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药物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药物分析范文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112-02
药物分析是药学专业的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树立强烈的药品全面质量控制管理的观念,培养学生在药品研究、开发、生产、供应和临床使用过程中必要的分析检验能力,并具备探索和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思路和技能[1]。21世纪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迅猛发展的时代,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的医药研制由以前以仿制为主向未来的自主研发转变[2],市场迫切需要国家药典和药品质量标准同国际接轨,这使得与其紧密相关的药学专业中药物分析学科的教学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同时GMP、GSP、GLP、GCP、GAP等管理规范的实施,使得社会对药品的研究、生产、流通、使用及中药栽培等各方面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呈现出多元化的现代药学人才需求目标。笔者作为承当药物分析教学的教师,对近年来在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的体会进行总结,以期和广大同行们进行交流。
一、背景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的药学专业成立于1996年,药物分析课程一直作为本校药学专业的重点专业课,课程教材以卫生部推荐教材为准,并及时更新版本,已经使用过从第三版到现在的第七版规划教材。实验教学根据自身教学条件并参考其他同类院校的内容展开,达到了药物分析课程的专业要求。但是随着本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尤其2012年本校更名为医科大学后,招生数量将进一步增加,原有的单一药学专业设置也增加到药学、药物制剂和临床药学三个专业的新格局,新的发展形势要求我校药物分析专业课程也应该不断地改革发展,我们通过与云南多家大型企业管理人员的访谈,并调研了全国制药企业对药学人才需求状况、岗位核心知识和技能要求,本着“以就业为导向”,按“必需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重新修订和完善了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制订出新的培养方案。三个专业对药物分析课程的要求侧重点不同,药学专业侧重基础、药物制剂专业侧重应用、临床药学专业可以多介绍体内药物分析的内容。
二、课程内容改革
按照新的教学要求,重新修订了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的教学大纲,去除了原有教学大纲中过时的、重复的内容,适当增加了顺应学科和专业发展特点的新教学内容。人民卫生出版社最新版(第七版)药物分析各论中对药物的分类按照药物结构与药理作用相结合进行分类,改变了以往的按药物结构分类,其优点是可以让学生强化各类药物的结构与药效的关系,但缺点是有时在同一章介绍的药物因结构差异太大而导致分析方法没有任何关系,如第十章中巴比妥类药物和苯并二氮杂卓类药物的分析方法各不相同。第七版教材在第六版的基础上新增加了“体内药物分析”和“合成抗菌素类药物分析”,强化了药物稳定性试验的内容。此外第七版教材中依据中国药典2010版,对很多药物的分析方法做了修改,并有意识地将ChP2010版与2005版的内容进行比较,如阿司匹林片剂的含量测定,既介绍了2005版的两步滴定法,又介绍了2010版中采用的HPLC法。很多药物的杂质检查增加了有关物质检查,对映体纯度的检查和立体选择性分析的例子,高效液相色谱在含量测定方面的应用,液/质联用在体内药物分析方面的应用都得到了加强。
按照药学专业中各个专业方向进行授课内容的调整。昆明医科大学现设三个药学专业:药学、药物制剂和临床药学。以临床药学专业为例:临床药学专业主要为各大医院培养能够为用药提供指导的临床药师,临床药师的主要职责是深入临床了解药物应用情况,对药物临床应用提出改进意见;进行治疗药物监测,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结合临床用药,开展药物评价和药物生物利用度研究等。因此应该侧重体内药物分析的讲解,尤其各种新的分析技术是体内药物分析工作者依赖以开展工作的技术平台,是构成体内药物分析学科的支柱。例如近年体内药物分析领域中最活跃的前沿技术主要是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该技术集液相色谱的高分离能力与质谱仪检测的高灵敏度、高专属性于一体,已成为体内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研究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强有力工具之一。
三、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是药学的灵魂与精髓所在,加强药学实验教学既是提高药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更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3]。实验教学是药物分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人才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规范操作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培养目标,我们根据药物分析的课程特点,选取有代表性的原料药和制剂进行实验,其中所涉及的分析方法包括各种容量分析法、光谱法以及色谱法。2010版药典做了很多改进,特别是很多药物的分析方法都由原来的容量分析法改为色谱法,因此我们的实验内容现在也进行了相应调整,逐渐增加了色谱法的实验比重。为了能够牢固掌握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我们还设计了一套综合性的药物分析实验课程,涉及阿司匹林的原料药及其制剂的质量标准控制和阿司匹林的体内分析。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从根本上改善实验教学条件,保证实验教学改革的设想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四、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自己要熟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通过强调药物的特殊性和药物分析在控制药品质量,保证用药安全有效方面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组织教师发表教学改革研究论文,争取教学改革课题的研究立项。以教学方法改革为手段,提高教学内容的实施效果。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应用多媒体、CAI、网络教学进行授课。以教学观摩、教学比赛等形式开展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学习。到目前为止,100%课程都能够应用多媒体进行授课,教学过程更加直观、立体化,提高了授课效果。通过本校药物分析教师团队的不断努力,现在药物分析课程已经成为本校精品课程之一。
新时代为药学发展提供了机遇,更提出了挑战,我们应该抓住机遇,接受挑战,快速发展,积极改革,为新时代培养出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具备为提高药品质量所需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符合时代和市场要求的创新型药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溢,郝敦玲,卢倩等.药物分析教学改革的思考[J].药学教育,2007,23,(5):40-41.
[2]刘文英.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药学教育,2005,21,(1):39-41.
药物分析范文2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安全用药药品-ADR因果关系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系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该定义排除有意的或意外的过量用药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可因为各种原因出现不同的药物不良反应表现,给临床治疗造成不良后果【1】。本文通过分析某医院2010年全部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药物不良反应的年龄分布、常见的药物总类、主要的临床表现,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某医院2010年1月~12月所有的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单资料,共269例,其中男128例,女141例,年龄8个月~74岁。其中急诊6 9例,门诊78例,住院部122例。
1.2 方法
统计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单中的信息,分析药物不良反应的年龄分布、药物种类、主要临床表现。药品-ADR因果关系的评价采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心的药品-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进行判断【2】。
2结果
2.1 药物不良反应的年龄分布
本组研究对象共269例,其中年龄最小8个月,最大74岁。我们按每20岁为一阶段,共分为4个阶段。其中≤20岁者50例,占18.6%,~40岁者104例,占38.7%,~60岁者53例,占19.7%,>60岁62例,占23.0%。结果显示药物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20~40岁年龄组。见表1。
2.2 主要的药物种类
药物不良反应涉及临床各个科室,所涉及的药物种类也较多,本文根据药物功能主治、作用系统分类。主要以下几类:抗生素类、中成药类、生物制品类、呼吸系统类、消化系统类、泌尿系统类、心血管系统类、神经系统类、解热止痛类等。其中抗生素类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药物最多,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也最多,达到108例,占40.1%,其次为中成药类,共56例,占20.8%。见表2。
2.3 主要的临床表现
本文药品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的统计主要根据不良反应发生的系统进行归类总结。主要包括:皮肤及附件、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等。最常见的损害系统是皮肤及附件,占38.3%(103例),神经系统,占18.6%(50例)、心血管系统,占16.0%(43例),消化系统12.3%(33例)。见表3。
2.4 药品-ADR因果关系评价
肯定有关30例,占11.2%;很可能有关153例,占56.9%;可能有关79例,占29.4%;可疑7例,占2.6%。
3讨论
几乎所有的药物都可引起不良反应,只是反应的程度和发生率不同。随着药品种类日益增多,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逐年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有药物种类、用药途径、个人体质等。药物方面的原因【3】:(1)药物本身的作用机制可能会导致不不良反应;(2)药物的杂质,如抗生素类;(3)药物受到污染;(4)药物用量过大;(5)药物不同剂型;(6)药物的质量不合格。机体方面的原因:(1)种族差别;(2)性别差异;(3)年龄差异;(4)个体差异;(5)病理状态;(6)血型;(7)营养状态。给药方法的影响:(1)误用、滥用、医护药人员处方配伍不当,病人滥用药物等;(2)用药途径。其他如长期用药、药物相互作用、减药或停药产生反跳现象。而联合用药、怀孕、某些疾病等均可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
本文主要从药物不良反应的年龄分布,常见药物种类、主要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显示20~40岁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构成比更高、抗生素类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比例最高、以皮肤及附件损害的比例最高。
综上所述,药物不良反应在临床常见,通过分析其临床特点,能够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依据,从而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涂志刚. 浅谈药师在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中的作用[J].中外医疗,2010,19(34)183.
药物分析范文3
抑郁症(depression)属心境障碍性疾病,主要症状包括情绪低落、疲劳感、睡眠障碍、兴趣缺失、自我尊重和自信心降低、食欲缺乏、低下甚至躯体疼痛等,最常见类型是重度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其次为心境恶劣(dysthymia)和双相情感障碍。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抑郁症在全球影响到近1.2亿人。不过,尽管抑郁症高度流行,但其患者却常因惧怕沾上精神病人的“恶名”和害怕被误诊为精神病人而不愿寻求医学帮助。即使在社会和人文环境较好的美国、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国这世界七大药物市场上,也仅只有约半档闹囟纫钟糁⒒颊叩玫秸锍觯而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比例更低。
1.当前抗抑郁药物使用存在的误区
(1)认为心理疾病只需要心理治疗,不需要服用药物
由于心理疾病病因的复杂性,治疗方法也多种多样。有人误认为心理疾病只需要进行心理治疗就可以了。事实上,为了取得好的疗效,治疗心理疾病时,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往往需要联合使用。药物治疗具有简便易行的特点。目前我国常用的抗抑郁药有十几种。根据药物结构和作用机制可分为以下几类:① 三环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丙米嗪、多虑平、氯米帕明等;②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吗咯贝胺;③ 四环抗抑郁药,如麦普替林;④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简称SSRI),如赛乐特、氟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等;⑤新近出现的双递质作用剂,有曲唑酮、万拉法新、米氮平等;⑥其他有达体郎、路优太等。
(2)担心抗抑郁药服药时间长会影响思维、智力,甚至会成瘾,所以常常不愿坚持服药,或者症状稍缓解就自作主张减小剂量,甚至停药。
抑郁症与糖尿病、高血压一样,是一种慢性疾病,绝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服药。如果不足疗程就停止服药、或者随便减少剂量,就会像糖尿病、高血压一样,导致病情反复发作,预后差。因此,停药和减药最好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而且,抑郁症患者突然停药还会出现停药反应,如紧张、焦虑、烦躁不安、失眠等。这就好比糖尿病患者突然停药,会导致血糖升高,而高血压患者突然停药,会导致血压升高一样。
需要说明的是,抗抑郁药不是,它们同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的药一样,没有药物依赖和成瘾性。随着治疗的进行,药物剂量不会越用越高。停用后,也不会造成患者躯体依赖,不会使患者念念不忘、强烈渴求、想方设法使用所用过的抗抑郁药。服用抗抑郁药也不会使患者变傻,相反会使本来没有活力、动作迟缓、情绪低落、悲观消极的患者重新恢复活力,动作恢复正常,消除低落情绪和悲观消极的态度。长期使用抗抑郁药也不会导致痴呆。
2.使用抗抑郁药物注意事项
(1)逐渐增量
使用抗抑郁药物时,应该从小剂量开始,逐步递增剂量,尽可能采用最小有效量,使不良反应减至最少,以提高服药依从性。当小剂量疗效不佳时,可根据药物不良反应和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情况,逐渐增至足量(有效药物上限)。
(2)换药谨慎
换用抗抑郁药物时要谨慎,只有在足量、足疗程使用某种抗抑郁药物仍无效时,方可考虑换药。换用不同种类的抗抑郁药物时,应该间隔一定的时间,以利于药物的清除,防止药物相互作用。如氟西汀需停药5周才能换用单胺氧化酶抑制药,其他5-HT再摄取抑制剂需停药两周。单胺氧化酶抑制药停用两周后才能换用5-HT再摄取抑制剂。
(3)注意病变
治疗期间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在治疗前医生最好向患者及其家人阐明药物性质、作用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对策,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倘若患者的经济条件允许,最好使用每天只服用一次、不良反应轻微、起效较快的新型抗抑郁药物。
3.临床常用的抗抑郁药物探究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是较早应用于临床的一类抗抑郁药,主要有异丙肼、苯乙肼等药。由于不良反应较多,如中毒性肝损伤、高血压危象等,目前这类药物已经被列入治疗抑郁症的次选药物。近几年已经研制出新型的选择性单胺氧化酶A抑制剂,其代表药物有吗氯贝胺,该药物对单胺氧化酶的抑制是可逆的,没有胆碱能受体阻滞作用。
4.选择性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
文拉法辛(Venlafaxine,其商品名为博乐欣),是一种具有独特化学结构和神经药理学作用的新型抗抑郁药,它通过阻滞患者的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两种递质的再摄取而发挥抗抑郁的作用。该药与多巴胺(DA)和苯二氮类受体有较小的结合力或几乎没有结合力,对单胺氧化酶(MAO)、毒蕈碱能、胆碱能和β肾上腺素能受体也无作用,对组胺受体的作用也微弱,因此该药的副作用较少。动物实验表明,无论短期或长期使用文拉法辛,均能减少动物体内环磷酸腺苷(cAMP)的释放,因而能引发β受体的下调节作用,这可能是该药比目前使用的其他抗抑郁药起效快的原因所在。
文法拉辛既是一种有效的抗抑郁药,也是一种有效的抗焦虑药(可治疗惊恐)。研究证实,文法拉辛的抗抑郁作用与氯丙咪嗪、阿米替林、合曲林相当,而优于麦普替林,其副反应则远低于上述诸药,而且起效快。文法拉辛无成瘾性,其最常见的副作用是可使患者出现恶心、嗜睡、失眠、头痛等症状。其他的此类选择性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还有米那普郎(milnacipram)、多罗西汀(duloxetine)等,但这些药物均处在临床试验中。
总之,抗抑郁药物的不断发展离不开科研人员的努力。想要研发出更好的抗抑郁药物就需要不断的加强研究投入,加大临床的实验,为抑郁症的治疗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婷婷,吴辉,张蓓蓓,等.抑郁症发病机制与临床抗抑郁药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仪器,2014(6):28-33
药物分析范文4
【关键词】抗菌性药物 应用情况 耐药性
中图分类号:R97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7-042-02
【Abstract】Objective Our hospital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ntibiotics and bacterial resistance analysis.Methods The hospital in February 2009 to July 2009 the application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to conduct statistical research and analysis.Results enicillin,Quinolones and cephalosporins three drugs the first 3 sales order,Levofloxacin, clindamycin, larithromycin highest number of drugs,Clinical use of a variety of pathogens have been more frequently have strong antimicrobial drugs resistance.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susceptibility testing and bacterial pathogens species scientific medicine.
目前临床上应用比较多的药物就是抗菌性药物,本组通过对我院临床上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和细菌耐药性进行了解、分析,旨在为临床科学、合理的用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对我院2009年2月到2009年7月抗菌类药物的销售金额和消耗剂量进行统计,利用Excel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药品总消耗剂量计算方法是:对同一品种而不同规格的,都折算成相同单位后应用Excel自动求和;对于是同一药物品种而剂型不同、给药途径也不同的药品,其总剂量则是分别进行计算,药敏试验的数据均从检验科提取。
1.2 对抗菌药物分类方法
依据《新编药物学》中抗微生物药物分类方法进行分类。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品种的分析。
本组选择的我院应用的抗菌药物共计有8大类65种,其中青霉素类,喹诺酮类及头孢菌素类三类药物用量较大,销售量排列在前3位。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克拉霉素的用药次数最高。
2.2 细菌耐药情况的分析。
溶血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及大肠埃希菌是这段时间内分离出的较多的菌种,并且对我院这段时间内使用的抗菌药物已有极强的耐药性。
3 讨论
我院应用的抗菌药物共计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大环类脂类,喹诺酮类,其它B-内酰胺类,其它抗生素类8大类65种,各种抗菌药物种类齐全。其中青霉素类,喹诺酮类及头孢菌素类三类药物销售量排列在前3位,青霉素类不但疗效好、对人体细胞副作用低而且价格低廉,截止目前轻、中度感染时仍然是首选药物之一。喹诺酮类药物副作用小,用药方便,抗菌活性强,抗菌谱广,不用皮试,和其它抗菌药物一起应用时没有交叉耐药性,临床上其用药剂量仅次于头孢菌素类。头孢菌素类不仅品种多样而且抗菌谱广、半衰期长,特别是第二、第三代头孢菌素,杀菌力极强。虽然我院各种抗菌药物种类齐全,一些药物销售量高,不过细菌耐药性的情况并不乐观,溶血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及大肠埃希菌是这段时间内分离出的较多的菌种,并且对我院这段时间内使用的抗菌药物已有极强的耐药性。
临床上由革兰阳性菌引起的各种感染每年都在不断上升,特别是肠球菌和葡萄球菌是致病菌中最常见的革兰阳性菌。随着B一内酰胺类在临床上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以致具有多重耐药特性的MRCNS和MRSA菌的比例也不断的增高。目前我院应用较多的头孢菌素类药物是头孢呋辛钠,不过其对大肠埃希菌的敏感率很低。碳青霉烯类药物不仅对B一内酰胺酶药物毒性、稳定性都低,而且抗菌作用力强、抗菌谱广。
随着美罗培南药物不断的被应用临床,其耐药率也不断地表现为上升趋势。相对来说,青霉素类的药物应用时间比较长,它和广泛应用的p一内酰胺类药物引起的交叉耐药性也越来越严重。近几年来,新上市的品种如新规格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注射液抗菌能力增强,其在临床上的应用量也在不断增加。左氧氟沙星作为第三代喹诺酮类的代表性药物,其不但抗菌谱面扩大、抗菌活性能力增强,并且还能抗结核杆菌,价格合适,应用时不需要皮试,和常用抗菌药一起用时不会产生交叉耐药性。新规格的左氧氟沙星每次高剂量用药,极大地避免了传统的低剂量多次用药法所引起的耐药率增加,每天用一次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良好的用药效果,不仅用药方便而且杀菌效果也好,因此在我院临床上应用也比较多。不过也要注意,多数的致病菌已对其有较高的耐药性,只有肺炎克雷伯菌对其敏感率高,这和一些文献报道中致。
万古霉素和培南这两种药物是我院中的保留品种,细菌对这两种药物的敏感率仍然比较高。万古霉素药物在抗菌药物中应用指征使用明确,要严格按照指征用药,以避过快产生耐药性而出现无药可用的严重现象。抗菌药物的应用程度和细菌的耐药性两者紧密相关,因而进一步加强对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工作势在必行,不科学地滥用抗菌药物的结果,必定会引起耐药菌株的快速增长及扩散。所以要大力提倡临床合理、科学用药,临床主治医生对一些抗菌药物的应用指征做到娴熟掌握,提高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尽量减少细菌耐药的产生,节约用药,降低药物副作用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许卫东. 常见细菌耐药性与抗菌药物用量的相关性分析[D]. 山东大学, 2007,(01) .
[2] 马冀. 神经外科医院感染发生率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耐药性分析[D]. 郑州大学, 2007,(05) .
[3] 孙惠英. 手术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现况及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研究[D]. 第四军医大学, 2008,(03) .
药物分析范文5
关键词: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102-02
《药物分析》被作为我制药工程专业所开设的主干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其特点是需要融合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药剂学以及药物化学等多个学科的基础知识,根据所建立和新开发的各种科学技术和方法,为保证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合理性,药品的开发研究、生产及临床使用执行严格的质量标准,为药物分析建立科学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一、药物分析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在经过《药物分析》理论课和实验课程的学习后,可以在生产实践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应用,从而对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培养有很大提高。但是由于药物分析方法的原理抽象,需要掌握的分析方法众多,如包括有与微生物知识相关的无菌检查;有需要化学知识基础的药物鉴别原理;而仅仅一个含量测定项目,就可能要用到分析化学的容量分析法、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或气相色谱法等,并且在进行药物分析时所使用的仪器种类繁多,而且有些仪器设备操作也比较复杂[1]。所以药物分析方法是多学科多方面知识的综合应用。
在目前药物分析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主要问题:学生由于对药学领域相关知识认识不足,对省或市药品检验机构的药物分析工作或药品生产企业一线的质量管理理解不深,对药物分析在药物检验与生产过程中实际运用了解不够全面,从而学生学习的针对性与目的性不强,学习的积极性有所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不够,上实验课时基本还是停留在完成老师安排的任务就好,没有真正认识到上实验课的目的和体会从实验课中的收获,每个学生未必能亲自动手操作。
二、国内外对药物分析实验教学的经验
在美国,制药工程专业的药物分析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为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全面介绍关于制药操作中的过程分析技术,使学生在药典、GMP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导下,能够明确监测药品生产质量的最重要和最适用技术参数[2]。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例来讨论分析技术在药品生产以及产品质量控制的作用。国外教材能根据新药申报中的药物分析任务来制定教材内容,这样编写出来的教材实用型很强,以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真正掌握好药物分析专业知识和技能。药物分析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高对复杂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有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药品生产、检验的现场环境比实验室教学要更为复杂,要求分析检测过程快速、准确而不影响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授课教师可将现有的研究成果和实际应用报道融入到自己的课堂中,提高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积极开展学校与企业联合编写相关课程部分内容的工作。已与企业进行了生产实践、实践基地建设的活动,也可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进一步加强,使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就业方面得到更多帮助[3]。四川大学制药与生物工程系在药物分析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药物分析技术在制药领域的工程应用的实际情况介绍,从而对药物分析的应用学生有更具体、更清晰的理解[2]。所以对于具有典型实用性特点的药物分析实验教学,需要从实践生产为指导,致力于培养应用能力强的人才是时代和社会的需求。
三、具体改革措施
为了体现药物分析的实践性和制药工程工科特点,使培养的学生具有药品分析、检测和质量控制能力,并且能在实践生产中快速、准确地完成药物分析工作。从实践应用和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出发,以药物分析的学科发展和药品质量标准检验为依据,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实践应用操作能力的高水平人才为导向,对药物分析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了改革。
1.设置与生产实践应用联系紧密的实验项目。制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我们的学生必须是要基础好、知识面广,特别是实践能力强的专业人才,要有药品质量分析与检验的过硬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技术,从而更好地服务当地的医药经济发展。以药品生产企业和检验机构的实际应用需求为参考,以岗位为导向,以《中国药典》为依据,增加设计性实验和补充更多较新分析方法内容。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积极“走出去”,深入到制药工程系已经建立的实习生产基地,实际调查和了解生产,明确在生产中需要掌握哪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另外也可以“请进来”,在药物分析的学术知识和实践经验方面,加强与企业中的质量管理人员或药物分析领域的专家教授的沟通与交流,并在药物分析教学中多融入他们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思想。紧扣实际,从而设置相对应的实验项目,以有针对性地培养这些生产中需要的技能,采取这样的“学产”一体化教学,最终可实现教学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中国药典》是药物分析的依据,而《中国药典》每5年修订1次,因此药物分析实验的内容必须追随药典,与时俱进,及时充实和修正才能做到积极地超前适应社会的变革。具体实验项目内容可增加如药品生产中的无菌检查、剂型分析和药品研发过程中液相色谱检查的条件摸索等项目,增强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2.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在过去的实验课中,学生不需要参与实验试剂的准备,而只要进行药物的分析工作,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并不能系统地掌握实验课的所有技能。改变这种由老师讲解和学生只负责操作的教学模式,可以多给予学生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出实验方案,自己准备实验仪器和试剂,试验完成后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经验。通过这样的锻炼,学生将对整个实验过程有个全面了解,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工作的能力[4]。在每次上实验课前一周向学生布置实验要求,全班分成3组,提供3套实验的实施方案,通过综合分析评价,确定最后操作的方案。再把全班W生随机分成7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实验项目的药品准备、配制和所需仪器设备的配备,教师全程进行现场指导。
3.开设仪器设备的专项培训。为了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实现学生和企业的无缝对接,将开展大型高端精密检测仪器的专项培训,在周末或假期这些学生空余时间,培训紫外分光光度仪、高效液相色谱及红外分光光度仪等仪器设备的使用原理、操作步骤以及简单的维护等问题[5]。在培训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从而设计出实验方案,通过与教师共同探讨后再确定最终方案并加以实施,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际操作,实现了学以致用,直观地了解了所学仪器设备的实际应用价值,同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最终培养了学生独立动手能力和提高了创新意识。
4.建立科学合理的实验考核体系。对于药物分析实验的考核方式采取多元化考核。传统的实验课程考核主要包括学生的实验课堂的操作和课后的实验报告书写两个方面。这种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方法存在多种弊端。比如传统的验证性的实验报告的书写会存在抄袭现象,根本不能全面体现每个学生的实际能力,也无法了解学生对实验技能的实际的掌握情况。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增加实验方案设计、仪器操作、实验报告分析等多方面考核,由此来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各方面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通过以上的探讨,我们将对制药工程专业的药物分析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等进行重新设计,按照药物分析主线选择实验内容,以学生主动学习参与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全面掌握药物分析的系统知识,从而提高学生解决药物分析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静,杨燕云,何凡英,等.药物分析实验教学的探索与改革[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5):91-92.
[2]姚舜,宋航,黄文才,等.国内制药工程专业药物分析课程现状与分析[J].药学教育,2012,28(5):24-28.
[3]王智民,张启伟.美国云阅粤产业指南:创新的物开发、生产和质量保障框架体系――PAT[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56-62.
药物分析范文6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心血管系统用药;报告分析
ADRreports analysis of 56 cases
QIU Xue-bing.Department of Pharmacy,Huiyang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of HuiZhou City,GuangDong 51621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features and general pattern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occurred in our hospital.Methods By a retrospective study,56 ADR cases reports collected in the hospital in 2008~2009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in respect of patients,age and sex,route of administration,category of the drugs,organs and systems involved,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 of the ADR.Results The ADR were more likely caused via intravenous dip(51 cases,91.07%);ADR was caused by cardiovascular drugs(24 cases,42.86%),secondly by antiinfection drugs and then drugs for infusing energy.Chinese pharmaceutical injecting liquids were the major of cardiovascular drugs which result in ADR(15 cases,26.79%).The main presentation of the ADRwas damage of skin and its appendages such as erythra and pruritus etc.Besides,ADR causes the damage to digestive system and immanity system.Conclusion Great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standardizing the administration of using drugs,strengthen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monitoring ADR and perfecting the regulation of analyzing related reports.
【Key words】
Adverse drug reaction;Cardiovascular drugs;Reports and analysis
开展药物不良反应(ADR)监测工作,一方面可以保障用药安全,避免ADR的发生;另一方面又可以促进合理用药,提高临床用药水平。本文对我院2008~2009年发生的56例ADR进行归类统计和分析,旨在发现和研究其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更安全、更科学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门、急诊和住院部2008~2009年上报的56份ADR报告。
1.2 统计方法 依照ADR报告表,分别对发生ADR人群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种类、所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频数分析。
2 结果
2.1 ADR患者的年龄与性别分布 56例ADR中,男25例(占44.64%),女31例(占55.36%),男女之比为1:1.2,女性多于男性。患者年龄为6~87岁。发生ADR患者的年龄与性别分布见表1。
表1
发生ADR患者的年龄与性别分布
年龄(岁)病例数(例)
男女合计构成比(%)
18~6014183257.14
>6010122239.29
合计253156100.00
2.2 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 静脉滴注给药方式引发的ADR最多,有51例(91.07%)。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见表2。
表2
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
项目
给药途径
静脉滴注口服静脉推注肌肉注射外用
病例数(例)511211
构成比(%)91.071.793.571.791.79
2.3 药物种类分布 56例ADR中,涉及药物18个品种,其中心血管系统用药引发ADR最多,为24例(42.86%),其次为抗感染药物与能量、输液类药。引发ADR的药物种类及构成比见表3。
表3
引发ADR的药物种类及构成比
药物种类病例数构成比(%)涉及药物种类构成比(%)
心血管系统用药2442.861344.83
其中中药注射液916.07517.24
抗感染药1017.86413.79
能量、输液类药712.5026.90
神经系统用药35.3626.90
消化系统用药11.7913.45
解热镇痛抗炎药11.7913.45
激素类药11.7913.45
合计5610029100
2.4 ADR所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在56例报告中,ADR累及最多的器官或系统是皮肤及其附件,占44.64%,临床表现为瘙痒、皮疹、斑丘疹、药疹等;其次多累及消化系统,占34.82%,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等;累及免疫系统的占7.14%,临床表现为发热、寒战。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见表4。
表4
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器官或系统病例数构成比(%)主要临床表现
皮肤及其附件2544.64瘙痒、皮疹、斑丘疹、药疹、荨麻疹、红肿
消化系统1933.93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
免疫系统47.14发热、寒战
心血管系统35.36胸闷、心慌、心悸、血压下降
神经系统23.57头晕、失眠、烦躁
呼吸系统11.79呼吸困难、咳嗽、气喘
泌尿系统11.79血尿、少尿、无尿
其他11.79肌肉酸痛、关节痛
合计56100
3 讨论
3.1 性别因素 本次调查的56例ADR报告中,女31例(55.36%),男25例(44.64%),这可能与女性肠道对有害刺激的反应比男性敏感有关[1]。
3.2 年龄因素 不同年龄段的患者血浆蛋白与药物结合能力、药物代谢速度及肾排泄速度不同,致使发生ADR的概率、严重程度及结果均不尽相同。由表1可知,ADR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组人群,以18~60岁患者ADR的发生率最高(32例,占57.14%),这主要与我院就诊人群年龄分布有关。其次是60岁以上老年患者发生ADR数占总数39.29%,远远超过了同年龄段人口构成比。这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加,心、肝、肾等器官功能减退,易造成药物在体内的蓄积,且多数老年人患有数种慢性疾病,合并用药增多,使老年人发生ADR机率高于其他年龄段。因此,对于老年患者,尤其合并用药者,应特别重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对老年人的用药监测将成为ADR重点,应尽可能做到个体化给药。
3.3 用药途径因素 静脉给药相对于其他给药方式更易引发ADR[2],静脉注射液的pH值、渗透压、微粒、内毒素等都可能引发ADR。这就提醒医师在为患者用药时多首选口服给药。要充分考虑患者年龄、体质、用药史。另在静脉给药前注意询问过敏史,尽量避免联合用药,注意控制滴注速度。表2显示,56例ADR报告中,有51例为静脉滴注用药引起,其是ADR发生的主要途径。除了药物的内在因素外,还与药物配伍、药物浓度、药液放置时间、滴注速度、人员操作、工作台的净化度等密切相关。提示临床必须注意确保正确的静脉药物配制及各种操作,尽量减少静脉给药方式,严格掌握应用指征。目前,滥用注射剂已成为继滥用抗生素的又一个严重危害健康的因素,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注射剂人均用药次数作为评定合理用药的重要标准之一[3]。同时,口服、外用等其他非静脉给药方式引起的ADR报告例数虽少,但也不可忽视,这只不过是由于患者对ADR的认识不够,在家使用药物即使发生ADR也没有报告而造成漏报而已。
3.4 药物种类因素 调查中发现,由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共9例,占总例数的16.07%,这与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有关[4]。中药注射剂ADR的高发生率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中药注射剂中所含有效成分复杂,人们对其有效成分的药理、毒理、疗效等方面的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在缺乏科学、有效的内在质量控制方法下极易引发ADR;中药注射剂多为复方制剂,其中的抗原、半抗原可引起过敏反应。如双黄连注射剂和清开灵注射剂的主要成分绿原酸和黄芩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却也有致敏原样作用;中药注射剂中的微粒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微粒在体内无法正常代谢,可引发静脉炎、过敏反应、热原反应等,其临床表现以过敏性休克为主[5]。另外,药物配伍应用可改变溶剂性质,使药物的溶解性改变而引入微粒,临床应用中应避免其与西药注射剂的配伍。由此可见,中药注射剂杂质、微粒含量、溶解性及稳定性等对ADR的发生均有直接影响。
3.5 脏器因素 从表4中ADR的临床表现来看,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的发生频率最高,占ADR构成比的44.64%,与国内文献报道[2,3]的排序基本相似。其次分别为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这与临床易于发现和诊断有关。尽管皮肤过敏反应发生率较高,但是病情较轻,一般予以停药或者给予抗组胺药等药物后症状即消失。引起严重ADR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全身重症皮疹、昏迷、高热等。故用药前应充分了解患者既往用药史,并在用药过程中多巡视观察。
目前,我院的ADR报告主要来自住院病房,门急诊报告量较少。在收集的ADR病例报告中,临床易于观察的(如皮肤损害、胃肠反应及发热等)及患者短时间内反应较为明显、强烈的ADR,上报数量较多。而那些不易观察到的反应(如隐蔽、潜在以及慢性的ADR)漏报较高。总之,要加大不良反应报告的宣传力度,增强医务人员和患者对ADR危害性的认识,以提高合理用药意识及患者的ADR报告意识,同时加强药学服务和生化项目的检测,及时发现隐蔽、潜在的ADR,尽力减轻ADR的程度,促进ADR监测工作的全面展开,确保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 杨君,黄仲义.我院184例药物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中国药房,2005,16(6):455.
[2] 林建华,郭涛.1200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4,6(6):415.
[3] 蒋宇利,冯琳,欧宁.2003年我院404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13(6):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