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类专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类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类专业

建筑类专业范文1

关键词:高职教育;四方联动;校企共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本文为中国冶金教育学会职业教育类课题,课题编号:20100623150220781;课题名称:高职建筑类专业“四方联动、校企共建”校企合作机制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类别:重点课题;课题负责人:张现林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高等职业教育建筑类专业加强校企合作的对策——以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为例

收录日期:2012年4月13日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双向主动参与的结合,是建立在双方内在需要的基础上的结合。实际上是使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生产融为一体,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当前,解决校企合作中的问题,摸索出成功的校企合作之路,对于提高我国高职教育的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搭建四方联动的多元合作平台

通过对企业的调研与对校企合作的分析与总结,在现有的社会背景下,依托河北省建设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被批准为河北省建设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旨,互惠共赢为原则,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总体协调校企之间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共建、专兼职教师培训及聘任、学生实习与就业、技术研发应用与推广、技术培训等领域的合作事宜,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二、构建“四方联动、校企共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1、互惠双赢机制:驱动校企通力合作。首先要根据企业用人需要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建筑工程系根据建筑行业的特点,分析其行业的旺季与淡季,教学计划调整为三学期制,以保证企业在生产的旺季有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一方面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紧张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在大量的工程项目实践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二是适应企业生产的需要,放宽政策并加大顶岗实习的时间。建工系在每年10月初完成大量的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之后,进入综合实训之前将举行一次双选会,邀请大量的企业参加,根据企业的需求允许学生在企业一起完成综合实训与顶岗实习,这样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时间为6个月。既可以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又可以为企业节约人力成本(企业付给学生报酬远远低于职工报酬)。这样可以受到企业的欢迎和好评。

2、激励机制:促进校企全面合作。建立激励机制的目的在于调动校企双方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校企合作的成果。一是由校企合作理事会成员负责制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教学计划,充分发挥校企两个优势,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二是校企双方相互兼职,聘请企业有关专家和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傅为学校客座教授或实习指导老师,并发给相应的聘任证书;三是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向企业有关兼职人员、特聘教授、实习指导老师支付一定的报酬,使得他们劳有所得;四是制定合作企业、兼职人员奖励制度,对于合作好的企业、兼职教授(教师)给予奖励;五是将具有教学能力、曾担任学校兼职教师的企业退休老职工返聘至学校担任校内实习指导老师,充分发挥他们的余热;六是派学校的老师去企业进行锻炼并完成企业的项目,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发展。

3、约束机制:规范校企健康合作。具有长效机制的校企合作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施舍、帮助和支持,而是双方共同履行的责任和义务,为此双方必须受到法律、制度和道德约束。

双方签订具有法律规范的校企合作协议顶岗实习协议,在协议中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的责任。在法律约束的框架下,企业与学校都要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强化制度约束的力度。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劳动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违规违纪管理制度等,通过完善制度规范校企合作行为和学生实习实训行为。

4、情感机制:奠基校企长期合作。构建情感机制,一要加强校企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二要重视相关人员的相互交往。交往产生感情,升华彼此关系;三是经求校企合作相关人员意见,诚恳接受并积极改进校企合作工作;四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与校企合作相关人员劳动,关心其疾苦,帮助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他们切身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一员。

以上为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实施的“四方联动、校企共建”校企合作机制,以此为基础,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实习、实训等问题,并且在近两年的招生与就业上也初见成效,学生的第一志愿的投档率、录取分数都比以前有了显著的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也达到了98%,基本实现了学生零距离就业与双向选择。

主要参考资料:

[1]袁银枝.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困境及其突破.襄樊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07.6.

建筑类专业范文2

关键词:建筑业;工程造价类专业;资格化;差异化;职业化;体系化

中图分类号: TU7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建筑业已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它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未来5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提高到70%以上,城市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将达到90%以上。对建筑类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此次研究的对象就是建筑工程中造价类专业的现状。

建筑工程工程造价类专业的社会和行业背景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的消息,2012年,我国建筑安装工程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6439.72亿元,同比增长22.10%;建筑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05.6亿元,同比增长24.56%;建筑业全年完成总产值13.53万亿元,是2003年 的6倍。可见建筑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

二、工程造价专业的社会需求

近年来,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业得到迅速发展,建筑业从业人员数量在整体上需求较大。截止到2012年底,全国注册造价工程师仅有不足8万人,不能满足建筑行业工程造价管理的需要。

通过对黑龙江企业的调查表明,建筑企业总体技术力量水平以及企业管理水平偏低,人员素质不高。工程造价涉及到建筑业全部十个专业。此类人才总体将有较大的需求量。对企业人员需求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在所统计的一级施工企业中,工程造价人员平均需求为13人,最高达70人;二、三级施工企业中,工程造价人员平均需求为3.16人;房地产开发企业、咨询公司、设计公司也有少量需求,多在5人以下。

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使得工程造价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哈尔滨市典型的17个单位(其中建设单位2个,施工企业8个,工程造价咨询公司2个,监理公司2个,房地产开发公司3个)中展开调查研究。各单位认为高职工程造价专业类人才应具备的专业能力有:

(1)利用计算机编制工程概预算能力为100.0% ;(2)社交与语言表达能力为 76.72%;(3) 工程量清单投标报价能力77.77%;(4)编制施工图预算造价能力 89.86%(5)工程成本分析能力66.26%:(6)编制工程结算造价和工程变更费用能力90.71%;(7)审核施工图预算造价能力 81.22%(8)编制招标文件能力 69.47%(9);

通过调查表统计分析还表明,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包括:

(1) 建筑工程识图与构造100.0%(2) 建筑材料88.34%(3)建筑工程施工技术83.35%(4)建筑工程概预算造价的编制95.98%(5)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及工程量清单报价 90.2%6) 工程造价、投标、施工系列软件的应用 96.27% (7) 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76.47%(8)建设相关法规74.51%

三、工程造价类专业教育现状

作为土木工程中三项控制之一的造价控制在工程建设中地位十分重要。学校土建类专业教学中或多或少都必须进行工程造价方面的学习,例如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104学时、工程造价专业为224学时、道桥施工技术专业为80学时,市政道桥施工技术专业为80学时。课程也不尽相同,如《工程造价》、《工程定额与预算》、《计量与计价》、《造价电算化》。但由于工程造价不仅是土建专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在职业中又对应有注册造价员,注册造价工程师的独立岗位,不同专业均有些同学想在毕业前通过注册造价员资格考试,从事与工程造价有关的工作,因此各专业目前工程造价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各专业(如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道桥施工技术、工程监理、工程管理)、各层次人员(如不是造价专业同学考注册造价员、不是造价专业同学想多学一些造价知识与能力等)对工程造价方面差异化学习、考试需求。

四、需解决的问题

1.人才培养的资格化

对应有注册造价员,注册造价工程师的独立岗位,特别是注册造价员,在校期间就可以参加考试,但据调查,能够在校取得资格的不超过1/50。

2.人才培养的差异化

工程造价的工作内容和服务范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单一性到复杂性发展,由浅层次到高层次发展,由专门领域到其他领域发展,工程造价人才由单一的确定造价向投标竞价范围扩展,并逐渐扩展到工程造价咨询、设计咨询、工程监理、工程保险等领域。

3.人才培养的职业化

工程造价管理必须遵循国际工程惯例。面对变化莫测的国际市场,工程造价人才必须熟悉国际惯例、法规和相关标准,才有可能按国际惯例进入国际市场,同时受到国际法律的真正保护。因此,在确定高职工程造价人才培养规格时应适当考虑国际工程造价管理的理论知识。

4.人才培养的体系化

高职工程造价课程体系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综合素质教学体系。三者间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密切相关的。按照整体培养目标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方式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应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以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产学结合为关键,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整合课程内容,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素质教学全面贯通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建筑类专业范文3

关键词:职业生涯;就业;职业生涯指导

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的连续性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一生中职业、职位的变迁及工作理想的实现过程。

如今市场需求决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迫切需要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于社会需要的适用型人才。职业生涯设计作为学生进入社会前应做好的关键一环,理应得到学校的重视。

一、对学生进行职业岗位规划指导的目的和意义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是生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了一份职业,就是选择了一种社会角色,进而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在社会舞台上职业角色扮演得如何,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其实我们是可以把握的。

当前建筑行业一线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其劳动力市场上的求人倍率也高,技工院校的建筑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远远高于同层次一般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但是,其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 “高不成,低不就”,受利益驱动而频频跳槽,这些问题的出现,归结到底都是因为这些学生没有正确的择业观,不能正确地评价自我,对建筑行业和所从事的工作缺乏了解,不具备建筑行业的职业精神与素养,从而也不具备应岗、转岗的关键职业能力。

二、对建筑大类专业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分析、讨论

(一)学生求职的误区:(1)对自己的职业角色定位不准确。学生对自己专业的性质认识不清,职业角色定位不准确,就业期望值高,不愿意吃苦和到建筑企业、到工地等第一线岗位工作,就业时挑肥拣瘦,责任感差,法律意识淡薄,没有诚信,随意撕毁实习合同。(2)依赖学校和父母。一直来工民建专业就业率高,没有危机感和危机意识,错误地认为没有工作学校会负责到底。一部分学生往往是家长出于无奈而将其送来“托管”的,没有“读书为了就业”的观念,到了该就业的时候,便显得不知所措,过分地依赖学校和父母。

(二)技工院校建筑大类专业学生的优势。(1)建筑专业是紧俏专业,专业教育面向市场,有很明确的市场定向,从招生开始,就已考虑了今后的就业市场情况,有针对性的招生,这就为同学们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选择好了一个生存空间。(2)技工毕业生是受过良好的专业技术教育而又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的人才,在人才市场中有一定的竞争能力。

三、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对学生的建议

以就业为导向,首先要知道建筑大类专业的发展方向有:建筑施工技术、工程造价管理、建筑设备安装、建筑工程测量等,然后客观全面地了解所学的专业、了解与所选职业方向相关的专业课程,结合学校、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方案,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一个学生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了解学科特色、了解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了解个人的职业发展方向与专业的关系。因此,在校学习期间,就应该增加本专业职业意识,做好步入社会的准备。

四、在职业生涯指导过程中,对学校的建议

职业学校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相对比较特殊的群体,无论学生的来源,学生的组成还是学生自身的素质以及培养目标方向,都有低于普通高中学生。通过对学生心理指导、就业体系的建立、职业生涯的设计的指导使学生了解自己,完善自己,把握未来,迎接挑战。

在职业指导过程中,通过职业心理测试、心理咨询等手段帮助学生培养起健康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动机,职业理念,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由于工民建专业的学生实习的地点是施工现场,工作环境差,在实习过程中,经常受到外地师傅的挤压,学生抗压能力差,使涉世未深的学子必然会出现心理的波动和失落情绪。学生在求职中暂时不顺利、遇到挫折、情绪不够稳定或心理出现异常,就需要学校的职业生涯指导教师进行心理咨询和指导,需要学生正确面对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建筑类专业范文4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广厦学院)是建筑类专业为主体的民办高职院校。并且坐落于有“建筑之乡”之称的东阳,并由浙江广厦建设集团作为支撑。2001年办学至今,为建筑行业提供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建筑类专业教师队伍是学院的主力军,建筑类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学院的重点工作之一。

一、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类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主要对象是广厦学院的建筑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一般专任教师及兼职教师。采用无记名的方式,总共发放了问卷100 份,回收问卷共97份。问卷的回收率达到 97%,其中有效的问卷为 95 份,占了实际回收问卷总数的 97.9%,可以作为研究结果使用。

1.教师的学历结构

建筑类专业教师的学历结构直接体现了教师的基础理论水平。从表1中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建筑类专业教师队伍中本科生的比例达到94.7%,占主导地位,而硕士生的比例只有3.2%。

2.教师的职称结构

图2是广厦学院建筑类专业教师职称结构分布图,学校的建筑类教师中级职称占62%,其中讲师占40%,工程师占12%;副高职称占23%,其中副教授15%,高级工程师8%;初级职称占19%,其中助教15%,助理工程师4%;教授占4%;无职称占2%。从职称结构来看,中级职称人员占学院建筑类教师的主要组成部分,副高职称人员发展情况良好,正高职称偏少。

3.教师的来源组成

从表2中发现建筑类专业教师的主要来源是高校应届毕业生和企业工作人员,来自高校并且具备工作经验的教师非常少。

二、民办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民办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整体结构不合理

第一,学历结构偏低。从调查中发现,广厦学院建筑类专业教师中硕士以上学历的只有2位,学院的高学历人才整体数量偏少。建筑类专业教师学历水平的偏低,制约了队伍建设的发展。不过从参与问卷的从访谈中得知,拥有硕士学位的教师较多。学院从2005年前后就下发《培训管理制度》,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制度的出台极大地提高教师自我提升的积极性,从而改善了广厦学院建筑类教师的学位结构。

第二,职称结构。从职称结构中可以得知中级职称是建筑类教师的主导力量,高级职称偏少。建筑类专业教师职称结构的不平衡,导致队伍建设工作的起点较低。广厦学院2001年办学至今,职称评审工作逐渐趋于规范,从时间以及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形成了中级职称占主导地位的情况。

第三,来源。现今建筑类专业的专职教师大多是从高校毕业以后就直接到学校参加工作。师资队伍的来源的不合理,影响了建筑类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的质量。广厦学院招聘的高校应届毕业的教师数量,占教师总数的 54.7%。应届毕业生在实践经验方面有所欠缺,例如建筑施工、建筑测量、工程预决算等经验。

(2)教师专业能力不平衡

从问卷调查以及访谈中可以发现,建筑类专业教师的专业理论及实践水平不平衡比较严重。高校应届毕业生进入民办高职院校从教人员缺乏实践经验,没有任何的建筑类专业实践经验。从企业中直接招聘进校的教师,由于平时从事的都是一线的实践操作工作,对于课堂教学法知之甚少,缺乏课堂授课经验。

(3)教师队伍不稳定

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相对于公办院校而言相当不稳定,而建筑类专业教师队伍则更加相当不稳定。每年学院招聘计划的重点都放在建筑类专业教师的招聘上面,由此可见建筑类教师的流动性较大。

2.民办建筑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民办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引进途径窄

第一,民办高职院校处于发展阶段,社会认可度不高。2002年出台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中明确规定:民办教育的性质是“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但是,民办高职教育做为民办教育的一部分起步较晚。长期以来,社会对民办高职院校存在着一定的偏见,认为民办高职院校是不入流的教育。另外,民办高职院校正处于发展期,自身的管理制度以及发展前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种种原因让有志于成为建筑类专业教师的人员对在民办高职院校就职前景缺乏信心。

第二,高职称、高技能人才是建筑行业的紧缺人才。建筑行业中的高职称、高技能人才是极度缺乏的,人才供不应求。以浙江省东阳市为例,东阳市是全国著名的建筑之乡,东阳市的建筑行业从业人员共计约45万多人。但是,东阳市持证的建筑专业技术从业人员,仅占建筑行业从业人员总数的19%。同时,建筑行业从业人员所持的专业技术职称中,高级职称从业人员只占持证从业人员总数的10%。由于建筑行业高职称、高技能人才的缺乏,建筑企业会用高薪聘请,甚至通过猎头公司进行挖角。然而民办高职院校的薪酬福利待遇,相较于建筑企业而言根本没有吸引力。

第三,建筑类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空间大。建筑类专业高校应届毕业生是民办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教师的主要来源。但是,由于基建、高铁、地铁、桥梁和高速公路的建设均需要建筑类人才,从事这些项目的公司对于应届生的吸引力相对较大。另外还有建筑公司、设计院和公办院校都是民办高职院校招聘建筑类专业教师的竞争对手。整体而言,建筑行业的薪酬待遇普遍高于民办高职院校,致使民办高职院校在招聘中优势更少。另一方面,就读建筑类专业学生中,是以男生为主,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愿意从教的男生较少。建筑类专业应届生就业选择多,建筑行业的待遇优厚,是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引进窄的重要原因之一。

(2)建筑类专业教师理论及实践教学技能弱

第一,专业授课能力缺乏。师范类专业毕业学生通过四年的在校学习,掌握了教师基本功、教学技能、教学技巧以及教学能力等基本技能和较强的授课技巧。然而,在师范类院校的专业中几乎没有建筑类专业。因此,建筑类专业毕业的应届生,没有参加过系统的师范课程学习,在授课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从企业招聘的工程师、高工就更缺乏授课经验。

第二,实践教学能力缺乏。应届生毕业以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的建筑类专业教师缺乏实践技能培训,工作之前除了学校的实践课,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建筑类行业。进入高职院校工作之后,由于学校师资紧缺,专业实践基本上安排在寒暑假,因此,工作后参加短期专业实践的人较多,脱产参加企业锻炼的人员较少。

(3)公办高职、本科院校及建筑行业对建筑类专业教师的诱惑大

公办高职、本科院校的工资福利待遇和地位以及建筑行业的薪酬待遇对于民办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教师的诱惑是无法避免的。民办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教师按照年龄段可以分为三类:应届毕业年轻教师、中年教师和退休返聘教师。首先,青年教师缺乏授课以及实践教学的经验,需要通过三至五年的培养,才能够很好地胜任建筑类专业教师这个岗位。但是,由于地域、家庭、经济等方面的因素,三五年过后留下的较少。其次,中年教师拥有职称和教学经验对于公办院校来说也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这类教师的在公办院校和建筑行业的召唤下,很容易放弃现有的工作。最后,对于公办退休教师而言,经济的诱惑不大,他们就职的目的大部分是为教育事业发挥自身的余热。因此,根据教师的自身情况来说,民办高职院校的建筑类专业教师队伍是比较不稳定的。

三、民办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1.实现建筑行业与院校人才的双向流通,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合理的建筑类专业教师队伍结构,能够提高学生课堂的活力、提高教师授课的积极性、提高建筑类专业整体的教学质量,实现教学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作为依托集团办学的民办高职院校,通过实现与集团下属的建筑企业的建筑人才的双向流通,实现教师队伍结构优化。

在建筑类专业教师学历结构方面,建筑行业对于民办高职院校的助力较少,建筑行业从业人员自身的学历结构普遍偏低。学校只能通过尽可能招聘硕士研究生乃至博士研究生来优化学历结构。同时,可以参考广厦学院的相关培养政策,鼓励教师参加硕博士研究生的在职、脱产学习,甚至培养全日制的硕博士,以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

在建筑类专业教师教师职称结构方面,民办高职院校可以从所依托的集团公司引进一批高职称、高技能的兼职教师。对于集团公司的建筑企业而言,兼职教师的工作并不会影响其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正常工作。相反,院校的授课可以提高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自信,并了解即将踏入建筑行业的学生的真实水平。兼职教师还可以通过与专职教师的沟通与交流为人才的培养计划作出贡献。兼职教师的引进又一次实现了民办高职院校和建筑企业的双赢。

在建筑类专业教师来源结构方面,民办高职院校可以发挥集团办学的优势,到集团下属的建筑企业中,招聘建筑类专业教师。虽然民办高职院校不能用薪酬待遇吸引建筑行业从业人员,但是学校的假期对于部分建筑业从业人员来时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对于集团而言,可以实现建筑专业人才的内部流通,减少建筑类专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倦怠感。另一方面,民办高职院校可以加强与公办高职院校、本科院校建筑类专业院系的联系,引进退休教师。退休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可以指导高校应届毕业教师和企业引进教师的理论教学。

2.依托集团公司提供实践机会,拓展教师实践动手能力

在民办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道路上,学校通过办学集团公司和建筑行业为教师提供行业一线的实践机会,拓展教师专业视野、提高教师专业素质、锤炼教师专业技能。

(1)拓展教师专业视野

民办建筑类专业教师需要走下课堂,走出学校,下企业,参加访问工程师等活动拓展自身的专业视野。建筑行业在不断地发展当中,例如,国务院的《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发展绿色建筑是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绿色建筑这一概念如何进入课堂,怎样传输给学生,建筑专业的课本中并未提及这一概念。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集团一般拥有较强的实力。以广厦控股集团为例,建筑企业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将建筑类专业教师送往全国乃至世界的建筑企业以及建筑行业前沿的研究所,教师就能接收最新、最广阔的行业知识,回校后再传授给学生。

(2)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提高建筑类教师专业素质,需要民办高职院校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以及结合校外办学集团公司资源,对教师开展培训。首先,理论知识方面包括教学研究、理论培训和观摩听课等培训开展。其次,“二带一”的导师制,是教师专业素质提高的捷径。为建筑类专业教师配备一位校内授课经验丰富的教师和一位建筑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作为导师,通过“二带一”的模式培养新教师,让新教师在各方面可以得到快速的提升。教师导师的人选,在校内选拔。企业导师的人选需要通过民办高职院校依托的集团公司,在建筑企业中推荐。现代通讯业发达,导师和新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手机、视屏等进行交流。学校整合校内和校外的资源,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提高建筑类专业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3)锤炼教师专业技能

建筑行业的从业经历决定着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民办高职院校依托办学集团公司以及建筑企业提供的实践岗位,安排教师下企业提高专业技能。在建筑类专业教师人员富余的情况下,以学期或者年度为时间单位,轮流安排部分教师到建筑企业的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强化动手能力;在教师紧缺的情况下,安排教师寒暑假到建筑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了解行业的现实运行模式。同时,学校利用现有的教学环境,为集团公司和建筑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理论知识的培训。当然,建筑专业人才的双向流通培训,需要校企双方建立合理的合作模式。

3.营造良好校园工作氛围,提高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营造良好的民办高职院校校园工作氛围,增强建筑类专业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稳定性。良好的工作氛围包括美好的校园环境和和谐的人际关系。

建筑类专业范文5

Abstract: Integrating generalized architectural culture including construction industry culture and enterprise culture into the daily education of students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nstruction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关键词: 建筑行业文化;高职建筑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

Key words: construction industry culture;higher vocational construction specialties;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9-0266-02

0 引言

传统意义上的建筑文化,是指人类文明长河中产生的物质内容和地域文化特色。当前,对于该定义的应用更多的体现在建筑学中,尤其是在建筑设计领域,长久的使用习惯使得非专业人士对建筑的概念形成了一定的误区:所谓建筑,就是设计房子。建筑业的组成有一个复杂繁复的结构,由建筑行业形成的建筑文化不应该仅仅只是一个小的分支的特色和概括,更应该体现它的整体性,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建筑所代表的文化含义,才能够更加有利于学生对建筑行业的了解,对于建筑大类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讨论的建筑文化应该扩展至整个建筑行业文化。

1 建筑行业文化可以涵盖的内容探讨

毋庸置疑,包含地域特色以及物质内容的建筑文化是建筑行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看到,建筑行业文化在长久发展的过程中,重视了地域特色的养成,重视外观可见的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建筑大专业,使得建筑大类专业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较高的地位。但在另一方面,建筑行业文化除了能够体现人文特色,突出地域风景之外,还存在有别于其他行业难点:施工过程中的脏、苦、乱、危等等,也非常集中的体现在该行业这一靓丽文化外表下。第三方面,在企业发展越来越重视人的因素基础上,企业文化也逐步的融入整个行业文化中,对建筑行业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对于建筑行业文化来说,我们要概括的既要包括文化的优势,也不能忘记为之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所以,对于高职建筑类来说,探讨建筑行业文化与学生职业素养的关系,以及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影响,既要关注物质文明和地域特色,还要注意整个行业需要的特质的教育,乃至包含行业企业长期积累的文化信念的灌输。

2 高职建筑类专业学生对建筑行业文化认识的误区及其对职业素养形成的不利影响

职业素养的缺失一方面可以说学校的教育没有偏重于职业素养培养,只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但在今天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者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越来越多的院校也在课程开设中提出了相关的改革,围绕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开设了成功大学、素质拓展、职场伦理等多方面的课程。但根据我们对建筑工程系近几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以及回访用人单位,可以看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施工类专业中,用人单位对学生最不认可的一直都是吃苦耐劳、坚持工作的职业精神,这说明,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并没有随着通识类职业伦理、素养课程的开设而逐渐好转。而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原因,从专业方面来讲,主要体现在:

2.1 概念的模糊导致学生对所学专业失望 提到建筑,人们第一反应是房子的外形,在设计院做房屋设计,对没有接触过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建筑、结构、水电、施工、监理等专业的区分还没有形成,而相关建筑文化解释所导致的印象,使得大部分学生将建筑整个行业考虑的非常的美好:能够做出有特色的房子。但设计之外的施工等却没有过分的关注,这就导致施工类专业学生入校后,突然发现自己每天接触的将是水泥砌砖混凝土,两种过分悬殊的对比使得学生容易产生对后者的失望,甚至反感,不利于学生的培养。

2.2 失望的情绪导致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的缺失,对专业职业素养培育的抵触 通过我们对建筑工程系新生的调查,大概有一半的学生不知道自己选择的这些专业将来是做什么的,但大部分学生都希望自己通过三年的学习可以进入设计院,从事建筑设计相关工作。在学生们看来,学习建筑专业,就是学习建筑设计专业,至于建筑设计还要分为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水电设计等等,他们则对此一片茫然。一旦得知自己以后从事的行业并非是设计房子的外形,而是每天与钢筋混凝土打交道,大部分同学都要到施工一线,从事施工类工作,并且这一类工作苦、累、存在安全隐患时,学生往往表现出极其失望的情绪。这样的情绪一旦持续,带给学生的不单单是失望的情绪,还有可能导致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的缺失。所以我们看到了有的提出转专业,有的表现出了在校学建筑专业,毕业不做这行的想法。一旦这些负面情绪出现,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兴趣肯定没有办法提升,专业知识都没有兴趣去学的情况下,提出专业职业素养的培育,更是空谈。

2.3 行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没有投入过多的关注,导致学生的认知产生失调 职业素养的培育首先需要学生对整个行业有一定的认识,了解了自己即将要从事的事业之后才能对他产生后续的各种想法。而对于建筑行业的认识,不是学校一家之力可以完成的。高职教育强调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可以使得学校能够直接与行业企业联系,加快专业知识与实践的融合,提供学生更好的学习技能的机会。从学生认识角度来说,更早的接触到企业,接触到企业的文化信念,能够让学生对行业企业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目前的校企合作还停留在前面一个层面,对于企业文化的传递方面,还存在一些欠缺,在行业企业文化与校园对接减少的情况下,学生对于企业的信念、需要了解的不多,关注的不多,凭空对他们进行理论上的职业素养培育对学生来说犹如空中楼阁,没有任何基础,对他们起不到强有力的说服作用。

3 提升高职建筑施工类学生职业素养的几点思考

3.1 强化建筑行业文化教育,加深学生对建设行业的理解和热爱 通过新生始业教育、开设相关课程,让学生相对系统的了解整个建筑专业、建筑行业文化的内容,对整个建筑专业的分工、发展,细分专业类别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既要让学生了解建筑中靓丽的风景,也要将行业需要的特质,行业企业长期积累的文化信念传递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对专业行业的了解,知道自己以后有可能要做什么,将要做什么。在做好心理建设的同时,慢慢渗入对整个行业的理解和热爱,为学生的专业培养奠定基础。

3.2 结合企业文化的宣传,提升学生对企业的认可度

对企业的认可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行业的认可。一个好的企业,其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学生的影响并不亚于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将优秀企业文化引入校园,结合校园文化、系部文化,融入学生的日常教育中,让学生时刻感受一个优秀行业一个优秀企业的文化氛围,有利于感染学生,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对于优秀企业文化的认识,也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企业的认可度,提升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这本身也是一种职业素养的培养。

3.3 平时注意职业素养的融合训练,让学生对即将面对的行业做好心理建设 通识类的课程培养的职业素养,只是普遍适用,所以,要想强化对专业类的职业素养,还需要专业方面的融入,在专业课教育训练等各个方面都可以结合甚至融入职业素养的内容,让学生在学校的各个方面,都能够接触到,认识到自己应该具备哪方面的能力、素养以应对将来的工作。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增强对职业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孙伟,米珍.建筑企业文化视域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探析[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建筑类专业范文6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建筑专业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成立5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经济区驶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广西北部湾地区将继续建设公路、铁路、港口等交通设施项目,建设石化、钢铁、能源等临海工业项目,年均投资将近100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0年,北部湾经济区将会形成2万亿至2.5万亿元左右的投资规模,包括产业项目9500亿元,基础设施建设4000亿元,城市建设投资约4400亿元,城市人口增加带来的房地产投资约3000亿元。广西凭着绝好的地理和环境优势,又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无疑给广西建筑市场的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必将拉动交通、能源、经济、房地产、城市建设等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上升,而这些都为广西的建筑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快速发展的北部湾经济区,人才“饥渴”问题尤为凸显。尤其是在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后,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开发步伐,加快建设沿海9大产业基地的战略决策,更是对各类人才提出了巨大需求。据调查,广西建筑专业人才存在着“少、弱、旧、差”等问题,建筑行业作为经济区发展的基础行业,探讨建筑类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建筑类专业人才创新意识的启蒙

建筑行业是为人类创造生存环境,集科学与艺术为一身的综合性产业,无论是从人文意义上的建筑学,还是科技意义上的建筑学,其本质都是创新。因而,建筑类专业人才区别于一般的人才资源,创新素质是其核心特征。

1.激发创新欲望。在结束应试教育方式进入大学学习的当代大学生中,对创新的认识较弱,对学校倡导的树立以创新为核心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缺乏深刻的认识。更有部分大学生习惯于顺其自然,依葫芦画瓢成为他们学习与生活的主要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好奇欲与创造欲,以增强创新意识。

对于建筑类专业学生,要重视专业认识教育。尤其是对部分大学生懵懂选择的建筑类专业而言,他们不了解本专业的特色及就业方向,对专业内涵更是知之甚少。而目前的专业认识教育,通常是以时间简短的入学教育及一些专业基础课等形式来呈现,缺乏直观的感受,效果可想而知。

要从专业认识教育入手,通过专业基础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大学生介绍专业概况、专业知识的应用范围及部分相关工作领域的要求等,以此引发他们的求知欲;同时向他们介绍各种形式的创新实践活动,如实验室开放项目、创新训练计划等,使得他们对创新意识有具体的认识,变被动为主动,引导他们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增强创造欲。

2.明确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急需专业技能人才。建筑类专业人才也不例外。目前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都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生产与建设第一线的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即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操作技能的人才。如广西唯一的公办建筑类高等职业院校――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建设行业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懂理论、会操作、善管理的高技能人才”。同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北部湾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建筑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应更为准确、具体。建筑类专业人才,可根据需要定位为培养以建筑员中某一员为核心的职业岗位群的操作类、管理类人才,具体又包含了三个阶段的培养目标:基础知识学习、岗位综合素质培养及操作技能培养与拓展。这类人才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应是本行业的中坚力量。

3.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具有自我生长功能、自我完善功能、知识迁移功能和创造的。建筑类专业需以“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为指导思想探索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调整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改善现有课程内容老化、课程直接缺乏衔接、理论课与实践课脱离等实际问题,建立多向立体网络系统的课程结构。包括建筑学科专业体系的综合概括以及学生认知及思维形式与知识体系的统合,在专业知识的储备上,应建立合理的专业知识金字塔;在实践能力培养上,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二、建筑类专业人才创新思维的诱导

1.弱化思维定势。先前形成的知识、经验、习惯,会使人们形成认知的固定倾向,从而影响后来的分析、判断,形成思维定势,即思维总摆脱不了已有“框框”的束缚,表现出消极的思维定势。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要任务就是打破思维定势。

建筑类专业学生主要受到权威思维和从众思维的影响,极其不利于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以身作则弱化思维定势,及时更新知识,转化教学思路,以增强刺激;以题组的形式开展教学,不设定完成路线,让学生的思路得到充分的发挥;选择有针对性的错例进行剖析,以此深化概念性知识;课程总结必须准确全面,避免以偏概全。同时,在教学中还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措施,方能使学生消极的思维定势得到最大程度的克服,并在这种消除和克服中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

2.创造无畏环境。长期以来,学校为学生设计了完整的专业学习体系。体系中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有必修课、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等。这样的一个学习体系,虽然给予学生思维一定的开发,但学生依然处于相当严重的束缚之中。在传统教学上,讲究师道尊严。然而,这种尊重往往伴随着以丧失学生的主动性、质疑能力等为代价。在教学中,教与学的本质是教师为中心,学生基本上市在老师勾画的框架中进行。如此一来,看似合乎科学的教育,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却是非常有限的。

要培养建筑类专业人才的创新思维,更需要创造无畏的环境。无畏的教育和学习环境,是在思想观念、教育理念、技术力量以及资源条件等方面精心营造的开放的环境。同样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应当倾听其关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教师不能只是传道者,不应是绝对的权威,不能处处以自己为中心;学生不能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不能封闭在自己的专业中,不能只是知识学习的旁观者,更要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践行“服务学习”理念。

3.探索“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上述关于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在北部湾经济区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应将“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在此基础上,探索“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是要构建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结合职业教育院校的特点和优势,明确创新性建筑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构建以“平台+模块+课群”为主要形式的课程体系,按专业设置平台、按目标设置模块、按需求设置课程,使得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发展。

其次是探索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教学手段。课堂教学应为教学方式之一,更应拓展实验实习实训环节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传统提倡的多媒体教学法、网络教学法等都仅为课堂教学的技术手段,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上,应以创新实验项目、科学研究项目等技术平台,探索创新思维教育的有效手段。

三、建筑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铸造

1.加强基础能力培养。学生从小到大一直接受的是中国式的教育,都是在高考指挥棒下单调的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造成学生知识面相对狭窄,动手能力欠缺。一些学生明显存在“高分低能”现象,只注重书本,不注重实践。而建筑类专业学生最重视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突破“教师中心、教材中心、教堂中心”的传统教学局面,真正进入工地,参与小到选材、大到设计图纸等实践工作,让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走向建筑施工企业、深入施工现场第一线,亲身体会和感受到真实的施工壮观场面和整个建筑施工过程的全貌,并提前了解和熟悉将来毕业所要从事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熟悉行业特性、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加强建筑类专业学生基础实践能力培养,才能使其在丰富的建筑基础实践能力上拓展其创新能力。

2.鼓励学生主持或参与建筑类科研项目。建筑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加强基础实践能力之外,还可以让学生真正主持或参与建筑类科研项目,强化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在增强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可以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使学生在科研选题、课题申报、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和结题总结等各个环节中得到导师的指导,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还可以在校外实训基地上参与学校与建筑企业进行的产学研究,增强自身创新能力应用实践中获得收益的成功体验,这样的情绪体验会加强其自身的创新能力。

3.改变“被动实践”教学环节。在现今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实践的对象、方法、过程等关键要素都是由实践指导教师制定的,学生几乎都是被动的参与实践,根据教师制定的路线去完成实践任务,我们称为“被动的实践”。而“主动的实践”,是相对于“被动的实践”的而言的,它是一种由实践指导教师创设真实情景之后,由学生自主实践,对象、过程、程序等均有学生自行设定,最后反馈结果的一种自主性的教学环节。主动实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思路乃至创新的潜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建筑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

1.提高现有教师素质。建筑类专业教师队伍不仅要有精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业务能力,而且还要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实际指导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需要有一桶水”。建筑类专业迅猛发展,日新月异,教师要与时俱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就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和实践,这不仅是教师自身成长需求,同时也是学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需要落实的基础性工作。学校可以通过将合适的教师送到企业挂职锻炼,承担科研项目和设计任务,参与技术研讨、施工方案拟定和施工过程,以多种形式和手段加快教师业务、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2.引进国内外知名专家讲学。现今,建筑类专业的发展参差不齐,要提升学校自身教师队伍素质,还可以邀请或引进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到学校讲学,把国内外最新的建筑理念和实践经验带进学校,给予教师思想一定的冲击,让其有机会与国内外权威近距离交流,激发其要求进步的热情和创新意识,促使其快速成长,才能带动学生成长,加快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建筑类专业人才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在教学模式、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以促进建筑类专业人才在理论知识、应用技能等方面更合乎北部湾经济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 朱仲丹.浅析建筑创新人才的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9).

上一篇活动管理

下一篇我和表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