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工程学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体工程学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体工程学教学

人体工程学教学范文1

1.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创新点和突破点

人体工程学课程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十分重要,当前多数高职院校均开设了这门专业基础课。艺术设计的各个领域,包括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展示设计、家居设计、产品设计等,这些设计的基础均是以人为本。人体工程学研究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因素,研究人、机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在工作中、家庭生活中和休假时怎样统一考虑工作效率、健康、安全和舒适等问题。因此,一些教师把这门课程作为一门理论课来讲授是比较合理的。多数职业院校把这门课程安排在大学第一学期,但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初次接触基础课往往会比较茫然,不明白学习这门课有什么作用,而一些教师的授课方式往往是列举很多人体尺寸和家具尺寸,学生只能生搬硬套、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方式不但不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对其日后的专题设计课程学习不利。

2.教材内容更新慢,缺乏优秀的设计案例

人体工程学教材版本众多,但是仔细阅读就会发现部分教材的内容大致一样,一成不变的身体尺寸数据是全书重点,对于这种僵化的内容和乏味的图示,一些基础差的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而且,一些教材中的数据没有与实际工作接轨。世界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新时期的很多优秀的设计却很少出现在教材里。学生对教材中的内容也只是熟悉一下而已,很难将理论与设计实践相结合,这违背了高职教育培养实践型人才的要求。

3.与实践教学环节脱轨

高职院校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线,合理制订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方案。高职院校的学生通过在校期间接受相关的培养,在其毕业后能够掌握基础理论、过硬的技术能力和足够的专业知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所以在教学计划中应大量增设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人体工程学是必修课,更是理论课,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学生几乎都在教室内完成,很难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设计中,因此,教师也就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二、人体工程学与实践应用的结合方法

1.转变教学观念,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教学方针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当今高职院校的教学重点,学校在制订课程教学大纲时应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把大量的教学时间放在实践上。教学时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教学内容应深浅合适,突出实践性。人体工程学课程在室内设计专业占据重要的地位,它无论是对后续课程还是学生日后的具体工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后续设计课程必须以人体工程学为理论依托;另一方面,它能够指导工程设计方案的实施,体现方案的人性化和合理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讲解的同时加入实际工程知识,有针对性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既讲授了基本的理论,又让学生结合了实际,学生对人体工程学课程中的一些概念、意义等才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如,在讲解人体尺寸测量时,笔者让学生准备尺子,在教室中把桌椅排列成不同的空间组成形式,可以模拟卧室、客厅、广场和购物空间等,学生可以边布置边测量边思考。这样的教学形式比较直观、形象,学生通过亲身体会感受展示空间的通道尺寸、衣柜与床的高度等,亲身体会人体工程学的奥秘,从而能够把所学知识真正应用到实践中。

2.顺应新时期的设计发展潮流,更新教学内容

艺术设计行业是一个发展迅速、紧跟时代潮流的行业,新技术、新产品、新设计思潮层出不穷,教师也要把这种日新月异的变化带到人体工程学的课堂教学中。首先,在教材的选择上,要尽量选择一些实践性强且附带大量案例的教材,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删教学内容,把握重点。如,在实践环节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设计椅子,学生根据题目进行设计创意,在设计的过程中就会主动了解椅子的尺寸、角度、适宜场所等。这就可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教师的教学环节也出彩了不少。在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设计初稿指导其修改,让学生逐步了解人体工程学的内涵和意义。其次,教师要及时为学生补充一些新的知识。艺术设计课程知识更新比较快,教师应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适当补充社会实践,让学生到家具市场、文具商店、菜市场、花鸟鱼市场、户外广场、大型商场等公共场所亲身体验人体工程学的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经常带学生到各种施工现场进行调研,参与设计实践项目,这样学生才能时刻关注设计界的新动态、新工艺,才能更好地把人体工程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中。

3.教学方法要多样化

高职院校应当在合理的范围内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实训室、工作室等,教师可以把教学从课堂上搬到工作室中,鼓励学生参与一些正在进行的工程项目,结合其他课程进行交叉学习。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分工,通过观摩、演示、实践等多种手法丰富课堂内容。这样学生就不会感觉是在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而是在玩中学,知识掌握得会更直观、牢固。人体工程学其实不是一门枯燥的理论课,学生课上做笔记、课下背数据的时代已经过去,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收获更新、更直观的知识与理论。教师应带领学生深入市场,调研当下流行家具的样式、尺寸等,通过图片、数据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程需要掌握的知识。当然,教师除了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外,还要掌握学生性格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愉悦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结语

人体工程学教学范文2

【关键词】人体工程学;室内设计;教学;设计应用

一、课程概况

人体工程学的起源追溯到近代工业革命发展时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时间不长。人体工程学的内容涉及范围广泛,由多种学科交叉技术性强。2000年8月,IEA修订了其定义“人体工程学是研究系统中人与其他要素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是关于如何实现人与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理论、数据及设计方法的科学。”

现当代生活中的科学和技术不断发展,更加促使了人们对各方面舒适度和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室内设计需要依据建筑的结构和功能,运用科学技术手段,设计出相对优化的“人、机(家具陈设)、环境”这一整体系统。

人体工程学课程教学既室内设计起到重要作用,也成为未来学科发展的重要科学内容。更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和实践室内设计其他专业技能课程。

二、课程的主要特点及教学现状分析

人体工程学在教学大纲中通常被定位为专业理论课程,因此最终的考核形式一般以理论试卷考试来评定学生成绩。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有所跑偏,学生会为了不挂科而死记硬背课程中的概念,原理和各种设计方法。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安排中,同样将课程的重难点依托考试内容分析讲解。这就造成一种恶性循环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缺乏实际运用能力。在大学教育中成绩不是评定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自我创新的能力。

(一)“人体工程学”课程大纲和内容体系不统一

人体工程学在艺术设计类专业中属于专业必修课程,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包含了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设计、服装设计等多类专业,就要求各专业侧重的分支学科不同。因此在室内设计专业中,人体工程学课程的教授范围也有相对的差异性和不同的侧重点。作为专业课,课程大纲侧重点不同和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都使得该门课程当前的教学体系较为混乱。

(二)艺术生的普遍特征

学设计的艺术生,中学就开始画画,高考又经过专业的绘画考试,感性思维强于理性,对视觉类图像影像等敏感度高于枯燥的文字理论,通常理论基础差,却动手能力强。根据教学大纲安排,人体工程学作为一门理论基础课,一般在大二上学期开设,此时学生还没有对专业相关的设计技能课有过多接触,因此对学习人体工程学的目标不明确,容易对课程内容中的众多尺寸数据等科学技术性问题产生抵触心理,缺乏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三)缺乏科学合理的创新教育

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是近几年教育改革的重点,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课形式相对单一,教师过多的灌输式教育,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压制了学生的天赋和创造性。纯理论式的课程设计形式枯燥单调,教师根据考试内容画重点,考前死记硬背,使得这些理论基础内容在考试后迅速被遗忘,对于平行课程和后续专业技能设计课程不能提供良好的奠基作用,学生在设计实践中更是缺乏灵活运用的能力。这种纯理论式教学模式显然不能满足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即使有高校已践行了社会实践环节,但还没有取得很好的收效和普及。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

(一)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

学大纲,明确教学的目的性是应用而非应试。加强专业需要的理论基础针对性学习,明确区分与其他设计专业的侧重点不同。不同的设计专业应选用适合的人体工程学教材。教师应选择课程侧重点明确,重点难点突出的实用性教材。室内设计专业常应用到的工程学 相关原理,如人体测量数据的选择和应用、人的感知运动神经系统、物理的声光热学、人的心理行为习惯等,是研究人与环境的科学依据。课程内容应当加强对人与环境的关系引导,才能更好的为人体工程学在室内环境设计的应用奠定基础。

(二)针对艺术生特点调整教学方法

1.互动式教学

人体工程学的学科确立和研究起步晚,还有很多需要填补的空缺。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应注重从学生自身出发,通过教学中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使其主动的发现问题,通过探讨研究,总结出新的数据和说明。通过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其创造性。

2.实验式教学法

人体工程学中,人体本身的结构尺寸、功能尺寸、视觉知觉感觉等相关数据的结论,可以用课堂小实验的形式让学生模拟体验,比单纯的用图片示意学生更有影响力。

实验课程教学能让学生亲自通过研究和发现,很大程度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和创意,从而提升对学科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效果直观。

通过带学生参观各种功能类型的样板间,让学生有目的学习,如何使空间达到一个符合人生理及心理需要的舒适安全健康的空间。通过体验家具尺寸、人体尺寸、各种心理行为习惯等对空间的平面布局、家具选择、色彩和材质的选用的实际影响。

3.多媒体教学

艺术类学生的感性认知力较强,图形化思维大于文字思维,因此传统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直观的图片、动画、视频生动形象,可以缓解枯燥的文字理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完成一个从读图,讲授,问答,提高学生认知的过程。

4.引导和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站在设计师的角度,去全面的考虑设计的要求和需要,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可以通过一些正面或反面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相关章节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根据一个案例或一个原理,总结归纳出知识的延伸内容。案例可以从学生熟悉的身边校园生活或家庭娱乐生活中,学生用PPT图文并茂的形式,总结对家具或空间环境的感受,找出不符合人体工程学的问题,依据所学原理及相关知识,分析并提出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当堂汇报给老师和其他同学听,相互学习和促进。学习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的过程。

5.设计实践在教学中的应用(列举实际教学实践校企合作案例)

就课堂可言,可言通过实际测量的方式,例如在家具尺寸这一章节中,调动其主动性,让学生亲自对宿舍的床柜等进行数据测量,总结其设计的优缺点,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改良方案。将理论知识应用化,将实践应用系统理论化,相互作用,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将概念具体和生动化,帮助学生理解和加深对知识的记忆。测量范围也可以扩大,带学生走出校园,亲自测量室外环境中的设施尺寸。到当地的装潢材料市场实地考查,通过和销售人员的交流,进一步了解实际室内空间及家具尺寸。增强学生对家具和空间尺寸数据的敏感度和进一步的认知。

就设计应用而言,高校实际教学实践可以通过搭建校企合作的形式和科教一体化的办学平台。可以与当地的设计公司达成协议,让学生定期去考察学习,或假期以助理设计师的身份参与实际的设计工程,公司不仅低成本培养了新锐设计师,学生也得到了锻炼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就我校而言,曾联合家具工厂体验店的合作,开展过“家具设计与链条式创新”的人体工程学研究,从科学理论和功能体验的角度研究家具创造的技术应用问题。通过学生的创意设计,帮助企业更新家具设计的品质和功能,真正实现企业与学生的共同获益的效果。

四、结语

以人为主体的现当代室内设计需要有科学依据的支撑,除了要有美观的设计形式,更重要是人体工程学才能解决的,空间安全舒适合理性。人体工程学的教学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教学的探究还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打破原有的纯理论式教学,紧密围绕专业特色,将课堂与设计应用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适应现当代社会的技术型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⒊食酰程正渭.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56-90.

[2]张月.室内人体工程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人体工程学教学范文3

关键词:教学;演讲;设计;辩论;实物制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079-02

《人机工程与造型设计》是一门介绍人机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造型设计相关知识的课程,也是一门将技术与艺术紧密结合的课程[1]。人机工程与造型设计是作为一种新的产品设计观和方法论而兴起和存在的,是探讨如何应用各种先进技术,达到产品科学与艺术的高度统一,它不同于传统的工程设计,也不同于一般的艺术设计,而具有多学科相互渗透、交融的特点

人机工程与造型设计是一门多学科综合的边缘学科。人机工程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人―机―环境”系统,人机工程学既研究人、机、环境每个子系统的属性,又研究人机系统的整体结构及其属性。力求达到“人”尽其力,“机”尽其用,“环境”尽其美,使整个系统安全、高效,且对人有较高的舒适度和生命保障功能,最终达到系统综合使用效能最高[2]。造型设计主要以各种产品为表现对象,在满足产品物质功能的前提下,用艺术手段创造出实用、经济、美观的产品,造型设计必须满足实用要求的物质功能和审美要求的精神功能两方面的要求[3]。人机工程与造型设计包括设计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人体测量学、工业造型设计的美学基础、形态设计、色彩设计等丰富的内容,通过人机工程与造型设计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了解人机工程与造型设计的基本设计原理与方法,提高设计素养。本课程的特点是基本理论知识点涉及面广、分布较散,内容相互关联较少,学生容易看懂,深入理解则有难度。如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则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而应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对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已有学者在相应的教学方法改革上进行了有益尝试。作者在教学中把相关知识和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将老师为主变为师生并重的教学方式,把学生的创造性、主观能动性和好胜心结合到教学中,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旨在加深学生的理解,开阔思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论文演讲

设计生理学与心理学基础这一章包括人的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人对信息的处理、人的感觉和知觉特性、视觉功能与特征、听觉机能与特征、心理因素等内容,这些内容里的神经系统结构、人对信息的处理、记忆、遗忘等内容与我们的日常学习有较大关系,对指导如何正确进行学习有重大作用。在进行生理学与心理学基础教学时,布置学生撰写“根据生理学与心理学知识谈如何学习”的小论文,要求学生们根据学到的生理学和心理学知识谈如何学习得快,如何记得牢,如何提高效率,用所学知识指导日常学习。很多同学在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又查阅大量资料,并结合自己的经验,认真撰写论文,分别从身体健康、记忆、复习、遗忘等不同方面对学习的作用和影响进行了论述,谈了各种不同学科的正确的学习方法。老师把其中有特色的论文挑选出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演讲,各自介绍自己的好的学习方法和建议,每位同学演讲结束后,由下面的学生提问,演讲者解答。课堂上气氛热烈,一些平时上课总是坐在教室后排听讲的同学也大胆地演说,并能恰当地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教学效果较好。课后有的同学说以前只知道认真学习、努力学习,对如何正确地学习、学习的方法与技巧等知之甚少,通过知识学习和论文演讲获益非浅。通过让学生演讲和相互提问,锻炼了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和演说口语表达能力,加深了对相关教学内容的理解。

二、设计仪表

仪表是显示装置中使用最多的一类视觉显示器,仪表的大小、颜色、刻度、指针、外形等对仪表的正常发挥作用有重要的影响,根据不同的使用人群和不同的使用环境,设计相应的仪表,在讲解仪表设计的基本原理后,必须让学生实际设计,以便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生活经历等设计不同风格、式样的仪表,在设计完仪表后,组织学生交流,每人介绍自己设计的思路、意义、作用和使用环境等。通过交流,同学开阔了设计思路,加深了对仪表作用原理的理解,之后再进行第二轮仪表设计,大家对仪表的设计有深刻的理解和印象。仪表是大家经常见到的一种常用的设备,看似简单,但真正开始设计,才能发现其中需要解决的各种尺寸关系、颜色配比问题,通过两轮设计学生在绘图、配色、比例关系、美学素养等方面有提高,体会出仪表设计中的奥妙。

三、正反方辩论

在工业造型设计的美学基础教学时,涉及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均衡、稳定与轻巧、节奏与韵律、统一与变化、主从与重点、调和与对比、过渡与呼应、比拟与联想、单纯与和谐等十个既对立又统一的概念,这些概念有的每一对概念既相互关联近似,又有很大差异,短时间理解和记忆有一定难度,为此每一对概念请两个同学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谈其中一个概念的优点、用途等,相互辩论,如两个同学辩论调和与对比,一个同学认为设计中应多采用调和的表现方法,另一个则认为在设计中采用对比的方法能带来视觉冲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经过这样的热烈辩论,大家对这些概念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在课堂上辩论让学生在相互争论中及时找出辩论对方论点中的漏洞和逻辑错误,把自己的观点有条理地展现给大家,提高了思维敏捷能力和逻辑分析判断能力。

四、实物制作

构成是形态设计中的重要内容,构成包括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构成是研究物质世界形态要素及其组合规律的科学。它不以客观物象为模特进行写生,而是从造型要素入手,把客观物象分解为点、线、面、体,然后按照一定的秩序重新组合,构成一新的形态。构成与设计是有区别的。构成研究的内容是涉及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关联的形态因素,从整个设计领域中抽取出来,专门研究它的视觉效果和造型特点,从而做到科学、系统、全面地掌握形态。构成能为设计提供广泛的发展基础。构成的构思不完全依赖于设计师的灵感,而是把灵感和严密的逻辑思维结合起来,通过逻辑推理,并结合美学、工艺、材料等因素,确定最后方案。构成是包括技术、材料在内的综合训练。在构成过程中须结合技术和材料考虑造型的可能性。因此,作为设计师来讲,不仅要掌握造型规律,且要了解或掌握技术、材料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构成的特点和技能必须通过实际的设计和制作才能深刻理解和掌握。布置学生制作实物,学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如纸张、木板、一次性筷子、易拉罐和矿泉水瓶等进行构成制作,包括平面的、立体的,所有的制作带到教室展示交流,并评选最佳作品,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实物制作,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制作的作品形态各异,丰富多彩。

通过对《人机工程与造型设计》教学方式的改革,改变了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学生演讲、设计、辩论、实物制作等教学方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有较大的提高,表达能力、逻辑分析能力、思维敏捷水平、动手能力得到加强提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左春柽,杨斌宇,王晓峰,等.人机工程与造型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2-13.

人体工程学教学范文4

由于大学成人教育因其独特性等因素,当前并未受到人们的重视,这导致我国大学成人教育工作面临诸多困难,例如大学成人教育办学主导思想混乱、成人教育专业学科建设尚需加强、成人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尚需进一步推进、成人教育管理机制尚待完善等,并导致成人教育工作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这就要求我们针对当前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关措施,以推动高校成教工作的迅速发展。

(一)大学成人教育办学思想不明确

很长时间以来,成人教育一直被认为仅仅是普通教育的补充部分,人们并未明确成人教育的地位,并对成人教育工作持以“游击队、杂牌军”的态度。尤其是近年来,高校连续扩招,学校资源趋于紧张,很多学校便将成人教育资源用以普通教育工作。同时,部分大学成人教育工作还出现办学方向和教学目的不明确等现象,如一些机构将成人教育作为学校创收以及学校工作人员分流的途径,对改善教学条件、提升教学质量等很少进行考虑。部分学校在办学目的上,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并没有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开展工作,不为学生服务意识明显。

(二)成人教育学科建设尚需加强

在成人教育办学过程中,有些学校专业布局十分不合理,部分专业趋于同质化,甚至部分学校的成人教育工作存在严重的功利主义办学倾向。在一些学校,成人教育专业布点多、招生数量大,而其他一些专业则布点少、招生数量则很少,这导致学校毕业生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同时存在的问题,即就业中的结构性失调问题。近几年,部分学校加强了学校成人教育学科建设工作,但仍未满足学校须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这导致学校毕业生就业中出现人才结构性短缺与结构性过剩并存,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实用性人才偏少等问题。

(三)成人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尚需进一步推进

在一些学校,成人教育工作的部分内容与成人生活实际情况脱节严重,实用性较低,并且部分学校的成人教育教学内容未能适应成人完善自我以及社会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的需求,难以实现成人教育的价值。同时,部分学校成人教育教学方法落后,在教学中未能关注成人学习的特点,过分注重单向输出,在师生感情沟通方面较为缺失,难以引发学生对教育工作的积极情感认同。在部分学校,成人教育教学目标过分注重学历,与成人生活等现实问题相脱节,逐步丧失成人教育的特色,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推进成人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二、积极推进成人教育改革工作,实现成人教育的快速发展

为实现成人教育工作的快速发展,我们需要积极推进改革,这具体包括探索成人教育多元办学机制、优化成人教育专业设置以及加强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等。

(一)探索成人教育多元办学机制

高校成人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满足成人个人发展以及社会发展需求,以逐步打破封闭式办学机制,实现学校与企业间的密切合作,加强大学成人教育与企业的互动参与。对学校来说,这首先需要加强对企业用人需求的多层次分析,邀请相关企业参与成人教育教学计划的制定以及教育课程的设置工作,并在教学工作中引进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经常聘请企业人员对成教生的专题讲座,并在企业建立学校实践基地等,以实现校企之间的深入全面合作。其次,在具体办学过程中,学校要加强对市场的调研,充分了解社会需求,并根据学校是实际办学能力进行招生;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则应加强与社区、企业的联系,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与社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学校教学工作于基层组织的紧密结合,提高办学质量;在就业方面,学校则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优化成人教育专业设置

大学成人教育工作需要根据自身优势,准确把握科技发展趋势以及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对各种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适时调整学校专业设置情况,在保持学校传统优势学科的情况下,大力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首先,学校需要根据社会需求来招收学生,并以市场供求作为学校开展教学培养工作的导向,同时也明确的对专业方向进行调整。其次,学校需要充分利用自身教学资源,努力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共用,这就要求学校将学校优质的教学资源对成教学生开放,并将优质资源对成教学生的开放程度纳入学校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等。

(三)加强成人教育教学改革

在加强成人教育改革方面,学校则应坚持教学相长,努力改善学校的教学方法,丰富学校的教学方式,提高学校教育内容的实效性,具体方法则包括开始任选课,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以及职业发展实际需求选择加深课程;教育工作应实行学分制改革,让成教学生在学习时间、内容以及具体学习方式上享有较大在自主性等。

三、总结

人体工程学教学范文5

关键词 电控;工程实践;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3-0114-02

Creation of Electronic Control Engineering Knowledge and Practice Courses and Teaching Experience//He Lixin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necessity and subject posi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of Electric Control Engineering knowledge and practice. It introduces the theory teaching and practice teaching content and cours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course, the teaching method and evaluation method, too.

Key words electric control; engineering practice; course construction

20世纪产生的电子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经过几十年的飞速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进入21世纪后,新材料新技术不断诞生,新器件新产品不断问世,新知识铺天盖地而来。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无疑对高等学校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冲击和挑战,同时也推动了高等学校对教育的进一步深入思考,产生了新的认识和教学理念。

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如何培养学生使其成为掌握工程基本技能,具备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以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已成为各高校领导和相关教师关注和重视的重要课题。控制技术工程训练中的电控工程认识与实践课程,就是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应运而生。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形成对电控技术的认识,建立电控技术在工程实际应用中的思想,培养学生基本实践技能、创新意识、工程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并为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电控技术认识基础和实践技能基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4年起为全校大一学生开设了电控工程认识与实践课程,该课程集中了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多种学科知识,相互交叉渗透,是一门内容丰富、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涵盖如此多内容的课程,以及该课程的教学模式,目前在高校尚属先列。

1 学科定位

电控工程认识与实践课程是针对全校大一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它是控制技术工程训练的先导或初级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电控技术的发展历程、发展全景和最先进的技术,培养他们的实践基本技能,使他们对电控技术形成整体概念。这些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基本技能和严谨的科学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工程意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工程专业的学生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认识基础和实践技能基础。

2 教学内容的设置

2.1 理论部分

1)电控概论。控制技术的核心是控制器,而控制器与电子技术是密不可分的。为了便于教学,针对大一新生的特点,教学研究组自编一本教学讲义《电控概论与实验课指导书》,其中电控概论的内容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电子工艺基础。书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列举了大量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通过这些例子反映电控技术的特点、发展历程和发展前景,引出和深化电与控的概念、电与控的关系以及控制是如何与电子技术结合来实现控制的目的的。教材中讲解了以单片机为核心的实际恒温控制系统,充分地反映了电控技术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教学实践中自制了电控技术展板,上面有大量的实例和图片,使得教学更直观和生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继电器控制基本原理,内容包括继电器控制的基本概念,继电器控制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及基本控制线路介绍。

3)气动控制基本原理,内容包括气动元件的工作原理、功能和使用方法,气动控制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基本控制回路介绍。

4)可编程控制器基本原理,内容包括可编程控制器产生的历史、基本构成、基本编程思想和工程实际应用。

5)计算机组成及拆装方法,内容包括计算机构成、发展动态、总线与各硬件的连接关系以及计算机拆装方法。

2.2 实验部分

1)继电器控制线路实验。学生自己动手搭接控制线路并实现之,按要求填写实验报告。

2)气动控制实验。学生自己动手搭接控制线路并实现其功能,按要求填写实验报告。

3)可编程控制器软件应用练习实验。要求学生学会可编程控制器的使用方法和应用软件写程序的方法,并实现其给定软件的功能。按要求填写实验报告。

4)计算机拆装实验。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拆装的方法,通过拆装,初步理解总线与硬件的连接关系,按要求填写实验报告。

3 教学模式

该课程采用模块式教学,共分五大模块:电控概论;继电器控制基础;气动控制基础;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基础;计算机拆装。此外,对有能力的学生,完成课堂内的内容后,鼓励他们自主设计实验线路并实现之,或提出实验方案,教师协助他们完成硬件及软件设计。在这里举一例。05级大一学生接触了可编程控制器后,提出设计五环旗的设想,在教师的鼓励下,他们完成了硬件设计,且编写了软件,实现的功能是:1)5个环全亮5秒钟;2)5个环全灭1秒钟;3)5个环依次亮,时间间隔0.5秒,直到全亮;4)5个环依次灭,时间间隔0.5秒,直到全灭;5)5个环同时闪烁10秒钟,闪烁一次1秒钟。

4 教学特色

1)理论密切结合工程实际。教学中边讲边实践,其中实验内容都是反应工程实际的基本应用。

2)内容注重基础,反映时代特征。由于大一学生刚刚接触工程实际,因此教学内容都是以反应基本技能为主,而且具有时代特征。如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应用,目前工业生产大多以可编程控制器为核心,组成控制系统,进行产品的加工和生产。

3)自己动手,自主设计。该课程属于开放式的教学,学生在完成规定内容后,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进行自主设计,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课内或课外完成。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体现工程实际应用和综合应用。如继电器控制实验、气动门控制实验等都是工程实际常用到的知识;再如PLC控制交通灯实验,这是基本的综合应用。

5)培养学生对电控技术的兴趣和基本技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工程意识。

5 考核方式

考虑到该课程要达到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践来认识电与控的基本思想、电与控的关系以及控制是如何实现的,因此,考核方式主要以学生课后填写两份实验报告和一份电控知识答卷为主,其他情况如出勤、学习态度、劳动也各占有一定的分值。

由于这门课无可借鉴的资料,经历一段痛苦的思考历程,也经历了几年的艰辛实践过程,才走到今天。如今这门课的教学模式已基本形成,目前只能说比较成熟,随着实践的进程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有新知识或新内容的补充以及教学方式和方法的调整,使该课程的实训过程和培养结果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6 结束语

电控工程认识与实践课程建设还只是一个摸索和学习的过程,需要在教学中边干边探索,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提高。相信经过几轮实际教学实践,会逐步增强电控工程认识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使教学过程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参考文献

[1]刘国新,李兴文.国内外关于自主创新的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196-199.

人体工程学教学范文6

【关键词】专业建设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12-01

物联网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与缺口巨大。国内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开设时间较短,专业建设经验积累较少,急需对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体系进行研究。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于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由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负责具体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现就专业建设的相关内容进行以下阐述。

一、人才培养目标

物联网工程专业前承计算机、通信与网络、电子等传统信息学科,衔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智能嵌入式设备等新兴技术学科,体现出“学科复杂交叉,技术高度集成,应用综合广泛”的特征。在充分研究了物联网专业特色和计算机类学院开办该专业的优势与特色的前提下,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掌握数学等相关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以及物联网相关的计算机、网络、传感和软件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物联网系统集成与应用开发能力和良好外语运用能力,能够在工业生产、商贸流通、民生服务等领域中从事物联网相关技术的研发及物联网系统分析、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通过研究与制定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逐步发现并总结出4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即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和职业素养要求。在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重点围绕这4个方面进行。

1.知识要求

掌握英语、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外语综合能力,掌握计算机网络、传感器技术、无线通信网络、物联网数据处理等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宽广的专业知识面,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掌握本专业所需的计算机、软件、通信与网络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系统地掌握物联网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物联网感知与标识的基本理论与技术、物联网数据处理技术;掌握数据传输与安全技术;掌握物联网系统的硬件、软件设计和开发知识。

2.能力要求

具备进行物联网设备的使用、设计和制造能力,具有典型物联网系统的维护和管理能力,具备较好的软件编程能力以及网络系统分析、设计能力,有从事物联网相关软硬件产品的开发能力,具备在物联网系统及其应用方面进行设计、集成与研发的能力;有获取最新科学技术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能够熟练阅读英文专业科技文献、并运用英语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能力;了解相关的技术标准,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能力。

3.素质要求

了解物联网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具有获取新知识的基本能力,了解国家科学技术政策、创新创业政策、知识产权、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全球视野及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锲而不舍、追求真理的精神。

4.职业素养要求

职业素养包括:职业认知、职业道德和职业规划能力。了解从事物联网相关行业的技能要求、工作内容,行业规范和章程,及发展远景等内容。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养成,对于学生本身,行业和全社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都有重大的意义。

为实现上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采取“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理念与方式。所谓“宽口径”是指专业领域毕业生既具备服务管理机构、服务产业所需求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又能够胜任相关产品研发的工作。“厚基础”是指建立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公共选修课、基础教育平台的基础知识结构。“重实践”体现在增加本专业学生的实验、实习的时间和机会,鼓励动手实践,理论应用于实际,解决企业和社会的实际问题。

二、专业课程体系

对物联网工程技术体系与层次化认知是课程体系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专业课程建设首先研究物联网技术体系和关键技术,对物联网技术体系进行层次化建模与分析,按照自底向上方式建立对应的层次化认知模型,完成物联网理论与技术的层次化渐进式的认知方案的设计,建立分阶段的认知能力评价标准作为认知里程碑。抓住能够体现物联网专业特色的专业核心课和实践环节作为课程体系建设的突破口,重点建立了分层次的物联网专业课程群和具备顶层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们以《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和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对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体系与课程体系的规范为依据,参照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确定了专业核心课程及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并根据课程与实践内容的内在逻辑划分为4个专业课群组,与物联网技术体系的各个层次形成对应关系:硬件平台类课程(感知层)、通信网络类课程(网络层)、数据处理类课程(公共管理层)、应用开发类课程(应用层)。各课程群组中的具体课程与实践环节如下:

?S硬件平台类: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45学时)、传感器节点与RFID技术(45学时)、嵌入式系统开发与应用(45学时)、物联网感知综合课程设计、嵌入式系统综合课程设计。

?S通信网络类:计算机网络(60学时)、物联网通信技术(30学时)、物联网数据传输技术(30学时)、异构网络互联与融合(30学时)应用网络程序分析与设计实习,物联网传输综合课程设计。

?S数据处理类:物联网数据处理技术(45学时),物联网数据处理课程设计、云计算与云存储技术(45学时)、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30学时)、物联网安全与管理课程设计。

?S应用开发类:面向对象程序设计(45学时)、数据库系统原理(45学时)物联网应用开发技术(45学时),物联网应用系统分析(30学时)、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数据库课程设计、物联网应用开发课程设计、物联网综合应用设计。

上一篇东北的习俗

下一篇转正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