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散文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散文集范文1
《鲁迅散文集》读后感
鲁迅的名字,是家喻户晓的。鲁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以来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朴实的文笔,细腻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一位和蔼慈祥,平易近人的爷爷交谈。
首次捧起鲁迅的《散文集》,从目录,细细品读下去。鲁迅的文笔绵密细腻、真挚感人,犹如小桥流水,沁人心脾。它真实地纪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风俗画面。
鲁迅与闰土的童年,可以说是人间比地狱。因为是当时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朽,使得平民老百姓的孩子从小就要受苦受难。而鲁迅正家境不错,所以过上了相对比较幸福的生活,但却不及闰土的生活有乡土乐趣。而今,我们生活的21世纪。再与鲁迅的生活相比,可谓是天上人间啊!但想一想,比起《百草园》的生活,我们的生活真是毫无乐趣可言啊!没有端详过麻雀,不知道什么是叫天子,何首乌似乎听说过……被吓唬到的神话故事总算是听到过几个,但是却再也想不起来。至于雪天中的“拍人印”。更是连想都不敢想。即使有纷飞的大雪,也是不敢“妄想”的。只是现在,倒宁愿忘记那场雪了呢,因为没有乐趣,只有被约束的难受!
与我们的生活相比,私塾里的生活,又或许要难过上许多倍。能在百草园烂漫多年,也许是好事,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天的大多时只能呆在书院里读书,会觉得多少的失落呢?其实,相对于以前的孩子,我们已经是站在金字塔的较上方了,无论是生活质量,还是思想品质。有朦胧的思想,看着实事的动荡,体味着生活给予我们的甘甜,我们的生命里也有无数的活力。又相对于那个封建的年代,现在生活是多么的宽松。可是,也不得不说,以当事人孩子们的眼光来看,中国的教育,仍然让人快乐不起来。接受所谓更加“全面”的教育但没有一点兴趣,很累,很累。不再能够体会,究竟什么才是我们的快乐。
散文集范文2
——读《朱自清散文集》有感
珊珊
闲来无事,清理儿子书籍时,《朱自清散文集》映入眼帘,我的脑海里立刻联想到中学时学过的描写浓浓父爱的经典文章——《背影》,迫不及待翻阅,没想时隔三十年,重读时依然让我感动,泪浸眼帘。文章里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描写父亲买橘子的那段:"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的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的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生活中,我的父亲何尝不是这样一位慈父呢!5年前,我母亲刚去世,自己的婚姻遭遇背叛,家庭破裂,儿子中考失意,只能留在双桥读高中,种种打击和不顺,击垮了我,那时整个人的情绪十分低落。当时,单位通知我将到重庆江北基地工作,和儿子相隔两地,不能每天照顾他,我从来没离开过家单独生活过,我感觉自己掉进无尽深渊。父亲得知这情况,不住地安慰我:"重庆又不是好远,每星期公司有探亲车回来,儿子有我照顾,你放心去上班吧,一切都会过去的……"
到江北基地工作是七月二十五日。那天,天气异常热,担心父亲身体,姐姐不让他去送我,可他执意要去,抢先拿扛着最重的那包行李下楼,汗水一会儿就浸湿他的衣裳,他全然不顾,一直走在我们前面,他把我送上车,安顿我坐好,一会儿问我这样东西带没有?那样东西拿掉没有?像个嗦的老太,问过没完,当时我心情极度低落,不耐烦地说:"爸爸,我这么大人了,自己知道,你不要问了。"爸爸愕然了,默默下车,一直站在我所在的车窗前,姐姐让他去树荫下,可是他倔强站着,脸晒得通红,汗水顺着脸额往下滴,一脸的不放心。车子开的瞬间,瞟了一眼爸爸,我分明看见爸爸眼里噙着的晶莹泪珠,爸爸一直看着车子开远,回头看着他渐小的背影,我的眼泪一下子流下来。两小时后,汽车把我载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守着一堆行李,我欲哭无泪,这时手机响了,是爸爸,"到了没有?行李多,请顺路的人帮着拿一下,找地方把饭吃饱,早点休息。"听到爸爸慈祥的话语,我的眼泪一下涌了出来。
在重庆工作5年里,每到星期五下午三点,我的手机会准时响起,"这个星期回来不?"当听到我要回来,爸爸声音立刻高了八度,"要回来呀,明天到我这来吃饭哈,你想吃啥子",刚开始,听到爸爸的声音,我的眼泪总会不争气的掉下,时间长了,眼泪不再掉了,但接到电话时总感觉心里暖暖的。到父亲那儿吃饭,父亲兴致极高,采购食品,张罗饭菜,忙前忙后。他总感觉我工作累,食堂伙食没吃好,每次好鱼好肉变着花样招待后,连碗都不要我洗。我有时想帮他一把,他立刻把碗给抢过去,"不要你洗,你洗都洗不干净,现在我还能动,你尽管回来舒舒服服过周末。"担心重庆菜贵、肉不好吃,又怕我舍不得买,临走时,他又大包小包地给我买来带到重庆,我若不要,他立刻就生气。
散文集范文3
第一、宁静的乡关之美
偶尔抬头仰望,会看到蔚蓝的天空,自由自在腾飞的鸟儿,还有那意想不到的美丽的蝴蝶,漂亮的蜻蜓,也许还会有不是大家喜欢的飞飞虫……偶尔驻足倾听,有树的地方,就有蝉的清唱,蝉那嘶哑的唱声估计是许多人童年回忆的共鸣,也许在你不经意间还能听到青蛙的叫声,又或者在路上见到一两只癞蛤蟆…偶尔驻足细细欣赏,那开的正艳的芙蓉花,海棠花,栀子花,,茉莉花,梅花,木槿花,夜合欢…正拼命的向你展现它的美,它的芬香。
在开篇作者写道:“那些属于乡村里的草虫,在岁月的渐行渐远中,散发着人世格外的清味。”故乡中的草虫是许多人儿时的玩伴,虽然那时的生活很艰辛,没有像现在的小孩有许许多多用不完的玩具,但是捉蝉的乐趣却是现在的小孩无法享受的。“几个小伙伴相约一起爬上高高的树上捉蝉,运气好时,尚能捉得一只两只,但常常是空手而返。”
“吟唱《诗经》里的歌谣,有乡味,自诗中袅袅而出。那些乡间的日子,鲜活得若刚从那些古老的歌谣里跳将出来……”一个人如果心中没有家乡,那他怎能从《诗经》中的歌谣吟唱出家乡的味道呢?所以家乡在作者的心中种下了那永远也挥之不去的记忆!池煜华妈妈只为了那一句“我一定会回家”而守望了七十七个岁月,“守干了沧海,守老了桑田,却永远也等不到心爱的情哥哥。”还有那院前留着花白山羊胡子的瑞志老爹,在瑞志奶奶一断气,也解了裤腰带缠着脖子,说是要同生同死。“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传送千古的爱情,在作者的家乡依旧那么的鲜活,平常人世里的爱情,平淡却总能打动人们的内心。
“生命中的过往,如流水般,在心底激起涟漪。我知道,那是永远也抹不去的乡味,在悠悠荡荡……”“喊魂”这种事,多少带着一点迷信,但是谁又解释的清楚呢,或者病急乱投医,或者又是那么一次偶然的机会,反正无法解释,又何必一直执着于“信”与“不信”,“存在即是合理”。作者第一次听到“喊魂”,是一次“夜罗王”春妹掉到池塘之后,“夜罗王”奶奶做了一系列“奇怪”的事,于是春妹也奇迹般的恢复了那男孩子般的性格。更离奇的是那“问仙”之事,在作者的家乡,有那么一些人,能和鬼神沟通,女的叫“仙麻的”,男的叫“仙牯的”,能和逝去的人对话,仿佛灵魂已附上了“仙麻子”身体,说着一些让在世的人内心伤心的话,这种事情纯粹是一种骗术,我以为是乡人之间互相太了解了,所以对每家人家的情况都了然于掌,自然能够说出大家都认为很准的话。即使是一种骗术,也足够说明家乡人的那种纯朴的生活状态以及家乡人之间的相互了解与扶持。
“经过我生命中的客家儿女啊,不经意间,总能在心海里触碰起小小的浪花。那些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咸,在生命的长河里,总要流过!”作品中的第六部分“乡人”,作者花了大概五分之二的笔墨来书写,可见这些在他的生命中流过的客家儿女们如此深深的刻在作者的心中。
那从“三寸丁”被叫到“五寸丁”的音乐老师刘老师,大家都不喜欢她,是因为“五寸丁”老师看不起我们乡下人,还是我们心中本来就存有着固有的模式与偏见,“人与人之间最深的寂寞,就是你不理解我,我也不理解你。”那住在有着桂花香的,有柚子树的旧式老房子里的阿下老人,对我们这些拿着棍子去顶他的柚子的小孩以及喜欢开他玩笑,常趁他不注意摘掉他的帽子,摸摸他光光的脑袋,他也只是象征性的说一句“你们这帮兔崽子”,极其的和善,“他在家门口的柚子树下晒着太阳,一下子歪在椅子上,死了,嘴角还带着淡淡的笑意。”一个多么乐观豁达的老人!
家乡的一点一滴都在作者的记忆深处,即使是最平常最小的事情,作者也记忆犹新,可见,故乡是活在作者的心中的。他有着一种对故乡独有的爱,那种细腻的情感,平淡的真心,无处不在显示着他对家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第二、别样的故乡情
作者笔下的乡关,从“花木”到“草虫”,再到“旧记”,“《诗经》乡话”,以及“风物纪事”,最后到“乡人”,都在平淡中尽显着家乡的美,美的那么自然,美的那么宁静,在他的乡关里,蕴含着一种别样的故乡情,有作者对故乡的眷恋热爱之情,同时也让我们忘记了尘世的喧闹,忘记了物欲横流的生活,忘记了每天的勾心斗角……
在作者野夫的笔下,他对故乡那遥远的追忆,化成了刺痛人心的文字!他的作品《乡关何处》,记录的是他故乡在那个时代真实发生的历史,他笔下的母亲,外婆,大伯,刘镇西,苏家桥等等亲朋好友,把他们的故事写得淋漓尽致,我们不仅能读到他们个人悲惨传奇的故事,还能看到当时几十年的变革与压迫。柴静在《日暮乡关何处是》中写道:“近代中国,身世畸零者并不少见,但野夫的笔端是让人害怕的感情,连看的人都被深情和痛苦吓怕,不敢深入到这样的感受中去。他半生所受的苦,多半来自这样的激情驱使,情感越深,创痛越烈。”读他的作品让人痛苦流涕。
就如作品《乡关何处》取名一样,作者的“乡”究竟又在“何处”?如他自己所说“许多年来,我问过无数人的故乡何在,大多都不知所云。故乡于很多人来说,是必须要扔掉的裹脚布;仿佛不遗忘,他们便难以飞得更高走得更远。而我,若干年来却像一个遗老,总是沉浸在往事的泥淖中,在诗酒猖狂之余,常常失魂落魄地站成立一段乡愁。”作者的“故乡”书写在痛苦与悲伤的文字中,自然他作品中的语言带有一种悲凉的韵味,读来让人热泪横流,读来让人心潮澎湃! 然而唐小斌在《围屋乡关》里表现的“故乡”却是那样的祥和与安静,没有痛苦,没有悲伤。他心目中的故乡是宁静的,没有尘世的喧嚣,有花草树木虫作伴,享尽的是儿时那纯真的快乐,故乡的一花一草一木,触动的是作者内心的情思,故乡的风俗,故乡的旧址,故乡的人儿,在作者的心中,都是可爱的。野夫笔下的“故乡”,是带有痛苦与悲凄的感受,触动的是心酸与血泪,然而唐小斌笔下的“故乡”却让人心生安详与快乐,对故乡是一种别样之情,他从细小的点滴的事物入手,触及的都是我们身边比较常见的事物,却又是人们容易忽略的事物。
这部散文集以龙南这一特色建筑围屋命名,不仅是因为作者本人是龙南人,更重要的是作者想借助这一特殊的符号来展开他对于故乡的一个回忆性书写,以此来表达他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作者在龙南税务局工作,身处这么一个闹市,却依然能够保持着一颗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心,实属不易!
第三、本真的语言味
“却因了一杯冰镇的茉莉毛尖清茶,我就能在锁窗中闲等一抹清风,静数几点星光,俏染月光几许,凝听夏虫清唱……”读来这样的文字,难道不会让你心神安详吗?
“富有富的活法,穷有穷的快乐。”“富活法抵不了那种穷快乐,那种快乐是来得如此简单,又是如此的纯粹,就是单纯的快乐,没有任何人世的纠纠杂杂。”这样朴实平淡的文字,映照出作者内心之所向往,人不一定要活的轰轰烈烈,即是平凡也有自己的精彩之处,就是要活出自己的本真,不要像现在大部分的人一样,活在谎言与虚假的世界中,失去了自我!
“我怀念那如行云流水般的日子,日子虽然过的清苦,却有着那太极生两仪的圆润与舒畅。”“这人世,不管生活如何艰难,总有那么多的欢乐,围绕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难免会有不如意的地方,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这些问题,不开心过也是一天,开心过同样也是一天,那何不选择快乐呢。
“初夏之晨,有阳光透过心底,品味这浓淡相宜的花香,让我又一次感悟这质朴之美,促使我思索人生,关爱生命,珍惜生活…”“在这人世,唯有与人为善,才能真正的达到天人合一的那种境界。”“叹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莫作多想,该吃饭时就吃,该睡觉时就睡,人生至乐,莫过于此。”作者的字里行间,透露的都是豁达乐观的态度,一种对生活绝对安宁的向往,这种安宁不是对金钱、名誉、地位所追求达到的高度,也不是游手好闲,好吃懒做,无所事事的生活状态,而是一种对精神世界的享受,一种真正热爱生活,喜爱世界的享受,在现在这种快节奏的生活中尤显的极其可贵。
唐小斌先生紧紧围绕着“家乡”来书写,他在这样一个乐园中自得其乐,尽情的书写,他的文字,他的语言是平淡的,真实的,不带有任何的修饰,细细读来,会让你沉浸在他那朴实平静的世界中,久久回味。他的这种对“故乡”书写用平淡纯净的语言以及这样的一种文风,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对自己生活的一个反思,在你争我夺的生活中,我们都忘记了最初的纯真,忘记了最单纯的快乐,忘记了细细品味生活的美好,忘记了我们的初衷,而我们却每天都在为了金钱、名誉、地位而盲目奔波劳累。
读他的散文集《围屋乡关》,不管是从他对那宁静的乡关流露的赞美之情,还是那别样的故乡之情以及本真的语言,会让你置身于他的世界中去,会让你忘记尘世的喧闹。同时,对于描写家乡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有在借鉴前人写故乡的基础上有创新以及这样朴实的语言与文风,对于以后的写作家或者是已经小有名气的作家们来说,无疑不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不需要华丽的语言,只需要在生活中,细节中,小事中入笔,一样也可以写出打动人心的作品。他的文字显得细碎鲜艳,平平淡淡,娓娓道来,他能赋予这些被人忽视的事物以新的生命,让它展现在世人的眼前,作者的用意无外是想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不忘记初心,不让物欲的生活包裹我们。
参考文献
散文集范文4
这本《风筝点灯》,收录了刘心武的散文新作。有刘心武对自己的早年回忆,也有与师友交往的记述、追忆,还有关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思考性文字。全书分别生春天的气、阳台上的蝴蝶、有杯咖啡永远热三辑,共 30 多篇文章。作家直面芜杂纷繁的众生相,将笔触伸向人的心理层面,探幽掘微、深入剖析,所生发出的见解不偏不倚,有助于大众对世道人心和社会公义的认知。全书文字生动细腻,真切感人,文风严谨,读之为美的享受。字里行间流淌着深入的思考和诚挚的情感,给人以启迪,发人深省。
刘心武的散文,总是从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感悟人生,饱含着浓郁的人情味。虽平淡如水,却耐人回味。如在《风中黄叶树关于逆境的随想》等篇目中,大至宇宙、人生、历史,小至一片树叶、滴水、片云,甚至风吼、鸟鸣,刘心武都能找到切入点,加以生发,涉笔成趣。如对于逆境,他写道:不要颂扬逆境,颂扬坎坷,颂扬磨难,颂扬含冤,那样激励不了逆境中、坎坷中、磨难中和被冤屈、被损害的人。要做的只应是帮助逆境中的人走出逆境,只应是尽量减少社会给予人生的坎坷,只应是消除不公正给予人的磨难,只应是尽快为含冤者伸冤。读后,让人有深刻厚重之感。
刘心武的散文充满了智慧的观察与醒悟。他不仅提供了细腻的生活枝节,而且直接指向精神的内核,当然,还有观察世界的角度。如《炸酱面》,一碗面里时空交错,五味杂陈。炸酱面于我便包蕴着生活的常态之美,人在沙漠中渴望生命之绿,头脑中未必浮现出风景名胜的修林茂竹,倒是很可能油然的显现着家乡最平凡,然而也是最生动的一角绿野。而在《有杯咖啡永远热》中,世事多变,咖啡会凉,但有一杯咖啡永远是热的,那里面满盛超越世态炎凉的宽厚与善意。这些都来自作家的切身体验和对生活的深入思考,亲切自然,读后,令人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刘心武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颂扬人性的真善美,揭示人性中的假丑恶,含有劝世的功能。如《萧红的神秘魅力》,写萧军为人潇洒,端木蕻良儒雅,骆宾基性情中人。他们三位家里别的方面差异很大,有一点却绝对相同萧红的照片,大大小小,出现各处,他们三位妻子对此绝无意见,子女们也都安然接受。萧红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能把这三位都绝非庸常之辈的男士,在穿越炼狱后,仍能丝毫不减对她的挚爱,甚至可以说是崇拜?而且,这份如同对待女神般的真爱,还能渗透到他们后来的家庭,究竟秘密何在?读之,人与人的心灵交流,令人深思,让人在细细的品味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
散文集范文5
徐迅的散文写作,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散文一以贯之的传统,既有着积极入世的仕者心态,又有淡薄超然的清净超脱。徐迅的散文写作,是秉承和体现了大地血脉和人间烟火的,他不急躁、不跟风、不标榜、不局限,踏实自在,寂寞而从容。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身边物事为主要写作题材,如他备受赞誉的《大地上我们只过一生》《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皖河,皖河》《半堵墙》《流逝的岁月或者词语》等系列散文,对乡村物事进行了全面的审视、发现和表达。可以说,这三个系列的散文作品,足以见证他的散文写作成就,令人刮目相看。
其中《大地上我们只过一生》,仅仅题目就美得令人心碎。这是一个有着哲学意义的命题,容纳和包含了朴素的人生经验和俗世精神。在这一系列的文章当中,徐迅写到泛着“纯洁的神的光亮”的大地之水、“随处可见的兀立的坟冢”、类似于“复活”的“清晨”乃至“桃花流水般的”雨、散发着“清香”的荞麦枕头、汗珠一样的大地的“心”等诸多大地物象。与其他同类散文不同的是:这一组散文不再局限于“个己”和“本土”,而是以自由广阔的视野,敏锐独到的触角,去发现和观察,理解和颖悟,使得文章浑然一体,丰沛厚重。
徐迅的散文写作有两个重要的支撑点,一个是自然意识,另一个是人文精神。所谓的自然就是人所在的大地及其物象的客观存在、变换与消失的方式,所有生灵和事物都必须遵循和服从于大地本身所具有的规律与环境。徐迅散文的自然意识遵循或者说暗合了这种方式和“道”,体现在他的作品当中,首先是内心的坦然、精神的愉悦和生命的问讯。这在他以《半堵墙》命名的系列散文当中,体现得尤为独到和明显。如他的《一九九九年的“双抢”》一文,对灾难的陈述是有些黑色幽默色彩的:人用农药杀死了“稻虫”,而残留的农药会不会致使人患这样那样的疾病呢?这种简明的诘问,包含了“利弊相互”甚至“赢着输”的自然哲学思想。徐迅散文的人文精神体现在他对笔下人、物、事的热心和关注上。始终有一颗悲悯之心,以他物映照个人,以个人反观事物,流露出一种“众生平等”“物我相融”的精神境界,如他的系列散文《太阳照得最多的地方》。在这些散文当中,徐迅的个人姿态是安静的和忧郁的,每一字每一句都似时光的叹息,可以看作是一个人在生命之中的一种自我怀疑和指认。这组散文的特点就是安静,有一些不甘的顺从、必然的惋惜、忧伤的笑意和无奈的发现。尤其是《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一文,对人生乃至生命本质透彻认知和理性解读,体现了作家基于自然乃至人性深度的人生境界和精神品质。而他的《植物们》一文,则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与陈列于人类生活边缘的植物们对视,从它们的前生今世、表象内质上,以及必然的生长和消亡之中,看到了万物乃至世界的本质。
散文集范文6
辽西红山文化的女神头像,向人们叙说着5000年前人类文明的史话;辽西的鸟化石,被子植物化石,向人们展示了古生物进化的演变历程。试想,在那红色山梁的脚下,森林密布,花草茂盛,溪流涓涓,河水弯弯,湖泊连天,就在这美丽的大自然中,红山人驾独木舟湖中捕鱼,操弓弩逐鹿山林,攀老树采撷野果,筑高坛祭祀神灵,供女神敬奉先祖,研玉器修饰生活,那是一个怎样祥和的渔猎生活情景呀;试想,在那一亿多年前热带雨林气候的辽西,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刚刚演化的“鸟”儿还不太熟练地在树枝和藤蔓间滑翔,微风下湖水荡漾,中华鲟水中漫游,开阔的草地上恐龙在悠闲地觅食,随着第一朵被子植物“花”儿的开放,引发了多少以粉蜜为食的昆虫的诞生,这里没有人为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有的只是动物植物与自然的平衡。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使这美好成了今天岩石中的永恒。
辽西盛产小米,因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所产小米粒大质好,营养丰富,小米面糊糊,小米干饭,小米粥,养育着多少代辽西人从婴儿到成年又到老年。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位仙女仙游凤凰山,爱上了捕鱼小伙,背山面湖而居,并生儿育女,玉皇闻讯后大怒,派龙王吸干了小伙和乡亲们赖以生存的湖水,派天兵强行押回仙女,半空中仙女将珍珠项链抛洒在干涸的湖床上,结果肥沃的湖床就长出了金黄的谷子,使她的丈夫孩子和乡亲们没有因为没了湖鱼可渔而生存下来。这也许就是辽西先人们根据自然的变化变渔猎生活为农猎生活的过渡吧。不知陕北的小米什么味道,但是,几十万解放大军取得的胜利,也有辽西小米的功劳吧。
辽西没有什么宏伟壮观的庙宇,但在那沟沟岔岔里却星罗棋布般地坐落着一个个小庙,这些小庙即是新亡人升入天堂的驿站,也供奉着龙王的神位,可见辽西人对水的渴望。辽西十年九旱,可能正是因为干旱才使谷子好吃吧。两年前,目睹了一个小山屯求雨的场面,全屯百十口男女老少齐刷刷地跪在供奉着龙王神位的小庙前,燃高香,焚黄表,咏乞书,献猪羊,磕响头。忘记了过了多少天才下雨,可是,第二天的清晨,全屯都飘荡着诱人的肉香。今天是公元2004年6月15日,距早霜还有90多天了,辽西的很多地方人春以来滴雨未下,两块石头撞击出来的火花就可将这酷热的空气点燃,农民们真是望眼欲穿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