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中的绿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沙漠中的绿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沙漠中的绿洲

沙漠中的绿洲范文1

的确,马拉喀什33℃的高温烤得我肌肤干燥,不过经过这一番去角质和桑拿,补充了水分,整个人也变得神清气爽。按摩师告诉我不要担心,这种土耳其浴是经过时间验证的。她使用当地人称为beldi的黑皂为我祛角质,这种肥皂是用橄榄为原料制成,能充分滋润皮肤。最后,我身披浴袍,享用一杯热气腾腾的薄荷茶,躺在长椅上放松身体。“今晚您会睡上美觉的”,我的按摩师微笑地对我说。她怎么会知道我最近总是失眠?沙漠的风吹过北非的夜空,她的话就像阿拉丁的神灯那样准,我果然一宿美梦。

融汇土耳其浴的阿拉伯式水疗法

就像沙漠之的绿洲,土耳其浴室遍布卡拉喀什,称为非洲大陆最辉煌的Spa美景。这座美丽的城市紧靠撒哈拉沙漠,背包客被当地的便宜美食、丰富多彩的阿拉伯文化、伊斯兰古老建筑如Koutoubia清真寺以及富有传奇色彩的Jemaa el Fna市场吸引纷纷到此地旅游。卡拉喀什俨然已经成为欧洲的汉普顿。土耳其浴Spa是从古老的公共浴池发展而来,可以说同伊斯兰教一样古老。尽管说穆斯林没有发明公共浴池,但是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接受了罗马人占领中东地区之后的留下的浴池理念,古兰经强调清洁也赋予了土耳其浴成为了阿拉伯人日常生活之中的重要地位。著名的《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阿布西尔说道:“浴室是人们洁身沐浴涤荡污垢之所,堪称世界上最美妙的地方。”洗浴还被普遍认为对身体健康有好处,数世纪前还被人们成为“无言的医生”。土耳其浴通过热能以及发汗机制改善人体循环、减轻呼吸道疾病、缓解肌肉酸痛以及排出体内毒素和重金属等。

如今,摩洛哥的浴室早已成为了世俗和享受的地方。坐落于麦地那Les Bains de Marrakech酒店Spa的老板Kader Boufraine指出:“浴室已是全家沐浴和朋友聚会的场所。”

别具一格的摩洛哥Spa养生法

第1站:La Sultana Spa和Les Bains Spa

这2个Spa是马拉喀什新一代Spa的代表,适合个人和男女双人混浴,而非大众化的同性多人同浴场所。土耳其浴室杯缩减成私密性的个人空间,使用黑皂和按树叶为顾客治疗,空间内散发着浓郁的香气。祛角质使用的是沙子混合玫瑰水,沐浴后按摩是必不可少的程序。Riad Medhi使用散发薄荷香气的毛巾(摩洛哥人有爱喝薄荷茶的习惯)或使用当地的rhassoul粘土(以吸收污垢和软化肌肤闻名)为客人祛角质。

第2站:Palais Rhoul Spa

该Spa的老板Lenka Lach Manova说道:“在此你会有与世隔绝之感”。Palais Rhoul是马拉喀什首屈一指的酒店。著名的按摩师Abdel Kader拥有祖辈相传的tkssila按摩技术,这是一种摩洛哥特有的按摩术,她强调:“你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不会找到与tkssila完全一样的按摩术。”按摩师带领我进入了酒店内土耳其浴室。我躺在大理石地板上放松肌肉,由于地板太热了,我像婴儿一样蠕动着,热波将我的紧张融入大地。然后,按摩师开始将手上涂满黑皂,拍打我的全身并使劲按摩全身。接下来按摩师用热水清洗我的后背,然后戴着粗布手套开始祛角质。

之后就是最有特色的tkssila按摩。我面朝下趴在热大理石板上,按摩师开始向下按压后背、肩膀和双腿,然后抓住一只脚,用手快速向外拔每个脚趾,随后,按摩师拉直我的右腿,我的左腿还平放在地板上,这个样子就像是一只指南针。背部和腿部肌肉全部得以放松。然后左腿也做同样的运动,最后拔抻四肢结束整个疗程。我躺在穹顶八角凉亭内休息,按摩师向我的肌肤上喷洒鲜橙水并加以按摩。

第3站:Cinq Mondes Spa

沙漠中的绿洲范文2

沙漠古称瀚海或大漠,在中国古书上又称沙河、大流沙或沙碛。沙漠是指沙质荒漠,地球陆地的1/3是沙漠景观。我国的沙漠总面积达130.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3.6%。其中沙质荒漠占45.3%,沙地占11.2%,戈壁占43.5%。沙漠广袤千里,绵亘于西北、华北和东北的土地上。

在感受到沙漠的寂寞干燥之后,不妨给眼睛换一种享受。

沙漠虽是炎热、干旱、单调的,但沙漠中的绿洲和稀缺的野生动植物使沙漠散发出别样的魅力。每个沙漠都有优美的传说和动人的故事,让久居城市的人们心驰神往。现在,就让我们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寻珍觅宝,探奇揽胜吧! 炎热的沙漠里不难寻到生命的踪迹

沙漠有生机盎然的植物。因为沙漠缺水,有人认为沙漠里的植物很难生存。其实不然,沙漠中也生存着耐旱的植物。这里有沙漠的脊梁胡杨,有沙漠的桂花沙枣树,有沙漠的维生素C之王沙棘,还有美丽的野麻花。这些植物一般会将根扎得既深又广,它们长着坚韧的皮、细小的叶和刺,而且还有独特的储水方法。在沙漠,植物要在严酷干旱的气候中求得生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过沙漠植物自有它们的办法,它们和酷热、干燥、风沙斗争,成为沙漠里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 大漠胡杨

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到高大的胡杨、矮小的骆驼刺,可以品尝到沙枣和沙棘。还可以喝到一杯清新的罗布麻茶。这一切都是大自然的神奇馈赠,不亲眼所见,人们很难感受到沙漠植物带来的惊艳。找一个合适的时间,走出家门,走出城市,一起到沙漠里寻找那些生机盎然的植物吧!一定会让你大开眼界的。 沙漠绿洲

沙漠有耐旱抗热的动物。许多生活在沙漠中的动物都有独特的求生本领,如有的可以长时间不饮水,而是从它们的食物中吸收水分。沙漠中的动物,如野骆驼、沙狐、盘羊、野驴等等,一般白天会躲避炎热的太阳,等到太阳下山以后才会出来觅食。沙漠中最耐旱的动物要数骆驼了,它既耐渴又耐热。生活在沙漠中的大耳狐,也有适应酷热沙漠环境的本领,它们长着一对特殊的大耳朵,犹如散热器一样可以排除体内的热气。

沙漠里有水草丛生的绿洲。在浩瀚无边、黄沙漫漫的沙漠中,人们有时能看到一片片水草丛生、绿树成荫、泉水潺潺、牛羊成群的沙漠景观。绿洲是动物的生命线,也是沙漠旅行者的救星。绿洲一般都分布在大河流经的边缘地带,绿洲的面积一般不大,一些较大的绿洲成为农业发达和人口集中的居民区。如我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漠、库布齐沙漠和敦煌的鸣沙山等等,都有一些风光奇特的绿洲。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鄂尔多斯高原上的绿色小镇――阿腾席热,这是毛乌素沙漠里的绿洲。过去,这里还是荒凉的沙漠世界。“黄沙滚滚半天来,白天屋里点灯台”的诗句,正是昔日小镇的真实写照,如今,一片近1500平方公里的林海笼罩着全镇,小镇跨入全国的林业先进行列。

沙漠中的绿洲范文3

活着一千年不死

死了一千年不倒

到了一千年不朽

??题记

一直以为胡杨树生长在温暖的蓝天下,一年四季的重复着每一棵树的动作……透过距离去看沙漠,本以为不变的黄沙还是这样的不羁,肆虐,重重的风沙中,却意外地发现一抹绿,一片湛蓝的天,那是胡杨林,就这样屹立在狂风的咆哮中,抬起他那不去高贵的头颅。青色的叶子不知道经过几轮春夏秋冬的洗礼,却依然长得天真浪漫。

就这样一抹绿,却涌动着对生命的渴求。它不断地对自己说:我不怕,不怕阳光那么热烈裸地炙烤着我;我不怕,不怕狂风从我的枝干刮过……

不知道是经历了怎样的考验,造物主选择将胡杨送给大漠;不知道是经历了怎样的选择,第一粒胡杨种子在荒芜萧瑟的沙漠中扎根;不知道是经历了怎样的抗争与坚持,一株株胡杨在沙漠中挺立……不知道是沙漠选择了胡杨,还是胡杨选择了大漠。总之,今天的茫茫大漠上,在其他树种都被无情的风沙吞噬掩盖的时候,只有一株还在坚守,并将一直坚守下去??胡杨。

胡杨活着,它在沙漠中活着。它不仅活着,而且活得完整,活得美丽,活得有尊严。在胡杨身上,看不到一点像狂风沙暴屈服的样子,它绝不会为了活下去寄居在沙漠零星的绿洲,

相反,它是绿洲的创建者,是沙漠仅有的绿意和生机的施与者。它绝对不会像仙人掌和骆驼刺一样,为了减少水分而情愿矮小,情愿枯萎掉叶子,相反,它高大,如水乡之树。它舒展枝叶,像所有的树木一样,不放弃任何生长的权利。它就那样站着,骄傲地站着,不可一世地站着,狂风狭沙砾吼过,它的枝叶摇摆,它从容地应付。风平,沙息沙漠中又有一堆沙丘移来,而胡杨仍站在那里,坚强,潇洒,豪放地站着。

世上,再没有一种植物活得比他艰难,世上又再也没有种植物活得比他坚强。他在风中沙卷中存活一千年,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朽。我想,即使朽了,他的铮铮骨气也会在苍穹下播扬一千年,以至永不逝去。

胡杨,这个坚毅的生命,冲撞着我的神经,我在思考,思考活着应该怎样?简单明了的回答:像胡杨一样

沙漠中的绿洲范文4

风吹日晒 独自孤独

日落西山 夜深星起

可知有棵孤草 独自

哭泣.......

它是一棵沙漠的无人想起的小草

独自立着 随风飘舞

滚滚红沙 与沙为伴

谁能问起 谁能想起

又是谁把它留在这无际的冷漠中

它是一棵沙漠中无人问起的小草

每天等着雨水的到来

每天等着行人的问起

每天等着能回到绿洲

每天等着露水洗红尘

它是一棵沙漠中的孤草

茫茫沙漠之中

是谁让它独自忧伤

是谁让它喝下爱的毒药

是谁让它在守侯春的到来

可是当春的到来时

它却默默的离开

因为 春不在属于它

因为 它习惯了沙漠的寂寞

因为 它习惯了与沙为舞

因为 它在也没有守侯

它是一棵沙漠的小草

看着太阳升起的地方

默默感叹

你可知它在的伤 可知它在为谁而伤

你可知它在抚摩自己的伤口 独自流泪

只为你临别时的那一次回顾

沙漠中的绿洲范文5

是谁撒了这把沙?

目前,地球上的沙漠总面积为150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十分之一,这个数字正在不断增大中,再这样下去,地球迟早有一天会变成一颗“沙球”。是谁这么煞风景地在我们美丽的地球上面撒了这些沙子呢?

简单来说,沙漠是被风吹出来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资格被吹成一片“沙漠”,只有常年缺水、干旱的地方才有这种“变身”的可能性。如果一块土地是干旱的,由于缺少水分,风可以很轻松地将地面上的泥沙吹跑,没有了泥沙覆盖的土地出了岩石的外壳,这片土地就成为了荒凉的戈壁,而那些被风吹跑的泥沙在风力减弱或遇到障碍时会慢慢堆积成沙丘,长年累月,我们的沙漠就诞生了。

人类的创造性是无与伦比的,但不得不承认,这种创造性有时会给大自然带来许多麻烦,比如说,搞出一个沙漠来。要知道,大多数沙漠都是天然形成的,但在20世纪初,美国人砍伐的森林面积多达60万平方千米(这相当于小编们的大本营―青岛面积的60倍),大片草原被破坏,大片绿地变成了荒漠。所以,米粉们,请爱护你们身边的小树苗。

一起去征服沙漠

在沙子吞没全球之前,我们必须做点什么以备不时之需。如果你要寻找一个一起征服沙漠的人,那影无疑会是你神一样的队友,因为他的储物柜里永远放着一套沙漠装备。

阿拉伯式长袍

沙漠昼夜温差大,需要你准备好冬夏两季的衣服。阿拉伯式长袍是对抗沙漠的最佳战服,它能抵御风沙并隔绝热空气。

沙漠靴

一双厚底、高帮的沙漠靴是很重要的,它能保护你的脚不被滚烫的沙子烤熟。

救命的小物品

带上足够的水和食物,这是毋庸置疑的。除此之外,你还要带上能够防风沙的护目镜、手电筒等一些小物品,当然,镜子也很重要,它能在关键时刻反射光线,发送求生信号。

本册《探索奥秘》

用科学知识将你从头武装到脚。

动动手吧,你会看到更精彩的内容。请将本栏目的第二页和第四页沿虚线对折,看到有小剪刀的地方请沿线剪开它,这不是在破坏,这是在创造!

沙漠的昼夜温差非常大,虽然白天最高温度可达60摄氏度,但一到夜间,温度就会降到零下10摄氏度左右。这是因为沙子是种热容量非常小的物质,它能够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吸热以及散热。当太阳下山后,沙子散去热量,温度的下降导致沙漠植物水分蒸发减少,云彩也就无法形成。没有了云彩的包裹,沙漠在白天累积的所有热度都会随风而去。

如果你在沙漠中挖一个足够深的洞,没准能挖出一条地下河,当地下河流经沙漠中地势较低的地方时,就会形成湖泊,湖泊为附近的植物带来了生机,绿洲也就渐渐形成了。绿洲比沙漠中的其他地方更适合居住,如果你要在沙漠露营,绿洲绝对是第一选择,因为它的周围会形成一个上层空气热,下层空气冷的特殊空间,这个空间中的气候常年保持湿润、凉爽,这种现象被称为“冷岛效应”。

流沙并不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土壤,而是沙和水的糊状混合物。一旦陷入流沙,就很难挣脱出来,科学家经计算得出,将脚从流沙中需要耗费抬起一辆汽车的力(约10万牛顿)。应对流沙的最佳办法是:缓慢移动身体,将自己置于沙面之上,然后背朝下躺平,等待救援;还有一个万无一失的绝技,那就是小心脚下,永远不要靠近流沙!

蝎子白天喜欢藏在沙子下面,到了晚上它们才会蹦出来溜达。如果不想被它们尾巴上的毒刺蛰到,那就千万不要踩到它们。蝎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世界上最毒的蝎子―巴勒斯坦毒蝎的毒素可以使人极度疼痛、抽搐、瘫痪、呼吸衰竭甚至心脏停跳。

仙人掌原本是有叶子的,但为了适应沙漠的缺水气候,减少水份蒸发,叶子逐渐演化成了短短的小刺;为了防晒,它的表皮上生出细密的绒毛;根部也变得越来越强大,可以深入到地下30米深的地方吸取水分。仙人掌的寿命奇长无比,有些大仙人掌可以活到100多岁。与其他植物的光合作用相反(想详细了解什么叫做光合作用的米粉请看2013年第10册《探索奥秘》),仙人掌白天闭气,晚上才会开始释放氧气,夜晚出来活动的小动物可以在仙人掌下享受新鲜空气。

这只沙狐的耳朵大得有些另类,但这是它的散热器。沙漠中的动物们为了凉爽大多都修炼了散热技能,沙狐依靠布满了血管的大耳朵,沙蜥会改变体色来控制体温……当然,它们都喜欢在晚上出没,白天你很少能看到动物的身影。

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们是沙漠中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骆驼的胃分为三室,可以储存大量的水和食物,而那高高耸起的驼峰里面藏着厚厚的脂肪。它们可以在没有水的情况下存活两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存活一个月,每一头骆驼都是名副其实的“骆坚强”。

沙漠中有不少黑秃鹫,秃鹫是食腐动物,而哺乳动物的尸体是秃鹫的最爱。当秃鹫觅食时,如果它发现目标猎物长时间保持静止状态,那它就会认定那是一个随时可以开吃的尸体。所以,在沙漠中睡觉太老实是不安全的,请尽情地发挥你睡觉时拳打脚踢的本领。虽然秃鹫的重口味有点让人反胃,但科学家认为,蚕食尸体可以防止疾病传播。

吃人的黑风暴

如果做好充足的准备,去沙漠旅行倒也不是那么危险,但如果不幸遇到黑风暴,那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黑风暴是一种战斗力超强的沙尘暴,它是强风和浓密度沙尘混合的灾害性天气现象。黑风暴发生时,风力在8级左右,最高可达12级,地面的沙子和颗粒物会被卷到15~30米的高空,形成一道500~3000米长的风墙,可飘散到数千公里甚至一万公里之外。风暴过处,遮天蔽日,能见度几乎是零,就算是站在你面前的人你也看不到。更糟糕的是,黑风暴杀伤力极强,1934年美国西部草原的黑风暴持续了3天3夜,3亿多吨土壤被刮走,无数牛羊死亡。楼兰古城在一夜之间消亡,有考古学家猜测,很有可能是黑风暴在作祟。

沙漠中的绿洲范文6

植物学博士,《科学世界》编辑,“科学松鼠会”、“果壳网”知名科普作者,致力于与更多人“分享植物的激情和智慧”。

植树节又到了,山坡上、地埂边,又即将出现一排排新树苗。

我们在这些树苗上寄托了很多期望――林间清泉潺潺,风沙不再张狂,空气更加清新,家园鸟语花香。可是这些种下的树苗,真的承载得起我们这些绿色希望吗?

植树,不贮水反费水?

我们经常说,有了森林就有了清泉,让人有一种“种上树就是接通了自来水管”的错觉。但并不是所有树种都适合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大量种植。种植不当的绿树有可能反而成了加湿器,不但不能涵养土壤水分,甚至还会浪费宝贵的地下水资源。

例如我们中学课本中提过的白杨林,不但引不来水,而且连“节约用水”都不会:夏天时,每公顷加拿大白杨林每天都要从土壤中吸取50吨水“贡献”到空气中。对于白杨这种阔叶树来说,从根部吸进的水分99.8%都会被蒸发掉,只有0.2%用于光合作用。在它们生长过程中,每形成1千克的干物质,大约需要从土壤中抽取300~400千克的水释放到空气中。

相对来说,针叶树要“节俭”得多,每公顷油松每月仅会蒸腾掉50吨左右的水。但即便如此,在干旱地区获得这些水也是不可能的。

植树,造出了“绿色沙漠”?

那么,在雨水充沛的地方,多在山上种树,就可以让荒山披绿装,再现盎然生机吧?实际上不一定。目前在雨水充沛地区种植的人工林大多是橡胶树、桉树等与经济相关的树种,它们虽然能让荒山换新颜,却不能招来鸟兽。

一般来说,生活在人工桉树林中的脊椎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仅为混交林的1/7左右,甚至连裸地的总数的1/5都不够。桉树会成为当地的统治者,它们抢占土壤,遮蔽天空,并且还能从根系中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只有寥寥数种草本植物能在桉树林的环境下隐忍生存。没有了合适的草,自然不会有以草为食的昆虫;没有了昆虫,自然不会有以此为生的鸟兽。橡胶林的状态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至于有人这样评价橡胶林――那不过是“绿色的沙漠”罢了。

植树,能不能帮地球减碳?

就算对生态系统没啥贡献,那植下的树木总能吸收一些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吧?

只要做一个简单的计算,就会发现这也不过是我们的一个美好愿景罢了。一辆私家车平均一年的碳排放量为2500千克,需要种160棵树才能吸收,而种植这些树木至少要1000平方米的土地。仅凭目前可种植土地的面积,我们是不可能利用树木来吸收日益增多的碳排放的。从总量上来看,当前植物光合作用每年从大气中捕获的碳只有30亿吨,而为遏制气候恶化,每年需要从大气中减少约90亿吨碳。即使把世界上所有可利用的陆地都种上树,恐怕也不能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

沙漠中建绿洲,没那么容易!

当年,在读到竺可桢先生的《向沙漠进军》时,恨不得立马扛起铁锹去沙漠中种树,或是驾着飞机在沙漠中播撒树苗。可现实是残酷的,在沙漠中可供利用的地下水和冰雪融水毕竟是稀有资源,要想把沙漠变绿洲,不过是个美好的幻想。

在很多情况下,沙漠中种树是得不偿失的,极低的降水量(通常只有数毫米)和极高的蒸发量(经常是数千毫米),使这里成为了植物的炼狱。只有那些能忍受极端干旱的胡杨、柽柳、沙拐枣等沙漠植物能忍耐下来,那些在湿润条件下可以展开枝叶拦截风沙的毛白杨到此只有望“沙”兴叹的分了。

如何植树种草更科学?

难道说植树造林失去意义了吗?当然不是。因为越来越多的新技术,会让我们种下的植物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科学家正在尝试培育具有更强二氧化碳固定能力的植物。像芒草这样有着庞大根系的植物就是首选,因为它们的根系可以将碳固定在土壤中达数千年。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和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正在利用基因工程进一步提高此类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以及将碳水化合物从叶片运输到根系的效率,改造后的植物捕获碳的能力提高了一倍。这些植物,将在“清扫二氧化碳”的行动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