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凌波不过横塘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凌波不过横塘路范文1
夕阳,很美,带着橘红色的余晖,染红了半天的晚霞。莫然,有点害怕夜幕的到来,害怕那一望无际的黑暗。只因黑暗中,我无法捕捉你的聘婷的背影从我身边掠过的瞬间,无法看清你精致的脸庞带着那一份抹不去的忧伤与忧愁。
无边的夜晚,无声的助长了数不清的思念,平添了说不出的寂寥。冬季的黄昏,空气中多了一股寒冷的萧瑟,多了一份冬季特有的寒意。寒风萧索,往事如烟。我抬头望向远方,想起了那些青葱过往。
时不时总会若失若忘想起过往那些琐碎的片段,想起你撑着碎花雨伞,轻叩着我青春的情感的门环,刹那、无意间你便推开了那重重的枷锁。那段安逸、无声的片段,瞬间取代了过往那些青葱年华中唯美的字眼。
此后,多少个无人的角落,多少次独处的空间。安静中,那道倩影总会浮现在眼前。你带着一份若失的怅惘,染上了梅雨的时节的绵绵柔情,凌波轻漫的走过那段青砖黛瓦,绿藓长角的石板小路。细雨落在你的发梢,你的肩头,你的嘴角,晶莹般的剔透,闪烁了安静的唯美。刹那间的回眸,便温暖了我的世界。
从此,我的内心多了一丝思念,多了一丝怅惘。思念,脑海中总会在某些角落浮现那道倩影。青葱的年少岁月,转角,遇见了锦瑟年华的情感。思念是一种说不出的味道,短暂的甜蜜过后,留下的便是说不出的怅惘,即便如此,我却依旧留恋着它。
何时,心中多了一根细线,缠绕着,怅惘着,那些场景。往事似乎成了一片翻开不了的扉页,你将你锦瑟的岁月留在我葱茏年华里。我执念着那段时光,不管春夏秋冬,不管岁月流逝,思念你,成了我最平凡的片段。
想你,脑海中浮现了贺梅子的“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的场景。思念,逐渐演变成了李后主的“剪不断,理还乱。”的凌乱。牵绊,慢慢的让自己成了柳七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消瘦。
我总以为,自己能够将你的倩影从我的世界里抹去,能够把你的浅笑嫣然的容颜遗弃在光影中。无奈,多少次的挣扎与失落过后,才明白,一切都只是我的一场空梦而已。我已从那一场的梦中醒来,留下的是满地的失落与无言。
凌波不过横塘路范文2
宋代贺铸的《青玉案》是第一类“闲愁”――青春懵懂、朦胧落寞的美丽“闲愁”的代表作。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那个美丽的意中女子渐行渐远了,走出了自己的视线,无尽的惆怅像“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大的像烟草连天、乱的像柳絮满城、从不停止像那梅雨季节的雨绵绵不断。多么形象的比喻啊!这样的感受年轻过的我们都有过,因为感觉天地间只有这样的一个人最重要,只有她可以让自己喜怒哀乐。因为所有的希望都压在这一根稻草上,当这根稻草没入水中时,所有的一切就变成垂死的挣扎。多少的凄苦没有词能够形容,只一个“闲愁”了得!多么神奇的“闲愁”啊!贺铸一词成名,被人称为“贺梅子”,很在情理之中啊,他写出了无数年轻人单相思和失恋时的心声!当然也有人认为这里的美人指的是君王,贺铸发表的是自己郁郁不得志的苦闷,但我更倾向于前者,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从这首词中感受到的是一位年轻的公子美丽的“闲愁”吧,多么朦胧、妙不可言的情感啊。
辛弃疾的《摸鱼儿》是第二类“闲愁”――仕途失意、一腔抱负无处施展的代表作。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到,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风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摸鱼儿》一词中皇后陈阿娇被贬长门,司马相如替她写了《长门赋》,情深意切,打动了皇帝,本来可以重新得到汉武帝宠爱,但最终希望还是破灭了,陪伴她的仍是凄凄凉凉的冷宫。在这里辛弃疾用陈皇后自喻,一生被贬十多次,起起落落,只在危急的时候才会被统治者任用,此次本有希望报国,但终因才华遭人妒忌而希望落空,壮志难酬之情无处倾诉啊。
辛弃疾,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时局变化,甚至睡梦中也不忘收复失地,魂萦梦系的都是揽辔澄清,收复中原,但是朝廷上的派系倾轧,使他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风刀霜剑,岁月蹉跎,冯唐易老,寸功未立,怎一个“闲愁”了得!多少故国无限恨啊!
南宋李清照的《一剪梅》是第三类“闲愁”――夫妻永别、孤单寂寞的代表作。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在这首词中,李清照写“闲愁”又翻出新意,语意飘逸,醒人眼目。“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在写自己相思最苦、闲愁最深的同时,推己及人,到自己心爱的丈夫赵明诚的的身上,因为词人深知相思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是两心相印的证实。而且这种愁绪是无法消除的,下了眉头,又上心头。虽说这几句词脱胎自范仲淹的《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但是“才下”“却上”的起伏却别出心裁,把“闲愁”写的有形有状,化虚为实,手法巧妙,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样的写法,这样的心心相印的“闲愁”,试问,天下几人能够呢?个中滋味只有清照自己心里清楚了。当年的赌书泼茶已成为当时的佳话,夫妻之间的琴瑟鸣和、相敬如宾又怎能不让这位一代才女“不思量、自难忘”呢?天涯海角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啊!
凌波不过横塘路范文3
关键词:古代诗词;记叙文;审美空间;作文意蕴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号:1673-9094(2017)05B-0041-02
经典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常读常新,更多的是因为作者在创作时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审美空间,为读者第二次创作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在各类文学体裁中,诗歌的语言表现力更强,诗人创作时给读者预留的审美空间往往更大。当下中学生记叙文写作状况堪忧,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的习作缺少一种独特的“韵味”。那么,这种“韵味”如何获得呢?我们可以借鉴诗歌的写法,为记叙文写作留足审美空间,并以此来提升记叙文的“韵味”。
一、闻声识人――犹抱琵琶半遮面
记叙文写作,塑造人物形象尤为重要。高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塑造人物的基本技法,如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等,多数学生能够对人物进行精细的、典型的刻画,形象地把人物展现在我们面前。然而,很多时候读者在仔细品读后会觉得少了一点什么,也就是这“一点”,让作文未能达到上乘佳作的境界。
到底少了什么呢?我们可以看看几首诗歌,思考一下诗歌中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例如韦庄《菩萨蛮》(其二)“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诗人抓住了江南女子肤色“白皙”的特点,以点带面地写出江南女人之美。诗人先写酒家之女似月般美好的总体印象,再腕白皙似“霜雪”,十个字便传神地从一面一点两个角度刻画出美人的韵味。“皓腕”这一细节引发了读者无尽的联想,酒家女的美深深印在了每个读者的心中。我们阅读之后,似乎没有看清她,又似乎看清了她,这便是诗人的高明之处,留足了想象的空间,让读者能够根据审美的特质去无限地填充并补全酒家之女的形象。再如,宋代词人晏几道《鹧鸪天》中的“彩袖殷勤捧玉钟”、贺铸《青玉案》中的“凌波不过横塘路”等等,都是运用这种方法来描绘美女,这样的例子在古代诗词中比比皆是。时代在发展,人们的审美情趣可能发生了变化,但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美”的追求,作者在创作时要留下足够的审美空间,这样方能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景中藏情――此时无声胜有声
不少学生在记叙文中的抒情常常是无病,他们不懂得隐藏自己的思想与情感的脉络,而是全方位地暴露甚至硬塞给读者,而读者却不一定认同。如何隐藏自己的思想与情感的脉络?我们可以借鉴一下诗歌的写作方法。例如,宋代诗人梅尧臣的《东溪》:“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短短蒲耳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本诗的起句便写了诗人乘船到东溪去看水,到了东溪,登上孤屿,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不由得留连忘返。中间两联用“野凫”“老树”“蒲耳”“沙石”四个意象写出东溪景色的“美”与“闲”,推己及物,物我两忘。尾联中的“情虽不厌住不得”是直接抒情,而“薄暮归来车马疲”便是以景结情。薄暮催人归去,车和马也劳顿了一天,既传导出诗人公务缠身不能久留的无奈,又体现了其东溪赏景的闲情逸致。“薄暮”和“疲”似乎在诉说着什么,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与穿透力,读者能与诗人形成精神上的共鸣。又如唐代诗人王昌龄《从军行》中的“高高秋月照长城”、明代诗人杜庠《赤壁》中的“荒矾鸥鸟满烟芜”等等,都是在结句中“隐藏自己的思想脉络”,以此来拓展诗歌的情感意蕴,把有限变成了无限。这种借景寓情、以景结情的手法,有时候比直抒胸臆更富感染力,别具一种不言而喻的情韵。记叙文写作也应如此,有时候不直接言说所表现出来的意蕴可能更加广阔、深厚,真正是“一枝一叶总关情”。
三、跳跃叙事――拨弦转轴三两声
凌波不过横塘路范文4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 问题 策略
关于诗词鉴赏教学,新课改中出现了很多创新的教学方法。可以说这些做法对于诗词教学都是极大的促进,使诗词鉴赏走上了科学化、有效化的道路。但好的现象却不能掩盖存在的问题,当前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我总结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
一、当前高中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功利化。
在高考这支指挥棒的指引下,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流于功利化。一方面表现在重鉴赏技巧的灌输,轻能力培养,尤其在高三阶段各种诗词鉴赏的秘诀如潮水般涌向学生。另一方面表现在不求质量,但求多多益善,期望能够押中高考题。其实这些现象都围绕一个字,就是“分”。它们忽视了诗词鉴赏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违背了诗词鉴赏的规律,是一种诗性美的丢失,严重违背了新课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2.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突出。
长期以来,在教学中学生只是处在一个被动的位置,诗词鉴赏变成了语文教师个人的解读。其实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任何人都不能包办代替。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鉴赏主体,无论是知识、经验,还是思想、性格、情感都不尽相同,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必然带有个性色彩。诗词鉴赏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鉴赏主体,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3.教学过程模式化。
就教学过程而言,主要是无视诗词写景状物、抒情明理时那种既文意贯一、血肉交融,又开合跌宕、灵活多变的表现特点,不去挖掘诗人在诗中所要表现的思想、情感、意志、个性精神、生命意识,而一概施以“一解题、二释词、三解构、四总结”之类的手段,切割肢解,拼搭组装。
4.教学方法单一化。
教学中机械的程序与单调的教学手段降低了诗词固有的趣味性,抑制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诗词教学的整体效益降低到理性的说明文的水平上,使诗词激发学生情感、美化心灵的作用荡然无存,人文精神的传递弘扬和实现成为现实中的不可能。
二、加强诗词鉴赏教学的策略
1.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就诗词鉴赏教学来说,在学生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初步形成的阶段,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引导责任。要想发挥主导作用,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诗词鉴赏素养。师者最不该固步自封。由于时代、教材的局限,教师曾经的诗词知识储备毕竟有限,教师有一桶常流常新的活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清纯的新鲜水,所以在教学的同时教师要加倍地弥补。要围绕教材大量阅读诗词,不仅要积累古典诗词,而且要关注现当代诗词。长期以来,由于高考不涉及,教材选编的课文又少,教师不够重视新诗,学生接触的也不够多。而实际上现代诗词以其思想深刻、意境优美、节奏明朗的特点,深受高中生的喜爱,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契机激发他们的鉴赏热情。
2.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学生的鉴赏主体作用。
古诗词鉴赏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学习过程,又是学生认识自己、发展自己、自主建构言语意义、涵养心灵、提升精神境界的过程。鉴赏教学中的语感培养要适应每个学生的现实情况,遵循学生言语能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教师应改变原有的学生观,认识到学生不是一个抽象的鉴赏者、刻板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一个完整的人、独特的人,有着丰富的心灵世界和独特的个性。在古诗词鉴赏活动中,学生是鉴赏的主体,教师不应该用自己的鉴赏评价取代学生的鉴赏感受和理解。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鉴赏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创造性鉴赏理解,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这样才能在鉴赏教学中使每个学生的语感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好的发展。
3.引导学生熟悉积累诗词创作的常见手法,掌握诗词欣赏的常用技巧。
诗词使用表达技巧,都是与诗词的文体特征和美学追求相适应的。诗词常用的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以及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词)、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词)等表现技巧。熟谙其特征与功用,对参悟诗意十分有益。这些诗词表达技巧的获得不能依靠教师的灌输,而需学生结合自身鉴赏实践进行总结。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把一些零星的鉴赏体会总结成规律性的东西。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深入,这样学生的水平才会慢慢提高。当然,鉴赏经验的获得,不是一次就能完成,要经过多次的反复练习。阅读贺铸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研究这三首词试找出每首词表达“愁”的意象,并说明这些不同的愁思与所用意象有什么关系。这是一个巧妙的触发。学生在阅读赏析中都能找到相关的意象,如“烟草”“风絮”表示丝丝情愁,“双溪蚱蜢舟”表示国破家亡之愁沉重而难以舟载,而“一江春水”则表示亡国之愁汹涌如春潮。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进一步理解不同物象表达诗人心中各不相同的“愁”思,从而总结意念与意象间的关系。
4.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古诗词鉴赏中产生情感共鸣现象对鉴赏主体有很高的要求。主体要有敏锐的审美感觉和艺术修养,要有与作品类似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经验作为基础,同时处在产生审美心境的特定环境,才能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力去体味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广泛的联想活动,在对鉴赏对象的观照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产生共鸣。鉴赏者的语感表现出极强的个体审美倾向性和情感选择性。鉴赏活动的共鸣不是在逻辑思维的导引下刻意进行的,而是在语感审美倾向性和情感选择性的导引下自然而然产生的。语感有极强的个体差异性,它是一种个体经验,与言语主体的知识积累、语言修养、生活阅历、思想感情、审美倾向、个性特征等紧密相联,有极浓重的主体性特征。由于语言是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语感对鉴赏言语对象的选择和感知,实质上就是语感对活跃于言语对象之中的心灵活动、情感活动的认同、感应。王尚文先生对此作过精辟的论述:“语感和思想感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种心灵的感觉。它并不是像照相机那样只是消极被动地接纳作用于它的言语对象,它所进行的完全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积极活动。它具有强烈的选择性,总是对那些同主体的心灵世界直接相关的言语对象特别敏感,并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倾向、结构等对它作出自己的理解,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改造’言语对象。”语感的个体性特征在鉴赏中的强烈作用能促使情感共鸣现象的发生。
5.循序渐进培养诗词鉴赏的语感。
语感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过程。鉴赏教学课中的语感培养与鉴赏课外的语感培养任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语感培养的教学方法既渗透在古诗词鉴赏教学课的每一个环节中,又渗透在鉴赏教学课外语感培养不同阶段的具体任务中。同时,每一种语感培养教学方法都注重贯彻感受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原则。我在借鉴中国传统语感培养教学方法和当代语文界语感“训练”说语感培养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语感培养教学实践,提出中学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语感培养的四类具体教学方法:以诵读熏陶为主的教学方法――“熟参、吟诵、涵泳”:以语境体悟为主的教学方法――“想象、自失、兴会”:以语感分析为主的教学方法――“辨味、精思、比较”;以实践运用为主的教学方法――“体察、迁移、琢磨”。从宏观上,这四类教学方法的设计依据鉴赏能力发展的规律循序进行,呈现语感培养的阶段渐进性。同时,同一类型的教学方法也围绕一个主要的鉴赏学习方式,循序渐进,达到一定的语感培养目标。但在具体的教学中不必机械地切割和单一使用某一种教学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以一类教学方法为主,又灵活综合运用其它的教学方法,使各类教学方法相辅相成,相互交融。
总之,我们在诗词鉴赏教学中,应尊重诗词鉴赏的规律,围绕“能否上出新理念,如何上出新理念”展开教学,在尊重学生个性阅读的前提下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诗词鉴赏的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仲才.诗词写作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
[2]陈少松.古诗词文吟诵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