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范文1

关键词:心理危机 高校 学生 干预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008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在面临困境时,应用惯常应对方式不能处理而产生的一种不平衡心理状态,通常表现为陷入极度焦虑、抑郁,甚至失去控制、不能自拔。近年来,由于社会转型、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及家庭、个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性问题,据有关调查显示,有心理问题及自杀倾向、自杀尝试的高校学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针对高校学生心理危机产生原因,构建有效的预防干预机制十分必要。

1 高校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的原因

1.1 家庭问题

一些家长因性格、文化水平、教育观念、素质、修养等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多采用简单、粗暴的家长制,易造成孩子敏感自卑、焦虑易怒、偏执抑郁等不良的心理问题。家长往往将自己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也会给孩子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此外,家庭经济问题、父母关系不和谐等也会给孩子带来无形的压力。

1.2 社会因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社会转型,大学生就业竞争不断加剧,高校学生就业难早已不是一个新话题,加之当前多数的大学生成长过程一帆风顺、未经历过挫折教育,遇到此类的问题时很容易诱发心理危机。

1.3 教育缺失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家庭与学校在教育中往往过于重视学生的智力教育,而忽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各高校虽采取多种措施措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多数的教育流于形式[1],教育实效性不大。

1.4 自身原因

高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向成年期的转变,面临着自我认识和发展的问题,对人际交往也有较高的期待,但由于当前大学生社会经验少、经历的挫折少,缺乏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技巧,且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在与人交往中,尤其是恋爱中遇到情感问题不能很好地自我排解,容易产生心理压力。

2 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现状分析

2.1 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现状

近年来,随着教育领域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各高校均加大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根据各自的特点,建立了有针对性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包括“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联络员”等,制定了大学生心理危机造成突发事件后的应对方案,并通过演练、模拟、应用,不断对其进行完善。

2.1.1 心理健康教育助教建设计划

心理健康教育助教建设计划是华东师范大学于2004年起开始实施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2],在这一计划中,要求每个宿舍有一名学生志愿参与,收集本宿舍中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危机信息;参与培训和活动的学生,可获得学分。每个宿舍有一名学生参与活动,使得该计划的覆盖面广,采用“有偿性”的模式可增加学生的志愿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同时在本计划的实施中,参与活动的学生不仅能够获得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还能在活动实践中不断强化自身角色意识,有利于学生开展心理自助与助人。

2.1.2 “五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些高校根据本校实际,构建了“课堂教学――教育活动――指导咨询――危机干预――调查研究”“五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针对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际,制定了“学生心理疾病预防与危机干预”的相关制度及实施办法,包括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心理异常学生及时报告制度、院系心理危机学生月报制度等,并积极成立校园心理危机援助队,构建“学校――学院――班级――医院”四级心理防护网络,创新了高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2 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存在的不足

随着高校的发展和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深入,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不足,在具体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干预效果不明显:从表面上来看,我国各高校均具备较为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强调危机预防、干预一体化,但在实际工作中干预重点模糊,不少学校仅重视已发生的心理危机,较少关注对学生心理危机防控意识的培养,致使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行动迟缓,难以把握危机干预最佳时机,导致干预效果不佳;第二,重“处理”轻“防范”:目前不少高校并未能真正认识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关系,在工作中,往往只重视危机爆发后的处理,而忽略日常的危机防范,缺乏对心理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和把握;第三,工作者专业水准有待提高:目前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多由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担当,此类工作者一般只经过简单培训,并不能真正理解和认识心理健康工作,也有些学校聘请医院精神科医生担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此类工作者虽具备良好的医学背景知识,但缺乏高校学生心理咨询临床经验,使得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工作非科学化现象严重,此外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缺乏透明度、忽视心理舒缓功效等问题,使得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效率不高。

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高校建设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任务,高校必须重视学生心理危机问题,提高学生心理危机工作紧迫性的认识,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增强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水平,从整体上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使学生健康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淑艳.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初探[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96-97.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范文2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0年春季学期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通知》(教基厅函〔2020〕5号)、《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0年春季复学前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工作的紧急通知》等文件精神,预防中小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切实保障我校学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现将本次排查工作做一情况说明。 

本次排查全校共随机发放心理调查问卷928份,返回问卷928份,无效57份,有效卷871份。从排查情况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一是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注意力不集中、缺少学习自主性等,这类学生有78人,占排查8.96%。主要反映在不想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学习上的问题、缺乏学习目标和动力、上课不认真听等。二是情绪问题,容易产生不良情绪,这类学生有53人,占排查6.08%。主要反映在不善于向别人诉说、容易不适应身边环境、易怒、苦恼等。三是人际交往,缺乏自信、害羞是现在学生中的主要问题,这类学生有36人,占排查4.33%。主要反映在胆子小、多疑、多虑、不敢与其他人沟通等。

总体看,全校心理问题的占抽查19.73%。从排查情况表明,就大多数的在校学生而言,。

虽然我校学生心理发展总体较健康,但也存在一定的危机情况,我校在原有的基础上查漏补缺,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积极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一)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实效

以活动为主安排课时,防止学科化倾向,突出问题导向,着重帮助学生有效解决因环境适应、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校园欺凌、学业压力、家庭因素等造成的心理问题,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监护的能力。

(二)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机制,开展心理健康状况普查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动态管理机制,开展学生心理危机排查工作,及时建立、更新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三)关爱特殊群体

加强对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学习困难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等群体的教育关爱,完善学校联系关爱机制,及时关注其心理健康状况,积极开展心理辅导,提供情感关怀,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 

(四)严格落实班主任职责

安排班主任,采用电话、实地访问等形式,掌握学生的家庭状况,了解家长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同时,班主任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心理动态,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对重点人群,要及时疏导,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范文3

关键词:心理危机;预防;干预;高校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057-02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每年因心理问题出现自杀、退学等严重问题的大学生数量不在少数,如何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这是值得高校辅导员研究的课题。

一、要充分认识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重要性

危机是指当个体遭遇重大问题或变化发生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就会打破心理平衡,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进入一种失衡状态。心理危机预防是及时发现心理危机出现的可能情形,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

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是高校德育的永恒主题。第二,适当的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是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第三,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是在重大事件和特殊时期重要的工作方法。

二、要掌握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正确方法

每个人对严重事件都会有所反应,但不同的人对同一性质事件的反应强度及持续时间不同。一般的应对过程可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立即反应)――当事者表现麻木、否认或不相信;第二阶段(完全反应)――当事者感到激动、焦虑、痛苦和愤怒,也可有罪恶感、退缩或抑郁;第三阶段(消除阶段)――当事者接受事实并为将来作好计划。危机过程持续不会太久,如亲人或朋友突然死亡的居丧反应一般在6个月内消失,否则应视为病态。

心理危机的干预办法主要有:(1)迅速确定要干预的问题,强调以目前的问题为主,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2)必须有其家人或朋友参加危机干预。(3)鼓励自信,不要让当事者产生依赖心。(4)把心理危机作为心理问题处理,而不要作为疾病进行处理。

三、要明确辅导员自身定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辅导员具备管理者和教师的双重身份,每个学校的校情和学生的心理状况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做心理预防和干预时要注意其特殊性,明确自身定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平时就要为做好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做准备。以我个人经验来说,要做好这一工作以下几点比较重要:

首先是心态。应该把它当作一件发自内心的活动,乐于去做。我刚毕业不久,曾经从学生时代走过,太了解那些年少的纠结和痛苦,而今能为那些和自己当年一样的孩子指点一二,帮助他们顺利走出困境,便觉得是最开心的一件事情了。

其次是距离。要和学生建立起一种信任的关系。我积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经常和他们聊天,建立起一种平等的、相互信任的朋友关系。很自然地,他们开始主动找我诉说。很多学生不愿意在办公室说,我就陪他们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甚至很多时候要在QQ上、飞信上聊好久。看着他们渐渐开心起来的样子,是自己最欣慰的时候。当他们有一天不再叫自己老师而是改口叫姐的时候,是自己最感动的时候。慢慢发现,这项工作不需要做给任何人看,自己心里的满足和快乐是最大的回报。

最后是方法。要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心理工作。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大一新生主要是适应问题,就应该从人际交往、团体融入这方面做工作;大二主要是学业问题和情感问题,就应该从正确应对等方面做工作……采取方法还要注重创新,注重种类的多样性。我曾在院刊《e时代报》中专门拿出一版作为心理专版,介绍心理知识,分析心理案例,转载心理测试,使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普及。心理运动会、心理素质拓展、心理MV大赛、心理剧大赛等一系列工作都有效地帮助了同学们以轻松的方式提升心理素质。微博、人人网、QQ等联络工具更是开展心理工作的良好媒介,充分利用这些可以贴近学生,顺利沟通。

四、要不断学习心理学专业知识,特别是积极心理学知识

要想做好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一定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现在心理学有很多流派,积极心理学是比较适合大学生心理工作的一种。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仅应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它也应对力量和优秀品质进行研究;治疗不仅仅是对损伤、缺陷的修复和弥补,也是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的发掘;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它也是关于工作、教育、爱、成长和娱乐的科学。在预防方面,积极心理学提出了积极预防的思想。它认为在预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是来自于在个体内部系统地塑造各项能力,而不是修正缺陷。在它的看法中,当一个人处于孕育着抑郁、物质滥用或精神分裂等问题的环境中或其遗传素质较差的情况下,要防止在其身上不出现以上问题可能性不大,但是在人类自身存在着可以抵御精神疾病的力量,它们是勇气、关注未来、乐观主义、人际技巧、信仰、职业道德、希望、诚实、毅力和洞察力等等,预防的大部分任务将是建造一门有关人类力量的科学,其使命是去弄清如何在青年人身上培养出这些品质。在治疗方式上,积极心理学的看法中,技巧是指关注、权威形象、和睦关系、言语技巧、信任等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积极治疗这一思想。深度策略主要有三种:灌注希望、塑造力量和叙述,其内涵均是增强被治疗者的力量,而不仅仅是修复他的缺陷。

从一定意义上说,积极心理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倡积极人性论,大学生正处在人生青春期,希望和正能量最适合用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五、要注意在处理危机事件中的自我管理与心理调适

辅导员们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也会有喜怒哀乐,也会有心理障碍。在处理危机事件中,辅导员自身有时会受到影响,甚至造成一定的创伤。而此时,辅导员的自我管理和心理调适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辅导员们迅速地从困扰中走出,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心理调适就是自己通过改变认知和行为来适应环境的过程,遭遇压力时通常都是心理和生理上同时有不适感。如果想调整压力,需通过生理调整策略、情绪释放策略以及行动解决策略。在面对压力时要及时注意自己生理上的变化,并适时进行心理上的调整,如呼吸调整法、肌肉放松法、睡眠法等。情绪是压力作用下最直接的反应,要掌握情绪的管理技巧,帮助自己很好地调节自己的负面情绪,可以在面对学生的时候把握好自己情绪的尺度,去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有些人心理能量大一些,遇到事情以后,靠自己的能量可以化解;有些人心理能量小一些,遇到事情以后,靠自己的能量解决不了,才会有难以承受之重,才会出现大问题。接受上级督导或同辈督导是个非常有用的方法。自己有了“烦恼”,还不能随便向别人诉说“烦恼”,这就是我们最大的“烦恼”。所以,我们必须找个人“为我们的烦恼做督导”。督导结束了,人也轻松了,这就是督导的好处。

切实树立自我心理维护的“自觉”意识,培养乐观向上、胸怀坦荡、精神饱满、豁达宽容的心理素质。唯有在精神上真正站起来的辅导员老师,才能获得彻底的自我解放。法国作家雨果曾用诗一般的语言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我们自身心理的健康是一切工作的前提。

参考文献:

[1]吴悦.试论高校辅导员在危机干预中的作用[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3.

[2]史占彪,张建新.辅导员在危机干预中的作用[J].心理学,2003,(10).

[3]张海燕.危机干预:从防范到逾越[J].思想理论教育,2001,(6):37.

[4]张润芝.大学生危机教育刍议[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范文4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手术中;感染危险因素;护理进展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各种并发症中,手术部位感染是术后感染中最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0.1%~1%[3],手术部位感染一旦发生常导致手术失败,不仅给患者增加经济负担,也给患者带来躯体痛苦及心理创伤,有研究表明手术部位感染细菌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中来自于手术室空气占5%、来自于手术器械占10%、来自于手术人员占35%、来自于患者皮肤50%,因此,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感染因素的预防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对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抓好术前、术中、术后处理3个环节极其重要[4]。本文主要论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进展。

1手术全程潜在的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1.1手术室的环境,手术室层流净化系统未按标准定期更换过滤网,未定期清洁排风口,使空气污染。人员流动、设备的移动及门的开关,使手术室空气中菌落数量增加[5]。

1.2参加手术人员的手,是外科感染的主要细菌传染媒介。保持手部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基础,手卫生质量直接影响着医院感染的预防可控制。医务人员外科洗手不正确,术中手套破损,就可能造成感染。

1.3患者自身原因,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

1.4及外阴皮肤不清洁、备皮时划痕、泌尿生殖器感染、手术部位皮肤清洁不到位均可导致切口感染。

1.5手术人员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1.6手术器械、敷料消毒灭菌不到位,特别是骨科外来器械的清洗、消毒、包装不规范,影响消毒灭菌效果,一次性物品拆包方法不当等均可能是引起手术室感染的原因。

1.7手术室保洁人员未作系统培训,清洁工作不彻底,消毒剂配制方法不正确,手术后污物分类不清,垃圾未作分类处理。

2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感染危险因素预防

2.1手术人员着装管理,参加手术人员必须戴一次性全封闭双层帽子、口罩,帽缘遮盖完头发、眉毛、双耳,口罩遮盖上至鼻梁,下至下颌。

2.2手术间管理

2.2.1重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手术间的环境准备,在净化手术间内进行,术前1 d将手术所需物品、器械、药品等准备好,减少因物品需要频繁进出手术间[6]手术前1 h开启运行洁净系统,手术开始后,手术间大门关闭自动,开启手动,尽量保持术室正压通气[7]。

2.2.2器械台尽量在层流罩正下方间摆放,暂时不用的器械用无菌单遮盖。

2.2.3器械人员与无菌台之间、参观人员与手术人员之间的距离不得

2.3手术区皮肤准备,术前用无菌小毛巾及手术巾遮盖外阴,遇骶尾部有褥疮者,用一次性手术巾完全覆盖,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污染,用沾有灭菌皮肤消毒液小毛巾擦拭手术切口处皮肤后再进行常规消毒。

2.4铺无菌巾,尽可能用一次性灭菌无纺布,选用一次性无纺布铺巾代替传统的棉布铺巾,防渗漏效果较好,可在手术野和可能的微生物来源之间形成保护屏障,靠头侧用有齿卵圆钳将孔巾两端钳夹悬挂在输液钩上,使麻醉观察区与手术区之间形成隔断。

2.5手术人员管理 ,参加手术人员不能超5人,手术间总人数不能超10人,参观人员在手术开始前站在室内门旁,不得随意走动,不得靠近手术台及手术人员[7],手术开始后若外出,不得再次进入手术间;外来器械公司人员每台次仅限一人跟台,其他随行人员在走廊等候;标本采集人员守候于走廊,经巡回护士允许方可进入手术间采集标本。

2.6所有假体放置在手术间门外,需要时再将需要的假体携入手术间。

2.7术中配合 对器械、巡回护士选择经验丰富护士担任,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手术过程注意控制温湿度,冲洗液加温至37℃。

3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感染危险因素护理进展

3.1术前对患者充分进行皮肤准备能将感染风险降到最低。由于目前我院还没有对患者在术前使用抗菌皂洗澡,故在患者入手术室后根据AORN的推荐,先用葡萄糖酸洗必泰对手术切口及周围进行擦拭以去除手术区皮肤上的污垢和暂驻菌,降低常驻菌数目并抑制其再生,然后再进行手术部位皮肤消毒。

3.2选用一次性无纺布铺巾代替传统的棉布铺巾,可在手术野和可能的微生物来源之间形成保护屏障。

3.3手术切口使用薄膜承保护,传统薄膜在手术过程中常会出现卷边、松动。有文献报道,如果切缘处薄膜发生了起边,其术后感染率是不起边者的6倍,采用3 M含碘手术薄膜,含碘手术薄膜能提供无菌表面,并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提供持续的抗菌活性,良好的薄膜粘性能起到更可靠的屏障作用,防止微生物移行。

3.4严格执行手卫生,手污染是造成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严格的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最简单、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有研究发现巡回护士在手术间工作前、工作30 min、1 h、2 h、手术结束后,手卫生合格率分别任93%、64%、48%、32%、39%。如果巡回护士进行操作前的洗手依从性差,那么在进行各种操作过程中就容易将受伤的病原菌传播给患者。故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卫生部办法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要求进行外科手术消毒,外科手消毒效果直接影响到手术切口尤其是无菌切口的愈合。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建议台上手术人员采用无接触法戴双层手套,上假体时或手术时间超过 4 h,术者更换无菌手套,避免细菌的滋生病损关节拆除后更换手套,保证手术组成员手的安全性,避免手套破裂增加切口感染危险手术人员 有手部皮肤感染或上呼吸道感染者不宜参加此类手术。

3.5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预防性用药[8],临床实践证明,围术期静脉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能够极大地降低围术期感染的风险[9],术30 min~2 h,或抹嘴开始时合理地、预防性地使用抗菌药物,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能有效地降低SSI发生率。故手术室护士要严格掌握围术期抗生素的使用时机,术中如需追加用药时应及时提醒手术医生。

3.6术中注意保暖,低体温可直接损害免疫功能或温度调节性血管收缩,加重伤口组织缺氧,引起伤口感染。采用综合保温措施,干预术中低体温的发生。

3.7手术应安排在百级洁净手术间进行,手术室术前应严格消毒, 手术进行中空气细菌主要来源于人体散发、物体表面浮尘起动、各类布类敷料散发以及房间门的频繁开关等,人员活动量大可使空气含菌量增加,术中关闭手术间大门,严格控制手术间人员 的数量和流动,手术间门外悬挂关节置换手术谢绝参观,其他与手术无关人员一律禁止入内,手术室内人员应尽量避免 不必要的动作,尽可能减小动作幅度,以免增加感染机会[10]。

3.8加强对外来植入器械的管理,卫生部新颁布的《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要求,消毒供应中心,应建立质量控制过程的记录与可追溯系统[11],为了保障手术室器械安全使用及患者手术安全,提高手术质量,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我院于2010年7月将手术室器械纳入消毒供应中心进行集中管理。在尚未引进条形码追溯系统的现状下,于2010年5月起对手术室器械回收、分类、清洗、消毒、检查包装、灭菌、监测、发放环节,建立手工标准化质量追溯记录,实施手术器械全程质量追溯管理,。外来骨科由专业的人员进行洗检查包装和灭菌,避免了以往器械清洗不彻底,甚至有血痂的现象,保证了外来器械的洗涤及灭菌质量,降低了医院感染率[12],器械使用后交供应室清洗、消毒后供应商方可取回。

4讨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各种并发症中,感染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最严重的、灾难性的并发症。手术室充分利用无菌技术,注重手术部位皮肤准备、做好手术室的空气净化环节的管理、使用一次性手术巾、规范骨科外来器械及一次性植入物管理、术者提高手术技术水平尽量选择自己熟悉的手术器械、手术室护士配合熟练默契等环境管理,能有效减少因术中污染导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率发生,但骨科手术租债器械在多家医院流动,器械不能提前送到消毒供应室清洗,由于时间紧张,导致清洗不彻底、灭菌后真空干燥不完全而易导致灭菌失败,加之大部分医院没有建立二级库,一次性植入物也在多家医院流动,导致外包装污染,也增加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机会。

参考文献:

[1]吕亮,王福生,卢敏,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6):1334-1335.

[2]胥少汀.骨科手术并发症预防与处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474-476.

[3]马俊,沈彬,杨静,等.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17(13):968.

[4]赖雅文.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进行感染预防和临床护理进展[J].医学信息,2013,26(7):242574.

[5]王辉,周国清,杨凌辉.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64.

[6]刘越康,泰兴.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手术室护理措施[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8,10(2):24.

[7]黄行芝,刘庆,杨春.医院护理管理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46-147

[8] 张伟滨,栾晨光,郝平,等.头孢拉定预防骨科无菌手术后感染[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0,20(9):552.

[9]巴洛克(美).人工髋膝关节置换:AAOS进修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462 463.

[10]王芳.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全期感染控制的方法与措施[J].当代护士,2011,3:39-40.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范文5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116029)

摘 要:青少年危机干预的研究对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总结,在尊重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以生态系统理论为视角,对青少年心理危机的预防、干预、追踪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探究,以期为我国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建构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生态系统理论 青少年 心理危机干预

青少年的年龄分布为11、12岁到17、18岁,这个阶段也可称为青年初期。青少年的生理与心理在这个时期产生了急剧的变化。生理方面主要表现为身体外形的改变、内脏机能的健全、性功能的成熟;心理方面主要表现为认知的发展、情绪的两极性和社会性的进一步发展。然而,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网络成瘾、犯、灾后心理危机等事件频发,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了不利影响。为此,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利于解决危机事件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的消极影响,而且有利于为后续的心理危机干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1.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研究概述

1.1心理危机的定义及种类

心理危机(psychologicalcrisis)是指当事人的认知或体验,即将某一事件或生活境遇认知或体验远远超过自己当下资源及应对机制的无法忍受的困难[1]。青少年心理危机是指青少年在遇到危机事件时,由于自身的资源与应激机制不足以应对,而产生了心理痛苦。

布拉默把心理危机分为三种:发展性危机是个体在人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现有的资源及应对机制无法应对那些重要的生活事件而产生了异常的反应。发展性危机事件主要包括考试焦虑、人际交往严重不良、逃学、离家出走、早恋、沉迷网络等。

情境性危机是指个体在遭遇突发或异乎寻常的事件时,对于这种事件不能进行任何形式的预防和控制,而产生了应对功能失调。地震、火灾、水灾、交通事故等均是情境性事件。这些事件的处理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存性危机是指诸如目的、责任、价值、独立、意义等人生重大事件给个体带来的心理冲突与焦虑[1]。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培养是生存性危机研究得课题之一。

1.2青少年心理危机的干预模式

1.2.1平衡模式(equilibriummodel):正常情况下,个体与环境应当保持一种平衡状态,当危机发生时个体原有的应对机制和问题解决方式无法应对遇到的危机,进而产生了心理危机。平衡模式最适合于干预的早期,以稳定当事人的情绪。

1.2.22认知模式(cognitivemodel):该模式认为心理危机的产生,并不是由危机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当事人对危机事件或危机情境的看法引起的。这种模式干预的重点是当事人对危机事件或危机情境的认识,适用于危机干预中期。

1.2.3心理社会转换模型(psychosocialtransitionmodel):该模型认为个体心理危机的产生不仅受个体内部状态的影响,而且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对于当事人讲,要整合内部应对机制、社会支持、环境资源已达到社会功能的恢复[1]。

三种危机干预模式都从不同角度描述了对危机干预模式的认识。随着危机干预模式的发展,出现了一种整合的趋势。这种趋势集中了三种干预理论各自方法与策略的优势。这样就要求干预者要有足够的知识与技能,因时因地采取相应的策略应对各种心理危机。

我国学者整合各种模式做了以下几点代表性的研究。许奕锋(2008)从组织领导体系、教育防范体系、心理干预体系、队伍建设体系、制度保障体五个要素体系,构建一个完整的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系[2]。钟惊雷、边玉芳(2008)提出要构建政府为背景的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系统[3]。汪丽华(2012)提出了生命教育视角的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原则为生命高于一切,基本技巧建立生命链接,干预目标达成生命意义重建[4]。伍新春、林崇德等人(2012)认为学校要承担起危机干预的重要责任,而班主任则是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力量,班主任的心理危机干预水平即干预技巧决定着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的成败[5]。这些研究为之后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1.3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的评估

对危机干预的评估,迈尔(Myer)等人的三位评估体系(theTrinageAssessmentForm,TAF)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中主要评估个体的情感状态、行为功能、认知状态三个维度。迈尔(Myer)等人的情感严重性量表、行为严重性量表、认知严重性量表已得到广泛的应用。阶段性的评估模型和人与环境互动的评估模型也有很大的价值[6]。

综上所述,在未来的研究中,作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在进行青少年危机干预时,以生态系统理论作为统揽全局的理论作指导;(2)在危机干预与预防的过程中,心理危机的预防的范围应扩大;(3)心理危机干预的过程也应更加系统化、全面化,把心理危机干预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去处理。

2.生态系统理论在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

2.1生态系统理论

布朗芬布伦纳(U.Bronfenbrenner)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systemtheory)把正在成长中的个体看作是与周围其他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系统[7]。生态系统理论把环境看成是互相关联的从内向外的一层包一层的结构系统,每一层环境与人的关系都是双向的和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理论把环境主要分为微观系统(microsystem)、中介系统(mesosystem)、外层系统(exosystem)和宏观系统(macrosystem)4个层次。

对于青少年而言,微观系统为家庭与学校。中介系统是指各微观系统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而构成的一个环境系统。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各微观系统之间良好的关系与作用,会对个体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比如学校和家庭对儿童教育的一致性程度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青少年的外层系统主要包括父母的工作环境,邻里社区、学校周围环境等。宏观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最外层。它指存在于上述3个系统之上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环境之中,它从宏观上规定了人的发展。

布朗芬布伦纳的模型还包括了时间维度,把时间体系作为个体成长的心理的参照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生存的各个系统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布朗芬布伦纳也将这种变化称为“历史系统”,每次转变都是个体人生发展的一个阶段[8]。生态系统理论以扩大了环境的范围,这样可以为个体、群体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2.2生态系统理论下的青少年心理危机的预防

微观系统在个体与环境直接接触的相互作用中对个体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微观系统对于青少年主要是家庭与学校。家长作为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亲子教育对于青少年心理危机的预防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认为不同危机类型需采用不同的预防策略。对于发展性心理危机,如考试焦虑、人际交往不良,家长可以以身作则,教给子女相关的技巧和知识,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模仿和学习,同时也可采取各种方式对子女进行相关的教育,在物质财富日趋丰富的今天,旅行可以作为放松、增进情感、教育子女的良好形式。对于情境性危机,家长可运用视频、书籍给孩子教授一些预防性措施。情境性教学是一种较好的方式,如面对最近MH370坠机、云南鲁甸地震等突发事件,家长可把这些突发事件的基本常识和应对技巧教给孩子。生存性心理危机的预防,家长最主要的是教给孩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正确的观念指导未来的生活。

学校作为一个有组织、规范化的教育场所,在青少年心理危机预防的过程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校应建立以主管校长、教导主任、班主任、班干部为主体的危机预防系统,让班主任在学校危机预防过程中起到主导的作用,学校也应成为培养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意识和普及心理危机干预知识的主要平台。

中介系统是各微观系统之间相互联系构成的一个系统。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对于青少年而言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中介系统。要想使这个中介系统得到很好的运作,家长与学校之间的互动是核心要素,家长会是互动中的一种较好形式,但在家长会的运作中,大多数老师与家长过多的注重学生或子女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体育、美术、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发展。除了家长会,电话、微信平台等也是较好了解学生与子女情况的形式。家长和学校通过互相了解子女或学生的发展状况,可以给青少年一致的指导与教育。家长与老师学校相互沟通的频率,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外层系统主要是父母的工作环境和亲戚朋友给青少年带来的影响。有的父母都是公务员、有的父母是商人、有的父母是农民、有的父母是无业游民。父母的工作环境情况各不相同,进而会给子女带来不同的影响。亲戚朋友也一样,他们的生活模式也给了青少年很好的参照。外层系统的各位参与者都应给孩子传递一种积极的、正面的、正能量的信息,让青少年在遇到危机事件时能够以更为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宏观系统是指青少年生活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在这个宏观系统中政府担任着主导作用,政府在制定青少年相关的教育政策、制度、法律、法规时应更多的关注青少年心理危机的预防。同时政府应利用大众传媒等工具广泛宣传关于心理危机预防的相关信息,增强青少年对于心理危机干预的认识。利用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防范的思想,也是增强青少年危机预防意识的途径之一。

2.3生态系统理论下的青少年危机干预

2.3.1诊断

对于危机干预的评估,除了迈尔(Myer)等人的三位评估体系(TAF)。作者认为还应从以下几点考虑:(1)要充分了解当事人的个体特征,尊重个体差异;(2)在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诊断时,不仅要对危机干预的当事人做一个动态的评估,而且要结合阶段性的评估模型、人与环境互动模型进行评估;(3)对危机干预个体进行全面评估时要充分结合当事人的家人、老师、同学反映的信息。诊断确定之后,应计划出良好的干预方案,实施正式的干预。

2.3.2干预

(1)危机干预早期

在心理危机发生时,微观系统和中介系统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会与当事人面对面的接触,对当事人的影响也是最直接的。这时采取干预的平衡模式,用以稳定当事人的情绪。在这个干预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倾听、接纳、情感反应、具体化等技术,使当事人的情绪得到很好地释放。然而,释放是适度的,过度的释放反而会起到适得其反。同时还可以使用沙盘游戏等适合于青少年的治疗技术使当事人的情绪得到调节。当然,这一阶段保证青少年的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生命高于一切。宏观系统在危机干预早期主要起支持的作用。其中包括物质与精神的支持。

(2)危机干预中期

危机干预中期,当事人的情绪已得到了必要的缓解,干预者与当事人也逐渐地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不管是对于发展性危机、环境性危机还是生存性危机,前一阶段为接下来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这一阶段认知行为疗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干预者可充分了解当事人的认知,可以通过苏格拉底式提问、箭头向下技术、行为实验、认知连续体、理性—情感角色扮演、自我暴露、问题解决和技能训练等技术,识别当事人的错误认知,以新的更合适的信念代替原有的信念。[9]同时我们也可以采用音乐治疗、绘画治疗等疗法使当事人从危机事件中尽早的恢复过来。

在危机干预的中期,微观系统与中介系统也担当着重要的作用。微观系统与中介系统作为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可以社会支持系统获得情感支持和陪伴支持,而这样一种情感支持与陪伴支持,能给当事人以面对危机的勇气和战胜危机的决心。

宏观系统在危机干预的中期也主要是提供物质与精神的支持。首先,政府可以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宏观调控的作用表现在可以调配一支强有力的危机干预团队对需要的地方进行支援,特别在情境性危机时给予强有力的物质支持,以保证青少年正常的生活。其次,政府可以动员社会力量为危机的应对提供支援与帮助。再次,政府可以呼吁需要危机干预的地区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应对危机。

(3)危机干预末期

危机干预末期,危机干预工作者应在原有的基础上,使当事人的认知、情感、行为得到进一步的供过于提高。在这一阶段,给干预者未来生活的意见与建议也较为合适,进一步提升当事人应对未来生活的能力。在这一阶段,同样需要四个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有机配合,为当事人步入生活正轨提供支持与保障。

2.3.2追踪

一次好的干预,在基本干预过程结束之后,追踪的观察与研究也是必要的。追踪可以更好地应对有可能出现的反复。在追踪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途径,如问通过卷调查法,听取家长、老师、同学的评价,听取当事人自身的评价。结合多种方法,做出全面、综合、系统的追踪研究。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同样离不开四个系统的相互配合与相互支持。与此同时,微观系统应总结经验教训,为更好的教育子女、学生,提出更为建设性的意见。宏观系统应针对不同的危机类型,建立更好的危机防御体系,建立更好的积极应对危机的队伍,适时地调整方针、政策,为青少年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3.研究展望

3.1危机干预应走向全面,全面与具体相结合

近年来青少年危机干预的文献和实际研究也越开越多,但多数集中在学校危机干预,应更多的扩展到学校以外更多的环境中,使危机干预的预防与干预形成良好的链接。同时要集中主要力量把精力放在与青少年更为密切的环境中,全面与具体相结合,形成一个良好的工作系统。

3.2危机干预应更多的走向实践

危机干预的理论研究是危机干预研究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危机干预只有走向实践,只有与青少年具体的现实危机事件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为此,可以通过举行危机干预的模拟演练,通过心理专家、心理老师的知识与讲座,并在危机干预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与丰富危机干预参与者与当事人的知识与技能。

3.3.危机干预应尊重个体差异与地区差异

危机干预的过程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针对当事人不同的心理特点、不同文化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危机干预的预防、干预、追踪的各个阶段不断提升当事人的心理素质。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危机干预尊重地区差异的一项良好举措。

总之,青少年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不仅对于青少年本身有重要的影响,正如生态系统理论一样,这样一种心理危机的干预与预防也会反作用于生态系统,二者的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美]RichardK.James,BurlE.Gilliland著,高申春等译.危机干预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许奕锋.青少年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J].职教与经济研究(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1:56-58.

[3]钟惊雷,边玉芳.构建政府为背景的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系统[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2:254-255..

[4]汪丽华.生命教育视域下的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2,12:59-62.

[5]伍新春,林崇德,臧伟伟,付芳.试论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45-50.

[6]李建明,晏丽娟.国外心理危机干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02:244-247.

[7]刘杰,孟会敏.关于布朗分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02:250-252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重大突发事件

心理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C-

0105-02

高职院校中的重大突发事件指的是在校园内突然发生的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可能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身安全并具有严重社会危害,需采取应急措施应对的事件。高职教育一直以来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面对近年来高校中重大突发事件呈现出的多发态势,高职院校有责任防范这些影响学院安全稳定的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预防和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主要措施即是心理危机干预。构建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针对各种重大突发事件的心理危机因素分类剖析,不仅能有效预防高职院校中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更有利于保障校园的安定和谐。

一、心理危机干预对抑制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意义

(一)心理危机干预能有效减少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

一般情况下,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缺乏明显迹象,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普遍缺乏危机意识和警惕性,往往都是在各类矛盾、冲突逐渐累积,并形成质变爆发之后才会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构建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方可以借助有效的预警程序提前锁定安全隐患,运用科学分析手段迅速制定针对性的应急干预预案,进而采取必要措施避免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

(二)通过心理危机干预减少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力

重大突发事件对高职院校的安全稳定有很大的破坏性,并且其突发性的特征决定了事件一旦发生就会迅速波及校内的各个层面,对学院各项工作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在重大突发事件爆发时,通过心理危机干预的迅速介入,可及时了解相关人员的思想动态,稳定当事人的情绪,从而有效控制事态的发展,减少重大突发事件的涉及面和影响力。

(三)心理危机干预有助当事人从重大突发事件中尽快恢复

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极易导致相关人员思维紊乱并产生恐慌心理,甚至做出极端行为。妥善处理重大突发事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即是做好心理危机干预。高职院校应在事件发生后及时了解学生们的思想动态,通过开展心理辅导、行为指导、心理暗示等方式进行干预,让学生能在心理教师的引导下尽快消除事件的消极影响,抑制情绪剧烈波动,尽快恢复健康、良好的心态。

二、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存在的问题

(一)不重视预警防范的前期工作

1.预防工作重点不明确。心理危机预防工作应该着重培养高职生具备健康过硬的心理素质,使高职生能冷静面对危机发生,避免出现心理恐慌。由于一些重大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等)本身是难以防范的,因而高职学生是否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就成为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

2.预防教育宣传方式简单。多数高职院校在预防知识宣传的过程中,都是使用如召开班会、讲座等传统的教育方式来向学生灌输各种理论知识,缺乏互动和实际演练,枯燥的教育模式并不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接受。

3.预警工作形式化。虽然多数高职院校都成立了心理辅导中心或建立了心理教育多级网络,但各级网络、相关部门、责任人员之间缺乏交流,班主任(辅导员)以及班级心理委员很少及时、主动了解学生心理动态,预警机制基本流于形式。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使危机预警防范工作难以取得实效。

(二)干预范围狭隘,缺乏主动性

1.干预实施主体单一。由于高职学生多数居住在学校,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学院作为主要责任人,理所应当成为实施心理危机干预的主体。但由于突发事件会导致学生的心理承受压力过大,如果没有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力量的支持和协助,心理危机干预成效不佳。

2.干预对象缺乏主观能动性。在突发事件引发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后,高职院校的心理危机干预一般都是被动开展,并且在干预过程中干预者与危机个体欠缺交流,干预者注重行为实施而忽视心灵沟通,危机个体不能主动表达自身的感受,情绪难以抒发,因此难以积极主动配合干预工作,使干预效果大打折扣。

3.忽略危机个体相关人群的心理干预。突发重大事件影响面和波及范围广泛,致使心理危机也具有传播性,会对危机主体周围人群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心理危机干预只对当事人实施,没有将干预范围扩大至相关群体,容易导致事件影响扩大化,发展进一步恶化。

(三)缺少面向危机对象的后续跟踪反馈

事件发生时,前期的防范预警、中期的处理举措和后期的反馈共同构成完整的危机干预体系。多数高职院校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虽然采取了心理危机干预,但不关注危机个体和周围相关人群的后续情况,没有对干预实施效果进行有效评估,缺少后期干预的跟踪反馈机制。实施后期干预实质上是对防范预警、处理举措工作的延伸,只有通过对心理干预效果进行评估检查,才能及时反馈危机个体和相关者的心理状况,以进一步采取其他必要的干预措施,防止心理危机的反复,以此巩固应急处理阶段的干预效果。

三、高职院校重大突发事件中实施有效心理危机干预的对策

(一)预防型心理危机干预的及时介入

1.从宣传教育方面做好预防。高职院校应通过课堂讲座、宣传手册、网络互动、手机短信、广播校刊等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预防及应对突发事件的知识。另外,结合理论知识的宣传,积极开展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模拟演练,使学生不拘泥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师生对重大突发事件中心理危机的重视程度,掌握基本的应对技能。通过理论实践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真正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时,能沉着应对,避免产生心理危机感。

2.构建心理干预网络体系。高职院校应建立由“学院心理健康领导小组―学生工作处―各系(部)心理辅导站―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五级网络。各级网络间信息及时互通,工作职责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五级网络的建立将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能切实深入到学生当中,将日常心理教育与危机干预密切结合起来,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能被及时发现、及时解读。并且,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工作的开展,能使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心由面向少数学生的障碍性咨询和危机干预,逐步转到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辅导上来,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与人格完善。

3.争取社会力量支持预警防范工作的开展。注重与政府部门、兄弟院校、媒体以及社会各界的联系,如邀请心理咨询专家演讲;与公安、消防等部门联合开展应急演练;召开学生、家长、教师的座谈会等等。通过这些方式,建立一种相互支持、协助的社会网络,让高职院校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及时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最大限度地减小影响范围。

(二)有效处理危机事件的干预措施

1.使危机主体积极主动协助干预。重大突发事件爆发时,高职院校不能盲目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应在引导危机主体自身产生主观能动性之后,逐步深入铺开心理辅导教育,以取得更显著的成效。为有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协助干预工作,高职院校可以针对性地开展个体、群体心理辅导或教育活动,营造关心、关爱的氛围,让学生能正确认识重大突发事件的情况,激励学生主动说出自身感受及想法,保持理性且冷静应对突发事件。

2.使多个主体参与干预。一般来说,获得的各方面支持愈少,危机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愈弱;支持愈多,则危机个体的心理随能力愈强。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危机个体不能得到家庭亲友的支持,仅仅依靠学院教师的干预教育,是不可能迅速并彻底摆脱危机的。因此,心理危机干预必须由心理专家、心理机构、社会、家庭等多方面共同实施,协同帮助其应对突发事件,使其获得理解与支持。这样,不仅极大地舒缓、释放了当事人的压力,而且能帮助其尽快摆脱心理危机,稳定心态。

3.拓宽、延伸心理干预的对象。当重大突发事件爆发后,其较大的影响范围致使心理危机会以一定形式扩散和传播。在此情形下,不光当事人自身的心理会遭受较大的创伤,与当事人相关的一些人员(如家属、同伴等)心理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并有可能引发“蝴蝶效应”,出现广泛性、群体性的心理危机。此时,心理危机处置专家应及时介入干预,运用团体心理危机干预的方式,鼓励相关人群进行团体内部沟通,互相交流情感,彼此协助,积极应对危机。进而使相关人群尽快解除心理困扰,摆脱突发事件造成的冲击和影响。

(三)构建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的评估反馈机制

高职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重点不能只停留在发生危机的即时阶段,心理危机干预是一整套联动的系统过程,还应加强对心理危机的后期干预。

1.构建完善的心理危机评估机制。高职院校应建立一套系统的心理危机评估机制,以便在心理干预的后期检查之前应急处置阶段的干预效果。评估方式可以让专业心理教师对当事人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通过交流谈话、心理测试等方式,科学地进行评估解析,以区分心理仍存在异常和已恢复正常的个体,对异常个体跟踪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危机干预。

2.对危机个体实施跟踪反馈。重大突发事件导致的心灵创伤具有一定的反复性和较强的隐蔽性。虽然经过调整干预,大部分人在一定时间后心理危机感会逐步降低乃至消失,但部分隐藏较深的应激反应会在某些特定条件(如类似事件、相同场景、纪念日等)下诱发,当事人极易重新产生心理危机。因此,必须建立一套跟踪反馈措施,以专业心理教师为主,家长和心理健康教育五级网络中的相关人员共同开展跟踪观察,密切关注危机个体及周围相关人员的心理动态,及时反馈信息,预防其心理状态转化,避免心理危机出现反复。

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需要多个主体的力量沟通与协作,应才会使干预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注重宣传教育,培养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高职学生,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结合高职院校自身工作实际不断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措施,以做好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孔德莉.建立高校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机制[J].中国轻工教育,2009(2)

[2]樊富珉.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与和谐社会建设[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1(增刊)

[3]周海谦.中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策略[J].科教文汇,2011(2)

[4]张萌.浅议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J].群文天地,2012(3)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课题(200804LX205)

上一篇小鼓手

下一篇椰子油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