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的资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李商隐的资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李商隐的资料

李商隐的资料范文1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158-01

随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在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中的应用,AL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但许多患者因年龄原因或无造血干细胞供者而不能实施此治疗,面临AL复发和治疗失败。白血病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的存在是AL复发的根源,而清除MRD是AL治疗的难点。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是一种自身免疫抗癌的新型治疗方法,它是运用生物技术和生物制剂对从病人体内 采集的免疫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和扩增后回输到病人体内的方法,来激发,增强机体自身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包括DC,CIK,以及DC联合CIK的治疗等。CIK(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是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经多种细胞因子刺激后获得的一群异质细胞,具有增殖性、杀癌活性强、杀瘤谱广的特点。动物实验证实[1]CIK经静脉输注迅速分布到各个脏器,在体内主要归巢于脾脏、淋巴结,并可特异性地聚集于肿瘤局部发挥作用[2]。CIK单独治疗,主要用于手术、放化疗后肿瘤微小残留病灶的清除。而在CIK细胞培养的过程中加入自体树突状细胞(DC)后CIK细胞的杀瘤活性显著增强。我科采用生物免疫治疗应用于急性白血病的治疗,取得很好疗效。护理人员则在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护理措施,以巩固治疗效果,减少患者治疗过程中的负反应,巩固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使患者舒适,安全。

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1月―2010年9月收治的初诊患者,依据《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明确诊断[3]。急性髓细胞白血病29例、38例次,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例、7例次;年龄29~73岁;34中男16例,女18例。

2 方法 上述患者通过化疗,骨髓达到完全缓解后,通过血细胞单采术获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300~600)×106,自体血浆80~100 ml,在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标准的实验室进行培养和扩增。培养7天收获DC,12天收获CIK。DC+CIK方案为DC皮下注射2~4次,(6~10)×106/次,CIK静脉输注4次,(800~1 500)×106/次;CIK方案为静脉输注共5次,( 800~2 000)×106/次,收获细胞均以生理盐水洗涤。皮下注射使用10ml空针,注射部位是腹股沟处;静脉输注时使用输血器针头,避免细胞通过针头时被破坏,CIK应在一小时内输注完毕。

3 护理

3.1 血细胞单采术前的护理

3.1.1 认真核对血细胞单采申请单各项数据。

3.1.2 采集操作前做好病人的评估,包括病人病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正在进行的治疗,静脉充盈情况,病人的理解及合作能力。

3.1.3 通常病人血小板低于50×109/L,血红蛋白低于70g/L不宜采集。

3.1.4 嘱咐病人单采前几天要饮食清淡,尽量勿吃油腻食物,采集前适当饮温开水。

3.1.5 单采前几天做好静脉保护,避免穿刺患者肘部静脉。

3.1.6 告知病人单采之日所穿衣服尽量宽松,尤其袖口要宽松,以便穿刺。

3.1.7 及时向病人解说此次采集工作的流程,所采集的细胞量,以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

3.2 血细胞单采术中的护理

3.2.1 保持采集室环境舒适安静,光线适中,有助于患者情绪放松,嘱患者平卧于采集床,给予床档保护。

3.2.2 为防止病人在采集过程中出现低血钙现象,采集前给病人口服葡萄糖酸钙。

3.2.3 采集过程中要严密监视抗凝剂的滴速,以防抗凝剂量不足或过量。

3.2.4 严格无菌操作,选择弹性好的大血管,如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等。保证采血管道畅通,流速40-60ml/min,防止凝血影响采血质量。

3.2.5 采血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如有头昏,心慌,剧痛等不适以及过敏反应时,及时汇报医生。

3.2.6 抽取血液注入备好的储血袋中时,应边注入边轻轻摇晃,使血液与袋内装的抗凝剂充分混合,以防止凝血。

3.2.7 给予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紧张情绪。

3.3 血细胞单采术后的护理

3.3.1 拔出针头后应按压穿刺点10min以上,凝血功能差的患者需延长按压时间(直至其穿刺点无出血或皮下渗血),并嘱咐其休息30min后再活动。

3.3.2 采集结束后嘱咐病人保护好穿刺部位,以防止局部血肿和炎症的发生。

3.4 细胞回输前的护理

3.4.1 做好解释工作:介绍治疗的目的、过程中及过程后注意事项,以取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

3.4.2 治疗前监测病人生命体征,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暂不输注。

3.5 细胞回输过程中的护理

3.5.1 回输过程中加强巡视,注意倾听患者的主诉,密切观察有无寒颤、发热、心慌、胸闷、皮疹、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如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注。

3.5.2 寒颤、发热反应发生可能与回输的CIK细胞释放的含有白细胞介素-Ⅱ(IL-2)或回输液中含有白细胞介素-Ⅱ有关。出现寒颤的病人给予保暖,目前认为CIK治疗患者回输过程中中度发热可能是机体免疫功能正常反应的结果,该反应对治疗有益。患者体温升高通常在输注后2-10小时内发生,持续2-8H,最长持续时间24-48H。体温在38℃以下不需要特殊处理嘱患者多饮水即可。超过38.5℃,给予温水擦浴等方法降温至体温正常,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药物处理。DC治疗中,体温在38℃(包括38℃)-38.9℃(包括38.9℃),嘱咐患者多喝水;体温大于39℃(包括39℃),及时汇报医生遵医嘱进行处理。

3.5.3 病人如出现皮疹、呼吸困难、心慌等过敏反应时立即停止输注,给予氧气吸入,遵医嘱应用抗过敏药。

3.5.4 回输的穿刺点如有红肿、疼痛、皮温升高、硬结等,给予50%硫酸镁湿敷。

3.5.5 给予心理护理。回输过程中患者往往担心出现某些副反应会影响疗效,此时应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告知患者如出现发热等只是身体的正常反应,不会影响疗效,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等情绪。

3.6 细胞回输后的护理 治疗完毕,立即测量体征,观察瞳孔及神志的变化。输注CIK细胞混悬液后4H内,每15min严密观察生命体征一次,每30min观察神志和精神状态,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4 小结 34例患者进行45例次生物免疫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仔细观察病情变化,细心护理。所有患者细胞采集过程顺利,6例次选择DC/CIK方案患者,皮下注射DC出现局部疼痛、红肿,患者均可耐受,经硫酸镁湿敷后于24 h内消退;8例于输注CIK后2~4 h出现低热,体温均低于37.8 ℃,于12 h内自行消退。

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根据治疗特点,预料可能发生的潜在问题,及时观察和处理,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不良后果,严密观察病情,及时有效地对回输过程中副反应进行处理,保证采集和回输的顺利进行,保证疗效。

参考文献

[1] Linn YC, Hui KM.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 NK-like cells with cytotolytic specificity against leukemia [J].Leuk Lymphoma,2003,44(9):1457-1462.

李商隐的资料范文2

关键词:李商隐 无题诗 古诗词鉴赏

一.教学目标、教法说明

了解李商隐的身世经历,知人论世,知人论诗,产生心灵解读。在教学目标确立的基础上,突出重、难点,即解读诗的内容,领会诗的意境,感悟李商隐“隐晦曲折,朦胧含蓄”的诗风。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激趣导入法、诵读法、情境创设法、探究互动法。为锻炼学生的师范技能,选取一名同学辅助教师教学。

二.教学过程说明

(一)激趣导入

教师声情并茂简要介绍李商隐的诗歌成就,激发学生兴趣。接着在PPT的辅助下,由学生介绍李商隐的家世背景,仕途经历,爱情悲剧,使学生对李商隐其人有一个大致轮廓。

(二)无题二首赏析过程

1.读诗文。PPT显示《无题・重帷深下莫愁堂》。教师提出问题: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内容?情感基调是怎样的?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再指名学生配乐朗读,教师点评,师生和乐齐读。这一环节主要使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诵读中让诗文凭着自己的语言说话,让学生直接贴在诗的面颊上感受诗意。

2.赏文意。为使学生更好地感悟李商隐诗歌寄情深婉的艺术风格,请一名同学走上讲台,担任教师的角色,辅助教师教学,为大家疏通诗意。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师范技能。尽管学生在讲台上只讲解了几分钟,但课前需要做许多准备工作,比如搜集资料、做教案、做幻灯片、备课等。这首诗涉及到两个历史典故,即“巫山神女”和“清溪小姑”,怎么将这两个历史典故简明、清晰又生动地介绍给同学们,并自然融入到诗意的疏通中,需要学生课前做好编辑工作,并形成一段短小精悍有文采的教案。通过这样的锻炼,学生的备课、讲课等师范技能得到了锻炼,同时也锻炼了在台前不怯场的心理素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一个学期下来,一班的每名同学都会轮到五次左右这样的机会,这为他们将来参加见习、实习或找工作参加面试、试讲都会有所助益。

3.悟诗情。师生在对话中品读《无题・重帷深下莫愁堂》。引导学生采用“知人论世”“知人论诗”的方法,产生心灵解读,品味李商隐诗歌的深层次内涵。李商隐的诗歌含有深刻的比d寄托,但是诗面给人的感觉是在描写爱情相思,如果不联系他的身世背景去分析,很容易陷入流俗的解读,所以引导学生在品悟诗意时始终结合着诗人的人生经历,也就是“知人论世”“知人论诗”,这样才能接近诗人所要传达的情绪心理,才能更好地理解李商隐诗歌深邃的内涵。这一教学环节,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同时这种品读诗词的方法也可以对他们日后走上教师工作岗位有所启发。

4.道感悟。情之所至,教师说出自己对这首诗的感悟:全诗感情深挚缠绵,诗人将身世之感打入,以华艳词章来反衬自己困顿失意情怀,从而营造出一种情采并茂、婉曲幽约的艺术境界。学生从文学鉴赏的理论角度明确,李商隐的这首无题诗,极富代表性,是言情之中另有所托的,由此接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5.拓展学生思维,升华心灵情思。从“温李”(温庭筠李商隐)诗风的对比,引出对李商隐诗歌创作风格的介绍,PPT显示李商隐诗歌中比兴寄托艺术的两种形式,使学生从诗词鉴赏的理论角度明晰李诗的艺术风格,以提高学生文学鉴赏素养。

6.趁热打铁,夯实知识点。由上一环节自然引出李商隐诗歌中的典范之作《无题・何处哀筝随急管》。师生和乐而诵,师生在对话中品读文意、诗情。为巩固学生这节课学到的“知人论世”“知人论诗”的鉴赏方法,师生共同赏析李商隐诗歌中的典范之作《无题・何处哀筝随急管》,以便使学生对李商隐无题诗的寄情深婉有更深的体悟和认识。

(三)课后延伸阅读

安排学生从老师给定的李商隐的其他无题诗中选取一首,运用本节课学到的“知人论世”“知人论诗”的鉴赏方法,并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认真品读,谈谈自己的理解。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知识目标“知人论世”“知人论诗”的鉴赏方法;实现情感目标――走进李商隐的情感世界,与诗歌对话,与诗人剖心。

三.教学设计反思

在赏析诗作时,采用“知人论世”“知人论诗”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李商隐无题诗的“意境含蓄,深情绵渺”的艺术风格。在视频、音频等媒体的辅助下,用背景音乐、优美画面营造一种诗情美、音乐美、绘画美,使学生在音画诗意中感受李商隐“楚雨含情皆有托”的诗风,获得文学艺术审美熏陶。在整个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读的多样性,在读中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通过读中生情、读中感悟进一步体会作者,感知诗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李商隐的资料范文3

《锦瑟》作为李商隐的代表作,自问世以来,颇得文人雅士的喜爱,但它的主题,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说、寄兴说和诗序说,每一种学说对诗歌有不同的解读,甚至同一种学说,也有不同的解读。在认真研读了李商隐的生平、身世资料后,笔者认为《锦瑟》的主题除了悼亡、恋情、自伤和寄兴,还向人们揭示了在对美好事物追求时的迷恋和执着,在美好事物消逝时的失落和怅茫;描绘了人人都可能会体验到的一种复杂心境,莫名的失落、无端的惆怅、说不出的美好和道不明的感伤……古往今来,惹人喜爱的爱情诗比比皆是,令人赞赏的自伤诗数不胜数,为什么只有《锦瑟》倍受推崇?笔者认为,《锦瑟》所揭示的复杂而又无可名状的心境才是它真正引人入胜的原因。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首联写“锦瑟”,是绘有花纹的瑟,是对瑟的美称。古人有“宝剑配英雄,红粉送佳人”的传统,开篇写瑟的制作精良、装饰华美,来突出瑟的主人温文尔雅,诗人才华横溢、玉树临风的形象跃然纸上。“五十弦”,有人说象征诗人年近五十的人生(作者创作此诗时46岁),这种说法有点牵强;有人说此处应指25根弦,象征诗人亡妻25岁而殁,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更是附会;也有人说玉谿生写瑟常用“五十”之数,“五十弦”并无深意。笔者认为,古瑟50弦,后来的瑟一般25弦,那我们能不能猜想“五十弦”是一对少男少女在对奏呢?想象作者25岁时见到王氏的情景,这是否也有合理之处呢?“一弦一柱思华年”,精美的瑟,让人联想到自己的青春年华、爱慕的对象和一生中的美好时光,古人也常常用美好的事物象征自己的才华、理想与抱负。“思”是追忆,面对锦瑟,诗人想到了自己的满腹才华、满腔抱负和年轻时与心上人共度的美好时光……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诗人沉醉在对美好往事的回忆之中,以至于作者像庄周一样“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美好的事物总是不可把握,美好的时光总是转瞬即逝,沉醉终要苏醒。望帝死后魂魄化为杜鹃,暮春而鸣,伤感春去,哀痛亡国。“春心”,可指自己的青春年华、心上佳人、旷世才华和政治抱负,也可指一切值得怀念的美好事物。它们曾经让诗人多么的魂牵梦绕,而如今韶华已逝、佳人已去、怀才不遇、壮志未酬,一切的美好烟消云散……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沧海”、“明月”和“泪珠”,描绘出旷远浩大、明净梦幻而又凄寒孤寂的意境。每当月明夜静的时候,蚌向月张开,若此时鲛人的泪正好落入蚌中,蚌经过自己的身体的磨砺渐渐化为明珠。“鲛人泣珠”的传说,给诗句涂上了一层梦幻的色彩,容易让人想到美好事物的形成总是历经磨难。“明珠”可喻指作者的才华,作者满腹才华政治上却屡屡遭挫,“珠有泪”暗指作者怀才不遇。“明珠”也可代佳人,美好的恋情总是饱经磨难, “沧海”容易让人想到“沧海桑田”这个成语,隐指与佳人天人永隔,“珠有泪”亦可指诗人思念佳人之泪。“良玉生烟”,“玉”可指作者的才华,良玉被埋在地下,指作者怀才不遇,内心感伤;可良玉被埋于地,日光照耀之下,上空会出现烟云,又可指真正的才华是不会被永远埋没的,作者内心又有点宽慰;但良玉上空的烟云又有谁真正的见过呢?美好的愿望总如蓝田的烟云般可望而不可即,诗人又陷入了无尽的感伤之中……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在经历了人世沧桑之后,诗人追忆一生时光,如品咖啡,淡淡的苦涩之后留下一抹香甜。“此情”,是什么样的感情?有与心上人热恋时的甜蜜,有与心上人永别后的哀伤;有对自己才华的自信,有怀才不遇的抑郁;有对梦想的迷恋、执着,有梦想可望而不可即的感伤、失落……也许是幼年的贫苦、青年的坎坷和中年的失意;也许是对爱妻的悼念;也许是一位老人病中的梦境;也许什么都不是,只是“追忆”,只是“惘然”,只可会意,不可言谈……诗人在创作完《锦瑟》一个月后悄然离世,把诗歌留给我们后世的人慢慢体悟、品味。

李商隐的资料范文4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读;看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030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备受文学爱好者的青睐。于众多的文学形式中,诗词是最充分地表现了作者真实的自我,你若能细细品味其中意趣,便要沉醉心迷了。可是,这些穿越千古熠熠生辉的文字,在中学生的眼中,虽有时觉得可以意会,但更多时候是“望而却步”,对于诗词的鉴赏便无从下手了。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笔者在教学古诗词时,让学生从以下两点入手,把较难的问题变得容易起来,从而让他们也能揭开古诗词神秘的“面纱”。

一、学会“读”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于漪老师在《面面观》中也说:“要反复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确实,读是感知教材的重要方式,是获得文章内容的主要途径。它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读,可以陶冶情操,增强理解,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要注重“读”,通过不同层次的读,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意境美、情感美。

每学到一首诗词,笔者都要求学生试着“三读”。

一读读准字音停顿,感知音韵美。古诗词尤其是格律诗的行文有着严格的平仄要求。其章句中的平仄交替客观上决定了诗句语言的抑扬顿挫,诵读起来有明显而强烈的音韵味,这种音韵味同样有着独特的美感。音韵美是古诗词尤其是格律诗的一大特征。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诵出诗句的音韵美是起码的要求,也是对诗句深入理解的必经途径。一般来说,“平”则扬,声音可放得舒缓绵长些;“仄”则抑,声音可短而急促些。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由学生读,可以是教师做示范读,可以是听读名家朗诵。总之,这个过程不仅要把要把诗词读准度通读顺畅,还要感知到诗词所独有的音韵美。在教《一剪梅》时,笔者首先让学生欣赏用这首词谱曲的歌曲,再教学生学唱这首歌,让学生轻声地、动情地反复咏唱歌曲,在吟唱中去感悟、去理解、去发散、去想象。

其实,好的诗词就是音乐,那长长短短的句子,和谐的韵脚,读出来或是唱出来,其悦耳的程度恐怕都不亚于《平沙落雁》、《阳春白雪》吧。

二读读出意象,体会意境美。意象是古诗词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古典诗词就是由意象有规律有目的的组合而成的。所谓意象,即表意之象,表情之象,它是融合形象与情感意蕴的“合金”,用庞德的话来说“一个‘意象’是在一刹那间呈现一种理智和情绪的复合物的东西。”刘勰曾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远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可见,意象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对中国古代文人来说,意象是其艺术的灵魂。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但诗美不美,有无意蕴,主要则看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所以由诗味到诗美,实际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因此读诗,就是进入诗的意境,并与作者交流思想的过程。好的诗歌作品,都能使读者在诗的意象中升华,得到美的享受,让读者找到与作者“心有灵犀”的共鸣!

三读读明诗人,体悟情感美。前面提到,诗词是最充分地表现了作者真实的自我的一种文学形式。在诗词中,我们总是能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如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独自背着行囊行走于萧瑟凄凉的他乡,体悟的是惆怅、无奈和浓浓的乡思之情;读曹操的《观沧海》我们似乎看到了那位立于碣石之上那位英姿飒爽的才子、将军,读时自然读出豪壮、雄浑之情。如读温庭筠的《忆江南》一词,在读的过程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词所营造的动人画面――“梳洗罢,独倚望江楼”的那种渴盼和“过尽千帆皆不是”的那种落魄的画面,从而更好的体悟词作的情感。

这三读,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是一个由字入意、由意入情的过程,是一个由只会高声朗诵到能摇头晃脑或仰天长啸或声泪俱下、字字低吟的过程。 通过这一过程中的不同形式的读,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美的享受,同时对古诗词产生新的理解。虽然这种理解学生很难用语言来表达,但只要他们觉得心中多了点什么,我们的教学目的就已经达到了。

二、学会“看”

中国古代的文人都喜欢含蓄婉曲地表达内心情感,而要捕捉到他们的情感就要善于“看”。

一看诗题。有些诗题存有很多暗示的信息,如杜甫的《蜀相》,“蜀相”是指蜀的丞相,借古抒怀。又如李商隐的《柳》,看到诗题便知,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会托物言志,在对景物的描摹中寄予自己的思想情志,因而在鉴赏便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揣摩诗人的情志了。再如在鉴赏王维的《山居秋暝》的时候,很多同学通过读的过程还是没有解决“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理解,但看到“春芳”二字,便据此判断诗中描写的是春天。在笔者提醒他们关注题目之后,他们很快就找到了答案。这本身就不是什么难题,但作为学生,在鉴赏诗词时,却是容易忽略的。

二看注释。注释的内容不管多与少,但一定是对诗人或是诗歌的创作背景所作的必要补充,而在诗歌鉴赏中了解写作背景对诗词的理解大有帮助。在鉴赏鲍照的《拟行路难》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充分认识了这些注解对鉴赏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还要学生从三个角度全面地认识诗人:一是诗中的诗人,二是现实中的诗人,三是时代中的诗人。在从第一个角度认识诗人的过程中,学生持有多种不同的意见,甚至起了争论,但探讨到了第二、第三个角度的时候,一些学生自己纠正刚才的看法,充分体悟了鲍照在“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的低吟中流露出的愤懑与无奈的感伤。这一鉴赏的过程经过了由表及里,又由内而外的反复悟读,而注释中关于鲍照的多舛的命运及南朝森严的门阀制度的介绍却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重要作用。

三看典故。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增强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的赏析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由于典故具有高度概括性,同时还很含蓄,因此只有了解典古的出处和原意,体会作者如何借用典故来表达思想感情,才能真正理解古诗词的内涵,进而把握作品,提高鉴赏能力。看典故就是明确古诗词中用了哪些典故,让学生查看相关资料,分析典故的内涵,把握作者用典的意图。如李商隐的诗歌,多用典故,若不知道用了哪些典故,必定难以理解。如李商隐的《风雨》(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首联诗人通过引用唐代名将郭震向武则天呈《宝剑篇》并最终深得武则天赏识,实现报国之志的典故,表现诗人对自己落拓不得志的遭遇的悲慨。诗歌尾联用唐代马周游长安、宿新丰酒店时,遭到店主冷淡,但最终被唐太宗授予监察御史的故事,来对比自己的不得志。由于用典,诗歌显得含蓄委婉,与全诗以“风雨”来比喻诗人所处的环境的风格相吻合。又如李白《行路难》(其二)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通过用典,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李商隐的资料范文5

关键词: 《大学语文》 分层目标 心理调适能力 文化素养

学校教育应教给学生做人所需的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格的发展,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人。因此,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首先应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具备被社会所承认的道德,获得社会生活的通行证;其次是具备一定的生存技能,既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又具备起码的职业素质;再次是具备不断学习、创新的能力,以期将来有效地扮演社会人的角色。

在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大学语文》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其教学改革方兴未艾,有的很有成效。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很多职业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正在努力地改变。而怎样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有效性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

在现阶段的大学语文教学中,受重视的仍是知识的传授,学生作为“人”存在的意义被从教学活动中抽离,师生彼此的心灵交流和情感表达被忽视。

那么,《大学语文》教学该如何改变?《大学语文》该教给学生什么?

一、设立分层目标,提高自我期许值

目前,许多职业院校的在校生觉得前途渺茫,没有目标,整天昏昏沉沉地混日子。究其原因,有的是被家长逼着来读职校的,对专业没有兴趣,对学校、课程反感甚至厌恶;有的高中读不好,又没有别的学校可去,只好来职校,却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还有的看不到前途,认为即使认真学习也找不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对于这些不同类型的学生,首先应该帮助他们根据自身情况、兴趣爱好,设立不同的人生目标,再根据自己的目标,制订不同的学习计划。同时,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结合文本,激发他们思考“人为什么活”的问题。如在学习《短歌行》、《兰亭集序》一类课文时,面对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慨叹,面对王羲之“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深沉感喟,联系自身,是让自己有限的生命无谓地浪费掉,还是振作精神,在有生之年做实在的事情,有所作为呢?面对这些刺激,学生不会无动于衷。教师还可以就自身经历、自身感悟和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促使他们设置目标,做有目标感的人,并且提高对自己未来的期许,从而更好地激励学生努力前行。

二、氛围激励,广泛阅读

一个学校有一个学校的文化氛围,亦即学校的个性,其中课堂教学是一个重要方面。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创设课堂情境,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营造多姿多彩的情境氛围,从而吸引学生迅速介入课堂教学。如在教学《垓下之围》、《晋楚城濮之战》等课文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与课文有关的戏曲片段、历史背景、历史地图等资料,迅速拉近学生和课文的距离,设置问题引起好奇,引导学生进入、理解文本。通过分析战争双方胜负的原因,找出与个人成功有关的因素,如自省能力、学习他人的能力、自知之明等。利用适当的氛围,调整、激励学生的心态,获得学习的动力。

另外,《大学语文》教学必须以具体可感的作品阅读为主,只有大量阅读作家作品,语文才能在头脑中真正焕发活力。

但是教材所选的阅读篇目,一般只是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教师只能有重点、有选择地解疑,在一点上做深入的探讨,其他大量的作品的解读还得靠学生课外下工夫。所以每学习一个作家作品,教师都可以给出阅读书目。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每个作者作品的特点、风貌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再精读重点作品,然后根据提供的书目阅读其他的作品。这样既有面的广泛阅读,又有点的精深的体察、感悟,点面结合,学习起来更容易一些。如在学习《诗经》、《楚辞》有关篇目时,可先简要介绍先秦诗歌概况,然后精读《诗经》、《楚辞》里的经典篇目,再选出有代表性的诗歌做面上的阅读,以期对它们有全面的了解,这样就能结合课堂所学充分感悟《诗经》、《楚辞》的精华。

三、培养心理调适能力

一个人在集体中总会有诸多的不如意,有时顺有时逆,怎样调节自己的心理以适应社会,从而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灵活的思维方式呢?这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更值得我们关注。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因为过于注重客观知识的传授,学生习得的科学知识、科学世界和日常知识、日常世界形成断裂,学生脱离对周围世界的实感,导致对日常世界体验、思考的缺乏,习得的知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真正进入社会,遇到实际问题时手足无措,挫败感日益增强,首先在心理上自己打败自己。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依据文本生发开去,注意培养学生更高角度地思考问题,注意和社会实际联系,习得解决问题的间接经验,习得调适自己的能力。如在教学《逍遥游》时,在熟悉文本后,结合已有的有关对庄子的思想认识,思考自己对庄子“逍遥游”的看法,分析其合理及不合理的地方。在现实生活中,“逍遥游”能否实现?自己遇到痛苦、挫折时是像庄子一样逃避还是像孔孟那样积极寻求解决之道?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发?让学生从讨论交流中学到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习得灵活的思维方式。在教学徐志摩的《偶然》时,在熟读文本之后,结合徐志摩的生平,体会《偶然》中平静的心态和达观的态度,领会其对人生的体悟。再深入思考,当自己在以后的人生中遇到诸多方面的“偶然”时,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呢?是沉溺于无法实现的“偶然”中不可自拔,还是以洒脱的态度告别“偶然”克服人生的危机?怎样对待人生中的美好?是执著追求还是消极抛弃?经常有意识地引导会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灵活调适自己的能力。

四、注重文化素养的提高

职业学校因培养目标的不同,有自己的特殊性。职校生将来大多是要面对社会各行各业的,在文化知识上并不要求他们有多深厚的知识。但他们的知识面却很广泛,要有对职业的热爱,匠人的精神,同时对人也要有人文关怀的精神,这就决定了《大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且在科技日益发展的现在,教育将更注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相应的,年青一代的人文精神、道德精神、国际精神等将得以重视、强化。所以,“学会关心”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关注点。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中,有许多理念有着积极的时代功能。如人文关怀精神,天人合一思想,伦理道德观念等,这些在《大学语文》古代文学作品中时有体现。在教学时,要在疏通文字的基础上,对作品中流露出来的种种思想理念加以归纳吸收,注重人文精神培养,丰厚我们的文化底蕴。例如,先秦散文是我国各种哲学思想的源头,有许多观念在今天还存在进步意义,如《里革断罟》(选自《国语》)中表露出来的人类如何获取自然资源的道理,和现实生活中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所造成的恶果进行对比,就能更好地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再接着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对于“数罟不入闯兀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的“王道”主张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又如儒家的仁爱孝悌的伦理道德、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等,这些都广泛地存在于古代文学作品中,值得我们探讨、学习。

五、问题研究式学习,一课一得

《大学语文》教材所选课文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字词知识,作家作品常识,语言风格,篇章结构,修辞运用,生活经验,生活情趣,哲理内涵……每一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品味,但在实际教学中面面俱到只会导致面面浮躁甚至徒劳无功。所以教师要根据教材整体规划,设计各有侧重的教学计划,与其面面俱到不如一课一得。在教学中,除了知识传承这一教学基本职能外,还可以实现价值传递的教育功能。在基本知识习得的基础上,教师基于自己的经历经验而流露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都是在和学生进行无形的心灵、情感交流。如《季氏将伐颛臾》的逻辑、驳斥的有理有据;《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中论辩的技巧;《逍遥游》中由庄子所举例子反导出对他人行为理解与宽容的重要;《冬天》中善于在平凡琐碎生活中发现快乐、温馨;《公寓生活记趣》中以审美的态度观察生活;《论美》、《谈谈衣着习惯》中的审美观念……如此日积月累,学生会得到全面的发展,而不是只有死的书本知识。

而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对一些成绩好并对《大学语文》兴趣浓厚的学生可以问题研究的方式,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学习。这一类同学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己感兴趣的作家入手,先广泛搜集资料,尽可能多地了解作家的有关材料。然后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围绕中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围绕问题展开论证,最终解决问题。这样做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创造性,学会学习。如学商隐的诗歌时,有一些学生对李商隐的《无题》诗很感兴趣。这时教师可先布置学生查找有关李商隐的一切资料,了解他的身世、经历、思想、创作风格等知识后,就可筛选出学生既感兴趣又有价值的问题(如对他任一首诗的理解),并展开论证,写成小论文或鉴赏性的文章。

总之,应该教会学生学会认识自己,学会掌控自己的情感和思考方式,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方式,学会关心他人,学会同他人合作,成为有目标感、成就感的社会人。

参考文献:

[1]刘认真.从大学语文到大学人文――对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思考.课程教育研究,2015(8).

李商隐的资料范文6

关键词:唐诗宋词;课堂;教学方法

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最珍贵的宝藏之一,这里星河灿烂,群星闪烁。《唐诗宋词选读》作为高中生的一门重要选修课程,力图让他们“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唐诗宋词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在个性化阅读、多元化鉴赏中努力开拓创新阅读鉴赏的空间”。

面对如此丰富的精品佳作,教师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既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以“读”为主,层层赏析作品

1.预读

在预习时教学生学会查阅与鉴赏诗歌有关的各种资料,为鉴赏作品打好基础。如,学习“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时,了解把握李白的经历和理想以及理想的破灭,这样有助于对《梦游天姥吟留别》主题的把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准备之后,学生在鉴赏作品时才会有话可讲,有据可依。

2.诵读

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作品,逐步加深理解,直到可以背诵。加强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鉴赏诗歌,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语感。所谓语感,是对语言美的一种敏锐的感受力。诗歌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驾驭语言的技巧,没有语感就很难欣赏其中细微的妙处。诵读对于培养语感,进行语言、情感和思维的积累大有好处。

3.美读

在学生初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有声有色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来。当学生能够做到美读这一点时,可以看出他对作品的理解较深了。

二、以“听”为辅,激发阅读兴趣

古往今来,许多教育家及中外名人都十分重视音乐的教育功能。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雨果也说过:“开启人类知识宝库的钥匙有三把,即数学、文学和音乐。”利用音乐在创设氛围方面所特有的作用,营造出与诗歌意境、感情相吻合的气氛,为学生理解诗歌奠定感情基础,让学生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体悟诗歌和流行音乐互相融合的精妙,增强对诗歌艺术的亲和力。教学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时,听听徐小凤演唱的《别亦难》,教学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时,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几多愁》《胭脂泪》;教学岳飞的《满江红》时,播放罗文演唱的粤语版《满江红》。通过“听”的形式,在悠扬旋律的伴奏下,让他们感受到诗词里边的美好境界,体味到中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将流行音乐融入诗歌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受到思想的感染和情操的陶冶,并使诗歌潜入心扉。

三、以“探”为核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