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梵天寺木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梵天寺木塔范文1
本文记叙了北宋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的方法来解决“塔动”问题的故事,反映了一千多年前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所取得的较高成就。其实只要用心研读就不难发现,当匠师“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时,喻皓的回答是“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他直接传授了塔晃动的解决方案,而对于“塔动之因”只字未提。也就是说,喻皓对于匠师的请教竟然答非所问!
那么,喻皓为何答非所问呢?
我认为从主人公喻皓的角度来看,一是“不必说”。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喻皓其人。喻皓是我国北宋初期的建筑家,他出身卑微,但勤于思索,大胆创新,注重实践,在木结构建造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建筑宝塔和楼阁,被誉为“造塔鲁班”。欧阳修在《归田录》中盛赞道:“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据说喻皓每天深夜睡觉时还把手交叉地放在胸口,搭成木结构的形状。经过几年的努力,他终于在晚年写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木工专著《木经》三卷。可见,喻皓从一个卑微的工匠成长为著名的木结构专家,定然经历了无数的失败与尝试,对木塔结构中的受力情况和工程原理有很深入的研究,而文中匠师遇到的难题对他来说是再简单不过了。这样简单的原因还有必要说吗?此外从喻皓的 “笑”可以看出他对此问题的不屑,“耳”“但”“便”“则”也可看出他的胸有成竹与举重若轻。二是“不便说”。喻皓是对谁直接说的?不是那个被困扰得焦头烂额的匠师,而是自己的妻子,再由妻子传给匠师的妻子,最后由匠师的妻子传给匠师。喻皓出身卑微,他的妻子和那个匠师的妻子恐怕同样卑微。对这样的交流对象,喻皓如果大讲一通物理学的受力原理并无用处,不如直接简要地传授方法了。
喻皓为何答非所问呢?对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的恐怕还是作者沈括。从作者的角度来看,第一是写作目的的需要。《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取得的辉煌成就。而作者写此文则是为了表现我国当时在建筑理论与建设方面的成就,因而在叙事结束后发表评论,准确而翔实地阐述了塔“自不能动”的科学原理。而“塔动之因”不是重点,所以作者惜墨如金,不该写的一个字都不写。试想如果喻皓当时具体分析了“塔动之因”,难免会多费笔墨,导致重点不突出,写作目的不明显。
第二是增强可读性的需要。《梦溪笔谈》是一部笔记体巨著,相当于现在的随笔散文或科学小品文,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医药、农学、工程技术、文学、历史、音乐和美术等领域。为避免晦涩艰深,作者采用了“谈”的形式,活泼自由,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本文则是在“笔谈”中一步步推动情节发展,从“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暗示问题之严重,接着匠师解释, “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似乎问题会得到顺利解决。谁料“而动如初”,又让读者的心和匠师的心一起揪了起来。无可奈何之际,匠师只好“问塔动之因”,却并没有得到喻皓的正面回答。这个让在两浙已属知名的匠师狼狈不堪的难题,喻皓却认为“此易耳”。此处喻皓的淡定从容和匠师的无可奈何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读者心中不免留下悬念。最终“匠师如其言,塔遂定”。至此,读者才长吁了一口气。文章篇幅虽短,却一波三折,悬念迭生,力避平铺直叙,可读性极强,散发出迷人的文学魅力。
如此看来,喻皓的答非所问,非但没有留下遗憾,反而把一个真实、全面的喻皓形象展现在读者眼前,更重要的是还让我们领略到《梦溪笔谈》的文学价值。《梦溪笔谈》不仅是 “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英国学者李约瑟语),还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梵天寺木塔范文2
一、了解表达方式,圆融生活内容
翻看初中语文课本,我们会发现从诵读欣赏、语文实践活动、写作、口语交际及课文中有许多不同表达方式,《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用的最多是议论、《幼时记趣》用的最多是叙述、《晚秋的原野》用得最多的是描写、《中秋咏月》抒情的成分就多了、《梵天寺木塔》自然是说明的成分居多了。当然,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这五种方式常常是配合使用的,每种方法在不同的文体中表现出来的精彩是纷呈的,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说明文中有时用些描写起到点染作用,让文章生动形象;记叙文中用议论,寥寥数语,画龙点睛;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做生活的有心人,要解放学生的眼睛,手脚和大脑,放开学生的思维去联想,以我手写我心,看出事物特点,写出自己真情,观察、思考,不仅是一种要求,更要进行经常性的训练,可以从课堂开始,让学生身心投入,因地制宜,借助各种游戏、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如:在初中常写“一个熟悉的人”的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将写作和画画圆融,将他们想写的人物通过主要的几笔画出特点,最好采用漫画的方式,这样更有个性,然后让其他的同学猜画写人,然后有选择地写一两个人,可以从年龄、性别、身高、体型、脸型、肤色、发型、衣着打扮、表情,特别是眼神,以及语言和动作等方面选取有代表性的特征进行观察,搜集、积累相关资料。要全方位细致的观察,才能准确地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来描绘。写人的文章,最好写人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最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他的精神状态,有时还能反应其生活或工作的习惯。最忌的或者说最要慎重的是写服饰,写出来的服饰与人物特点及其职业或文章主题毫无关联就是大忌了。写人和记事常常会融为一体。要扣住中心去组织材料,可以运用对比,对比可以让人物的形象更鲜明;可以用环境描写来渲染,一切景语皆情语,用景物衬托人物心情而辅助彰显主旨。
二、横跨历史地理,打通学科联系
作文就如蜂采蜜,必须采了许多花,才能酿出甜美的蜜。初中生作文,光叮在几篇课文上或语文书上是很局限的。中考作文评分常要求深刻,换句话说,就是观点有启发性,见解独到、新颖,有现实意义,想问题稍稍深一些,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挖掘现象背后的意义和价值,在揭示本质的基础上,还应该进一步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其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或是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和结果,并总结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有一个同学写《神游大国》时,写到文化积淀时,写道:“途经黄河滩,震撼于眼前的雄壮。浑浊的黄河水奔腾不止,犹如一条苍黄的巨龙一泻千里。记得李白曾留‘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千古佳句,这波涛壮阔的浩浩河水,也许就是上天赐予的礼物。看那浊浪排空,可谓‘日星隐曜,山岳潜行,商旅不行,樯倾楫摧……’”写到疆域变化时,从日本陆续派出几十批“遣唐使”,开始全盘唐化,到了明朝,商人为利所诱,无视禁令,纷纷涌向日本贸易,使明朝对日本的海禁政策已名存实亡,惟有听之任之而已。接着直面现实,谈了的历史变迁,然后谈到最近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无视中国感受,最后,借用古诗吟道:“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神游大国,何时,我们才真的是雄健的国民?
在这篇作文的串珠中,我们隐约感到学生对历史和地理知识的积淀,真切地感受到祖国的沧桑巨变,铸就一个民族百年的梦想。
三、学会划整为零,感受作文快乐
从小学到初中,教师总是讲得太多,而学生动得太少,笔者在教学中,每周至少留两节课时间给学生自由读书。每天早晨背一句名言,记一个成语,每周背一首古诗,每月读一本好书,每月展示学生的书法和作文,这是把时间划整为零的方法。
在写真情实感的基础上,在学习课文时,常引导学生进行了单项仿写练习,单项访写练习形式多样,方法灵活,要求单一,学生在短期时间内即可完成,这是写作内容划整为零的方法,它或以写一段景物,写一幅肖像,或写一席对话,写一场景,进而逐渐达成写作目标的方法。如: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有关自然景物的部分,其中有绘色的、状形的、摹声的、辨味的,还有写形态的、写心情的等。我指导学生写我们学生经常去的楚秀园或校园等,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反映个性化生活经历,表达自我观点,同时要珍视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的独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