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文言文翻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文言文翻译范文1
一、不熟悉修辞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用典等。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方式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
1.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有的需将喻体直接换为本体,有的就需抓住喻体采用形象描绘的方式进行意译。
例: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李密《陈情表》)
透析:该句采用比喻的修辞方式。此句中的“口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刘氏寿命将尽。在翻译时可采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其译为: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就像太阳将要落到西山一样,奄奄一息,生命垂危。
2.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应采用直接点明借代本体的方式进行翻译。
例:金就砺则利(《荀于・劝学》)
透析:此句采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方式。“金”是借代,代指“金属制成的剑”,属材料代物。翻译时要直接点明借代的本体。译为:金属制成的刀剑放在磨刀石上去磨就锋利。
3.如果采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方式,翻译时就要把相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意译。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991年高考全国卷)
透析:此句采用互文的修辞方式。
误译:不以为外物的美好而感到喜悦,也不以为自己的坎坷而感到悲伤。
正译: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悲伤。
4.如果需翻译的句子是委婉用典的修辞方式,就要根据语境翻译出句中所要表达的意思。
例: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透析:“桃源”,用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事典。桃花源与世隔绝,这是一个远离污浊社会的人间乐园。作者身在湘南之郴州,而桃花源――武陵远在湘北,问关千里,杳不可寻,象征人生理想的破灭。
二、不掌握特殊句式
文言文殊句子有“判断句、使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翻译此类句子,应译出句式特征。
例: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2005年高考广东卷)
透析:此句的“刚于为吏”属介词结构后置,“见忌于上”属于被动句式。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即:朱晖做官很正直,被上司嫉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
三、不掌握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判断其意义。
例: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2005年高考重庆卷)
透析:此句中的“晨”是名词用作状语,可译为“在早晨”、“一大早”。此句应译为:侯可一大早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椟拿出田契归还他的主人。
四、不知晓古今词义不同
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尤其要注意文中存在古今异义的词语,不可以今译古。
例: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陌上桑》)
透析:此句中的“好”在古代指女子相貌美丽,令义指事物具有好的性质。在翻译时,稍不注意就容易翻译成:秦家有位品质好的少女,她的名字叫罗敷。此句应译为:秦家有位美丽的少女,她的名字叫罗敷。
五、不清楚固定培构
固定结构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翻译时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译就会出现错误。
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透析:此句中的“……孰与……”是固定格式,应译为“与……比,哪一个……”。即此句应译为:我同城北的徐公比,谁更漂亮?
常见的固定结构还有;何以……为?(表反问语气,译为“为什么……”)、无乃……乎?(表示揣度语气,译为“恐怕……吧”)、奈……何?(表示用来询问的,“拿……怎么办”)、得无……乎?(表示怀疑与揣测语气,译为“恐怕……吧”)等。
六、不识通假
通假字在文言文中也是较为普遍存在的一种语法现象。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一定也要加以注意。
例:今殴民而归之于农,皆著于本。(《论积贮疏》)
透析:此句中的“殴”通“驱”。如果在翻译时不能识别通假,就很容易翻译成“现在殴打百姓使他们归附农业,都从事于农业这个根本。”正确的翻译为:现在驱使百姓使他们归附农业,都从事干农业这个根本。
七、不懂古文化常识
在文言文中,经常涉及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礼仪风俗、官职升降、器物用具、天文历法等文化常识,如不能了解就不能准确理解与翻译文言文。
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轼《赤壁赋》)
透析:此句中的“既望”指农历十六日。”望”指农历十五日,既望指经过了望日。此句应译为: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
高中文言文翻译范文2
第一,直翻实词。这里所谓的“直翻”就是纯粹的类似翻译软件似的直译。根据平时掌握和积累,以及对文段的简略分析,把句子中的所有词(不包括明显的常见虚词)都直译出来。每个词译时如意思不明确也可以把本义,基本引申义和常见义都译出来放在那。译时不太用考虑语境,只要求对词进行直译。
第二,在第一步的直译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人名,地名,官职名,古代文化仪式和礼制,以及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惯用语。这些词在平常的学习和复习中一定要多积累,多理解,多识记,在翻译句子时千万不要把这些专用名词拆开来进行翻译。
例如: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宋史 黄庭坚传》)一句中,“舅李常过其家”不要译成“舅舅李氏常常造访他家”,李常是个人名,如果拆开翻译就闹大笑话了。
第三,找出那些容易闹出笑话的专有名词之后,就要继续寻找句子中有没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了。先说古今异义词,中国的汉字从甲骨文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几千年的复杂演变,所以一些词的古义和今义有很大的区别,甚至是大相径庭,更有甚者是完全相反。如果这些词考生要用今义去翻译,那就会闹出很大的笑话。
例如:衡下车,治威严。(《后汉书 张衡传》)一句中,不能把“下车”翻译成“从车上下来”,“下车”一词应译为“官吏到任”。
把握古今异义词的办法除了平时的认真积累外,有的词还可以通过分析字形的方法去理解字的本义和几个常见的引申义,从而避免因古今异义的问题而产生错误。再说通假字,通假字在辨别的时候比古今异义词还有困难些。由于通假字产生的原因很复杂,所以这些词往往隐藏得很深,不仅翻译句子时对于这些通假字无从下手,而且它们还对文言文理解构成了巨大障碍。
第四,把特殊的实词处理之后,下一步我们就要注意各个词的词性在文中是否合理,有没有活用的情况。尤其是要注意谓语,宾语和状语位置的词。考试中在翻译句子题中比较常出现的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名词活用充当状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及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查找词类活用相对比较简单,只需要铭记这个词的基本词性,然后比较它在文中出现的位置,根据文言文语法规则区别是否出现了活用。主语和宾语位置多为名词或代词,谓语位置多为动词或形容词,个别时候是介词,状语位置多为副词,这里也是名词作状语最常见的地方。使动用法最主要强调的是主语做出动作的目的性,以此区别动词是正常使用还是使动很有效。
例如: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陆游《书巢记》)这句话中的“病”和“上”就属于活用。“病水”中“水”是名词,根据句意,“病水”应为动宾关系,所以“病”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担心”。“上而为巢”,“为巢”是动宾关系,译为“建造房屋”,那么“上”一定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向上”,本文译为“在高的地方”,“而”表修饰关系。整句话就译为:“尧的百姓担心水患,所以在高处盖房,这就是避免灾害的房子。”
第五,到此为止,关于翻译词汇的问题就都已基本解决。接下来我们就需要注意那些在文言文句子中可能出现的特殊句式。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以及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的倒装句。翻译时,一定要按照各种句式的特点进行翻译。判断句主要就是表判断语气的句子,翻译出来跟现代文中的说明文中的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基本相同。常见的标志主要有表肯定“者,也”和表否定的“不,否,非,莫”等,以及“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虚词。被动句就记住一条:看主语位置的词是否是承受动作发出的,看宾语位置的词是否是发出动作的。如果是,那就是被动句;如果不是,那就属于正常语气的句子。也可以参考一些常见的被动词,如:“为,所,见,于,与”等。翻译时只需要在谓语前加上一个“被”字即可。省略句判断起来就比较难了,需要把整个句子的成分分析的基本差不多才能够判断。但通常考试考查的省略句不会太难,基本都是省略宾语和介词,以及语境中省略主语。关于省略句我个人认为古人有个原则,那就是能省就省,不该说的废话或者是逻辑已经很清楚的时候,一些句子成分就会省略不说。
高中文言文翻译范文3
“无米不成粥,无法不成国”,遵纪守法,历来都是我们每位做学生应尽的职责。学生或公民只有遵纪守法才能让我们的社会秩序井然。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生以守法为题的演讲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高中生以守法为题的演讲稿1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早上好!今天我在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做知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
谈起法律,总会给人以神秘、威严、崇高的感觉。其实,法律与道德、习惯、纪律一起,都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正是有法律的存在,我们的生命和财产才得到应有的保障。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应思考的是: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如何与法律同行?有同学可能会说:你多虑了,我们还是未成年人,只要不杀人不放火,法律就约束不到我们。我可以说:不是的!法律离我们很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现象有呈上升势头,而且犯罪的一般是18岁以下的在校学生。根据来自中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内,青少年违法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占到了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由于犯罪,给他们以后的人生带来了极大地危害。比如:案件一:某中学两名高一学生,在班级打扫卫生中追逐,其中一位不小心将另一位的毛衣撕开一个小口,两名学生互相推拉争执。老师将他们带回办公室进行劝导,两人均表示和解。谁知放学后,在其他三名同学怂恿下,毛衣被撕破的同学再次追上对方要求赔偿,对方不答应,两人扭打在一起。厮打中,毛衣被撕破的同学手握借来的小刀挥动捅插,的同学颈部和左前胸各中一刀,最后因抢救无效而死亡。案件二:某市一中专学校经常发生偷盗案件,后被警方破获,抓获的14名案犯中有10名是在校学生,为首的两个也是该校之前已经开除的学生。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我们的任务是学习,想好好的学习,前提必须要遵纪守法,而遵纪是基础。我们千万不要忽视遵纪的作用,这些青少年犯罪都是从小都是娇生惯养,争强好斗和受外界的不良影响,“以小见大”的道理人人都懂。如果你认为“现在违反一下学校纪律没什么大不了,只要我以后不违法就行”,那就请你赶快打消这种念头吧!“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何苦要等到法律制裁的时候才后悔呢?所以我们现在只有从一个合格的中学生做起,将来当我们走出校园,融入社会这个大集体后,才能真正成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同学们,要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公民,就要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一、学法。通过学习法制知识,才能迈好人生的第一步。我们广大的青少年只有学习了法制知识,才能知道是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学会分辨是非,识别善恶,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才能够清楚地明白法律的重要性。
二、守法。法制法规是神圣的。我们守法,就可以在法治的保护下自由飞翔。违法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广大的青少年只有懂法守法,才能依法办事,远离犯罪边缘线。
三、用法。法制法规无处不在。它像我们身旁的骑士,时刻保护我们。我们应该合理的运用法制知识来保护未成年的我们应该享有的权利和义务。运用我们手中的法制法规,保障我们和我们身边的人。
同学们,在21世纪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不仅要重视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培养高尚的道德修养。有了法律,我们的秩序更加井然;有了法律,我们的生活更加自由;有了法律,我们攀登的脚步会更加坚实。
同学们,从今天起,从这一刻,让我们一起与法律同行!我的讲话完毕,谢谢大家。
高中生以守法为题的演讲稿2
各位同学,今天由我为大家做国旗下的讲话。我讲话的题目是:遵纪守法,学会自律,做合格的中学生。
什么叫遵纪守法呢?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遵守有关纪律,依法办事,严格遵寻法律规范就叫遵纪守法。有的同学认为,讲纪律就没有自由,讲自由就不能受纪律的约束。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自由是相对的,是有条件的。
著名的教育博士黄全愈先生有篇文章:《素质教育在美国——留美博士眼里的中美教育》,他在书中谈到美国校园内的自由。他说在美国的校园内允许五花八门的观点存在,但是学生每天必须宣誓,而且人手一册校规,这是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的没商量的“天条”。在美国,学生吸烟初犯被罚星期六上学,再犯将三天不能上学,三次,将罚五天不能上学,四次,将罚十天不能上学,并建议开除。对一些违反纪律的孩子甚至可以罚禁吃午饭;在美国,任何学生不能购买饮用酒、烟等违禁品,违者开除。
国有国法,校有校规。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外在的纪律规范是一种提醒,一种爱护,也是一种训练,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学会自律。
所谓自律,就是在没有他人的影响下,主动控制情绪,约束自己,自觉遵守纪律的能力。
怎样培养自律的能力,做个合格的中学生呢?
我认为自律可以落实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里。如老师不在的午休里,你能安静的在自己位置上休息,就是自律;上课时同学找你聊天时,你能控制自己认真上课,就是自律。当你克制自己爱玩的心,先认真完成当天作业,再享受自己的兴趣爱好,就是自律。当你吃完食品,把包装袋放入分类垃圾箱或随身带的环保袋,就是自律。
自律意味着克制自己随心所欲的热情和兴趣,约束自己的一时冲动,这对于天性好动好玩、热爱自由不受拘束的我们,确实不是一件易事。但是,从长远来讲,不自律的人是缺乏自由的,“不自律的人其实是情绪、欲望和感情的奴隶”。没有克制与坚持,无法得到随之而来的各种独特技能和能力,也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有时候,每一点小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更坚强;每一点小小的放纵,都会使人变得更软弱!
总而言之,自律并不是束缚自己,而是用自律的行动创造一种井然的秩序,为我们的学习生活争取更大的自由。同学们,当你认识到自律的必要性,逐渐将纪律变成一种自律的时候,学校就是你求知成人的真正乐园了。
高中生以守法为题的演讲稿3
尊敬的各位领导,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常言到“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这句话的本意是指没有圆规和尺子就不能做出方和圆来。我们生活的社会也是由无数个方和圆组成的,而做出这些方圆的便是法律法规。
大家都知道,遵纪守法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一个国家即使经济实力再强盛,假如没有健全的法制,没有遵纪守法的国民,也仍不能算是一个真正文明、强大的国家。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要做遵法、守法的好公民;触法、犯法迎接我们的便将是法律的制裁。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不违法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遵守法律。遵守法律就是不能违法,而不违法,就要知法、懂法。
古语有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据统计,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呈日益上升的趋势。其中,抢劫偷窃犯罪每年以15%上幅。而值得注意的是,90%~95%的青少年犯罪都是由小偷、小摸行为发展而来的。人们常说,“小时偷针,长大偷金”一语便言重了这些人不加强道德修养,不注意防微杜渐,小错不改而越陷越深,最终铸成大错的悲哀!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虽然距离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法制国家还尚需一些时日,但却并不缺少建设和谐社会所必须的道德传承。可是,当我们走过熟悉的街头,看到的是什么?一群十三四岁的小孩子嘴里却说着一些难以入耳的粗痞之言;当同学之间发生争执时,就用武力进行解决,而周围的同学竟然以此为乐!
我们不禁要问,是谁,到底是谁撕毁了这种古老而又神圣的传承?
人的行为是受思想道德观念指挥的。当然,学生也不例外。道德水平高,法制观念强,就会少犯甚至不犯许多错误,行为自然也就端正。可是,道德水平的高低、法制观念的强弱与什么有关呢?
我想,这些情景大家一定不会觉得陌生。在拥挤的昏暗的充满了烟味的网吧里,大群大群的青少年目不转睛的坐在电脑屏幕前。他们在做些什么呢?他们没有人在查资料,没有人在看新闻,而几乎都在玩充满了暴力的网络游戏!这样,我们再打开电视看看吧!可是,电视里放着什么?所谓的充满了刺激的武打片、所谓的充满了悬疑的警匪片……可为什么?为什么在这些电视里的人总是与人说上一句话就大打出手?为什么这些电视里的人总是这样不在乎生命的存在?
此时,我们会不会又要产生这样的疑问,是不是正是这些网络游戏等“电子海洛因”、粗劣的电视节目等等的原因造成了现在青少年犯罪的频繁发生?
这就让我想起了一个离我们有些远却又很近的悲剧。说它远,因为它发生在离我们很远很远的地方;说它近,因为它就发生在中学校园里。在2007年的10月9日,某省某中学的三名初三同学因为与同校的初二同学玩网络游戏发生了冲突,将初二的同学绑架并且残忍的将这位同学。
可是,是不是所有的青少年犯罪都是这些原因造成的呢?
大家一定还记得发生在2004年2月的马家爵恶性杀人案件吧!造成这次悲剧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记得当我问班里的同学时,他们毫不犹豫的告诉我是打牌起了冲突。可是,为什么这么小的一件事情就可以让他就残忍的杀害了自己的好朋友呢?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他心理的严重扭曲。而他心理扭曲的原因呢?我们可想而知,那就是他的父母只重视他优秀的成绩而忘记了他心理的健康。
罪恶的双手最终将他们推向了深渊。面对生活,面对理想,面对希望,留给他们的是无限的悔恨;面对社会,面对朋友,面对家人,留给他们的将是无边的失望与无助。可悔恨也罢,失望也罢,那被撕裂了的纸已经无法复原,那些发生过的悲剧也无法再更改。
同学们!21世纪是一个充满了激烈的竞争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不仅要重视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更要重视培养高尚的道德修养。当我们带着充满了豪情的壮志向理想奋进的时候,当我们带着满怀的自信积极奔跑在人生的跑道上的时候,请不要忽视了这位从早到晚伴随在我们身边的严肃的朋友――法律。因为它的存在,我们的社会秩序才更加的井然;因为它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才更加的自由;因为它的存在,我们攀登的脚步才更加坚实。
什么时候,我们的国家不仅经济实力足够强大了,而且“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荣辱观也真正成为一种被全社会广泛认同、自觉遵守的一种公共时尚的时候,中华民族的实力才能软硬兼备,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多想有那么一天,我们可以不再高唱“谁能告诉我,是对还是错?”而是高唱“我能告诉我,是合法还是违法”,多想有那么一天,连五岁的小孩子也能够脱口而出“这是违法的”;多想有那么一天,在遇到自己的合法权益被侵犯的时候,公民可以说“我相信,法律会为我主持公道”……
如果那一天到来,我相信,正是遵纪守法成为我们时尚追求的那一天!
我也相信,对于一振兴中华民族为己任而不懈努力的炎黄子孙来说,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高中文言文翻译范文4
青春是人生一道洒满阳光的风景,是一首用热情和智慧唱响的赞歌。
人世间有许多东西失去了还可以得到,惟有青春,对任何人来说都属于一次性消费,而且是易耗性消费,所谓人生易老,所谓如白驹之过隙,所谓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说的就是它。
青春,既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话题,又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有时是无限美好的生活的滋味,平平淡淡中的一种温馨的享受,有时又是一份静静的逍遥,有时是一份思念的遐想,有时是一个甜甜的无边无际的憧憬。于是,诗情画意的梦,天真纯洁的幻想、无忧无虑的日子,就这样自自然然地汇集成一个灿烂的青春季节。
青春是人生一道洒满阳光的风景,是一首用热情和智慧唱响的赞歌。
人世间有许多东西失去了还可以得到,惟有青春,对任何人来说都属于一次性消费,而且是易耗性消费,所谓人生易老,所谓如白驹之过隙,所谓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说的就是它。
青春,既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话题,又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有时是无限美好的生活的滋味,平平淡淡中的一种温馨的享受,有时又是一份静静的逍遥,有时是一份思念的遐想,有时是一个甜甜的无边无际的憧憬。于是,诗情画意的梦,天真纯洁的幻想、无忧无虑的日子,就这样自自然然地汇集成一个灿烂的青春季节。
壮而怠则失时,少而不学,长也无能。这道理简单明了,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青春,天地赋于人的最美好的礼物,是年青人都感到拥有,却都不能完全拥有的东西。少年奋为,终身有为。少年时代勤奋努力,是关系到一生成就的大事,不能在这大好的时光里有一丝一毫的懒惰。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此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青春,只赋予你、我一生一次,你能保证青春无悔吗?你能让青春闪光吗?天地最有情,少年莫浪投,一生最好是少年,一年最好是青春,一朝最好是清晨,想一想,你有什么权力浪费青春好时光呢?
幼不学,老何为?长江后浪催前浪,一替新人趱旧人,白日莫闲过,青春不再来,春花不红不如草,少年不美不如老。青春,你们可曾真正的拥有过,留给过去的,只能是青春的背景;留给未来的,才是青春无悔的脚樱
年无废月,月无废日,日无废时,最值得高度珍惜的莫过于每一天的价值,把握住今天把握住明天,迎来每天的第一缕阳光。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也。青春万岁,一刻千金,勿把韶光丢。
人之少壮天之晨,年青时谋求,到老年就充实,为学应须毕生力,攀高贵得少年时。
青春本色应该是怎样的呢?我想说,我想高呼:无悔的中学时代,无悔的探索,无悔的攀登,无悔的冒险,无悔的青春!
高中文言文翻译范文5
没有了对手和较量,没有了危机和竞争,任何事物都会因松懈而倦怠,从而走向颓废甚至灭亡。关于这个警句的故事很耐人寻味:一个参加过二战的英国老兵去日本旅游,看到3个日本孩子在玩一种叫“生存”的游戏,一张一张卡片上分别有虎、狼、狗、羊、鸡、猎人等图案,三个孩子各执一副。游戏规则是:虎能通吃,但两个猎人可以打死一只虎;一个猎人可以打死一只狼,但两只狼可以吃掉一个猎人;虎和狼都被消灭后,一只羊能吃掉一只狗。他大惑不解,怎么会有这样的逻辑?日本孩子的回答是:“虎和狼都没了,狗就会处在放松状态,这时,不但羊能吃掉它,两只鸡也能将它消灭。没有了对手和较量,没有了危机和竞争,任何事物都会因松懈而倦怠,从而走向颓废甚至灭亡——我们的教科书上就是这么写的!”
同学们,多么发人深思、催人警醒啊!正是有了危机和竞争意识,日本,这个资源极度贫乏、人口众多的岛国,才会在二战的废墟上迅速崛起,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竞争,是一种精神。每当我们看到体育场上运动健将们奋力拼搏的时候,我们无不为之感动,为之振臂高呼。使我们为之感动,为之高呼的是运动员勇往直前、不甘落后的精神,如果没有这种精神,体育将失去其真正的意义。同样,如果没有这种精神,将变得毫无生气。有了竞争意识,人才会有顽强的生命力。龟兔第一次赛跑,由于兔子骄傲自满而惨遭失败,而在第二次赛跑时它能急起直追,终于反败为胜。因此,可以这么说,兔子的失败,是因为没有竞争;兔子反败为胜,是因为有了竞争。
竞争,是一种动力,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如果没有竞争,社会就会停滞不前,人民的生活水平就不会提高。几百年前,爱迪生发明了有线电话,本世纪初美国推出了无线电话,改为民用时又推出了模拟电话,俗称大哥大,后来摩托罗拉、爱立信、飞利浦等公司争相推出数字电话,在短短的几年里,大哥大的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齐全,价格越来越便宜,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竞争,有了竞争,才有社会的迅猛发展。
竞争,还是一种生存本领。在社会上,竞争就好像一位铁面无私的裁判,他永远遵守这样一条游戏规则:优秀队员,将受到百般宠爱;末流队员,将被罚出场外。在深圳的人才市场,高竞争之长者较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且收入高;而低学历、又无特长者,找工作十分困难,偶尔运气好,但也只是些收入低、不太稳定的工作。芸芸众生,适者生存。因此,为了生存,为了社会的需要,我们必须学会竞争!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孟子说过一句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俗话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也就是这个道理。同学们,我们将要跨入的是一个充满挑战和竞争的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将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为了生存我们必须和对手竞争;为了提高生命价值我们必须不断奋斗。因此,我们必须要有危机意识,必须学会竞争!在学校里,我们竞争什么呢?争创文明班,争当“三好”学生,今天的每一节课,每一次作业,每一次运动都是我们学习竞争、检验自己能力的好机会。比一比,哪个同学的红花多;比一比,哪个班的红旗多;在竞争中,我们的收获会很多很多……当太阳出来的时候,非洲草原上的动物就开始奔跑,狮子知道,如果它跑不过最慢的羚羊就会饿死;羚羊也知道,如果它跑不过最快的狮子就会被吃掉。
高中文言文翻译范文6
Good afternoon, ladies and gentlemen! Today I’d like to share my personal experience of happiness and bitterness of being an English teacher.
I remember, five years ago, when I stood at the teacher’s desk for the first time, maybe because I was too young, maybe because I was too inexperienced, the students in my class paid no attention to me, didn’t behave themselves at all. I felt ashamed and helpless. In order to save my face, I just criticized the students seriously whenever they talked in class or even moved a little. I thought sooner or later, they would listen to me. Yes, I could control the class now, but the students and the atmosphere became strange. No, they were not listening to me. It was too quiet. The breathless silence urged me to consider the way I was teaching.
Then 1 August 20xx, I got the chance to study the New Course of English. Until then could I realized that it was my frozen eyes that make the students flinch, it was my stiff face that trod out the enthusiasm in the children’s hearts. How to stimulate my class and show my warmth, so that they can enjoy their study in English? I had a deep thought. It’s smile. There is a kindness called smile. It is the most beautiful language in the world. It can make distance no distance. “Just awake the students with a smiling face!”I said to myself. The next day, when I stood on the stage with a smiling face, when I asked the questions with a smile, when I encouraged the children in a friendly way, the students were just shocked! But I could find there was more happiness and excitement in their eyes! Gradually, they got used to it, and participated in my teaching. As I predicted, that class became a lovely one. I was moved, and said“Thank you for listening, boys and girls!” In the following days, I keep on working even harder. I prepare my lessons carefully. I use Flash, pictures, riddles, and interesting stories to make great efforts to help the students to learn more. But I will never forget one thing: smile, give them a smile, to give them strength, to let them feel happy, to make them confident. The children do enjoy the English lesson now, when they tell me the answers in great excitement, I can feel their gladness, and my smile is more sincerely than e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