布是否看见了,但梁主动承认,很诚实。我们常常看到足球场上出现的假摔等欺骗行为,相比之下,能在斯诺克赛场上看到很多彰显公平竞赛精神的行动,这些传统一直没有改变,在梁身上看到了很好的例证。”
如果说希金斯的褒奖是来自前辈的鼓励,那么同为80后球员的墨菲也是对梁文博推崇备至:“作为斯诺克球员,我无比尊重梁,他能打出非常漂亮的斯诺克,有一些球充满想象力。他是一位个性鲜明的球员,观众都很喜欢他。不管是我这个对手,还是重大的比赛场合,他都无所畏惧,终有一天,他将成为这项运动的赢家。”
斯诺克丁俊晖范文4
10月 17日晚,全国体育大会斯诺克个人赛冠军肖国栋以及名将丁俊晖在网络上对世界“开炮”,指责PTC(职业斯诺克球员巡回赛)报名费太高,而奖金又少得可怜。
一石激起千层浪。斯诺克球星对PTC的指责究竟是无中生有,抑或是合情合理的心声?
球手炮轰国际:我们就是打工仔
自从巴里・赫恩担任世界主席后,斯诺克的各类赛事明显增多,他希望斯诺克运动的影响力扩大。从去年开始,赫恩一手创办了PTC这项赛事,PTC现在每年有12站,职业排名赛也增加到了9站,斯诺克赛季跨度长达9个月。也就是说,球手很可能每个月都要打两站比赛,征战世界各地。PTC的奖金不高,积分也不多,但参赛需要的各项费用昂贵,选手们基本上挣不到什么钱,甚至会倒贴,这让他们苦不堪言。最近,据传PTC赛事明年将增至20站,这个消息让很多选手坐不住了。
事情的导火线显然就是肖国栋发表的一则充满了愤慨之情的微博。10月17日晚间10∶40,肖国栋在的微博中率先开炮:最近有些破事不得不说了,其实我真不想把这些事说出来。首先我很感谢您,赫恩先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比赛!但实际上都是你一厢情愿的,有没有问过我们球员的感受?我们就好像一群打工仔,无休止地在为你打工,边干活边亏钱。你倒是很美,从来就没见过你出现在比赛场地,可能你也不敢出来……
为了进一步说明PTC的详细情况,20分钟以后,肖国栋又发出了第二篇微博:来说说实际情况:首先我问你们知道PTC是什么吗?就是个花钱买积分的比赛,但不打又不行。每年有12站PTC报名费1200英磅;6站欧洲费用3000英磅;每个月在英国交1000英磅费用,一年要待8个月左右,还没算其他餐旅费。
你说我们背井离乡为了什么?不是给他们英国人打工的?肖国栋说。对于职业运动员而言,通过参赛获得奖金,是他们获得收入的重要渠道之一。但肖国栋称:PTC进入64强奖金才200英镑,进入32强500英镑,进入16强1000英镑。还不够买路钱。
肖国栋的话引来丁俊晖的声援,作为中国旅英军团领军人物的丁俊晖,在微博上第一时间做出回应。听说明年会增加到20站PTC,兄弟们还有钱吃饭吗?今年还能吃两碗方便面,明年就没那么富裕了……明年大家准备买好帐篷,带好干粮,裤腰带勒紧点……
其实,肖国栋和丁俊晖并不是第一个站出来说话的斯诺克球员,本赛季骤然增多的PTC赛事,由于奖金低,比赛时间过于密集而招致了很多斯诺克球员的不满。早在2个月前,四次世锦赛冠军约翰・希金斯在接受英国BBC采访时就曾说:“巴里・赫恩掌管斯诺克这项运动之后 ,增添了很多赛事,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是斯诺克运动员们暂时还不能像高尔夫或者网球运动员们那样,为如此繁忙的比赛安排好自己的时间表。原来我们每两个月打一场比赛,而现在一个月就要比三到四场。这样对于一个有小孩子的年轻家庭来说,就很难在家庭和繁忙的赛事之间做出选择。”
今年已经两次夺得PTC站赛冠军的“火箭”奥沙利文,在谈到对PTC的感觉时,无奈地表示,许多职业球手打PTC赚不到钱,但是为了积分却不得不打。虽然很糟糕,但是又没办法,球手们是没有太多选择的。
官方回应:下赛季赛程奖金没定,可能会调整
面对众球员的指责,世界新闻发言人伊万公开表示,希望球员不要不知足,他们已经很幸福了。
“每站PTC的报名费是100英镑,而总奖金有5万英镑,其中冠军奖金为1万英镑,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我们并不认为报名费过高。而且,如果球员能够以世界前24的排名结束巡回赛,他们就能进入总决赛,总决赛的奖金更高。”伊万说,“想想职业高尔夫赛的奖金设置,有一半的高尔夫球手在巡回赛上是一无所获的。”
伊万还辩称:“据我们了解,PTC涉及排名,所以大部分球员还是欢迎的。我们也理解报名费、交通费以及住宿费可能对于球员来说比较高,我们也在寻找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不过我们仍然认为,如果球员表现足够出色,赢得比赛,他们赢得奖金的机会也不少,打得越好,拿得越多。”
事实上,自从英国规定烟草公司赞助体育赛事不再合法之后,斯诺克少了一大资金来源,“钱”景更加暗淡。然而斯诺克项目本身也亟待变革。由于比赛冗长沉闷,不利于电视转播,更无法引起赞助商的兴趣,众多斯诺克球手们疲于奔命却赚不到钱,自然怨声载道。
斯诺克“钱”路在何方?对巴里・赫恩来说,这的确是个难题,然而更值得他忧虑的,是该如何挽救斯诺克正不断萎缩的影响力。
解析PTC:设立原意想打破“铁饭碗”,引入竞争机制
说到改革PTC赛事,那就不得不来解析一下,究竟PTC是何方神圣。
PTC赛事是世界主席巴里・赫恩去年一手创办的赛事,旨在增加比赛场次,推动斯诺克运动的发展。PTC(Players Tour Championship)全名就是斯诺克球员巡回赛。这个系列的比赛本赛季共有12站,起初的设想是4站安排在英国本土举行,4站安排在德国、比利时等欧洲斯诺克运动的新兴国家举行,余下的4站延续希金斯“世界系列赛”的模式,把斯诺克赛事带到更加偏远的地区。
过于分散的赛事举办地,增加了国内年轻选手比赛资金、办理签证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最终新赛季的赛程中有6站安排在英国谢菲尔德斯诺克学院举行,其余6站安排在欧洲举行。
每个分站的球员巡回赛积分虽然较传统的排名赛低很多,只有其他常规赛的三分之一。然而考虑到系列赛的总数量,对于职业选手来说还是有必要积极参与的,特别是那些处在前16、前32以及保级边缘的球员,如果能够在这个系列赛中拿到一两千分甚至更多,都是极大的收获,参考以往的年终排名,前16、保级的争夺基本都在几百分之间。对于需要保级的选手,这个赛事尤为重要,因为当12站系列赛全部结束后,总成绩最好的24人可以进入PTC总决赛,总决赛的前8名自动保级。
球员巡回赛对于排名前列的高手也有相当的吸引力。对于想要成为年终世界第一的高手,假设只参加6站巡回赛,即便仅取得平均每站前16的平庸表现,积分也能够额外增加4500多分,如果参加更多的分站赛、取得的成绩更好,这个积分累积下来相当可观。在目前未限制职业球员参赛站数、未改变现有排名赛积分体系的情况下,球员巡回赛完全能够左右各个档次球员的最终排名。如果沿用2009/2010赛季的排名赛积分体系,对于同级别的球员,放弃两站球员巡回赛近乎于放弃威尔士公开赛,放弃三站球员巡回赛近乎于放弃上海大师赛。
赫恩原本是想用积分制来刺激球员,引入竞争机制,以期原有一整年排名不变,让球员凭借老本,坐吃山空的局面有所改善。另外,PTC每站3天的赛制,且将比赛贯穿全年,地点又分散在英国本土和欧洲大陆。用意是为了解决职业球员无球可打的局面,另有让更多的业余球手享有“丑小鸭变天鹅”的机会。其次,可能也考虑到安排只有3天的比赛时间,全部的比赛均设为7局4胜。
中方声音:专家力挺赛事改革
对于肖国栋和丁俊晖炮轰世界的举动,中国斯诺克国家队总教练李金认为,两位中国球手的举动是有必要的。“斯诺克对于他们来说,就是谋生的手段,PTC这项赛事场次多虽是件好事,但每站奖金过于低了一些,比如去欧洲德国站的比赛,小晖他们在路费上就是很大的负担。”
斯诺克丁俊晖范文5
球 风
奥沙利文球风干净利落,击球快速准确,常常在对手还没有反应过来时就发出致命一击,因此,他被称为“火箭”。他至今还保持着最快赢球纪录,当年的世锦赛上仅用了5分20秒即清毕。奥沙利文还是位左右手都能打球的选手,具有很强的表演欲望。
丁俊晖虽然内向,但好强的性格让他的进攻明显好于防守,精准的打击能力弥补了很多走位上的不足。随着比赛经验的丰富,他的防守能力也在逐渐加强,已经越来越接近辉煌时期的亨德利。亨德利独领近十年,他的过人之处在于近似神奇般的走位,攻防全面得近乎完美。
魅 力
单论个人魅力,仅仅还是个大男孩的丁俊晖自然没有任何优势可言。他沉默寡言又中规中矩,社会历练也差了很多,再加上谈吐等素质,他的身上必然缺少成熟男人才能散发的魅力。
亨德利、奥沙利文之间的胜负也很容易分辨出来。每当奥沙利文比赛时,听听观众席上女球迷的尖叫声,就知道他所散发出的雄性荷尔蒙是多么强大。因为大多数观众都会站在奥沙利文一边,这也成为刺激亨德利赢得比赛的动力。
互 评
作为后辈,丁俊晖对两位前辈自然尊敬有加,那么亨德利和奥沙利文到底是怎样看待丁俊晖的呢?
亨德利在几年前就开始注意这名来自中国的年轻选手,只是他没想到丁的成长速度如此之快。亨德利认为:“丁的出现已经改变了斯诺克只在欧洲受到热捧的格局,随着中国选手越来越多的涌现,斯诺克肯定会真正成为全球性的运动。”
斯诺克丁俊晖范文6
斯诺克运动在中国的历史并不长,但这项需要技巧和智慧的运动在中国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可能有人会反对我的观点,说小丁没有什么文化、也没有学历。但我要说的是:智慧和学历跟此项运动没有必然的相关性,至少没有绝对的相关性。以前,我们常说中国足球队之所以没有能力走出亚洲、走向世界,是有所谓的“恐韩症”、是因为“没有读书”、没有“精神”等等,其实都不是,原因就像前面说的:没有认识和把握关键的问题。
关键问题是什么呢?
从斯诺克运动本身来看,要在这项运动之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其一是要有稳定的心理素质;其二是要有合理的节奏;其三是杆法、走位,等等。这些可谓都是这项运动最为关键的几项素质。单单从这场比赛来看,梁文博打得当然不够好;而小丁打得也好不到哪里去。但梁也具有了上述说的那些素质,而且从技术分析看,梁也不落下风,为什么会失败?
造成这种状况的真正原因或本质原因是什么呢?
起决定作用的或者本质的原因有三项:高度、角度和力度。这三项素质决定了一个斯诺克运动员的成就。联系到营销,也受到启发颇大。
小丁这么几年来不能成为“超一流”的选手,以及经常出现莫名其妙的失误,其实是因为在斯诺克这项运动中所显现的“高度”不够,而“高度”将决定了他达到的成就。而梁文博是后起之秀,一些球经常走不到位,也是由于角度和力度掌握欠火候造成的。丁俊晖最终是赢在了“力度”和“角度”(虽然大家高度都不高,姑且这么说)。
在这方面,斯诺克运动和营销在道理是相通的。就营销来说,笔者认为“高度”是取得营销“成就”的最关键的条件和素质,没有“高度”一切只为“销”产品或服务,很难达到从“营”到“销”的境界。以前,我们知道品牌的“三度”,主要从消费者层面进行定义。现笔者将高度、角度、力度比喻成营销的三项最关键的素质,就姑且叫做营销的“三度”吧。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三度”对营销工作的影响。
营销的“高度”
斯诺克运动的“高度”是要有大局观,胆大心细,良好的心理素质,像奥沙利文一样,风卷残云,泰山压顶。营销上也一样,没有造就营销的“高度”就不能形成营销的“势能”,没有“势能”当然就不能产生“动能”使产品货畅其流。
高度取决于天赋,更取决于平常的积累和对问题的思考。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不是天才,也少有惊世骇俗的天分。那么,就要求你平时多看、多思考。凡事都会有规律,都会有解决的办法,但思考至关重要。多做逻辑思考和水平思考,而不是直线的思考。很多时候,线性思考只会直接跳过对问题“假设”的论证,直接把假设当作结论了。
要多做战略性思考,从各个方面和维度进行考量。如:自身的方面、与其相联系的方面,这样做了会影响到自身或者竞争品牌或者其他不相关的品牌什么。反之呢?等等。
营销的“高度”可以通过“技术思考”获得;也能通过营销过程中的“锻炼”获得。但我们在营销过程中经常出现这样很不利的现象:一旦产品卖不动,自然想到促销;谈到营销不是广告就是终端。实际上,一个产品卖不动肯定不只是这样简单的原因,但为什么销售人员很自然想到这些呢?只是跟基层营销人员当时(或者长期)的处境相关的。
基层营销人员基本上是处在“线下”活动,对产品研发、生产工艺、包装、价格、品牌推广等等发言权很少,整天在为产品铺货、经销商管理、终端拉动、销售任务忙得焦头烂额的,久而久之思维定式了――反正想了也白想,干脆轻松点,不想了。很多营销人员久了就会出现前面提到的“瓶颈”。
其实,问题的核心是没有掌握思考的方法。
我记得几年前在给一个产品做创意的时候一位营销前辈的话:换个角度,“长度”就是“高度”。有了战略思考的方法和习惯,你的营销才会有“高度”,而“高度”决定了你营销生涯的“长度”。
营销的“角度”
还是引用那位营销前辈的话:换个角度,“长度”就是“高度”。这说明角度的重要性。没有角度,长度可能还是长度,高度可能还只是空空的“高度”。
斯诺克运动中,三点一线的球很难打,为什么?是因为打这种没有角度的球,打了就打了,没有了下文,没有为下一个球制造机会,也就没有延续性。
营销需要系统,但更需要突破。尤其对一个营销人员而言,找到一个突破口来解决首要问题很关键。当年,青岛啤酒通过资本运作解决了兼并问题,其战略上值得敬佩,但在处理某些市场的“融合”以及纯市场问题时,也出现了问题。笔者认为,主要的角度的问题。
例如,在西南某省,青岛啤酒先选择渠道作为突破,花了大力气,最后失败了,为什么?因为竞品的渠道基础很好。幸好,一开始没有选择终端作为常规的突破口,要不损失更大,因为在终端的投入更大,而终端领导品牌很容易跟进,使你的攻势化为乌有。现在青岛在西南某省终于找到了突破口了――消费者,利用品牌效应持续进行宣贯,最终取得了良好的回报。
营销的“力度”
为什么从丁俊晖和梁文博的统计数据看,小梁占有优势?但结果是小丁却赢得了比赛?最大的原因是小丁打球的力道掌握很好,知道利用角度和掌握力度。在日常的销售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业务人员将大量的精力和费用投入到无法控制的环节上。旺季做消费者活动花了很多钱,但被终端占用了大部分费用;淡季对终端的维护基本上成了白送,起不到作用;促销员成了摆设,可有可无
这样花了很多钱和精力,就有力度了吗?不见得吧。前面的案例已经说了,角度选对只是找到了一个突破口,至于你能不能取得突破,那要看力度。“力度”永远不是蛮力所能达到的效果。青岛在华南某省进行渠道攻势,力度很大,但没有收到任何成效;但在消费者层面进行大力度宣传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说明力度一是要用对地方;二是要用到恰到好处集中、聚焦。
消费者对促销可能获得了一定的“免疫力”,但只要抓准需求,掌握好节奏和力道还是可以引起共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