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天生天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天生天养范文1
“保生”,即调摄保养自身生命的意思。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探索衰老机制,健身防病及延年益寿的方法。《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的“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即上古时代懂得养生原则的人,能够适应天地变化的规律,综合运用呼吸、导引、静坐、气功等调养精气的方法,饮食有节制,不妄事操劳,所以能活到百岁尽其天年而终。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平均寿命只有35~45岁的时代却活了73岁,他的养生饮食原则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殪而羯,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随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食不语。综合以上理论,传统养生的原则应是以顺应自然为基础,重视调神,惜精养生,强健体魄,调摄饮食等全方位的养生。
调摄饮食主要包括注意饮食宜忌及注重食物的四气五味,适时适地适人地去调理,也就是不同的食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适用于不同体质。传统养生的四气五味主要指的是事物的性质和滋味。
四气指的是指食物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又称四性。寒凉和温热是两种对立的药性,而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只是程度的不同。另外谈到:还有平性,即药性平和。一般寒凉多具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主治各种热症的体质。温热多具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主治各种寒症体质。
五味原指食物的辛、甘、酸、苦、成五种味道,后扩展为体现食物功能归类的标志。辛味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作用,即辛散。甘味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作用,即甘缓。酸味有收敛固涩作用,即酸收。苦味有清泄、燥湿作用,即苦坚。成味有泻下、软坚散结作用,即咸软。五味之外,还有淡味及涩味。淡味有渗湿、利尿作用。一般渗湿利尿药多具淡味,主治水肿、小便不利等症。涩味与酸味作用相似,也有收敛固涩作用。
顺时摄养指顺应四时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从精神、起居、饮食、运动诸方面综合调养的养生方法。
春季是万物生发的季节,阳气升发,养生活动应注意养阳,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夏季是万物繁茂的季节,阳旺之时,人体的阳气最易发泄,因而养生活动要注意养阳。秋季是万物成熟的季节,阳气始敛,阴气渐长。养生活动应注意收敛精气,保津养阴。冬季是万物收藏的季节,阴寒盛极,阳气闭藏。养生活动应注意敛阳护阴,以养藏为本。
天生天养范文2
夏季出汗可排毒祛病
近年来,由于长期使用空调不当而引发的“空调病”,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由于空调人为制造了“风”与“冷”,长时间使用,会使得人体无法自行进行温度调节。这种外来之气就成为能致病的“邪”,中医称之为“风”和“寒”,与夏天的暑湿相合侵犯人体,会使阳气消耗而虚弱,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引起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同时,寒邪还会伤人阳气,出现畏寒怕冷,颈肩、腰背、四肢关节酸痛,不出汗或少汗等表现。当外寒束闭,内热炽盛,就容易导致发烧、咽痛、咳嗽、痰多等症状。
我国古代名医张子和的学术见解是:内毒外排,祛邪安正,疾病自愈。也就是说,夏季如果能多正常出汗,就可以起到排毒祛病的作用,把使用空调的危害降到最低。而如果汗腺不畅,就会丧失一条重要的排毒管道,也就失去一道免疫防病的重要防线。因此,从顺应四季节律和生命规律的角度出发,该出汗时就出汗。
现代人出汗都太被动
出汗有两种方式:主动出汗和被动出汗。下班等公交车时,被太阳晒得衣服都湿透了;被工作压力所困扰,烦躁焦虑,急得额头微微渗出汗珠;和朋友一起蒸桑拿,在闷热的环境中汗如雨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教授朱学骏表示,这些出汗方式大都非常被动。总体来说,因为天气、环境或心理压力造成的出汗称为被动出汗,而因为运动产生的排汗才是主动出汗。调查显示,不管在城市还是农村,能经常运动的人,比例只占到28.2%。这说明,现代人的主要出汗方式是被动出汗。
逼自己出点“养生汗”
同样是出汗,天气炎热时,被动出汗照样能让人大汗淋漓,为什么就不如主动出汗好呢?专家解释,不管是因为天气炎热而出的汗,还是桑拿蒸出来的汗,都只是在人体浅表层出汗,而运动才是真正的深层出汗,也就是让人从里向外出汗。这种汗是人体进行的自我调节,出汗后不仅让人感觉很舒服,还能起到排出毒素、控制血压、促进消化、护肤美容和减肥的作用。
怎样才能主动出汗
长期使用空调、缺乏运动,让现代人的毛孔变得越来越迟钝。怎样才能主动出汗呢?专家建议,在生活中,不妨试试以下几招:
运动前喝热水、热粥。运动前喝杯热水或热粥,让毛孔进入蓄势待发的状态,再锻炼一段时间,就能让毛孔全部打开,汗出透了,一通百通。但运动后一定不要马上吹空调、风扇或洗凉水澡,要耐心等汗消退。
巧用生姜促汗出。生姜既散湿暖脾胃,又走表开汗孔。不得不在空调环境中上班的人,可以坚持喝点生姜水,比如茶叶加生姜片泡水、生姜红枣水等,促进排汗。
天生天养范文3
一、好奇——创新思维的先导
好奇是人们的一种天性,它是人们积极探究新奇事物的一种倾向,当外界事物发生某种变化时,每个人都会情不自禁地进行探求。好奇中蕴含着巨大的探索未知的原始动力,因而它往往是创新思维的先导。正是因为有了牛顿对苹果落地的好奇,才有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有了瓦特对水沸时壶盖跳动的好奇,才有了蒸汽机的诞生。科学发现离不开好奇。实验表明,外界事物的刺激强弱与外界刺激的新奇性和复杂性密切相关,刺激越新奇或越复杂,人们就对之越好奇。新奇的内容、新奇的功能、新奇的方法等等都能引起人们好奇,进而诱发人们的兴趣和求知欲。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和生活范围的扩大,学生对自然界的千姿百态。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科学知识的浩瀚无边、生活的丰富多彩,都感到极大的惊奇、赞叹和有趣。教师一方面应注意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应及时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对文化科学知识的探索上,这样好奇心就升华为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在积极探索未知的过程中,发展其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
二、幻想——创新思维的翅膀
幻想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想象力。人类所有的新发明,新创造,都是通过想象,从尚未存在的事物中发展而来的。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青少年学生,特别是少年儿童的幻想,往往较少地受现有知识的限制,充满了“异想天开”的成分,也就更具有创新思维的价值。教师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更不能以其不合情理而加以斥责。在飞机发明以前,多少人都曾幻想能飞上天空,在当时这样的幻想是非常荒唐的,遭到无数的嘲笑和责难,可正是有了这种幻想,才促使人们进行不懈的追求直至成功。倘若人们从未想过飞上天空,显然到今天也不会有飞机的出现。想象在创造性活动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引导着人们前进的方向。青少年学生的幻想则是培养想象力的基石,是他们创新思维的翅膀。教师还可以有选择地让学生阅读或观看一些健康的科幻作品,既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丰富想象空间,又能增加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使用科学知识的兴趣。
三、求知欲——创新意识的助动器
求知欲是人们积极探求知识的一种欲望。学生的求知欲集中表现在好问上,喜欢提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经常因好奇而生疑,因生疑而求知。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他们的伟大不仅是因为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有突出贡献,更在于他们发现和提出了一般人难以想到的问题。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勤提问,把教会学生怎样思考和怎样提出问题作为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提出的一些“离奇古怪”的问题,教师切不可认为这个学生爱钻牛角尖而不予理睬。优秀的教师不是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而是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幼稚的,教师也要给予明确的肯定和积极的引导,这样才能培养出创新意识强、创新思维活跃的高素质人才。
转贴于 从心理学上讲,求知欲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人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碰到了问题,就产生了探究新知识或扩大、加深已有知识的认识倾向,这种情境多次反复出现,认知倾向就逐渐转化为个体内在的求知欲。青少年学生的求知欲是在后天生活、学习活动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它需要有适宜的环境刺激和正确的教育引导与培养。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多次受到冷遇或打击,就会在心理上产生认知倾向丧失、求知欲减退的现象。久而久之,将导致学生思维冷淡、不活跃和以被动学习为主的不良倾向产生。在课堂上我们通常看到,小学生举手如林,问题一个接一个,一个孩子可以提出几个问题;初中生举手提问就寥若晨星,多数学生认为没有问题可问;高中的学生全然没有举手的了,完全没有问题了。学生是真的没有问题吗?猜想起来好像是不可能的事,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思维能力的增强,学生的问题应该是越来越多,越来越深才对。可事实上却是年级越高的学生,就越提不出问题。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就是因为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用机械的灌输代替了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有意无意地压制,严重地损害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已完全习惯了被动的学习方式,对外界信息的刺激不能做出积极的反应。这样的教学,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四、表现欲——创新能力的催化剂
天生天养范文4
我们普遍会发现,到了冬天睡眠时间也会变长,总是会有起不来床的情况,这属于正常现象,因为冬天属于昼短夜长的季节,而人体也会随着这一自然规律发生变化,想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达到养生的目的,那么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冬天也要养成规律的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这样才有利于增强抵抗力,避免在冬季出现疾病。
2、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温度较为寒冷时,人的抵抗力会下降,这样也就给了病菌侵入的机会,因此在冬天要注意做好保暖工作,出门戴手套、帽子、围脖,护好口鼻,尤其是老年人,很可能在寒冷的时候突发心脑血管疾病,天气寒冷还会诱发颈椎病、关节炎,要特别注意。
3、多运动才能防疾病
生命在于运动,可见运动在养生方面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冬季也不例外,由于天气寒冷可能会使身体的血液循环受到一定的阻碍,因此在冬季也要多进行一些运动,加速身体的血液循环,有利于身体健康。
4、补充水分,养护皮肤
冬季本身过于干燥,身体可能会出现缺水、干痒的问题,甚至是可能诱发湿疹,建议要多喝一些温热水,为身体补充足够的水分,可以增强体抗力,也可以起到护肤的功效,还能避免上火。
5、勤通风,呼吸新鲜空气
由于冬季过于寒冷,因此家中的门窗常常是紧闭的,但是这样可能会使室内的空气变得污浊,建议在天气较好的时候应该常通风,常换气,排出室内的污浊空气才能有益于身体健康,这样才可以在室内呼吸到清新的空气,
6、饮食宜温补,忌生冷
天生天养范文5
毒辣的太阳照射下,所有关于夏日的记忆,总是绕不开各种“冷”:外出回到家中打开空调吹吹冷风,运动得满身大汗用冷水冲凉,晚上睡觉直接在地板上打地铺。事实上,在中医养生专家眼中,这些贪凉行为不仅无法消暑,反而还会让人落下病根。
夏季受寒易伤阳气
夏季属火,气候炎热,是万物蓬勃生长的季节,也是人体阳气最盛、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黄帝内经》中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不难看出阳气对于我们身体的重要性,如果损耗了阳气会对我们的生命健康造成危害。
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室教授张湖德称,大自然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季规律。夏天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根据中医“顺应天然”的养生原则,此时应该养护阳气,不少人用“凉”对抗“热”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因为阳气是人体赖以生存的火力,可以推动人体新陈代谢。
古语讲“百病从寒起”,可以说寒邪是导致人体疾病的罪魁祸首。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杨力也表示,夏天是阳长阴消的季节,是添阳的最好时机。而寒邪非常容易损伤阳气,让整个人变得倦怠无力。
在专家看来,老百姓常说的:“夏天不热,冬天不冷,迟早要坐病”并不是没道理。即使在夏天,如果不注意保暖,寒邪同样会侵入人体内,身体会出现明显的寒象,如精神萎靡、新陈代谢缓慢、有汗排不出、身体畏寒、四肢冰冷、容易感冒、腹泻胃疼、患肠道疾病等。还有一些病症不会立即发作但会潜伏于体内,给秋冬季留下病根。
夏季贪凉误区,你中了几个
夏天气温正高,很多人都十分贪凉,虽能享一时的凉爽,却不知道这样做损害健康,以下这些方式便是最常见的消暑误区。不妨对照看看,你中了几个。
误区1 大量吃冷食
炎热的夏季,吃冷食是人们最常用的消暑方法,尤其是冰淇淋、冷饮和冰镇西瓜,因为清凉爽口备受欢迎。很多人夏天胃口不佳,常捧着一个冰镇西瓜,用来代替晚餐。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科教授姜良铎指出,西瓜本身性偏寒,且体积大,通常人们一次吃的量也比较多,因此对人体阳气的耗损也更大。姜良铎认为,夏季人体的阳气呈向外扩散的趋势,体内阳气比起其他时期相对不足。这时,如果摄入过多的生冷食物,会对人的阳气造成比较严重的伤害。
张湖德也提醒,过多的生冷食物使体内聚集了过多的寒气,容易导致秋冬季得病。
误区2 休息太贪凉
夏季的晚上,很多人光着膀子在街上溜达;整夜开着空调睡觉;甚至觉得在床上太热,干脆在地上铺个凉席,这些都是人们常见的行为。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些行为极易使身体遭受风寒,损伤阳气。夏季人体毛孔张大,人在熟睡时全身基础代谢减慢,体温调节功能下降,身体抵抗力变弱,这时开空调、睡地板都会使寒邪更容易进入体内,因此不要一味追求凉快。
误区3 运动后立即冲凉
夏日适当的运动可以将体内部分“寒邪”和“湿毒”排出体内,但运动后的燥热、流汗也往往让人难以忍受,不少年轻人会用冲凉水澡来降温。“但这会让更多的‘寒邪’进入体内。”姜良铎说。 张湖德则表示,人体对温度的适应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一下子从高温到低温会使人体受到刺激,不要说用凉水冲澡了,运动完用凉水冲头甚至冲脚都会使湿寒之邪进入体内。另外,运动完后也不要马上吹空调,因为这样做同样会加重体内的湿寒之邪。
误区4 不同人群无需特别照顾
夏天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问题:一家人吃同样的食物,老人孩子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脾胃受寒的现象,而其他家庭成员并无大碍。有时,同样在家中吹空调,女性也比男性表现得更易受凉。
张湖德认为,人与人体质是不同的,所以对抗寒气的能力也有所不同。一般青壮年阳气相对较重,而老人和小孩则体质稍差,易受到“寒邪”的侵扰。而女性因为其特殊的生理原因,“寒邪”和“湿气”也会经常侵扰她们。因此,体质较弱、阳气本身就不足的人群,也就更易受凉,更应该小心寒邪侵体。
夏天要学会“热着过”
中医讲养生要顺应时节,夏天该热就得热,该出汗就得出汗。因此,我们要顺着阳长的规律,采取以热制热的“热养”法。
远离寒邪
饮食上应注意少食生冷食物,《寿世保元》中说:“夏日伏阴在内,暖食尤宜”。张湖德认为,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处方”,夏天就应该用姜等食物来温中散寒,把生姜、红糖一起冲泡后服用效果更好。
另外,人们在夏季不要长时间待在封闭的空调房里。不可用冷水洗头洗脚,下雨天避免淋雨,因为冷水最伤阳气。
用热水泡脚
因为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热水泡脚可以供给它能量。张湖德表示“热则血行、寒则血凝”。
热水泡脚能够使气血运行通畅,增加足部的血液流速和流量,增强新陈代谢。水温宜控制在42~45摄氏度,以温暖舒适为宜。
常洗热水澡
因为热水洗澡使身体的毛细血管扩张,有利于机体排热、排毒,并且能够补充阳气。水温一般控制在30摄氏度左右为宜。
另外,你也可以用热毛巾擦脸擦身,不但容易去除灰尘污垢,还能够排汗降温,使皮肤透气,让人感觉凉爽、舒适。
解暑要喝热茶
炎炎夏日,一杯热茶最能解暑消渴,这是因为热茶有利于汗腺排汗,可以达到散热的效果。而且茶能提高脾胃运化能力,把水运送到周身。
夏日受欢迎的冷饮虽然消暑立竿见影,但只解决当时的热气,短暂地给人体降温,并不能真正地解渴。 运动必不可少
《易经》里讲“运则生阳”,夏天运动,可以加速体内的新陈代谢,并且有助于发汗。杨力认为,夏天要“以汗制汗”,因为依据《黄帝内经》的说法,夏天气要外泄,运动就是重要的排汗方式。
锻炼还可以加强热适应,提高人体调节体温的功能,防止中暑和一些常见的热证。但专家特别提醒的是,夏季运动时间很重要,不要选择太阳最毒的正午,因为大汗淋漓会伤气血。
一般建议选择早上,因为人体早上的阳气比较弱,这时锻炼可以补阳气。还需要注意的是,要选择慢跑、太极、跳操等不太剧烈的运动方式。
女性更要“热养”
杨力特别提到,女性的热适应能力比男性差,尤其是体质比较寒的女性,更该注意保暖。张湖德认为女性阳气不足,又以血为用,女性更要注意补阳气,因为气能生血。
天生天养范文6
一、苦瓜。苦瓜又名锦荔枝、赖葡萄。清代名医王孟英在其《随息居饮食谱》中说:“青者除热,清心明目;熟者养血滋肝,润脾补肾。”这里所说的青、熟,是指其生长期的长短。青者指其未成熟时皮呈青色,熟者指其成熟后皮色转黄。食用时,若用以解暑清心,则选皮青的;若用以补益,则选皮黄的。
苦瓜含有苦瓜甙、葡萄甙、5-羟基色胺和多种氨基酸,不仅能清心解暑,且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夏日常吃苦瓜,其治疗痱子的功效,远远超过痱子水。
,
祖国医学有夏季“以苦为补”的说法,认为苦味食物不仅有泻火清暑作用,而且有健胃消食的功能。每至夏季,正是心火易旺、汗多伤体,有的人食欲减退。常食苦瓜既可清火,又能开胃,真是一举两得。增进了食欲,便能吸取更多的营养,这就是夏季“以苦为补”的意义所在。
用苦瓜做菜时,可先切成丝,在沸水中烫一下,以减少苦味。食时可以凉拌,亦可炒熟。胃寒、便溏者勿服。
二、马齿苋。因其对痢疾、肠炎有很好的防治作用,故名安乐菜。性寒,味微酸。《滇南本草》说它“益气,清暑热,宽中下气”。《本草纲目》说它能“散血消肿,利肠滑胎,解毒通淋,治产后虚汗”。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它对大肠杆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用,可治细菌性痢疾。对肠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泄泻者能止,便秘者能通。因此有人又称它为“通肠草”。夏季常以马齿苋做菜肴,可有效地防止肠道病的发生。还可以和其他菜蔬配合煮炒,亦可凉拌。若用以防治肠道病,每次干者用50克,鲜者100~150克,量少无效。凡脾胃虚寒、便溏(非菌性肠炎)者和孕妇勿服。
三、生姜。有老姜、嫩姜之分。若用于防治疾病多用老姜。性微温,味辛。《本草纲目》称之:“益脾胃,散凤寒”,并有良好的解毒作用。民间有“秋食萝卜夏食姜,不用医生开药方”的谚语。夏日食姜,除了具有解毒作用外,更可补充体内阳气的不足,有效地保护胃肠的功能。
除了在制做菜肴时加姜外,有些凉拌菜亦可酌加姜末或姜丝;也可将老姜切片,泡汤代茶。但到秋季,即宜停饮。因秋天天气偏干燥,生姜辛温,食之更伤体液。肝炎病人不宜食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