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1
一、进一步明确企业院士工作站建设的目标任务
企业院士工作站是指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需求为导向,以合作项目为纽带,依托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一重要资源,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撑的重要平台。从2012年起,在加强已建省院士工作站建设和管理的基础上,在市级科技计划中增设院士工作站建设计划,旨在吸引更多院士及其创新团队向企业集聚、为企业服务,攻克产业核心关键技术,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培养企业创新人才队伍,为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企业院士工作站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开展产业及企业发展战略咨询和技术指导;围绕企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联合院士及其创新团队与企业研发人员开展攻关;引进院士及其创新团队的技术成果,在企业共同开展转化和产业化,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与院士及其创新团队共建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企业创新人才。
二、进一步严格企业院士工作站的建设标准
企业院士工作站由符合条件的企业自愿申请,建设期原则上为两年。为切实增强企业院士工作站的建设成效,各地、各有关单位要严格按照企业院士工作站的建设标准,加大研发场所、设备和队伍的建设力度,加大研发投入,为院士及其创新团队开展自主创新提供基本保证。一要加强基础条件建设。相对集中安排面积不低于500㎡的研发场所,配置研发活动所必需的试验、检测等仪器设备。二要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工作站建设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并建立稳定投入机制。设站单位每年提供不低于200万元的专项科研经费,用于企业院士工作站的研发活动。三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院士团队每年累计进站时间不得少于200天,建站企业要按不低于1:3的比例配备企业研发人员进站协同工作,并借助院士资源培养企业自主创新人才。四要加强工作站业务建设。企业院士工作站每年年初要制定详细的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年度研发方向、科研项目,并将责任落实到人。五要确保院士工作站建设成效。院士工作站建设期内,要充分发挥院士团队资源优势,积极争取联合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国内外重大工程、标准制定等,积极参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行业协会等,并努力实现每年新申请发明专利1~2项。
企业院士工作站要切实加强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管理和运行制度;建立项目组织、考核、激励等内部独立运行管理制度,建设经费实行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规章制度、进站人员名录、仪器设备清单、院士团队进站记录、年度工作计划、具体项目(课题)合同或协议、创新产出、人才培养、会议纪要、宣传资料等基础台帐。
三、进一步加强企业院士工作站的管理和服务
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科协要充分发挥牵头协调作用,联合组建市级企业院士工作站工作办公室,负责企业院士工作站建设的管理、指导和考核。市财政对市区企业建设的院士工作站,经考核验收合格后给予50万元建设资金补助。市级企业院士工作站认定标准另行制定。
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2
[关键词] 新升本科;创新教育;创新环境;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3?0092?02
创新是这个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创新人才培养也成为高等教育主要任务之一。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大学教学水平、质量、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国内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大多偏重于讨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创新人才本身素质要求等,但对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等的研究还没有系统论述。
近年来高校普遍重视创新教育,而转型期的新升本科院校在创新教育上面临许多问题。
一、新升本科院校创新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升本科院校在创新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①对创新的认识有所偏差。认为只有科技创新才是创新,这样无形给自己划定了范围,使创新教育的难度加大,不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②对新升本科院校进行创新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创新教育在实力很强的学校才容易开展。新升本科院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创新教育不需要特别重视。③对创新存在情感障碍,不愿意从事创新活动。创新积极性不高。主动参与创新训练的学生比例较低。④创新能力弱,创新成果少。因为教育体制原因,学生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多更注重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而忽视创新。
二、新升本科院校创新教育对策
1. 创新认知教育
更新对创新的认知:创新是能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有能力创造前所未有,在别人没有关联的地方建立连接。对原有的重新组合和再次发现。创新是一个动词,是可迁移技能,所以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创新思维的形成不是一定要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培养,而目前对大学生创新的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多是集中在科技创新上,这样人为的给创新加上了一个限定范围,使大多数学生对创新望而生畏,或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2. 提高对新升本科院校进行创新教育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具备创新能力,才能在社会中引领方向、运用创新思维、创新成果去争取成功。新升本科院校要做好创新教育,首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要把它放到战略地位,齐抓共管,达成共识,形成合力。需要认真研究自己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关的措施和制度,切实做好对创新的指导、支持和激励等方面工作;将创新教育纳入工作计划,纳入学校和院系教学水平评价和院系教学管理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
3. 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新升本科院校一般存在创新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部分原因和校园环境中创新氛围不浓、熏陶较少有关。可以尽可能多地组织各种关于创新的讲座,解决同学关于创新的一般性问题,把气氛烘托起来。每年春天可以利用创新训练项目申报和结题的时间,及时对创新训练进行宣传:制作条幅、“创
新成果”宣传栏,请学生做创新经验交流会营造氛围。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与创新训练项目,在创新项目组组建团队的时候,有意识地引导同学组建跨年级的团队,起到传、帮、带作用。做好创新的宣传发动工作,使学生对创新的认识有所突破,增强创新的决心和信心。
4. 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教学中需要教师转变理念,改变以往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的教学理念,以创新教育为切入点,带动其他知识的学习。任课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向学生渗透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渗透本学科或课程涉及到的科研内容、方向、前沿问题,布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引导学生阅读科研论文,使学生不只是学到具体的、现成的科学知识,而且要学到科学的方法,学会运用知识去创新。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可以将创新观念融入其中,从传统的管理方式到以创新为核心的管理方式,充分引导学生发挥创造力,对学生的管理方式从以班会为主到各种网络工具的应用。
5. 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
创新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是创新是否成功的关键。社会的需求、认可与选择会对大学生产生激励作用,使学生将社会需要和自我发展需要相结合能够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同时也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创新情感是主体进行创新活动的动力因素之一,对主体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起着很大的作用。王玉祥、雷虹天认为创新情感是指创造型主体对创新活动的主观情绪态度体验。泷泽武久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学生一旦对学习失去情感,思维、记忆等认识机能就会受到压抑阻碍,无论何等抽象的思维,没有情感都不能进行。对创新失去情感则会使创新思维受到抑制。在创新教育中,引导学生排除畏难情绪,使学生在创新实践中不断体验创造创新的快乐,才能使学生形成创新的长久动力。[1]
6. 创新意志的教育
创新教育实质性转变需要从认识到实践不断反复的过程,是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杰出的创造者们在有所作为之前总是通过广泛的训练才得以掌握其技能。创新需要反复实践,从创新目标的选择、创新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到创新成果的验收,特别是在创新实践的初期需要老师细致的指导,通过反复实践逐渐提高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目标意识,百折不挠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使自己的思维和行为能主动调整到目标相关的活动中,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3
在合理确定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基础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结构和策略体系。
(一)组织领导机制
学院、企业、集团成立产学研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产学研工作计划,协调解决运行过程中涉及的问题,从组织上保障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施行。
(二)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加强专业指导
组建一支由行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使专业建设得到行业的认可和指导,并根据建设市场的发展及时调整专业布局和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应注重学生学科基础理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贴近市场需求。
(三)改革课程体系,强化工程实践能力
课程体系的设置在强调基础理论和知识结构的同时,以面向工程为手段,以拓宽基础、注重实践、加强应用能力培养为目的,重新制定课程体系和培养计划。精练课程教学内容,适当增减部分课程和学时,争取40%以上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由具有注册工程师资格的教师或特聘专家担任。加强教学改革和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中心内容,围绕现场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将现代工程教育理念引入教学,参加了教育部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工程教育改革,将能力指标引入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执业资格考试科目内容,增加实践类课程课时,指导学生参加造价员和质检员等执业资格考试;在课程设计中引入实际工程,加强模拟训练;在测量实习中引入测量工和放线工的技能考试;在制图课程中引入CAD能力考核等。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
独立学院教学的质量工程能否真正收到明显效果,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1.实施“青培工程”,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充分利用母体学校和外聘教师的优质资源,实行导师制,以老带新,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将专业核心课程分为若干课程群,在每个课程群中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与青年教师组成教学团队,设立首席教师,由首席教师对年轻教师的教学活动予以指导。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层次讲课竞赛,以此锻炼教师的能力并找出差距激发潜能。2.培养“双师型”教师根据双向互动的原则,建设一支内外结合、专兼并存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针对大部分青年缺乏工程经验的现状,安排他们去设计院、施工一线或工程咨询等企业实习,真刀真枪地参与工程项目,提高动手能力;鼓励青年教师参加行业执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应资格证书。3.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鼓励教师参加科研和教改、承担教改项目、编写教材等。引进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带头人,使科研和教学水平有较大提高,使专业主干课程的任课教师在职称、年龄、学历及知识结构上愈趋合理。每位教师要达到主讲两门以上课程的水平和能力。通过鼓励教师参加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等各种教学改革研讨会、安排教师外出学习进修、鼓励青年教师参加讲课竞赛等措施,提高教师整体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4.建立稳定的外聘兼职教师队伍聘请南京理工大学、泰州及周边高校的教师与自有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有一套较完善的外聘教师聘用机制和管理制度。应根据实际需求,聘请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到校任教,承担实践性、工艺性强的课程,定期开设学科前沿方向讲座[5]。
(五)构建与实施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土木工程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实践教学在本专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学院启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工作,将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分解研究,对原有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统筹整合,建立由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和企业实训基地组成的“三位一体”的实习实训体系。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分为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4个教学体系。这4个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既互相独立又相互支撑,分不同学期阶段,循序渐近地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6]。按培养目标和计划精心组织各项实践教学活动,形成颇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独立实验开课率达到100%。此外还在理论教学中穿插实践教学内容,将科技制作或案例分析引入课堂教学,既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课程设计环节,尝试将工程项目作为课题,从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到混凝土楼盖课程设计进行实际工程设计模拟,将施工与造价课程设计进行整合等,使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形成一条主线将理论教学贯通,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
跟踪土木行业的发展,总结学科研究成果,及时将先进的成果引入教学,不断拓展专业课教学内容,组织并推进课程群和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工作。以工程能力素质为主线,根据课程内容的学科相关性,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强化课程之间的联系,优化内容,减少重复,提高教学效果。目前正在进行混凝土课程群和力学课程群,以及施工、造价课程群的建设改革。在教材建设方面,积极组织教师编写适合独立学院学生使用的应用型本科教材,以够用、实用、管用为原则,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深入浅出,加强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到目前为止学院正式出版教材7部,另外还自编讲义和实践指导书12册。目前正在积极准备参加“十二五”规划教材的编写。
(七)拓宽办学途径,保证专业可持续发展
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4
以“医药结合、系统中药、实践创新”的培育理念,依托国家唯一的中药学基础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药基础基地和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中药基础基地科研训练及科研能力提高”项目,汇集优势平台资源,创建中药学本科生科研创新及实践能力自主培育模式,组建本科生科研创新协会,举办本科生科研学术节、出版学生自主科研期刊。全方位、多层次激发学生主动性,倡导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培养中药学科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科研创新人才,形成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
[关键词]
中药学;本科教育;实践创新;人才培养
成都中医药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培养了中国第一批中药学本科生、第一个中药学硕士、第一个中药学博士,接纳第一位中药学博士后,奠基现代中药高等教育。秉承全国著名中药学家凌一揆教授“品、质、性、效、用”系统中药思想,依托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中药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教育部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等科教平台,以国家唯一的基础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药基础基地为主体,构建中药学本科生科研创新及实践能力自主培育模式,促进基础研究与教育有机结合,加强对本科生的科研训练,提高实践能力,激发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为科学研究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储备。
1秉承“系统中药、医药结合、实践创新”理念[1],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理论
针对中药基础研究创新人才需求,依据学生个性特点,构建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传承和发扬中医药事业为己任,具有中医药原创思维,具备扎实的中医药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的融贯中西、德才兼备的中药学创新人才。“系统中药”思想是在凌一揆教授创造性提出“大中药”概念下,历经继承创新,逐步形成的完整理论。中药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应包含中药基本理论与临床应用、中药基源与鉴定、中药炮制与制剂、中药药理与毒理、中药化学等五个方面的系统知识。我校中药本科教育之初,就逐步开设了《中药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药理学》、《中草药化学》(1987年改为《中药化学》)等主干课程,为建立中药本科课程体系奠定了基础。“医药结合”:依据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学院秉承以中药效用为核心,在中药的研究为阐明中医理论提供科学依据等方面突显医药结合,将《医古文》、《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等课程纳入专业基础中。“实践创新”:在强调“早实践,多实践”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了以“实验课程体系、实验技术平台、实习实训基地”为一体的中药本科实践教学模式,优化和完善中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系统中药、医药结合、实践创新”理念贯穿于我校中药学本科生教育始终,亦成为中药学本科生科研创新及实践能力自主培育模式构建的基石。
2以“中药基础基地项目”为支撑,奠定本科生科研实践能力培养基石
1996年,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获国家教育部批准,创办全国唯一的中药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药学基地班)。2012年,学校将中药学基地班正式更名为“凌一揆-中药学基地班”,旨在围绕“医药结合、系统中药、实践创新”的中药学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全面掌握中药系统知识的专门人才。“凌一揆-中药学基地班”为本科提前批次招生,每班30-60人次。班级实行“全程导师制”,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匹配,学生可以在本科阶段即开始完成科研实践,确保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基础理化试验操作与创新研究融会贯通。2014年,由彭成副校长牵头药学院申报了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中药基础基地科研训练及科研能力提高”并获得资助,资助力度400万元,鼓励一线教学骨干,通过科研立项,全额用于本科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按照基金委的要求以及项目申报书、任务书的计划,学院对科研训练项目实行滚动资助,以学院的六大研究方向的正高职称且承担有部省级以上课题的教师科研项目为基础,第一期确立了23个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组,第二期确立11个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组,每个项目资助10万元,为本科生的科研训练及实践能力提升奠定基础。
3以各级优势平台为助推,推进本科生科研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建设
学院推进以“国家级中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训练基础平台,搭建了“统一化、网络式、综合型”的实验教学平台,加强理论教学平台与实验教学平台的互通,实验、技术与实习实训平台的互补。以“省部共建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为训练创新平台,以“西南道地药材协同创新中心”为训练开放平台的建设工作,并成功获批教育部“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和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深化“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形成了基础强,规格高,功能全,设备新的“学生科研训练平台集群”,大力提升中药学本科学生科研训练质量与实效。学院同时整合资源,依托成都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创业俱乐部和成都中医药大学科技产业园,打造以中医药产业和健康产业为主要特色的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俱乐部:成都中医药大学成立大学生创业俱乐部,将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相结合,以“创业计划大赛”、“创新与创业大讲堂”、“创业沙龙”等品牌活动为载体,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体系,营造整体创新的环境,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科技产业园及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成都中医药大学科技园是以中医药产业和健康产业为主要特色,以“一园三区”功能布局为主体,重点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区、中医药企业孵化区和中医药产业区,形成研发、生产、健康服务、医药商贸的产业集群,打造环成都中医药大学知识经济圈。结合大学生创业俱乐部,全面负责大学生创业中心的管理工作,制定大学生创业中心管理制度和年度工作计划。中心受理大学生入园申请,统筹规划和落实创业中心的相关工作,聘请校内外专家、专业教师、创业人士等为学生创业公司提供管理、营销、技术、法律、财务、心理、工商、税务、信贷、风险投资等方面的咨询和发展指导。
4以本科生自主提升为主体,深化科研创新及实践学术氛围
药学院以学院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包含组织机构、学术期刊、科研项目、学生活动的本科生自主科研实践能力提升模式。
4.1自主培育机构-本科生科研创新协会
为适应中医药现代化的需要,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高本科学生直接参与科研的兴趣。为有志于从事科研学术工作的本科生提供一个参与科研、师生沟通、学术交流的平台,药学院筹建本科生科研创新协会。协会由凌一揆中药学基地班学生为主体,聘请学科各方向专家作为学术指导专家。协会将作为自主培育模式的组织机构,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以高年级学生及部分研究生为骨干,担任科研团队组建、科研期刊筹备、科研活动筹划等任务。
4.2自主培育期刊-《本草新悟》
中药学基础基地学生自主创办、编制的学生学术期刊《本草新悟》,距今已有三年的刊龄,累积发表了学院本科生科研论文500余篇,以学生学术交流为中心,从不同角度探索广袤药学天地,用创新思维打造全新学术平台,已成为本科学生学术交流和学术成果展示的有效阵地,在行业内兄弟院校中备受赞誉。《本草新悟》将作为自主培育模式的期刊载体,学生在学院指导下,自主投稿、自主编纂、自主运行。目前,期刊运作良好,并呈现出投稿低年级化、普及化的趋势。
4.3自主培育活动-科研学术节
科研学术节是药学院一年一度的学术类品牌活动。学生活动以其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深受学生欢迎。科研学术节通过举办系列学术相关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率,营造浓厚科研学术氛围。科研学术节包括“百草园”学生学术论坛,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管理者和企业家开展相关领域的专题讲座和报告,如王永炎院士、刘昌孝院士、胡之璧院士等知名专家,国家药品安全评价中心主任杜晓曦、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处处长吴锐等管理者,太极集团董事长白礼西、好医生药业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广州奇星药业集团董事长朱柏华等企业家,以此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及时了解到中医药和药学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相关政策法规和药品生产、经营、使用领域的现状,切实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双基”实验技能操作大赛,以“医药结合、系统中药、实践创新”的实验教学理念为基础,以“全国药学专业学生实验技能大赛”为导向,设置笔试、试验操作两个环节,借此提升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并为“全国药学专业学生实验技能大赛”选拔储备人才。除此之外,科研学术节还包括“慧眼时珍”中药鉴别知识大赛、学术论文撰写大赛等活动。
4.4自主培育提升-重大讲座及开放活动
模式以课堂理论教学为基石,注重契合中药学发展前沿,在例行举办学术讲座之外,以学校举办国内重大学术会议为契机,组织本科生积极参与,拓宽科研思维与方法、了解本领域重大研究进展,提升学术创新能力。举办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系统中药,传承创新”品牌开放活动,以基地应届毕业生为主体,适当吸收全国优秀药学类学生,通过“名师讲堂”、“导师面对面”、“野外资源考察”等活动,将理论纳入实践,用实践深化理论,创新集中训练模式,提升集中科研训练实效。
4.5自主培育平台-学生开放式自主创新实体平台
学院构建学生开放式自主创新实体平台,根据系统中药学思想,创新平台包括公共理化实验单元,中药品种、品质与资源研究单元、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标准研究单元,中药药性、药效研究单元,中药炮制制剂研究单元,共享分析仪器单元6大子平台,服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在该创新实验平台可自主进行药学系统科研探索与研究,能开展样品前处理,中药资源与鉴定研究,中药材有效部位提取、分离、纯化,制剂工艺研究及质量控制方法,常规药理实验等研究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个可独立自主进行中药科学实验探索的实体空间。
5以创新奖励及学术论文为代表,产出本科生科研创新及实践成果
模式推进以来,本科生科研训练取得实效,学生科研能力显著提升:近三年来,参加国家级比赛多次,获得十余项奖励,名列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前茅;发表SCI文章7篇,核心期刊论文二十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充分展示本科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
6讨论
6.1学生课堂教学与科研创新实践相结合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自主培育模式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学生科研创新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实验室,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中夯实基本技能,学、药理、药植与鉴定、炮制与制剂等专业技能融汇贯通,使学生系统掌握中药学的实验技能,培养创新思维;高年级学生通过自主培育模式,主动参与学科中药理论及应用研究,中药药效和毒理研究,中药品种、品质与资源开发研究,中药物质基础和质量标准研究、中药炮制和新制剂、新剂型研究、中药药事管理六个方向进行实践创新。
6.2学院主导科研训练与学生自主科研能力培育相结合
药学院有深厚的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基础,中药学基础基地在中药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模式、体系、课程设置、平台建设等方面均取得突出成果,被教育部有关专家誉为中药学本科教育的“试验田、排头兵、辐射源”。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自主培育模式将成为学院主导科研训练的有益补充,以学院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提升学生主动性,全方位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培育实效。
[参考文献]
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5
领军人才高级研修班
10月14—18日,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京联合举办全国行业协会商会领军人才高级研修班。本次研修班首次将社会组织人才培训纳入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司长孙建立指出,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以来,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有效推进,国家已经进入一个经济转型和社会转轨的一个关键时期,社会组织的建设和完善已经成为促进国家发展重要抓手,加强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是我们社会管理社会创新的重要内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国家人才发展纲要确定的六支人才队伍之一,实现社会组织的科学管理,健康发展关键靠人才的培育发展。(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聚焦人才流动
10月10日,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在京《人力资源蓝皮书: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3)》(下称“蓝皮书”)。蓝皮书呼吁,贯彻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增强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重点人群就业和创业。在面临就业总量压力的同时,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蓝皮书认为,主要原因是劳动者能力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适应。在全国就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比重占到70.3%,大学以上学历仅为12.94%。劳动力市场中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蓝皮书认为,虽然劳动者收入总体逐年增长,但是近年来,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有所下降,部门、行业和企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工资增长机制不完善,部分垄断企业薪酬机制不合理,工资支付保障机制不健全。(人力资源报)
我国加快培养基层水利人才
10月16日,教育部、水利部在京联合召开全国水利职业教育视频会。我国将加大对水利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加强水利职业院校实习培训基地和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基层水利技术人才,力争到2015年,培养高、中职水利类专业毕业生15万名,实施基层水利职工继续教育50万人次,培训面向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30万人次。“为加速推进现代水利职业人才,今年我们把水利类专业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比例从去年的30%提高到40%,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比例。”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今后,教育部将继续完善水利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免学费和助学金政策,加大高等职业院校水利类专业的助学力度,并与水利部共同建设一批水利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光明日报)
全球四个大学联盟研讨一流大学建设 签署合肥宣言
10月10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承办的一流大学建设系列研讨会在安徽合肥举行。会议期间,中国首批9所“985”大学校长或校长代表,与美国大学联盟、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澳大利亚八校联盟的负责人,共同签署了旨在阐释现代研究型大学主要特征与使命的《合肥宣言》。《合肥宣言》从全面追求卓越、开展具有深度和广度的重大科研工作、源源不断地输出值得尊敬的毕业生、坚持科研诚信和相关道德准则的最高标准、有责任地行使学术自由等方面提出了研究型大学的10项特质。“这4个研究型大学联盟涵盖了近百所北美、欧洲、澳洲和中国最著名的大学,相信《合肥宣言》的签署将推动国际上最为重要的大学之间合作与交流的不断深化,也将掀开我国一流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崭新一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侯建国院士说。(中国教育报)
山东建统一校企合作公共服务平台
近日从山东省教育厅获悉,该省2014年将建立统一的校企合作公共服务网络信息平台,并于今年起将学生实习实训补贴和投保经费统一纳入公用经费补助范围,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建立校企合作协调推进机制。根据山东省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山东要求在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发挥好现有1189家省级企业实训基地作用。2014年建立统一的“山东省校企合作公共服务网络信息平台”,青岛、潍坊、德州市依托平台开展人力资源统计、预测、供求信息试点,2015年在全省全面推行。(中国教育报)
浙江在京举办高层次人才洽谈会
10月20日,浙江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政府驻北京办事处联合在京举办2013年浙江—北京高层次人才洽谈会。本次洽谈会是浙江省自1998年以来,连续第16次大规模组团赴京举办的大型招才引智活动,主要面向首都高校和社会各界,招聘各类创新型人才、中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学科带头人、教授、博士后、应届硕士、博士毕业生以及各类高技能人才。采取刚性引进和柔性引进相结合、引才和引智并举的方式招聘人才,除通过办理调动录用手续外,还采取了业余兼职、项目合作、借用委派等多种方式进行。此次洽谈会共组织浙江省知名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以及部分事业单位等198家单位参加现场洽谈,推出高层次人才岗位3800多个、各类人才需求5500余名,省内11个地市均组团参加,规模人数远超以往。(中国人才网)
陕西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近日,《陕西省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印发。方案提出,到2020年,陕西省将培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20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00名、重点科技创新团队200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20个、青年科技新星400名,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的战略布局,实现人才、科技、经济紧密结合。陕西省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将坚持与重大任务相结合,以“人才(团队)+项目(基地)+成果转化”模式,加强高端引领,在重大科技项目、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中培养、造就和集聚人才。(中国组织人事报)
甘肃将建海外人才联络工作站
日前,甘肃省人社厅表示,甘肃今年将建立海外人才联络工作站。据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并资助了2013海外赤子为国服务行动计划“碧水蓝天”人才促进项目。建立海外人才联络工作站是该项目内容之一。据介绍,甘肃海外人才联络工作站前期工作为开发中英文网站平台,主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宣传推介甘肃人才政策,提供所需高端人才信息和项目,同时协助有关部门开展海外人才招聘、举行对接洽谈等人才和项目引进活动,方便高层次海外留学人员到甘肃创业。(中国组织人事报)
宁夏举办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合作洽谈会
近日,以“聚才引智、合作共赢、共谋发展”为主题的2013中国(宁夏)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合作洽谈会在银川举行。14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及国外院士参加了会议。会议表彰了近三年来工作成绩突出的“先进院士工作站”10个、“先进专家服务基地”10个,分别给予10万元奖励,这是宁夏自治区首次对院士工作站和专家服务基地进行表彰。此次高洽会上,10家企事业单位与区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签订了人才合作项目,6家单位与全职引进的博士签订了引进协议。柔性引进“两院”院士28人、知名专家57人,全职引进博士30人,人数创历史新高;新建院士工作站8个、专家服务基地5个,签订引才项目23个。(中国组织人事报)
电力行业企业技能培训协作研讨会顺利召开
10月16—17日,中电联技能鉴定与教育培训中心在江苏省电力公司生产技能培训中心组织召开了电力行业企业技能培训协作研讨会。会议成立了由江苏电力公司生产技能培训中心牵头的电力行业技能培训工作协作网。明确了协作网各参与单位联合协作、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目标。会议就近期项目筹备思路及2014年工作计划初步方案做了深入讨论,确定2014年组织开展的四个工作项目并明确了牵头筹备单位:一是电力行业生产技能培训工作年度交流会,二是以一个技术技能专业类培训项目为依托,组织思想理念、项目研发以及授课内容、授课手段方法与评价等各环节的专业交流与讲评活动,三是研究电力行业生产技能培训网络资源平台的建立和共享,四是建立电力技能培训品牌培训师资源库。(中电联技能鉴定与教育培训中心)
国家电网公司举办2013年优秀管理专家
人才培训班
9月24日,国家电网公司2013年优秀管理专家人才培训班在高培中心举办。培训为期6天,共有51名来自各省公司和直属单位的公司级优秀管理专家人才参加。此次培训邀请了来自公司总部、国家能源局、国家信息中心等单位的领导、专家、教授,围绕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电网新技术及未来应用展望、“三集五大”体系全面建设等内容进行授课,旨在提高管理专家的业务能力、管理水平、授课水平,进一步加强公司系统优秀管理专家队伍建设,为公司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国家电网高培中心)
华能启动高级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选拔工作
9月25日,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在京召开高级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选拔管理办法宣贯会议,阐述了制定实施公司《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选拔管理办法》和《高级技能人才选拔管理办法》(以下简称两个办法)的重要意义,介绍了公司起草两个办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精神,并对下一阶段贯彻落实工作进行了明确部署。会议要求,公司系统各单位要加强宣传引导,提高贯彻实施两个办法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准确把握政策规定,尽快启动集团首席专家、首席技师选聘工作,积极稳妥地做好高级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选聘工作,加快推进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人才成长搭建平台、创造环境,充分激发人才的活力和创造性,使公司各类人才队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华能集团公司)
大唐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揭牌成立
9月29日,大唐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揭牌仪式在京举行。大唐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是在原中国大唐集团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基础上,整合集团公司科技产业资源而组建成立的。该公司的成立是集团公司“调整四大结构、发展七大板块”战略的重大举措,标志着集团公司科技产业整合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陈进行对科技产业公司下一步发展提出几点要求:一是要加强战略管理,制定符合集团公司发展实际的发展战略。二是要抓好安全,做好服务,打造集团公司上下放心满意的产业集团。三是要采用培养引进相结合的原则,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人才队伍。四是要做出特色、创出品牌,为集团公司改革服务作出贡献,成为世界一流的科技产业集团。(中国大唐集团公司)
中国能建电规总院获准设立博士后科研
工作站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联合发文,批准电力规划设计总院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作为我国电力规划设计行业的引领者,该院多年来在我国电力工业科技进步和优化升级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电规总院组织转化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研发了一批先进工程技术,培养了一批行业知名专家,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电力工业的科学健康发展。在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是国家加速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是推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纽带。电规总院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后,可以引进高水平博士后研究人员进行原始创新,同时还能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横向合作,将为电规总院打造国家级高端能源咨询机构及专业智库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技术支撑。(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中核集团在南华大学设立人才培养基地
10月16日,时值南华大学建校55周年之际,中核集团在南华大学举行集团公司人才培养基地授牌仪式。中核集团党组成员、总会计师李季泽,南华大学党委书记邹树梁、校长文格波出席授牌仪式。中核集团在南华大学设立人才培养基地,有利于集团公司与南华大学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形成互利双赢局面。集团公司将会在海外人才引进、国际化人才培养、互派专家担任特聘教授、科研项目合作方面与南华大学展开务实合作;南华大学将在毕业生就业、学位建设、人才培养培训、核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方面享有在集团公司的优先权。(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国网天津电力研究生合作培养成效显著
10月8日,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天津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中心2013届研究生正式进站,就智能变电站等课题,开展专业人员联合培养,通过深度合作实现校企共赢。根据合作协议,国网天津电力和天津大学成立研究生联合培养中心,由天津大学选派优秀学生,与国网天津电力技术人员一道围绕电网发展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技术攻关,2012届联合培养研究生4名,其研究开发的“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动态性能仿真技术研究”等多项成果已投入天津电网生产运行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下一步,国网天津电力与天津大学将进一步扩大校企联合培养范围,新一届将有10名天津大学在校研究生在“智能变电站与调控中心一体化信息交互系统应用研究”和“微网能量管理系统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国家电网公司)
清华“学堂在线”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平台
10月10日,“学堂在线”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平台新闻会在清华大学举行。今年5月,清华大学加入了由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发起的MOOC平台edX。6月,清华大学组成攻坚团队,启动基于edX开放源代码的中文平台研发工作,历时四个月,正式推出“学堂在线”平台,面向全球提供在线课程。清华大学副校长袁驷指出,“学堂在线”将汇聚两岸四地优秀大学的优质课程资源,还将积极引进世界名校的高质量在线课程,有效促进世界一流大学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学堂在线”秉承开放共赢理念,积极与政府、高校、企业协作,努力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同时,还将积极推动基于“学堂在线”的课程学分互认、校间课程合作,先修课程等工作,努力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验载体。(清华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与保定供电公司共建校外
实践教育基地
近日, 华北电力大学与保定供电公司共建河北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揭牌仪式在保定供电公司举行。华北电力大学副校长王增平指出,该基地的建设围绕“电力工程创新”,面向生产实际,集工程训练、学生实习、员工培训为一体,凸显实践教学特色,对学校电力工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都将起到重要的支撑和示范作用。保定供电公司经理王军利指出,此次校企双方共建创新实践教育基地,是深化校企合作的有益尝试,有助于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员工素质,希望双方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为校企双方的发展提供更加坚强的人才保障。(华北电力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与英利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9月25日,华北电力大学与英利集团有限公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在河北保定举行。华北电力大学副校长王增平指出,在双向合作的框架下,依托华电“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与英利的“光伏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两大国家级平台,双方可以联合开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重点项目申报、重大课题攻关、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产生资源整合、协同创新的集聚效应。英利集团首席技术官宋登元指出,英利与华电建立起“科技协同创新、资源平台共享、人才联合培养”的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共同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领域深化产学研合作,必将进一步提高优质技术人才培养的质量,助推光伏产业的发展,共同开发老百姓用得起的绿色能源。(华北电力大学)
上海电力学院与国网浙江电力合作培养
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6
创新驱动发展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知识产权则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源动力。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通过完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是打破束缚创新驱动发展观念和体制机制桎梏的重要举措。
开放优化创新生态。健全知识产权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市场秩序,营造公平环境,是开放式创新中集聚和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的必要条件。
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既关系着创新主体的切身利益,又是政府部门应尽之责。
只有各级各部门共同关注,凝心聚力,才能为创新驱动发展添加源动力。
各部门应当围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集聚和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设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优化创新环境、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推动创新文化建设,突出三个着力点,加强协作配合,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
在部门协作目标上突出“三个聚焦”。管理应当遵循“手表定律”,避免“九龙治水”。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涉及的部门繁多,市级各部门只有统一认识,将协同配合的目标聚焦到“2+10”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到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聚焦到知识产权工作大保护格局构建上,才能真正让协作配合有的放矢。比如,由多个部门联合开展的打击侵权假冒工作,为我市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使重庆连续四年跻身国家打击侵权假冒工作前十名。
在部门协作方式上突出“三个融入”。“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知识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推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创新发展,就必须遵循知识产权制度的规则。各个部门只有在工作中真正将知识产权融入自身工作计划、融入工作环节、融入相关政策,才能搭建起协作配合的基础与载体。比如,重大经济科技活动知识产权分析服务制度的建立,推动市级部门将知识产权纳入招商引资、项目实施、人才培养等重要工作内容,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部门协作重点上突出“三个一批”。“重点”一般是制约全局、影响发展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当前,地区发展的分化、企业发展的分化,关键在创新。市级各部门应当将协作的重点瞄准提升产业和企业创新能力,转化一批关系产业优化升级的核心技术专利,突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专利瓶颈,化解一批产业发展面临的知识产权危机,切实提高协作配合的效果。比如,市政府印发实施的《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健全知识产权与产业发展融合机制”的任务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