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测量实训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测量实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测量实训总结

建筑测量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水利水电行业;水工建筑;测绘技术;测绘方法

中图分类号: TV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考虑到水利水电项目对位于山区和峡谷中,这样一来,给测绘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由于山区地形复杂、通视性差、高差悬殊、作业区域狭长,原始资料缺乏,建设周期较长,为了尽可能保证工程完工的要求,降低成本、鉴于山区水利水电工程大都位于山区峡谷之中, 地形,通视条件不好, 高差相应较大, 工程区域狭长, 基础测绘资料薄弱, 建设周期长, 为了保证满足工程要求, 节约成本, 节省人力、物力,建议采用:“3S”技术进行作业,对于水利水电水工建筑的测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水工建筑测量工作的原则

水工建筑的测量工作从一开始的规划设计阶段就应该同国家统一坐标系和高程系一致,在具体的施工中,为了便于测量,也可以建立于国家标准坐标系和高程基准系有明确换算关系的施工坐标系统,在具体的施工中,要遵循先高级后低级、先控制后碎步、逐级布设,分层施工,先整体后局部等原则。

2、水工建筑测量不同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

2.1 规划、可行性研究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是设计阶段,编制项目建议书和出具可行性研究报告,需要用到的测量资料和测量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库区需要1:5000—1:25000的地形图,这主要用来计算库区容积、土地参数调查等工作,在进行这一阶段的测量工作时,可以采用航拍或者直接使用已有的基本地形图,但是,为了确保地形计算的精确度,应该在实地对航测图进行打桩定点或者利用库区断面图进行校核。(2)在水利枢纽地区,要详细考虑各个水工建筑的布局和规划,应实测1:500—1:2000地形图。(3)隧道进出口、厂房、水闸地段要重点施测1:500地形图。(4)输水选线要在1:10000基本图上结合实地勘察。(5)对料场、渣场、施工工地、塌方区进行1:500—1:2000的地形图测绘。(6)坐标系统的选取,应按照我国现行的坐标系统进行,包括包括1954 北京坐标系和1980 西安坐标系,建议采用1954 北京坐标系以便直接利用现有的国家基本测量资料,建立能控制整个测区的首级控制网。由于水工建筑处于狭长地带,在进行平面控制时,不适进行高斯投影改正。

2.2 初步设计勘察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测量任务是对上一阶段进行细化和补充,可以根据工程实际进行以下工作。(1)库区测绘1:2000地形图。(2)灌区测绘工作1:1000或者1:2000的带状图。(3)各个水工建筑物的测绘1:200或者1:500地形图。(4)对于塌方区、淹没区、滑坡区域、征地区域进行详细测定。(5)对于一些特定的区域要进行详细测量,例如,采空区等。

3、水工建筑测量中控制网的确定

测量控制的选取是水工建筑测量中最主要的工作内容,在整个水利水电项目测绘中意义重大,各个规程和规划以及理论科学均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要求和研究,尤其是对于水工建筑的测量,要遵照先高级再低级、先整体后局部、逐级布设的原则。平面控制网的形式应该选用“三角锁”、“三边网”等形式,边长不宜过长,最大不超过1/2,角度不得小于20—30度之间;为了确保建筑物的整体性,各个网点必须通视。在进行水工建筑物控制点采集中,利用常规的光电仪器进行选择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施测,导致最终的测量成本过高,作业周期也较长,已经不能满足如今工程行业的建筑效率。当前,工程领域的资金投入和建设周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伴随“3S”技术的普及,集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与一体的新型测绘技术为水工建筑物的测量提供了便捷。因此,在进行水工建筑物控制点布设时,应该充分利用新设备,在确保项目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提高施工效率。

3.1 水工建筑物测量的平面控制网建立

前期,可以建立能够控制全部测区的C级GPS网作为工程的首级控制网,参照水工建筑的规模和测区覆盖面积,点距可以控制在3km—6km之间,要考虑到点之间的通视问题和边长的比例误差,采用边连接的形式,采用国家坐标系。对于长度变形值小于5cm/km或者长度小于60km的测区或者狭长地带不能进行高斯投影,若变形值大于5cm/km,可以考虑采用正型高斯投影平面直角坐标系。坐标原点可以选取在核心水工建筑处,网点精度要满足实际情况略有盈余即可,点位要埋设永久性标示。初步设计以及技术设计阶段,为了满足水工建筑物大比例尺的测图需要,在首级控制网上要进行局部加密。具体施工前,建立一套专门用于施工的控制网,施工控制网的坐标原点要与首级控制网的坐标原点一致,即施工控制网的起算必须以前期首级控制网的坐标作为起算原点和方位。在具体的布点中,要时刻留意以下几点:(1),为了满足观测精度,点位之间要满足基本的通视条件,并且有所盈余。(2)点位要布设在施工作业半径外,以免破坏点位标示。(3)对于枢纽、隧道进出口部位的水工建筑,要设置对中观测墩,尽可能减少偶然误差。根据工程实际,对于水工建筑测量精度要求较高的地段,可以再设立专门的高精度局部网。

3.2 水工建筑物高程控制网的建立

(1)依照项目实际情况,建立一套贯穿整个建筑区域的同国家高程基准相同的三等、四等水准路线,在工程的初步设计阶段实行比较可行,水准点密度可以达到3km—5km为宜。(2)前期的测绘可以使用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方式或者GPS进行拟合,以压低测量成本,提高测量效率。(3)在进行平面控制网布设的同时,还应该架设同等精度的高程控制网,高程控制点的选取要尽可能和平面控制点相同,精度可以为三等或者四等,特殊地段可以设置二等水准网。

3.3 水工建筑运行管理阶段的测量工作

水利水电工程水工建筑正常使用以后的运行和管理也是一个十分重要且漫长的阶段,做好该阶段的测量工作也是非常必要的,这里就运行管理阶段的测量工作做如下建议:(1)对于涉及安全的地方,必须建立专门的同首级控制网一致的安全监测网,并且要在设计阶段就安全开始。(2) 大、中型水利工程对于处于大坝, 采空区等固定的位置的水工建筑物要进行特别的安全监测,建立24hGPS监测系统最佳。(3)对于位于塌方、滑坡等危险地段的水工建筑物要设立专门的控制网利用全站仪定期监测。

总结

对于水利水电整体工程而言,水工建筑物的安全、可行、合理是牵涉整个工程的重要因素,必须做好水工建筑的前期粗侧、控制测量、细部精细测量、后期运营管理测量等各项工作,以此确保水利水电系统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邱锡寅,建筑工程测量{第1版}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8

[2].毛源强,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测量监理要点探讨,太原科技,2005,01

建筑测量实训总结范文2

一、明确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培养的核心是如何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专业技术发展水平要求,确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职业岗位的接轨。

根据高职教育教学特点以及分析专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表明,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教学改革的第一步,更是体现高职教育本质特征的重要方面。其中,对于高职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就是确定其胜任职业岗位(群)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并在确定高职人才现有的技术岗位的基础上,通过职业分析,列出职业所需的知识点、技能点以及对工作态度的要求。根据对近年来我校建筑设计技术毕业生情况进行的调查分析显示,建筑设计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有三类:一是设计单位,二是装饰公司,三是施工单位。其中,从事设计或现场管理工作,归纳就业岗位对学生对知识、能力的要求是:具备一定的建筑方案表现技能,掌握制图、材料、构造、力学等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初步掌握建筑结构及建筑设备体系与建筑的安全、经济、适用、美观等关系;具备建筑室内外工程施工图设计、中小型建筑方案设计、建筑室内外环境设计以及一定的现场施工管理等能力。根据以上的调查分析并参照《建设行业技术人员从业资格专业目录》和现行执业注册制度,我们明确了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的就业岗位,为此确定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从事建筑设计、建筑装饰等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及相关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的技能型人才,在设计单位从事规划、建筑设计、建筑装饰、建筑景观等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及相关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并根据设计师助理职业岗位群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将专业核心技能定位于中小型建筑方案设计能力、建筑施工图设计能力、室内外装饰工程设计能力以及建筑景观设计及建筑工程现场管理能力。

二、构建突出应用能力模块化的教学体系

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特点,要在建筑室内外工程的设计及管理等都有所长,显然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是不现实的。教学改革的宗旨就是要使学生在具有基本专业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能在上述某一方面具有较强的职业岗位能力。因此,从2004级开始我们尝试毕业设计环节分建筑方案设计、室内设计两个模块方向,到如今的整个贯穿三年的分模块教学体系,充分遵从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理念,构建了以建筑设计为基本平台,建筑、室内、景观三个模块并行的模块化课程及实践教学体系。

模块教学首先是从设计课入手,以建筑设计专业基础知识为平台,采用“模块化”分模块、分阶段教学,充分遵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时,将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三个模块方向由共同的一条主线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和方法串接起来,在实践运用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此外,根据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群的特点,以设计课为主线,将专业分为建筑、室内、景观三大模块,并为建筑方案及场地设计、建筑施工图设计、装饰设计、建筑与装饰工程以及建筑景观设计等五个模块方向。整个模块课程教学环节从第二学期开始贯穿各个阶段理论及实践教学直至毕业环节。在强调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这一主体的基础上,模块之间相互交叉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模块的选择由粗到精,学生在大一下学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就业需要自由选择建筑、室内及景观中的其中一个模块进行学习,在大二时还可以作适当调整,在完成以上模块课程及实训的基础上,最后完成毕业综合实训。

三、确定符合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

以能力为主线优化课程内容,教学内容确定的知识技能是以职业岗位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为依据的。教学突出实践,通过大量的训练,强化技能的提高。采用分模块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建筑设计基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各有所专、更有所长。围绕这一目标,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对教学大纲重新进行修订。梳理开发建筑设计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确定符合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内容和实践内容。在课程的设置上,强调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核心技能,在模块选修课的安排上则主要体现各专业模块的特色,有着一定侧重。“建筑模块”安排了建筑测量、城市规划与设计、场地与景观设计等模块必修课;“室内模块”安排了家具设计、室内设计Ⅰ、室内设计Ⅱ等模块必修课;“景观模块”安排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原理、建筑景观设计等模块必修课。而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人才培养规格不同于一般的岗位操作工培训,其对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为此我校安排了一定数量的专业任选课,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如构成与模型制作、阴影与透视、建筑物理、建筑设备、建筑施工、工程造价管理、程序设计语言、摄影基础、计算机效果图等相关课程(见图1)。在教学内容编排上从建筑设计初步的基本理论到建筑设计Ⅰ至Ⅲ将若干个项目由浅入深贯穿起来,室内设计Ⅰ、Ⅱ也同样,同时通过建筑工程制图、建筑设计初步、建筑表现图技法、构成与模型制作、建筑效果图制作等强化设计技能的训练;通过建筑与装饰材料、建筑与装饰构造、建筑与装饰施工技术、建筑与装饰施工组织设计等加强了工程技能的训练;由建筑测量、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景观设计、家具设计、建筑物理、工程造价管理等课程体现出不同模块教学的侧重点。在教学内容设置上以任务为驱动,以项目课题为导向,重点突出能力的培养,各项目课题之间从易到难,相互穿插,循序渐进。课题组经常进行教学研讨,对每一阶段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每一模块的各实践环节课题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环环相扣、内容连贯,同时各模块之间又互有穿插。将设计原理的学习与设计表现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竞赛指导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理念,符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使得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环环相扣,避免改革前各自为政,课程内容重复或者脱节的现象。理论教学以保持连贯性为原则,不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而注重其与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如建筑设计初步重点解决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采用“学中做”的方法,用三个小的课题来实现对设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而到了建筑设计Ⅰ至Ⅲ以及室内设计Ⅰ至Ⅱ则是重点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每一阶段通过2~4个课题的完成,强化训练基本技能,掌握专业知识,最后的毕业环节学生进一步在某一方向进行深化,达到掌握职业技能的目标。

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专业各模块岗位能力的分析,形成校内基础专项技能实训、模块技能训练、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模拟仿真毕业综合实训和校外的毕业顶岗实训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见图2),确定毕业生实践能力要素。同时,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始终穿行,以项目为导向,循序渐进,强化技能训练。结合专业模块课,将实训与课程紧密结合,集中分散穿行。

构建理论与实践课程以强化应用为重点,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社会的职业需求为出发点,完善行业内相关的各职业岗位(如CAD绘图员、施工员、材料员、安全员、质检员等)的职业资格考证制度;同时,瞻顾到日后注册建筑师、注册建造师的考试,适当予以引导;构建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利用社会资源,发挥校外兼职教师的作用,“双元制”的顶岗实习指导模式,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

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从大一下学期开始引导学生进行选课,将学生带入建筑设计领域中更为具体的领域,然后在大二通过模块课程的学习及实训环节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学到更实用、在某一方面更具体的知识;在大三的毕业设计综合环节的学习中,更进一步细化教学内容,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实现课题与职业岗位相结合,从而掌握某一领域的基本技能,提高在行业的竞争能力。模块课程的选择为建筑设计专业学生提供了较为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块方向。在模块化教学中,科学的教学体系是前提,合理的教学内容是核心,有效的教学手段是保障。在教学中强调学做结合,边学边做,将理论与实训、课程与实验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工地现场教学相结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的信息量;利用现场教学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利用校内实训基地提高学生的模型制作、设计表现能力,并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以社会的职业需求为出发点利用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参与(如CAD绘图员、施工员等)的职业岗位技能考试;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设计竞赛及行业技能竞赛,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搭建作品展示平台,结合各教学环节,适时举办学生写生作品展、建筑效果图展、建筑模型展、毕业设计展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另外聘用企业行家参与教学是高职教学的一大特点。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聘请来自建设单位一线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各项教学实践环节,并在新生始业教育、毕业实训等环节中开设讲座,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提高专业素养;在毕业实训环节中,通过毕业顶岗实训,让学生直接参与工程实践,教师定期检查,将这项工作落到实处,以实现教学与岗位的“零距离”接口。

五、教学改革成果及今后的发展和思考

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高职高专建筑设计专业“模块教学”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更注重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使现有的教师力量得到了最有效的发挥。此外,该教学模式更具针对性,利于学生的发展,从而使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率得到了显著提高,就业面与模块教学吻合。下表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近三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

建筑测量实训总结范文3

【摘 要】本文笔者结合职业教育新课程改革精神要求,联系自己在职业学校任教《建筑施工技术》这门课程十多年的经历与感受,从《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特点、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和现代教学模式下的课堂现状的对比、形成原因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分析、阐释,最后关于该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和意义提出了一点想法。以便更高地提高《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更快地推动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出建筑领域中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课程特点;教学模式;课堂现状

1.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特点

1.1地位承上启下

《建筑施工技术》是建筑专业中等职业技能核心课程之一,它在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开设的整个课程体系中,前接的主干专业课程有《建筑识图》、《建筑测量》、《建筑构造》、《建筑力学》等,后续的主干专业课程有《钢结构》、《施工组织设计》等。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关键。

1.2三维目标明确

通过《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学习,完成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各工种现行施工规范、技术要求、基本知识、基本方法。

技能目标:要求学生学会选择合理施工方案与施工工艺,能运用施工技术分析施工问题、解决问题。对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实施质量监控,学会编制工程施工技术报告。

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安全文明作业;积极主动,认真学习;团结协作,吃苦耐劳。

1.3专业知识连贯性强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目前我校选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杭有声主编的第二版本),内容全面,主要有土石方工程、桩基工程、砖石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结构安装工程、屋面与地下防水工程、装饰工程、冬期与雨期施工和高层建筑施工等。全书采用了国家最新规范和标准、系统地介绍了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施工方法。学生只有真正理解、并掌握相关理论基础性的施工方法和技术方案,才能将课堂理论知识有效地运用到施工现场的实践操作上,比如学生在学习油毡铺设的顺序和方向时,如果他们没有掌握《建筑制图》中的同坡屋面的知识点,很难以理解并消化,再比如学习砌筑工程施工工艺时, 如果学生不学《建筑测量》,不了解水准仪和经纬仪的作用与操作过程,就难以接受抄平、弹线、摆样砖等几大施工工艺了,更谈不上透彻理解基础之上的实践操作了。

2.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现状

传统的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这四个基本元素构成。其中从苏联传来的凯洛夫的五段教学模式,就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典型,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简单的教学媒体辅助,将教学内容直接灌输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下,教材是需要灌输的知识,教师只负责知识的灌输,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黑板等媒体只是灌输知识的辅助工具。

这种教学模式下,我采用的课堂形式是开始上课、复习上节课教学内容与知识、引入新授知识点、新知识系统展开、概念说明、举例解释(案例分析)、知识总结、课堂作业、课后作业、宣布下课。

这样的课堂模式其优点是大大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和主宰作用,更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课堂进行组织与管理,相反、其不足就是过分的给予了教师的主动权,忽视学生的主动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不能把自己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发挥出来。所以出现了学生上课只带一本书、一支笔、一部手机。教师讲的是课本知识,学生听的是手机音乐,教师示范的是课本练习、学生看的是手机视频,甚或是睡觉、发呆、交头接耳等等现象

3.现代教学模式下的课堂现状

基于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职业学校毕业生与当前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社会对职业教育所需人才的要求产生了供不对求的矛盾,本人在平时工作中,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国省市各级各类培训,吸收了先进的教育思想,学习了现代教学模式,比如德国教育双元制、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接着以实际行动实施于平时的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课堂中。

我变传统教学模式课堂形式为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为流程设计教学。比如我在讲授《建筑施工技术》中钢筋工程的加工与绑扎知识点时,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和以职业活动为基础,有效整合教学资源,综合考虑实际教学的方式、内容、对象、组织、步骤,同时按照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以做学、展示、评析、拓展为主要流程设计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建立小组,独立处理这个项目。在实施这一项目过程中,独立组织与安排小组学习行为,通过模仿、观看示范,达到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还运用多元评价的方法对项目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最后进行知识总结与拓展,从而达到了既巩固本课堂所学内容,又顺利导入下一个教学项目的目的。

这种以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模式下的课堂中,学生呈现出的是,个个积极动手、动脑,没有人睡觉了、开小差了、手机用来拍摄课堂项目完成的过程和成果,教师在教学中扮演了幕后的导演,学生成了课堂的主演,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迅速有效地学到未来工作所需的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

4.课堂现状形成的原因分析

同样的授课班级和对象、当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模式,课堂呈现了很大的差别现象。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呢?显而易见,教学模式首先成了重要的影响因素,总结如下:

4.1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对学生考核单一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缺乏能力考核,几乎没有全面考核。

4.2传统教学模式下,不考虑职业岗位要求,只是完全按照教材内容和顺序,参照大纲的前提下,进行知识的灌输式传授,各环节都有,但不相互支持。带来教学活动安排不合理。

4.3教师信息量太小、效率太低。教师不会进行能力需求分析,不熟悉实际项目,举不出课程案例,找不到实训项目。

4.4课程以老师为主体,缺少师生互动,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致。

4.5缺少三维目标的整合。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中,片面单一地追求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教书而不育人。

5.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和意义

加拿大多伦多资深教育家佩德立曾经寄语学生:学习不是提供一份菜单让你点了吃,而是给你一份菜谱让你学习自己烧了吃。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再继续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填鸭式灌输知识给学生,而是要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自己主动学习。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任课教师的我,清晰地意识到并力求真正的实施:

5.1将课堂中的教师由其主宰作用变为主要辅导作用。

5.2将课堂中的学生由被动听讲变为主动完成新知的探索。

5.3将课堂中的载体由定义、定理变为完成某一项目或工作任务。

5.4将评价课堂效果的标准由教师讲得好、完成教学进度多少变为学生动手能力显著提高、学习兴趣大幅度上升为准。

总而言之,为了适应当今科技时展的要求,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提升职业学校课堂质量,不断学习并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做一体化,达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零距离对接,为社会培养出建筑领域中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是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职责和使命。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建筑测量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职业技能大赛 项目化教学 专业教学团队 以赛促学

1 我系职业技能大赛的近况

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是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近年来,为了推动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教育部、各地政府和各职业院校都纷纷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突出的职业技能大赛活动,希望通过技能大赛推动专业建设并提高教学质量。经过多年的努力,职业技能大赛越来越引起行业的重视、受到社会的关注,也为广大职业院校的师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舞台。

近些年来,在系部领导的关怀和组织下,在全体师生的努力下,我系职业技能大赛硕果累累。具体获奖情况见下表1:

我系职业技能大赛的各项荣誉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低到高,充分体现职业技能大赛带来的活力和能量。与此同时,我系从测量大赛的参赛方到省赛的举办方,也再次证实了职业技能大赛对我系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

2 职业技能大赛推动我系课程改革

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突出了人才的能力培养和就业导向。大赛要求选手既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又必须具有较强的技术综合应用能力,而且与未来的职业资格要求相结合。以大赛为引领,我系组建了专业教学团队,进一步推行了项目化教学,积极推进建筑工程专业群的建设,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念为指导,初步构建“岗位教学、项目实施、顶岗实践”三位一体的贯穿学生“五化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职业技能大赛的要求,制定专业课程标准和实训教学方案,融理论知识、技能训练和综合素质于一体,把职业岗位要求渗透到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1 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契机,进一步推行项目化教学

职业技能大赛对参赛学生的要求是技术型、应用型,而不是学术型,只能说、不会做的学生不能适应大赛的要求。因此在职业技能大赛导向下,专业课程体系必须由“知识体系”向“工作过程体系”转变,实现“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转变,使适应大赛要求的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理实一体教学模式成为主体,以职业领域和工作任务为基础,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任务引领的新的教学模式。[1]

职业技能大赛的考核方式是按照职业岗位要求对参赛选手的成绩进行评定,并按照岗位工作任务中的各知识点与技能点制定评分细则,这与我院大力推行的项目化教学不谋而合。《建筑施工图识读》、《建筑制图与CAD》以及《建筑测量》这三门课,一直采用项目化教学,“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引领、以行动为导向”,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任务驱动、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项目化教学所选用的项目源于真实的工程案例,从图纸到实物,从教室到工地,充分体现理论联系实践、工学结合、职业活动为导向。学生通过完成具体任务或项目的工作过程训练,了解了职业岗位的工作流程和具体要求,实现了从业思维过程的完整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合作意识和独立工作能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项目化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关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开展项目化教学,也促进了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念,不断探索好的教学模式,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组织课程教学,有效提升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

2.2 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平台,合理组建专业教学团队

为了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也为了在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好的成绩,我系积极组建专业教学团队。专业教学团队是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动力基础,在团队的交流中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实现专业团队的合作、探讨、反思、分享以及专业评价;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也能在长期的团队协作中得到学校、企业和社会的认同。因此,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平台,教师素质的提高和专业成长都离不开团队。[2]

实际上,团队是学校工作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它可以增进教师各方面的协作和整体能力,极大地提高了组织效率。就专业教学而言,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课程的建设,教学的组织实施等都需要教师的团体合作,单靠教师个人是难以完成人才培养的重任。以团队为基础的工作方式,强调的是团队成员在工作中的配合与协作,使得团队能够应对多方面的挑战。相对于教师集编写教材、准备教案、讲课、辅导答疑、批改作业等多项工作于一身的传统模式,教学团队凝聚了集体的力量,整合了教学资源,优化了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另外,通过团队教师之间的互相启发、补充和激励,不仅可以提高个人效能,还有利于团结,创造一种充满生气和活力的工作环境。显然,这一切都有助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改善。

通过组织教师直接参与和指导学生参与技能大赛,促进教师全面掌握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需求及相关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自身“双师型”素养与水平,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师生同赛、教学相长的教学格局。[3]

2.3 以职业技能大赛为手段,以赛促学,持续发展

近些年来,我系定期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比如测量大赛、施工图识读大赛、工程算量大赛、CAD绘图大赛,一方面激励学生重视专业学习和强化技能训练,另一方面为各类省赛国赛选拔参赛选手,为系部争光添彩。在每次大赛前夕,我们都要在学生中大力宣传,确保学生能最大范围的参与。在大赛举办过程中,我们有专门的教学团队进行组织,有专业的教师进行技术支持、思维引导、制定比赛规则评分办法等工作,而且我们的大赛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和赞助,优秀的选手当场就会被企业录用。每次大赛结束,我们都会对获奖选手进行表彰宣传,以此激发广大同学的上进心和求知欲。在每年的毕业生招聘时,我们优先向企业推荐这些人才。在参加技能大赛的过程中,学生从专业知识到综合素质是一次全面的提升,从对专业的认识到岗位的了解到职业的规划也是一次全面的洗礼,最终帮助他们走上合适的就业岗位,实现了持续的发展。

3 结束语

职业技能大赛只是一种手段,我们要不断地总结大赛经验,完善大赛流程和体制,使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并带动更多的同学自发学习自主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就业率,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潘杰.论职业技能竞赛对职教改革的促进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7(2).

[2]张德昕,吴昕慧.关于高职高专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9(10).

[3]吴菊珍.以技能竞赛为契机,推进环境专业的教学改革[J].现代企业教育,2010年3月下期.

基金项目: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院级教育研究课题《系部职业技能竞赛培训模式和体系建设的探索与研究》部分成果,课题编号:12JY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