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转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下一个转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下一个转角范文1

又是一年秋,路边的野雏菊落了,就像梦中天使的眸子,淡雅的回眸一笑,秋天也因此而百媚生。如同每一次在天空下的我低着头畅想,那个弯弯的转角。

放学了,静谧的一切又化为了跳跃的红色,飘零的书香,飒飒的哀愁。而此刻,却有一个我,匿藏在初春红色的花蕊里静静地宣泄属于我一个人的丝丝愁愁。依偎在某个墙角,望着窗外的云朵,心情融化成一大朵棉花糖,掉下了眼泪……不爱去伤害别人而总会受伤的我又一次被无情的枪口打中了我的羽翼,飞,却飞不起来。毕竟永远是那个爱摘苦莲子的羊角辫女孩,总因为一滴偷来的眼泪而引起她的关心。严厉的,平静的她,中的温柔,沉静中的细腻。总喜欢扑到她的怀里宁让她的心将我融化。我怕,怕我会输掉,但一切又悄无声息的融化了,没有去掩饰,只是,又输给了她……

推着自行车,眼神中淡淡的茫然。前方,一排排的霓虹灯,闪闪的光芒簇成了一个悠然的拐角。或许就像天上那道弯弯的彩虹,乌云总在其后露出诡秘的笑,就像弯弯的车把,骑出了整个人生,如此罢了。倾斜了的天空,到挂了的彩虹,脸颊腮红的我不去害怕。就像她说的:“过了,下一个转角,擦干眼泪,绽放微笑。”又一次静默了,橙色的花瓣,蓝色的花蕊,圆润的水珠不断滚动折射出晶莹的光芒。心灵与心灵的碰撞,爱,如同天上絮状的云,无声无息的叩响我心灵的枷锁。因为我知道,不论什么都不会在树下数绵羊,流眼泪。只会减少泪水的咸度,少让它流进嘴角,用坚强的翅膀做成长的保障。我点点头,向前走去……

泪水就这样被风吹干了,悠悠然也走到了转角。我冲她笑了笑,吐吐舌头眨眨眼,长长地睫毛上还沾着丝丝泪珠。花开花落,山水画上的淡淡墨痕,熠熠洒洒,心的跳动告诉我,是该向前一步走了…脚跟的着地,泪水的凋零,脸颊上泛起了红晕的光。瞳孔倒影的柏树叶让我的一切又化为了大大的箩筐,装满了属于我的淡淡的又毫不逊色的微笑。过程,拥有了太多沉默,但过了那个转角,我回头望了望那个欣慰的她,展开了花朵般的笑容甜甜的,暖暖的~又如幸福过了头,倒挂的彩虹勾勒出上扬的嘴角。招招手,我的过去,真的,好遥远……

踮起脚尖,打开了绿漆漆的邮箱,投入了一封来自某个已经成熟的我的信,在邮票上盖上红红的印章,送走了过去的我,迎来了那个永久的微笑。

流星,伴着泪水划过眼角,却被那双曾经担心的小手擦去。揉揉双眼,走到窗前,哇,原来小小的个,高高的马尾,宽宽的长裤,弯弯的嘴角,这才是真实的我,爱哭爱闹爱叫爱笑的我。对了,还有那个走过转角的我~

或许,就像那首歌一样:

“花开在眼前,已经开了许多遍,每次我总是泪流满面,想一个不解风情的少年;我们一起总过从前,让大风唱出莫名的思念……”

下一个转角范文2

自2002年广西中医药大学开始招收中医学专业(壮医方向)本科生后,壮医学高等教育从无到有历经了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绩。然而,在壮医学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诸如其理论体系需进一步完善,临床疗效需进一步验证,人才培养质量需进一步提高等等。当前,在医学教育专业认证的背景下,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已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的认证,而壮医学专业如何按中医学专业本科教育标准来全面推进建设,深感任重道远。本文主要就壮医学专业学生评价考核体系存在的不足进行探讨,为提高壮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现阶段,壮医学专业学生评价考核体系普遍采用的是终结性评价,教师是终结性评价的主体,评价的是学生学习的最终结果,缺点主要在于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帮助和指导,有其不完整性和单向性。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对学生学业成绩评定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旨在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最终目标是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在对壮医学专业学生考核的评价上,如何将形成性评价和终止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以下思考。

1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内涵、意义和比较

形成性评价是强调开展以调节教育过程,保证教育目标更好地实现为目的的评价活动。形成性评价包括了评价教学方案与计划、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等等。形成性评价可以不断地对教学形式、教学过程、学习态度、策略、方法、主动性和努力程度等进行评价,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及时地获取反馈信息,以改善教学效果。形成性评价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参与评价和互评。但如果在教学活动中,单纯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其评价体系会失去原来应有的权威性和导向性。终结性评价指的是某一教学活动完成以后,对教学活动的最后成果做出相应的价值判断,以便为做出各种决策或决议提供教学上的依据,主要以期末总评成绩来评定学生能力和教学效果[1]。终结性评价存在的问题是:事后验证性质明显,对被评估者事前干预力差,对过程控制力弱。因此,形成性评价和终止性评价两种评价方式都各有其优势和不足,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取长补短,才能形成良好的综合评价体系,才能更好地发挥各自的协同功能,达到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2壮医学专业学生评价体系改革的思路

终结性评价的特点是:客观简便,易于实行。因此,在教学评估的实际进行中普遍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在高等医学院校考核评价中普遍采用的就属于终结性评价[2]。形成性评价的特点是:能及时地获取教学情况的反馈信息,适时地对教学活动予以相应的调整,以便更好地及时总结经验体会,改进工作。形成性评价的这种能够及时探寻影响教学质量及目标实现的原因,以便于能适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的特点,其教学意义积极有效。改革评价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最有效手段就是科学合理地制定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结合的细化标准。

2.1评价体系改革要符合整体和个体的统一

评价体系改革既要考虑医学生全面稳定的评价标准,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但也要考虑到医学生的个体因素,以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为了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个体标准来评价学生,可以鼓励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发挥其独特的个性化的发展水平。因此,体现学生的基本要求,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采用科学、合理的多元化评价标准,以满足的不同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广西中医药大学作为全国壮医药高等教育的摇篮,为了全面提高壮医学专业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优化制定了壮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壮医学专业学生培养计划中,既注重中西医的适当比例,又优化了壮医学的民族性和特异性,充分展示壮医学的特色。例如,广西中医药大学除了要求壮医学专业学生掌握教育部统一的培养医学生的标准外,还为壮医学专业学生大力创造了解壮族文化和壮医药发展的机会,主要通过带领壮医学专业学生参加每年一度的靖西端午“药市”,参观宁明花山崖壁画,鼓励学生走访壮族民间名医,通过民族情怀文化教育巩固壮医学生的专业思想,增强学生学习壮医学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也非常注重培训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实践技能课程中,加重《壮医经筋学》、《壮医药线点灸》、《壮医针刺学》、《壮医外治学》等特色技法实践的必修专业课程课时数以帮助壮医学生加强学习民间特色技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4]。而这些培训和评价内容,都有别于其他专业的医学学生。

2.2评价体系改革要符合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综合评价突出的问题。素质教育本身的优势在于发展性地关注学生成长和变化的全过程,重视学生在过程中的转变和提升。重视结果评价,忽视过程评价,不符合素质教育评价的内部机制;重视过程评价,忽视结果评价,又容易导致评价的形式化,不利于发挥评价的功能[5]。形成性评价直接指向学生的素质培养过程,不但注重学生的现实表现,更加关注学生素质的未来发展。终结性评价是在素质教育结束后,为判断教育效果而进行的评价。终结性评价要对学生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进行回顾并作出结论,其评价项目应全面而又具有概括性,不能仅限于学生成绩的评价,还要对学生的品德行为、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和身体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6]。综合评价体系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全程的动态评价,有助于使评价结果成为促进学生发展与提高的过程。对于壮医学专业学生而言,根据壮医学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性质和特点,这些学生将来就业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和扎根基层贮备。因此壮医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更应该注重培育其临床动手能力,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与基本技能操作和临床思维能力的评价[7]。考核评价时注重实现学生评价主体性,使学生通过自评和评价教学,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不断自省和反思,寻找到有效的学习策略,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且,通过壮医学专业学生之间的互评,可以使他们取长补短,协助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更有利于他们民族情感的塑造。

2.3评价体系改革要符合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同时也是反映和评价教学质量的明镜。优质的教材是优质教学的保证,是教育良好持续发展的前提。在教学的过程中,课本教材总是随着知识的不断地更新而更新,不同类别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对学生有不同的标准要求。一般情况下,对医学生而言,理论的学部分表现为课本教材的学习,而实践则表现为临床操作和动手能力水平。在壮医学专业学生中,并不完全都是壮族学生。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中对课程和教材的接纳程度不同。因此,更应该在不同类别的课程传授中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和形式结合,建立有效的动态反馈机制,对教材进行介入和评价,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接纳知识,也能有效及时地更新知识理论结构和水平。在壮医学高等教育中,教材的介入和评价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壮医学学科是一个年轻的学科,理论水平还亟需继续传承和发掘。因此,对教材的校正和补充对壮医学学科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能更好地提高壮医学教育的整体水平。经过这十几年的壮医临床和实践的积淀,以及随着壮医学师资队伍的壮大,教材修订具备了临床实践来源和人力资源。2013年,壮医学系列教材列入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的编写计划。广西中医药大学正举全力,联合广西甚至全国各地的壮医药专家,重新修订和完善壮医学系列教材,这是保障壮医药教育能进行优质教学的前提,也是实践推动理论水平发展的有力举措。教师结合特定评价标准,依据教学进度和学生接纳程度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并及时对评价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及时向学生反馈;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对教学效果进行及时反馈,共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从而体现理论和实践统一,教材和实际吻合的真正价值,实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互利结合的良性循环。综上所述,通过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各有优缺点。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建立真实反映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形成性与终结性结合的复合型评价体系。

总之,根据医学教育认证的要求,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全面正确认识考核评价的功能,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现行的壮医学专业学生评价体系,建立起壮医学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全过程评定体系和评定标准。在良好的评价体系中对壮医学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计划、专业特色、实践培养等进行动态的良性引导,树立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重心,集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教育教学理念,真正做到以评促建,以建促评,评建结合,教学相长,大力助推壮医学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丽军,李勇.试论高等医学院校教学中复合型评价体系的构建[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1):95-97.

[2]沈玉顺.现代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4.

[3]王在翔,刘宪亮,李炳海.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4):64-66.

[4]冯秋瑜,李彤,卢汝梅,等.改革创新壮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路径探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8):72-74.

[5]戴斌荣.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难点:评价方法[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2,3(2):8-10.

[6]沈思敏.论素质教育的长期性[J].卫生软科学,2004,18(6):351-352.

下一个转角范文3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教学改革;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网络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4G网络已经遍布全球,移动互联网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正是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力发展,使得我国电子商务有着越来越好的发展空间,移动电子商务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多,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为满足社会需求,培养更多优秀的电子商务人才,各高校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实施有效的把改革措施,以帮助学生就业,为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一、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

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移动互联网其实是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结合,这是一种新兴行业,具有多样性。因此在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上,其要求也比较高,更倾向于综合型人才。身为一名移动电子商务工作人员,其必须在熟悉电子商务相关理论的同时,拥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要具备跨行业的能力。比如说,电子商务营销人员就需要其掌握一定的市场管理知识,要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宣传方式有所了解,要掌握一定的营销渠道等;而研发人员,不仅要会编写网络代码,还要对移动端平台有一定的熟知程度。因此,作为高校而言,在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时候,需要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既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要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现阶段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课程设置不科学,缺乏完善的教学计划。移动互联网是一个新兴产业,发展速度极快,但是人才的培养确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因而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电子商务教学过程中,对专业课程的设计不够科学,其仅仅只能体现出电子商务某个阶段的发展需求,而无法满足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人才需求。另外,教师在设计教学计划的时候,也未基于当下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来考虑,以致于设计的不够合理。

第二,教学方法有待改善,缺乏有效性。目前,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传统的注重理论的教学手段,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未能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起到作用,以致于影响了整体的教学效果,需要进一步调整和改善。

第三,未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各大高校在实施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的时候,都将学生局限于课堂之中,仅仅只是对课本内容进行理论了解,却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电子商务又是一门操作性比较强的专业,这就使得学生无法驾驭实际操作工作,不符合市场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优化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程

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环境下,社会需要更多能够适应当下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因而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应当先对目前的市场人才需求状况进行了解,并根据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来优化教学内容,合理设置教学课程。对于移动电子商务来说,其所涉及的方面十分广泛,不仅需要参与者,更需要开发者。在教学过程中,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电子商务基本理论课程之外,还应当融入一些有关电子商务技术的课程,比如说:信息处理技术、移动支付等。除此之外,教师在为学生设置专业课程之外,还应当让学生去选修与之相关的基础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

在移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采用过去那种“填鸭式”教学,应当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对电子商务产生兴趣。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当下一些受欢迎的软件、资源等来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实施微课教学。这是互联网时代下一种十分受欢迎的学习方式。精湛短小的微课形式生动而富有生命力,能够抓住学生的眼球,充分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移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质量提供有效保障。

(三)与企业合作,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下要求教师在教授学生的时候,不可只重视理论基础教学,而应当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来说实际操作能力十分重要。为满足市场对实践型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各大高校应当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建立实训基地。高校一方面应优化资源配置,在校内创建能够满足电子商务岗位需求的实践基地,另一方面则要需求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机会,促使学生在真正工作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

四、结束语

移动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既为高校学生的就业带来了机遇,也对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带来了挑战。为满足移动电子商务对人才的能力需求,各大高校必须响应素质教育号召,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以为社会提供创新型、实践型人才,使其能够快速适应当下移动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提升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印旭斌.浅谈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J].读天下,2016,15:235.

[2]周欢.“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通讯世界,2016,02:97-98.

[3]范敏,方小教.“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电子商务》课程实践教学改革[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6,01:117-120.

下一个转角范文4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参与和管理大型翻译项目的能力,师生互动型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大量语料库及网络资源学习翻译软件的使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翻译能力。

关键词:建构主义;CAT课程;翻译教学;翻译专业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3-0104-04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于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兴起并迅速得到发展。西方非常提倡从建构主义角度来研究翻译专业教学,因其强调个人主体性,要求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和周围环境的相互影响以及学生个体对经验的建构。翻译专业硕士(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MTI)是中国近期大力发展的一个新的硕士学位。硕士阶段翻译教学是本科翻译教学的延续,对翻译专业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学习时既要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又要了解当时的行业标准。计算机辅助翻译(Computer Aided Translation, CAT)既是MTI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学生跨入专业翻译领域的必备工具。教学中大量翻译软件、语料库和网络的使用所涉及的知识,不可能在课堂中一一说明,要求学生进行更多的合作和自主学习,这些都是对课程教学的挑战。笔者认为,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指导探讨该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建构主义理论简述

目前教育理论受建构主义理论影响,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中心,强调主体意识的活动和社会交往行为在其心理发展和学习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情景创设者,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1]教师利用环境、学生的主体间性、主体间的会话等外部环境对学生的学习起帮助作用。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对课堂中所学知识有效地、有意义地建构。

基拉利(Don Kiraly)认为把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引入翻译专业教学中是非常有效的。他主张:在学习中应该把课堂练习慢慢地转入实践中;在课堂中应该进行大量的翻译实践;在课堂中应该模拟行业中的具体实践,教师作为项目的管理者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示范、鼓励和帮助;翻译专业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发展能力、得到自信和了解专业行为。基拉利反对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提倡主体的转移,从过去的以

教师为中心转移到现在的以学生为中心,即采取“变课堂为论坛”[2]教学形式。CAT是MTI的一门重要课程,其特点及培养目标证明基拉利的建构主义翻译专业教学理论对该课程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CAT课程的特点及其培养目标

翻译专业硕士培养目标是“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的口译和笔译专业人才,要求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宽广的知识面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熟练的笔译或口译技能”[3]。CAT是MTI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不仅教会学生使用机器翻译辅助软件,还培养他们利用软件与团队合作的能力,在大型的翻译项目中扮演各种不同角色,如一般译员、审稿、校稿、统稿和项目管理者等。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角度来看,在CAT翻译课堂上学生是主动学习者,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翻译知识和翻译技巧,能够结合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和个人经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中,与其他学生合作、讨论、加工信息,在实践中获取CAT翻译的知识和技巧,并在真实情境下的翻译中同化、理解这些技巧和知识,最终实现对CAT翻译知识有意义地建构。

CAT教学离不开辅助手段,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指导下的CAT课堂的教学模式主要有

两种辅助手段。

(一)软件辅助翻译

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为行业翻译提供了语料库。这是一个高效、精准的平台,在此平台上能把计算机的高速运算(查找、替换、提示等)能力与译员的经验和最终决策有机结合,以便译员准确、高效地完成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翻译记忆自动翻译以前重复过的语句或语句成分,这样翻译人员不需要翻译前面翻译过的句子,进而提高译文的一致性和工作效率。翻译记忆技术是CAT教学过程中常用的辅助手段之一,以下重点介绍翻译记忆原理。

塔多思(Trados)是当前主流翻译软件之一。1984年Trados公司创立,它的创始人是两位德国工程师Jochen Hummel和Iko Knyphausen,他们发明了一项技术——翻译记忆技术(Translation Memory,TM)。这不仅成为Trados公司的核心技术,而且是翻译技术的重大历史突破。它充分利用了计算机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翻译效率。研究表明,翻译中重复的工作量高达30%,许多企业甚至更高。如欧盟的许多资料翻译重复率接近100%,微软的许多项目重复率也高达60%。利用曾经翻译过的资源会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形成统一的翻译风格。翻译记忆技术能存储翻译资料——“记忆”,译者翻译的内容能完整地保存下来。软件还能在翻译记忆库中搜索,翻译时加载翻译记忆库,在翻译每一个句段时,系统会自动在存储的翻译单元中搜索,如发现记忆库中有与当前句段100%匹配的翻译单元,系统会自动给出译文;对于相似的句子,也会根据匹配率给出参考译文。

翻译软件平台与人工翻译相比,所得到的译文质量相同或更好,翻译效率可提高一倍以上。因为在翻译软件的辅助下工作,所有机械、重复、琐碎的部分就交给计算机完成,译者只须将精力集中在创造新译文的思考上。

下一个转角范文5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五位一体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2.040

Thinking on the Path of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Teaching Reform under the "Five in One" Perspective

ZHOU Pengfei, CHEN Shaoyou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Abstract The existing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teaching too Yuanyou i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paradigm of over-reliance on lectures, which will be difficult for students to complete the digestion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not to mention a deep understanding and professional use. By reflecting the limitations of this teaching model, this paper attempts to make education reform ideas, "one of five" type, in order to shape the students' independent thinking ability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Key word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five in one; teaching reform

1 问题的提出

现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在我国只有20年左右的发展历史,至今尚未形成相对完善的专业教学和培养模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成为社会越来越强烈的要求,现行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正在或将要陷入日渐复杂的困境与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没有综合改革配套的培养模式几乎肯定是失败的,而我们现在培养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正面临着这样的失败,走入社会才发现自己根本不会干自己专业的事情,根本就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希望通过提供现实与仿真的实践平台,多维的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使学生能够在加深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提高独立思考、独立研究和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进而获得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对学生而言,通过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不仅能够使其更深刻、更具体地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够全面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人际交往以及协同工作的能力,在校就开始积累工作经验,形成“未出校门已入职门”,增强其社会适应力与职场竞争力。对教师而言,深化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能够提升学科和专业的建设水平,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铺设一条教与学、学与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路径,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同时还能促使教师走出课堂,了解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提高自身的素养。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由理论和实务技术两大模块构成的应用性专业,对现有的专业教学模式和实践现状进行反思和改革势在必行。本文的目标是希望改善目前专业教学中知识僵化、联系实际情况不够、实用性较差等缺陷,推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和培养的改革进程。

2 现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与培养目标过于宽泛,与社会需求脱节

很多高等院校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备管理、经济及法律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毕业后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决策与经营策划、人力资源管理、市场开发、商品质量监督与质量管理、电子商务、会计等工作的高层次工商管理专门人才。这种培养目标的设置是非常不清晰的,对学生的职业角色也定位失当。因而对后续的教学体系设计环节造成了连锁反应,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看上去广,但没有厚度,缺乏对专业的深刻理解,教师在教学中也疲于对多方向的理论知识进行“撒胡椒面”的工程,教学目标没有聚焦点,直接导致了学生理论与实践水平都不高的后果,与社会需求也不相符。

2.2 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载体应用不完善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因为涉及的模块比较多,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也比较多。因而在教学模式上,很多高校教师缺乏创新精神,认为把理论教完就完成教学任务了,大多采取“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学方式,有些教师甚至照本宣科,教学层次还停留在阐述概念、解释原理、识记程序上。对于在实践中会发生什么样的问题,不同的组织会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还有相关实战案例的展示等等都还非常缺乏。在教学载体上,仍然停留在PPT展示上,与学生缺乏互动。

2.3 专业课程实践性环节缺位,动手操作能力不强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之外,还需要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运用中,要熟悉人力资源管理各职能模块的操作运行流程,要具备从事具体各专业业务的对接能力。这决定了这门专业的教学中,实践课程应该占用相当分量的比例,但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设计有难度,在实施中也需要配备专业的实验室和相关设备,这是很多高等院校中属于缺位环节,因而专业实践性所占比重往往过少,直接的结果就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缺乏。

2.4 考核过度偏向期末考试环节,过程考核内容比例不够

目前,大多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学习成绩评定主要是通过期末考试来评价,按照一般学校的惯例,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左右,平时占30%左右。这种评价方式存在着很多弊端,首先是试卷的评定不一定客观公正,评价标准不一定科学合理;其次,只重视结果而不重视平时表现;再次,这种考试的客观效果是鼓励学生死记硬背,忽视能力的培养;还有,期末考试占的比重太大,容易造成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到期末考试出现作弊行为。

3 基于“五位一体”思路的专业教学改革路径思考

现行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过于苑囿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些课程几乎百分百的课堂讲授,让学生很难将理论知识完整消化,更谈不上深刻理解和运用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值得我们反思,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更应该给学生一个“游荡”于各种方案的“自由空间”,逼他们用心思考、行动,鼓励学生质疑诘难,在客观上塑造学生的独立思辨,不盲从他人看法的独立自主心态,鼓励学生去思、去想、去创新。因而,我们思考通过增强实践性教学形式、教学载体的完善和应用、课程作业和考试改革、“专员式”培养对接模式以及教学质量评估改革的“五位一体“模式进行专业教学改革。

3.1 增强实践性教学形式

(1)情景模拟与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方式主要通过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主要用于测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它可以与实验室的建设结合起来,在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薪酬管理等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充分采用这一教学形式。情景模拟主要由学生自己来设计具体情景,再结合自己的想法把故事情景表演出来。这种教学设计能极大地改进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专业理解能力。而案例教学则是强调互动性和仿真性,把国内外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案例展现出来,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动态性、权变性的思考和解决案例中遇到的问题。教学设计中学生参与案例讨论,能更加身临其境地体会专业知识的应用领域,增强其实践操作能力。

(2)项目教学。在课堂外实践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即教师带领学生小组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是完成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为目的的任务。在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很多教师有承担的教学和专业课题,但几乎都没有让课题成为学生学习的基体,浪费了宝贵的资源。与传统教学法相比,项目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更良好的环境。不但可以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知识进行综合演练,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

(3)座谈、讲座与访问学习。这方面可以采取邀请校外知名学者和教授,以及知名企业家和企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者不定期地来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开设系列学术讲座和座谈的方式,这样能够打开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接触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思想。

(4)专业实习与论文训练。除了以上的一些实践性教学形式外,还应该将学年实习、模拟实验、社会调查、专业学年论文、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纳入整个实践性教学体系,而不能用实习代替整个实践环节。这方面还可以尝试和本科生导师制进行结合,课堂外的这些实践形式交由各个学生导师进行细致的分类指导。

3.2 教学载体的完善和应用

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增强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效果。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即时通讯工具等多种交流工具,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师资力量、专业技术水平和资金较为充分的条件下,可以考虑尝试开发与课程教学配套的网络“人力资源资料库”。该课件基于网络技术,相当于一个“HRM”网站的初型。主要内容可以涵盖主页(介绍相关课程的基本概况)、HRM教学纲要(教学大纲和多媒体教案)、HRM案例(经典案例以及自编案例分析)、HRM教学视频(主讲教师的课程录像)、师生对话(通过电子邮件、QQ、微信、微博等形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HRM资料(介绍人力资源管理的国内外资料、专业网站的链接)等。

3.3 课程作业和考试改革

目前,我们很多专业课程布置的作业很少,甚至完全没有。即使有些教师布置了作业,也没有完全摆脱书本的桎梏,是教条式的作业。比如像绩效管理这门课程,就可布置像“学校教务系统的网上评教的作用和指标是否合理”这样的题目,引导学生去调查和思考;像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就可布置学生去写人物传记读书笔记,即通过生涯读物阅读与讨论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通过成功人士的经历让学生清楚地认识自身潜力以及对自己的生涯进行思考和设计。借助传记来进行教学,往往在课前要求学生自行挑选传记类的课外读物阅读,在阅读时要求学生分析书中成功人士的性格、兴趣爱好、价值观念、能力倾向等以及生涯目标的确定,并归纳其生涯发展路径及其发展阶段,分析他们在追求成功的生涯路上扮演了哪些角色,如何实现角色的转换,如何寻找到他们的成功之路,这些成功人士展现和追寻的生命意义何在,以及其生涯对于自身有什么启示。

配合前面的教学改革,也应该对考试也做了一系列的改革,平时成绩占总的比重加大到60%~70%,期末占30%~40%。有的课程视其具体原因,期末甚至不考试。考试也由闭卷考试改为闭卷与开卷相结合,或者完全开卷,但考试的难度加大。考试计分也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作业计分、小论文计分、主题演讲计分、参与讨论发言计分、回答老师提问计分、考勤情况计分、笔试计分、面试计分、同学评定计分、老师评定计分等多种方式。教师根据不同的课程对考试成绩计分进(下转第148页)(上接第81页)行不同的组合。这样既考查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参与教学的过程,又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语言表述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3.4 “专员式”培养对接模式

鉴于目前的专业定位和导向与现实严重脱节,我们培养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定位于高层次工商管理专门人才是有问题的,是不符合基本实际的。毕业后到高等院校从事管理、教学或科研工作也几乎是非常难的,这种培养目标没有现实价值和可行性。而且,他们也不适合从事市场开发、商品质量监督与质量管理、电子商务、会计等工作,与财务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等都有模糊交叉的感觉,专业特色体现得不明显。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应该尽早修正这一培养方向以及教学体系,要尽可能地体现专业特色。我们按照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块进行细化专业培养分类,可以分成工作分析专员培养方向、招聘专员培养方向、培训专员培养方向、绩效考核专员培养方向、薪酬规划专员培养方向、企业文化专员培养方向、劳动关系管理专员培养方向等等,在学生分好工商管理大类具体专业时即可进行这个工作。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就业时具有一线业务操作能力,也是社会所需要的。

3.5 教学质量评估改革

目前大多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模式比较单一,基本上就局限于学生单一的对任课教师的网评,缺乏对课程的评价,缺乏师生双方的互动评价,也缺乏社会需要的评价。应该建立一个基于学生、教师和社会多视角的质量评估体系。现有评价系统主要针对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也缺乏对课程自身是否值得开设的评价,缺少是否存在相似课程和相似内容的评价。

教学质量评价模式需要解决几个关键问题:第一,学生、教师和社会公众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课程和授课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如何构建;第二,如何确定不同角度评价指标的权重,如何构建多视角下的综合评价体系;第三,通过对相关课程的评价,如何发现好的课程体系以及与之相应的、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体系。第四,可尝试把教研室教研活动搬到相应的课堂上,把教师之间互相听课的制度落到实处,教师之间互相听课要打分并提出改进意见,将分数和意见引入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中。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项目“三成教育”视阈下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机制研究与路径探索(CQGJ13C2 62)、重庆师范大学经管学院教改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研究”、重庆师范大学校立教改项目“内涵发展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现状与运行方案深化研究(201408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下一个转角范文6

[关键词] 电子商务环境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 教学改革

一、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电子商务是一种以电子数据交换和因特网上交易为主要内容的新型贸易运作方式,它打破了地域分离,缩短了信息流动时间,使生产和消费更为贴切,降低了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传输处理成本,是对传统贸易的一次重大变革。

据市场调研公司DBA统计,至2008年3月中国的网民数已突破2.25亿人,超过美国的2.2亿人,成为了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并预计电子商务将成为中国互联网市场的下一个增长点。

图1 中国网民数增长情况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与个人通过因特网来传递信息,甚至完成贸易的全过程。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数据,2005年全球网上交易总额为4.9万亿美元,2006年全球网上贸易额达6.2万亿美元,预计到2010年达到26万亿美元,一个全新的电子商务时代正展现在我们面前。电子商务已经从原本虚拟的概念变成了一种崭新的经济生态,同时也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一种助推器。

中国电子商务的进程也正如火如荼,自1995年中国电信向社会提供Internet接入服务;在1998年联想/海尔等企业电子商务起步、北京/上海等城市电子商务工程启运、阿里巴巴/8848等电子商务网站相继开通,电子商务在中国开始萌芽与起步。自1999年开始,中国电子商务进入成长和发展期,电子商务初见成效。2002年至2006年电子商务呈现爆炸式的增长速度(如下图2)。同时中国电子商务的创新能力在不断提高,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快速发展,新型业务模式和数字化产品不断涌现;《电子签名法》的颁布使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律环境进一步改善。商务部规定,自2000年起,中国进出口企业必须通过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申请配额许可证,否则将失去经营配额许可证商品的权利。

图2 2002年~2006年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情况(数据来源:赛迪顾问2007年1月)

二、电子商务发展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

1.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外贸经济效益

电子商务的出现,消费者只要借助一只鼠标,可以反复上线浏览查询,享受全年全天候销售服务,营销环节缩短,贸易成本下降。

EDI取代纸面文件是促使成本下降的另一个原因。统计资料表明,一笔国际贸易业务中至少有46种不同单证,连同正副本共有360份以上的单证资料。在传统贸易方式下,需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来形成、修改、传递这种纸面文件,而且每年国际贸易产生的纸面文件要以亿计。EDI使贸易双方的交流更为便捷,大大降低了双方的通信和来往费用,简化了业务流程,从而降低了贸易成本,提高了经营效率。

2.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创造了条件

电子商务使信息以一种全开放形式存在于网络之中,消费者可以在家里、公司或其他任何地方利用网络终端检索有关资料,这样企业的产品、信息以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展现在国内外消费者面前,也可随时与企业对话与交流。因而,电子商务的发展降低了企业开拓国外市场的贸易壁垒。

3.为中小企业从事国际贸易提供了良好条件

电子商务的发展克服了中小企业发展困难,通过互联网络的信息资源共享,可以像大企业一样在因特网上全天候24小时进行贸易,获得自身以常规方式无力收集的市场信息,大大提高了中小企业的生存机会与竞争力。例如中国上海的领先科技集团公司,自2004年成立起,专注电子商务,在三年内取得了巨大成功,并找到了一个持续的发展方向。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转变教学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应多注意时代的发展,详细介绍当代贸易发展的情况,重点介绍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优越性以及操作过程,使学生在课堂中就能感受到世界的瞬息万变,电子时代的快速来临,使他们在思想上更快地适应社会。并通过他们加强对社会的宣传,推动全社会了解、认识电子商务,推广与普及电子商务知识,从而推动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

2.将电子商务课程纳入专业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远不能适应当今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国际贸易形势。因此将自动化办公、网络营销等课程纳入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十分必要,特别是让学生掌握一到二个常用的全球大型电子商务平台(比如阿里巴巴、中国制造等)的操作技能。

3.加强电子商务课程的实践性教学

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带领学生到各有关单位参观电子商务的实际操作过程,使学生有较深的理性认识;还可以请有关专业的外贸业务员到学校举办各种讲座,普及电子商务知识,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家、学校、网吧上网,加强对外信息交流,同时也熟悉各种常用软件与平台的操作方法;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电子商务的模拟实习与电子商务大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鉴于目前我国70%以上外贸企业均采用阿里巴巴公司的电子商务平台,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阿里巴巴公司的国际贸易专员、国内贸易专员的技能培训考试,为将来进入外贸企业就业提前准备好电子商务平台的实际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