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心理学心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心理学心得范文1
心理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特别是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以来,护理工作在做康复指导的过程中结合患者的病情,深入浅出地讲解疾病相关的知识。解除患者缺乏对疾病的认识而产生的焦虑和忧郁。主动介绍住院环境、主管医师和责任护士,通过我们的自身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启发诱导、暗示影响患者,鼓励患者战胜疾病。
心理护理有利于开展系统化、整体化护理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它要求护士不仅要严格遵循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及时准确地执行医嘱,还要全面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情绪变化,性格特征和生活社会经济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对患者要有同情心,态度要热情,和善对每一位患者,要根据临床经验,从中发现患者的心理障碍,了解疾病的来源,为医生提供诊断治疗方便。对住院患者都要按照护理程序,全面系统地护理,同时必须把心理护理贯穿于整体护理中,才能发挥良好的作用。因此,我们的护理不仅关注患者躯体上的疾病,还要探讨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及诊断治疗中的作用。 心血管疾病是由于多种致病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心理因素起到重要作用,对心理问题进行分析的目标,是为了有效地应付健康问题和日常的生活要求,是为了能够承受治疗所带来的压力,保持病人达到最佳心身状态,所以提出如下针对性护理措施。 国外对心脏监护病房(CCU)病人的研究发现,至少80%病人有不同程度的焦虑、58%出现抑郁情绪、22%产生敌对情绪、16%表现不安。这些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发展又起着重要的作用。 焦虑情绪主要是由于担心突然死亡、被遗弃感,和各种躯体症状的影响等。在入院前三天最为明显,严重者甚至出现情绪混乱。因此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抑郁情绪在入院第三到第五天逐渐明显,成为病人的主要情绪特点,其持续时间比焦虑长。 经济条件、年龄和其它有关的因素包括种族、受教育程度、精神病史、原来心脏状况,和CCU特点等,都能影响急性期心梗病人的心理反应情况。 临床上,病人面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事实,首先采用的心理应对机制往往是否认。这时病人努力否定或低估疾病的严重性以降低焦虑反应水平,同时可伴有对疾病信息的不关心或不能很好的配合治疗。
在CCU,由于病人突然处于一个陌生环境,病人易产生自我意识丧失感。为了适应CCU环境和应付疾病,病人常常采取一些心理防御机制。最普通的是否认机制;也有的病人以轻躁狂即以过多的躯体和精神活动来对付应激。因为有否认倾向的病人,对康复期的指导、运动锻炼的合理安排和各种不良行为的改造计划等医嘱往往不肖一顾。护士应耐心解释疾病的重要性。 曾经有我所管的一位心肌梗死的患者在导管室做了急性介入术后入了CCU,我告诉患者要绝对卧床安静休息,结果患者烦躁加上术侧肢体憋胀,血压达168、97,发现患者过于紧张,与患者沟通后才明白 ,他邻居就是由于心梗才不在的,所以他非常害怕,我向他讲解有关病情的知识和成功治愈的案例,只要你能放松心情配合医生和护士,你的病肯定能治好。患者听后露出笑容,在监护室治疗7天后病情平稳转到普通病房,前几天出院时专门过来找我,感激我给他战胜疾病的信心,看着他走出医院的大门,我也有一种欣慰的感觉。
管理心理学心得范文2
“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正在强势取代管理历史上“以物为本”和“以资为本”的管理方法,而百年来林林总总的管理书籍却未能为饥渴的管理者提供人本管理的盛宴。人本化的管理就像一座崭新绚丽的魔术舞台,心理学就是这个舞台镁光灯下唯一的主角,接下来我向大家展示几个心理学在管理中产生神奇效应的魔术般的秘密。
谁记住了我的名字
上个月给北师大ZH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修正网站,耗时了一个多月总算基本完成,发给中心主任审阅,主任三天后只回复了我一句话的修改意见:“把我的照片换一张,网站上那张太旧了。”就像这个主任一样,我们所有人都无一例外的有不同程度的自恋倾向,格外关注与自己有关的事情。我们的照片、名字、经历都是自我组成的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可以轻易的在冗杂海量资料里,迅速找到自己就不足为奇了。
与此背道而驰的是,企业的组织化制度化管理当中,往往倾向于给每个人一个冰冷的编号或生硬的代码。如果你拨打客户热线,你会听到客服人员的数字编号,以便你在问题处理中方便联络接洽和对客服人员进行满意度评估。可恰恰正是这个看似便捷的编号起到了去个体化、去人性化的导向作用,导致投诉者不会把客服人员当成一名有独立人格的人,以至于沟通中缺乏必要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事件未得到满意的处理时,会更加肆无忌惮地进行无礼斥责。
同样,在企业内部,倘若上层领导能叫出员工的名字,对员工来讲就是一种关注和认可,更是一种无形而温暖的激励。既然员工对自己名字、照片、相关事件和关系如此重视和在意,那么作为管理者只要稍加留心,记住你手下员工的名字、生日,了解性格特点和爱好,并在日常管理中运用这些因素,如直呼名字,生日祝贺短信,照片上光荣榜,甚至重要节日给员工家人的信和礼物,年终嘉奖大会邀请优秀员工家人参加,就一定会令员工觉得被关注、尊重和重视,激发工作热情,产生良好的情感效果,同时,一定会使管理者在员工心目中更具有影响力,提升人本管理的领导能力和团队执行力。
忠诚来自于受益更多的一方,还是付出更多的一方
关于忠诚,需要从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起。二战期间纳粹肆意屠杀犹太人,有一位多年生活在德国的犹太商人希望自己的两个儿子可以顺利逃往美国。于是想找生活在本地的德国人朋友协助两个儿子脱离险境。由于事态严峻,老商人叫来两个儿子和他们商量,应该找谁帮忙更可靠。在所有的朋友当中,最后锁定了两个人。一位是在犹太商人早起创业时曾经帮助过父亲的德国中学老师,一位是多来父亲一直资助的德国律师。老商人最后决定让两个儿子一起去找中学老师。哥俩在去的路上,弟弟改变了注意决定去找律师,他不同意为什么父亲让我们去找一个普通的中学老师,而不去找资源更好更富有且多年得到父亲恩惠的律师帮忙。事情的结局是中学教师百般周折最终协助“哥哥”逃离了德国,而律师却担心被牵连偷偷的举报了“弟弟”。老商人在得知了消息之后黯然神伤的讲了一句话:“忠诚往往来自于付出更多的一方”。半个世纪以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西奥迪尼在自己的研究中再次验证了这一说法,并称之为:“承诺一致原理”。
我们当对一件事情有所付出之后,就相当于做了一次承诺,而且随着我们付出的越多承诺的压力就越大,促使我们后续的行为和先前的承诺保持顽固的一致。夫妻两个人感情破裂,谁更不愿意走向离婚?回答是女人,错了。专业的回答应该是付出更多的那一方,只不过大多数情况之下,女人倾向于觉得自己的青春年华弥足宝贵罢了。回到企业组织的管理中来,你不难发现,管理者在进行员工忠诚度企业文化培训的时候,总是主观臆断的强调企业为员工付出了多少,要求员工要培养回馈的态度并提升对企业的忠诚度。实际上,类似的宣贯往往适得其反,正确的做法是要告之员工,你已经为公司付出了汗水、青春、专业且卓有成效,接下来还需再接再厉将会实现你与公司的共赢。后者,才更能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对公司的责任感,减少离职率和对公司的负面评价。
组织中我们更愿意相信小道消息
假如你有三种渠道可以获得上级领导的一次口头表扬。第一种情况,领导将你请到他的办公室,他端坐在大班椅上郑重其事的对你提出表扬;第二种情况,领导在下班后的私人时间里给你打电话,信誓旦旦的对你的工作给予肯定;第三种情况,领导没有亲口和你讲,而是你在食堂吃饭的时候,一位同事凑到你的跟前来和你说,刚刚和领导一起出差回来,而领导在路上提起你的时候,对你赞不绝口。请问哪一种情况对你更有所触动,或者哪一个你更愿意信以为真。通过以上的描述,我想你一定会坚定的回答是第三种,没错了,组织中我们更愿意相信第三方传达的小道消息。
越是在正规化等级森严的组织中,第三方的信息就愈发凸显其中立客观的价值和态度,越具有趋真性。因为在多人的群体社会中,我们得到真实信息的机会就会更低,我们倾向于认为信息是有层级的并且有一定的保密原则。另外,在组织中,信息的获得会直接影响员工的切身利益,每个人都有保护自己的天性,避免信息不对等而带来的损失。尤其是当谣传以后被证实是确切资讯的时候,这种自我保护的意识得到了强化(而且,多数情况下,我们选择性的记住了小道消息正确的事件,更何况小道消息又往往是正确的)。这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咨询小报和八卦新闻传播的速度是如此之快的原因了。一方面管理者在公司中要着力创建“桌面文化”杜绝以讹传讹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小道消息的渠道,将管理者希望传达的信息有效的散播到组织中去。
无论你是管理者还是员工,心理学在管理中的应用都可以正面回答你的困惑,同时给你的管理实践以科学有效的指导,而且每一个建议都扎扎实实的落定在行为操作层面。
如果有兴趣,你还可以继续思考“在团队合作中,每个人是付出更多了,还是更少?”、“选择中,我们是更乐于得到,还是更恐惧失去?”、“为什么我们常常觉得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提升销售业绩,我们是应该先推荐贵的,还是先推荐便宜的商品?”、“人际关系怎么才能平衡发展?”、“竞聘发言的时候,你应该第几个出场?”等等。
管理心理学心得范文3
关键词:独立学院 学生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 模式创新 学生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060
针对我国现有教育体制的情况,社会上出现了技术性实用人才培养的空当。同时,这也是当前独立学院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与挑战。我国的独立学院是由国有普通高校和社会民有机构合作办学而创立的民办学校,其在办学和管理上是相对独立。我国自有独立学院以来,它对于社会人才的培养是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的,主要表现在学生思维活跃、社会实践能力强、情商高、主动积极要求进步等方面。独立学院,是对高校模式改革与办学机制的一种大胆尝试下的产物,是一种新兴的办学模式。独立学院要想有自己独特的品牌,就必须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一套适合自身办学模式和体制的管理模式,进而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第一线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充分发挥独立大学的办学特点,以“应用”为主旨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学生的应用型技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独立学院不能沿用所依托的公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而应该针对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探索自己的管理模式。
1 针对自身特点,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高校,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教育机构的一贯优良传统。保证好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我们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对于独立学院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刻不容缓的任务,我认为针对于独立学院的生源特点,应认真做好以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一,独立学院应多开展“文明办校”、“创建校园文化”等主题活动。学院教师应多组织学生参加类似的主题校园活动,从而培养学生了解学校、热爱学校,自发的创造文明校园,净化校园环境。真正的培育独立学院的自有文化,提高自身的大学形象,使之精神不断的传承,发扬,周而复始。
第二,积极开展各项专题的爱国、爱校教育活动。在活动中使学生汲取养分,从而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优良的生活作风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第三,在学校内部建立学生工作的信息网络。在信息化发展如此快速的当代,就迫使我们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广播、校报、讲座等各种媒体,做好本学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网站为平台,通过充实网站上的学生管理方面的内容,完善学生管理工作的建设和改革,发挥网络传递信息的快捷性、及时性、互动性的特点,让学生在了解学校日常功能工作情况的同时,也让学生管理工作者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从而及时的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应不断加强对网站、论坛、贴吧的规范和管理,从而把学院中的正能量传播到广大的师生中去,要正确的引导网上舆论,同时加强学生工作者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为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及时答疑解惑,正确引导,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第四,当今,对学生管理工作者来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越来越重要的一项工作。针对独立学院的特点,我认为更应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成绩不高,学费相较公立院校又高出很多,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比普通高校大。独立学院应通过心理讲座、心理健康的宣传活动、心理健康测试等手段,做好大学生的日常心理咨询工作,建立和完善学生个人心理健康档案,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
2 针对独立学院办学宗旨,学院应转变自身办学理念
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我们要意识到“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服务的理念要贯穿于学校教育和管理中,这样才体现出学校的管理者和服务者的双重身份的需要。另外,学生工作要在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上、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上,展现学生自我的舞台上踏踏实实工作,认认真真为学生谋利益。
3 建立健全独立学院自身行之有效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
独立学院要着重培养大一、大二学生的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要从大一开始杜绝迟到、早退、旷课、夜不归宿等现象,不断完善学院自身的规章制度,从而在制度上达到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其次要发挥辅导员和班主任的日常管理监督作用,促进学生养成自身良好习惯。坚决阻止不良习惯的形成和蔓延。为此,我们学生工作管理者应从学生一进校就下大力气抓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4 建立一支过硬的适合独立学院自身特点的班主任队伍,切实做到尽职尽力
根据独立学院学生存在的特点,必须建立一支专业性强,有责任心的班主任(或辅导员)队伍,针对学生专业方面、生活方面、心理方面进行辅导和教育,班主任(或辅导员)工作是学生工作的基础,班主任(或辅导员)的工作水平高低决定着整个学生管理工作的优劣。因此,独立学院在选拔班主任(或辅导员)的过程中,应该对其专业性放在首要考虑之内。
5 独立学院应根据自身专业特点,积极开拓就业渠道,树立学生正确的就业观
现今大学生在就业大环境中很难正确定位自己,所以普遍存在就业期望值过高的现象。作为学生工作管理者,必须在平时做好学生的就业观念引导工作,帮助大四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形势,形成理性的就业观念。独立学院也应不断的了解社会环境,针对本学院培养的专业性人才在社会上的就业形势,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技能,输出适应社会就业大环境的有自己学院教学特色的人才。
管理心理学心得范文4
脑血管疾病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也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社会问题。该病患者有一般健康人的心理特点,也有其特殊表现[1]。为增强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本文对部分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状态与健康人进行了对比分析,以便了解掌握患者的心理特点,有目的地制定心身护理措施,使患者更好地康复。
1 资料与方法
随机选取51 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男32 例,女19 例,年龄56~85 岁,患者均确诊为脑血管病。同时随机选取51例身体健康者为对照组。年龄和性别构成与患病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汪向东[2]、王田福[3]的标准进行评定。
2 结果
本组51例,孤独14例,焦虑28例,怀疑8例,敏感16例,悲观10例,绝望6例。对照组51例,孤独9例,焦虑2例,怀疑1例,敏感5例,悲观1例,绝望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脑血管病患者与健康人心理状态明显存在差异,患者的孤独感、焦虑感、怀疑感、人际关系敏感、悲观感、绝望感6个方面均显著高于健康人,大多数患者都同时具有两个以上心理状态。
3 讨论
脑血管病是由于多种致病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心理因素起重要作用,对心理问题进行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应付健康问题和治疗所带来的压力,保持患者最佳心理状态。对脑血管患者应采取整体心身护理方法。
3.1 孤独心理 是以苦闷、寡欢的情感与心境为代表症状。患者离开亲人来医院进行住院治疗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急性期患者须卧床休息,从热闹繁杂的外界来到安静的医院,接触的人少了,亲属朋友由于多种原因不能常来陪伴,患者心理上常会失衡,产生孤独、抑郁感。护理方法应以热情、和蔼、关心、帮助为主。患者人院后护理人员要热情接待,语言和蔼可亲,主动向患者介绍病房环境,使患者很快摆脱孤独感,对我们所做的一切放心和产生安全感,从而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患者躯体疾病的康复。
3.2 焦虑心理 一般指那些烦躁不安、神经过敏、紧张以及由此产生的躯体征象,如震颤。初次来院的人不了解自己的疾病性质和预后,会产生期待性焦虑。对一些常规检查和治疗的手段与方法不信任,认为会对自身造成伤害,高度焦虑,可增加生理或心理负担,从而对治疗产生不良影响。护理方法以鼓励、关心、爱护、解释为主,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坚持服药,多向患者进行耐心解释,及时向患者传递治疗效果,分析感受,增强信心,解除焦虑。
3.3 怀疑心理 指无根据地猜测意断自己的病情、治疗方法和其他事情。这类患者对自己所患病症持怀疑态度,服药时怀疑自己的病无法治疗,表现在做各种辅助检查时不积极,认为检查结果不可靠,认为医护人员在隐瞒自己,因而表现为消极抵触情绪。护理人员应主动关心,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实施有效的心身护理方法。生活上多关心患者,多向患者分析病情以及治疗目的。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自控和自我调节能力,变怀疑、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
3.4 敏感心理 包括人际关系敏感和情绪敏感。前者指个人自卑与健康人相比时更加突出,在人际交往中心神不安。后者指患者感情脆弱,思维单纯幼稚,有“童心复萌”的表现。这类患者在人际交流中有强烈自我意识与消极的期待,如对别人责备求全,感到别人不理解、不同情自己。这种情绪对患者身心影响很大,时而脾气暴发,烦恼、激动、摔物、与别人争吵,不易控制。对这类患者需要调整好他(她)们的情绪。具体方法是维护患者的自尊心,耐心、体贴、理解患者,用诚恳的态度、亲切的语言抚慰患者,将良好的护患关系建立在最初的信任格局之中,让患者体会到相互信任所带的愉快情绪,改变其原有思维,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3.5 悲观心理 由于脑血管病患者多为老年人,机体各种功能都有所衰退,加上该类患者常伴有肢体活动障碍,病情恢复较慢,患者情绪不稳定,对病情能否治好失去信心。表现在原有疾病基础上,自述躯体不适感加重,并多伴有失眠、食欲欠佳、精神差。护理方法以关心、疏导、体贴、爱护为主。护理人员应耐心倾听患者诉说自己的病情,从爱护患者的角度多安慰患者,主动关心患者的生活,鼓励患者坚持治疗,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并指导患者如何配合治疗,使这类患者改变悲观失望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
3.6 绝望心理 指对病情有所了解,顾虑极多,认为治愈无望,从而失去治疗信心。此类患者多见于知识阅历比较丰富或对医学有所了解的中年知识分子或老干部、老医务人员。患者住院时间长,病情反复发作,加之患者对病情和预后有所了解。家人与子女亲友体贴关心不够,从而丧失了坚持进行治疗的信心,产生了绝望感。表现为沉默寡言,极度消沉,拒绝打针服药,甚至有自杀念头。护理方法以关心、帮助、安慰、激励为主,多与患者谈心,与患者分析病情和预后,做好心理安慰,促进患者的心理转变,从而积极配合治疗。
除以上针对不同心理状态,实施不同心身护理方法外,还应加强环境、饮食、并发症、肢体功能锻炼及语言锻炼等护理。
4 小结
脑血管病患者,病后心理状态均有明显改变,所以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必须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建立可行的整体护理方式和方法,寻求疾病康复的心身护理措施。以上的护理措施就是通过对患者在心理上进行安慰、支持、理解、保证、疏导以及身体、环境等方面的关心帮助,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皇甫恩.护理心理学.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74.
管理心理学心得范文5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 研究 热点与重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4-0018-01
一 新形势下管理心理学发展的方向
管理心理学于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正式诞生,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著名心理学家莱维特首次提出。他首次以“管理心理学”命名出版了他的专著,而之前都是以“工业心理学”命名研究心理学的著作,将工业心理学更名为管理心理学,标志着工业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也是对工业心理学的有效突破。管理心理学主要研究工作环境中个体、群体和组织等层面的人的行为以及其影响因素,管理心理学强调人的因素在管理环境中的作用,这种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为:领导行为、管理决策、组织变革与发展、团队建设、沟通、激励和跨文化管理等诸多问题,要求能从个体差异的角度研究职务分析、人员选拔、培训、绩效评价和薪酬分配等理论和方式。在全球竞争不断加剧的社会形态下,在经济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和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的背景中,管理心理学需要得到不断的发展,需要不断研究新问题,在物质资本作用不再突出,而人的因素作用不断加大的情形下,人力资源已成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只有把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好,才能在科学管理和决策中促进社会更快地发展,管理心理学需要不断提供人如何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知识,不断研究新的管理问题中的心理问题,才能有效适应形势的发展,不断促进人自身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二 管理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1.研究组织变革
20世纪90年代以后,组织变革已成为全球化经济竞争中管理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组织变革的因素很多,主要是科技的发展带动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促进社会心理的演变,社会组织只有在不断的变革中才能获得一种动态化的平衡。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对企业重组、进行战略管理、跨国公司或是国际合作企业管理的研究成为社会研究的重要内容,管理心理学也开始从对个体理论研究的层面转化为对整个组织层面的研究,只有从整体角度考虑问题,才能使企业进行有效的机构调整,进行科学的管理决策,提高员工适应性,实现跨国公司管理组织文化的发展提升。
2.研究领导行为
管理心理学要研究领导行为,通过对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所采取的领导行为的研究,以及对不同领导行为对职工不同影响的研究,有效发展领导行为理论。虽然在领导行为研究领域出现过不同的理论,但目前最有代表性的是费德勒提出的认知资源利用理论。这种理论强调,决定领导成败的关键因素是认知资源的利用条件,在组织变革中,管理决策因素是关键,对于组织结构的挑战,具有很大的影响。目前,研究领导行为比较重视在决策和判断中所采取的认知策略和判断决策问题,分析不同背景下的决策模式,研究权力结构,研究参与体制,研究如何加强决策技能的利用。
3.研究激励问题
管理心理学是在研究激励问题的基础上诞生的,激励问题是研究最多的领域,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所谓的激励,就是激发人内在动机和活力的各种内部或外部的刺激,使人能始终保持兴奋状态,促进工作成效的有效提升。近年来,人们对激励理论的研究没有很大的突破,而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和对工资报酬制度的设计依然有很大的实际价值。公平理论提出,要对职员进行工资报酬分配时要重视合理性和公平性,使之能获得公平感,这对职员工作积极性的发挥有着重要意义。影响职员工作积极性的更大因素是相对报酬,也就是受到他人收入和自己收入相对比例的影响。
三 我国管理心理学研究的重点问题
我国管理心理学是在借鉴西方的基础上,在1979年正式诞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工作动机与激励理论、工作态度与价值取向、领导心理与行为、管理决策与组织变革等方面都进行了系统而有效的研究,获得了有效的发展,但目前还处于探索学习时期。
我国的管理心理学由借鉴而来,但这种借鉴而来的理论与我国的国情有一定的差距,研究管理心理学要不断调整研究方向,不能全盘西化,要能面对中国现实问题,面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及经济政治转型发展的新情况,创新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向,探究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研究内容,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中国特定管理问题的分析上,在中西对比中,努力探索适合我国管理心理学发展的理论经验和研究方法,不断主动追求个性化研究,使我国心理学研究得到有效发展,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经济政治发展服务。
总之,管理心理学在当今社会上的价值是显著的,对于经济发展,全球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借鉴西方的管理心理学理论研究时,也要能依据中国国情,创新自己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这样,才能促使中国管理心理学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管理心理学心得范文6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企业管理;运用分析
一、当前企业管理新形势及管理心理学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企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在2016年12月14日至16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在深入改革的过程中,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竞争力,就必须全力以赴地深入实际,提出可行性的管理办法并予以实施。“互联网+”使实体企业纷纷将经营管理与网络挂钩,企业的管理也日趋复杂,不仅涉及生产和销售的管理,还要涉及财力、人力、物资、售后等一系列的管理;而贯穿这一系列管理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则是对人的管理。人才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和核心,只有合理管理好人才,才能保证生产、销售等“一条龙”的良好效益,不断促进企业向前发展。而管理心理学的运用,恰好是针对人才而量身打造的一种可行的方法,它通过研究人的心理活动,使个人的需要和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从而达到互惠互利、共创佳绩的局面。因此,运用管理心理学的理论,结合企业的实际经营而制定出相应的管理策略,是非常重要而且必须的。
二、管理心理学的概念阐释
在百度词条中,管理心理学的定义是一种把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分析、说明、指导管理活动中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工业心理学分支,是研究组织管理过程中人们的心理及行为现象、心理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在水所著的《管理心理学》(第五版)中,管理心理学被定义为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他认为管理心理学是用管理学、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伦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原理,以研究人的心理行为和人际关系、人的积极性为对象的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实质上主要是研究人的行为激励问题,探索人的心理活动,通过激励人心和行为的各种途径与技巧,达到最大限度提高效率的目的。还有的解释说管理心理学就是运用心理学理论,将组织中的人作为研究对象,把握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心理活动规律,从而达到对组织中的人进行管理的目的。各种定义虽表述形式不同,但归纳起来其实质都可以浓缩为一点--那就是以人的内心活动为研究重点,为了管理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努力;在企业管理中,就表现为对管理者和员工进行充分了解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的人群,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方都能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管理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1.管理心理学是管理者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
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人的发展,企业的管理从根本上来讲还是对人的管理,人本管理逐渐成为当代企业所追求的方式。如今我们大力倡导企业文化,核心就在于营造和谐而又充满激情的氛围,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他们紧紧团结在企业周围。人之所以复杂多样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思想,而掌握好人的心理,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是管理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对于企业中扮演决策和计划角色的管理者,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将管理心理学的专业知识结合企业实际加以运用,是当前企业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
2.管理心理学是企业职工赖以生存的摇篮
任何人都渴望被理解、被尊重、被认可,尤其是基层一线的员工们。企业若是能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艺术,运用管理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在深入了解每位员工的基础上,分析他们的心理和行为,站在他们的角度看待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的方案,并贯彻执行到企业的实际管理中去,就会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当企业职工得到内心的满足,就会更用心地投入工作中去,切实做到“要”到“我要干”的态度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个人的潜能得以挖掘,价值得到体现,生命得以充实。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可以说管理心理学是企业职工赖以生存的幸福摇篮。
3.管理心理学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有力保障
企业发展的活力源于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他们的主人翁地位得到保障,物质和精神得到双重满足的时候,其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充分彰显出来,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内驱力和创造力,为企业谋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企业保持持续的生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运用管理心理学,建立符合企业发展的管理制度,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促进企业高效运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管理心理学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是一个企业长远发展、立于不败之地的有力保障。
四、管理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1.合理用人,让金子发出应有的光芒
优秀的管理者通常都有敏锐的洞察力,他们通过管理心理学的应用,善于发现人才,并且秉持着任人唯贤的原则,拥有一颗爱才惜才的心,他们学会揣摩对方心理活动,客观公正地给予评价。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有些单位用学历作为新录用人员的第一道门槛,于是高分低能的“天之骄子”屡见不鲜,企业的新鲜血液也只是空有其表,而把真正有能力有担当的人才拒于千里之外,这是非常不理性也不科学的做法。知识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能力的高水平发展,但不能完全预测将来个人综合能力形成的方向,也不能保证个人未来会达到的高度。能力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其侧重点必定不同。通过管理心理学的思想理论,研究不同群体、不同个人的性格、气质、期望、心理活动、思想价值等特征,用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把不同的员工放在合适的、也适合他的岗位上,将恰当的机遇赋予恰当的人选,充分运用他们擅长的知识和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其内在潜力,发挥出无限正能量,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人之长已成为亘古不变的真理。因此,企业应善于发现员工的兴趣所在,人力资源管理者要善于观察,发现不同员工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合理安排岗位职责;同时,还要学会倾听基层员工的心声,打开沟通渠道,确保高层管理者能接收到最底层的信息,如通过公开邮箱,提供面对面交谈的方式等,保证信息沟通顺畅。在了解到真实想法之后,可提供自由选择岗位的机会,通过企业和职工之间的双向选择,让人才匹配到最合适的岗位上去,确保“事得其人、人适其事、人尽其才、事竞其功”的理想局面。
2.善于育人,使栋梁之才不断向上成长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人的一生,从最初的家庭培养到后来的学校培养再到社会培养,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的阶段。对于企业来说,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也仍然任重道远。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才资源如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样,随时面临着更新和换代,优秀人才正常流动,有进有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也能高能低。企业要想使优秀人才引得进、管得好、留得住,就需要运用管理心理学的科学方法,结合员工实际情况,摸索出一条合理的育人之路,畅通流动渠道,使职工年轻化、专业化,打造一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优秀队伍。在管理心理学中,有一种理论叫做双因素理论,又称“激励保健理论(hygiene-motivationalfactors)”,它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该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激励因素,二是保健因素。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因此,管理者要想使员工发挥最大的潜能,就需要采取多样化、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激发出员工的责任心与进取心,在发展培养员工的同时,谋得企业的利益,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双赢。首先,通过运用目标管理理论,鼓励员工终身学习。制定科学可行的奋斗目标,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去达成;目标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每完成一个目标,就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下一个目标,如此形成良性循环,让员工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其次,适当设置挑战,提供机遇。没有机遇和挑战,就没有动力和未来,适当地增加压力,会促使一个人身心不断茁壮成长。运用激励理论,把具有成就需要的人才放在重要的、有挑战性的岗位上,充分激发潜在的能力,使他们发挥出聪明才智,切实做到从要到我要干,从为别人干到为自己干的彻底转变。再次,还需要为员工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有调查表明,人的大脑智力一般只开发了百分之十三,而余下的百分之八十多在很大程度上都处于被浪费的区域。若是能根据员工的不同需求,实时提供发展平台,引进专业培训,就会从根本上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水平,激发出平时被埋没的那部分可能。有人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里想说,舞台有多大,心就能走多远。
3.学会懂人,让心与心找到正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