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材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材料范文1
基于中国计量学院材料化学专业的教育实践,在分析目前及今后本专业的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对材料类专业学生素质、能力等人才规格要求的基础上,对照政府和社会加快教学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迫切希望,我们充分认识到实践和创新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决定共同搭建分院专业培养学习能力的课程教学与培养实践能力的生产实验(校内综合性实验、自主创新型实验、模拟实验及校外实习等)两大平台,作为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载体。通过这两个平台的搭建,把材料专业学生培养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
2教学平台建设及管理体制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学院以“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指导思想,遵循认知规律,遵照由提高动手能力到培养创新思维的宗旨,对原有教学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除课堂正常教学外,搭建专业教学课程平台,实现教学课程资源网络化,促进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能力的提高。通过BB平台的课程建设,实现专业教学课程资源网络化。现在中国计量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推出了多门重点建设课程,例如《应用电化学》《材料表面处理》等,教师在充分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大多数同学,课上按教学大纲讲授基本要求范围内的内容;对于能够进行更深度学习、对课程某方面需要进行知识面扩展的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呈现更多的学习资料、相关文献、实验视频、应用软件、学习网站等,方便他们自主学习、加深知识理解;最终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现分层次教学,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及知识的巩固。教学网络平台的所有课程,将对本专业所有学生公开,方便他们对教学资源的获取及问题反馈。
3实验平台建设及优化
大学本科教育中,实践科研反哺理论教学是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学生只有通过充分的实验及实践,才能更有效率地促进理论知识学习,提高教学改革效果。目前,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实验平台的搭建及完善。
3.1实验内容的改革
首先,改变传统专业实验课程设置依附于理论课体系的横向模式,超越单门课程的范围,建立实验课程之间的系统联系,在原有实验课程的基础上设立相对独立的纵向联系的课程,形成纵横交叉的网状专业实验课课程体系,实现专业实验课程之间的纵向联系和贯通。其次,改变实验教学由单一课程和学生班级为单位的组织形式,形成交叉型的教学指导团队和兴趣型的学生学习团队。最后,根据实验教学内容,重新确定了基础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研究型实验4个层次结构。重点开发了几个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以及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现论和方法的实验。在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中,减少了验证性、分析性实验项目,增加了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
3.2依据功能实验室条件,实现资源共享
高校科研平台往往拥有大量贵重实验设备,根据仪器属性,可巧妙设计实验教学内容,综合利用仪器,充分发挥仪器能效。部分科研设备课充当实验教学过程的资源。学生通过学会仪器操作,能掌握仪器基本原理和简单维护知识,进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以后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大部分从事教学科研的老师,课余时都有自己的研究课题。对于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学生可以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甚至仪器设备熟练操作后,独立自主完成其中的一个实验环节,培养其科研的缜密思维及细致耐心、精确的实验操作能力等。目前,不少大三及大四的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承担了省级、校级、院级等科研项目,在综合利用实验室资源的条件下,获得了有效的实验成果,并在SCI收录的国际杂志及国内核心杂志发表数篇论文。
3.3实验管理网络实时化
实验管理过程中,可通过网络平台管理,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实验前、后的部分互动。对于学生来说,可在网上自主选择时段并预约感兴趣的实验项目,通过实验网络平成预习、学习、复习、提问等各项学习任务;对于教师而言,可以对实验教学的全过程实时监控,实现诸如学生网上分组、网上考勤、数据整理及分析、网上答疑等功能,从而使学生实验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效开展。
3.4建设产学研基地,促进学生社会实践综合能力培养
中国计量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化学专业,主要以高性能磁功能材料与器件、先进炭材料、材料表面处理技术、化学电源等为研究对象,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及生产中存在的各种关键性难题,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达到科研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目的。我院与企业共建校内产学研平台3个、校外产学研基地21个,建立了材料类基础实验教学、专业实验教学、工程技术实践教学以及课外创新实验教学等课外实践教学平台。近期我院又与绍兴康健精密不锈钢有限公司全面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中国计量学院——绍兴康健精密不锈钢有限公司磁性材料研发中心”,在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平台搭建、奖学金资助等全方位的合作,支持和激励大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在生产科研基地,要加强专业实践环节的组织和团队指导,让学生参与到协作单位实际的工程项目中,在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承担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和管理,让学生接触技术的核心,使学生通过实战锻炼掌握工艺创新技能。
4结语
教学材料范文2
1.混淆立体构成和综合材料构成的概念
材料构成了形体空间,决定了形体空间的色彩、肌理和形态,对材料的加工满足了人们的审美视觉要求。包豪斯时代对立体构成是极其重视的,在一定程度上对现代主义的设计理念产生了影响。而在现代艺术运动的观念和变革过程中综合材料的出现发挥了重要作用,使传统的美学审美标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也导致了在开展综合材料课程教学时,部分学生难以区分立体构成和综合材料的定义,进而使学生在操作课程设计方案时显得保守。笔者认为,立体构成是通过对各类材质的排列达到一定的视觉效果,而综合材料是艺术家通过对各类趣味材料的应用,展现自己的审美理念。另外,综合材料对“非理”之美是十分注重的,追求视觉上的反抗和冲突,强调人与环境、材料的融合与交流,对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的“荒唐”和“匮乏”进行深刻解释。
2.综合材料课程设置上的困惑
综合材料课程教学作为创新型课程,主要锻炼学生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质材料创设视觉空间,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综合材料教学的开展涉及艺术发展学、视觉艺术学和物质材料学,加之综合材料教学自身发展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对综合材料教学的设置构成造成困惑,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其一,教学大纲的条例性和规范性对综合材料教学的作业设计产生不利影响,如学生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受到观念和表现方法的局限性的影响。同时,学生难以拥有广阔的创作空间,无法产生多样化的风格。其二,综合材料教学的动态发展性与教师教学的矛盾产生不利影响,这是因为在长期的教学中教师难免会融入个人思维方式,对学生的视觉和知觉的敏捷性造成不利影响,使学生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往往保守、程式化和缺乏创新精神。
二、综合材料课程教学的内容分析
1.在布上材料上训练
以油画材料为主的西方绘画材料构成了布上材料,将油画材料视为综合材料是为了将其艺术领域所属的范围进行不断扩大和延伸。在综合材料教学中布上材料采用的多样化是自主行为的表现,是进行精神传达和观念推广的重要方式,如对画布、油画色、媒介物质的运用,以及对笔、刀、粉和胶的巧妙使用。为此,在进行布上材料训练时可以采取如下步骤:第一,对各流派大师的作品进行学习和研究分析,区分彼此的特点和差异,如对现代主义、印象主义、写实主义和当代艺术的学习;第二,从视觉和触觉对画布的材质进行感受,将画布的材质与表现手法融合在一起。
2.在纸上材料上训练
进行绘画的纸品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彼此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从视觉上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和精神感悟。在开展纸上材料训练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对纸的材质和色彩进行了解,然后对表现方法进行学习和掌握,因而在综合材料的纸上材料训练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个体思维意识对各种表现手法进行掌握,并通过不断的训练促进学生对材料的性能、质感进行再认识,实现在综合材料的运用中展现个性化。
3.在板上材料上训练
相比于布上材料和纸上材料,板上综合材料涉及的因素更加广泛,不仅包括各种石材,还包括各种金属。同时,板上综合材料是立体层面的,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厚重感、空间感和视觉效果,不要单纯局限于木板本身,还可以在平面成品、半立体板面和石板上展现创造意图。另外,在综合材料的板上材料训练过程中,教师要锻炼学生对多种材料的组合能力,创造出多层次的艺术形式,让学生在综合材料的学习中进行自由发挥和自由联想。
三、结语
教学材料范文3
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一定专业知识背景和基础理论水平,不同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教学内容和开课时间也不同,往往出现背景知识与本课程同时或滞后开课的现象,给学生学习带来一定困难。同时,该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对教师也是一种挑战,课程教学要求教师既要熟悉仪器机械构造原理,还要掌握不同测试仪器涉及到的多学科知识如光学、谱学、电磁学、热学、化学、晶体学、数学、量子学等,同时对材料性质、加工与制备方法也要有所了解[4]。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有很好的知识储备,还要将诸多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归纳总结出适合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同时也要了解材料科学的前沿知识和研究动态,引入新的测试理论和方法。因而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既要照顾不同背景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要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和改进理论教学:
精练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实践和实验中的应用紧密结合材料测试技术是一门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在课程体系中,实验内容应和理论内容一样受到重视。分析测试原理是实验和实践的基础知识,一般比较成熟,也比较枯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知识背景,在讲授时精练教学内容;测试仪器结构复杂,不同厂家和型号的仪器有各自特点,操作步骤也不同,而每类分析测试技术课时相对较少,因此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对实验仪器的构造与操作过程的介绍应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仪器资源进行讲解,而其它仪器学生在未来使用时只是一个熟悉的过程,不需要解释。教师在课堂上要多讲测试方法的应用,例如测试仪器的选择、常用的制样方法、测试条件的确定、测试结果影响因素、如何分析测试结果等,根据需要还可以增加新的测试方法的介绍。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把专业知识学习与解决未来行业问题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专业责任感,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专业探索兴趣和专业研究方法具有独特优势,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
适当删减教材内容并及时补充与测试方法相关的软件应用方面的知识材料测试手段种类繁多,所涉及到内容十分广泛,很难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不可能全部涉及到。我们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如专业设置、学生今后的就业方向、学院现有仪器条件等,选择合适的材料测试手段进行教学,又因为每一种测试方法还包括很多内容,对材料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这门课的目的在于能正确选择材料分析测试方法,并看懂或会分析一般的测试结果,而不要求仪器方面的精通。考虑到教学目的和学生的知识背景,我们课堂上应注重其基本原理和应用方面的教学,对仪器的构造、工作过程只做简要的提及,甚至让学生在课余自学完成。根据学生今后学习和就业的需要,在讲解各种测试方法的应用方面,主要介绍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些技术方法:讲解到X射线衍射时,主要介绍采用X射线衍射仪来获得衍射数据,其它方法不讲或简单提及;讲透射电镜样品制备时,主要介绍粉末样品和直接薄膜样品的制备过程,对采用复型方法间接研究材料微观结构的方法只做简单的介绍即可。这样的删减,减轻了学生负担,同时又能与实际应用联系更紧密,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随着计算机在材料测试仪器中的广泛应用,许多和材料测试方法相关的数据库或者应用软件也相继被开发出来,成为人们分析数据的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在教材中,这些内容提及的较少。因此教师必须及时地将常用的数据库或者应用软件加入到教学内容中,如讲解X射线衍射时,应加入X射线衍射分析常用软件Jade的使用以及PDF卡片查找方法。通过课堂上对这些数据库或者软件的演示,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是将该门课程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的体现。
教学与生活、科研和生产实际相结合,采用案例教学法优化教学内容材料测试技术是只有和实验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易于学生接受,能够灵活运用,因此需要实践环节的教学,但因为涉及的大多是大型仪器,只能由专门的教师负责操作,还做不到对大部分学生开放,并且本门课并非要求学生学会如何操作各类仪器,而在于让学生了解基本原理、学会测试方法的选择和测试结果的分析,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弥补这一缺陷。选择贴近生活的案例,比如在讲授红外显微镜时,可以讲解红外显微镜在案件侦破方面的应用,这个案例突出了红外显微分析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官能团定性分析和无损检测;选择和科研结合结合紧密的案例,利用教师承担过的科研项目中积累的经验和资料,对其中应用到的测试技术部分进行整理,提炼为具体的案例;选择和生产实际结合的案例,比如在讲授X射线衍射分析时,可以以水泥熟料的成分分析为案例,使学生在学校就能接触到生产实际,提高他们毕业后适应工作的能力。在全部测试方法学习完成后,选取一个综合性的案例,对样品进行化学组成、物相组成及粉体的粒度大小和形貌进行表征。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可以让学生学会选取合适的测试手段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5]。
教学材料范文4
才能真正意识到教师的神圣和艰辛。不付出汗水就得不到甘甜的果实。从第一次登上讲台到现在有苦、有甜、有烦恼、有欢乐、有付出也有收获。任教的前两年,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有走上讲台。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再加上自己在学生时代对老师的错误认识,认为老师只要随便看看书会讲课就可以了当在讲台上讲题面对学生的提问无法解答时,或者找不到适当的词,措辞不当时急的面红耳赤,心跳加速,总觉得台下的学生都在笑我不称职,不敢抬头面对他那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眼睛。更怕玷污了教师的名声以及教师在学生们心中的形象,为了使自己对得起人民教师这一称号,更为了学生那一张张可爱的笑脸,总是课前找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平时多听他课,找同年级的教师一起探讨,翻阅有关资料,把教材看懂看透,不敢有丝毫怠慢,哪怕的有一丁点不明白也要和老师们研究透彻,决不留一丝含糊,力争做到使用教材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课后认真听取同事们经验和不同见解,取长补短,不断自我学习中充实自己,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茁壮成长,也在不断地收获成功的喜悦!
百年树人”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工作,常言说:十年树木。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些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对待学生还要有朋友般的认知和友谊,更要有无私的爱心和宽广的胸怀”既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从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树立威信、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影响学生,使学生不断增长科学文化知识,懂得做人的道理。
对所有的东西都充满了好奇,面对的中学生。再加上独生子女较多,娇气霸道等各种不同的性格,这都是面临的问题。既不能对他太强硬,也不能太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能否接受,否愿意接受,学生开始学习的前提。只要学生对老师有好感,对所学的东西充满兴趣,学生就愿意学,学习才会有动力。有兴趣了再加以引导,大部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如果配合一些教具效果会更好,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不过在实验室中又没有,于是就想方设法就地取材,制作教学用具,这样既让学生动手又动脑,既体会了劳动的快乐也享受了成功的喜悦。这样的教具使用起来,学生的兴趣很高,掌握的知识更牢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与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教学任务大,现在新课改的教材内容多涉及面广。对此没有怨言,而觉得是一种锻炼学习的机会,感到这是领导对自己的信任而自豪。这六年来我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学校,放在教学上,为了把学生教好,每天坚持早到校,晚回家,做到这节课的问题不留到下节课,今天的事情不等明天做。因为我知道辛苦不会白费,付出总有回报!最近这几年我物理教学成绩在本学科中总是遥遥领先。这是学校领导和本学科同事帮助我结果,也是和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教学材料范文5
一、丰富的学习资源--让教学涂上生活的本色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执行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1.挖掘身边素材,让学生轻松学习。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与灵性。教师充分挖掘了学生熟悉的物品作为学习的资源,例如:出示“恐龙、鲸鱼、轮船、直升飞机”等大宗物品,让学生感受到用原来的千克作单位太小了,必须要用一个大的计量单位来表示,那就是“吨”;再出示“鸡蛋、奶牛、纯净水、绵羊”等小宗物品的重量,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估算或计算,深刻理解1吨的概念,最后再出示一组吨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马路的承载量、起重机的额定载重量、电梯的载重量等,把数学活动和生活应用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教者在尊重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和改造。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寻求最佳切入口,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了亲近感,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同在,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用。
2.运用生成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二、亲历过程,主动建构--让学生在体验中亲近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一描述,明确了小学数学的内涵,即数学是一种过程。数学的学习,应努力让学生亲历这一完整的过程。
然而,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偏重于学生“眼看、心记、耳听”的现象,孤立、机械地强化抽象概括,狭隘、生涩地解读方法理论,忽视了小学生“操作中体验、体验中感悟、感悟中建构”的认知规律,使数学逐渐变成一门被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是枯燥、乏味的课程。以前在教学“吨的认识”时,我们一般都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一袋大米重25千克,请学生算一算4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接着就得出1吨=1000千克,随后的任务就是做很多的巩固练习。从中显现出来的教学方式为:单纯观察----机械记忆----克隆模仿,这是典型的接受式的教学方式。
1吨是个既重又抽象的概念,如何能让学生在头脑中正确建立1吨的观念?本课可谓独具匠心。教师让学生亲历完整的数学学习过程,触摸数学鲜活生动的生命脉息,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得到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课堂中,通过学生的“猜测、验证、操作、感受”等活动,1吨的大小在学生不知不觉的体验中生成。
1、充分感知,建立表象
教学材料范文6
关键词:工程材料;案例教学;工程应用
基金项目:丽水学院课堂教学改革重点项目资助(“《工程材料》应用案例式教学的探索”,编号14KZ0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工程材料是机械类专业十分重要的学科基础课,该课程主要面向我校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为此开设了《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基础》课程。该课程工程材料部分主要包括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科学理论基础、热处理工艺、工程材料选用等四大部分,涵盖金属、陶瓷、高分子和复合材料等四大类常用工程材料,具有专业概念多、理论内容抽象的特点。学生普遍反映学习难度大、学习兴趣低,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差。工程材料又与后续的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课程设计等课程有很强的关联性,是培养装备设计技术人才的学科基础课程。但是从笔者多年指导本科毕业设计的经验来看,多数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在装备设计时,选材、用材上出现较多问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普遍较弱。
传统的工程材料教学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相关概念和理论,课上相关工程背景与工程应用实例介绍较少,课程教学方法较为单一,课程与后续相关课程的融合度较差。在本校2015年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后,专业课程教学学时普遍压缩,工程材料部分的教学课时压缩到24课时。基于以上现状及问题,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精简整合,同时也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以提高学习效果。从2015年开始,我们教学团队结合地方制造产业特色及教师科研成果,课堂教学融入案例教学,开展提高工科学生工程能力的探索。
一、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
工程材料课程以材料的四要素(成分、组织、工艺、性能)为主线,教学过程紧扣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以材料设计、应用为导向,强化学生工程观念,锻炼工程实践能力。为此,我们对工程材料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精简,减少了课程理论部分的讲授,同时根据产业发展的趋势,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在课时压缩的背景下加入了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复合材料等内容。工程材料部分的教学内容经梳理后,分为四个项目:材料性能、材料结构、热处理工艺、工程材料选用,教学过程按材料四要素串联各部分的知识点,教学实施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二、课程案例资源库的建设与实施
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案例式教学,构建了案例资源库,共计二十多个教学案例。案例的教学实施分为三种形式:一为引导型,利用工程案例导入知识点,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二为工程认知型,课堂知识点介绍后,引入工程案例或工程问题,以刚学到的知识内容来分析工程问题,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三为工程应用型,以工程设计应用为导向,结合所学知识内容,分析工程问题,提出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法。三种教学形式层层递进,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一例多用,逐步加强学生的工程意识。
以“泰坦尼克号的沉没”为例,此案例在教学中应用次数较多:在讲授材料力学性能一章开始时,即引入本案例,提出“为什么号称“永不沉没的轮船”首航时却沉没了”的问题,供学生自由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本章内容。当讲到冲击韧性时,再次分析此案例,从材料低温力学性能的角度解释轮船沉没的原因,加深学生对金属材料低温力学性能的理解。当讲到工业用钢时,又结合此案例,介绍钢中S、P杂质对钢力学性能的影响,从工程应用的角度提出一个假设问题,即“如果在寒冷地区采用碳钢作为工程构件,从工程设计的角度出发需要满足哪些力学性能?”,由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此工况下可能产生的失效形式,并寻求解决方案。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案例中引入了与失效分析相关的热点新闻报道,比如从今年SpaceX火箭爆炸事件引申到1986年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事故分析。通过这一案例分析,提示学生在工程设计时需要考虑材料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避免零件因材料失效造成严重的事故。在教学中还结合了教师的科研项目作为教学案例,如讲到表面处理时,以本地特色产业――直线导轨的热处理为例,介绍不同企业高频淬火、回火热处理工艺的差别,从提高产品性能的角度出发,让学生讨论在生产中如何设计直线导轨的热处理工艺,激发学生对工程实践的兴趣。
案例教学的实施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为了固化案例教学效果,通常在课堂上布置2-3个案例相关的问题或方向,学生在课后查找文献资料,深入拓展案例教学中的知识点,同时提交与案例相关的书面报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三、教学改革经验与效果
案例教学需要收集大量的案例资料,不仅要求任课教师熟练掌握工程材料课程内容,同时还要有比较广的学科知识积累,将案例与课堂教学知识内容融合,并且巧妙的设计案例教学环节,提升教学效果。通过教学改革的实践,我们教学团队不断积累、筛选教学案例,初步建立了案例资源库,后期仍需要继续增加案例,供学生课后练习使用。
采用案例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程中期调查结果显示对案例教学感兴趣的比例达到了79%。通过案例教学,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多,同时提高了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目前,案例教学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如何有效的组织案例教学需要进一步探索。
四、总结
在教学课时缩减的背景下,教学团队实施了案例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教学实施过程中结合图片、影像立体展现知识内容,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结合,锻炼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总结归纳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续探索以工程教育为目标的案例教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杜晓东, 李合琴,张学斌, 适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大学教育, 2014(02): 117-118
[2]钟涛生,付求涯, 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方法比较研究. 中国冶金教育, 2014(06): 14-18.
[3]李辉, 《工程材料及成形工艺基础》课程项目式教学的实施. 开封大学学报, 2013(02): 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