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实习工作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软件工程实习工作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软件工程实习工作计划

软件工程实习工作计划范文1

关键词:毕业实习;企业实训;软件学院;高等教育

1背景

毕业实习是软件学院本科教学计划中十分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课程。认真抓好毕业实习工作,提高毕业实习质量,是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关键环节[1]。

2003年11月广东省教育厅发出的《关于试办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2]中指出,在软件学院的发展过程中,建设一批能够培养大量具有竞争能力的实用型软件技术人才的基地,面向企业,产学研结合,为普通高校培养本科层次软件技术应用型人才起示范作用,并以此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以及运行机制的创新。在该通知精神的指导下,针对软件学院毕业实习的特点,我院与IT实训企业合作,探索出校企联合进行企业实训的一种实习模式。近年我院的毕业实习按照这种新模式有序地进行,从以往软件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考核以及就业情况来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毕业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软件学院本科毕业实习在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各高校对这一环节也非常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措施、计划以保证毕业实习教学目的的达标[3-6]。我校四年制软件学院本科毕业实习的教学计划一般安排在第六学期结束以后,为期三个月。实习内容主要是安排学生到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企业去,强化课程理论知识和开发技术体系,参与企业项目开发流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开发工作,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毕业设计和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充足的知识准备和思想准备。根据以往我院本科毕业实习的实际情况,我们对毕业实习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在毕业实习的计划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软件实践教育方向模糊。软件实践教育的方向应该是面向就业技能培养和综合素质塑造。但是,学生在大学前三年中,大部分学习内容都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锻炼较少,这种情况导致学生理论和实践脱节。当前,软件实践教育的主要实施方案是在开设理论课程的同时,安排学生进行上机实验,而上机实验的内容和层次与软件行业的实时发展不相匹配,实践教育方向不明确。这种模糊的教育方向导致学生在毕业实训时因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差距太大而感到实训和工作压力过大。

(2) 理论课程设置与软件行业发展需求不匹配。软件行业应用的快速发展,使得软件技术日新月异。这些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出现,能够更好地适应软件行业的应用复杂性和专业性,而高校软件学院理论课程设置不能尽快适应这种变化,导致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能直接应用于毕业实训和工作中。

(3) 师资力量跟不上教学计划要求。软件学院的教学内容需要紧跟软件行业的发展,当前高校软件学院的师资大多数都是教学科研型人才,缺乏软件行业企业的开发、设计和管理知识经验。这种情况导致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需要差距较大。

(4) 实习教学计划与就业导向脱离。软件学院的毕业实习一般都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项目开发案例作为实践内容,这样的实习教学计划事实上是本科教学的重复和再现。而且,在毕业实习的计划中,与就业导向有关的内容如工作前景分析、公司应聘面试和软件企业文化熏陶等环节几乎没有。

(5) 学生参加企业实习的目的性不强。企业实习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将学生大学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二是将实习经历转化为工作积累。所以企业实习最终是要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使学生毕业后能立即全面地投入到工作中。但是,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很多学校的实习内容并未直接导向就业,目的性不强。

(6) 校企合作的力度和深度不够。毕业实习一般都是大三结束后安排学生去企业实训,在此之前学校和企业的沟通力度不够,未能即时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和就业需求调整毕业实习计划,致使实训内容滞后单调,而且在学生毕业实习的过程中,由于对实习的目的不明确,学生实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往往不够。

以上这些问题是软件学院毕业实习计划和实施过程中必须得到合理解决的问题。如果不能合理解决这些问题,毕业实习就失去了作用和意义。

3企业实训模式探讨

毕业实习是软件学院本科毕业生的必修课,如何让学生通过毕业实习取得应有效果,毕业实习的模式是关键[7-8]。根据CC2005课程体系设置和当前毕业实习面临的主要问题,我院在毕业实习模式的设置过程中采取了以下相应措施,逐渐形成了一种主要以企业实训作为毕业实习内容的模式。在该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采用不同措施来解决毕业实习面临的主要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1) 学校和企业共同加强师资力量建设。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紧跟软件行业的实时发展,学校需要加强软件工程专业师资力量,选送教师去软件企业或软件培训机构进行知识和技能培训,鼓励教师进行高新软件技术的学习、开发和研究工作。实训企业根据当年毕业实习的内容,安排具有相应理论教学资格和软件开发经验的工程师作为教师,教授毕业实习的理论基础知识和指导学生的毕业实训工作。

(2) 学校和实训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为了使企业实训能贯穿学生的四年本科学习,学校和企业在学生大学一年级就开始执行合作协议,形成“3+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年的学校学习加一年的毕业实习。这种长期的合作协议使学校和实训企业可以共同承担人才培养风险,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共享。

(3) 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理论教学及毕业实习计划。按照CC2005课程体系结构和软件行业发展实际需求,学校和企业共同调整理论教学计划和企业实训计划,使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4) 学校和企业共同确定毕业实训内容。根据软件行业的实时发展情况,校企双方共同确定毕业实训内容,明确毕业实习目标,使学生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学到用到的知识能够紧跟软件行业的发展,并能将其直接应用到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中。

(5) 学校和企业共同指导学生就业。毕业实习的最终目的是导向就业,所以学校与实训企业在合作协议及毕业实习内容中应对就业问题进行协定。校企合作协议约定:根据学生毕业实习的任务和方向,推荐学生去对口企业就业,口头签约率需要达到一定标准。这样企业在学生实训过程中存在一定压力,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实训。而且,学校和企业可以根据软件行业发展实时调整实训内容,紧跟软件行业的工作岗位需要,直接导向就业。

4企业实训实例

我院毕业实习以企业实训为主,建立了北京和成都两个企业实训基地。在我院探索出的企业实训的模式下,实习过程从内容到形式都较以往发生了较大变化。实习内容由学校专业教师与实习单位根据学生课程学习规划和企业开发项目共同商讨、研究而决定;实习组织由学院教师在统一计划指导下有序进行;实习指导以实习单位高级技术人员为主、以学校专业课教师为辅共同承担。下面以我院2008年本科毕业实习为例,说明企业实训的计划和实施过程。

(1) 实训目标。

熟练使用Java或者C#编程语言,掌握基于B/S构架的应用服务器软件的安装、配置、管理和开发。掌握J2EE或者.NET软件开发体系架构,能独立根据客户需求完成企业中小型软件设计解决方案。掌握主流软件企业常用开发建模工具和设计模式;深入研究和熟练掌握职业技能岗位技术要求。掌握现代IT企业软件开发的规范和标准,熟悉软件项目开发立项、分析、设计、编码、测试、部署、结项等完整规范流程。在项目实训中养成良好的表达、沟通、协调能力,感受企业文化,体验团队合作精神。掌握快速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方法,培养良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笔试、面试技巧,并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

(2) 实训特点。

实训过程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案例分析/项目过程体验(2周);第二阶段――专项技能训练/开发环境熟悉(2周);第三阶段――项目实战/技术综合规范应用(4周);第四阶段――探索性软件项目实践/毕业设计课题软件项目开发(5周)。实训过程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浅到深,使学生能更好进入角色、接受知识。

在案例分析/项目过程体验阶段,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案例贯穿软件工程的各个阶段,使学生对软件工程项目的全部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开发团队,使学生切身感受软件开发的全过程,了解现代软件企业开发需要具备的基本开发技能。

在专项技能训练/开发环境熟悉阶段,通过项目案例分解演示,使学生深刻理解项目中各个角色的工作职责和岗位技能要求,通过项目实践专项强化各个角色岗位职业技能,使学生以自己特有的角色积累软件工程项目实战经验。

在项目实战/技术综合规范应用阶段,通过项目开发团队,强调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提升个人职业素质,而不仅仅是技术开发能力。

在探索性软件项目实践/毕业设计课题软件项目开发阶段,实训学生根据前三个阶段积累的软件专业技能,独自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项目开发工作。在实训中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三个月的实训中保证每个学生完成8000~10000行的代码量,并且能够独立承担角色岗位的开发任务。

实训过程中,工程师对学生进行多角度考察和测评,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优点和弱点,便于学生能进行正确的定位。结合现代IT企业用人岗位需求,讲解编写简历规范、面试技巧,并请各个IT企业对学生进行实践考察、面试和座谈。

(3) 实训角色。

结合学生分组情况和自身条件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实训角色,包括项目经理、配置经理、需求分析员、数据库设计员、界面设计员、程序员和测试员等。

(4) 实训内容。

Rational 统一开发过程,软件项目管理、软件需求开发、用例设计、软件分析设计、软件编码技术(J2EE或.NET)、数据库技术(Oracle 10G或SQL Server2005开发实现)、软件测试技术、企业文化、项目过程体验等。

(5) 项目实战。

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实训项目进行实战。如移动彩铃营销综合信息系统、网通大客户管理信息系统、行政执法管理系统、酒店数字化管理系统、积华医药物流管理系统、职业技术院校信息化系统统一平台、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信息管理系统等项目。

毕业设计课题项目开发阶段以项目组的方式进行,但在这个阶段不再区分角色的职责,而是每个项目组的学生根据小组选择的项目,自己独立完成项目中的某一个毕业设计子系统课题开发,包括从这个子系统课题的需求分析、详细设计、编码、测试到子系统部署全部软件开发流程,最终以自己开发的子系统形成各自独立的毕业设计论文。

(6) 实训考核。

实训考核分项目组考核和项目成员考核两部分,实训学生成绩=项目组成绩×60%+个人考核成绩×40%。项目组考核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开发涉及的软件工程及项目管理、数据库、开发语言、需求分析、系统设计、项目实施和项目结题等。项目成员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掌握具体技术概念程度、编码习惯和熟练程度、职业素养、创新和钻研精神等。

(7) 实训总结。

实训结束后,学生需提交如下项目资料:项目组提交最终版本源代码工程、软件安装程序、用例模型、数据库设计模型、数据库文件;项目组提交软件项目计划、需求规格说明书、概要设计文档、模块开发卷

宗、测试文档、用户手册、项目周报、阶段评审记录、配置管理文档和软件质量保证文档等;实训学生提交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毕业设计项目成果和实训总结报告。

5结语

以企业实训为核心的毕业实习模式的形成和实施,可以改革软件学院办学体制,创新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优质软件实习基地,整合校企专业师资队伍,提高毕业实习质量,培养综合型软件人才,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实践表明,校企合作实施企业实训所培养的软件人才,可以更快地掌握软件行业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能更好地适应软件行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何火娇,罗威,杨红云,等. 校企合作办学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J]. 高等农业教育,2008(5):38-40.

[2] 广东省教育厅. 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试办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S]. 粤教高(2004)30号.

[3] 刘震. 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课程置换看软件专业师资队伍建设[J]. 福建电脑,2008(10):186-187.

[4] 熊才权,梅清,王春枝. 校企联合的IT专业生产实习模式研究与实施[J]. 理工高教研究,2007,26(4):114-115.

[5] 王海晖,熊凡. 校企联合的计算机专业毕业实习模式探索和实践[J]. 电脑与电信,2008(7):106-111.

[6] 卢瑾,李洪煜,王小号. 校企合作共建软件实训中心的探索与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2):134-136.

[7] 张广泉,杨季文. 面向校企合作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21):29-32.

[8] 张安民,张远辉. 校企合作共建生产型实训基地的创新[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8):242-244.

Reform of Pattern of Undergraduate Diploma Practice for College of Software Technology

XIAO Ke-hui, XIAO De-qin

(College of Software Technology,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China)

软件工程实习工作计划范文2

关键词:软件工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2-0018-02

1前言

软件工程知识对于软件行业的从业者,包括管理者、开发人员、测试人员都具有必要的指导作用。《软件工程》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本、专科生在高年级阶段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建立在高等数学、程序开发语言等课程的基础上,将工程化原则引入软件开发过程。对于专科生,这门课程往往开设在第二学期下半学期,或第三学期上半学期。学生的编程知识还相对薄弱,没有完整的项目开发经验,加上软件工程本身技术、原理、方法相对复杂,大量的概念和理论往往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难学。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解决面对问题我该“怎么做”和“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和探索学生到底应该获得什么,企业到底需要什么,如何增加专科生毕业后找工作时的市场竞争力,如何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需求,增加专科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是改进授课目标和方式的原则。

2课程改革初探

“专科注重技术学习和培养,应用技能学习是主要内容。”针对这个培养目标和上面提到的课程改革的方向,我们选择了科学出版社的《软件工程与项目实践教程》作为主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的《软件工程》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Software Engineering Theory and Practice》作为辅助教材。主教材围绕“网上书店”系统,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软件工程及项目管理知识技能,把整个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通过项目问题、工作情境、归纳总结、拓展提高、思考提高5个模块介绍,实现了“实践—理论—实践”的目标。两本辅助教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规则及相应的专业词汇,用更多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软件工程的“方法、工具、过程”。同时,我们同步开设《软件文档写作》,该课程完整地展示了可行性分析报告、项目立项书、需求分析书、概要设计书、详细设计书和项目测试计划、测试总结等软件生命周期中的文档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软件文档是软件产品的一部分,是软件生命周期中前阶段的体现和后阶段工作的依据。这门课程和软件工程相互进行了有益的补充。

2.1加强英语学习

最新的IT技术资料、行业标准如CMM等、操作系统、编程环境和研究成果绝大多来自英语国家[1]。一个合格的软件行业从业者,能够紧跟软件业的迅速变化,英语水平至关重要。中国软件企业是印度的5倍,而印度软件的出口额几乎是中国的30倍。英语语言环境的问题是原因之一。专科生英语水平普遍较弱,给专科生施行双语教学还是不太现实。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加上广泛阅读专业外文书籍,不但帮助学生提高专业外语水平,而且体现了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在课程学习中,要求学生能够记住专业词汇和缩写,比如DFD、WBS等,要求学生课余分组完成辅助教材《Software Engineering Theory and Practice》中一些篇章和段落的翻译,并相互交流。严格要求促进了学生科技文献阅读能力的提高。

2.2运用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内容和相关的案例被制作成图文并茂的PPT在课堂上展示并传递给学生,可以把软件生命周期各阶段产品如项目开发计划书、项目管理计划书、需求分析等完整地随堂展示,给学生带来了更大的信息量。利用简单的图片和网上共享的动画资源,使学生在短时间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加深印象。例如,我们把DFD图、状态转换图、JACKSON图等图表分析工具,用动画形式演示数据的流向,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

2.3实验、实践、实习,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实验主要是对主课本中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方法的学习和验证;实践是在课程设计阶段学生分组完成选题,组内成员分工合作,按工程化的方法分析、设计和实现选题;实习是给学生创造机会,到公司里去替岗代工,适应和体会岗位要求。通过各阶段实际锻炼,增强了学生独立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增强了学生规范的工程设计与实现能力、增强了学生阶段性文档写作能力,使学生能够体会到知识储备和实际岗位要求的差距。

软件工程的思想应该贯彻到软件开发过程中。首先,在计划的阶段,会根据软件的规模、工期、人力等因素制定软件开发计划和管理计划,规范的开发流程促进沟通和利于软件维护。其次,敏捷开发、程序的模块化、增强功能模块的共享性和通用性,要求程序规范开发,有完备的开发文档。此外,培养规范开发习惯,积累规范软件产品,是软件公司立足市场,获取订单和海外代工项目的关键所在。本着这个原则,在实验、实践、实习过程中,注重软件工程思想的渗透,要求学生遵循规范、加强合作;注重开发过程的进度和成本控制;通过过程监控和测试保证软件质量;明确和满足客户需求;软件开发成果必须存在于容易理解的书面文件中。在实验、实践、实习过程中,对学生从技术、管理、产品三方面进行考核和评价。

2.4任务驱动探究式案例教学

《软件工程与项目实践教程》是符合任务驱动探究式案例教学[2]的教材,实现了“网上书店”项目的策划、分析、设计、实现、测试、的全过程。每个阶段在讲授时都遵循提出问题、讨论解决方案、解决(工具、方法、阶段性产品介绍)、总结(概念和相关知识点)、知识拓展(知识补充和相关案例介绍)。课程讲授前,布置任务(提出问题、指出要阅读的相关参考文献章节);讲授中,启发诱导学生参与讨论、积极发言、自由表达观点、勇于质疑探究问题、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教师及时解答学时的问题和对讨论进行总结;讲授后,布置作业巩固课堂知识。

2.5用Excel编写项目管理工具

保证软件项目成功完成的条件之一是软件项目开发过程可监控。这是项目管理范畴,也是软件工程教学中容易忽视的部分。通过阅读《人月神话》,学生明白了“人/日”、“人/月”和“代码行”是标注软件规模的单位,学生尝试估计软件规模,并用他们熟悉的Excel开发出项目监控的条形图和线形图。具体思路和方法参见参考文献3,不在此赘述。

2.6鼓励学生获取行业知识,扩大知识面

介绍软件工程的最新技术和发展方向,如面向对象技术、快速原型技术、软件重用技术、集成化CASE工具等。介绍常用的软件工程网站、论坛等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进解决问题和继续学习的有效途径。鼓励学生阅读比尔·盖茨、丁磊、马云等领袖人物传记。

3结语

通过课程改革,促进了授课教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勇于参与、探究的学习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提出了更加具体和严格的要求,学习过程中信息强度大,参与度高,按阶段考核学生实验、实践、实习成果,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陕西西安710061)

参考文献:

[1]文翰,黄国顺.“软件工程”课程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究[J].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2008,(23).[2]夏方林.“软件工程”教学改革探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9).

[3]刘炜.软件工程实现项目监控的方法[J].信息与电脑,2010,(3).

基金项目:

本文系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改项目“《软件工程》教学改革探索(项目编号:11JG007Q)”所支持。

软件工程实习工作计划范文3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 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课程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其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并能够灵活运用到今后的软件生产和项目管理工作中。为了更好地达到此目标,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有必要对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和探讨,通过课程改革放弃分散的项目开发,采用项目教学法,使学生能更好的将所学的知识进行串联和汇总,培养学生软件项目管理的思想,树立工程观念。

1 项目教学法的内涵

项目教学法也叫项目学习法(Project based learning,简称PBL)。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黎加厚认为:“基于项目的学习是以学习研究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为中心,通过学生参与一个活动项目的调查和研究来解决问题,以建构起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能运用到现实社会中去。”

2 项目教学设计与实施

(1)选定项目,创设情境:在《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中,教师设计一个典型的、完整的、实际的软件项目案例,将案例按照软件生存周期模型展开,作为贯穿软件工程各阶段的主线;学生根据实际的开发流程构建开发场景,结合具体的项目进行项目分析和任务分解,再分析每个任务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以完成任务的形式来组织学习内容。教师利用“虚拟实战项目”引导学生进入项目研境。

(2)分析项目,制定计划:根据确定的项目制定详细的活动安排计划和学习时间计划。按照所选项目,教师制定各阶段的任务表,对学生进行一个从软件计划、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软件开发全过程的训练。项目组成员对学习完成这个项目进行总体规划,做出详细的时间安排及对项目学习中进行的活动提前计划。

(3)独立探究,完成项目:成立项目组是项目教学法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学生按照“小组软件过程”的管理办法参与项目实施过程。每个项目小组选出项目经理,并对小组成员分配相应的角色。项目组成员按照确定的项目和制定的计划,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从项目开发的准备工作、系统分析过程、系统设计过程、软件测试到系统实施,完成项目开发,使学生通过实验室工作来实际应用在课程中所学的概念;按照软件工程课程的要求,文档的书写也是要掌握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撰写文档之前,利用网络资源,阅读别人的格式和内容,鼓励创新,能够撰写符合国家标准或ISO标准的工程文档;通过开发项目,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查阅资料、设计系统、调试编程直到解决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撰写相关文档并提交,实现一个软件项目从分析、设计到实现的全过程,培养软件开发能力,积累开发经验。

(4)成果交流,活动评价:成果交流分为平时评审和期末答辩两种模式。平时评审按项目阶段进行,各小组汇报进度并提交各自的实证材料,教师给出成绩,密切追踪学生的学习情况;期末评审是在小组完成全部工作的基础上,以答辩的形式实行;项目教学法中的活动评价可以多个方面进行,如:项目的选择、项目组成员的表现、计划实施、交流讨论、成果展示等。活动评价是过程评价和期末评价,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的良好结合。教师不仅是评价的客体,而且也是评价的主体,评价的结论为教师反思教学提供诊断性意见。

3 研究结果分析与结论

选取一个班级作为实验班,通过一个学期的实验教学,及对学生学习习惯、合作能力、学习方式等个方面做问卷调查,评价调查结果统计如表1表2所示。“1”表示完符合,“2”表示比较符合,“3”表示不太符合,“4”表示不符合。

以上数据表明,项目教学法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采用这种教学法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合作完成一个中等规模的软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实现一个规范化的软件项目从分析、设计到实现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刘延申.美国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简述[J].教育研究,2001,(10).

软件工程实习工作计划范文4

论文摘要: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必须重构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模式。主要从理论教学、专业软件实习、课程设计3个方面设计了物料需求计划实验教学系统,并探讨了教学实验系统的新思路和改进方法。

国内外大学经济与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践经验都证明,单纯依靠传统课堂传授知识的方式,不但难以使学生真正掌握基础理论,更不可能使学生具备实务操作技能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注重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中的实践环节,特别是实验环节的教学。我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物料需求实践教学是生产运作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物料需求模拟实验教学应该更好地研究如何使生产运作管理的实践教学适应现代企业生产管理要求的创新转化过程。

1工商管理专业实验环节教学的意义

现代企业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素质及专业实验室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因为:

(1)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高等学校实行“统招统分”的招生分配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作为就业活动主体的大学生,只是需要初步具备相关工商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就能对国有企业生产流程进行有效管理,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要求很低。这种长期以来我国管理学科高等教育一直沿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搞教学,“一支笔,一张纸”搞科研的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与工商管理学科面对的国际大趋势和国内大环境是不相符的。为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要求,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强和富有创新欲望的人才,仅靠传统教育模式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应该通过专业实验室建设,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平台,专业化软件为工具,为经济管理专业教育融入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思维,解决工商管理学科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2)实践证明,工商管理专业实验室不仅仅是普通的计算机机房和网络中心,更是专业理论与实践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科学研究和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基地。实验室应具备向工商管理专业提供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各种环境和条件。

归纳起来,建设工商管理专业模拟实验教学系统有以下4个目的:

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源于人的创造力,而创造力不但需要创新教育来开发,而且需要实践活动,只有源于实践又转化到实践中的创新活动才有意义,专业实验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条件。

二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能比较熟练地分析、处理本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

三是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企业的能力。通过专业实验,让学生掌握应用一种或几种本专业领域的通用软件,例如熟悉生产运作管理领域的“MRPⅡ—生产管理”软件,该软件包含了基础数据管理子系统、营销管理子系统、主生产计划子系统、物料需求计划子系统、车间作业控制子系统、物资采购管理子系统这六大子系统。

四是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的能力。通过参加教学实验,使用已知的理论和技术学会从实验中获取新知识,探求和学习新的技术。

2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

物料需求计划是生产运作管理理论知识的中枢,在生产运作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知识的运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物料需求模拟实验教学系统设计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环节:

(1)生产运作管理理论知识的课堂教学。在该环节中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概念、生产运作流程、物料需求计划编制所需的基础数据、营销计划、三层次生产计划(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生产进度计划)、物资采购计划等。并针对生产运作管理理论特定的概念与知识点(如物料清单、MRP运算逻辑等重点和难点知识点)进行专题的训练,使学生一方面理解透彻这些理论,同时也熟悉相关模块的操作。

(2)物料需求理论知识的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学生主要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的企业物料需求案例,提高学生系统应用能力。在对理论和软件操作有了全面熟悉和掌握的基础上,提供另一种类型企业的生产环境和产品的综合课程设计题,由学生系统地进行生产计划系统设计和在计算机软件上运行。通过这一阶段的训练,学生就具备了进入某一企业后,着手收集资料、建立产品生产计划的基础数据、编制企业的生产计划和控制生产活动实施的能力。

(3)物料需求软件实习。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辅助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不是仅仅重视计划的编制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软件中突出各种概念和知识点的直观表达,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概念和知识点的实际意义。例如,由于工商管理本科学生没有工作的实践经验,“计划覆盖期”、MRP矩阵运算和排序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概念和核心知识点。学生实习时作了如下的安排:

其一,加深学生对“计划覆盖期”这一概念的理解:计划覆盖期内的数据全部在毛需求和净需求计算结果中展现出来,只是在[

各周期中没有需求的物料的需求量为零。这样,学生就可以很直观地观察到所设置的计划覆盖期在计划编制中所处的时间段和所起的作用。

其二,有意识地设计计划数据,使得当物料需求计划编制完毕后,通过图1所示的数据能够直观地观察到某一在途物料被使用的周期、被使用的数量以及在各个周期被使用的情况等信息;通过图2可以观察到在库物料被使用的时间、数量和首先被使用的时间。通过这两个界面的训练,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和掌握净需求量计算时是如何处理在途物料和在库物料的数据的处理。

其三,数据的排序。以图2为例,不仅展现了物料K1—0113的净需求量的计算过程,而且展现出了物料按照有限能力倒排序的结果,使得软件模拟的生产计划与企业的实际运作相一致。

通过实验,要求学生对MRPⅡ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实习用MRPⅡ软件的结构与数据运算传递特点、实习软件与标准的MRPⅡ系统结构比较等撰写实习报告,对实习的内容进行融会贯通,全面地巩固实习的效果。

综上所述,物料需求模拟实验教学系统设计流程图(见图3)从3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生产运作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水平。

3物料需求模拟实验教学的总结与改进思路

3.1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使得该实践性教学环节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是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在学生采用软件实习和课程设计前,由教师对基本的理论知识进行简要的介绍,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使得学生能够更快地理解软件的相关内容、提高实习的效果。

二是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由于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教学会给学生带来新的障碍,如有些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缺乏了解,一些学生适应能力不强而对新的学习方式适应的时间较长,学生有畏难情绪等等。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控制手段,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及时进入状态以获得预期的效果。我们在软件实习的每一阶段都抽取一部分学生进行操作和理论检查,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压力、并巩固每一阶段的成果。在实习即将完成的时候,采取操作与随机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对所有的学生的实习效果进行检查,既达到了检查实习效果的目的,又为学生提供了一次学习的机会。

三是对整个物料需求模拟实验教学系统的知识进行综合与总结,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连贯性。让学生通过理论教学,课程设计和专业实习后,对生产运作管理过程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

3.2改进的思路

《生产与运作管理》是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很强的核心课程之一,现代市场经济对于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该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需要突破传统的模式进行创新。我们做了以上的尝试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该教学方式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一是教学模式改进。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上,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走出去”,在操作实习的过程中安排几次时间比较短、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的参观学习,获得现代企业的实际生产活动的感性认识。同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还可以采取“请进来”的开放式合作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实习效果,聘请在企业生产第一线从事专业管理工作、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参与教学软件和辅助教学资料的设计和编制工作,并承担一部分实践性内容强的讲解工作。

二是完善教学的内容。在对学生进行理论课程的测试的同时,安排学生认真完成课程设计实习报告和软件专业实习报告的撰写,让学生在课程设计和软件实习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综合和总结,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应用理论和应对各种生产方式实践的能力。

三是教学组织方式的改进。在这种实践性辅助教学方式下,学生会面临多种新的困难,需要教师全天候的适时辅导。但是,一个专业教师不可能同时解决整个实验室所有学生遇到的问题,因此,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除了安排精通专业理论知识、熟悉工厂的生产管理实践和精通计算机操作的教师以外,可在专业实习前,抽出专业知识扎实,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进行实习前的熟悉工作,实习开始后这些学生也能起到带动整个实验室的学生学习。从而确保实习期间能有足够的教师和学生全天候指导学生的实习工作,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良好的实习效果。

参考文献

[1]万福,段杨.我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中心建设的思考[J].高教研究,2005(4):44-50.

[2]何维克,鄢家利.大学生英语学习状况调查认知与现实[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79-81.

软件工程实习工作计划范文5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软件学院,辽宁葫芦岛125105)

摘要:针对进一步提高软件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质量,提出充分利用工作学期,与国内著名软件企业开展“5+2+2(学期)”联合定制培养,探索软件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阐述如何通过校企联合、企业定制的软件人才培养实践,提升学生工程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提高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卓越人才;企业定制;感知企业;一体化管理

文章编号:1672-5913(2015)15-0054-05 中图分类号:G642

基金项目: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软件工程专业卓越人才‘企业定制’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UPRP20140076)。

第一作者简介:曲海成,男,讲师,研究方向为软件架构技术、高性能计算技术,quhaicheng@lntu.edu.cn。

O 引 言

依据国家中长期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规划,教育部于2010年6月出台重大教育改革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该项目致力于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软件工程是应用计算机科学理论和技术以及工程管理原则和方法,按预算和进度,实现满足用户要求的软件产品定义、开发、发布和维护的工程或以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工程实践性非常强的工科专业。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未来5年我国信息化人才需求可达2000万人,而每年至少需求80万人以上的软件人才,我国软件高级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未来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瓶颈。鉴于软件产业的迅速发展及对软件人才的强劲需求,国家高度重视软件人才的培养,国内有200多所高校先后设立了软件工程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紧缺的软件人才。但是,一般高校在专业教育上往往注重学术研究,更多关注课堂教学效果而忽略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毕业生的工程能力弱、岗位适应能力差,使得软件人才的培养同软件产业的发展和企业的人才需求产生了较大错位。一方面,培养的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层次较高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软件企业常常招不到高质量、符合企业需求的员工。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矛盾,根本原因在于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这样的矛盾也造成了我国软件人才体系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了软件产业的落后。因此,“卓越计划”要求高校必须改革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机制,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多层次的、面向应用的、高质量的中高级软件人才,这也是当前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亟须解决的大问题。

1 卓越人才“企业定制”培养模式

1.1 培养目标

“卓越计划”具有3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作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专业之一,从2002年创办之初,便确定了“工程型、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早在2006年,软件学院便与国内外著名软件企业开始合作,以项目实训的形式率先在省内高校开展合作教育,为学生搭建高质量的实践能力培养和就业平台。2011年开始,软件学院通过与著名软件企业联合培养,实施企业定制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以知名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强化工程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深层次校企合作为载体,以优化培养方案与改革教学方法为手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面向软件企业的开放式办学体系,提高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努力为社会尤其是软件企业培养大批能力型、创新型、复合型的高素质、国际化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1.2 “5+2+2(学期)”培养模式构建

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及校企合作教育的要求,软件学院充分利用著名软件企业的项目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依据企业需求及软件产业特点,开设企业定制培养班,探索面向软件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实践教育培养模式,提出了“5+2+2(学期)”联合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整个培养模式面向4年制本科生,共分9个学期(包含2个暑假工作学期)完成。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企业定制”培养模式侧重于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参与教学,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整个学生培养模式分校内培养和企业培养2个阶段。校内培养阶段以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工程基础为核心,通过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课程综合训练项目(项目来源于企业真实项目)来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企业培养阶段,学生利用1个工作学期(大三暑假)加1个学年(大四1学年),在企业完成项目实训、毕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学习,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最后,校企双方联合进行毕业设计指导。

2 实施方案

自2006年以来,软件学院在近10年的校企合作实践中,已经形成了公司选择、方案评审、过程监控、成绩考核、就业管理等一整套机制,在此基础上按照“卓越计划”培养要求和特点,充分挖掘与著名软件企业深度合作的潜力,先后与东软睿道、大连华信、文思海辉、甲骨文等国内知名软件企业进行专业共建,结合学校工作学期的有关要求,创新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工程实践基地与就业基地一体化建设的路子。

2.1 定制人才培养流程

“企业定制”联合培养模式下,人才培养流程如图2所示。

整个流程由前期准备阶段、联合培养方案制订、学生选拔、企业培养和入职指导5部分组成。前期准备阶段通过走访实训基地、明确企业用人需求,确定校企合作定制人才培养方案的初步框架,签署校企合作战略框架协议。由企业全程参与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实验、实习、综合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制订,解决高校课程体系与行业及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为“企业定制”培养模式奠定框架基础。学生选拔环节,实行双向选择,学生首先会到企业进行短期参观实习,了解企业文化及技术发展动态;企业在四年级上学期到学校进行宣讲、笔试和面试,达成共识后签署三方协议。企业培养环节,结合企业需求和学生爱好,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开发能力培养以及团队协作开发能力培养。企业培养后期侧重人职培训,职场礼仪、职场沟通、职业发展规划等专项学习都在这一阶段完成。

2.2 教学体系构建

在整个“企业定制”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卓越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相对于传统课程体系,新的教学体系由公共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专业限选和专业实践4部分构成(见表1)。整个教学体系学生需要修满188.5个学分才可以申请毕业答辩。其中公共基础教育(包括数学、英语、思想政治等)课程方案由基础教学部和软件工程系联合制定,由基础教学部负责具体实施。专业教育和专业限选课课程方案由软件工程系和合作企业联合制定,软件工程系负责具体实施,面向对象程序设计、.NET框架程序设计等应用性较强的课程由校内老师和企业导师联合讲授。

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强调与企业深度合作,双方共同实施。“定制培养”注重特色与个性化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也相应具有开放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特点。学院与大连华信合作的实践教学将4个实践教学层次与大连华信教育基地充分融合,缩短在校学生与企业职业人的距离。4个层次的合作培养模式分别在4个年级中开展,其中:第1层是一年级认识实习(职涯点亮),了解行业和企业的概况;第2层是二年级开展专业实训(课程设计类实践),深入掌握软件开发技术;第3层是三年级开展项目实训(综合项目实习类实践),让学生达到软件开发领域的“基础层”水平;第4层是四年级学生实训、实习(企业级应用类实践),全面提高职业竞争力,保障就业质量的提升,达到软件开发领域的“工作层”水平。

2.3 人才定制培养模式质量评估与运行保障

人才培养质量决定于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效果。培养质量由学生和就业单位来评价。定制培养过程中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参加项目开发与实施,用感知、体验的方法,增强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而不再把获得相关课程的及格分作为学习目标。定制培养过程中,学校须随时对各定制企业进行学生问卷调查,对定制培养方案的每个细节进行动态监控;另外,对学生毕业流向进行跟踪,并对用人单位进行实地调研,把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纳入人才定制培养模式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多角度全方位对“企业定制”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程跟踪与监控,不断根据企业和市场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调整培养方案,有力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项目实施保障方面,依据国家教育部等5部委联合提出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2010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正式推出了《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合作教育纲要》,全面启动合作教育;同年,学校被列入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第二批试点高校;2013年软件工程专业列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第3批学科专业。学校给予软件学院和软件工程专业在师资培养、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设备投入等各方面优先支持,先后投入专项资金200余万元,有力地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学院也专门成立实习实训部门,负责卓越人才培养项目的启动、运行、监控、考核、评估等工作。为了更好地与企业定制培养接轨,学院先后在2011、2012、2013年的暑期分3次,共派遣12名青年教师赴东软集团、达内教育集团及甲骨文公司学习软件新技术,为项目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师资基础。

此外,学院依据行业需求动态设置前沿课程,邀请软件企业派出项目经理、工程师指导学生课程设计及实习,安排学生在企业进行素质拓展训练,安排顶岗实习岗位,举办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报告、讲座,拓展学生视野,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了解企业需求、掌握主流开发技术等。上述工作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卓越人才“企业定制”项目的实施。

3 实施效果

2011年软件学院依托现有的校外实训基地和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始进行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2011年12月12日,学院与国内规模最大的软件企业——东软集团签订了“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一东软集团战略合作协议书”,开启了“企业定制”人才培养的大门;先后又与中软、大连华信集团、文思海辉、甲骨文等著名软件企业进行专业共建,实施卓越软件工程师联合培养计划,联合搭建工程实践平台,联合进行课程建设和建立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制定企业定制人才培养方案及标准,创新机制,为企业发展提供高质量工程人才。仅在2013应届毕业生中,已有65名学生入职东软,24名学生入职文思海辉,23名学生人职华信,18名学生人职中软国际,11名学生人职文思创新公司,在国内著名软件企业(营收前5名)的入职率达到了38%,使软件学院应届毕业生达到了较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用人企业对新人职员工满意率达到95%以上。

4 结语

为有效解决当前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工程实践能力弱,对新岗位适应能力差,软件人才培养同软件产业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产生了较大错位的问题,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软件学院在校企深入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工作学期,与国内著名软件企业开展“5+2+2(学期)”联合定制培养,探索软件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定制培养合作教育实践教学内容,形成卓越人才定制培养合作教育效果考核机制,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从而全面提高执业竞争力。

校企联合、企业定制的软件人才培养实践,让学生在软件开发领域由校内的“基础层”水平达到“工作层”水平,真正提升了其工程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切实提高了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出了一种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定制培养人才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林健,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评析(2010-2012)(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 1-12,

[2]骆斌,葛季栋,丁二玉,等,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创新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23): 9-13.

[3]周秀珍,李家坤.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4(29): 253-254.

[4]张兆印,陈超,曲晓峰,等.软件工程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计算机时代,2012(2): 43-45.

[5]李万龙,郑山红,赵辉,等,多样化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14): 1-4.

[6]郑国桂,我国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J].铜仁学院学报,2014(6): 149-153.

[7]陈思宏,基于校企合作的定制式课程体系实施方案探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4(7): 226-227.

软件工程实习工作计划范文6

(哈尔滨工业大学软件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摘要: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如何培养出卓越工程师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文章介绍哈尔滨工业大学培养优秀工程师的历史与基础;分析卓越工程师的能力结构,提出具备工程领导力的卓越工程师将会成为软件工程领军人才,指出培养学生工程领导力是国内一流大学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内涵。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程领导力;基于项目的学习;领军人才培养

文章编号:1672-5913(2015)15-0002-04 中图分类号:G642

基金项目:2013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第38号(黑教高函[2013]331号)第一作者简介:李东,男,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Lee@hit.edu.cn

1 背景

为了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部署,教育部从2010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着力提升我国工科学生的工程素养。

作为教育部首批985院校,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经过95年办学形成的“哈工大精神”,第一条就是:铭记责任、竭诚奉献的爱国精神。因此,哈工大软件学院不仅要响应国家号召,实施好“卓越计划”;而且要借“卓越计划”的东风,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全面提高软件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卓越软件工程师,为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转变为工程教育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世界一流工科大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把培养工程领导人”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使命。例如,美国最好的工科院校之一麻省理工学院( MIT)就从2007年开始,实施了一项所谓的“Gordon工程领导力计划”,旨在把MIT的学生培养成为未来美国乃至世界工程界的领袖。

哈工大在培养工程领军人才方面具有很好的基础,我国的航天工程、材料工程、机器人、IT等领域都活跃着众多的哈工大毕业生。曾任江南计算机研究所所长兼神威蓝光超级计算机总设计师的黄永勤少将、微软(中国)公司原总经理高群耀博士、微软亚洲研究院自然语言处理组主任研究员周明博士、百度公司副总裁王海峰博士等都是哈工大的毕业生。

2 卓越工程师的能力结构

卓越工程师的基本能力由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构成。

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是工程师应具备的最基本能力。如果不具备这两种能力,就不能胜任“工程师”的称号;但是如果仅仅具备这两种能力,就只是一个普通的“工程师”。勤于思考、善于观察的工程师,一定会在解决复杂或疑难的工程问题中脱颖而出,成为卓越工程师,且具有工程创新能力。

经过培养与锻炼,这样的卓越工程师还是不少甚至很多的。以软件工程师为例,我国其实并不缺乏基础深厚、技艺精湛的软件工程师。如果给定他们一些高难的编程问题,他们会在让人满意的时间内,开发出很漂亮的程序。这些程序功能正确,占用空间小,处理速度快,可靠性高,解决问题的思路或算法极其巧妙。但遗憾的是,他们都是被动地接受问题,没有引领技术发展、产业变革的胸怀和眼光。他们的才华并不能改变我国软件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状况。

在美国MIT的学者看来,上述工程师缺乏工程领导力。所谓工程领导力是指通过引领技术发明和创新,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项目、新材料、新分子、新软件、新系统的创新概念、设计和实现,以满足顾客和社会需要。可见,工程领导力强调的是引领创新并将创新从思路转换到产品的能力,包括面向团队(人)的沟通能力和面向工程(物)的项目管理能力等。

众所周知,成就IBM公司计算机领域霸主地位的是其1961年开始研发的大型计算机System360。其名字中的“360”来源于“一个圆是360度”的概念,表示这台大型计算机将为用户提供全方面的服务,满足用户的任何计算要求。这在今天看来理所当然的事,在当时可是闻所未闻,甚至是骇人听闻的。IBM公司为整个计划投入了50亿美元,这在上世纪60年代初是不折不扣的大手笔。

System 360在硬件设计上有很多创新,以至IBM不得不自己动手设计制造芯片,但更大的困难却来自软件——其操作系统OS/3 60的研发。投入OS/360研发的IBM软件工程师达2 000人(要知道30年后Windows2000也只动用了1 700名工程师),研发预算为5亿美元,超过了硬件研发的费用,这在当时是匪夷所思的。这项艰苦卓绝的软件研发项目的负责人是当时年仅30岁的F.Brooks博士。OS/360的研发用了5 000个人年,尽管开发过程曾一度陷入了“有史以来最可怕的软件开发泥潭”,但Brooks博士最终带领他的团队完成了任务。通过完成OS/360研发项目,Brooks锻炼并提高了他的工程领导力,也因此于1999年获得了计算机领域的最高奖——图灵奖。

可见,实现技术发展和产业变革必须依靠工程领军人才,即具备工程领导力的卓越工程师。

实现软件产业的“中国梦”迫切需要一批具有工程领导力的卓越工程师。为此,哈工大制定了“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的战略部署,确定了培养“研究型、个性化、精英式”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其中“精英式”的内涵就是具备工程领导力。

3 卓越工程师工程领导力的培养环节

为了适应哈工大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新需要,2012年软件学院对原有本科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修订的重点就是关注工程领导力的培养,力争使哈工大软件学院的毕业生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产业高级人才。修订的内容包括:

(1)改造课程体系并更新教学内容;

(2)引入旨在培养工程领导力的“基于项目的学习”;

(3)对个别优秀学生设置“工程领军人才培养计划”。

3.1 改造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

1)我们将原有课程“计算机职业道德”改造成“IT职业素质”。

除了涵盖职业道德的内容外,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加了卓越大学生素质、卓越工程师素质和企业家精神。课程的教学内容按照“大学生工程师企业家”的思路展开。通过新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对工程领导力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还会树立起成为未来IT行业领军人才的远大志向。

2)为大一新生增设了“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课程。

设置专业导论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解决“专业是什么、为什么学这个专业、学什么(专业内容)、怎么学(学习方法指导)、做什么(就业规划)”等问题。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专业及其支撑学科的研究对象及科学技术体系。

(2)专业及其支撑学科的国内外发展历史、现状和动态,包括标志性成果、重要事件、人物、目前热点问题、知名研究机构、所面向行业和知名企业等。

(3)专业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的基本要求,包括知识领域、课程体系、实践体系等。

(4)校本专业的历史沿革、师资队伍(重点介绍著名教授)和著名校友。

在软件工程专业导论的课堂上,学生认识了一个又一个的哈工大计算机学科著名教授和著名校友,了解到这些“IT工程领军人才”是怎样炼成的,树立起成为未来“IT工程领军人才”的信心和决心。

截至2014年底,该课程已开课4期,其中有3期是由哈工大副校长、哈工大软件工程学科带头人徐晓飞教授亲自授课,深受学生好评。目前,徐教授正在将此课程建设成慕课( MOOCs),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并热爱软件工程专业。

3)将原有的必修课“IT企业管理”和选修课“IT创业管理”合并成新的必修课“IT企业创业与管理”。

原先,只是有志创业的部分学生选修“IT创业管理”,其他学生对IT创业不了解,也不关心。即便个别学生有IT创业的念头,也往往因为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而放弃。新课程的设立使每个学生对IT企业创业与管理的所有环节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在创业团队中,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使得团队合力最大化。

3.2 引入“基于项目的学习”

所谓“基于项目的学习( project basedlearning,Pj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型学习方式;它以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为中心,以制作作品并将作品推销给客户为目的,在真实世界中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并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问题,是一种新型探究性学习模式。

学生通过项目构思与设计、组建团队动手与实现、探索研究与创新等一系列活动,自主地获得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通过项目的实施,项目组核心人员的工程领导力将得到锻炼和提高。

事实上,很多杰出校友的成功不仅得益于在哈工大受到的教育,也得益于毕业后所从事的实际工作,得益于实际项目的训练和培养。因此,把“完成实际项目”——这个培养具备工程领导力的卓越工程师必不可少的环节提前到大学的教学中来,在大学里实施基于项目的学习,是培养和造就具备工程领导力的卓越工程师的必然要求。

教育部“卓越计划”明确要求的“学生在企业‘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就是基于项目学习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目前,哈工大软件学院在本科培养体系中采用“基于项目的学习”的课程,具体内容见表1。

3.3 开设“工程领军人才培养计划”

为了给少数优秀拔尖的学生(不超过学生数的5%)创造成为未来IT工程领军人才的条件,在哈工大本科生院的统一部署下,软件学院从2013年春季学期开始,实施了“工程领军人才培养计划”。

该计划的要点就是,与国内知名企业合作共建“工程领军人才培养基地”,在高水平的校内导师和高级别的基地导师(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共同指导下,学生在培养基地顶岗实习一年,实习内容同时包括技术研发和经营管理两部分。

培养基地的遴选标准为:世界500强的IT企业,国内排名前10名的IT企业或者教育部认定的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校内导师负责给学生在学业、生活、心理上进行指导;基地导师负责在技术、职业规划、领导力提高等方面,给学生“工业型、个性化、精英式”的指导。

进入培养基地前,学生必须担任一次科技创新/创业项目的负责人,并至少选修2门哈工大管理学院的高水平师资开设的领导力培养相关课程,如“项目管理”“组织行为与团队建设”“领导力与沟通”“领导力理论与实务等”。

首批“工程领军人才培养基地”有IBM中国研发中心、中软国际和东软集团。2014年,腾讯公司也成为“工程领军人才培养基地”。

目前,已有1名学生在培养基地完成了导师安排的系列专题学习和全部实习环节,经导师鉴定合格,并最终通过学院组织的毕业答辩,顺利完成了领军人才培养,进入哈工大软件学院继续攻读软件工程硕士学位。另外,还有3名学生正在培养之中。

4 工程领导力培养的第二课堂

在专业教育之外,学院还积极开展面向工程领导力培养的第二课堂。具体活动包括:

(1)企业家论坛。为了让学生领略工程领军人才风采,培养学生立志成为工程领军人才的愿望,学院邀请知名IT企业高管来校给学生做报告,使学生领略企业文化和创业经验,了解IT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和人才需求。哈工大校友、亿阳集团总裁邓伟博士、小米公司董事长雷军等著名企业家先后做客软件学院企业家论坛。

(2)青年校友论坛。针对学生中存在“工程领军人才高不可攀”的顾虑,学院邀请软件学院优秀毕业生回校,与学弟学妹们分享他们在校期间学习的心得和毕业后的成长经历。通过与优秀校友的交流,同学们感觉到“工程领军人才就在我们身边,身边的同学就是未来的工程领军人才。”

(3) IT企业行。每年暑假,学院组织部分优秀学生走访一些著名IT企业,让他们近距离感受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IT产业,激发他们成为工程领军人才和产业报国的愿望。

5 结语

自2000年12月创办以来,哈工大软件学院坚持“国际化、工业化、高质量、高速度”的办学理念,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实施“关注工程领导力的卓越软件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大力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学生质量不断提高。2011年11月,在教育部高教司举办的“软件学院成立十周年庆典”上,2004届硕士毕业生、北京积木创联科技有限公司雷勇总经理当选“十佳软件工程硕士”。2009届本科毕业生、烟台寒武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办人王士博当选“十佳软件工程本科生”。

我们相信,秉承“铭记责任、竭诚奉献的爱国精神”的哈工大软件学院毕业生一定会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我国IT产业的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在他们中间,一定会不断涌现出IT行业中的领军人才,铸就哈工大“卓越工程师摇篮”的美名!

参考文献:

[1]雷环,爱德华·克劳利.培养工程领导力引领世界发展:麻省理工学院Gordon工程领导力计划概述[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1):77-83.

[2]刘景福,钟志贤,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2,29(11): 18-22.

上一篇日志文章

下一篇余秀华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