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茶艺表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茶艺表演范文1
关键词:太子茶;宁红茶;茶艺
中图分类号:TS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034-01
中国宁红茶是红茶类中的著名品种,产生于中国清代道光元年,早在19世纪中期,宁红茶就闻名于日本、加拿大、美国、俄国等国家和地区。随着茶文化的发展,宁红茶也形成了极具特色茶文化及茶道,在此,将为大家奉献的是宁红茶道的太子茶、礼宾茶。
一、太子茶
首先,呈现给大家的是太子茶。太子茶,又称宫廷茶,这种茶最早产于中国宋代的修水(修水是宁红茶的故乡),它是一种红茶,由于茶种优良,堪称绝品,因此,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因此又被称为贡茶。在1891年,俄国太子游历汉口,对该茶大为赞赏,并赐奖匾“茶盖中华,价甲天下”,并以高价购买此茶,并用于宫廷饮品,于是就宁红茶精品又称为太子茶,为太子献茶的程序演变成为了一种茶道。
太子茶道分为七道程序,分别是:焚香净室、超尘脱俗、摆盏净杯、明珠入宫、玉泉催花、云腴献主、指点江山。
第一道:焚香净室。在品茶之前,先要清除室内浊气,净化室内空气,使其变得清新,营造一种高雅清新的品茶氛围;另一层意思是,茶乃神农所赐,有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蕴意品茶时心怀恭敬虔诚之心。
第二道:超尘脱俗。中国古代有“万念皆空,意守丹田”之说,意思就是心境进入到另外一种境界,脱离尘俗,品茶品的不仅是茶本身,更是品茶所给人的那种清新沁人心脾,享受的是茶带给人物我两忘的超脱境界。
第三道:摆盏净杯。煮茶品茶对茶具也有着特殊要求,这里我们选用的是一套盖碗,盖碗又称“三才碗”,蕴含天、地、人也,意指古代哲理――天改之,地承之,人育之的道理,体现了茶艺文化的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的精髓。围绕在盖碗周围的是一套纯手工青瓷茶具,青瓷薄如纸、明如镜,声如馨,茶水入青瓷茶具,宛如泄入心田的春水,一湾清茶拂去心中凡尘,声声汩汩涓涓、淙淙孱孱的声响引人遐想。
第四道:明珠入宫。“明珠”指的是太子茶,“入宫”指的茶叶放入茶杯中,这“明珠”是由未出嫁的村姑娘采摘来的带露茶叶,只采摘一芽一叶,也称为“一枪一芽”,“枪”指芽,“旗”指叶,宋代诗人欧阳修就曾有诗句“十斤茶养一两芽”,这种茶精心烘制后,用红颜色丝线缠绕成毛笔笔头形状,黄庭坚称之为“明珠”,欧阳修称之为“红砂”,在泡茶时,解开“红纱”,取出明珠,犹如仙女卸妆,放入杯中犹如“孔雀点头”,因为宫女用手捏茶叶的时候是用食指和拇指捏着的,其余手指呈张开状,所以形如开屏的孔雀。
第五道:玉泉催花。“玉泉”指的是开水,古人有云曰:“活水还须活火烹,活火烹茶易有香”,这说明了煮茶对火候和用水的特殊要求,茶因水而有生机,水因茶而有灵性,这里用的深山处的泉水,火候要注意二沸:一沸“蟹眼”,二沸“鱼眼”,切忌不要煮到三沸“龙眼”的程度,这些命名是黄庭坚煮茶时根据水泡大小来定的。“催花”,就是泡开水的时候,水要从水杯的四周围均匀地围绕着茶叶缓缓注入,然后再对准茶叶冲下去,茶叶散开,这就叫“催花”,也叫“游龙戏珠”,最后盖上碗盖。
第六道:云腴献主。这道是给主人献茶的,揭开茶碗盖,“明珠”――太子茶在开水的汤泡下犹如绽放的花蕾,茶水呈金红色,称之为“金汤”,朝着这“金汤”吹起,泛起层层“涟漪”,犹如片片鱼鳞,璀璨绚丽。
第七道:指点江山。即是品茶,“指点”就是品,“江山”指的是水和茶质。
这就是太子茶茶道。
二、礼宾茶
中国是礼仪之邦,素有“以茶代酒、以茶敬人、以茶会友”的文化,礼宾茶就是用来接待宾客的一种茶道。宁红茶的茶道包括煮水备器、荡尘制娘、溶糖和茶、敬宾宴客四道程序组成。
第一道:煮水备器。水和茶具要事先准备好,并清洗干净,备好宁红金毫茶叶,以及白糖。宁红金毫在红茶种类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其茶形秀丽、颜色鲜艳、香味醇厚,历久不散,用这种茶叶泡出来的茶水,汤色红亮清澈。这种茶的来历还有这么一个故事:相传李闯王兵败离开北京后,途径修水漫江,采茶村姑见有兵马到来以为是贼兵来抢劫,慌忙中弃茶叶篮而逃,茶叶篮中的散落在地面上,过了一天后,茶叶变红色,香气扑鼻,有人就捡了这茶叶晒干泡成水饮用,竟然发现味道醇香,后来经过广泛流传,并进行加工精制后,就成了现在的“宁红金毫”。
茶艺表演范文2
关键词:茶艺教学 表演 背景音乐 选择 融合
茶艺是一种艺术形式,源于唐代的灿烂文化,通过宋、明、清几代的历史发展,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它融茶艺术、饮酒艺术、表演艺术、环境艺术和音乐艺术为一体。茶艺表演是将茶性特点、冲泡技艺、审评要求、茶艺礼仪等艺术化、形象化的基础上,由茶艺表演者营造出优雅和谐的品茶环境和氛围,使饮茶、观赏的人在欣赏、品饮过程中享受茶艺之美,感受茶文化的深刻内涵乃至领悟人生哲理。作为一名茶艺专业的音乐老师,笔者深知随着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促进了文化品位的提高,在茶艺表演中,音乐起到非常重要的角色和作用。不同民族、茶类、主题的茶艺表演形式都有所不同,选取烘托氛围的背景音乐也应不同。在茶艺专业茶艺表演的教学当中,应该更加具体透彻地给学生分析,让学生知道该艺术是包含了茶的茶性特征、冲泡特点、表演流程和地方文化风俗特点以及茶艺主题等多方面因素。因而如何结合茶艺表演和音乐艺术之美,合理选择茶艺表演背景音乐,才能更好地营造出茶艺表演及品饮环境和氛围是笔者探者的重点。
一、茶艺表演和音乐的个性与融合
1.茶艺表演的基本内涵
大众理解的茶艺表演是以茶道文化与美学内容为基础,并以茶叶的冲泡及品饮过程作为艺术表演的载体,同时将音乐、演艺、书法、绘画、文学、服饰、场景等各个细节要素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茶艺表演是在具有悠久历史深度的茶道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同样是传统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茶文化与艺术相融合的产物。饮茶仪式可以使饮茶在优雅和安静的环境中冥想,享受茶礼的美,静悟茶的精髓。茶艺表演源自古代劳动人民,不仅具有历史深度,也同样是一种大众文化,具有广度。据有关文献记载,魏晋思想奔腾时期就出现了茶艺表演的雏形。隋唐文化绽放时期,茶艺表演日渐成熟。明清文化集中时期,茶艺表演逐渐融入社会生活和各地民风民俗之中,并成为了一种历史积淀。虽然我国茶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在文献记载中并未出现“茶艺”一词,直到20世o80年代,“茶艺”的称法才被引入,逐步形成了程序化、步骤化的茶艺表演。
2.音乐的基本内涵
音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涵盖了器乐、声乐、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每一首音乐都有它独立的个性,是创作者当时全部感受的载体。在音乐艺术中存在著名的两分法的论断:特殊与非特殊内涵,属于音乐艺术内涵理论的基础论据。两分法的 “特殊”和“非特殊”表示“专有”和“非专有”,相比较而言,后一组容易产生“非独有”与“独有”等歧义。在当代艺术表演艺术中,音乐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语言,它有一种传达情感、艺术结构、营造气氛的场景等功能。
3.茶艺、音乐艺术层面的多样化融合
中国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表演形式多样、民族风情不同,民俗茶艺表演也各具特色。近年来,茶艺表演形式越来越多元化,各地代表的民俗茶艺纷纷有自己的特殊内涵,如北京盖碗茶、潮汕功夫茶、四川掺茶、白族三道茶、藏族酥油茶、广西六堡茶等,这些全国各地的茶艺表演结合当地特色的音乐涌现出浓郁的民族风味,充分体现了我国多民族的特色与幅员辽阔的地域风情。因而,在特色少数民族茶艺艺术展现中,不仅要讲究冲泡技艺、品饮艺术、服饰细节、布景等,还应选择能灵活运用代表着民族特色的背景音乐,更加全面化地展现出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与饮茶习惯。例如,在云南白族三道茶茶艺表演中,茶艺师不仅要展示冲泡茶的技巧,炮制热茶还需要用特色土陶茶具,这样能够丰富茶艺表演的民族意义。
4.茶艺表演中背景音乐的类型和特点
(1)中国古典名曲。传统中国的古典名曲大多采用洞箫、琵琶、古琴、古筝、二胡等音乐,通过独奏或者是合奏来表现的。而这其中古典名曲所体现的情感是委婉却又缠绵、细致真切、感情细腻的。所以,在当代茶艺表演中结合古典名曲,恰恰能促使茶客快速融入品茶道氛围中,心旷神怡,纵身道法自然。同时,在古典名曲中,尤以反映高山流水之音、登高思乡之情、月下朦胧和禽鸟之声的曲目可作为茶艺表演背景音乐。正如反映望月之情的《春江花月夜》《平湖秋月》《月儿高》《关山月》《彩云追月》《霓裳曲》《汉宫秋月》《灯月交辉》以及《秋胡月夜》等。这些传统音乐能够让品茶客如临其境,在观赏湖光月色之美时,欣赏茶道、茶艺表演之美。《幽谷清风》《潇湘水云》《汇流》及《流水》等汲取大自然山水之美的曲调,给茶客带来自然和谐之美,焕发了品茶客对大自然的无比崇拜与赞美之情,从而引发对茶、对茶艺表演的关注。汇聚念情、念亲的《阳关三叠》《远方的思念》《情乡行》《塞上曲》等,将其置为背景音乐,真真切切地将茶客与茶之间建立起细腻深厚的情感。《平沙落雁》《鹧鸪飞》《空山鸟语》及《海青拿天鹅》等表现自然鸟兽的传统音乐。能够让茶客真切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的震撼美,让茶客进入茶道自然,更好融入茶的世界。
(2)近代作曲家所谱写的背景音乐。不同于古典名曲的和谐柔美,《闲情听茶》《桂花龙井》《茶雨》及《听壶》等近代名家创作的音乐则富有意境,这些都是近代作曲家们专为品茶、茶艺表演而创作的背景音乐。在茶客品茶时,伴随这些独具意境的音乐,能够将茶客嘈杂的心带入茶的优美意境内,让茶客纵情感受到茶文化的精髓。
二、不同风格的茶艺表演背景音乐的选择
1.根据茶艺表演所要传达的茶性来选择
茶艺表演形式丰富多样,使得我们必须根据要表演的茶类及茶性来选择相应的背景音乐。我国是茶业大国,目前有白茶、绿茶、红茶等六大茶类及其他再加工茶,种类繁多。茶的种类不同,它所涉及的冲泡技艺及表演艺术也会存在很大的不同。
如上所述,不同的茶类因其茶性不同,它的外形、香气、滋味、加工、冲泡、品饮方式等都各不相同,在进行茶艺表演时,明确要由所要传达的茶性来匹配对应的乐曲。例如,绿茶的加工方式、冲泡程序相对较为简单,茶香清淡、茶汤滋味鲜爽、颜色淡雅,根据茶性应选择较素雅、简洁、悠扬的乐曲,因为竖琴、古筝、竹笛等传统乐器,这些乐器在模仿清澈、 绵长的水流声上比较突出。所以茶艺表演者可以选择古筝或笛子演奏的乐曲结合绿茶茶艺表演。乌龙茶制作工艺繁琐,茶汤香气馥郁醇厚,茶性沉重浓厚,茶艺冲泡及表演程序复杂,所以其背景音乐应该是以舒缓柔和而又情感饱满的中国传统古典音乐,如古琴、洞箫等,从而突出乌龙茶的茶性特点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而红茶相比较其他茶叶茶性具有冷艳、高贵的特点,更有茶中之梅的美誉,可以选择与梅花、寒冬等气质相近的乐曲作为红茶茶艺表演的背景音乐。茶艺专业教师在茶艺表演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根据茶叶的冲泡方法,并在了解茶性的基础上如何选择运用背景音乐,将乐曲与茶叶独特的气质进行糅合,达到渲染气氛,彰显茶艺表演所具有的独特艺术气质。
2.各民族风俗与茶艺表演所需背景音乐的有效融合
我国是茶叶、茶文化的发源地,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因而各个民族的茶俗及表演方式风格迥异,时间与空间共同积淀出了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现阶段,国家鼓励发扬民族文化,各代表少数民族特色的茶艺表演也逐渐兴起和传播,成为茶艺表演的特色组成部分,少数民族的茶艺表演很好地结合了本民族的民俗及歌舞艺术,如藏族的酥油茶、傣族的竹筒茶、广西的龙虎斗、白族的三道茶等都展现出少数民族的文化魅力,在其茶艺表演中多数表演要求环境、服饰、道具都具有各自的民族特色,因此所运用的背景音乐也必须能够表现出其民族民俗特点,才可以充分发扬该民族的传统茶俗文化。例如傣族的竹筒茶,在茶艺表演背景音乐的选择上,可以选择具有云南傣族特色的乐器演奏的乐曲,例如葫芦丝、巴乌等演奏的《欢乐的巴乌》《竹楼情歌》等。在茶艺表演过程中背景音乐对茶艺动作及表演氛围进行了美的衬托与渲染,在茶艺表演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各民族民俗茶俗文化,选择当地民族乐器乐曲及民谣为茶艺表演的背景音乐,也可与当地特色舞蹈进行节奏配合,使茶艺表演精彩更具有特色。
3.根茶艺表演的主题来选择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各地方都推出当地最具特色、主题鲜明的茶艺表演。目前茶艺表演形式多样,风格迥异,设计新颖,主题各不相同。而茶艺表演的主题就是寄情于茶,让茶作为一种有效载体来表达其中细腻的感情。创作者们可以根据不同茶类的表演程序及茶性特点,让茶艺表演可以有更多的主题选择。正如写作文一样,可以有表达励志、亲情、学习、互现帮助等正能量主题。例如笔者学校2016年茶艺参赛作品:潮汕功夫茶情思――《守望与归盼》这一主题茶艺,是以潮汕功夫茶的冲泡流程为表演主体,描述了忙于生计的子女在外努力拼搏与家中老父母的守望,通过一杯功夫茶,表达了儿女的思乡之情,家中老父母的思念、支持与期盼。那么前面温洗器具、赏茶、纳茶、洗茶泡茶部分的背景音乐是选择了一首比较安静的古琴,古琴音色厚重、幽静,古朴,能够很好地叙述出子女在外打拼的努力、辛苦和思乡之情,以及家中老父母对子女默默的守望与支持。而在茶艺表演的分茶、献茶与结束部分,笔者选择一首古筝与多种乐器合奏的感人曲子,把表演及主题推向,表达了子女及老父母的相思之情,渲染现场气氛。
主题茶艺合理选择背景音乐的难度是非常高的,它必须结合前文3点的所有内容,再赋予一个鲜明的主题思想,最后再来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这一切都是比较需要技巧性。茶艺专业教师应该在上课过程中,对音乐进行比较系统的介绍,从简到难,循序渐进,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小结
当前,我国常见的茶艺表演多以重冲泡动作、轻背景音为主,以致很多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的茶艺表演都使用了一样的背景音乐,造成了欣赏、品饮者的审美疲劳,从而削弱了对茶艺表演动作的直观感受,无法纵身其中。所以茶艺表演中背景音乐的选择,考验着茶艺专业的教师、学生和茶艺爱好者的智慧。为满足欣赏者对茶文化的精神追求,茶艺文化的教学人员、创作传播人员务必要对背景音乐的选择进行合理的解析,与茶艺表演相糅合,更深层次地表现出茶艺表演的精髓。
参考文献:
[1]许远伟.论音乐在茶艺表演中的重要性[J].福建茶叶,2016(4).
[2]胥佳.浅谈农村茶艺表演中的肢体语言及审美[J].农民致富之友,2015(16).
[3]陈力群,郭威.茶艺表演阐微[J].艺苑,2014(2).
[4]刘钟瑞.浅谈茶艺表演中的技艺和气质[J].农业考古,2006(2).
[5]刘盛龙.感悟茶艺表演[J].农业考古,2004(2).
[6]张明行.帝国茶苑举办中国茶艺表演洋观众齐鼓掌谢幕场面感人[J].农业考古,2004(4).
茶艺表演范文3
胡亚捷饰周志明;简介蒙受冤屈却坚持信念的警察。
宋春丽饰严君;简介:周志明的同事,暗恋周志明。
谭小燕饰施肖萌;简介:周志明的女友。
申军谊饰杜卫东;简介:和周志明是狱友,本性善良。
白志迪饰段兴玉;简介:与周志明是同事。
丁芯饰施季红;简介:施肖萌的姐姐,有些干部子女的坏毛病。
蓝天野饰施万云;简介:施肖萌和施季红的父亲。
李明启饰郑大妈;
杜月刚饰帅仔小玩闹;
2、《便衣警察》简介:
茶艺表演范文4
关键词:表面粗糙度 国家标准 不同与差异 应用要点
引言:
表面粗糙对于零件而言就是微观上的几何形状的差异,其本质反应的就是零件表面的平整度,影响的是零件之间的摩擦力。在加工中表面切削时零件的表面会出现塑性变形,工装系统的震动与机床的加工精度等都是影响零件微观表面几何形状的误差,这样会形成零件表面微小范围内的峰谷差异。
一、GPS规范简介和轮廓要素
1、GPS简介
GPS可以定义为: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eometrical Product specification)它是一套关于产品几何特征的完整技术标准体系,它贯穿于一切几何产品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验收、出厂、使用及维护全过程,并覆盖了工件尺度、几何形状和位置及表面形貌等诸方面。由4部分构成:
1)GPS的基础标准(Fundamental GPS Standards);2)GPS的综合标准(Global GPS Standards);3)GPS的通用标准(General GPS Standards);4)GPS的补充标准(Complementary GPS Standands)
2、轮廓要素
组成要素――面或面上的线
公称组成要素―― 由技术制图或其他方法确定的理论正确的组成要素。
实际(组成)要素―― 实际存在并将整个工件与周围介质分隔的要素。
提取组成要素―― 按规定的方法,由实际(组成)要素提取有限目的点所形成的实际组成要素的近似替代。
拟合组成要素―― 按规定的方法,由提取组成要素形成的并具有理想形状的组成要素。
二、规范中粗糙度标准的差异分析
同时还应注意,GB/T131-1993和GB/T131-2006表面粗糙度标注数值要求设置在不同的位置上,但是其意义是完全一致的,默认都是16%这个标准。如果使用最大规则则利于max进行提示。
尤其应注意的是,GB/T131-1993和2006规定中,如果零件大多数表面或者所有表面是相同粗糙度时,其标注方式要求不同,且两个版本差异很大。在GB/T131-1993中规定,零件大多数表面或者所有表面相同的粗糙度在标注的时候,应体现符号、代号并统一标注在右上角,并加注“其余”以说明。
在GB/T131-2006中则规定,如果零件的多数表面或者全部的表面结构一致,则表面结构要求可以统一标注在图样的标题栏附近,此时表面结构要求的符合后面应在圆括号内标注出无任何其他标注的基本符号或者不同表面结构等要求。不同的表面结构应在图上直接给出标准。
针对原有的GB/T1301-1995与GB/T1301-2009的新标准之间的差异如下:标准名称发生了改变,95版为表面粗糙度参数及其数值;09版则增加了产品几何技术规范;表面结构;轮廓法;表面粗糙度参数和数值;具体的章节如95版4.2中规定粗糙度参数选择为:轮廓算数平均偏差(Ra);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Rz);轮廓最大高度(Ry);09版则简化为两项:轮廓算数平均偏差(Ra);轮廓最大高度为(Rz)。相关技术术语的改变,如取样长度在95版为l,而09版的则为Lr。同时09版还增加了附录B对GPS矩阵模型中进行了限定。
再看相关标准中的GB/T3505-2002与GB/T3505-2009中对粗糙度的相关改变如下。标准名称中02版为:产品几何技术规范;表面结构;轮廓法;表面结构的术语、定义及参数。09版则为产品几何技术规范;表面结构;轮廓法;术语、定义及表面结构参数。术语方面02版:水平位置C;轮廓单元平均线高度。09年则变为截面高度C;轮廓单元的平均高度。在3.2.9中02版的局部斜率为Xp/Zp;09版则变为局部斜率dz/x;附录中02版突出的是产品几何技术规范;09版为GPS矩阵模型。
另外,在GB/1031-2009《产品几何技术规范表面结构轮廓法表面粗糙度参数和其数值》和GB/T1031-1995《表面粗糙度 参数和其数值》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三、新旧标准在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首先,对于微观不平整度间距较大的工艺,如端铣、滚铣等进给量较大,加工表面应按照标准规定的取样长度进行选择,其尽量选较大的取样长度。其次,对于加工表面不均匀的零件,在平定表面粗糙度时,评定的长度应按照具体的工艺措施来对应选择长度。如果被测量表面均匀很好,则测量是可以利用
四、结束语:
从表面粗糙度的标准差异上看,在日趋精细化的加工过程中,表面的粗糙度的加工技术也随之提高,所以在零件粗糙度的标准也在改变,在应用中必须针对其差异进行全面的理解,才能在生产中提高表面质量同时降低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许桂珍.表面粗糙度的形成及控制探讨[J].职业. 2010(11)
[2]董燕,康一.对表面粗糙度国家标准的探讨[J]. 木工机床. 2010(02)
茶艺表演范文5
关键词: 京、汉族小学生 数学概念表征 差异
1.问题的提出
数学概念表征“指数学概念在人脑中记载和呈现的方式”。要理解和运用一个数学概念,首先要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概念表征。要更好地进行数学概念教学首先应该了解数学概念是如何在学生头脑中呈现的,由此可见数学概念表征是数学概念教与学的重要内容。国内外一些学者对数学概念表征作过研究,李善良博士的研究指出,由于认知水平、个体倾向、学科特点等多种因素影响,对于同一个数学概念,学生的表征往往有很大的差异。既然个体的数学概念表征形成和发展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的,那么本研究希望从跨文化的视角入手,分析挖掘京、汉族小学生数学概念表征表现的差异。
2.方法
2.1测试对象及其特征
京族主要分布在广西防城港市下属的东兴市境内,主要聚居在江平镇的“京族三岛”――巫头岛、山心岛、万尾岛上。京族三岛共有三所小学,随机选取两所学校的五年级和六年级全体学生作为被试,发出试卷328份。该民族主要语言为白话与普通话。被试所在地区的课堂用语是普通话。石家庄市白佛小学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市郊,随机选取五六年级各两个班作为汉族被试,发出试卷247份。汉族被试所在地区的课堂用语为普通话。
2.2测试方法与数据处理
参考国内外学者研究数学概念表征的文献,结合我国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我们设计适合该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概念表征测试题。其中一部分选自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并稍作修改,另一部分则考虑根据京汉族文化差异自行设计。在正式测试前,选取了部分学生进行了前测,通过前测可以看出,测试题具有和其他相关测试题同等的信度、效度和可操作性。测试时间为40分钟,在班主任老师的统一管理下进行测试。赋分情况为:主观题部分,根据学生回答接近正确答案的程度分别赋予4,3,2,1,0分;客观题部分答案正确记4分,不正确记0分。主观题部分评分时重在关注学生对该概念的表征程度,包括理解的深度广度速度等,不只关注答案的正确与否。
用SPSS对学生的测试成绩分年级等进行分类统计,做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性分析,得出定量比较的结果。同时,考虑到概念表征在概念意向等方面表现为一种复杂的直觉,内隐性强,为使研究的结论更可靠,还采用了访谈等定性方法,以其从更为深入的角度挖掘京汉两族小学生数学概念表征上的特征。
3.结果与分析
3.1结果
京、汉族五、六年级学生数学概念表征平均分和差异性检验结果如下表。表中符号所表示的意义:S代表问卷总体成绩,N代表样本个数,M代表平均分。由于研究选取的样本较大,研究者时间精力有限,并不对所有题目进行深入分析,只对部分包含不同类型概念表征的题目进行详细分析。其中,代表数学概念表象题目成绩,代表统计类题目成绩,代表运算律题目成绩,代表位置与距离题目成绩。
表中数据表明:京、汉族同一年级小学生的数学概念表征整体成绩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但两个民族学生的数学概念表征在一些方面上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
3.2分析
3.2.1关于学生数学概念表征的整体成绩
从数据分析中,我们得到京汉两族小学生在数学概念表征的整体成绩上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数学概念表征是数学概念在人脑中的记载和呈现的方式。这些受师资水平、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文化习惯等的影响。
京族本身是舶来的民族,以前由越南迁来,语言习惯生活习惯等与汉族有很大不同。长期以来,京族生产方式以海上捕捞为主,主要生活在京族三岛上。这些地理文化等方面的不同使两个民族间思维方式等不同,因而在调查之初,我们考虑到两个民族间学生的数学概念表征可能会存在很大差别。
但近年来,在京族三岛上,边贸和旅游有了很大的发展,成为当地人收入的主要来源。这样,与汉族同胞交流增多,汉族文化也开始渗透和影响着京族文化。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广西的大部分地区的中小学也开始经历改革,京族学校在授课时使用汉语教学,学生所使用的教材也为人教版。有学者在2001年进行的京族文化教育情况的调查中发现,京族三岛的两所中学、三所小学的教学体系与汉族第七中小学的教学体系是一模一样的。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了双语教育,而京族小学依旧使用汉语进行教学。这样京汉两族小学校在教学体系与制度上是趋同的。
另外一个影响学生数学概念表征成绩的因素为教师。广西属于教育欠发达地区,京族三岛也是如此,因而师资水平方面与其他地区是具有一定差异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投身教师队伍。以我们调查中的一所学校为例,京族学校共有教师57人。其中,具有本科学历的有17人,具有大专学历的有35人。较之以前,教师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由于京族汉族学校教师在职前或职中接受了类似的教育方式及教学方法等的培训,因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校教育发挥了协调的功能,使得京、汉族学生在相似的环境中接受了相似的科学的数学教育,促进了各自学生的发展同时也使学生具有了类似的数学素养。这些都使京族汉族小学生在表征的整体成绩上差别不大。
3.2.2关于京、汉族学生数学概念意象的差异
概念意象是表述概念的认知过程,是内部表征的主要形式,是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意象利用直观形象为工具,象征性地代表概念,在回忆、加工时显得简洁明快,约束较小。有学者在调查中发现,概念意象丰富的学生对概念定义的理解也较为深刻,而那些对概念定义理解深刻的学生必然拥有丰富的概念意象。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京族学生大多具有丰富的概念意象,概念意象也带有强烈的各自特点,这些各具特色的概念意象中,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在回答问题“看到统计这个词的时候,你都想到了什么?”时,六年级的23位京族学生给出如下答案: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还有49位京族学生在空白处画出了条形统计图来表征这个概念。另外还有2名学生给出答案:“先分类,然后算算各有多少个,平均数什么的。”在表征可能性这个概念时,京族学生的回答更为多样,其中比较多的有“不一定”,另外有个别学生的答案较为有趣:“我将来可能是一名优秀的舞蹈老师。”这些都反映了学生对于这个概念不同的理解。
在回答问题“看到角这个词的时候,你都想到了些什么?”时,京族与汉族学生多数使用图形表征,画出一个锐角。而仅有11名汉族学生和5名京族学生写出角的定义。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是惯用图形表征。在回答问题“看到方程这个词的时候,你都想到了什么?”时,两个民族的大部分学生都是写一个具体的方程,并将其未知数的值解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还是习惯用具体原型来表征方程这个概念的。同样的,在平均数与乘法的表征中,学生也比较偏向与具体原型表征这种方式。
3.2.3关于京、汉族学生在具体内容上概念表征的差异
3.2.3.1统计与可能性
统计与可能性这部分的知识贯穿整个小学阶段,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不论是京族还是汉族地区的学生,普遍反映这部分内容比较容易,较之其他题目,在做这部分的题目时不用“费脑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尽管两个民族的学生在统计这部分上的正确率都比较高,但仔细分析答案,还是存在有一些差别的。问卷第四大题的第八题是与统计有关的,其中第二小问是:“从图中的信息中你能发现些什么?”大部分京族学生的回答是:“我发现小红的身高一年比一年高。”汉族学生的答案则较为多样与深刻,除对自身纵向对比外,还有部分学生进行了横向的比较,比如有部分学生回答:“我发现小红的身高比平均身高低。”甚至有的学生还在后面加上一句:“比标准身高低,会影响发育。”还有部分汉族学生回答:“小红有的年份长得快,有时长得慢。”由于京族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小岛上,生活环境相对狭小,导致学生的见识相对较小,因而也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与思维空间,致使学生的答案相对较单一。而汉族学生平时与外界交流相对较多,思考问题的方式等也更加多样,进而答案也较为丰富。
3.2.3.2分数
在回答问题“用尽可能多的方式写出或画出1/6”时,有部分京族学生给出这样的答案:画出上下两排各六个共十二个格子,将上面一排中的一个涂成深颜色,下面一排全部涂成深颜色。在后面的访谈中问及学生,其中一位的回答是:上面涂黑的部分表示分子1,下面涂黑的部分表示分母6。而当问及1/6这个分数的意义时,他的理解却是正确的:将一个东西平均分成6份,取其中的一份就表示1/6。这样我们能够看出,这部分京族学生只是表面理解分数概念,并不理解符号1/6中各部分的含义,符号与所表达的概念没有相一致。
4.结论
研究表明:京族与汉族小学生在数学概念表征的整体成绩上,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但在其中一些方面带有本民族的特点。其主要原因在于民族文化的融合,在各民族相互交流,实现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各民族学生在各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协调发展,表现出一致性的特征。在克服民族文化冲突,实现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学校教育发挥了协调的功能,使得京、汉族学生在相似的环境中接受科学的数学教育,促进了各自数学概念表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善良.现代认知观下的数学概念学习与教学[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2.
[2]叶蓓蓓.涠洲岛民俗文化与学生数感的形成与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4.
[3]李善良.关于数学概念意象的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4,13.
[4]王兄,孙军英.数学概念表征[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
茶艺表演范文6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1-0088-02
【关键词】 成就;定向(心理学);对比研究;学生
成就目标是指成就行为的目的,具有认知(如对于情景的认识、成败归因)、情感(如焦虑)和行为(如学习策略、任务选择和学业)特征[1]。成就目标定向就是成就行为的目的在这些特征上的稳定趋向。近年来,Elliot等[2]提出了将成绩-掌握和接近-回避的区别相交叉的2×2成就目标结构,即掌握趋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趋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在掌握趋近目标状态下,个体关注任务的学习、掌握和理解,根据自己的进步和提高以及对任务的理解深度来评价自身的表现;在掌握回避目标状态下,个体关心如何避免不理解,个体判断成功的标准是在自我比较的基础上准确无误地完成任务;在成绩趋近目标状态下,个体关注于如何表现得比别人优秀和胜过他人,以表明自己最棒;在成绩回避目标状态下,个体关心的是如何不让自己显得低能,显得比别人笨[3]。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成就目标所具有认知、情感和行为特征不同,对个体成就的影响也不同[4]。在日益强调大学生素质教育重要性的今天,如何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成就目标,对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素质和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成就目标的四维结构框架,主要分析和探讨不同性别、专业、年级的大学生在成就目标定向各维度上的差异,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安徽省3所高校的部分大学生作为被试,共发放问卷230份,得到有效问卷21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其中男生93名,女生119名;文科专业学生119名,理科专业学生93名;一年级学生26名,二年级学生127名,三年级学生13名,四年级学生46名。
1.2 方法 采用Elliot和McGregor(2001)的成就目标问卷施测,共12个题目。被试回答和进行评分时,“完全不符合”记1分,“比较不符合”记2分,“不确定”记3分,“比较符合”记4分,“完全符合”记5 分。按照下面的方法将分数相加分别得到4个维度上的成就目标分数,即掌握趋近目标(3,7,11题),掌握回避目标(2,6,10题),成绩趋近目标(1,5,9题),成绩回避目标(4,8,12题)。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3 统计分析 数据全部使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大学生成就目标定向的总体状况 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在成就目标定向的4个维度上的情况是不一致的,表现为成绩回避目标较强(11.10±2.14),掌握趋近目标次之(10.59±2.45),成绩趋近目标较弱(9.80±2.49),掌握回避目标最弱(8.96±2.70)。
2.2 大学生成就目标定向的性别差异 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大学生在成就目标定向的4个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3 大学生成就目标定向的专业差异 结果表明,文、理科大学生在掌握趋近目标和成绩趋近目标2个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理科学生水平均显著高于文科学生;而在掌握回避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2个维度得分的专业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2.4 大学生成就目标定向的年级差异 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成就目标定向在掌握趋近目标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其他维度上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见表2。
3 讨论
研究表明,大学生在成就目标定向的4个维度上的情况是不一致的,表现为:成绩回避较强,掌握趋近次之,成绩趋近较弱,掌握回避最弱。分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在今天的大学环境中,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大多数学生为了得到好的成绩而努力学习,因受强烈的成绩目标趋动而可能不那么重视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另一方面,大学生们在渴望学业上的成功时,可能更在意不要失败,避免因成绩差而被别人嘲笑或被社会淘汰,回避表现出低能的情境。
研究表明,不同性别大学生在成就目标定向的4个维度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一结果与已有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出入[5],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有2个方面:一方面,现如今女性的职业志向和机会较以往都有了很大变化,女性在很多领域上表现出高成就需要,拥有积极的成就目标定向;另一方面,在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学校教育公平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大学里,男、女生拥有同等的教育机会,享受同样的教育资源,追求相似的成就行为,在成就目标定向上的差异不再那么明显。
从专业来看,理科大学生在成就目标定向的掌握趋近目标和成绩趋近目标2个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文科大学生,即理科大学生比文科大学生更愿意学习新知识和接受挑战性任务,更渴望自己在学业上能获得优异的成绩。分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理科大学生由于其专业特点,需要学习逻辑性强、难度较大的内容,这对其智力水平和努力程度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促使他们在学业上追求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重视自身能力的提升,同时努力争取在学业上表现出色,以获得别人的关注和称赞。
研究表明,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成就目标定向在掌握趋近目标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其他3个维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一、四年级学生掌握趋近目标水平要显著高于二年级学生。从理论上可以推断,高年级的大学生应该比低年级的大学生具有更积极理性的成就目标定向。实际的调查结果大致符合这种推断,如四年级学生在掌握趋近目标维度上的水平显著高于二年级学生,但对于一年级学生在掌握趋近目标维度上的水平也显著高于二年级学生这一结果,分析其原因可能是:一年级新生刚进大学,对很多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学习时可能更关注从兴趣出发,以发展能力为目的,喜欢挑战一些有难度和刺激性的任务,不害怕失败,因而更倾向于选择掌握趋近目标作为其成就目标。而二年级学生已较为充分地感受到了大学里的学习氛围,了解了大学学习的一些规则,对待学业的态度更为严肃谨慎,往往按照社会、学校及周围人的要求去学习,同时更加在意不要失败,避免自己在学业上表现差劲而遭受淘汰或陷入尴尬境地。
建议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成就目标定向,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大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学校创设良好的客观环境,促使大学生积极定向。
4 参考文献
[1] 张丽娟,曹慧,张建新.职高生自我概念、成就目标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5(3):282-284.
[2] 刘建科,周路平.成就目标理论研究综述.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28(3):144-146.
[3] 刘惠军,郭德俊.考前焦虑、成就目标和考试成绩关系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2:64-68.
[4] NICHOLLS JG. Achievement motivation: Conceptions of ability, subjective experience, taskchoice, and performance. Psychol Rev, 1984,91:328-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