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垂钓翻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儿垂钓翻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儿垂钓翻译

小儿垂钓翻译范文1

[摘 要]以往的古诗教学大多停留在解意、诵读、体情、悟境上,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训练一直关注甚少。课堂教学一改古诗教学的传统方式,在初读质疑的基础上,安排“写准确”“写生动”“写全面”三个板块的综合学习,还原古诗原貌,再现古诗情境,丰富古诗意蕴,这样全面提升学生解读古诗的能力和素养。

[关键词]多层对话 写准确 写生动 写全面 表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7-011

【个性看点】

以往的古诗教学大多停留在解意、诵读、体情、悟境上,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训练一直关注甚少。本课用一节课的时间,以“训练表达”为纲,安排了“写准确”“写生动”“写全面”三个板块,辅以读、悟、议、评等对话活动,理解与运用巧妙融合,理解中有创造性的表达,表达中有个性化的理解。

【课堂重现】

一、初读与质疑

师:今天王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古诗两首》,大家都知道学习哪两首古诗了吧?听说有的同学都已经会背了。老师有点不放心,能不能读好呢?

生:能。

师:那我请一个同学站起来读一读。你来读。

(学生读)

师:每一个字都读正确了,请坐。你来试试。

(学生读)

师:读得很流利。能读得更有感觉一点吗?

(学生读)

师:再思考思考,怎样才能读出古诗的感觉。

(学生读)

师:好,都读得不错,但怎么样读好呢?我们等会花时间来探究。第二首请你读。

(学生读)

师:第二首有点难,是不是?读多了就会了。这个字跟老师一起写,该读什么呢?(教师板书:稚)

生:zhì。

师:一起来跟老师写。禾木旁,右边是什么?

生:隹(zhui)。

师:给这个字组个词,能组哪些?

生:幼稚、稚气。

师:这是说谁的?

生1:幼儿园小朋友的。

生2:小孩子。

师:所以说“稚子”指的就是小孩子。请你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读)

师:好!立刻就有进步,比之前好多了,请坐!谁再来读一读。

(学生读)

师:听出来了吗?他读得有点韵味了!有一种节奏感在里面。请坐!老师不问你为什么这样读,但相信这样读一定有你的原因。你来试试。

(学生读)

师:第一个字读什么?

生:féng。

师:不对,应该读péng,你再来读一遍。

生:蓬头稚子学垂纶。

师:哎,对了!刚才你在座位下面念得很认真,现在由你来读。

生:《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师:他不仅读了,还告诉我们这首诗的作者是——

生:唐代的胡令能。

【点评:初读,就是要准确,每个字要读准、读清。不着急,多选几个学生读,多表扬,多肯定,引导学生互相学习。在读准的基础上,要读出一点节奏来,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韵味来。】

师:同学们读得太好了,读得懂吗?

生:懂了。

师:都懂了?那不用我教了。(学生笑)一个疑问也没有?

生:“池上”是什么意思?

师:关注题目,好!

生:什么叫“垂纶”?

……

师:越问问题越多,好像什么都不懂了。(学生笑)好在不是大家都不懂,有的你懂他不懂,有的他懂你不懂。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或许就能懂;也可以借助辅助资料(主要字词的注释);也可以问别人。自己懂的教一教周围的同学,好不好?我们一起把诗的意思弄明白。

【点评:怎样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呢?先让学生自读,提出不懂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再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读、思、问、查去解决问题。对一些关键的字词,教师提前准备一下,整理一些学习资料,让学生各取所需,并且鼓励学生互相学习,这样远比一问一答或教师讲要好得多。运用阅读期待,等候学生自我探究,互相教授,汇报成果。这样的安排,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主动地与文本、与同伴对话交流。】

二、写准确

师:请拿出刚才所发的纸张,第一组看正面,把《池上》这首诗的意思写下来,另一组同学写《小儿垂钓》的意思。注意,一定要尽可能地准确反映诗的意思。(板书:准确。学生写)

师:写好的同学自己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是否连贯。注意,一定要准确。

(学生修改)

师:让我们看看别人怎么写,对照自己的,看是否写得准确。先说第一首诗《池上》,请你来读。

生:一个小娃娃撑着一艘小艇,偷偷地采了几个莲蓬回去。他不知道怎样才能没有踪迹,浮萍就从河中央铺展开来。

师:你来评价一下她的解释,是否准确?

生:好像准确。

师:有没有要修改的?

生:没有。

师:你写的和她一样吗?读给我们听一听。

生:一个小孩子撑着一艘小艇,偷偷地采了几个白色的莲子回去。不知道怎样把船走过的踪迹藏起来,水面上的浮萍被分成了两半。

师:你和她写得不一样哎!大家听出来了吗?

生:听出来了。一个说“莲蓬”,一个说“白色的莲子”。

师:到底是什么呢?

生:我认为都不是,“白莲”指的是莲花。

师:有可能。说莲蓬也有可能,莲子是指的那个小小的果实,似乎不对。你们觉得他们两个谁写得更流畅一点?

生:何政顺(第二个)。

师:还有谁和他们写的不一样,内容有些出入?

生:小孩子撑着一艘小船,偷偷摸摸地采了几朵白色的莲花回去。不知道怎样将船走过的踪迹隐藏起来,浮萍被一路分开。

师:“浮萍被一路分开”比“浮萍被分成了两半”表述得更准确。我们再来看《小儿垂钓》。你的手举得很高,就由你来读一读吧。

生:头发乱乱的孩子学着大人来钓鱼,身体侧过来坐在长满莓苔的石头上,周围的草掩映着他的身子。一位路人向孩子问路,孩子不知道路又怕吓跑鱼儿就没有回答。

师:你觉得他刚才说得好不好?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

生:我觉得小孩子不是不知道路。

师:很有意思!诗中有没有说不知道?

生:没有。

师:同学们再看这首诗,仔细看,诗中有没有说不知道,一定要准确。

生:没有。

师:诗中有什么?

生:借问。

师:谁借问?

生:路人。

师:路人问,对了!小孩子有没有说不知道?

生:没有。

师:那为什么刚才这位同学说不知道呢?你自己来说一说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因为孩子遥招手,不想惊到鱼儿,所以就说不知道。

师:那诗中的“不应人”是什么意思?

生:不说话,不答应。

师:那是不是不知道?

生:有可能知道,也有可能不知道。

师:是吧,我们只能说不答应,大家再看 “遥招手” 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遥招手”是让路人不要大声说话,免得吓跑那些鱼。

师:不要大声说话,那孩子答应不答应他呢?

生:答应。

师:孩子没有用声音来回答,却用动作来答应了。你们“遥招手”给老师看一下。

(学生做招手的动作)

师:你们这叫摇手。诗中是“遥招手”,诗中的“遥”是(板书:遥)“遥远”的“遥”。是什么意思?

生:远远地。

师:对啊,不是你们“摇手”的“摇”(板书:摇)。那“遥招手”,是怎样的动作呢?(学生做招手的动作)

师:小孩子招手想做什么?

生:想告诉路人不要出声。

师:还要告诉他——

生:走开,不要走过来。

师:不要让他过来?

生:招手是让他过来。

师:是让他过来,但是希望他不要大声说话,对吗?

生:对!

师:大家想一想,在这之前可能还有一个动作。

(学生竖起食指放嘴边,做嘘声)

师:是这个意思吗?小孩是希望路人静静地走过来,悄悄地告诉他。明白了吗?你们写对了吗?再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生: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子在河边学着钓鱼,他侧坐在一块长着苔藓的石头上,用小草遮住了自己。突然,走来了一位路人向这个小孩子问路,又向他招了招手,吓得小鱼都不敢应人了。

师:这里有没有说“小鱼不应人”呢?

生:没有,只是说“怕”。

师:看,同学们给你提了建议:不是小鱼不应人,而是怕鱼儿吓跑了。注意前面的一个“怕”字。谁不应人?

生:是小孩子不答应人,不是鱼儿。

师:看来要写准确还不容易,得注意每一个字、每个词的意思。大家把自己写的内容再修改一下。记住,一定要准确。(学生再次修改)

【点评:传统的理解古诗的意思都是读读说说,往往是为理解而理解,学生很难真正地走进古诗,准确理解诗句的意思。“写”变自由的口头表达为规范的书面表达,是更为缜密的心理活动,是与古诗进行最贴近的对话。“写准确”是为了还原古诗本来的面貌,还原古诗本有的内涵。古诗解读首要的就是准确,不仅在于字词的理解准确,还在于古诗描述场景的准确把握。诗中的“一道开”“遥招手”“不应人”等词,不仅要从字面上理解,更要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想象,以达到准确“还原”的目的。 】

三、写生动

师:通过同学们的修改,你对诗肯定有了更细致的理解。让我们来看看图,说一说这些小孩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1:很顽皮。

生2:天真。

生3:幼稚。

师:这些孩子让人感觉到很天真,很好玩,是不是?这就叫童真、童趣。(板书:童真 童趣)先看第一首,这个小娃娃有趣在哪里?

生:偷偷采了些白莲回去。

师:偷采白莲回。

生:不知道藏住自己的踪迹。

师:对啊,这就是小孩子的心态。第二首诗《小儿垂钓》中的孩子又有趣在哪里?

生:头发乱乱的。

师:农村的孩子,头发乱乱的,很好玩,很质朴。

生1:他学大人钓鱼。

生2:他用草遮挡住自己。

生3:怕鱼儿跑了所以就不答应路人。

师:我们刚才想到他有几个动作,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学生做动作:第一个动作竖食指,第二个动作招手,第三个动作耳边悄悄说话)

师:你们看到这些插图,是编书的叔叔想到的,其实未必会这样,可以是这样一幅图,也可以是这样一幅图。(出示几幅不一样的诗配画)总的来说,这两个小孩子都很有趣,刚才我们知道了诗句的含义,可是写得还不够生动。怎样描写这些孩子的动作、神态,才能将他们刚才有趣的一面展示出来呢?想一想,孩子会怎么偷采莲?神态又是怎样的?请你们继续写,想一想怎样将句子写得生动。

(学生写,教师巡视)

师:我发现写《池上》的同学遇到些困难,你能否加一些这样的语气词:“咦”“噢”“只见”“哎呀”“哈哈”,将这些语气词加在你的翻译中,我相信就更生动了。另外一组,老师没有文字给你,但给你一些图片,也许看后你就会有话可写了( 出示:QQ表情 )。

(学生修改)

师:写好了吗?请这位同学先来读一读,看看他是怎样将一些词语加上去的?哪怕是增加了一个也是进步。好,请你来读。

生:小娃开心地撑着小艇慢慢地向前进,偷偷地把几个白莲采回。不知道怎样把自己的踪迹藏起来,只见浮萍丛中就有了一道船划过的记号。

师:好!他加了四个词:“开心的”“慢慢地”“只见”“一道”。很好,在自己的基础上有进步。请你来读。

生:一个小娃娃撑着一艘小艇,向前慢慢地前进,偷偷地采了白色的莲子带回家去。他一路笑哈哈,不知道莲子该藏哪里去,着急得快哭出来了。浮萍就这样一道道的被小船分开。

师:哦,加了个“笑哈哈”,“莲子”有没有必要藏?这里需要改一改,他不知道藏的是船走过的踪迹。

师:我们来看看这边写《小儿垂钓》的同学们修改得怎样了。有没有人认为自己修改得很好了,愿意给大家读一读的?

生: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子学大人钓鱼,侧坐着身子掩映在小草堆里。突然,远方走来一个路人问路。他慌张地让路人过来并悄悄地告诉路人,因为怕鱼儿受到惊吓不理人了,所以就没有回应。

师:前面写得好,“所以就没有回应”删去。

生: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子在河边学着大人的样子钓鱼,侧坐在一块长着苔藓的石头上,用旁边的野草挡住了自己。突然走来了一位路人,向这个小孩子问路。只见小孩子先做了一个嘘声的手势,没有和路人讲话;接着他招了招手,让路人过来,在他耳边悄悄地告诉了他。因为小孩子怕鱼儿全都被吓走了,这样就钓不到鱼了。

师:怎么样?给她掌声!这就叫进步,请坐!每天进步一点点,我们就会进步一大截。学习就是通过这样的锻炼得以提高的。这就是准确、生动。

【点评:这里抓住关键的 “偷”“藏”等引导想象开去,通过富有创意的语气词和QQ表情图片出示等,改变了古诗学习只能“远远欣赏”的状态,打开了通向古诗深处的“幽径”,使诗的风貌和情趣尽显,与学生鲜活的生活更加贴近。学生思路开阔起来,描写积极起来,突破了二次修改的瓶颈。在这样充满情趣的实践活动中,诗里的生活场景“活”了,学生与诗人以及主人公的对话更热烈,语言文字的运用也“活”了。】

四、写全面

师:但是这样还不够,大家再想想,这个情景会发生在这个地方?可能是这样的,也可能是那样的。(教师出示几幅不同的荷塘图)如果我们能够把当时的环境写一写,那就能更全面地展示诗中的情境。你觉得这个情境可以写在哪里?

生:在开头。

师:你觉得在哪里写?

生:结尾。

师:结尾也可以。其实,中间未尝不可。在什么地方写不重要,关键的是要写出当时的情境,这样你就能准确地理解这首诗,还能生动地表达出作者的心情。好,尝试将周围的环境和你能想到的写进去。

(学生动笔练习。交流略)

师:刚才同学们的补充使古诗更加有情趣,更有画面感。然而,在古诗中这一切都不必说,也不需要说,或许根本就不存在,诗人留给我们的就只有二十几个字,我们只有静静去品味,才能聆听他们的心声,体会他们的情感,才能渐渐地靠近他们,但是永远无法完全走进他们的内心。我们只有靠近,再靠近。最后,我们再好好地品味古诗。可能当时只有那悠远的琴声相伴,让我们一起去靠近……(播放音乐)

生:《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师:同学们,我们只有这样静静地品、大胆地想,去感受古诗的韵味,才能学好古诗。下课!

小儿垂钓翻译范文2

一、粗读诗词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反复朗读诗词,他们自己会掌握一些基础知识。我国的古诗词意蕴深长,内容上蕴含深刻的哲理,形式上充满着美感,尤其是节奏美在朗读中最先体现,多朗读,能够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在初步朗读中,学生对古诗词会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并在此过程中培养一定的语感和对文字的感悟,甚至能感受到作者深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

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之间存在差异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因此,在粗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音。比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一句中的“衰”在现代汉语中念作“shuāi”,但是在该句中则应念作“cuī”。再比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中的“斜”在现代汉语中念作“xié”,但是在此应读作“xiá”。学生在最初的朗读中也许不能读出正确的读音,但是在朗读的过程中会意识,到如果按照现代汉语的读音则会造成诗句音韵的不和谐,即不押韵。遇到这种状况时,最好的解决办法是让学生粗略的多读几次,当他们能够体会到诗词的音韵美时,自然会选择古代汉语的读音。

二、精读诗词

准确掌握古诗词的读音后,就要了解这首诗的基本意思了。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课文都会配有注释,将重难点的字词解释出来,没有标注的部分基本为以前学过的知识,或是与现代汉语有相通之处。

例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雨后》,人教版的课文中设置了四个注释,分别是潋滟、空蒙、奇和西子。在这四个注释中,既有对词语的解释,又有对背景的扩充。所以,当学生看过注释后,了解到潋滟是波光闪动的意思,空蒙是云雾迷茫的样子,奇是奇妙的意思,自然而然能够明白“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含义,也能够将诗句内容用现代汉语说出来。因此,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一句一句的翻译,通过个人发言或小组合作的方式,也可以借助古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完成句子的翻译。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话语权,也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在精读诗词的环节中,学生还应该试着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作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通过一定的朗读技巧和方法以表现出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在确定一个感情基调的基础上,通过抑扬顿挫、重音、节奏等方式来表达情感,进而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实现最好的教学成果。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学生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诗词的内容与诗人的情感,这也是为什么课后作业中,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的原因。

三、研读诗词

(1)了解背景,体会情感。诗人在创作诗词时均在字里行间渗透了丰富的情感,体会诗词中的情感,首先要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创作时诗人的生活境况。

以“送别”为主题的古诗词为例,送别之情各有不同,有的是描述自己为友人送别的情形,有的是描述友人为自己送别的情形,有的表达的是离别带来的伤感,有的表达的是贬谪带来的壮志未酬……如诗人李白的《赠汪伦》,描述了友人以歌送友,表达了友人与自己深厚的友谊;而《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则描述了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以长江之水喻自己的绵绵情意,表现自己对友人的真挚情感。

在田园诗一类中,高鼎的《村居》、袁牧的《所见》以及胡令能的《小儿垂钓》都描写了孩童在田间玩耍的景象,不仅描绘出孩童玩耍时生动的神情,还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美好向往与对孩子的喜爱。

因此,在教授古诗词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创建情境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例如,在教授孟郊的《游子吟》时,可以通过播放相关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诗中描写的母亲的动作与神态,以及母亲对子女那种无法割舍的爱。

(2)研读词句,激发想象力。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想象力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古诗词向来以凝练、简短却情感丰富、意味深长著称,学生只有通过充分发挥想象力,利用作者使用的意象体会诗词所描写的意境,通过联想补充诗词中描绘的景象,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古诗词,有助于其日后的学习。例如,学生在学习白朴的《天净沙・秋思》后,脑海中应该形成游子在夕阳下落寞的背影,这样的想象将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诗描绘的情景及天涯游子的思乡之情。

(3)增强联系,改变意识。小学生的学习环境较为宽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是可以通过一些寓教于乐的方式辅助教学。例如,一年级所学的《咏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鹅的外形及在水中的动态形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画的方式将感受到的画面记录下来。再比如,白居易的《忆江南》中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一些魅力的江南风光的图片或是视频,让学生们真实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魅力,让他们由内而外地感受到诗人所描绘的景色以及诗人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古诗词的年代和背景与我们相去甚远,但是我们所具有的感情和思想是相近的,诗人通过短短几句简洁、凝练的诗句所表达的感情也是我们能够体会得到的。只要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古诗词中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必定能够找到共通之处,进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通过了解古人所思,传承华夏文化,对小学生的成长成才,是大有裨益的。

小儿垂钓翻译范文3

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诵读的目的不在于要求学生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所以,不必要求每篇都字字明悟,句句领会,只要学生大致了解主要意思,即“模糊解读”即可,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诵读积累上。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我们要利用儿童时期的记忆力,要求学生多背点经典诗文,不求甚解,但求熟背,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那么,如何使儿童在小学低年级阶段,饶有兴趣地诵读与积累更多的古诗呢?我认为可以采用这样一些方法辅助教学:

一、巧用绘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大都绘声绘色,情景交融,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好景画。在诵读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简笔画勾勒出古诗的情景,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古诗意思,便于诵读和记忆。如寇准的《咏华山》,引导学生诵读“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一句,简笔画勾出—— 一座高高耸立在群山之中的华山;诵读“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时,一边在华山之上添画太阳,一边在华山山腰画上朵朵白云。简单明快的线条,留给学生直观形象的记忆,学生读起来一定有滋有味。

又如骆宾王的《鹅》一诗,图画背景是一个两边长满绿树的小池塘,一只雪白的鹅正在水面上弯着长脖子朝天空叫,水下是清晰可见的红色脚掌有节奏地划动着,“绿”“白”“红”色彩艳丽,煞是好看。

像这样的古诗教学还有《江南》《独坐敬亭山》《敕勒歌》等,教师在作画过程中,学生逐步加深对字词、诗句的感知,同时因为动脑又动手,学生兴趣浓,积极性高,背诵起来,大脑中不由便出现了这样的画面,避免机械式的死记硬背。学生也由最初的“美感”到“喜爱”,由“喜爱”到“关注”,由“关注”到“诵读”,层层递进,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对古诗的领悟力。

二、借助故事

八九岁的孩子都喜欢听故事,而在古诗中,有许多是诗人所经历的一些事情,如果在教学时加以改编成一个富有情趣的故事,那么学生在会读的基础上,一定能理解古诗背后的道理。如在诵读《游子吟》一诗时,创设这样一个情景:有一天,孟郊要出远门,夜已很深,母亲还在油灯下为儿子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衣裳,衣裳千针万线,缝得密密的,生怕儿子回来太晚,衣服穿破没人补。第二天,孟郊上路了,他看到路边的小草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生机勃勃,心想:母亲的恩情不就像这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也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通过一边讲故事,一边诵读古诗,学生会觉得生动有趣。借助讲故事进行诵读的古诗还有《咏华山》《锄禾》《悯农》《江上渔者》等等。

三、再现情景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大多是抒情诗,有的是寓情于景,有的是情景交融,有的是直接抒情。吟咏这些古诗,可以给人以情的感染、美的陶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以情激情,引导学生具体感受作者的感情,引起共鸣。如教学《锄禾》一诗时,我给学生播放了这样一段录像:农民伯伯起早摸黑地播种、插秧,顶着烈日挥汗如雨地除草、松土、施肥……最后画面定格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上,无需过多解释,学生便能深深地体会到农民劳动时的艰辛和粮食的来之不易。然后又播放几个生活小镜头:一个学生将吃不完的馒头随手扔到垃圾桶里;一个学生将一大碗白米饭倒进垃圾箱;几个学生在田间放风筝,踩坏麦苗……看了这几个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小镜头,有的学生低下头露出羞愧之色,有的学生露出生气愤怒的神色。我说:看了这些情景,你想对这些小朋友说些什么呢?“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学生对浪费者也是对自己最深刻的教育。将这样两个生活情景带进课堂,学生的印象无疑是深刻的。无需太多时间,学生既能很快熟记古诗,又能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再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浪淘沙》时,用课件展示飞流直下的瀑布、一泻千里的长江、奔腾不息的黄河,这样气势磅礴的画面会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给心灵带来震撼。在朗读指导中,这样的图片、声音、音乐等多媒体手段的采用,对学生准确感受、记忆古诗非常有帮助。

四、问题引领

不管懂不懂,先让学生自由读诗文,因为一切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触” 。紧接着采用问答的形式帮助学生来快速地理解。如教学《小儿垂钓》时,我们引导学生用读诗文的形式来回答问题,反复诵读。问:“蓬头稚子”干什么?答:蓬头稚子“学垂纶”。问:“谁”侧坐莓苔草映身?答:“蓬头稚子” 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时谁“遥招手”?谁“怕得鱼惊不应人”?再如《登鹳雀楼》,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学生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诗人看到此情此景,又想到了什么?学生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通过联系古诗的上下文并结合图,让学生熟读自悟一些内容。在熟读的基础上质疑问难,学生能很快掌握古诗大意,从而快速记忆。

五、趣味读法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尤其要重视诵读,因为古诗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读古诗文所能变的花样是在读的方式上,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配乐读,或加手势表演读,或范读领读,或齐读默读,或个别朗读背诵, 或提问征答等。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从而也就能够更好地体会古诗的意义和感情,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经常听学生读古诗如小和尚念经,咿咿呀呀,拿腔拖调。其实古诗的语言极富音乐美,教师可以经常向学生传授一些朗读古诗的基本技巧,如停顿、重音、语速等,同时明确相对应的符号,如停顿“ / ”,重音用“ .”,延长用“-”等。比如旧版音乐教材中有一首歌《春晓》,旋律优美,便于吟唱。学完这首歌,许多学生情不自禁地将别的古诗也拿来唱,唱得不亦乐乎。

六、等级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