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企合作实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企合作实践范文1
许多国家的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是培养高职人才有效途径。各个国家有各自的合作模式,英国有“三明治”模式,德国有“双元制”模式,澳大利亚有TAFE模式等。这些富有特色的职教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努力将专业教育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生产性实训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就业预备手段被广泛接受。这一点正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所欠缺的,也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要求。
本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扩大就业的目的,我院动漫专业与华信诺尔公司联合办学,创建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目的,在互利双赢的前提下,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在工作实际中消化吸收理论知识和适应岗位需求,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模式。这种就业模式可以为企业提供直接能适应岗位的人才,节约了新毕业的大学生入企业后培训的时间,节约了企业的成本,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从而受到企业的欢迎,提高了我院动漫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内涵是双向参与、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基本目标是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素质的需要;具体表现是由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学生的教育教学任务,通过学习与工作相互交替、融合的途径,将学校的学习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工作科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
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作为主体的学生在学习期间,既要在学校接受与职业相关的知识技能教育,又要在实训基地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还要在企业完成一定的生产性作业。因此,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建立在课程体系深入改革基础上的培养模式,是一种依赖于雄厚实验实训条件的培养模式,是一种需要大量“双师型”师资的培养模式。
我院动漫专业校企合作的形式由学校主动寻求合作企业,企业为学生提供岗位、技术辅导、工作考核和薪酬。因为我院合作办学注重实效实训涉及多个主体,同时主要是针对实践技能与职业素养的锻炼,其运作较为复杂,组织不当往往容易流于形式。因此,为了把合作办学落实到实处我们完善了开展此项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与要素,以保证实训的实效。
1.明确要求。我们在与企业签订实训合同之初就对合作教育作出了一系列的规定:学生应从事生产性的实习,而不是走马观花;学校应对学生的工作过程进行管理;学生工作的表现应由雇主进行监督和评价;企业要对学生有切实的和较全面的培训,而不应只重复简单的同一工种。尊重学生的意愿和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是学生在某一领域有较明显的发展。这些规定对于职业教育生产性实训的组织和规范开展作用明显。
2.行之有效的管理与反馈。由我院派出专职教师参与学生在企业的管理培训和实践活动,做到有任何问题马上反馈解决,时时保持企业、学校和学生的三方互动,以行之有效的保证学生实习的效果。
3.严格实践教学要求。企业在安排学生实习时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学生必须受到与实际工作岗位设施条件一致的专门培训。
4.灵活的教学管理。在具体的管理和操作上,我们也根据方便合作的原则进行有弹性的教学管理和安排,特别是课程和学制,如建立在完全学分制基础上的弹性学制,灵活的课程设置,理论部分的分批教学等等,较好地处理了合理利用教学资源与配合企业项目开展的关系。
5.考核注重实效。在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在过程管理、质量评价等方面都严格注重实效性,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养成,考核不以卷面成绩来衡量优劣,而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训时的综合素养综合评价。考核除了强调学生要完成与工作密切相关的技术分析报告外,还十分重视雇主对学生的工作评价,并重视与学生的交流和反馈。
通过三年的校企合作办学,对我院动漫专业产生了有益的影响,可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1.通过校企合作办学优化了我们动漫专业的教学结构、教学方法
根据与企业的互动和学生的反馈,我们根据实际需要优化了我们的教学结构,调整了教学科目,相应的增加一些实训科目,并调整了某些科目的教学课时,删减了之前的辅修科目,这样更利于动漫专业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的发挥专业特长。
2.通过校企合作办学调整了我们动漫专业的教学方法
为学生更良性的发展,我们根据企业的需要调整了教学方法,增加了项目化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做中学等教学方法,是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做中理解并加深理论知识,使“教、学、做”融为一体,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易懂,更加贴近实际需要。
3.校企合作办学要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
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因为让学生实际进入企业中学习工作,这样使学生能感受到企业工作环境和专业文化氛围。在实训中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实训,注重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组织管理才能,使学生在现代工业精神的熏陶下全面提高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4.校企合作办学增加了学生的就业率
学生在企业实习,通过了企业的培训和考核,可以签订就业协议。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即为企业培养了优秀的员工又为学生找到了合适的就业岗位,达到了学校、企业、学生多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加强职教实训基地建设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7,6.21(7).
校企合作实践范文2
关键词:校企合作;新形势;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7-0074-02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方式联合培养人才,对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山东理工大学作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首批试点院校,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学交替为手段,积极探索工程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一、校企合作的模式
(一)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的模式有多种,山东理工大学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培养分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采用本科工程型和硕士工程型两段制的工程师培养体系。本科工程型培养模式是四年制本科,“3+1”模式,即在校学习三年,在企业参加实训和毕业设计累计一年;硕士工程型培养模式为两年制全日制工程硕士,“1+1”模式,即学生本科毕业后,通过保送或考试攻读工程硕士,在校学习一年,在企业顶岗一年,同时完成硕士论文。2010年山东理工大学与鲁泰纺织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成立鲁泰学院,共同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专业人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一模式解决了学校缺少实际操作项目和设备的问题,同时为企业培养了高素质人才,做到了企业与学校的双赢。还有其他的校企合作模式,如:“工学交替、半工半读”模式,指学生在校期间,在不影响正常学习的情况下,通过合理安排去企业参加实训,进行技能提升训练。通过这种模式,可以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教学相长;可以使学生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可以为企业节省岗前培训环节。
(二)“订单培养”模式
“订单培养”模式是指学校招收的学生由学校选拔的学生和企业招收的员工组成,教育的实施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这种模式是建立在校企双方相互信任、紧密合作的基础上,企业参与程度深,能极大地调动学校、学生和企业的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的“三赢”,是一种产学合作的高层次形式。
(三)“学校引进企业”模式
“学校引进企业”模式是将企业引进学校之后,将企业的一部分生产线建在学校内,从而在校内实行“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相结合的一种办学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解决企业场地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学校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真正做到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获得“产学研”相结合的多赢途径。
(四)“校企互动”合作模式
“校企互动”合作模式,是指校企双方互聘,由企业指派优秀技术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订,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设备等,同时学校教师给企业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通过这种模式,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技能训练,同时提高了员工素质,为企业创造了更大的价值,还为学校解决了实习材料费等问题,真正实现了在育人中创收,在创收中育人。
校企合作的模式还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增多,应实现多层次、多形式、多方位的合作,合作不局限于一家企业,也不局限于一种形式。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从全国范围来看,校企合作目前正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体来说,还需要深化合作理论、更新合作理念、创新合作模式、完善与严格合作保障机制。
首先,校企合作政策力度不够。自国家提出高等教育开展校企合作以来,在各方利益均等的条件下,各级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校企合作政策,对校企合作进行支持和鼓励。但从总体看,这些政策还不够完善,政府的扶持力度也很有限,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政策之间缺少整体联系:校企合作不仅涉及教育部门、高等院校和企业,还涉及财政、税务、企业管理等部门,但我国现有的校企合作政策都不具备系统性,较为零散,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现有政策的落实;二是政策需有严格性:政策的标准很难确定,比如奖励、惩罚的标准难以界定;三是政策的执行遇到问题:政策的执行者学校和企业受各自利益的限制,执行效果欠佳,在执行时也缺乏相应的监督与评估机制,导致校企合作过程中缺少协调与监督[1]。这些都导致校企合作政策效度不高。
其次,校企合作深度不够。许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仅仅停留在解决部分学生就业或实习这种浅层次的合作,没有把校企深度合作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企业注重的是短期效益,对校企合作没有刚性需求。目前的校企合作一般是由学校组织,企业只是配合学校的工作,出现校“热”企“冷”的局面。另外,企业无法或很少按照自己的人才需求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过程,教育教学管理缺乏主体性,这使企业难以形成市场主体意识。校企双方没有找到利益结合点,很难形成稳定和长效的合作机制。
最后,参加校企合作的学生管理存在问题。目前,从山东理工大学来看,参加校企合作的学生在学期之初与学校签订一份协议,然后定期将个人情况向辅导员汇报。但是涉及一些学校的教学环节,比如毕业设计,教师找学生有时就很困难,导致某些环节无法正常进行。对于企业来说,不愿承受学生顶岗实习的安全风险,管理模式与正常的企业员工有所不同,给管理带来了麻烦[2]。校企双方交流力度不够导致学生的管理处于疏散状态,有了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和解决。
总体来说,校企合作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深化。
三、加强校企合作的建议
(一)完善校企合作的政策
一是将校企合作政策系统化:校企合作政策应符合教育、企业、财政、税务等相关部门的发展需求,经过系统分析,确定政策框架,进行设计;二是将政策法制化:通过立法明确校企双方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责、权、利,通过对企业有利的政策导向以调动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同时约束各方行为,维护共同利益,确保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三是将政策规范化:设立各级校企合作监督与评价机构,针对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校企合作的政策进行调整,并对合作进展进行监督与评价[3]。总之,政策是从宏观方面促进校企合作的推动因素之一。因此,政策的着眼点就在于形成一种调和学校与企业、教育与经济的规范体制。这就需要政策具有层次性、稳定性、可靠性和可行性。
(二)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从学校方来说,应转变观念,从“多赢”角度出发,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师资培训和人才培养上的变革,达到国家、企业、学生、学校等皆赢的目的。在明确企业对人才需求规格的基础上,首先进行授课内容的调整,比如山东理工大学实行的是“3+1”合作模式,最后一年在企业中锻炼,为了使学生的学习不受影响,将专业重要课程调整在前六个学期完成,第七学期为几门应用型选修课,最后一个学期为毕业设计,这样,在外实习学生的学习不会受到影响;其次可选派学校教师去企业锻炼, 实现理论与实践对接,既提高了授课的理解性,又增强了教师的科研能力;最后可根据企业的要求,学校进行相关教学方面的调整,既不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又能满足企业的需求,提高企业的主体意识。从企业方来说,应引导其认识校企合作对自身发展的益处,通过与学校共同培养高技能型人才,能更好地解决企业人才紧缺的问题,最终提高其效益。总之,学校和企业需密切配合,形成密不可分的关系体,才能达到校企双赢。
(三)对校企合作中学生进行全程式教育管理
由于学生首次进入企业,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在进入企业之前,学生大多满心斗志,这时应让学生明确进入企业实习的目的、意义及岗位要求和学校要求,引导学生从更广的背景中去看待问题,从以往的学习经验中寻找问题的答案,用积极的态度去应对。进入企业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鲜感渐渐消退,工作及现实中的问题逐渐出现,在这一阶段,要特别注意学生的思想波动,在企业中安排专门人员对这些学生进行管理,实时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将情况反映给校方相关负责人,尤其是异常情况;在学生中安排两级或以上班长及组长等,对学生的实时情况进行汇总,报告给校方相关负责人,通过交流得到每位实习生的情况。在交流中,确定交流的频率,定期汇报,汇报不能流于形式,要采取措施掌握详细情况。对汇报的态度与结果制定一个奖惩方案,并且与学分挂钩,这样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企业方和校方相关负责人要切实有效地完成对学生的管理,起到良好的作用。实习完成后,可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分析、总结,如毕业设计、总结报告等,结合企业的反馈,使学生从理性角度来认识顶岗实习,认清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积累经验。这样,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真正受益,培养出社会与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达到校企合作的目标。
校企合作是适应时展的对企业和高校双方都有益的重大举措。本文结合山东理工大学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了新形势下校企合作的核心问题,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促进校企之间深度合作,积极探索工程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内容与新模式,采取措施避免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向着培养“强实践、能管理、善创新”的未来优秀工程师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兰小云.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效度刍议[J].现代教育管理,2012,(6).
[2]李振威.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实训教学存在问题和解决途径[J].中国科技博览,2009,(24).
[3]郭新宝.促进校企合作提高我国科技竞争力[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
收稿日期:2013-11-11
校企合作实践范文3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定位主要是面向电子信息行业,培养能适应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管理和服务等工作需要,具有电子信息产品装配、检测、调试、维修、管理与服务的能力,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精湛的专业技能和良好职业素养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专业的特色方向分别是LED显示控制技术方向与新能源光伏技术方向。该专业的职业面向定位是电子信息产品生产企业、电子信息产品服务企业、电子显示产品应用与服务企业、光伏产品应用与服务企业、物联网应用与服务企业等。
二、实训中心的布局与功能
专业实训室包括:电子工艺实训室、SMT生产实训中心、电子产品检测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训室、电路制图制板实训室、AltiumDesigner认证中心等。专业方向特色实训室包括:LED应用实训室、LED照明控制系统实训室、新能源应用实训室等。创新实训室包括:学生创新实训室、企业创新研发基地等。其中,电子产品制图制板实训室是与企业紧密合作的成果之一。按照行业企业的标准与设计流程,实训室配备了当时比较先进的电路设计与制板软件AltiumDesignerSummer09,依据合作协议,由企业负责对实训室的软件进行及时的免费升级与技术支持。合作企业对实训中心的教师进行了专业培训与技术考核,2010年4月,实训中心五名教师通过了Altium认证讲师的考核,并获得了由Altium软件原厂颁发的合格证书。由校企双方共同合作开发的高职课程——电子产品制图制板,被确定为2010年江苏省省级精品课程。电子产品检测实训室承担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参加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无线电调试员(高级工)的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并获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任务,也是实施高职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的专业实训室之一。实训室现有该工种职业资格鉴定考评员3名。在该实训室完成的职业资格鉴定学生人数约300人,教师10多人。此外,专业方向特色实训室中的LED应用实训室、LED照明控制系统实训室都是在与省内相关行业的骨干企业紧密合作下建成的。企业为实训室建设中的功能定位、设备采购、人员培训及现场教学等都提供了大量的帮助。目前,实训室开设的高职课程有LED显示控制系统、LED系统装接与维护、LED照明控制系统等。新能源应用实训室也是与省内相关知名企业合作的成果,能完成光伏技术相关课程的实训课。目前,实训室开设的高职课程有光伏技术概论、光伏供电技术、光伏系统装接与维护等。同时,实训中心建成的企业创新研发基地,是校企紧密合作,共同研发新产品与技术攻关的场地。由实训中心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组成的研发团队,已完成多项横向课题的研发。校企合作实训中心,除校内实训中心外,一般还包括校外实训中心。作为校内实训中心的有效补充,校外实训中心弥补了人员、场地的不足,目前学院已与省内外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与校外实训中心。
三、实训中心的师资建设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在建设校企合作实训中心时,除了先进的仪器、生产设备和实训场地,更需要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直接保证。所谓双师素质,是指既有教师任职资格,又有职业技术资格证书的教师。实训中心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遵循培养与引进结合、学历与技能并重、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并重的原则。通过访问工程师、企业现场教学等多种形式,鼓励专职教师下企业锻炼,参与企业的一线工作与企业项目的研发,学习生产性专业技能,改变传统教育理念,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注重建设稳定的、实践经验丰富的、来自企业的能工巧匠的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队伍对课程建设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8年以来,在师资建设方面,实训中心先后派出教师,参加了包括电子、机电、数控等方向的省高职骨干教师海外师资培训班,以及高职国家级骨干示范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等方面的培训。此外,先后邀请多位高职教育研究专家及教学名师来校讲学,就高职课程建设、实训中心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对实训中心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教师通过省教育厅的访问工程师制度下企业锻炼、参与相关的高职国培省培项目、以及职业资格鉴定方面的考评员资格培训学习,工程实践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目前,实训中心教师具备双师素质人员比例已达100%。
四、教材建设、技能大赛与社会服务
实训中心在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开发了系列配套的实训教材与实训讲义。目前已有电子显示技术、LED系统装接与维护、太阳能光伏技术等实训讲义与实训教材的编写。同时,实训中心还承担了近年来包括国家级电子竞赛、省教育厅组织的高职院校技能大赛等多种类型与层次的电子竞赛,主要参与了机器人项目与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项目的比赛,并获得了多个奖项。为更大限度地利用实训中心先进的设备、良好的实训场地,节约社会建设资源,实训中心除了承担校内学生的技能实训外,还面向社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支持、产品研发等多方位服务。目前提供面向校内外的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无线电调试员(高级工)、维修电工(高级工)职业资格鉴定服务。
五、结语
校企合作实践范文4
研发的目的针对制糖企业存在人工检测糖汁精确度低的问题,实训基地选题开展了《糖汁锤度在线检测装置》”研究开发项目,采用信息自动化技术手段改造提高糖汁检测精度,以达到提高制糖产量的目的。研发的分工我校机电技术应用教研组承担了该项目的硬件及程序设计,采用电子技术、抗干扰技术等设计了测量液体密度和锤度、适用环境不同的6个控制系统。从装置部件的采购到控制柜的安装,控制系统的调试到检测装置最后的完成总共历时6个月。其中控制柜的安装由机电专业的教师带领学生完成,装置的组装、接合部分由焊接专业教师和钳工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完成。广西轻工科学技术研究院负责该产品控制算法培训工作,我校实训基地教师掌握了具体的控制算法。为了实现误差范围小、成本低廉、速度快、操作简单等方面的优点,与研究院的技术人员共同探讨,选择西门子小型PLC做控制器,昆仑通态触摸屏做人机界面,并根据控制需求设计出控制系统。装置性能简介及特点糖汁锤度在线检测装置,其特征包括进料控制阀、溢流管、浮球、杠杆结构、电桥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器、排底控制阀、控制器。其原理在于浸没在糖汁中的浮球受到的浮力大小变化与糖汁锤度的变化有关,通过杠杆结构把力放大作用于电桥传感器上面,通过模拟信号传输给控制器;温度传感器将糖汁温度信号传给控制器;控制器控制进料控制阀及排底控制阀;控制器接收到电桥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信号后,通过信号放大、A/D信号转换,经过经验公式换算后可求出糖汁的锤度,发送数据到显示器显示输出。该装置传感器采用非接触的方法,使用寿命长,误差范围在0.50Bx以内,积垢干扰小,不需要特别的预处理,不消耗样品,并且速度快,操作简单,具有实时在线检测的功能。系统设计还增加了自动采样及自动清洗装置以克服糖浆内杂质过多,常堵塞采样管路等问题,系统软件设计增加采用CRC校检功能,不受工业现场恶劣环境影响。
该装置的特点:(1)测量锤度范围:0~750Bx;(2)检测误差:0~0.50Bx;(3)显示时间:20s/次;(4)温度补偿范围:0~80℃。装置的适用性本装置的技术方法既成本低廉,又准确,能满足工业上的使用,在恶劣的环境下能保持一定的精确度,以便实现蒸发过程的自动化,稳定制糖生产操作条件,保证糖浆锤度,提高糖产品质量和提糖率,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操作的偏差,降低能耗和提高生产能力。使糖业生产进入提高科技含量,逐步向自动化生产方面迈进,对提高广西糖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促进广西糖业科技进步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装置的评价经过企业专家、实训基地教师和学院学生的共同努力,糖汁锤度检测装置运转正常,达到设计要求,该项目校企合作产品的研发获得了成功。经在广西防城港糖厂使用一年后,客户评价特别高。该项目申报获得国家专利,填补了国内同行技术空白。糖汁磷酸值在线检测装置及全自动控制添加量的研究“信息自动化实训基地”的合作实践初次取得成功,探索了紧密型校企合作应用技术研发的道路,建立起了良好的运行机制。在取得初步研发成果的基础上,2012年9月,校企双方共同申报了自治区科技厅“糖汁磷酸值在线检测装置及全自动控制添加量的研究”的课题。在糖厂生产中,磷酸的添加量对白砂糖的色值及水不溶物的去除非常重要。目前,大部分的制糖企业磷酸的添加方式都比较落后,易造成添加量不均匀且波动大,非常不利于工艺控制及管理。针对这种现状,本研究课题引进、吸收、改进锅炉水质分析成熟的在线磷酸检测装置,通过PLC控制的磷酸自动添加装置,应用该系统能自动根据混合汁磷酸值的反馈信息准确的控制磷酸的添加量,保证磷酸的添加量能有效、准确、稳定的控制,有利于稳定工艺指标控制及管理。
上述应用技术项目获得成功的实例,体现了“一选二搭三建四定五评”的合作机制,为中职院校与科研院所开展校企合作应用技术研发机制的建立做出了有益的探索:(1)校企双方结合自身资源优势选择合作伙伴与合作项目;(2)校企双方共同搭建合作平台,协商合作协议,组建合作机构,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等互利、互惠共蠃;(3)以共建项目实训基地为载体,开展合作项目;(4)坚持定期研讨、共同调研、选择合作课题;(5)建立项目成果评价机制。实践证明:校企应用技术研发机制的创建,企业通过与职校的合作,实现生产要素新组合与互补,获得新的经济效益,自身的技术水平也得到提高。反之,企业技术水平提高也促使职业院校进一步提升教科研能力,深化校企合作应用技术研发机制,吸收企业深度合作。更有利于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创新,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
作者:黄小芹 李盛福 单位:广西工业技师学院
校企合作实践范文5
关键词:校企合作;合作实践;合作思考;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为谋求自身发展,适应经济社会需要和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需求,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是注重学生在校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技能人才的全新理念。通过校企合作,全面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使学生在校学习专业知识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通过采取一体化等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师资等各方面优势,切实提高职业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质量。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与目标
校企合作一般以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能力,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并且符合企业人才录用标准的高竞争力汽修人才为重点目标;以产学合作,校企双边合作、双向参与为基本内涵;以校企合作共赢为基本办学原则;以工学并举,提供充足顶岗实习、车间实践等实践机会为主要教育方法。这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旨在将汽修企业的优秀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完善相关学科的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实现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培养国家人才作出相应贡献。
二、中职汽修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
(一)成立汽修专业建设委员会,聘请汽车行家做专业建设顾问
为加大汽修专业建设的力度,学校成立了汽修专业建设委员会,确定了学科带头人,聘请汽车行家做专业建设顾问。专家的职责是为学校提供市场岗位需求及毕业生素质培养方面的信息,从企业用人的角度对人才培养提出建设性意见,学校、企业共同制定教学和人才培养计划。
(二)校企专家双向兼职
学校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到企业兼职,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研究与技术攻关,不断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为企业创造直接效益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担任汽修专业课教师,重点参与开发项目课程、制定岗位标准、指导学生实习、传播企业文化和提供用人信息等。
(三)加强校企互动,实现双方资源互补
校企合作使企I与学校建立起一种紧密型、渗透式的合作关系。专业教师走向车间,通过实践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也为企业解决一些实践问题;企业专家走上讲台进行专题讲座,把企业经营理念、新知识、新技术传授给学校老师。通过加强双方沟通与交流,可以大幅度提高合作成效。
(四)建立生产型汽车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分为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这两个基地是实现实训教学的重要物质条件。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建立了实训中心。包括汽车发动机拆装与检测中心、底盘拆装与检测中心、电器设备拆装与检测中心、车身修理与喷漆中心。主要设备有发动机综合测功仪、V.A.G1552解码器、电喷喷油器清洗机、火花塞实验仪、各种电控发动机台架、汽油机与柴油机透明模型、废气分析仪、烟度分析仪、轮胎拆装机、轮胎动平衡测试仪、制动测试台、灯光测试仪、汽车升降机、国内一流烤漆房等290多项维修设备。
(2)校外实习基地。与当地知名汽车维修企业及各个品牌的4S店等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作为实习基地实习、实际操作、排除故障、解决疑难问题。
(五)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
实施订单培养,组建“冠名班”,培养方案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订,把企业的专业技能、企业文化、生产经营理念纳入教学计划教学过程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完成,学生按照计划定期到企业顶岗实习,学生毕业后全部由冠名企业安置就业。
(六)以师资建设为契机,促使校企优势互补,双利双赢为真正实现校企的优势互补和互惠共赢,需要以师资建设为契机。学校要安排汽修专业教师进入企业参观学习以及挂职训练。对于青年教师,安排其进入企业挂职锻炼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同样,还要安排企业员工进入学校工作或学习,一方面利用学校的丰富教学资源对企业员工进行入职培训,另一方面安排企业的技术专家到学校任职授课,以汽修行业工作标准要求学生。
三、对中职院校汽修专业开展校企合作计划的几点思考
(一)强化合作共赢意识,学校应该充分认识企业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属性,突破传统观念,结合本校的专业特点,积极主动与企业联系。并且了解企业的需求和要求,共同策划相应的机制,寻求共赢的平衡点。同时,学校为企业的合作入驻提供完善的配套设施,包括食堂、宿舍等,减少企业的基础性投资。同时,可以允许企业适当收费,学校支付企业员工在教学时的酬劳,提升企业合作的兴趣。
(二)校企合作模式中,应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汽修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1)授课方式上,采取现场教学、边讲边练的方式,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贯穿能力培养,促进教学环境职业化。
(2)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和鉴定,分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能力训练进行培训,使学生通过培训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例如:可以让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汽车维修特种加工、普通机械加工的实训,使学生能独立进行上述操作,在掌握技术的基础上也通过了岗前培训,做到零距离上岗。
(三)提升教师队伍的技能水平,加大资金投入,积极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定期专业培训,可以选择经济发达地区的汽车维修企业,让其能够及时了解最前沿的汽车维修资讯,熟悉和掌握最新的汽车维修技术,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在企业维修业务中遇到技术难题时,可以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也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方向提供更多的建议,协助企业更好的发展。
(四)校企台作必须多赢
校企合作实践范文6
关键词:校企合作;培养人才;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为谋求自身发展,适应经济社会需要和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需求,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是注重学生在校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技能人才的全新理念。通过校企合作,全面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使学生在校学习专业知识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通过采取一体化等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师资等各方面优势,切实提高职业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质量。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模式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各类职业学校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各职业学校都进行了探索,校企合作种类繁多,归结起来主要模式有:
1.订单培养模式
学校按照企业的岗位需要,与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如我校与十堰市先锋模具公司签订联合培养协议,每年招收150名学生,冠名“先锋模具班”,学制三年,为该企业培养中高级模具人才。该班采取“双元制”教学,课程按企业汽车模具设计制作的要求设置,企业技术人员到校上课;学生定期到企业顶岗实习;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上岗就业;企业参与学生管理过程,设置先锋奖学金,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奖励;我校机械学科老师到企业协助改进模具制造工艺,优化模具制造过程。这种培养模式让学生入学就有工作,毕业就是就业,实现了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
2.工学交替模式
工学交替即顶岗实习,实施方式有三种:①工读轮换制,把同专业同年级的学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学校上课,一部分到企业顶岗实习操作实习,按学期或按月轮换;②全日劳动、工余上课制,学生在企业全日顶班上岗,利用工余进行学习,通过讲课、讨论等方式把学习和劳动的内容联系起来,学生在学校学习系统的课程,到企业去进行技能提升训练;③学生在校学习两年理论课和教学性实习课,第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工学交替模式,让学生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使技能水平得以提升,同时转变了学生的生产观念,增强了学生爱岗敬业的意识,还积累了工作经验,为将来就职适应企业生产需要奠定了基础。
3.引企入校模式
职业学校引进企业在校内办厂,直接组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校内实行的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解决企业场地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学校实习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真正做到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是产学研相结合的多赢途径。如我校引进十堰市捷茂工贸有限公司和十堰市利豪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在校内办厂,分别从事机械加工和汽车维修业务。生产原材料、流动资金、设备、产品销售及市场开发由企业负责;厂房、部分机器设备、工卡量具及动力由学校负责。数控技术、机械加工、汽车运用专业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中实习,实现了学生实习实训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学校派专业教师到企业任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参与企业的管理和技术研发,有效地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双师型”素质和研发能力。学校通过 “学校工厂化、工厂教室化”的全新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教师、企业和学校共同实现了多方共赢局面。引企入校企业年产值合计达4000万元。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固然是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一种良好的办学模式,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如下问题:
1.缺乏政府主导和法制保障
目前我国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还处于校企双方自愿结合的层面上,大部分属于自发的、短期的、不规范的较低层次的合作,还没有上升到政府行为上。尽管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了一些相关政策支持校企合作,但没有正式法律制度保障,政府也没有专门负责和监督校企合作的协调机构。校企合作中的学校、企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校企合作中的土地、税收、资金等缺乏支持力度。这些都影响着校企合作的层次和深度。无经费保障,劳动准入制度执行难到位。
2.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企业的主要任务是生产经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有的企业认为培养技能人才是政府和职业学校的事,企业参与培养人才,费时、费力、费钱,不如直接招聘人才,即使不通过校企合作也可以获得所需人才。这样用现成的毕业生,可以摊薄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同时如果在企业中开展教学活动,既要保证企业正常生产又要完成教学任务,势必会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由于中职学生技能偏低,缺乏操作经验,生产中会造成材料、机器设备的损失,还存在安全管理的问题,增加了人员管理的复杂性和工作量。鉴于以上原因,大多数企业对参与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只愿意让学生参观,不愿让学生动手,怕影响生产和经营,使校企合作有“合”不“作”。
3.学校与企业有效沟通不够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对市场和企业不了解,对企业人才需求认识不深,而且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严重脱节,盲目培养大众化的技能人才,毕业生的岗位技能与企业的岗位需求相差甚远,学生到企业后还要经过培训才能上岗操作,造成了人才培养的浪费。校企合作也只停留在浅层次,学校把校企合作仅仅看作解决学生实习实训的一种途径,校企合作的形式和内容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合作深度不够。学校对行业标准了解不够,企业对教学过程不熟悉,导致一些订单培养流于形式,难以按照教学计划按时执行,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企业的需要。
校企合作是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已经被发达国家实践证实了的一种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成功模式。多年来各地各校开展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要全面取得实效,形成一种教育制度,还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和支持,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变成企业和学校的自觉行为。这样校企合作才能健康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其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积极作用。
三、加强校企合作的对策
1.发挥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
政府是推进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主导力量,这在发达国家已经有好的经验,如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系就是在联邦政府主导下实施的校企合作教育,将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培养的学生广受企业的欢迎。政府要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化、法制化,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和政策,从法律法规上明确学校与企业双方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规定政府相关部门在校企合作中的法律责任及作用,同时将用工准入制度法制化。如笔者所在的湖北省十堰市政府高度重视中职学校的校企合作,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意见》,从政府各有关部门、企业、学校的职责、经费来源、税费优惠政策、激励机制和用工准入制度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保证了我市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积极推进。
为保障校企合作的有效实施,政府应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由发改、教育、人社、财政、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工会等部门组成,让企业人力资源专家和职业学校代表参加,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指导校企合作的各个环节,定期研究、协调解决校企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为检验校企合作的效果,应建立校企合作的评估、激励制度。制定科学的评估标准,规定严格的评价程序,制定评估指标体系,对校企合作实施效果进行全面评估。对政府部门、企业、职业学校等单位涌现出的校企合作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推广先进经验,促进校企合作广泛深入地开展。
2.企业需转变观念,积极参与校企合作
企业是技能人才的使用者,更应承担起技能人才的培养责任,学生也只有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中才能掌握熟练和过硬的技能。企业在做好生产经营活动的同时,要与职业学校密切合作,共同承担起为自身及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义务。在可能的情况下,企业可利用职业学校的场地投资建厂,在学校建设集生产、实习、实训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习车间,在生产产品的同时承担学生实习、实训任务。国家也应恢复职业学校校办工厂享受国家税收优惠的政策;企业还可以给予职业学校设备和技术等支持,积极选派一些具有实践经验和能力的工程师、技师和高级技师,到职业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企业也应积极接纳职业学校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建立现代师徒制,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按照职业标准、岗位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培养现代技能人才。
3.学校应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探索多种校企合作模式
职业学校的教学体系要由原来的学科型教学体系向技能型教学体系转变,合理确定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三者的比例关系,建立适应企业岗位的课程体系。教学主管部门要以“教学紧盯企业”的方针作为指导,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广泛推行一体化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合理选用教材,积极开发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构建培养学生高素质、高技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体系,达到校企合作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