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措施;个案

An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Measures

――A Case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CHEN Hong-me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ongzhou 425199, 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case analysi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measures of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eart crisi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re is often a problem family in the back of a problem. The “five early” defense mechanism is very important; The quality of the training of the information staff is the foundation; for any of the students a little problem can not be taken lightly, to establish a complete set of intervention programs, and long-term follow, so early detection, early intervention; care for students, the students as their loved ones, To understand them, to accommodate them, you will get an unexpected harvest. For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to be gradual, slowly guide, long-term tracking, in order to get the desired effect.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Measures; Case

1 案例介

由于一起隔壁宿舍同学的自杀事件,使得A同学产生了恐惧心理,夜不能寐,晚上用被子把自己整个人都捂住,还是害怕,睡不着,即使白天也不敢一个人在寝室,对各种声音和物体特别敏感,对自己所听到的和看到的都会持怀疑的态度,认为那是“脏东西”,这种状态严重影响了她的生活和学习,连续两个晚上凌晨一两点给辅导员打电话说害怕,让辅导员陪她聊天。经过近一个月的跟踪干预,A同学成功战胜了恐惧的心理,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2 案例发展过程和干预措施

2.1 发展过程

2.1.1 发现期:积极稳定情绪,详细了解情况

2014年9月20日,A同学凌晨两点多给辅导员打电话,她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师,我害怕,睡不着,她们(室友)都睡了,叫她们不理我,我好害怕。半夜接到电话第一句话听到这样的话,也把辅导员吓出了冷汗,处在深睡期的辅导员顿时睡意全无,从床上坐起来,稳定好自己的情绪问她:怎么了?为什么害怕,害怕什么?她把原因告诉了辅导员,她们的聊天将近一个小时,不知道何时两个人都睡着了。2014年9月20日上午9点辅导员把她叫到成长辅导室,以聊天的形式再次详细的了解了她的情况,包括她害怕的原因、家庭情况、成长经历、自我性格的评价等等。其次,联系她的家长,一方面将A同学的情况向她的爸爸进行了说明,另一方面,了解A同学的家庭生活、父母关系、亲子关系等等。第三,约见了她寝室的另外两名室友,了解A同学最近的情况。

2.1.2 研判干预期:用心关爱,取得信任,劝导咨询

2014年9月21日凌晨一点多,A同学们还是给辅导员打电话说害怕,她们又用QQ聊了将近一个小时,了解了她缺乏关爱和安全感后,辅导员试着拉近和她的关系,让她把辅导员当成她的姐姐,有什么事都可以找辅导员,她听了很高兴,欣然的接受了,之后他都会主动的找辅导员说她的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的问题。辅导员也主动叫她一起吃饭聊家常,下寝室去看她,像对待妹妹一样的去关心她,让她感受到在被关爱,之后晚上她再没在凌晨给辅导员打过电话,辅导员问她是不是不害怕了所以没打了,她说不是的,辅导员觉得你每天上班也很辛苦,辅导员还那么晚给你打电话,辅导员觉得不好,听了她说的这几句话,辅导员非常的感动,也立即给予她表扬,并告诉他实在还是很害怕的话不要压抑自己,尽管给辅导员打电话。之后在与她接触的过程中,辅导员又发现了她对自己的出生、长相极度的不自信, 所以除了缓解她的害怕心理外,还需帮助她建立自信。当然最主要的是让她接受心理咨询,经过几次尝试后,她慢慢能够接受,但是她想周末回家一趟调整一下看看。

2.1.3 治疗期:峰回路转,有惊无险,成功咨询

2014年9月23日下午返校后,她跟辅导员说好一些了,暂时还不想去做咨询,但是9月24日晚上,她主动给辅导员打电话说又很害怕了,因为有人又跟她提起了那件事,辅导员约她在辅导员家楼下见了面,在整个谈话过程中,她都紧紧的靠着辅导员,眼睛不停的四处张望,问辅导员旁边篮球场是有人在打篮球的声音吗?辅导员说是的,他又问前面十几米处走过去的是人吗?辅导员说是人,那里是有人走过去了,别怕。一直到十点多钟,辅导员把她送回寝室,陪她在寝室又聊了约半个小时。9月25日晚上她主动给辅导员打电话要求要去做咨询, 辅导员说好,辅导员马上帮你预约。挂了电话辅导员立即给校心理中心打了电话,给她预约了第二天中午的心理咨询。做完咨询后,她认为好一些了,咨询师说的她都知道,但就是做不到,还是会感觉害怕,并承诺会按照老师说的方法去试着改变的。随后辅导员和那位心理咨询师进行了沟通,咨询师的评价:她从小就缺乏安全感,胆小,加上这次的事情发生的太突然离她太近而导致的,需要慢慢加以引导,鼓励她继续进行咨询,防止恶化。

2.1.4 恢复期:继续跟踪,恢复正常

接下来就是鼓励和督促他继续进行咨询,经过三次咨询后,她自身感觉好了很多,不那么害怕了,室友对她的评价:比以前好多了,晚上不会因为害怕的睡不着觉和吵醒室友,自己可以在寝室有人的情况下,独自去洗漱台和洗手间。辅导员继续和她保持密切联系,找她聊天,下寝室,她自己也会很主动的找辅导员聊她的事情,经过大概一个月的时间,她基本上走出了恐惧的心理,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2.2 干预措施

针对以上所了解的情况,辅导员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向院学工领导汇报了A同学的情况,和校心理中心的老师一起初步制定了对A同学害怕心理的干预措施。第二,对A同学的两名室友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了解A同学的情况,帮助密切关注A同学的精神状态、生活和学习情况,并及时向辅导员汇报,并督促她们做好保密工作。第三,尝试让A同学正确认识心理咨询,让她接受心理咨询。第四,与其父母保持密切联系,将A同学现有的害怕心理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告知其父母,f服其父母多关心A同学,给予更多的爱和关怀,帮助其缓解胆小害怕的心理。

3 案例思考

3.1 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

该案例中,首先,A同学是家里的长女,家里有父母和奶奶,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父母是普通的农民,奶奶年迈多病。父母重男轻女的思想很严重,特别是她的妈妈,从小对她的关爱太少,经常殴打谩骂她,很小的时候就要一个人睡一个房间;奶奶是最疼爱她的人,妈妈和奶奶信迷信,相信鬼神说,在他们的熏陶下,A同学也相信鬼神说,即使知道这是不科学的,但是还是会相信会害怕。爸爸是个话很少的人,不怎么管家里的事,家里基本上是妈妈说了算。A同学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从小就缺乏安全感,非常自卑,害怕与人交往,对父母特别是妈妈的感情不深,甚至有些恨她的妈妈。其次,父母对A同学的关心太少,知道了A同学在学校的情况后,并没有表现出太多担忧,这是A同学缺乏安全感和产生自卑心理的主要原因。

3.2 “五个早”防御机制至关重要

“早发现、早报告、早研判、早干预、早控制”的五个早心理健康工作机制,对指导我们的心理健康工作非常重要,其中早发现是最重要的环节,只有发现了才能继续进行之后的工作。而要做到早发现,必须要疏通我们的信息渠道。该案例中,很显然,A同学在自己出现恐惧心理的初期,自己主动寻求了辅导员的帮助,以至于我们及早发现了问题,才使得A同学的情况没有恶化。

3.3 信息渠道的疏通和信息员的培训质量是基础

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很难被老师直接发现的原因是,老师带的学生数太多,不能每个学生都能观察到,只有和同学经常吃喝住行在一起的同学才能更容易的发现,这就是我们的朋辈信息渠道,这各渠道的畅通与否,关系着能否做到早发现。该案例中,A同学的室友没有发现该同学问题的严重性,室友们对她的这种害怕心理表示不理解,认为没什么可怕的,为什么会那么怕,每天晚上半夜把他们叫醒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睡眠,刚开始会开导她后面累了就不想应她了,同时也没有及时向老师报告,如果A同学没有自己主动寻求辅导员的帮助,势必会促使A同学的心理情况的恶化,会加大后期干预难度。

4 小结

首先,每一个严重心理问题的发生都是由一个小问题引起的,所以对于任何一个小问题都不能掉以轻心,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干预方案,并长期跟踪,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其次,用心关爱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亲人,去理解他们,包容他们,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最后,任何事情都要循序渐进,特别是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性格缺陷问题,要慢慢引导,长期跟踪,才能得到想要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仁波.高职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和快速反应机制研究[J].高教学刊,2017(1):182-184.

[2]唐闻捷.应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方法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41(7):80-81.

[3]华道云,李义丹,王祖.尧大学生心理危机成因及干预[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2):81-84.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范文2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危机 预防 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About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Study

YI Lin

(Veterinary College,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2)

Abstractunder the situation of universities rapidly expand, and fast adjustment of social structure, the establishment of colleges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system is urgent day by day.this paper base on the basic theoretical analyse of psychological crisis, combine with the selected cases, raises some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systematical intervention countermeasures and thinking.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现阶段,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增长,同时,社会结构加速调整,高等教育在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后,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更为激烈的竞争和挑战。高校大学生在校园之中,受到媒体和网络的深刻影响,他们的心理状况也深深地印上了这个大时代的烙印。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行为方式、人际关系、学业竞争、就业挑战等方面的冲突和压力,使不少大学生陷入了深度的心理危机,并且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校园的心理危机事件。这些事件引发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同时,也对处在学校管理一线的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因此,通过对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和心理特点分析,提出全面预防、系统干预的对策和思路,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1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群体特征在大学的不同学习阶段

大一是学生步入大学的第一年,对学校的生活环境、人文环境不适应,以及对专业学习的困惑和人际交往疑虑等等,都容易引发新生的心理问题;大二、大三多见因学业压力、情感与恋爱、人际关系、自我发展引发的心理问题;大四准备毕业,学生因就业压力、择业困扰、遭遇挫折引发的心理问题也较多见。 如果按照学年阶段来识别危机的高发群体,低年级(特别是一年级新生)和高年级(特别是毕业班学生)是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高发期。低年级学生由于在高考之后,求学动力的暂时消失和目标未定的彷徨,但是还未学会自我管理,因此大部分新生进了大学后,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进行摸索和适应,然后才能从彷徨迷失中找到自己,建立起升学之后的高层次目标。在这之前,则常表现为情绪低落,无所适从。同时, 大一新生进入大学后,他们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急剧转变,社会、学校、家庭开始以成年人的标准来评价他们。他们一方面体验到了社会和家庭对他们的尊重和厚望,为此,他们感到自豪,他们充满了自信;但是,另一方面,他们也会感到担忧,他们在主观上总是想做得好一些以获得社会的承认,在客观上缺乏社会经验和能力,常会表现出自我情绪的失控、自我评价的片面,因而常常难以得到社会和家庭的充分信任和理解。高年级大学生由于大部分已经适应大学校园生活,心理发展接近成人水平,又有一定学识、文化素养,能力和创造潜能得到开发与提高。由于即将参加工作,他们一方面非常向往经济和人格的独立,向往实现人生转变和跨越式发展,但另一方面,他们又非常留恋学校生活,准备就业的社会责任感与对就业的焦虑矛盾交织,面对毕业危机和求职压力往往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

2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时代特征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也深深地印上了这个大时代的烙印。目前,和其他社会群体相比较,他们的心理危机呈现以下的主要特点:

2.1 校园内部相对独立和封闭,孤岛效应可能放大心理危机的影响

在当前国内大学的管理模式下,绝大部分的大学生长期居住在学校提供的集体宿舍里,接触的人群和情感倾诉对象相对单一。一个大学或者一个大学城的学生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社会群体。而在这些相对独立、封闭且规模庞大的社会群体中,一个突发性的心理危机事件(例如跳楼自杀事件)的影响可能在小范围内反复叠加、不断强化,从而可能对整个群体产生重大的冲击。如果校园内部某一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处理不及时或者不适当,可能会造成其他大学生的连锁反应危机。

2.2 独生子女的比例在逐年增长,独生子女的心理危机日益突出

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在逐年增长,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我国高校独生子女大学生比例已超过 30%,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中有 90%是独生子女。首先,绝大多数的独生子女从小养成了强烈的以自我意识为中心,不懂得也意识不到为他人着想,责任感缺乏。其次,由于独生子女做事耐心不够,遇到困难甚至敷衍了事,难以持之以恒的克服,因此,当他们做事欠缺思考自我约束水平不高而得不到他人的认可和赞同时,积极性立刻降低。再者,独生子女大学生较强的独立意识与较弱的实际能力等各方面因素冲突的矛盾心态,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痛苦,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也令他们产生困惑。因此,关注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群体的普遍心理问题,分析该群体心理危机的普遍特征,并将这些特征运用于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3 网络的深度、广度和速度可能对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重大影响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最新统计表明,大学生互联网普及率已接近100%,平均上网时长为每周16.8个小时。过多的沉迷于网络则可能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于控制能力不够强的大学生群体来说,过度和不良使用网络将导致网络成瘾,从而发展为一种强迫,导致心理恐惧,思维僵化、偏执等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除了网络的深度和广度以外,网络的速度也可能会在极短时间内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媒体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特别是网络媒体对于校园自杀案件等极端事件的热烈讨论和极力渲染,大学生的心理平衡可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受到重大的冲击,从而引发更大更严重的心理危机事件。

3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

近年来,校园内部不断发生伤害案件,如果预防机制不健全,措施不得力,自杀或更严重的伤害行为可能会不断发生。2010年3月30日晚,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曾世杰突然杀死一名女生,另外造成两名男生重伤,如果不是被校园保卫巡逻人员和学生发现,可能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据凶手的同学回忆,凶手曾世杰由于恋爱受挫而产生严重的报复心理,但是该校老师和同学未能及早发觉其心理问题,也没有及时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最终没有阻止惨案的发生。因此,高校应当将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机制建立成为 “三早机制”,即“早教育、早发现、早沟通”, 建立更有效的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机制,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1)早教育:培养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专业人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了建设“早教育”的机制,一方面,需要各大高校以课堂为主渠道,向广大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课及专题讲座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另一方面,社会应当变被动为主动,积极不间断地提供多形式的咨询服务,将“事后教育”有效地转变为“事前教育”。然而,很多高校由于心理专业人才匮缺,大部分必要的心理辅导无法真正有效落实,从而使大学生心理危机无法从实质上得到有效预防和干预。目前,不少高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主动引进心理咨询和干预的培训课程,为专兼职学生辅导员进行业务培训,同时组织辅导员参加各级国家心理咨询师的考试。但是,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不能仅靠几次的培训彻底解决问题,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因此,我们也在热切呼唤有更多的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专业人才能够进入高校发挥专长。

(2)早发现:构建宿舍――班级――系――校四级预防预警工作体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研究报告显示,当大学生有了心理问题的时候,首先选择向朋友倾诉(79.6%),其次是向母亲(45.5%)、同学(38.6%)、恋人(30.9%)、父亲(22.5%)、同龄亲属(15.8%),而选择专业咨询师的仅为(3.2%)。由此可见,朋辈关系是对青少年个体心理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在大学特定的生活环境中,朋辈关系主要存在于宿舍生活和学生工作中,因此设立宿舍心理信息员、班级心理委员、学院心理辅导站等,对于构建宿舍―班级―院系―学校四级预防预警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四级防御体系中,学校负责统一领导,提供专业化服务;院系负责本系统的管理教育工作;而建立在班级、宿舍的防御环节最为关键。如果说四级防御体系构建了自下而上的校园心理健康安全网,那么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学生骨干就是这个网络中的必要支点。很多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中,同班同学,特别是舍友往往是危机的最早发现者,在跟踪关注及心理康复过程中,他们又适宜在自然状态下提供朋辈沟通和信息传递,因此能有效提高心理危机防御的覆盖面和辐射力。

(3)早沟通:建立多渠道、多层面的沟通体系。第一时间”实现有效沟通各高校在做足“早教育”和“早发现”的基础上,还应当积极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沟通体系。必要的渠道主要有:一是“预约”服务中心渠道,通过电话、网络、预约登记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其指定心理健康中心老师的面对面的咨询服务;二是通过电话及网络,为不愿面谈的学生创造一个可以匿名提出心理问题的场所;三是院系定期进行心理测评,对测评反映出的高危对象,主动约谈、评估,在“第一时间”进行跟踪关注、辅导。

除了学校内部体系以外,高校还可以借助社会协助渠道,对有严重心理障碍或早期精神疾病的学生,及时与精神病专科医院沟通送诊,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了心理危机的恶化。社会协助和学校工作是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两种工作方法。学校社会工作擅长整合全部的资源,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系统的考虑;而社会专业机构擅长针对学生个人问题,做深度的心理辅导。若两者相互弥补,在“第一时间”及早沟通,则可以发挥巨大功效。

参考文献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范文3

关键词:突发事件;心理危机预警;心理危机干预;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C91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4-0083-02

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SARS疫情、“5·12”汶川大地震和甲型H1N1流感疫情等突发事件,不仅造成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由此引发的心理危机也给个体和社会带来严重影响,因此突发事件的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问题,逐渐受到关注。本文就突发事件心理危机预警干预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汇述其中研究的不足并尝试预测未来研究发展趋势。

一、突发事件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研究现状

(一)心理危机、心理危机模型和心理危机干预

1.心理危机

卡普兰(G.Caplan)1964年首次提出了心理危机的概念,即当一个人面临困境时,而他先前的处理危机的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即他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的能力时,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1]。虽然后来的学者们提出不同的概念,但目前学术界关于心理危机内涵的看法基本与此一致。

2.心理危机模型

卡普兰在对心理危机概念做了界定的同时,也提出了情绪危机模型。他认为个体与环境之间在一般情况下是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当个体面临生活逆遇或不能应对解决的问题时,往往会产生紧张、焦虑、抑郁和悲观失望等情绪问题,导致情绪不平衡。而这种平衡的维持与否与个体对逆遇或事件的认识水平、环境或社会支持以及应对技巧这三方面密切相关[2]。此后危机理论和模型被不断地补充和发展,到1989年有学者提出了一个较全面的危机发展模型,把危机分为危机前的平衡状态、危机的产生以及危机后平衡状态的变化三个阶段[2]。危机发展阶段划分为心理危机预警干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3.心理危机干预

危机干预是社会各界人士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帮助处于困境的个体、家庭、群体,渡过危机,恢复平衡的过程[3]。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标是降低急性、剧烈的心理危机和创伤的风险,稳定和减少其造成的直接严重后果,促使个体从不良状态中恢复或康复。

突发事件的冲击必然引起人们的心理应激反应,若不能正确的引导就有可能导致心理危机,因此对突发事件心理危机进行有效地干预尤为重要。随着危机干预研究和实践的深入,逐渐形成了危机干预机制,机制包括预警和干预两部分。

(二)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心理危机预警机制致力于心理危机的形成、爆发前的预测和干预,是一种超前的干预机制。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建设和完备能够对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获得预见性的信息,能够使心理危机干预机构和人员提前采取必要措施,提高危机干预效能。

研究者提出的预警机制大多是着重于系统全局的配合,如杨峰提出构建公共危机预警机制要加强组织建设,明确各部门职能和权力,实行政府、企业、媒体等多元主体参与模式,同时还可以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并建立了较系统的公共危机预警模型[4]。阴山燕等提出灾难心理卫生服务各种相关体系的构建[5]。还有部分研究者针对群体类型提出相符的特殊危机预警机制,如詹启生等针对大学生群体心理特点提出在班级设立“心理委员”,改善和扭转了被动心理危机干预的局面[6]。对防御机制相关机构的作用和职责的细化研究则成为近年来的研究趋向。

(三)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构建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首先要明确危机干预的原则、评定标准和干预技术等问题。通过文献查阅发现,我国在这些方面的研究仍较少,张维平探讨了理论干预机制建构的原则[7],程灵芝等则对急性应激反应干预的原则进行了初步探讨[8]。多数文献是对国外研究进行介绍,如李建明、宴丽娟对国外常用的危机评估模型和危机干预模式进行了介绍,并指出目前国内外都没有统一的危机评估标准。国外常用的评估模型包括:三维评估模型、个体应激反应发展阶段评估模型、个体与环境互动评估模型、个体的应对机制评估模型以及支持系统和其他资源的评估模型等。国外危机干预采用的模式主要有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心理转变模式、资源整合模式和综合性干预模式,这些模式为不同的危机干预策略和方法提供了基础[9]。赵国秋等指出国内外尚缺乏公认有效的对灾后特定精神障碍评估工具,不能够及时发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潜在人群[10]。

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预案是干预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制定和完善干预预案是危机干预机制的重要内容。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危机干预的预案和策略,如把心理危机细分为几个阶段,根据各阶段不同的心理特点采用针对性技术进行干预的建议[3];根据不同人群的心理反应特点,提出运用相应的社会支持体系进行危机干预的策略[11];还有的学者则根据灾害的类型提出针对性的心理救助措施[12]。这些预案和策略为危机干预工作提供了帮助。

二、突发事件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研究存在的不足

尽管针对突发事件心理危机的预警和干预研究已经形成基本的理论及框架,但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系统防御机制的构建不够科学有效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运作需要各方面的相互配合。多数研究者提出的防御机制包括了立法、政府、媒体、专业人员和社会大众等全方位的防御建议,具有整体的思想。然而这些建议和对策可操作性不强,很难落到实处,无法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有机、高效的心理危机干预组织体系。目前我国的心理干预机构仍处在组织分散、水平不一、独立行动的状况。

(二)缺乏对心理危机产生和发展机制的实证研究

对心理危机产生和发展的机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掌握,方能够在不同阶段实施针对性的预防与干预策略和方法,达到理想的干预效果。然而我国对心理危机产生的机制研究还较少,对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发展的过程和影响因素只有很少的描述性研究,鲜有实证研究,这制约了危机干预相关研究的发展,影响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的有效运行。

(三)缺乏客观有效的心理危机评估标准

危机评估在整个危机干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既是危机干预的前提也是贯穿干预过程始终的重要技术。国内外仍没有统一的、科学的危机评定标准,常用的评估模型仍不够客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干预者个人的好恶进行判断的情况,从而导致诊断失误而收不到良好的干预效果,甚至将问题扩大化[13]。对适合国人心理特征的危机评定标准研究仍非常欠缺,不利于我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开展。

(四)心理危机前的预防和危机的后干预问题

社会心理预警研究是对突发事件科学应对的重要依据之一,其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而危机干预的后续干预是强化和巩固效果的阶段,一方面可以彻底解除危机,恢复心理平衡,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心理的成长,是危机干预的重要阶段。然而我国仍没有高效可行预警机制指导实践,使事前的预防和教育等工作很难有章可循,不能达到从根本上减少心理危机发生的目的,而危机干预的后续干预阶段则多被忽略了。

三、研究展望

我国突发事件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的研究还处在初始阶段,各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构建系统高效的预警干预机制从根本上避免突发事件心理危机的发生,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人财损失和心理伤害,维持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还需要做更多的努力。因此,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预警和干预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广阔前景。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可能将成为突发事件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的研究重点:一是在构建系统高效的预警干预整体机制模式下,对机制内不同部门、不同事件类型以及不同群体进行深入研究,构建针对性的分支操作模型及如何促使模型高效运行的问题将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二是采用以实证研究为主、描述性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研究心理危机的产生和发展问题以及具体干预实践问题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学者的目光。三是心理危机评定标准及相关实践操作问题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制定符合我国文化的评定标准、摸索出几种适合我国民众心理特点的干预原则、模式和技术或将成为又一研究热点。四是心理危机前的预防和危机的后干预两个阶段中各部门的工作权重、各群体作用的有效发挥,以及具体策略的制定和施行问题将逐渐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Gilliland B E.,James R K.危机干预策略[M].肖水源,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3-67.

[2]季建林,徐俊冕.危机干预的理论与实践[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2).

[3]胡泽卿,邢学毅.危机干预[J].华西医学,2000,(1).

[4]杨峰.完善我国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思路与对策[D].电子科技大学,2008.

[5]阴山燕,等.我国灾难心理卫生服务体系的构建初探[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

[6]詹启生,李义丹.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新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3).

[7]张维平.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心理干预机制[J].中国公共安全,2006,(4).

[8]程灵芝,李川云,等.急性应激干预的原则和方法[J].中国临床康复,2003,7(3).

[9]李建明,晏丽娟.国外心理危机干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2).

[10]赵国秋,汪永光,等.灾难中的心理危机干预——精神病学的视角[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3).

[11]黄培.构建基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社会心理支持体系[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3).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危机;预警;预防

作者简介:卢珊(1983-),女,福建泉州人,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福建?泉州?362000)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5-0141-02

心理危机是心理疾病的早期症状。当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且该事件超过其应对能力,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心理危机。[1]心理危机标志着一个人正在经历生命中的剧变和动荡,它会暂时干扰或破坏一个人惯常的生活模式,引起焦虑、挫折、愤懑和迷茫等不良情绪反应,特征是高度紧张。学生心理危机可引发行为或情绪紊乱,甚至发生自伤或伤人等严重后果。人的心理问题从产生到程度严重要经过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如果问题在这个过程得到解决或者缓解,悲剧可能就不会发生。[2]学生心理预警预防工作的开展就是未雨绸缪,在平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并给予必要的帮助,当发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或危机时,各级相关人员预先发出警报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过激行为和严重事件的发生,将可能产生的悲剧扼杀在摇篮里,达到有效预防和最大限度降低损失的目的。

一、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

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可以预测危机、防范危机,将心理问题消灭于萌芽之中或降低其破坏程度。根据《大学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暂定办法》,我国高校陆续实施三级或四级心理危机预警系统。

1.一级机构为领导决策机构

由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担任组长,心理咨询室、相关部门领导为负责人。一级机构负责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的领导与指导工作,主要负责制定及发布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文件、整合学院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确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预防系统的工作目标,对校园重大心理危机进行决策处理,发布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做好学校心理危机预警与预防的整体部署和协调工作。

2.二级机构为执行机构

主要负责向全院师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活动、组织心理健康相关培训、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从事心理危机干预研究、学习心理危机干预课程、进行心理危机案例教学、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活动,以及对学生出现的心理危机进行干预等。二级机构对一级机构负责,同时领导三级、四级机构开展工作。二级机构应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并分析学生的心理危机信息,通过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活动等方式,对学院各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个大致的了解和掌握,对可能出现的学生心理危机做好预防与发现工作。与此同时,全面加强学院心理健康网络建设,有专人负责心理健康信息的发布、反馈、搜集和整理;成立专门的小组,深入分析探讨学生心理状况,列出可能发生心理危机的学生名单及其心理健康状况隐患,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库;开展多种载体的心理危机干预方式,例如电话干预、网络干预等,建立学生心理问题工作和交流平台,将日常的心理健康工作与心理危机事件的预警分析、预防与紧急情况的处置结合起来。当发生重大心理危机不能进行有效干预时,应及时上报一级机构,以便及时采取有力措施。

3.三级和四级机构为信息提供机构

三级机构主要由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宿舍管理人员组成。这些人距离学生最近,最容易发现和了解学生情况,也最能给予及时保护,因此主要负责发现或识别有心理障碍征兆的学生并及时向二级机构汇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一旦发现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三级机构应尽可能尽自己力量稳定学生的情绪,同时及时与二级机构的专职心理教师联系,采取措施尽量化解学生的心理危机,恢复心理平衡。二级机构的工作人员应具备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接受过心理健康知识的专题培训,有初步识别和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

四级机构由学生组成,主要是各班心理委员和宿舍舍长。经过系统培训之后,起到帮助其他同学开展心理自助与助人的作用。心理委员与宿舍舍长共同配合,心理委员应定期汇报本班同学的心理动态,特别关注有自杀倾向、行为反常、性格孤僻的同学。同时,三级机构应随时关注四级机构成员自身的心理健康和心灵成长,不断促进他们人格的发展,提升他们的工作水平。[3]

二、学生心理预防工作

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更重要的作用是在于预防,学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预防工作。

1.学生心理档案

学生心理档案是指为在校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设立的档案资料。包括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验普查的结果,学院心理咨询与辅导记录等材料。建立心理档案的目的是保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心理健康,一旦发现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介入,帮助解决问题。每年新生入学之际,学院就要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工作,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建立心理档案很重要的一个作用是发现心理素质方面有问题的学生,予以重点关注,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跟踪观察,进行预防和治疗,必要时加以及时干预。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健康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使得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院校的大学生相比既有相似性,又有特异性。因此,研究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提升高校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对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和实用型人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相关概念

心理危机是指当一个人面临突如其来的重大事件,而他先前处理问题的方式和已有的支持系统都不足以帮助他应对眼前的处境时,出现的一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1]。心理危机的发展一般有四个阶段:冲击期、防御期、解决期、绝望期或成长期。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专业人员运用心理学方面的相关知识,遵循危机干预的原则,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或人群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

心理危机干预的目的是及时对经历个人危机、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和将发生危险的对象提供支持和帮助,使之恢复心理平衡,预防发生更严重、更持久的心理创伤,降低、减轻或消除可能出现的对人和社会的危害[2]。

二、心理危机的诱发因素

(一)现实因素引发的自卑心理

职业教育虽然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中国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比较歧视,对职业院校的认可程度不高,导致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大。由于我国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比较歧视,对职业院校的认可程度并不高。职业教育长期以来被普遍认为是“二流的教育”,政策导向看不起高职,高考制度也不合理,把高考分数低的学生送进高职,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似乎是高考筛选下来的劣品。

(二)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目标导致的厌学情绪

在结束紧张的高考学习进入大学后,多数学生阶段性地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目标。虽然多数学生能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使他们掌握专业技能,以增强自己未来的职业竞争能力。但是有相当数量的学生缺乏基本的职业规划和职业目标,直接导致较为严重的厌学情绪,具体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迟到、旷课现象普遍。

(三)人际关系的困扰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但由于学生社会阅历有限,客观环境的限制使其不能够全面了解社会、了解人的整体面貌,因而人际交往中常常带有理想的模型,一旦理想与现实不符,则产生障碍,出现心理危机。

个别学生受其特定的家庭背景影响,不懂得尊重他人,固执己见,自以为是,长期与同学不和而导致关系紧张。有的学生个性抑郁,缺乏自信,由于自我评价过低而产生自卑、甚至自闭心理,长期处在忧虑之中。

(四)家庭贫困引发的心理危机

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农村,他们长期在贫困状态下求学,与那些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相比,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有所不同,往往存在着不可跨越的心理空间。特别是来自边远、经济落后地区的学生,有的除了学习之外,在知识面、交往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因而压力很大。他们在高中的时候,学习很好,能够赢得大家的尊重。进入大学很多方面很难找到自信。面对这种巨大的反差,部分贫困生缺少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不能正确地面对现实,不能自我接纳。

(五)恋爱与性方面引起的情感困惑

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机制渐趋成熟,渴望与异性交友、恋爱。但由于其心理未完全成熟,生活经验欠缺,性意识和理智感未完全形成,理想中的交友恋爱与现实中的具体问题经常发生矛盾,难免出现行为上的偏差,无法正确应对恋爱和失恋问题。这会使他们在情绪、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受到干扰,引发诸多心理问题。

三、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策略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应该做到立足教育,重在预防。笔者所在学院重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利用心理讲座、播放心理电影、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教育的积极性,教会他们心理危机的基本知识,引导他们树立防范心理危机的意识,帮助他们提高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使他们学会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困境,明白当自身不能解决心理危机时懂得应该如何寻求帮助。

(二)发挥心理委员的作用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还特别重视以他人为媒介的间接干预系统,那就是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心理委员的职责主要有两个,一是宣传心理健康基本知识,二是发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及时向学院汇报。经过一定培训的“心理委员”虽不能像心理学专业教师一样对学生心理危机进行直接干预,但他可以最快的速度把学生心理危机的信息上传给专业教师,为实质性的危机干预争取宝贵的时间,因此必须对学生干部、班级“心理委员”进行预防心理危机的教育。

(三)做好心理健康高危人群关注工作

心理健康机构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普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心理普查识别出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对这些可能发生或正处于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重点帮助。从2006年开始,笔者所在学院坚持将每一届新生进行排查梳理,建立“需关注学生”档案,详细记录学生情况、关爱措施及工作效果;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和咨询活动,对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生进行跟踪教育和指导。此项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效地避免了事故的发生。

(四)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应急处理机制

心理危机干预并非一个教师就能够独立处理的。笔者认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应急处理机制应包括以下方面:一是预警系统。心理委员和辅导员等与学生有亲密接触的成员若发现有学生出现心理危机预兆时,应及时向心理危机干预机构报告并在该机构指导下监控其心理危机发展的态势。二是值班制度。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机构应每天安排专业人员值班,以便及时有效地对处于严重心理危机中的学生进行干预。三是干预系统。通过澄清、解释、安慰以及问题解决技术的应用,协助当事人或相关人员减少或摆脱危机的影响,恢复心理平衡。

总之,高职院校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配合,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出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机制。我们相信,随着心理咨询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校心理危机体系的不断完善,随着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等方面的有效联动和积极配合,高职院校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会逐步改进和完善的。

参考文献:

[1]马燕丽.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策略[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64),第29卷,第2期;

[2]马学果,魏平,戴卫银.高职院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策略探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0,(8)下期;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范文6

[论文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加剧,处在人生发展重要时期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心理危机具有突发性、应激性、痛苦性、危险性、机遇性、时限性等特征。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存在的问题,应建立防御、监控、干预、转介、善后等五个系统来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概述

(一)什么是心理危机

危机理论和危机干预最早基于精神病学家Lindemann (1944) 的一项工作。1942年波士顿的一场大火夺取了近500条生命, Lindemann参与了对101位伤者及其亲属的心理评估和治疗。Lindemann指出这些幸存者体验到的极度悲伤是对悲惨事件的通常反应,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心理病症,对患者提供及时的帮助能显著地降低其最终转化成心理病症的可能性。Capalan(1964)把危机定义为: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亡故、突发威胁生命的疾病、灾难等)时,个体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的方法来解决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1〕。每个人在其一生中都会陷入各种各样的危机,对危机中的人给予帮助便称为危机干预。广义的危机干预可以是全方位的帮助,而狭义的危机干预便是心理危机干预。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身心的不成熟性决定了大学生是处于心理危机的高危群体。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征

1.突发性。心理危机常常是出人意料的,而且具有不可控性。

2.应激性。心理危机的出现如同急性疾病的爆发,它需要人马上紧急应对,而不管大学生主观上是否愿意或是否有能力承受。

3.痛苦性。心理危机给人带来的体验是非常痛苦的,会让大学生无所适从、痛不欲生,甚至选择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4.危险性。心理危机中的危险可能危及学生的身体健康、学习、人际交往等,严重的还可能危及学生本人或他人的生命安全。

5.机遇性。“危机”中危险与机遇并存,如果能够成功地把握危机情境或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大学生能够度过心理难关、恢复心理平衡,并促进其心理的成熟和发展,这就是机遇。

6.时限性。危机的急性期通常在6周左右,如果未得到及时解决,可能导致精神疾病或出现自杀、攻击他人等适应不良行为。

(三)正常应对心理危机三阶段

一般的正常应对过程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立即反应阶段,此阶段当事者表现麻木、否认或不相信;第二阶段是完全反应阶段,当事者感到激动、焦虑、痛苦和愤怒,也可有罪恶感、退缩或抑郁;第三阶段是消除阶段,当事者接受事实并为将来做好计划。心理危机持续不会太久,如亲人突然死亡的反应一般在6个月内消失,否则应视为病态。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不够深入和成熟

近些年来,心理危机干预在国外有了很大发展,成为自杀企图者及遭受严重心理创伤者的有效的干预方法。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更多的是参照国外的研究成果。但发展很快,势头很好,初见成效。如北京、上海等地开设了青少年自杀心理预防热线。各大高校也相继颁发了《心理危机干预实施办法》等文件,启动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这些将会更好地帮助危机中的大学生度过心理难关,及早预防、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控制心理危机事件,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

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需要接受心理救助和危机干预的大学生越来越多。据报道,自杀已成为中国人死亡的前列原因,也是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2〕,大学生已成为自杀的高危人群。一项针对北京16所高校的调查显示,目前有一至三成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因精神病休学、退学的人数占休退学总人数的39.7%和64.4%〔3〕。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个体在遭遇危机事件时出现心理危机的可能性较大。

(三)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应激能力差

由于我国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起步较晚,各大高校也是近些年开始重视,因此,干预的时间紧迫性和干预的效果都不太理想。如:SARS 爆发时大学生中出现了过度恐慌、逃离学校的现象,结果不仅逃离不了,而且导致更加恐慌。很多高校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名存实亡、反应迟缓、应激能力差,丧失了心理危机干预的最佳时机 。

(四)高校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不完善

目前,很多高校把心理危机预警的任务交给辅导员,但是大部分辅导员没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储备,再加上辅导员社会经验不够丰富,工作任务繁重,工作对象过多,有的高校一名辅导员要管理上千的学生,因此根本不可能及时进行预警。如:马加爵3天杀了4个同学,被害的薛荣华事前曾找过辅导员“诉苦”,但是没能引起重视,预警机制中没有任何反映。若是有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通过预警系统理应得到正确的预警信息,及时做出决策,也许能避免很多起马加爵式惨案。

(五)高校缺乏高素质的心理危机干预的队伍和有效的机制

近几年的大学校园里,学生自杀、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学校的处理主要仍是班主任、辅导员做思想工作,而真正科学化、专业化地对待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高校并不多。我国从事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的人屈指可数,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还不足200人〔4〕。而且大多集中于精神卫生医院和为数不多的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在欧美,从事正规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的人员必须受到严格的咨询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的专业训练,通过资格考试后方可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工作〔5〕。我国应加强和规范心理危机干预的队伍建设和机制建设。

三、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一)防御系统

通过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防御系统做好危机的早期预测, 并通过评估预警信息发出危机警报, 防患于未然。

1.大力开展防御性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防御体系。对新入校的大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或现实的危机因素,进行评估,采取防范措施,减少心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突发性和意外性,将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

2.及时了解预警对象的信息变化。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践中,组建一支心理危机预警队伍,明确分工,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根据高校的运行特征,可以设置四级(校级、院系级、班级、朋辈级)、三线(学生线、教师线、管理线)的工作队伍,及时准确地了解预警对象的信息变化,定期对重点学生进行了解、评估,并汇集所有信息于校级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构,便于统一部署,采取必要果断的措施。

3.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在大学校园内积极开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渠道。如:团体辅导、朋辈辅导、发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报》、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选修课、热线电话、校园110、校园邮箱、网站留言板等。利用所有的机会和力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提高学生的心理危机预警意识,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使之掌握一般心理问题的调适方法。

(二)监控系统

1.收集学生心理疾病与危机信息,组织专家对有心理困扰的学生进行会诊,通过早期干预、心理咨询和跟踪调查,形成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评估一整套工作机制,提高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2.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专业水平,走心理危机干预专业化道路。危机干预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心理学专业理论功底和专业技巧、丰富的生活经验及其他较高的心理品质,如对人生意义的领悟和洞察、面临突发危机事件的冷静性等。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专业人员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同时,与学生工作队伍相结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决专职人员的缺乏问题,也可以更全面地获取信息。对辅导员、班主任进行培训,提高思政人员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教育意识,提高其危机预警和识别能力。 转贴于

(三)干预系统

力求在最佳时期即危机事件发生24至72小时之间,对危机进行有效干预。该系统将根据危机的类型和性质紧急培训干预人员,识别危机程度,协助当事人减少或摆脱危机的影响,恢复心理平衡〔6〕。

1.成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中心专家组成员由资深心理医生、学生工作管理专家组成,负责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及相关课题研究。

2.建立和开通24小时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和校园110。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和校园110,确保陷于精神痛苦或心理危机的大学生能及时找到救助方式,其他学生也能及时传递信息到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以便中心及时采取措施。

3.学习、运用科学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技巧和方法。灵活运用危机干预六步法:定义问题保证求助者的安全提供支持提出可变通应对方式制订计划获得承诺。其中,前三步主要是倾听技巧,以移情、真诚、尊重和客观的态度进行倾听、观察、和做出反应;后三步便是行动,根据大学生的需要和环境支持,选择适当的干预方式。

(四)转介系统

转介系统要求学校与精神卫生机构建立良好的联络和协作关系,请专家对处于危机中的学生进行心理评估,把不属于咨询范畴的、有严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学生转介到精神卫生机构,以便及时采取心理治疗或住院治疗等干预措施。一旦发现有自杀企图并计划实施自杀行为的学生,要立即对其实行有效的监护,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并迅速通知学生家长到校,共同采取干预措施;对自杀未遂的学生,应立即送到专业机构救治。

(五)善后系统

善后系统是在此次心理危机过去之后,通过个案咨询、班级辅导等方法,协助经历危机的大学生及其同学、家长、班主任等相关人员,正确总结和处理危机遗留的问题,尽快恢复心理平衡,并进行跟踪调查,减少负面影响,避免下一次心理危机的发生〔7〕。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心理危机及可能引发的后果〔EB/OL〕.北京社科规划,2003-08-01.

〔2〕李靖.世界自杀预防日〔EB/OL〕.http//southern.com/news/china/zgkx//200309101337/htm.2003-09-10.

〔3〕刘效仁. 公民发言:心理危机干预应成为公共福利〔N〕. 新闻周刊, 2004-10-12.

〔4〕刘效仁.公民发言:心理危机干预应成为公共福利〔N〕.新闻周刊(都市时讯-冀东版),2004-10-12.

上一篇小鼓手

下一篇椰子油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