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端午节起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端午节起源范文1
节日名称
端午从字面上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云:“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推算,农历的正月开始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与端五同义。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叫法达二十多个,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端午的多个名称叫法:
端午节“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午”,属十二地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龙舟节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中国南方十分流行,尤其是广东地区,广东地区称之为扒龙船。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赛龙舟历史悠久,已流传两千多年,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
当五汛在上海部分农村,靠杭州湾北岸一带区域,如奉贤、南汇等地区,习惯上称“端五节”为“当五汛”。
天中节此名称根据阴阳术数而来。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故称之为天中节”。日本以五月五日为“男儿节”,可能也是据天中节而来,因其认为只有男子秉承天地中通之气。
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粽节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端礼节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菖蒲节端午节除是古代图腾祭祀节外亦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起源考证
考古研究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该文献成了现代人们查考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习俗的重要参考。端午节起源于何时──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说法不一,争论不休。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主要观点有四种:
流传甚广的“历史人物纪念”观点,依据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及宗檩《荆楚岁时记》,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还有认为是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等。
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古百越族举行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他在《端午考》及《端午节的历史教育》(见《闻一多全集》)两篇论文中详细论证了他的观点。
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见张心勤《端午节非因屈原考》)。
说端午节源于夏至(详见刘德谦《“端午”始源又一说》)。
据考证,端午的"龙舟竞渡"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已经存在。古代南方百越的吴越一带于春秋之前就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即使在屈原本人的诗作中,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竞渡的风俗来,如《楚辞˙涉江》中就有:“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屈原所乘的这种狭长而轻小的舲船实质上也就是当时一种竞度所用的船。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古代百越地区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古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文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上海县马桥公社俞塘村的一片古海滩上,原住着一群古越族先民。专家推测,最早是古越祖先将部落图腾绘制在独木舟上,又划着这种舟去探亲访友,有时大家遇到一起,便会趁兴比赛谁划得快。随着龙神观念逐渐成为炎黄子孙共同的意识后,图腾舟也就演变成了各式各样的龙舟,并从中产生出竞渡的游艺形式,此后渐渐形成为中国各地的传统风俗。
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与《端午的历史教育》论文中考证认为:古代的百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为表示他们是“龙子”的身分,藉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江河水里祭祀龙神,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他们不仅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而且每年在五月五日这一天,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其中有一项活动便是在急鼓声中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上作竞渡的游戏,绘图腾神,也给自己取乐。这便是龙舟竞渡习俗的由来。
考古研究的发展和发掘的大量出土文物证实,闻一多先生的考证是科学的。中国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同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源地。从发掘的原始文化遗存和历史传说结合起来看,中国长江以南曾居住着一个龙的图腾族群,即古百越族。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龙祖的节日。
据《汉书》记载:“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又有《淮南子》记载:“越人以箴刺皮为龙文,所以为尊荣也。”这两则文献,都记载了古越人有“文身象龙”的习惯,其实即是古越人对龙图腾的崇拜。
端午龙舟竞渡之俗起源于南方沿海一带,把农历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附会以纪念屈原跳江自尽而最后形成端午节传统风俗。端午节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随着历史发展又注入新的内容。
纪念说质疑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南北朝时代,南朝梁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方记载了端午节纪念屈原说,梁人吴均《续齐谐记》也有类似记载。值得注意的是端午节划船比赛,在纪念屈原前该活动早已出现。而在东吴,是纪念伍子胥与屈原无关;《越地传》又说竞渡源于勾践操练水军;显然,端午竞渡之俗因地域不同而所纪念人物说法不同。
对于诸“历史人物纪念说”,学术界大都认为是后世牵强附会之辞,难以置信。尤其是可疑的“屈原”,闻一多认为把屈原和端午节捆绑在一起,是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中才出现的,而端午节很早以前便已存在。学者一直怀疑是否真的有屈原这么一个人,因为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之前,史书上没有关于屈原的记载。在司马迁前至战国屈原所在时期百几年这段时间里对屈原的记载是空白的,屈原是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才首次出现,如果真的有屈原这么一个响亮人物,史书上不该空缺的,司马迁有可能道听途说写了个《屈原列传》。把屈原和端午节捆绑在一起是在南朝的文献,而南朝离屈原跳江自尽间隔了七百多年。
在《续齐谐记》记述中,屈原抱石自投汨罗江爱国的时间是公元前278年前后,爱国地点和目标是楚国,当时秦国负责扮演的是侵略者的角色。且不讨论历史上是否真的有屈原这么一个人,如果屈原真爱国那可上前线英勇杀敌去,跑到江边去进行“爱国自杀”,这种爱国方法特另类。假如屈原真的是爱国,那他爱的只是他的楚国,此后东亚大陆的这块土地上出现了很多个国家,祖国也换了一次又一次。属于当时楚国的后裔吃粽子纪念屈原是有道理的,但是当时的秦、齐、燕、赵、魏、韩这六个外国以及百越的后裔,吃粽子纪念屈原属于莫名其妙了。
端午节起源范文2
2、念一念亡魂,寄哀思,烧一柱青香,拜先祖,扯一片思念,随风传,拽一丝哀伤,顺水淌,中元节到,愿逝去亲人安息,愿你中元节吉祥相伴,幸福围绕。
3、阡陌悠长,碧草疯长,祭奠先祖源源流长。纸钱飞扬,淡菊飘香,中元祭祖儿孙不忘。不忘祖训,不忘传统,生活美满生意兴隆!祝中元节快乐!
4、庭院深,夜微凉,几度浮现故人颜;慢踱步,陷深思,往昔相聚不再现;秋落叶,黄,但愿故人不寂寥;举起杯,一饮尽,天堂故人一同醉;愿你中元节快乐,勿要多哀伤。
5、中元节,拜先祖,朵朵敬亲人;忆先人,祭亡魂,片片真情表哀思;扫扫墓,烧柱香,悠悠情意随风传;中元日,送祝福,浓浓福气把你绕;愿你中元节乐无边,福无尽。
6、人间和黄泉之路近在咫尺,薄薄黄土怎能隔断我们滴血的亲情?我知道天空那颗不落的星辰是您来自天国的祝福,身边那缕淡淡的清风是您永不凋谢的牵挂。中元节到了,愿逝世的先人们在天堂生活的幸福。
7、心静,自然清凉。心伤,披件衣裳。中元节的忧伤,哀怨又彷徨!逝者以已,杨柳依依,任阶前秋雨点点滴滴!风雨彩虹,哀伤之后,让我们细说从头。中元节快乐!
8、不忘祭祖中元节,中华美德感恩情,记得祖宗的功绩,为你扫墓寄哀思,给你献上一束黄,后被永远怀念您,请你牢记中国传统节日中元节,不要忘了这一天祭祖为祖宗扫墓鲜花。
9、中元节,忆故人,梦中曾几度相见;寄思念,以山水,花红柳绿缀江河;惜明日,共奋进,携手前行铸辉煌;中元节,勿沉沦,铿锵男儿把头扬,愿你中元节快乐!
10、思念的滋味,寄情于山水,伫立了真情,沉淀了欣慰,快乐的颜色,永远追随;美好的心愿,凝聚成星辉,闪动着记忆,辉映了陶醉,祝福的日子,时刻点缀。祝中元节快乐甜美。
11、先人幽魂,望家乡,路远山高。带去烦恼,中元节,留下美好。秋菊淡雅,此幽静,常伴梦中。庭院深深,树不语,诗情画意!先人庇佑你,朋友祝福你,中元节快乐!
12、中元节到了,愿你微笑常在做个快乐鬼;身材健康美丽像魔鬼;好运常在做个幸运鬼;事业高升做个机灵鬼;事事如意做个幸福鬼。愿你一生富“贵”,开心相随!
13、短信祝福在中元,驱邪辟暑有点甜。快乐绕身在君边,幸福灌顶喜开颜。事事顺利变成钱,生活安逸隐田园。家庭和睦有点闲,说说笑笑共游玩。琴棋书画入家园,淡雅脱俗惹人羡。中元快乐,天上人间!
14、一缕相思,但愿亲人魂魄归;一身正气,不怕恶鬼来缠身;一条短信,祝福之情深又深。忘掉逝去的,把握好现在,才是明智之举。祝中元节快乐!
15、中元节到,短信化作“平安符”,驱逐恶鬼,消除烦恼,快乐吉祥迎头绕;家庭兴旺,健康平安,福星高照无困扰;信息赶快转,转转更平安!中元节快乐!
16、蓝天,白云,近黄昏。秋菊,百合,欲断魂。丁香花,苦丁茶,与谁话桑麻?中元节,最淡雅,依山是谁家?千杯酒,干红酒,与君共消愁。中元节快乐!
17、如烟如雾,丝丝寄情无数;如雨如注,缕缕心愿来聚;如画如图,点点美好成趣;如山如路,绘成高远前途;如草如木,能把快乐碧绿;如风如诉,依把情谊来渡。祝中元节快乐!
18、短信条条,捎来清凉舒爽的天;思念幽幽,轻轻荡漾在湖畔;清风徐徐,悄悄吹散你的愁怨;夏菊朵朵,掩不住的是你如花的笑靥。中元到,愿你看淡往事,看遍风景,快乐天天绕身边。
端午节起源范文3
端午节活动全过程:
一、端午节活动主题活动开始:
1、报人数
2、全体立正
3、出旗、奏乐、敬礼
4、唱队歌
二、讨论端午节奇缘话习俗。
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跟端午有关的知识和风俗都可以说,以幸大转盘的形式随机上台介绍,也可回答下面的问题。
1、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端午节)
2、那么,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
3、学生生动地讲述端午节的起源故事。
4、外来学生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的习俗。
5、做香袋比赛。
(主持人):同学们,佩香袋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每到那一天,小朋友的脖子上挂上了妈妈为自己做的各式的香袋,心里乐滋滋的。今天,我们就自己动手做香袋,看谁的手最巧,做的香袋最漂亮。将自己做好的香袋送给妈妈或长辈。
三、端午节活动前准备:
1、材料:碎布、棉花、香料粉、丝线(或中国结细线)。
2、工具:剪刀、针、缝衣线。
3、将碎布画上自己喜欢的形状,如:圆形、三角形、桃形、动物形等。
4、剪下相对的两片。
5、做法:
(1)用线将三边从反面缝合,留下一边。
(2)翻过来,塞入沾有中药店买回来的香料粉的棉花。
(3)将最后一边缝合,再加长绳装饰即完成。
学生动手做香包,然后进行评比。
(四)与诗共舞
(主持人):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端午节也是什么节?不知道吧,告诉大家端午节也是诗人节,诗人写了很多赞颂端午的诗歌,下面请各小队表演诗朗诵。
(每一小队自行准备,形式可以自主创设)
(五)观看赛龙船庆端午节的录像。
(主持人):同学们,你看过“龙舟竞赛”吗﹖端午节龙舟竞渡不单是传统庆祝活动,也是一项体坛盛事!端午节起源于诗人屈原因不满朝廷腐败而投江自尽,敬重他的村民便以喧天的锣鼓声把江中鱼虾吓走,而同时又把粽子抛进江中喂饲鱼虾,以免它们啄食屈原的躯体 。
龙舟竞渡可说是端午节的。龙舟长10米多,以龙头和龙尾作装饰,船身还特意雕上麟状花纹,唯妙唯肖;每只龙舟可容纳20至22人,二人并肩而坐,在船首的鼓 手和船尾的舵手引领下,以及围观人群的呐喊声中划向终点 。现在,我让我们一起加入这一行列。
(播放赛龙船庆端午的录像。)
(主持人):看了刚才的录像,想谈谈自己的想法吗?
队员们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
四、老师进行端午节活动总结:
同学们,今天的活动搞得非常成功,在此向你们表示祝贺。老师高兴地看到同学们参与的热情,强烈的表现欲望以及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少年对信息、资料的搜集能力。通过本次活动,我们近距离接触了端午节,对它有了更深的认识,老师相信今年的端午节大家一定会过得特别有意思。到时候我们再一起来包粽子,表达一份我们对屈原的怀念。
端午节起源范文4
关键词:端午节 艾草 辟邪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所以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在学术界说法不一,总结起来,大致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夏至说”、“龙腾祭祀说”、“恶日说”等等。
其中流传最广的是“纪念屈原说”。早在南梁时期,吴均《续齐谐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泪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近现代学者有种学术观点:由于屈原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诗性精神代表、一种审美意识、道德精神,在历史演变中,最终淘汰了其他传说与习俗,使得人们把端午节与纪念屈原融为一体。
端午节的纪念伍子胥说最早见于东汉邯郸淳的《曹娥碑》:“五月五日,迎伍君,逆涛而上”。伍子胥的殉难日与端午节接近,精神气节也相似,但是伍子胥比屈原早两百年。斗百草、采杂药、食粽、饮雄黄酒等端午习俗很多起源于伍子胥所在的吴地,由于伍子胥在春秋末已得到勾践等的崇祭,因此端午节最早纪念的人应是伍子胥。
夏至功能转移说。从风俗学上,吃粽子习俗是在夏至,竞渡也是夏至时节的娱乐节目。端午与夏至在六朝曾经并重于世,但随着岁时节日体系的完善,端午最终替代了夏至,夏至的节俗功能大都潜移至端午节俗中。
“龙图腾”祭祀说。这种观点认为,端午风俗中和龙有关的节目很多,像龙舟竞渡、吃粽子、端午日鱼变为龙等,都与龙有关,而龙是吴越民族的图腾,因此,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族一个龙图腾团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
至于类似“龙腾祭祀说”的还有“祭天祈年说”。这一派观点端午节的起源与古越人有关:古越人西周时有以夏正五月为新年的习俗,所以,端午节由远古越人的新年演变而来。
不过需要特别一提的是“恶日说”。此说认为端午节的初始之意,当是驱瘟、除邪、止恶气。从大量的民俗文献和地方志记述中又看到这个节日主要是避兵鬼、止病瘟的驱邪攘灾节日。端午诸多习俗如浴兰、戴朱索、佩营蒲、悬艾于门、饮雄黄酒、采制药物等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是“阴阳争,死生分’,最严重的时刻,病毒以及瘟鬼都集中在这一天出现,人们用招魂、镇鬼、食粽、虎威与雄黄、药浴等手段攘灾避祸,避瘟驱毒。而吃粽子、插艾草等开始都不在端午,它们都与夏季炎热而导致的疾病有关,这是人们对恶月、恶日的应对。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还有一些其它分支类观点,这里不一一例举。总结起来,端午节的起源分为纪念人物的由来、节气的由来、地域风俗习惯的由来,而节气、风俗说又和辟邪说息息相关,可连为一体来看。不过端午节毕竟是个有文化承载、积蓄着民族精神的重大节日。而一个如此重要且传承两千多年年之久的节日,是和世世代代人们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精神面貌的变迁诸多方面息息相关的,用一种说法替代其它所有的说法恐怕不妥。但是我们从节气和风俗习惯上进行研究,也许能发现本源的意义。
我们看到在古代端午节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是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或是伍子胥。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而归结起来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粽子、龙舟为表征,体现民间着对伟大诗人的爱戴。一种以挂艾草为象征,作为一种避邪趋吉之用。而这两样物品正对应着关于端午起源的两大分类:纪念说和辟邪说。
对于中国人而言,如果试图举出代表端午节的二件物品,那么非粽子、艾草莫数。端午节这天除了吃粽子以外,中国人有插、挂、佩戴艾草的习俗,从南到北都是如此,只是方法上有所不同。如东北三省那里的方法是:门上插一束艾草,其中抽一支放耳朵上,可驱百病。杨州是把艾草门口地上放一束,神位前放一束,驱鬼辟邪,驱百病。不管方法如何,意义是相同的。不过由于当前民族文化受淡漠,而且在超市里很容易买到速食性的粽子,但艾草在大城市里比较难寻。因此不少人提起端午都只知道粽子,而对艾草就不太了解了。
但是在在诗经时代,艾草是很重要的、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经济植物。艾草,别名冰台、遏草、香艾、蕲艾、艾蒿、艾﹑灸草﹑医草﹑黄草﹑艾绒、艾叶、艾青。艾草属菊科、艾属。《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不过即使不谈端午节,艾叶用于治病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的第一部方书,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有艾叶的疗效与用法,并在以后历代本草中均有记载。在我国盛产优质艾叶的湖北蕲州,至今还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更有不少地方栽培种植,家家收藏艾叶。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可见艾叶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故又被称为“医草”,现在台湾正流行的“药草浴”,大多就是选用艾草。大量用于针灸术的"灸"。所谓针灸其实分成两个部份。"针"就是拿针刺穴道,而"灸"就是拿艾草点燃之后去薰、烫穴道,穴道受热固然有刺激,但并不是任何纸或草点燃了都能做为"灸"使用。艾草的气味肯定也同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中国民间用拔火罐的方法治疗风湿病时,以艾草作为燃料效果更佳。
除了医学的作用外,艾草可作“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等食谱,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艾草也是一种很好的食物,在中国江浙一带的传统食品中,还将艾草制作成青团子,一般在清明节食用。艾草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这特殊的香味具有驱蚊虫的功效,所以,古人常在门前挂艾草,一来用于避邪,二来用于赶走蚊虫。
综上所述,艾草在中国古代有着很大的民生性作用,其主要功用在于医疗、和驱虫以及辟邪等作用,也是属于常见用品。那么为什么艾草在中国人的记忆中,与端午节紧紧相连呢?这和端午的节气、时令有关。也是端午起源上的“恶日说”之所在。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吕氏春秋·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云:“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云,“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五月五日出生的孩子多被视为不祥之兆,常为父母所弃,《史记·孟尝君列传》己载,孟尝君田文出生于五月五日,他的父亲田婴认为“五月子,长与户同,杀其父母”,下令将田文杀死,其母不忍,偷偷将其抚养成人,后来成为战国时著名的四君子之一。但这种弃五月子之风并未因此而废弃,据东汉王充《论衡·四讳》:“讳举正月、五月子,以为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
由上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从科学而言,端午节处于五六月之交气候转换的时节,自此南方进入梅雨季节,气候湿热、虫蠹并兴,也是容易爆发瘟疫的时节。在医学不发达的古代,此月便格外引起人的惊惧和警觉。这样,在此日插挂艾叶以驱鬼,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端午的另外一个称呼叫菖蒲节,也就是五月五日这一天,菖蒲与艾草共同悬挂,也是起着辟邪作用。
如上我们看到在古代,五月五日并非吉日,虽然全国各地在端午节习俗上会有不同,但辟邪这个氛围没太大变化。在安徽歙县,端午节跳钟馗捉鬼,位于安徽南部的歙县每年端午节除了吃粽子、悬艾草、舞龙舟等风俗外,还有独具特色的跳钟馗施威捉鬼活动。钟馗捉鬼也是在天气湿热人多病,瘟疫易流行的季节驱邪用。在河北,端午节这天忌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在南京端午节这一天,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黄玉一块,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
在台湾端午节,家家户户还有打“午时水”的风俗。午时水指的就是端午节中午打上的井水。据说午时水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谚语道:“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在山东及东北,端午这天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云南端午端午节带葫芦是历来的风俗,小孩、成人佩带葫芦,有避邪驱瘟之意。佩带传统文化寓意"福禄"的葫芦,可以化戾气为平和,增强福缘气场。
通过研究发现,端午节以艾草为象征代表的辟邪意识,是我们理解端午文化不可忽视的一方面,直接与端午节的本源有关。而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华文化中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起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但是我们知道,光有立法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识之士进行民族文化研究和宣传,加深官方以及民间对民族传统的理解和尊重,从而使民族文化能真正地得到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西汉]戴圣.礼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晋]王嘉.拾遗记(外3种)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4][宋]李昉,李穆,徐铉.太平御览[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5][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6]陈来生.风俗流变——传统与风俗[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
端午节起源范文5
1、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2、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来源:文章屋网 )
端午节起源范文6
1、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2、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3、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