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父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致父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致父亲

致父亲范文1

夜里曾问能回否?一别十载探望屈指数,一别十载少来问饥寒,少来送温暖,惭愧否?

几次梦里见,还是旧时颜,依然在家园。

父亲,你去了天堂,我离家远在京城。您可以不管母亲,不享天伦,可我为了母亲,为了家,为了生活,不能停下奔波的脚步。

您可以无牵无挂,抛下一切走了,留下无限思念。我为家的幸福,抛下亲人送离故土,一人两下牵挂。

父亲,您离开了家,家其实离您不远,只隔阴阳两界。我离开了家,家越来越远,隔山隔水。

想您了,常在梦中见,只见人来,不闻话语声。想家了,电话那头只闻话语,不谋人面。

不是不想家,不是不想您,难在夜深人静时。

您为家熬尽心血,舍家而去。我用心血润家园,离家远行。

您离家近却不能回家,我离家远不常回家。为家我们奔波一辈子,心离家越近,人离家越远。

不是心肠冷,不是心太狠。父亲,不求你原谅,但愿您理解。男人是家的擎天柱,母亲手中杖,爱人手中伞,儿女的翅膀。

致父亲范文2

您现在还好吗?

这是女儿平生第一次给您写信,也是怀着深深的内疚向您忏悔,忏悔做女儿的失职之处;很多次都想给您写信,却不敢提笔.真不知该如何开始,因为自己的笔无法写出父亲的厚重的爱。

爸爸:我要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们已经搬到梦寐以求的xx新校区了,一座座崭新的高楼拔地而起,矗立在乌当山脚,这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四面是清山环绕,这里的占地面积是656亩,学校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宽大的运动场所,标准的400米跑道围成的足球场,这里设备齐全,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图书馆….一有尽有,满足了我们学习的各种需要,我们的寝室是标准的六人间.由卫生间.小阳台组成,寝室每天都有开水供应,从没有出现过停电停水的现象,而且还有宿管阿姨随时关心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感觉有家一样的温馨,这里有舒适的学习环境,每天都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学习,学习上有难题也可以马上找老师解决,食堂的饭菜虽没有家里的可口但还是可以吃饱,所以,爸爸.您完全不用担心我在这里的学习和生活问题,有时间,我真希望您能够亲自到我们学校来走走,看看,有时同学问我新学校的情况.我找不到更好的词来形容,就只能借用陶渊明的世外桃园了,漂亮安静的校园.交通方便.信息灵通,并不是桃花源记里面说的不与秦塞通人烟,我相信;正处于发展中的乌当区因教育学院而更加生机勃勃。

每当想起您说的不要光做一头默默耕耘的小黄牛,而要成为一只勇于表现自我的百灵鸟时,我就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同时我也积极参加学校和班上组织的各项活动,在去年我们系组织的迎奥运.我与书籍共成长的演讲比赛中荣获三等奖,在班上担任班干,也加入了系学生会.支教协会,在支教过程中我获得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我们自编自演的傣族舞蹈参加去年的欢送晚会,获得老师和同学的阵阵掌声,这要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爸爸:你还记得吗?小学时有一次我语文考了95分,心里激动万分地拿着试卷往家赶,希望您能快点看到然后表扬我几句或是奖励我一点零花钱,可没有想到您看一眼之后什么也没有说就转身走了,当时我心情失落到了极点,妈妈时常都说您是爱我的,可我心想;父爱深沉,但为何您的爱比冰山还坚硬让女儿感到彻骨的冷呢?您爱我为何吝啬到连一句肯定一句鼓励的话都不肯给我呢?您爱我;难道埋在心里不言语的关怀才算真正的爱吗?当时在心里乱想了一通,后来才明白您是不爱说话的人.但用妈妈的话讲,您不说则已.一说惊人,您不爱碎语,其实,我欣赏的男人也是这样的,话不在多.在于精,一旦说了便是良言谨句,大概受您的影响.我也是不爱说话的人,但我并不冷漠,始终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

爸爸;您对我来说或许就是一棵大树,树的枝叶一直延伸到天边,呵护着女儿,起风了.您辟出一块爱的避风所;下雨了.您为我撑起一方晴空;烈日了.您留下一处阴凉;您用您的身躯默默承受着风吹雨打,日晒雨淋,不曾抱怨,只希望女儿可以幸福.快乐,父爱很简单,简单的只有两个汉字,父亲有很复杂,包含着太多的亲情.关爱.责任。

爸爸;知道女儿有多爱您吗?只是平时不善于向您表达内心的感激,您对女儿的希望如您把爱的种子悄悄地种入女儿心间,施肥浇水.生根发芽.期盼着春暖花开,爸爸:女儿只想对您说,叶落归根,生生不息,不管女儿走向何方都会时时将您牵挂于心,不管再忙也会记得和您通通电话,向您报个平安。

父亲对我们的爱可以说比天高,比地厚,是道不尽的情和爱,我现在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和生活,少让您为心,在您的有生之年我要尽到做女儿的孝心,让您安享晚年。

我的好爸爸,您是我心中永远不灭的一团火,永远燃烧照亮着我,感谢您------我的爸爸,我一定会给您一个最大的回报,我爱您;爸爸。

祝:

身体健康!!天天开心!!

致父亲范文3

您现在还好吗?

这是女儿平生第一次给您写信,也是怀着深深的内疚向您忏悔,忏悔做女儿的失职之处;很多次都想给您写信,却不敢提笔。真不知该如何开始,因为自己的笔无法写出父亲的厚重的爱。

爸爸:我要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们已经搬到梦寐以求的xx新校区了,一座座崭新的高楼拔地而起,矗立在乌当山脚,这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四面是清山环绕,这里的占地面积是656亩,学校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宽大的运动场所,标准的400米跑道围成的足球场,这里设备齐全,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图书馆。一有尽有,满足了我们学习的各种需要,我们的寝室是标准的六人间。由卫生间。小阳台组成,寝室每天都有开水供应,从没有出现过停电停水的现象,而且还有宿管阿姨随时关心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感觉有家一样的温馨,这里有舒适的学习环境,每天都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学习,学习上有难题也可以马上找老师解决,食堂的饭菜虽没有家里的可口但还是可以吃饱,所以,爸爸。

您完全不用担心我在这里的学习和生活问题,有时间,我真希望您能够亲自到我们学校来走走,看看,有时同学问我新学校的情况。我找不到更好的词来形容,就只能借用陶渊明的世外桃园了,漂亮安静的校园。交通方便。信息灵通,并不是桃花源记里面说的不与秦塞通人烟,我相信;正处于发展中的乌当区因教育学院而更加生机勃勃。

每当想起您说的不要光做一头默默耕耘的小黄牛,而要成为一只勇于表现自我的百灵鸟时,我就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同时我也积极参加学校和班上组织的各项活动,在去年我们系组织的迎奥运。我与书籍共成长的演讲比赛中荣获三等奖,在班上担任班干,也加入了系学生会。支教协会,在支教过程中我获得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我们自编自演的傣族舞蹈参加去年的欢送晚会,获得老师和同学的阵阵掌声,这要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爸爸:你还记得吗?小学时有一次我语文考了95分,心里激动万分地拿着试卷往家赶,希望您能快点看到然后表扬我几句或是奖励我一点零花钱,可没有想到您看一眼之后什么也没有说就转身走了,当时我心情失落到了极点,妈妈时常都说您是爱我的,可我心想;父爱深沉,但为何您的爱比冰山还坚硬让女儿感到彻骨的冷呢?您爱我为何吝啬到连一句肯定一句鼓励的话都不肯给我呢?您爱我;难道埋在心里不言语的关怀才算真正的爱吗?当时在心里乱想了一通,后来才明白您是不爱说话的人。但用妈妈的话讲,您不说则已。

一说惊人,您不爱碎语,其实,我欣赏的男人也是这样的,话不在多。在于精,一旦说了便是良言谨句,大概受您的影响。我也是不爱说话的人,但我并不冷漠,始终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

爸爸;您对我来说或许就是一棵大树,树的枝叶一直延伸到天边,呵护着女儿,起风了。您辟出一块爱的避风所;下雨了。您为我撑起一方晴空;烈日了。您留下一处阴凉;您用您的身躯默默承受着风吹雨打,日晒雨淋,不曾抱怨,只希望女儿可以幸福。快乐,父爱很简单,简单的只有两个汉字,父亲有很复杂,包含着太多的亲情。关爱。责任。

致父亲范文4

一、《推手》中执着于自我表达的父亲形象

推手,顾名思义,是一种彼此制约、掌握平衡、刚柔相兼、别具一格的对抗运动。在李安自传《十年一觉电影梦》里这样写道:“在太极拳里,推手还有推卸之意,是一种训练‘诈炮’的运动,你骗他一下,然后把他推倒。”(《李安传:十年一觉电影梦》,张静蓓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88页)这似乎更像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推手》中的父亲来到美国儿子家中养老,父老子养的孝道观念是中国人的道德烙印,中西文化的差异已初露端倪,中国父亲固有的强势、自尊、不甘妥协的性格便酝酿了矛盾的产生。本片中导演的高明之处在于充分的运用了中国古典叙事的美学风格和美学元素,使之节奏张弛有度。影片开场没有对话,通过镜头语言展示父亲与儿媳不同的生活方式,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学效果,片中几处透过门窗的景深镜头,很好的展示了片中一家人的关系和家庭氛围,构图层次感强,远近有致,贴近生活。其中一处,通过窗户来分割画面,展示朱父与儿媳的生活状态,一边是抓着头发失去创作灵感的儿媳,另一边是休闲自在正在打太极拳的朱父,正如“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彼此水火不容,为下面的矛盾做好铺垫。透过窗户这一媒介来表现一种内在的联系,就好似中国诗歌里的“意象”,具有一种诉诸情感的作用。与儿子儿媳的矛盾迫使朱父离家出走,是对他性格的一种隐喻,表现出一个固执、强势、坚持于自我表达的形象,最后难免悲剧化,被警察带走关进了监狱。

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中国人可以长期隐忍,总喜欢拐弯抹角,害怕冲突的爆发。这与西方人化解矛盾的行为逻辑是不同的。正如朱父的儿子对美国的妻子说:“太极拳是爸逃避苦难现实的一种方式,他擅长太极推手,是在演练如何闪避人们”。所以朱父的脸永远是苦闷的、沧桑的。

在文化的传承上,儿子朱晓生对父亲喜欢的书法、戏曲不知所措,无关痛痒,这种表现与导演的感情是相通的。李安踏上留美学电影之路同样背弃了父亲寄寓的传承其教书育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愿望。所以从整体上而言,父亲的本尊心理、中西方的矛盾、两代人的代沟和文化继承上的没落,共同造成了《推手》中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困难和情感的隔阂。

二、《喜宴》中走上妥协之路的父亲形象

《喜宴》是具有挑战性的,它是同性恋题材与中国传统观念的一次交锋。代表西方同性恋文化的中国儿子高伟同和美国青年赛门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高父、高母同时出现在一个家庭结构里,戏剧矛盾激烈。对于高伟同而言,他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又在西方文化中找到了自我存在的方式,在面对这样的双重文化纠葛中,他迷糊了。他的父母和文化传统中的孝顺意识不断的把他往回拉,但同赛门相处中得到的自我身份认同感又把他往外推,喜宴对他而言就像“金红色的怪兽”,绚烂而可怕。对于高父而言,儿子的离经叛道是一种深深的无奈和忧愁。儿子背负起了传统文化所赋予的责任和义务,在自我愧疚和尽孝的心理机制下维系了与顾威威的婚姻,实现了高老爷子抱孙子的愿望。影片最后高父在安检时高举的双手实则是一种隐喻,象征着对西方文化的妥协。

而影片中那场带有文化奇观效果的喜宴仍深含着两代人不同的婚姻观。父亲毕竟还是中国的父亲,对他而言喜宴就是一场代表面子、接受恭维的游戏。

在文化的传承上,高伟同在美国文化的熏陶下已淡薄了文化传承的意识,但较之《推手》已有所进步,“《喜宴》中的父亲已逐渐学会了妥协和变通,从对抗走向了对话。”(《当代港台电影研究》,孙慰川著,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版,222页)

三、《饮食男女》中摘掉“人格面具”,获得新生的父亲形象

《饮食男女》的家庭结构是这样的:母亲早逝,剩下一个不善言谈的父亲和三个各自武装起来的女儿。影片的视点,已从父子关系转移到父女关系上。较之前两部,这一部有了导演对中国文化的反思之举,包含了由饮食向现实男女感情的转变,就像孔子在《礼记》里所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影片中的父亲是中国烹饪大师,却因为失去味觉过着“无色无味”的生活。他起初像个苦行僧,为了维系这个家庭的亲情,重复着周末的家庭聚餐。围绕着家宴,影片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只有淡淡的无奈和潜伏在各自内心的哀怨。大女儿朱家珍是个大龄未婚的基督徒,二女儿朱家倩是个外企职员,小女儿朱家宁在西餐店工作,三个女儿的性格和职业明显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她们和作为传统烹饪大师的父亲一开始便存在着某种对抗性,这种对抗具体表现在几次周末晚餐上。第一次,二女儿在餐桌上宣布买新房即将搬出老宅,父亲投以无奈的表情。第二次,二女儿宣布公司人事调动,父亲获悉她投资房产被骗,且留她继续住在家中。第三次,还在读书的小女儿宣布自己怀了男友的孩子,父亲平静的送走了女儿,眼神酸楚没有责备。面临一次次被通知,父亲难免心生绝望,用近乎残酷的按摩来聊以发泄。影片的戏剧矛盾在“最后的晚餐”上得以解决,父亲宣布了与自己大女儿的好朋友锦荣的感情,最终解放了自己。“影片利用了西方精神分析心理学中的‘人格面具’说,其的形成和解脱成为剧情发生戏剧性转变的因素,”(《经典影片读解教程》,黄会林、田卉群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52页)父亲以饮食作为“人格面具”,最终由“饮食”转向了“男女”,味觉也得到了恢复,完全从无滋无味的生活中解脱了出来。大女儿家珍也摘下了压抑的基督教徒的人格面具,收获了幸福。

影片最后,旧的家庭秩序瓦解,二女儿家倩在饮食文化上有了较为自觉的继承意识,与父亲握手言和。较前两部中的儿子有了明显的进步。总之,《饮食男女》是充满无限的希望和祝福的故事,是导演李安以包容的态度和现代化的观念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具有创造性的举动。

致父亲范文5

父亲节来临之际,在我们向所有的父亲们致敬的同时,也让我们对父亲的职责做一次思考――

写在父亲节之前:

父亲节是由约翰・布鲁斯・多德夫人倡议成立的:做父亲的也应该像母亲们那样,有一个让全社会向他们表示敬意的节日。1972年,在各方的强烈呼吁下,美国总统尼克松签署了建立父亲节的议会决议,使其成为美国全国性的节日。在父亲节这天,人们会在胸前佩带特定的花朵。一般来说,佩带红玫瑰表示对健在父亲的爱戴,佩带白玫瑰则表达对故去父亲的悼念。

在我国,不少人总认为养儿育女是母亲的天职,而父亲的任务则是拼命地赚钱养家,很少参与孩子的教育。在大多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从喂养到教育,绝大部分责任都是母亲承担,父亲甚至成了局外人。正是这样的家庭模式导致一部分青少年处于父爱缺失的边缘,过分依恋母亲,而对父亲却敬而远之,甚至因此遭遇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

家长发言:

梅先生(外企职员,女儿5岁)以前我也没想过这个问题,只顾忙自己的事。后来我发现女儿的性格越来越孤僻;便挤出时间给她讲故事,跟她玩游戏,同她交流;结果女儿的精神状态渐渐好转。她对我说:“你天天不和我玩,我还以为你不要我了呢!”这让我十分震撼。看来,父亲不仅要挣钱养家,还应该是孩子的精神支柱。父亲不能在家庭生活中缺位,比如孩子生日、逢年过节等重要时间,重要场合,父亲应该在场。只有在朝夕相处中,才能实施父性教育。

林先生(记者,儿子上初中):我儿子上四年级前,我也没空管他,可我发现他越来越没有礼貌,很少主动叫爸爸,很少说话。一天,我一个做心理医生的朋友来串门,儿子没当我们面跟他说:“从幼儿园到学校,常有孩子欺负我,我不知该怎么办,妈妈只让我忍耐。我很想听爸爸怎么说,可爸爸从来没有耐心听我讲这些事,他总说工作忙,总加班。是不是他很笨,工作完不成?晚上他总是在电脑前工作,电脑是不是他儿子?工作比儿子更重要吗?他不爱听我说话,还要我叫他。我才不叫呢!”后来朋友向我说明情况,并告诉我:“父亲是孩子学习的榜样,也是孩子的主心骨,父亲在孩子的眼里代表着无穷的力量与强大的依靠。”我很快改正了,效果确实不错。

吴女士(公务员,女儿上小学)孩子5岁那年,她爸爸被派到外地去工作,一去就是两年。有一次,我家请了个木工师傅做家具。一向不同陌生人说话的女儿,却缠着这位木工师傅说个没完,还可怜兮兮地对人家说:“你抱抱我,好吗?”待木工师傅走后,我问女儿为什么跟这位叔叔这样亲近?女儿歪着头说:“我觉得他长得像爸爸。”我意识到女儿渴望父爱,便把这事告诉丈夫。从那以后,他每次打电话都要跟女儿单独说几句,让女儿感受到父亲对她的关爱;回来后,只要有空,尽可能让他多带孩子。

黄先生(社科院研究员,儿子上高中):有研究表明,在自由选择游戏对象时,2/3以上的孩子选择父亲。他们认为,父亲是最重要的游戏伙伴,父亲会与孩子玩兴奋、刺激、变化多样的游戏,所以,孩子更喜欢与父亲玩。此外,父亲角色的弱化或缺失,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不安全感。

建议那些“主外”的父亲,一定要抽时间多陪陪孩子,给孩子洗澡、哄孩子上床睡觉,给孩子讲故事,领孩子做游戏、带孩子做户外活动、去幼儿园接送等等。不过,千万别矫枉过正,父亲整天忙于这些生活琐事也不好。女性化的父爱也不可取!

孩子发言:

祝超(高一学生):我在一本家教杂志上看到这样一段话,觉得很有道理:“一个好的爸爸能成为孩子探索新领域的向导和力量的源泉。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一个全心参与他们成长的爸爸会更有利于他们向正常的性别角色发展。在和男孩子的交流中,爸爸的严格要求会使男孩学会审视自己的行为、学会承担责任;男孩也会更好地从爸爸那里观察、模仿男性的语言和行为,日渐表现出男子汉气概。而在爸爸和女孩子的交流中,也可以让她从小接触到良好的、明确的男性榜样,并分清男女之间的差异,更有利于培养女孩子的女性气质。正是在爸爸妈妈的衬托和对比之下,孩子才会更好地理解男性和女性的涵义,帮助孩子学会扮演健康的性别角色。”

徐玉春(大一学生):小时候,很喜欢跟小朋友们在一起比较“我的爸爸是干什么什么的”,以此来炫耀,如果有谁的爸爸被比下去了,就会很不高兴。相信很多人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爸爸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孩子更多地会为父亲感到骄傲。

有专家指出,“缺少父爱的孩子性格方面会有一些明显的弱点,如胆小、过于内向、优柔寡断、自信心及责任心不足等。”由于父亲在孩子的心目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父亲对待孩子的言行及态度会对孩子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肖冠军(职高学生):我自己的成长体会是,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逐渐被弱化,甚至渐渐淡出,使照顾家庭和教育孩子的重任落在了母亲一个人的肩上,就会导致“亲情关系向母性倾斜”的现象。这不仅有碍于良好家庭关系的建立,而且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何滨(初二学生):渴望父爱,这是男孩最深沉和迫切的心理需求。他渴望一位强健而富于幽默感、粗犷而温和、自信而关爱、智慧而谦逊的男人在他身边,向他注入真正的“男人气”。男孩需要父亲帮助他建立起对周围世界的安全感与自信心,从父亲那里学会做一个男人;女孩则需要通过父亲了解男性,并学会与男性相处的技巧。

专家观点:

陈建翔(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副所长,家庭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父性教育即对孩子提供充满父性角色特性的教育,通俗地说,由父亲来实施、体现父亲人格特征的家庭教育。父性教育和母性教育结合起来的教育才是完整的家庭教育。可惜,我们许多家庭,实在太缺少父性教育。

父亲与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同,特点各异,作用有别:母性属相对阴柔,具有慈祥温柔、细致体贴、注重感性的特点;父性相对阳刚,具有刚毅果断、强健有力、不拘小节、注重理性的特点。这样一种阴阳两极性,对于完整人性的养育而言,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同时汲取父性、母性的养料,才能达到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统一。缺失了任何一方,人性发展都是不完整的。

由于母亲的天性倾向于温柔、宁静,难免对孩子过度保护,也难免爱絮叨、限制过多。孩子的许多非常有益的活动被禁止,小小的“恶作剧”也总被呵斥,他们不能爬树、不能扔石头、不能玩沙、不能和泥巴、不能追逐打闹――他们在母亲的视野下有太多的“不行!”这对孩子(尤其是男孩子)的身体发育、动作协调、性情培养和想象力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父亲们则粗犷、豪放得多。他们鼓励、宽容孩子冒险、探索,玩一些动作幅度大、看起来不那么安全的游戏。更重要的是,当孩子们在玩的时候,做母亲的一般是扮演旁观者和监督者的角色,而父亲则经常参与孩子的游戏,与孩子一起玩,这对孩子的影响是大不一样的。可以说,父亲是孩子的第一游戏伙伴,父亲的幽默、粗犷和力量会给孩子的生活带来无限乐趣,父亲广泛的社会活动将会开阔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社会生活,促进孩子社会性的发展。与父亲生活时间长、影响多的孩子,容易继承父性的基因品质:大度、开朗、趋动、自尊心强、喜欢交往,更社会化。

儿童疏远父亲的“后遗症”将在孩子成长中显露出来。而母亲的能力是有所不足的,或者说在某些方面是无能为力的。同时,父亲多与孩子在一起还有利于孩子性别角色的正常发展。孩子正是在父母差异的对比下,逐渐了解到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如果父性缺失,孩子性别角色的形成必然会发生混淆。

美国哈佛大学有一个对单亲家庭的研究,表明90%以上的儿童问题与父性教育的缺失有关。这个数字在我们国家应该更高,因为我们还有独生子女、家庭暴力、封建意识等其他问题与之相联系。比如,较少接触爸爸的婴儿许多技能发展比较迟缓,长大后情绪变化较为激烈,易冲动,自我控制较差,自尊心低,人际关系紧张,行为较多等等。不论是大学生自杀,还是暴力行为,都反映了父性教育的缺失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单纯的母性教育容易产生偏颇,需要父性教育与其互补。

本刊观点:

进入新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着全新的环境,全新的问题,做父亲也一样。我们有幸做了父亲,就应当与时俱进,快速地改变自己,与孩子一起成长。所以,我们要呼唤父性教育,让每一个做了父亲和准备做父亲的人,增强父性教育意识,提高父性教育能力。

具体应怎样做呢?

致父亲范文6

关键词:农村父亲;亲职;参与意愿;参与行为;育儿体验

自1970年代起,国外家庭研究学者开始关注父亲角色及父亲参与育儿工作的重要性,并取得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反观国内,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有人指出父亲参与的重要性,也有学者探讨父亲对家庭教育的不可或缺性,但关于中国父亲对自己的亲职角色执何种态度?他们究竟承担了多少抚育工作?在育儿过程中有何体验?至今尚未见有经验研究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指村貌、硬件设施、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观念的改变、家庭的和谐、减少亲子间代沟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内容。父亲参与不但促进子女的身心发展和自身的成长与完善,也影响妻子的情绪、心理状态与生活满意度,更是家庭是否和谐幸福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的家庭结构、居住模式与生活方式等发生了变化,人们的观念也发生转变,不少农村父亲已日渐领悟亲历孩子成长过程的必要性。不希望自己在子女教养参与的边缘化,有的甚至比母亲更为投入和成效卓著。探讨农村父亲亲职参与的历史变迁。描述男性在抚育过程中的经验与感受,有助于全面评价男性的家庭贡献,并提升父亲参与的积极性和质量,继而促进和谐家庭的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

一、研究回顾

父亲角色、职责随时代和文化变迁而有所侧重。社会对父亲该做什么和怎样做的期待随文化价值、家庭生活和性别角色的衍变而变化。在传统性别分工下,父亲只要负担起养家的工具性角色即被认同(Lamb,2000)。随着现代家庭结构的转变、母亲就业增加及其对家务如何分配的冲击以及文化观念的改变,父亲的角色由供养者转变为养育者角色,即一个“好父亲”除了为孩子与家庭提供经济支持和保障,还要是孩子的照顾者、朋友和角色榜样(Lamb,2000)。

大量研究显示,父亲和母亲一样具有抚育性,和母亲一样参与了许多照顾孩子的活动,尤其是母亲外出工作时,父亲是孩子的主要照顾者(参见Halle,1999)。美国自1960年代来的多项全国范围的调查均显示,双亲家庭中父亲的参与水平有较大提高(Yeungetal.,2001)。跨文化研究也有同样的发现,如澳大利亚、英国、瑞典和以色列等,均有报告说父亲比早先时候更多地参与育儿工作(参见Parke,2000)。不过,虽然1960年代以来的调查数据显示父亲参与的水平有提高的趋势,但与母亲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Yeungetal.,2001)。而且父亲在参与亲职时,更多地是与孩子互动或是陪伴孩子,而清洗、准备,喂养膳食等身体照顾工作和为孩子规划养育、教育等方面的责任则仍是母亲的职责(McBride&Mills,1993;Pleck,1997)。

国外研究还显示,父亲积极参与育儿对孩子的智力成长和情绪发展有良好影响(参见王从桂,2000),并在孩子的性别角色意识、道德发展及社会能力与心理调适的发展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Baruch&Barnett,1986;McBride,1990;lamb,1997)。为人父亲的经验对父亲本人的发展也非常重要。参与育儿工作可以使男性发展其关怀特性,体验到情绪成长与表达的快乐(Hawkinsetal.,1995)。积极参与育儿工作的父亲,往往具有更为幸福的婚姻和更为成功的事业(参见Parke,2000)。

国内社会学界尚无父亲参与的专题经验研究,但一些家务分工研究中设有照料孩子和辅导子女功课的调查项目。研究结果显示,就中国整体而言,不论是城镇还是农村,照料孩子都主要由妻子承担,而在辅导子女功课上丈夫承担的稍多于妻子,尤其是在农村家庭。与全国相比,上海男性在照料孩子和辅导功课上的参与率都稍高,但也呈现出辅导子女功课多于照料孩子(沙吉才,1995;徐安琪,2004)。

二、资料来源

本研究使用的资料来自2006年11月完成的“父亲抚育调查课题”中289个郊县家庭的夫妻配对入户问卷调查数据。该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概率抽样方法选取了上海市9个区18个街道36个居委会892个家庭的夫妻为被访对象。289对郊县夫妻中,丈夫的平均年龄为40.85岁,妻子为39.45岁;夫妻平均生育子女1.13个,87.2%的夫妻只生育1个孩子,最小孩子中男孩的比例为50.9%;丈夫平均受教育9.54年,妻子为8.63年;结婚时丈夫非农就业比例为65.1%,妻子是56.4%;丈夫的年平均收入为23360元,妻子为12096元。

三、研究结果

(一)参与意愿

父亲的参与意愿一般是指父亲对育儿的态度。对于两性的家庭角色一直存在着“母职天赋”的理论,认为女性天生具有较佳的照顾能力,是父亲难以替代的,因而阻碍了男性参与育儿的意愿与投入程度。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多数上海郊县男女仍然持有“母职天赋”的观念,对于“男人抚育孩子的能力比女人差”的说法,有53.3%的调查对象持肯定或基本肯定态度,F检验也显示了性别差异,女性更多地持这种观点(见表1)。

按照文化脉络理论,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塑就的性别角色态度是家庭分工的主要预测变量,妻子性别角色态度越传统,丈夫的家事参与率越低,而丈夫的性别角色态度越呈现非传统倾向,参与也越多(Hiller,1984;RexroatandShehan,1987)。尽管多数被访认为男性抚育孩子的能力逊于妻子,但对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分工却是不太赞同。在回答是否认同“父亲的主要职责是赚钱养家,抚育孩子由母亲承担更适合”的说法时,只有近1/3的调查对象持肯定或基本肯定态度。不过,分性别的统计数据表明,与女性相比,男性的角色观念较为传统或保守,更多地认同父亲的工作角色(见表1)。

(二)父亲参与的现状

Pleck(1997)发现,近二十年来美国父亲在直接的照顾、休闲或游戏上以及与孩子接近的频率上有增加。但仍不及母亲的一半。台湾研究学者也指出,现代台湾父亲仍属于选择性父职角色,父亲们大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并以方便的时间或频率来参与亲职。在社会对男性工作成就期望的压力之下,多数父亲仍然为了工作或自动或不知不觉地在孩子成长中缺席。

本研究的调查资料显示,上海郊县父亲的参与具有如下特征:

1.准父亲阶段的积极投入

为人父亲是一个渐进过程,这个过程从妻子怀孕就开始了。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从夫妇角度看怀孕,而不是把它看作单单发生在母亲身上的一个事件,并认识到父亲在母亲怀孕期间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在向父亲身份过渡期间,父亲不仅为妻子提供安慰和情感支持,许多人还会通过阅读书籍和与在为人父母方面有经验的向导交往来了解抚育孩子的知识和技巧,或是对于孩子出生后预期增加的经济负担作出反应,有的父亲甚至会参与妻子分娩的过程(参见Parke,2000)。统计结果报告,上海郊县男性对于自己的准父亲角色具有较强的认同感和责任心,除了“参加孕产保健、辅导课程”仅占1/3(以往此类辅导课程不普及)外,无论在改善妻子的营养,保健(如为妻子购买营养品、做她想吃的食物等)、承担家务、为妻子提供情感支持以及陪妻子做产前检查,看病等方面,他们经常参与或做得较多的郡高达2/3以上。

从年龄差异看,年轻父亲除了在主动承担家务方面比年长父亲要少外,在其余方面的参与率都要高于其他年龄段的父亲。年轻父亲在家务方面承担较少与中国特色的亲属网络尤其是双方父母的支持有关。2.育儿参与水平总体较高

无论是对子女的日常照顾还是行为教导,或是关怀陪伴,无论是在婴幼儿期还是在学龄期,无论是丈夫的自述还是妻子的评价,上海郊县父亲的育儿参与率总体较高。如在婴儿期“给孩子准备膳食,喂食”、“半夜起来照顾孩子”做得较多或很多的分别占47.2%和43.5%,在学龄期对孩子的日常生活照顾做得较多或很多的也占42.7%;即使是“换尿布,尿片”、“给孩子洗澡”这样的在传统上被界定为“女人的活”也占33.6%和39.4%。

统计结果同时显示,郊县父亲在孩子智力和规范教育、分享活动和情绪支持等方面的参与也不逊色。他们在孩子婴儿期就主动与之谈话或聊天、对孩子良好习惯/行为的示范和培养以及给予孩子拥抱与身体接触方面做得较多或很多的都达六到七成,教孩子数数/识字、讲故事和一起做游戏/户外活动做得较多或很多的也在三到四成。

3.父亲对孩子的学业发展投入更多

尽管今日的父亲在育儿参与方面已有长足的进步,也没有数据表明双亲家庭存在父亲缺席的性别不平衡现象,母亲对此的评价也较高。然而,在夫妻之间进行比较时我们还是发现了育儿工作的性别差异。前面的分析显示父亲在孩子婴幼儿期准备膳食、给孩子洗澡、半夜起来照顾孩子和学龄期孩子的日常生活照料等方面有较高的参与水平,但如果与母亲相比,母亲仍然是孩子身体照顾责任的主要承担者。表2的数据显示,在子女的日常生活照料上,以妻子为主的比例高达65.5%,而以丈夫为主则不足一成。

表2的结果还显示,父亲对孩子的智力和学业发展方面的参与明显要高于母亲,在与老师联系,参加家长会、为子女择校,升学想办法,作辅导等责任上,以丈夫为主的比例远高于妻子。

国外关于育儿参与类型性别差异的实证研究也存在比较一致的结论,即父亲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大部分为“互动活动”形式,如玩耍或帮助孩子完成家庭作业,而日常照顾则仍是母亲的职责范围(Robinson&Godbey,1997;McBride&Mills,1993)。一个更为普遍的观点指出,文化因素和历史因素在亲职方面形成不同的社会性别差异(Thomson&Walker,1991)。

4.年轻父亲更注重与孩子的互动

Lamb等(1987)根据已有研究,归纳出父亲参与的三个层面:(1)“投入/互动型”,即通过抚育和共同活动对孩子直接进行接触;(2)“易近性/易得性”,指的是父亲并未与孩子直接互动,而是在一旁待命,随时可参与抚育工作;(3)“责任型”,是指父亲对孩子的幸福负责,觉察孩子的社会、情绪、认知、身体的需要并逐步满足这些需求等。

由于第二种参与层面较难测量,而且与第一、第三种类型有交叉、重叠,所以,我们主要测量另两种参与类型。分析结果显示了不同年代父亲参与育儿的不同取向:不同年代的父亲在承担孩子照顾教导职责方面各有所侧重,除了在带孩子看病、参加家长会以及与老师交流联系方面的参与没有显著差别外,年长父亲更注重对孩子的规范教育,而在生活照料、接送上学和辅导作业等日常例行工作方面,年轻父亲的承担程度要高于年长父亲(表3)。中国一直有“养不教。父之过”的古训,父亲在孩子的教养方面一直都有较高的参与度,不过接送孩子上下学和辅导作业只是在近年来才新增为父母的职责,因此,年轻父亲的参与度要高。郊县的医疗机构离家较远且工作时间弹性大,故郊县父亲带孩子看病方面一直做得很多。

在互动交流方面更能体现不同年代父亲育儿的取向差异,不论是陪同外出游玩、满足孩子需求,还是沟通交流、情绪支持以及亲近行为方面,年轻父亲都比年长父亲参与更多,年轻父亲更注重与孩子的互动和分享。这或许反映了整个社会育儿观念的改变,以往人们关注的是孩子的身体需求,父母的职责是让孩子吃好穿暖健康成长,随着对儿童发展理解的深入,人们认为父母满足孩子的情绪、关怀、陪伴和亲近需求对孩子的成长同样重要,这也促进了父亲在这些方面的参与度。

三、育儿体验

众多研究都指出,父亲参与育儿除了付出时间和辛劳外,还可给他们带来快乐和收获,促进他们的自身发展。父亲可从参与过程中更了解自己,体验为人父的喜悦,以及丰富、完整的人生;在与孩子的交流过程中也会有很多收获,能使自己变年轻、给自己带来创造的乐趣和成就感,父职实践使自己更有爱心、更成熟,并增强责任心;同时还可扩展自身的社会网络资本(Umberson&Cove,1989;Gallagher&Gerstel,2001;叶文振,1998;徐安琪、张亮,2005)。

本研究的分析结果显示,参与育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父亲的双重负担(20%持肯定回答),限制了自己的闲暇时间(13.4%)和社会交往(10.2%),但述说影响了自己工作的比重不高(约占6%),后悔自己当初生了孩子的更是少见(占2.5%)。因此,在回顾履行父职过程中的积极体验时,多数父亲作了肯定回答,其中体验“为人父亲的喜悦和自豪”的达76.8%,感受“孩子很需要/依赖自己的自我价值”的为61.1%,“孩子成长中的每一个进步都令我兴奋/骄傲”有74.7%,“和孩子一起游戏,活动很开心,使自己变年轻”的占71.2%,“孩子带给我幸福感”更高达87%。

不仅如此,大多数父亲还首肯参与抚育的过程对自身的成长发展有直接或间接的促进和激励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在表4的8个侧面有较大或很大积极促进作用的分别在70%-80%之间,其中认为自己“变得更富有爱心”、“责任感增强”和“更加成熟、自信”的比重为最高,而高学历父亲在孩子抚育过程中新学了许多知识、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和得到成长的概率更高些。

父亲积极参与育儿不仅促进的自身的成长与完善,对夫妻关系以及妻子的生活满意度也有积极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当妻子认为丈夫是一个好父亲时,夫妻关系很融洽,妻子的总体生活幸福感也很高。

国外大量研究还指出,父亲积极参与孩子的养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正面影响(McBride&Rane,1998;Amato&Rivera,1999),在孩子的性别角色、道德规范、成就与智力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扮演很重要的角色(Baruch&Barnett,1986;McBride,1990)。囿于篇幅关系,在此就不加以描述。

四、结论与讨论

对上海郊县男性亲职参与意愿、行为和育儿体验的研究结果与国外研究有类似之处。首先在参与意愿上,男性的抚育能力仍受到质疑,尤其是女性持有更多的怀疑态度。家庭系统理论认为,母亲的态度决定着父亲如何参与孩子的抚育,母亲扮演“守门人”的角色,父亲的参与程度与妻子对丈夫的育儿能力所持的观念相关,凡认为丈夫能胜任育儿工作的母亲,可能会促进丈夫的参与(转引自Parke,2000)。

其次,在实际参与水平上,自五十年代起鼓励女性走出家门参与社会劳动以来,双职工家庭成为中国城市主流家庭形态。尽管上海郊县以往以农村人口居多,但受市区经济辐射和近年城市化进程的影响,郊县人口非农就业的比例相当高,大部分郊县家庭也属于双职工家庭。妻子外出就业促进了丈夫分担育儿工作,即使是性别角色观更为传统的上海郊县父亲的育儿参与总体水平较高,他们不仅分担孩子的教养责任,对以往多由母亲承担的常规性的生活照料工作也有很高的参与率。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如同国外的研究结果,尽管父亲在育儿参与方面已有长足的进步,无论在孩子成长的哪个阶段,日常照顾以妻子为主的概率都显著高于以丈夫为主的养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