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绘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清明节绘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清明节绘画

清明节绘画范文1

在生机盎然的春天,我们女院车协正式成立了,伴着明媚的春光,我们决定以车为载体,融入自然感受自然,体验骑车远行的快乐。新成员,新朋友,大家一起体验黄河之行。

二活动主题

春之行,黄河根

三口号

我们爱运动,我们感谢生命

我们爱春天,我们拥抱自然

我们爱黄河,我们聆听澎湃

四活动意义

一, 由于我们协会刚刚成立,这次活动可以增进成员彼此友谊,促进协会发展

二, 正值春天,是郊游的好机会,可以陶冶热爱自然的情操

三, 距离比较近,算是对各个成员体力的认识,以及一次很正规的训练

五活动时间 xx年4月5日

六参加人数 以四月五号出行人数为准

七活动费用 这次活动为短程活动,只需自备午餐

八前期准备 xx年3月21日~xx年4月5日

1资料准备

由秘书处负责整理资料,确定路线,制定完善的活动策划书,上交活动申请。

2体能积聚

周一至周五在学校操场晨跑,周六在学校后山集体登山

九路线及行程安排 共计15公里

如图

骑行速度约为7.5公里,大约修奥形式两小时才可以到达,根据协会需要,自行安排返回时间。

十可行性分析

1正值春季,适合郊游,根据天气预报推测天气晴好,适合骑行

2属于近距离骑行,活动脸不大,不会出现队员身体不适,适合初行者的体制

3路况较好,不需要爬坡,多为公路,

4前期准备充分

十一策划书附件

《山东女子学院自行车协会简介》

《山东女子学院自行车协会章程》

《山东女子学院自行车协会日常训练考勤表》

《山东女子学院自行车协会出行条例》

《上冻女子学院责任细则》

活动负责人 孔祥阳

联系方式

qq

地址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大学科技园山东女子学院

邮编25000

山东女子学院团委

山东女子学院学生会

清明节绘画范文2

【关键词】《清明上河图》;春景说;秋景说

近代学者郑振铎确定“清明”为三月三:“时节是清明的时候,也就是春天的三月三日。”i其后又有周宝珠ii及戴立强iii均从不同角度撰文来支持“春景”说。近年来有学者开始质疑“春景”说的真实性。孔宪易撰文从八个不同角度来质疑“春景”iv;邹身城在其基础上,就“秋景”说提出了更为丰富的理论依据v。本文将结合前人的研究以及相应的参考文献,试图从图画本身和清明节应有的风俗两个角度,为“秋景”说试作辩解。

一、选定研究版本

在具体开始阐述“秋景”说的理论论据以前,选择学界公认的真迹作为研究的对像是非常必要的。周锡指出:“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真迹为绢本……以手卷形式,精细劲炼的笔墨,再现了九百年前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清明节之繁华景象。”vi 此外徐邦达vii、日本学者铃木敬viii等都一致认为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宝笈三编本是张择端的真迹。所以,下文会以宝笈三编本的内容作为研究评论的对象。

二、具体阐述

(一)清明节应有的风俗

1.清明“插柳”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中说道:“清明交三月,节前两日谓之寒食……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名曰‘明眼’。” ix清明“插柳”十分普遍。甚至到了民国,民间还保留了清明插柳的风俗。胡朴安在其《江苏・六合县之岁时》中提及:“清明插柳于门上,男女或簪之”x但画卷中几乎没有哪一间房舍表现了这个清明节如此重要的习俗。此外,张安治曾提到:“一些清明节的风俗特征,如上坟,探亲,轿上插柳枝等。”xi 实际上,宋人是把柳枝插在门楣上,与宝笈三编本卷首轿顶装插的柳枝是不同的xii。

2.上坟不只是清明节的风俗特征

“十月朝”即农历十月初一。《东京梦华录》卷九明确记载了:“ 十月一日宰臣己下受衣着锦袄三日。士庶皆出城飨坟。禁中车马出道者院及西京朝陵,宗室车马亦如寒食节。”xiii从前,每逢十月初一,朝廷会赐衣,也就是江南的“烧衣节”,通过给过世的人送去寒衣,慎终追远,来表达怀念追思之意。与清明节一样,“十月朝”的时候,百姓也会去祭祀上坟。根据嘉靖《太仓州志》记载:“是日不问寒燠,富家多炽炭于堂,称为开炉。”xiv图中我们看到只有很少的人上山去扫墓,大部分的人都是去河边赶集或从事其他的一些活动。所以,扫墓、上坟不能成为判定清明节或者春季的必然条件。

3.清明节并非是三月三

学者郑振铎明确地提出“三月三”:“时节是清明的时候,也就是春天的三月三日。”xv实际上,传统阴历三月三指的是上巳节xvi,并非清明节。古代使用阴阳合历,清明节则是阳历的4月5日左右,寒食节后的一天;不同的是魏晋南北朝以后,则将上巳改为三月三,成为定制xvii。这一天人们会到水边嬉戏并且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二)从画卷本身来看

1.木炭

画卷一开始我们可以看到有驴子在运10篓木炭。根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有司进暖炉炭,民间皆置酒作暖炉会也。”xviii尽管戴立强认为木炭或者煤炭是一年四季不可缺少的燃料,不仅仅为冬季所需xix。但是有一点,他可能忽略了。那就是两者成本都较高,宋代百姓日常生活只会使用木材来取火。

2.纸马铺

纸马铺是专门经营冥器的店铺。《东京梦华录》记载:“纸马铺,皆用纸衮叠成楼阁之状”xx。画卷中虽然“王家纸马”规模较大,门面较多,但一个顾客都没有,异常地冷清。郑振铎甚至以”时间已近黄昏”作为理由xxi,勉强解释。如果张择端有心以清明节作为绘画的时令主题,他就不会选择一个人都没有的黄昏来作画。事实上,纸马铺是城镇常年可见的民间店铺,不一定与清明节或者春季有关。

3.光身

城里有多个半裸上身的小孩。中国传统是很注重养身之道的,尤其重视儿童的健康。如果是春季,就无法解释那么多半裸上身的孩童;相反,如果是秋季的话,正好可以反映其余热未退,印证中国传统的养身思想即春捂秋冻。

4.新酒

卷中有很多酒肆,其中有一家酒旗上写着“新酒”二字。《东京梦华录》中则有这样的记述:“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醉仙锦旆,市人争饮。”xxii周宝珠引大量史料驳斥道,宋人卖新酒的日子特别多,不独秋天才有此物xxiii。宋代秋季要用新谷酿醪酒来庆祝丰收。虽然新酒不独秋天才有,但是以秋季为最盛。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个才是真正的“新酒”。

三、为何命名《清明上河图》

1.政治开明

在《诗经・大雅》中就有“肆伐大商,会朝清明”xxiv,另外《后汉书?班固传》里也提到“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xxv。此处的“清明”都与“清明节”无关,而含有政治开明、人民生活安稳之意。张择端当时身为宫廷画家,也有可能借歌颂北宋政治清明、人民生活丰富多彩来博得皇帝的赏识。

2.清明坊

“清明”也有可能是一个空间概念。根据《宋会要辑稿》记载:“东京外城及郊区,共划分一百三十六个坊,第一坊为清明坊。”xxvi由此我们也可以认为《清明上河图》反映了清明坊到汴河口这一个地理区域的人文以及自然景观。

综上所述,《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不一定指的是“清明节”。它不仅仅可以表示一个时间概念,还可以表示抽象概念(如:“政治开明”)以及空间(如:“清明坊”)概念。

四、总结

《清明上河图》既然为写实风俗画,就不会太偏离“写实”这个意象。上文从两个角度,以宝笈三编本作为对象,针对“秋景”提出了一些理论依据。至于一些细节,如草帽、竹笠(据当时东京的气候,清明节似乎没有必要使用这些御暑用具)因前人提及较多,都没一一阐述。笔者相信,随着对《清明上河图》研究的不断深入,画中的情节、名物将逐渐得以解释,人们将会对这幅千年之遥的不朽写照,得以更加深刻的认识。

注释:

i郑振铎.清明上河图的研究[A].郑振铎艺术考古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203.

ii周宝珠写道:“我在同孔先生的商榷中曾提出宋代东京清明节有扑博之俗,并引用宋人吕原明《时杂记》记载:都城寒食大纵扑博,而博扇子者最多。由此可知, 扑博、扇子与清明节之间有着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这是宋代东京的习俗”(《关于《清明上河图》中的扇子》)

iii戴立强说: “图中的几摊位,以虹桥上的一较为清晰,其中一个桌子上摆放着一些条形块状物,无论如何也难以与瓜类相联系”(《清明上河图所画非“秋景”辨―兼及其画名意义的探讨》)

iv孔宪易认为画卷所描述的是秋景并且率先提出了“清明坊”之说。 (《的“清明”质疑》)

v邹身城认为“清明”一词是指北宋政治开明、人民生活安稳之意,非地名,也非时令。(《的命名》)

vi周锡.历史与空间:《清明上河图》的“双胞胎”疑云[N].香港文汇报,2010-05-31.

vii徐邦达写道: “各地方的公私藏家手中有许多摹本和伪造本……只有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一幅石渠宝笈三编著录的淡设色长卷,才是真迹”(《清明上河图之初步研究》)

viii铃木敬认为:“实际考察过这一图卷的人,只要不管他所的政治、社会地位的话,都会以为北京故宫本是真迹”(《中国绘画史-南宋绘画(十五)》)

ix吴自牧.梦粱录(卷2)[M].北京:中华书局,1957:11().

x胡朴安.江苏?六合县之岁时[A].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150.

xi张安治.张安治美术文集[C].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264-269.

xii许大庆,张冬梅.清明上河图研究文献汇编[M].万卷出版公司,2007:582.

xiii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9)[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3:156.

xiv清王昶等纂修.嘉庆直隶太仓州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xv郑振铎.清明上河图的研究[A].郑振铎艺术考古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203.

xvi宋吴自枚《梦梁录。三月》:“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晋南北朝以后才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 (《中国节》)

xvii周善兼:《中国古代风俗之传统节日简介》,2010年8月初稿

xviii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9)[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3:156.

xix戴立强先生说:“不论木炭或者煤炭,作为一个偌大的都市来说,燃料是一年四季当中不可缺少的,不仅仅为冬季所需”(《清明上河图所画非“秋景”辨―兼及其画名意义的探讨》)

xx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7) [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3:122.

xxi郑振铎.清明上河图的研究[A].郑振铎艺术考古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203.

xxii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9)[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3:154.

xxiii周宝珠认为宋代卖新酒的时间相当多,他写道: “宋人喝新酒、卖新酒的季节相当多,不要看见一个“新酒”市招就认为只有中秋节才有此物”(《清明上河图绘的是春景而非秋景》)

xxiv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2006:745-927.

xxv萧琼瑞.清明上河图画名意义的再认识[A].中国艺术文物讨论会文集书画(上)[C].北京故宫博物院编辑,1991:111-133.

xxvi萧琼瑞.清明上河图画名意义的再认识[A].中国艺术文物讨论会文集书画(上)[C].北京故宫博物院编辑,1991:111-133.

【参考文献】

[1]刘渊临.清明上河图之综合究[M].台北:艺文印书馆,1969.

[2]辽宁省博物馆.《清明上河图》研究文献汇编[M].沈阳市万卷出版公司,2007.

[3]周宝珠.清明上河图绘的是春景而非秋景[J].美术,1994(8):61-63.

[4]戴立强.清明上河图所画非“秋景”辨―兼及其画名意义的探讨[A].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一辑)[Z].北京:中华书局,2005:126-133.

[5]孔宪易.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J].美术,1981(2):58-60.

[6]邹身城.清明上河图的命名[J].河南大学学报,1986(4):44-45.

[7]徐邦达.清明上河图之初步研究[A].故宫博物院院刊,1958年第1期, 页35-49.

[8]铃木敬.中国绘画史-南宋绘画(十五)[J].故宫文化月刊,1990(8):37-39.

[9]高木森.落叶柳枯秋意浓――重释清明上河图的画意[J].故宫文化月刊,1984(6):125-133.

[10]萧琼瑞.清明上河图画名意义的再认识[A].中国艺术文物讨论会文集书画(上)[C].北京故宫博物院编辑,1991:111-133.

[11]张安治.《清明上河图》研究[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269-298.

[12]郑振铎.清明上河图的研究[A].郑振铎艺术考古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203.

清明节绘画范文3

早期阅读非常重要,它不仅仅体现在增大小学生的识字量,更体现在对小学生做人做事的影响上。绘本读写绘教育,应该让学生们多读些真正的中国绘本,让学生们从小认同中国的文化,中国的传让;让学生们从小回归传统,了解中国的传统知识。基于以上原因,今年,我校开设了“传统节日绘本阅读”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让学生看看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中国绘本,从小对本民族、本国的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们以中国的六个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为突破口,选择了三套图书,郑勤砚主编的的?绘本中华故事:传统节日篇?、风笛美术著的?中国结 中国节?、毛毛虫童书馆的?中国传统节日故事?作为学生必读书目,?龙年的故事?、?团圆?、《元宵灯》、《荷灯照夜人》、《小莉的中秋节》等中国原创图书为选读书目,老师结合节日古诗词、节日传说及习俗等,让学生们了解相关节日的知识;学生们提前搜集相关的节日知识,并在组内交流;在最后的拓展阶段,学生可用绘画、剪纸等形式呈现相关节日的传说、故事、童谣、故事等。

一、绘本阅读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春节是最“中国”的节日,我们把这个节日的阅读定位在“知民俗”上。通过阅读,学生们知道了正月初七是人胜日,是孩子日,是小孩的节日!知道了初一拜年的时候,要左手握右手作揖拜年。初五,吃水饺的时候,要咬破水饺,这样才能破五,把不好的事都破坏掉。而初八呢,是谷日,也就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如果天气晴朗的话,稻谷就会丰收。甚至学生们还背过了一个顺口溜,正月初一,鸡日;初二,狗日;初三,猪日;初四,羊日;初五,牛日;初六,马日;初七,人日。这些关于春节的民俗,很多都在岁月中被遗忘,而今让学生们重新了解,他们对春节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刻。

二、绘本阅读与写绘活动相结合

读,然后写绘是小学生喜爱的活动方式。节日主题的读写绘,开启了学生们儿童思维想象的空间,将绘画语言与口头语言结合,丰富发展了学生们的想象与表达能力。在读完有关元宵节的绘本后,学生们用图文结合、连环画、图配文、文配图等形式,展开想像,用一幅幅充满趣味的图画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自己对于元宵节的理解。有的学生还进行了“诗情画意”的诗配画活动,用七彩画笔描绘出了古诗的意境。“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倒流梢头,人约黄昏后。”、“院校正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归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的学生还画出了元宵节看灯会、猜灯谜、踩高跷、舞狮子的情景。读写绘将学生的阅读、情感、思维、表达整合为一体。

三、绘本阅读与习俗活动相结合

清明节时,正是通过阅读,我们才知道蹴鞠活动是清明节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这让学生们的家乡自豪感油然而出。因为我们临淄正是蹴鞠的起源地,“临淄重蹴鞠,曲城好击刺”,蹴鞠是古代清明节人们喜爱的一项传统游戏,它起源于临淄,从唐代开始,临淄就盛行在清明时节外出踢蹴鞠。在绘本阅读的拓展阶段,老师为学生们讲解了蹴鞠的溯源、历史轶事和传承意义,以此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中国传统习俗,感受蹴鞠文化、领略足球魅力。同时学校还将这一清明节的传统风俗与学校的阳光体育结合起来,创编了仿古蹴鞠韵律操,学生在大课间跳起蹴鞠操,以“鞠”为乐,既锻炼了身体又学习了本土的传统体育项目,达到了育心、育体、育智的目的。

四、绘本阅读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清明节绘画范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B-

0095-01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传统文化》课是渗透德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在《传统文化》课上渗透德育,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实现文道合一,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实施德育并非班主任的专利,各科任教师都有义务依据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那么,如何在《传统文化》课上渗透德育呢?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以与各位同仁商榷。

一、以单元主题为切入点,渗透德育

《传统文化》每一单元都有一个主题。如:“名人长廊”单元中的“杰出人物”篇,可以让学生在了解杰出人物事迹的同时,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从而受到杰出人物事迹的感染和教育。再如“风土画卷”单元中的“传统节日”篇,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传统节日相关知识、习俗的同时,知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并从中受到诚信教育、爱国教育等;“祖国大好河山”篇,可以让学生在了解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懂得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对于这些教学内容的德育渗透,教师均可以单元主题为切入点进行。如通过“文艺园林”单元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园林艺术与中国文学、绘画密切相关,许多风景区都与丰富的人文资源交织在一起等,进而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园林艺术中蕴涵的人文知识热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二、用课件展示传统文化知识,渗透德育

如果只在《传统文化》课堂上单调地讲授知识,很难让学生从思想上受到教育。为了让学生在掌握传统文化的同时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我在上课前总要做充分的准备。譬如,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曾经这样上了一堂课。上课前先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视频,并让学生思考:视频中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哪些特点?你从中看到了哪些传统文化?有何感受?除了视频上看到的事物外,还为哪些中国传统文化感到自豪?学生通过观察、感悟、交流,形象地了解了传统文化,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谈完感受后,我又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让学生欣赏,学生心潮澎湃,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唱了起来。这节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提升了他们的文化素养。

三、借助传统节庆活动,渗透德育

我国的传统节日很多,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这些节日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大好时机。譬如:每年清明节的扫墓活动,我总是在节前利用《传统文化》课,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并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扫墓活动中,我还亲自陪同学生,一起感受这个特殊节日的特殊气氛,经历这个特殊节日独特的活动历程。活动结束后,我除了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外,还借助邮箱、博客等沟通平台和学生交流活动感受。扫墓活动,不仅仅是让学生悼念先烈,更要让他们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要学会感恩,懂得诚信的重要性。这样,学生通过类似严肃、互动的集体活动,不知不觉就受到了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

四、适当拓展德育素材,渗透德育

中华民族有着无比灿烂的传统文化,体现传统文化的词语、句子、故事数不胜数。借这些包含着传统文化精华的词语、句子、故事对学生进行德育,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我每接一届新学生,让他们搜集体现传统文化精华的词、句、故事,成了我组织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如:关于德治思想的“为政以德”“以德服人”;关于人格品质方面的“自强不息”;关于爱国方面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关于社会道德方面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学生搜集到的这些材料,体现出了先贤哲人的智慧和情操。学生通过诵读讲述这些词、句、故事,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不仅积累了传统文化知识、受到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而且还可以使传统文化精华得以传承光大。

清明节绘画范文5

神农镇团东小学位于神农镇团东村中心,1970年3月建校,有近50年的办学历史。学校占地面积5886平方米,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学校设有录播室、图书室、阅览室、仪器室、实验室、微机室、美术教室、音乐教室等,各类教学设施齐全。

我校现有教学班12个,学生493名,教职工41名,其中山西省教学能手1名,晋城市教学能手2名,高平市教学能手3名。

多年来,我校本着“特色立校育人为本面向未来创新为魂”的办学理念,形成了“活泼 主动 创新 崇真 感恩 尚美”的校风,“德优 艺精 爱心 责任”的教风,“乐学 善思 合作 探究”的学风。学校先后荣获“山西省养成教育示范学校”“晋城市和谐校园”“高平市教育教学先进单位”等称号。因教育教学成绩突出,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神农镇教育教学先进单位”。

我校为创建文明校园,主要做法如下;

1.精心打造校园文化

我校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不同的楼层设计了不同的教育主题。一楼是以“感恩教育”为主题,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他人;二楼以“我的家乡美如画”为主题,教育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家乡;三楼以“立志成才报国家”为主题,旨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立志报效祖国。东西两侧的楼道以《弟子规》《三字经》为主要内容,中间楼道是中国古代的传统美德故事,提高自身素养和思想品质。每个教室外面的墙上设置的是“学生作品栏”,上面张贴的是学生的绘画作品、以及手抄报等,既锻炼了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我校尽力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2.开展精彩纷呈的校园文化活动

2019年1月21日,我校开展了以“迎新春、敬炎帝、制灯笼”为主题的灯笼制作比赛。学生制作了独具匠心的花灯,表达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每年的3月5日为“学雷锋活动日”,我校开展了“学雷锋见行动”活动,组织四五年级近40名小志愿者们前往我镇敬老院献爱心。清明节,我校开展“缅先祖诵功德”清明祭祖活动,前往炎帝陵寻根拜祖。5月8日,在高平校园艺术节比赛活动中,我校舞蹈《快乐狗娃》获得了比赛二等奖。儿童节举行了“争当新时代好队员”主题入队仪式,并进行了国旗、党旗、团旗、队旗“红色传递”活动;举办了“七彩阳光”广播体操比赛及文体表演。2020年10月,我们举行了 “向英雄致敬为祖国自豪”的诗歌朗诵比赛,表达了对祖国母亲的深深祝福和对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2020年6月,我校郜畦雨、暴禾婧同学在高平市教育局举办的第二十七届“辉煌七十年奋进新时代”青少年读书教育活动中荣获小学组作文比赛优秀奖;9月,我校闫宇博同学在山西省教育厅举办的“共抗疫情爱国力行”软笔、硬笔书法比赛中分别荣获一等奖。

3.加强教改教研

我校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形成了“三三五”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此教学模式的指导下,积极投身课改。马群娟老师荣获高平市首届课堂教学团体赛数学学科个人一等奖,孙芳丽老师、朱彩琴老师分别荣获高平市第二届课堂教学团体赛英语组、品社组三等奖,李晓老师荣获高平市第四届课堂教学团体赛数学组评课二等奖,张晋娟老师荣获高平市第五届课堂教学团体赛数学组讲课一等奖。我校每学期末开展教案作业展评活动。评选出规范的教案和作业进行展览。

团东小学简介:

神农镇团东小学位于神农镇团东村中心,1970年3月建校,有近50年的办学历史。学校占地面积5886平方米,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学校设有录播室、图书室、阅览室、仪器室、实验室、微机室、美术教室、音乐教室等,各类教学设施齐全。

我校现有教学班12个,学生493名,教职工41名,其中山西省教学能手1名,晋城市教学能手2名,高平市教学能手3名。

多年来,我校本着“特色立校育人为本面向未来创新为魂”的办学理念,形成了“活泼 主动 创新 崇真 感恩 尚美”的校风,“德优 艺精 爱心 责任”的教风,“乐学 善思 合作 探究”的学风。学校先后荣获“山西省养成教育示范学校”“晋城市和谐校园”“高平市教育教学先进单位”等称号。因教育教学成绩突出,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神农镇教育教学先进单位”。

我校为创建文明校园,主要做法如下;

1.精心打造校园文化

我校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不同的楼层设计了不同的教育主题。一楼是以“感恩教育”为主题,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他人;二楼以“我的家乡美如画”为主题,教育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家乡;三楼以“立志成才报国家”为主题,旨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立志报效祖国。东西两侧的楼道以《弟子规》《三字经》为主要内容,中间楼道是中国古代的传统美德故事,提高自身素养和思想品质。每个教室外面的墙上设置的是“学生作品栏”,上面张贴的是学生的绘画作品、以及手抄报等,既锻炼了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我校尽力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2.开展精彩纷呈的校园文化活动

2019年1月21日,我校开展了以“迎新春、敬炎帝、制灯笼”为主题的灯笼制作比赛。学生制作了独具匠心的花灯,表达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每年的3月5日为“学雷锋活动日”,我校开展了“学雷锋见行动”活动,组织四五年级近40名小志愿者们前往我镇敬老院献爱心。清明节,我校开展“缅先祖诵功德”清明祭祖活动,前往炎帝陵寻根拜祖。5月8日,在高平校园艺术节比赛活动中,我校舞蹈《快乐狗娃》获得了比赛二等奖。儿童节举行了“争当新时代好队员”主题入队仪式,并进行了国旗、党旗、团旗、队旗“红色传递”活动;举办了“七彩阳光”广播体操比赛及文体表演。2020年10月,我们举行了 “向英雄致敬为祖国自豪”的诗歌朗诵比赛,表达了对祖国母亲的深深祝福和对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2020年6月,我校郜畦雨、暴禾婧同学在高平市教育局举办的第二十七届“辉煌七十年奋进新时代”青少年读书教育活动中荣获小学组作文比赛优秀奖;9月,我校闫宇博同学在山西省教育厅举办的“共抗疫情爱国力行”软笔、硬笔书法比赛中分别荣获一等奖。

清明节绘画范文6

题诗瓷瓶高23.6厘米,腹径16.2厘米,底径12.5厘米。敞口,颈部长且粗,圆肩,瓜棱形腹部,平底假圈足。颈肩处有一半环形系,系的正对面有一多棱柱短流,流下方则以褐彩书写有诗歌一首,诗文内容为“寒食元无火,青松自有烟。鸟啼新上柳,人拜古坟前。”瓷瓶胎质为灰色,通体施青釉不及底,有流釉现象。此瓶1983年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古城村。

瓷壶字迹清楚,诗文内容语出自然,立意精洁。通篇对仗,虽为“宽对”形式,但亦可称之工整。第三、四句本应为“新柳”对“古坟”,“上”对“前”,最终将“柳”与“上”的次序调换,“上”之词性亦随之改变,使“鸟啼新上柳”为写时间之早而非原来的季令之早,尽管打破了对仗,但通观全篇,不得不承认这一变动确有别出心裁之妙。通过对诗文瓷瓶的仔细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长沙窑之所以能够在唐代晚期扬名世界,成为与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并驾齐驱的原因在于其釉下多彩的创烧和广泛使用。

长沙窑是兴起于中晚唐时期的商业性瓷窑,窑址位于长沙市所辖的望城区石渚湖的彩陶源村一带,今人名为长沙窑,唐时称为石渚窑。长沙窑是安史之乱后的特殊历史环境下,南北制瓷工艺融合的产物,其焙烧技术多继承岳州窑的工艺,而产品的种类及其釉彩、装饰工艺则与中原特别是河南瓷业有着较深的渊源。唐朝空前繁荣的政治、经济、文化为长沙窑的兴起提供了坚实的经济、文化基础,而日渐风靡的饮酒饮茶之风更为长沙窑的兴起提供了群众基础,加上当地有着优越的水路条件以及丰富的制瓷瓷土和充足的燃料,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长沙窑才得以迅速发展。

长沙窑的烧造年代主要是唐代,因此其产品也带有明显的大唐风范,造型多圆润饱满、体态丰盈,圆形是其主要造型元素,并运用大量大角度的弧线。长沙窑的陶瓷产品非常富于变化,常以细节取胜,同样是壶,其口、腹、流、系就有不同的变化,同一造型元素也能以不同的方式应用,给人无限玩味之感,即使是同一尺寸同一造型,其装饰也堪说是“千变万化”。

长沙窑陶瓷产品的烧造以中晚唐时期为鼎盛,五代后逐渐没落,其产品造型也随着时代的风尚变化而变化。唐朝至宋朝的整体造物特征变化就是由丰满大度向精致秀气方向发展。因此,长沙窑“器物造型前期丰满端庄,线条柔和圆润,后期除保持前期那种气势和规范外,形态趋求秀丽,以壶、罐为例,前期腹体圆浑、短颈、多棱短流、单曲柄,显现出丰腴稳实。后期多为瓜棱腹、喇叭口,细长颈,圆管长流,双曲柄,表现出一种线条艺术的韵味和意境。”

长沙窑除了其产品非常富于变化,且造型表现出一种线条艺术的韵味和意境外,其釉彩和装饰题材也是值得后世称赞的。我国瓷器发展到唐代,有人概括为“南青北白”,即南方以制造青瓷著称,北方以生产白瓷盛名。“南青北白”说,大致反映了中唐以前我国瓷器釉彩工艺的基本格局和发展态势。然而,这一相对稳定的格局到了长沙窑时期却被彻底颠覆了。长沙窑在秉“青”承“白”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褐、绿、蓝、红、黑等多种釉色的艺术表现手段,从而形成了长沙窑彩瓷艺术的一个鲜明的特征。多色釉的出现,首先突破了“南青北白”的格局,促进了我国南北制瓷技艺的交流融合,为釉色的不断丰富找到了新路;其次,对瓷器的观赏性及其审美价值是一次提升,也为釉下彩的出现在呈色上创造了条件;最后,长沙窑多色釉瓷和唐三彩一样,是颇具魅力的大唐文化多彩的反映。

以釉彩绘画则是长沙窑彩瓷艺术的另一个主要特征。长沙窑虽然并非是彩瓷的始祖,但是彩瓷工艺的成熟、普及,当功推长沙窑。长沙窑是第一个以生产彩瓷为主的瓷窑,彩瓷所占比例几乎达到一半,更重要的是长沙窑不仅是一窑多彩,甚至有一器多彩现象,彩有褐彩、绿彩、蓝彩、红彩、黄彩等,这些彩往往两种相间使用,施于器物的面积也很大,往往占据器表的大部分,且它既有北方的釉上彩,也有南方传统的釉下彩。除了这些多姿多彩的釉彩外,长沙窑还将绘画题材和釉彩创造性地融合在一起,进而运用到瓷器的装饰上,这可以从国内外不断出土的长沙窑瓷上得到验证。根据统计,长沙窑瓷上的绘画题材包括人物、花鸟、山川、动物、建筑塔庐以及随意画等。长沙窑瓷上的绘画是在文人或准文人的参与下完成的,或者得到了他们的指点,这些绘画既吸取了宗教画、文人画的一些表现手法,同时又更多地表现出民间绘画的特色,突出了自己的个性。

长沙窑也是第一个将诗歌通过书法装饰饰于瓷的瓷窑。根据统计,长沙窑留下的诗歌近百首,其中许多未见于《全唐诗》,此外还有一些教人如何处事做人的警句。这些诗是对生活艺术的提炼,是观照唐代生活的一面镜子。诗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面极其广泛,有酒诗、离别诗等。

长沙窑瓷铭诗,是中国瓷器上最早出现的诗文,也是唐“诗到元和变新体”的见证,还是唐代文学史家公认的唐德宗贞元至穆宗长庆(785-824年)期间,“唐文学的第二个繁荣阶段”所发展的产物。“寒食元无火”这首诗及其他瓷铭诗在长沙窑的大量涌现,是这一特定文学环境与土壤造就而成的。长沙窑瓷器上的题铭诗是根植于民间沃土,并以民间喜好与愉悦为基点的,它形成一种连接民间情感的链条,去满足民众的精神需求,在瓷器装饰上开辟了一条人文关怀的渠道。

这件唐长沙窑“寒食元无火”诗词壶,器形与长沙窑其余的题诗壶一样,以褐彩书写“寒食元无火,青松自有烟。鸟啼新上柳,人拜古坟前”。诗文将重点放在了寒食节之上,可以说既出于缅怀先贤的传统,又表现民间情兴所在,同时将目光盯住民间节假日,一石三投,用以扩大瓷铭诗的民间影响,并将寒食节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传播到各地。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关于它的起源,据研究,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在清明节。但韩国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寒食节是山西民间春季一个重要节日,山西介休绵山被誉为“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每年举行隆重的寒食清明祭祀(介子推)仪式活动。

长沙窑瓷铭诗具有时代的特色,民间的特性,商业的用意,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加上书写布局有章法,追求笔墨韵律和个人风格,形成为一种有意境、有趣味、雅俗共赏的瓷器装饰艺术,开启了一个瓷铭诗书的新纪元。

上一篇第一次的离别

下一篇中心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