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找规律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找规律课件范文1
关键词:数学教学 信息技术 多媒体课件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完全有必要对教学过程重新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
1、激活教学情境,使学生深入教学氛围,深化主题。
数学教学中有很多内容都需要从生活中总结归纳、引入课堂,因此,只有教师讲或是用书中的主题图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认识也较为片面。如《找规律》一课,直接出示主题图,内容就显得单一,而且有为了讲课本而特意编题的嫌疑,像把学生生拉硬拽到课堂中。而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可以提前把生活中各种有规律排列的图片、场景集中起来,展现给学生,既生动又形象,学生也乐意去观察。自然会发现这一些图片和场景中存在着共同点,就是有规律。这样就非常自然地引出了主题内容。并且因为是学生自己发现的,学习兴趣也高,也使学生加深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
2、简化难点,优化数学过程。
数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其操作性强,光让学生听和看并不能让他们牢固掌握知识,只有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在二年级下册《找规律》这节中,规律是有一定难度的,只有在脑中形成动态的变化影像,学生才能理解。利用教具操作是有局限性的,逐行逐列之间的变化很难连贯地展示,但有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动画的形式,过程鲜明、有连续性。让学生的思维能从实物的变化中抽象出变化规律的模型,再动手操作时就不会手足无措。
3、激发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改善对数学的认识。
鲁迅曾预言:“用活动的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是的,时代进步了,教学课堂也在不断改革。现代化教学手段,正以形象性、生动性、情趣性、直观性、快速性代替教师的讲和写的教学手段。如《找规律》这节课因为有生动、真实的多媒体课件,学生从开课就对这节课很有兴趣。集中注意力去观察,从观察中发现规律、思考规律并操作发现的规律,从而创造新的规律。正是因为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图片、声音、动态的影像等多种媒体相结合构建了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数学变得生活化、趣味化。学生才能始终保持兴奋、愉悦,对知识保持高度渴求的状态,在无意识间吸收了大量知识。让学生学得轻松,变听课为主人,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产生了优化的效果。
4、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计算机使用技能。
实践证明,经常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师,他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总是走在最前列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每个人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教师,更应该积极的推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教学课堂,这样利人又利己。
多媒体课件如果运用得当,与数学课堂教学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就能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但随着多媒体课件的广泛应用,也有人认为:信息技术与一支笔、一块黑板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都只是一个辅助工具而已。所以,它的运用必须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必须前提,若一味贪图它的热闹就会走弯路。
二、使用过程中的反思
1、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而非复制书本。
如果我们只为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而将课本内容简单地复制到屏幕上,机械地点击、讲解,那我们与放映员和解说员又有什么区别。所以,在制作课件之前要精心设计,使其能辅助我们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从知识点出发,突出知识而非课件。
教学课件是辅助教学而产生的,所以在制作使用过程中一切要以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不能只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而将课件制作得过于花哨。在《找规律》一课中,有位老师引用了唐僧师徒四人来演示循环排列的规律。结果学生只看画面,而没有用心观察。虽然课件演示得很清楚,但学生并没有把注意力放在找规律上,只觉得这四个人蹦来蹦去很好玩。当教师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时,没有人能回答上来。因此,教学课件的设计还是应突出知识点,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3、时时为学生着想,以学生为本。
现在很多上优质课或观摩课的老师都在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往往只突出了个人的“表演”性,而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数学教育不是片面的、表面的,而是深入的、长远的。一切以学生的能力、素养的提高为前提,不能只顾完成自己预设的教学过程而不深入讲解,忽略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
总之,在信息技术的使用过程中,教师也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制作对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利,一切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使其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突出教学的核心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找规律课件范文2
教材分析:“找规律”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数及20以内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是第一次系统学习找规律问题,学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尝试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感知找规律的方法,形成初步的探索意识,增强对数学的认识,提高学数学的乐趣。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是发现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隐含的排列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教给学生观察方法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玩一个“猜动物”的小游戏,由部分猜出整体。看谁猜得准。
二、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观察第一题。猜猜后面会是什么颜色?
真棒!既然大家那么厉害,猜一个对一个,第二道题也带有颜色,看大家能不能猜对?为什么第一题猜得对,第二题猜不对呢?(板书:有规律、有顺序)老师这节课就带领同学们继续“探索规律”。
三、进行新授,带领学生探究规律
1.说一说“有顺序”的排列。(课件依次逐一出示)
(1)这个顺序很有吸引力,把两个小动物也吸引来了,你能够按照它们的排队顺序接着说下去吗?
(2)小白兔爱吃水果,结果,水果也从天而降,请你按照顺序接着说下去。(说得很好)
(3)小白兔看了这些水果后说:“这些水果都长得一模一样,不存在大大小小的水果。”请你接着按照“大大小小”的顺序说下去。
2.引出“对应成组”“重复出现”的概念。
(1)观察第(1)题:我们发现“一只老虎对应着一只兔子”,也就是“一个对着一个”。这里的“一个对着一个”就叫作“对应成组”。这些“对应成组”的东西多次出现,我们把它叫作“重复出现”(齐读),这就叫作“有规律的排列”。
(2)观察第(2)题:“重复出现”的“桃子、苹果、苹果”。是不是长得一模一样?(课件演示)
(3)观察第(3)题:“重复出现”的“大、大、小、小”是不是也一模一样?(课件演示)
(4)考考你:(1)(2)(3)题最后看不到的一组,各是什么?
3.说一说那些说不完的排列规律。
(课件出示)把“对应成组”“重复出现”的动物接着说下去。然后,再创造一个符号表示出那些说不完的排列规律。(因为一年级的语文课本上学过省略号,所以一些富有想象力的学生就会创造出用“……”来表示那些说不完的排列规律。)
四、巩固练习,促使学生应用规律
1.圈一圈有规律的排列,然后再填一填。
2.用符号表示后面还有许多说不完的排列。
生:(略)(学生学会用自己创造出来的“省略号”表示后面还有许多说不完的排列。)
3.同学们完成得很好,奖励你们最棒的掌声。
(教师拍掌后学生模仿,课件出示:×× ×××)
咱们班的孩子真的很善于观察,所以老师要把掌声送给你们,请听,从掌声里你发现了什么?把这样的掌声送给自己吧。
接下来老师说三遍,如果发现有律就跟着我读下去,看哪些同学最聪明?(春―夏―秋―冬、白天―黑夜、我爱数学,我爱你们)
4.举例说明生活中有规律的排列。
看来呀,生活中的规律还真不少,你还发现哪些也是有规律的排列,请你说一说。(如:(1)我发现的规律是穿衣服―脱衣服―穿衣服―脱衣服……(2)上学、回家―上学、回家……(3)开门、关门―开门、关门……)
5.欣赏生活中有规律的排列。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有规律的图片,请大家一同欣赏。
问:同学们,美吗?(美)为什么会这么美呢?(①因为有规律。②因为有顺序。③音乐也很美……)
6.请用画有规律的排列。
(学生设计后相互欣赏作品)
五、拓展延伸,激发学生应用“对应”创新
1.拓展练习,算一算、填一填。
找规律课件范文3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生活情境 学习策略 创新思维 实践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新形势下的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数学素养和信息素养。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怎样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现代信息技术集音、像、动画于一体,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能够用来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化情境,赋予课堂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如教学二年级下册《找规律》一课的新课导入环节,我充分利用课件从多个角度展示了“规律”:不断变化的“四季交替”,滚动的“颜色变化”、“按钮的颜色排列”……都具有一定的规律,生动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学生在欣赏之余同时感受到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规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针对低年级学生实际,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始终以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贯穿全过程。从一开始参观“米奇家的房子”,以“米奇家的房子漂亮在哪里”引导学生探究,然后陪着学生进行每个练习的“汤姆猫”、“设计园”里各种精美的图片,如奥运五福娃等,让学生自己选择喜爱的图片,运用所学的规律将图片按一定的规律排列,当一回“小小设计师”,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优化学习策略,改变学习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其显著的特点是交互性。因此,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我将课件置于网络平台上,增加了屏幕广播、网上监视功能,为交互式学习创造了条件;利用多媒体开发工具设计的网络型课件使教学内容更加灵活生动,真正实现人机交互,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人机交互,真正实现合作交流。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控制台中断学生操作,将教学内容实时传递给每一台学生机。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有问题可举手请教老师,教师可跟不同的学生交流,一对一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这种新型的点对面、点对点的教学模式使师生的地位和作用都发生了变化,使老师教得轻松,使学生在宽松、平等环境中自主学习。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个体发展,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创新思维中完成学习任务,真正成为驾驭知识的主人。
2.以人为本,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
《找规律》是一堂数学活动课,主要是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规律,并亲自动手操作探究规律。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百看不如一做”,在引导学生观察规律的基础上,提供丰富的资源让他们人人动手,进行大量的操作是必要的,准备大量的学具非常麻烦也不现实。而这个难题对信息技术来说,又能够轻松解决,特别是将信息技术与局域网结合起来,那就更得心应手了。在网络教室里,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一台电脑,可自己进行操作,都有动手实践的机会,真正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
3.灵活控制,展示学生思维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课堂上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规律,并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去发现,从而掌握一定的方法。为了让学生更便于交流、理解,我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根据预设进一步提高课件功能。如教学《找规律》一课,我在引导探究“墙面”的规律时,课件出示画面:(如图1)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规律时,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按“上、下、左、右”等按钮进行演示,对学生找到的规律进行展示、验证,让其他同学对该种规律有进一步的认识。又如最后的练习环节“练眼力”(如图2),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按左下角的按钮随机调用进行控制,便于让学生有更清晰的认识。
4.智能判断,实现及时反馈、矫正。
传统教学中,教学效果往往要通过批改学生作业或测验才能了解到,学生反馈的信息相对滞后,计算机可以实现对学生课堂练习的及时反馈,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急于了解自己学习效果的愿望,提高积极性,另一方面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便于做下一步教学决策时更主动。如教学《找规律》一课设计“快乐大考场”练习,学生只要输入答案,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教师可通过网络监控可以在主机上看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进程。这样不仅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进行自我激励,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三、发散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个性
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更注重教学的实效性、互动性。教师通过网络教学,不仅可为学生提供一个发展个性的舞台,而且可以展示学生各自不同的解题思路,开阔其视野,对比各种思路的视角过程,交流评价不同的策略,激发起学生富有创造性的想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如在《找规律》一课的练习环节中我设计了“快乐大考场”活动(图3),将课堂练习内容设计成一个个的过关游戏,让学生自主练习,只要做对就能够顺利过关,进入下一关。这样的设计打破了齐步前进,解决了传统教学不能解决的“多边互动,因材施教”问题,原本枯燥、复杂的题目变得有趣、富有挑战性,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练习活动中,呈现出多边互动、轻松愉快的场面,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自觉地寻求知识发展自己。
又如在“设计园”活动中(图4),我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个性的平台――论坛。学生登录后,根据论坛提供的图像,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设计出一个有规律的图案,设计好后再提交上去。每一个同学在自己的电脑上面就可以欣赏到全班所有同学的作品。这样既使学生体验成功,又拥有了一次创造美、欣赏美的机会,其学习效率和教学技能相应地得到了提高。
四、强化实践活动,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从小学生的本能出发,抓住他们爱玩、好奇心强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将所讲的内容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中。如引导学生探究出“米奇家墙面”的规律后,马上提出一个任务:“米奇家的地板还有一些地砖还没铺好,你能帮它铺一铺吗?”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根据课件上所提供的“地砖”接着往下铺。学生利用刚才探究墙面的规律的方法迁移,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排列,设计出不同的规律,不仅进一步巩固了新知,而且获得了用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来看待、分析及解决现实问题的经历,体现了数学的价值。
信息时代赋予我们全新的视角,使我们产生更多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我们应该充分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任学生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使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促使其能力和创造力在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得以进一步的激发。
参考文献:
[1]肖少琼.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探索.广东省中山市.
找规律课件范文4
关键词:关键词:小学数学;找规律;能力培养
一、 引言
小学数学是人的知识学习中重要一环。而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的能力得以提升,是教师最大的愿望。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特尔指出:“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解释和分析,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称之为再创造的方法。”这句话充分强调了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由学生把要学习的数学知识通过自主活动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则是设计组织好学生活动,并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而不是把现成的东西灌输给学生。因此教师在设计这堂课时可以采用自主参与式创新性学习教学模式。创新,从小学生就要开始培养。
二、《找规律》的教材与学情分析
“找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是《找规律》知识体系的起始内容,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现象比比皆是,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如何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领悟“规律”的内涵,是学生学习的一个新起点。简明自然辩证法词典中对规律是这样定义的:“规律是现象内部的本质的联系,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的特点是: 它是现象内在固有的本质属性。因为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是辩证的,个别中存在一般,一般寓于个别之中,普遍规律也与特殊规律、个别规律相联系,并寓于特殊和个别的规律之中,并通过对个别表现出来。”从哲学中可以看出,规律是十分重要的哲学范畴。而数学里面的《找规律》则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与观察能力。这部分内容出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一年级下册。小学生虽然很小,但是他们在从小的观察活动中对事物的观察很仔细,这样就对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精要巧设计
通过教学目标的设定、重难点的把握、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达到培养小学生的分析语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方面要让学生通过找一找、猜一猜、摆一摆、涂一涂、演一演等活动理解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并联系实际感知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和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和欣赏数学美,并发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找规律》部分的重点在于能发现简单的有规律的排列并用语言叙述,而难点则是创造规律,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水平,使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规律。
在教学中要准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纸片若干、课件等,以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小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具体的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探究新知、发现规律;动手操作,建构规律;联系与深入生活,寻找规律。
(一)、创设情境,培养感性知识
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最喜欢过什么节日?学生们回答:儿童节。教师接着问:那你们打算怎样庆祝节日呢?小学生举手回答:唱歌跳舞表演节目。老师根据这个情景再说:一班的小朋友已经把舞台布置好了,那我们去看一看!
老师让学生观察一班学生布置好的舞台,问本班小学生:你们感觉怎么样呢?小学生会说美呀、多漂亮之类的话。在这个时候教师循着学生的感性知识,接着问:你们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然后学生分组来作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这个过程可以控制在5分钟左右。
(二)、 探究新知,发现规律
1、找彩旗规律。教师要求学生要重点观察彩旗,深入理解。
教师:仔细观察老师贴在黑板上的彩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我发现了……
教师:这些彩旗是随便摆放的吗?是怎么摆放的?先自己看看,再把看到的和同桌说说。
学生甲:彩旗是按照一面红一面黄这样的顺序摆放的。
学生乙:彩旗是按照一面红一面黄又一面红一面黄这样的顺序一直摆放下去的。
教师:为了让我们看得更清楚,能不能按它们的排列顺序,给彩旗分分组?
学生在答题纸上试分。
2、展示学生分组的答题纸
教师展示一些孩子的分组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1、两个一组用圆圈;2、长方形;3、正方形;4、竖线;5、横线;6、分类。
3、师生共同解读分法
(1)教师:能看懂他们的分法吗?他们是怎么分的?
学生:他是红黄为一组这样分的,红黄又为一组这样分的……
教师在这个时候就可以小结一下:这其实就是我们学过分类,但如果这样分,我们就破坏了这些彩旗本身的排列顺序了,而且不能让我们把这样的排列看得更清楚,所以,我们要注意:分组是在不改变排列顺序的前提下。
(3)、找共性:让我们来看看这三种分法,他们都是怎么分的?
(4)、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几组彩旗,要求学生回答发现了什么,并且猜想:后面的彩旗是什么?
教师小结:像这样按一面红旗一面黄旗的顺序两个为一组,依次不断重复出现三次或三次以上的排列就是有规律的现象,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找规律。
(三)、动手操作,建构规律
1、第一关:涂一涂。
要求:请你用我们刚才找规律的方法先分分组,再和同桌说一说你找到了什么规律,最后涂一涂,比一比谁最快?学生涂——交流——汇报。
2、第二关:猜一猜
猜一猜,下一个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3、第三关:摆一摆:
要求:结合自己手上的材料,商量一下你们自己要创造什么样的规律,再动手。
还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如声音与动作中的规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这样的规律。然后教师小结。
四、结束语
通过学生在找规律过程中的观察、动手操作、联系生活实际去发现规律,这样卡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分析、探索、创新的能力。小学生是每个人学习生活都要经历的角色,而小学数学的学习为每个人一生的学习作出了铺垫与支撑的作用。如何寻找规律,还需要每个人坚持辩证法,努力做到仔细观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
找规律课件范文5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规律
周期问题这一内容是学生在四年级教材中学习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规律,以及对几种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而且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学生也多次经历寻找数或图形简单排列规律的过程。所以,学生积累了一些探索规律的经验,初步具备了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能力。
上课伊始,我就直接用课件出示教材的主题图:已经布置好的儿童乐园,并创设情境:少儿文化艺术展准备在儿童乐园举办,为此管理人员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仔细观察一下,从中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教师适当指导,深化学生认识,为下一环节的探索做好准备。
二、探究交流,深入体会规律
(一)深入研究,探索规律
1.探寻规律
师:我们先来看盆花。盆花的摆放具有怎样的规律?引导学生逐步把规律表述完整:从左边起,每两盆花为一组,每组分别是一蓝一红。注意说清每组的数量以及每组的摆放顺序。
设计说明:“找规律”的重点在“找”上,学生看出某类物体的排列顺序并不难,但对规律的认识是浅层次的,缺乏理性的理解。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研究,让学生自己经历“找”规律的过程,创设机会让他们交流自己的想法,及时利用课件、板书,帮助学生理解、提炼、分层突破。在找规律的方法上,教师适时渗透了观察、比较等数学思想方法。
2.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如果照这样排下去,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呢?
把你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记录下来。
(2)学生自主探索,并展示思路。(实物投影展示)
(请学生自己表述各自的方法,教师适当点拨和评价,并穿插统计每种方法使用的人数。)
生1:画图:
生2:列举:左起第1、3、5……盆是蓝花,第2、4、6……盆是红花。15是奇数,所以是蓝花。
生4:计算:15÷2=7(组)……1(盆)
(3)请学生结合图形具体解释每个数的意思。
同桌互相说说这道算式的意义。
设计说明:以上环节,学生探索解决生活情境中的问题。相信学生的潜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有利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互相交流、学习,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感受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化解难点。
(二)初步运用,优化策略
1. 课件出示:彩灯图
(1)彩灯的排列具有怎样的规律呢?
提问:左边第17盏是什么颜色?18盏呢?请学生自己完成。
(2)学生汇报
A.17÷3=5(组)……2(盏)
你是怎样想的呢?(第17盏是第几组的第几盏,它和哪组的第几盏是一样的?)
B.18÷3=6(组)
你能看到第18盏吗?你是怎么想的呢?
(3)两个同学的发言都不约而同地应用了计算的方法,其余同学呢?为什么?
总结:选择一种好的方法非常重要,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让学生逐步认识到计算方法的简便,实现策略的优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通过充分的交流,集众人的智慧,得出不同的方法,再用事实说话,让学生自己选择,实现自主建构。通过几次练习,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基本掌握这一方法。
2.课件出示:彩旗图
(1)在彩灯的上方还有规律地插着一排彩旗,依次展示彩旗的颜色,找到规律喊停。(至少重复出现两次规律才算成立)找到了什么规律?
你想算第几面彩旗的颜色?(学生一起算,并说说原因。)
提问:左起第21面是什么颜色?再次指名学生讲清原因。
(2)为了快速判断旗子的颜色,我们只要看什么呢?(余数)
板书:理清余数。
提问:余数是什么的情况下是红旗?什么情况下是黄旗?
生:余数是1或者2的时候是红旗。余数是3或者没有的时候是黄旗。
设计说明:此环节让学生体会“周期规律”成立的要义,并用优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强化这样的方法。
(三)联系生活,感悟升华
盆花、彩旗、彩灯,它们都是一组一组不断重复出现的,像这样的现象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周期现象。(板书:周期现象)
出示名言:数学的伟大使命在于从混沌中发现秩序。——坦普·倍尔。
生活中你们看到过哪些周期现象呢?(学生举例)
课件展示:欣赏自然界以及生活中的周期现象,感悟数学之美、规律之美、秩序之美。
三、反馈完善,巩固应用规律
新课标中提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我想如果能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课堂上学的数学知识能切实地解决身边的问题,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一定会油然而生的。为此,我们要创设生活实际中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1.手工坊
(1)欣赏完美丽的周期现象,我们一起去儿童乐园的手工坊看一看。小红正在用红黄蓝三色珠子穿项链:
课件出示:红黄蓝红黄蓝……照这样穿一下,左起第17颗珠子是什么颜色?
小明穿的珠子是这样的:
课件出示:红黄黄蓝红黄黄蓝红黄黄蓝红……,照此下去,左起的第17颗珠子是什么颜色的呢?
比较:为什么都是求第17颗的颜色,一个÷3,一个÷4呢?
(板书:找准除数)
把小明的珠子从最左边起依次先去掉一颗红珠子,再去掉一颗黄珠子,分别算算左起第十七颗珠子的颜色?
比较:为什么都是4组余1颗,但是第17颗的颜色却不同呢?
总结:我们不仅要找到每组的数量,而且要看清每组的摆放顺序。
(2)看到他们穿出了这么漂亮的项链,同学们肯定也想试一试了吧!
课件出示规则:以5颗珠子为一组,照这样穿下去,左起第24颗必须是红色。
每个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并把完成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提问:怎样才能很快地判断出对错呢?(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
(3)除了第24颗珠子是红色以外,前23颗中还有哪几颗也一定是红色的?
2.儿童游艺厅
课件出示儿歌:
小老鼠,上灯台,偷吃油,下不来。喵喵喵,猫来啦,叽里咕噜跳下台。
规则:请6位同学上台围成一圈,依次一人说一个字,谁说到最后一个字,谁就输。
(1)指名6位学生上台做游戏,提问:谁愿意第一个开始呢?(如果都不愿意就问为什么,如果有人愿意就直接开始,然后第二次游戏的时候问谁愿意第一个开始,并说出原因。)
(2)请下2位学生,老师参与游戏。
老师先站定一个位置,提问:4位同学怎么站,从最左边开始读起,最后老师肯定输?(全班参与,共同思考,最后说说原因。)
找规律课件范文6
一、教材分析
本课折纸动物是一节集折、剪、撕、贴、画为一体的综合制作课。折纸动物用两条纸条分别折压后粘拼出动物的形态,并通过剪、贴和添画进一步突出动物的形象特点。 小学美术教案一年级下:13课 折纸动物
学生曾经学习过折纸,认识基本的折纸图示,折纸动物所以一般都能通过自己识图来制作。学生通过对一些动物身体比例的了解、把握,折出不同的动物形象,教材上的范图也能给学生一定的启示。折纸动物如将马儿的脖子加长,身子缩短就变成长颈鹿的基形等等。所以启发帮助学生抓住动物形体比例的特点折出动物,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折叠粘拼出动物的大形后,动物的嘴、耳可用剪的方法,动物身上的花纹、皮毛既可画又可以撕贴,可以不受动物本身的花纹、色彩的束缚,自由地选择色彩、添画花纹。也可以巧妙地利用挂历纸、包装纸上的色彩和花纹来完成作业。
本课制作方法简单,难度不大,但留给学生的想象和表现空间却很大。
二、教学目标
掌握折纸动物的方法,并能运用此方法制作出自己喜爱的动物形象。
学会把握动物的比例及外形特点。
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和热情。
三、教学设计
本课折纸动物教学设计建立在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上,从学生自己识图制作,到发现探究问题的讨论,再到寻求解决的方法,创造制作出自己喜爱的动物形象,均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不断地发现、不断地交流、寻找规律,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为了便于学生讨论和活动的开展,可将课桌摆成四个圆圈,学生分四组围坐在周围。课前应制作CAI课件,它既能将各种动物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又能直观地分析动物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关系,从而为学生创作成功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安排如下:
激趣导入——自学方法——观察分析——指导实践——创新探索——交流评论——游戏活动
激趣导入这一过程中,教师快速折出不同的动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学生看书上的折叠示范图,自学折叠方法,试折出马儿。接着再寻找规律:折动物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头、脖子、身子、四足的长度、宽度的大致比例关系。
在观察分析这_阶段,利用课件展示不同的动物形象,师生共同分析它们身体的比例特征。随着学生的总结,课件将动物图片用阴影的形式把各部分大的形体比例概括出来。接着欣赏教材中通过剪、撕、贴、画几种方法装饰出来的动物,了解多种装饰方法,来指导学生实践。
接着学生巧妙地利用各种纸张的花纹、色彩,将喜欢的动物折出来,并把问题提出来,小组同学共同讨论解决。
评价环节中各组学生把做好的动物摆在桌上,大家自由地走动交流、评价。
游戏活动时,每组把前一节课做的小树摆出来,还可以做些小草、石头等,再把动物放进去,玩一玩“森林王国”的游戏。教学中还应注意渗透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教育。
作业要求:
每位学生先折出一匹马,再运用这种折叠方法自己折出一个动物形象,并且完成其中一个的添画装饰。
四、教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