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充满爱慕的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充满爱慕的信范文1
孩子,你最近真的变了。喜欢站在镜子前欣赏自己,爱打扮了,被人一说哪不够完美,你就激动得像什么一样,虽说爱美是女孩子的天性,可以前你是不会这样的;还有你最近频繁的外出,大起大落的心情,遮遮掩掩的日记……别瞒我,妈妈也年轻过,你那点儿心思,妈清楚。
你们现在十五六岁,正值花季,青春的心萌动着,而你又是那么憧憬于童话般的浪漫主义,难免会被一时的美好蒙蔽了双眼。这,妈理解!
但是,你想过吗?你们这样的关系能够持续多久?爱就是一份责任。而你们都还不够成熟,连对自己都不能负责,又怎么去承担对方的责任?还有,你真的确定自己心中的想法了吗?也许,你们只是贪图一时的新鲜感,抑或是好奇,只想尝试一下呢!
近阶段下来,你也发现了吧!你的成绩都下降了,还有交友圈似乎也变得狭隘了。对吧?那天,你们班主任打电话来问我你怎么回事,最近怎么各方面表现都退步了,你知道吗,我的心里酸酸地难受。
孩子,现在你们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好好地学习!把成绩跟上去,考上重点学校,打好人生的基础;至于恋爱这事,以后总有时间是专属于它的。不是妈妈不让,只是时机过早,明白吗?
孩子,你的理解能力向来很好,也很具理性的光芒。妈妈相信,是非对错你会分辨得很清楚。我也深信,你很明确:既然是秋天的果实,就绝不要在夏天的时候采摘。否则,得到的只会是满嘴的青涩。
孩子,妈妈相信你会交给自己一份正确完美的答卷!■
相关链接:
在我看来恋爱是人的一种正常感情活动,与生俱来,早也可能发生晚也可能发生,三岁的孩子还会爱上幼儿园女教师呢,况且拥有爱的能力难道是坏事情吗?难道要自己的孩子根本就不懂得爱,是一个傻子就好吗?
实际上,情窦初开时期的小男生小女生,感情是非常纯洁的,一般都是幼稚得可爱。不管社会上有多少影视剧在表现男女情爱,不管有多少画册充满性别诱惑,对于少男少女们来说,那都是突兀的隔膜的外面世界,他们自己,还是要从纯洁的感动和友爱开始,笨拙地摸索和学习人类的相爱。
这种最初的情感,如果没有受到外界的道德谴责和恶性羞辱,多半是可以促进和刺激学习激情的,一般被爱慕的孩子,自我感觉会很棒,学习会更加用功,因为他们不希望自己在爱慕者面前丢脸;而爱慕他人的孩子,学习也会更加用功,每一次考试他都希望自己考得更好,引起他爱慕对象的注意和重视。
充满爱慕的信范文2
张荣明认为“爱慕”这个品牌名称是上帝赋予他的一个礼物。这个词语本身的内涵以及可演绎出的涵义与内衣商品让人喜爱的消费属性和蕴含的品牌文化非常一致,“有着‘爱和喜欢’意思……所以,我认为自己真得很幸运,……那种找到宝的兴奋情绪印象很深。”爱慕这个品牌名称的确定,不仅是张荣明心中所想,也成为爱慕14年来甚至以后更长时间内影响企业最核心的一个词,爱和喜欢,成为张荣明经营企业的文化内涵,包括对顾客、员工、朋友以及对社会的爱,这也是我们理解爱慕品牌的同时理解爱慕企业和张荣明本人最好的注释。所以他的这颗心,是爱慕的核心;是一颗有爱的心;也是一颗令人爱慕的心……
张荣明最近有点忙,从7月7日开始的10天左右时间,公司在日常经营、文化营销、内部事务方面都有很多事情,他一天天往回推算,从“全国财务主管培训大会”、“一线营销人员训练营”到每年两次的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评审会以及爱美丽品牌“寻找爱美丽天使”的大型推广活动的启动仪式、爱慕希望女孩的周年纪念活动等等。不过这么多的事情并没有让张荣明感觉手忙脚乱,因为一切都在有序地进行着,他认为这是目前爱慕发展比较健康充满活力的表现之一,体现了团队作战、部门协调的整体综合平衡能力。
其实,爱慕内衣有限公司作为一个知名企业,多年来无论在人们的眼中的形象,还是留在脑海中的印象,都很少出现令人争议或是担忧的问题,这与其董事长兼总经理张荣明留给外界的印象也是一致的。 在记者面前,带着眼镜的他,面庞和手指都非常干净,神态从容,说话的语调不紧不慢,很少露出明显的情绪波动,眼神很坚毅,却也温和,这种书生气质倒是与外界冠于他的“儒商”评价很是贴切,但绝不仅限于此。
“我既务实也心存理想”
2006年底的寒冷冬日里,阵势浩瀚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波涛汹涌的强烈视觉冲击引发了一场“满城尽说黄金乳”的火热争议,争锋相对的两派即使争论得面红耳赤也难分胜负,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意外卷入这场争议的爱慕内衣因其黄金甲内衣的缔造者的身份却成为风波的最终赢家。就连对爱慕认知度一般的上海,现在提到爱慕也都知道是黄金甲中衬托巩俐完美胸部的幕后高手。
突如其来的争议给爱慕带来的意外宣传效果是张荣明事先完全没有料到的。当时,黄金甲剧组因不满意香港公司制作的文胸而转由找到爱慕的时候,就宣传时机来说,张荣明认为已经太晚了,便专注于产品的制作。不过,看到爱慕因黄金甲的热评而走红,张荣明也有抑制不住的喜悦,笑着对记者说到:“这个机会非常难得,我们不能错过,争议越大宣传价值就越大,所以就借势宣传了。”
我们可以理解爱慕在产品的技术研发和工艺含量以及质量的保证上对专业性的特别强调和重视是出于张荣明在北京科技大学的理科背景,“理工科出身,确实让我对技术有特别的敏感和对专家的信任,我也非常有兴趣去研究。”可是爱慕更是有突出的充满感性色彩的品牌文化,是什么驱动着一个理性思维的企业家对感性文化理念的适时把握?“这可能是受到家乡人文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张荣明的家乡江苏省吴江市黎里镇是个历史文化名人辈出的地方,去过家乡博物馆的他很受当地人文历史的影响,同时,他的父亲虽然以种地为生,没有什么文化,却坚持主张让张荣明读书,学习文化,这让他终身受益。
“如果说爱慕的发展与我个人的性格和轨迹比较吻合,可能受我知识结构的影响比较大吧。”张荣明承认企业家的个性特征对企业有着不可避免的影响。“我最显著的特质?”停顿了一下,他继续说道:“既务实又有理想。做实业一直是我的目标,但我也有理想,而这种理想观,听上去可能比较传统,就是有了财富为社会做贡献,让身边的人幸福,为更多人美好生活服务,但这确实是我心里真实的想法,可能与我们这一代人出身的年代有关,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要创业
如果说爱慕的创业冲动来自于张荣明学生时代受大环境影响,当记者追问其学生时代的创业激情和经营思路来源于何处时,张荣明停顿了一下慢声说到:“一定要追溯源头的话,有些人就是天生做生意的,我可能就是这样。不到10岁的时候,我就开始做买卖了,晚上到田里逮黄鳝或是青蛙,第二天上集市卖掉,挣个几毛钱,买碗面吃就回家了。”这其中的过程和事后的喜悦让张荣明颇感满足,也在他内心深处埋下了创业的种子。
1986年、1987年,也就是张荣明研究生毕业的前后两年,他创业的冲动开始发芽。“那时候国家经济有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整个社会的环境都在鼓励年轻人去创业,我深受影响,并开始付诸实践。”毕业前,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就想要创办一家公司,尽管这个创业计划失败了,将近半年的经历却对他日后的创业奠定了基础。
带着这次创业未果的遗憾,为了留在北京的张荣明服从分配去了首钢公司,并被安排在首钢大学任教。在学校为迎接新老师的座谈会上,谈起理想这个主题,张荣明仍然非常坚定自信的回答,“我的理想就是做实业”。
对于这个片断,现身为爱慕内衣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周立如印象十分深刻,他是与张荣明同时分配到首钢大学的同事,正是这次发言让周立如开始对有些土气的张荣明产生兴趣。“他的发言诚恳自信很坚定,我觉得他是个能干事情的人,也是个想干事情的人。”
创业这个理想目标一旦认准,张荣明的努力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在首钢大学的4年,他一直在做着创业的事情。利用涂层刀片的项目,带着学校做的样品,跑订单、买材料,还在别人的公司里挂名成立一个部门,生意做到了大连、长春、沈阳,两年的时间里就成为那时候的万元户。但是,当张荣明干了近三年时间,感觉这个事情做不大,就断然决定放弃,尽管放弃这个项目,但是创业的愿望更加强烈。这时,他接触到记忆合金胸罩的项目,抓住机会开始再次创业,这次也是他与爱慕结下不解之缘的开始。周立如也在张荣明共同创业的名单中,而对于张荣明工作起来的状态,周立如称“一干就到夜里3点多,这个人干起活来简直就是玩命。”
当张荣明拿到第一批由记忆合金做成的胸罩钢圈,去推销的第一个对象是当年的北京华歌尔服装有限公司,他们虽然热情地接待了他,却没有要他的产品。张荣明索性将产品直接做成胸罩,并找了一家加工厂,就是后来接管的华美时装厂。具有戏剧性的是,当他的胸罩产品做出来,开始卖了,给他加工的华美厂的厂长却辞职不干了。而朝阳区工业局的局长却看好张荣明这个有知识有创业激情和理性规划的年轻人,1992年元旦前夕,张荣明正式接管了经营陷入困境的北京华美时装厂。
到时装厂报到的第一天,张荣明记得是个下雪天,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领回因没有活干
而在另一家活多的服装厂做工的工人们。将近一年的时间,他做的就是不断的找活确保厂里的工人不停工,同时却也陷于苦恼之中,深感这样下去没有前途。因为曾有过记忆合金胸罩这样一个开发成功的新产品,张荣明就下定决心要开发自己的品牌,拥有自己的商标,自己控制这个市场。1993年3月8日,“爱慕”这个品牌正式在市场上出现了。目前是爱慕内衣首席设计师的张虹宇,1994年毕业后就来到爱慕,至今还记得当时坐落在朝阳区景升东街的华美时装厂,旁边就是一个很脏的公共厕所,但厂里面却十分干净,所有人都穿着白大褂,精神面貌很不一样。大约过了不到一年,爱慕就开了一次“冬日温馨”主题的内衣新产品会,尽管场景、产品在现在看来还有些土,但是张荣明的品牌意识文化意识在那个冬日里已经发芽了。
十年磨一剑
说到品牌文化,公众和媒体对爱慕并不陌生,从“敦煌文化主题会”到“美丽中国行”以及最新的“寻找爱美丽天使”,爱慕从来没有在公众视线中消失过,张荣明本人的出镜率也因为他身体力行地对于内衣文化的倡导和宣传逐渐增多。像“美丽中国行”这样涵盖12个城市的大型活动,张荣明竟然能够做到每场必到。
爱慕的品牌文化和形象以及他个人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这一切都以2002年为一个起始。实际上,在此之前我们很难在媒体资料上觅得爱慕公司以及张荣明个人的踪影,从1993年成立爱慕公司到2002年的那段历史在人们心中似乎是一片空白,张荣明也认同,2002年对于爱慕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2002年以前,爱慕只专注于做一个品牌,现在则增加了高端品牌La clover和少女品牌爱美丽以及爱慕先生品牌,在多品牌发展的同时正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创业头10年,是我从一个不懂内衣到逐步了解,传播内衣文化;从不懂营销到关注品牌形象的过程,也就是2002年以前对于成长中的爱慕是蓄势待发的重要积淀过程,是一段难以忘怀的经受磨砺的岁月,”张荣明的总结是“十年磨一剑”,而给自己和公司那时很少露面的理由则是“没有机会和资本去张扬自己和品牌”。
爱慕从1993年到1996年的短短三年时间里的发展势如破竹,不仅完成了爱慕品牌的初创,在北京市场的占有率也达到了第一。90年代初期,中国的整个经济发展势头都很好,消费者的购物需求开始解放,他们想买到品质优秀的内衣,市场上则没有那么多很好产品可供选择,也没有那么多的国际品牌进入中国,爱慕就这样抓住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商机,在国内内衣行业发展的起点上起跳。这个头开得很好,张荣明认为自己是幸运地“踩上了时展的节拍”。
而另一个张荣明认为自己很幸运的是,他认为“爱慕”这个品牌名称是上帝赋予他们的一个礼物。“如果没有这么美好名称的商标,美好的内涵,可能今天也没有那么多的消费者喜欢爱慕这个品牌。”尽管,当时提出的品牌名称有四五个,可张荣明一下子就相中了“爱慕”这个词。最早对他提出“爱慕”这个名称的“慕容”小姐并不在爱慕工作,目前在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工作的她手中却有着唯一一张“爱慕终身荣誉员工”的牌子,这是张荣明对第一个说出爱慕之词的人最真诚的答谢。爱慕的中文意思由字面可见,而其英文字母“Aimer”在法文中也是“爱和喜欢”的意思,这种品牌名称的中外意义能够如此统一和谐着实让张荣明为此激动不已。
爱慕头3年的快速发展让所有人都感到欢欣鼓舞,然而时间到了1996年,摆在张荣明面前的则是创业以来最大的瓶颈。国际优秀品牌纷纷进入,国内市场竞争加剧,那时的爱慕也向其他企业一样,希望能够像国际化成功品牌那样追逐时尚和国际化,现实却是设计师人才缺乏、难以采购到合适的面料和找到合适做蕾丝花边的工厂,做来做去,无论是形象上还是产品线仍然和国际品牌有着很大差距。
尽管当时在销量上,爱慕依然保持上升的趋势,张荣明却十分清晰地认定他已经面临的从产品设计、品牌管理、形象树立方面的困难。他开始提前考虑以变求存的思路,实施名牌战略,包括整体形象的VI设计: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对企业进行改制:重点放在营销渠道的建设,以及实现技术的突围,99年与北京服装学院合作成立爱慕人体研究所。这个阶段,张荣明以个人的坚定信念和与爱慕人共同的努力实现品牌的突围。
2000年,爱慕搬进了自己盖的大楼也就是现在的爱慕大厦,2001年,爱慕在苏州的新工厂建成。从2001年12月31日开始,每年爱慕都要举行创新表彰大会,是对他们能够渡过这个磨难阶段的纪念,也是对创新理念一贯的倡导。
剑成出鞘
2002年以前,张荣明是“十年磨一剑”,较为被动的经历了大环境和市场的打磨和历练,2002年后,这把宝剑磨成出鞘,已经能够挥舞自如,“现在我们自己控制市场的能力越来越强了。”从这一年开始,爱慕走上了在张荣明看来是“顺风顺水”的阶段,也就是爱慕开始频繁的以各种品牌文化活动和倡导的形象出现在公众视线。
爱慕是以“敦煌”元素作为一个爱慕主题会在2002年一炮打响,令业界都为之一振。“敦煌的核心文化就是中西文化的交融,是当时所处年代的文化代表,时尚的、先进的,他的艺术传播理念是先进的,对和谐的追求在现在都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张荣明对他钟情的敦煌文化进行着诠释。“一味的追赶国际时尚,会因为没有自己的个性而出现问题,我们既然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品牌,究竟
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和文化表现自己,符合消费者的精神追求,这是我们在经营上突围后寻求的文化内涵的突围。”
敦煌元素对张荣明可以说是来得非常偶然。1998年的敦煌之行,张荣明回忆到这是他多年来唯一一次的纯个人旅行。他被敦煌的一切所感染和震撼,当离别时,站在明沙山上回望莫高窟的张荣明突然有种强烈的感觉,“什么时候可以将爱慕和敦煌联系在一起”,当时,他最简单的想法还只是到敦煌拍产品的大片。后来当爱慕决定用中国元素来表现内衣文化,拉萨、江南等具有强烈中国文化的元素都有人提出,这时的张荣明脑海中闪现出回望莫高窟的情景,“敦煌元素”就这样成为爱慕文化起跳的助长剂。接着2003年,爱慕内衣历史发展文化展览在全国十几个城市约20多个高级百货商场里做巡演;用“丝绸之路”元素演绎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东方神话会;去年开始的全国性的品牌推广“爱慕美丽中国行”传播美丽、时尚及一种“爱慕”的爱心。
2006年,张荣明组织公司100多名中高层管理人员重返敦煌,来一次“爱慕寻根之旅”。重返敦煌的张荣明无论从心境还是环境上都与8年前完全不同,“此次面对敦煌,我的心态更加平和了,”现在的爱慕
在坚持中国特质上更多强调国际化的时尚感,“敦煌是我们最先采用的中国元素,也是我们寻找中国文化特质的起点,但是现在的爱慕已经不再局限于敦煌元素,如梅兰竹菊、扇子、瓷器等中国元素都反映在我们的设计理念和产品中,设计师们的思路完全打开了,在设计风格上更加大气,可以说,我们已经超越了敦煌文化对爱慕的促进和影响,进入另外一个表现国际化熟境界”。
即使内衣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女性,张荣明作为一个男人也能敏锐地捕捉到相关的信息。当设计师们更喜欢将自己的个性化设计放到产品中时,他会适时地提醒“现在流行简单的风格”;当设计师们在内衣的花样上过多琢磨时,他会通过从顾客那里得到的信息让设计师们注意钢托舒适度的调节。“我们是设计师,他则是从细节出发又能把握整体思路的总设计师。”首席设计师张虹宇对这一点感受深刻。
如今的爱慕已经从最初生产几百件、几千件内衣的街道小厂,成为拥有4000多名员工,每个系列产品销量都在几十万件的行业领军企业。都说一个企业的发展轨迹与企业家的性格特征、文化内涵、个人追求基本上是相吻合的,爱慕也不例外。“我承认,爱慕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我的影响很大。”张荣明说到。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张荣明的个人魅力的确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无论在校读研究生期间还是在首钢大学的任教期间,他周围总是团结着一批受他影响很深的人。目前,爱慕高级管理层的人员中就有4个是他以前的同学或是同事,有的还是当年大学里的班长,14年来,他们都没有离开张荣明,坚守着爱慕这块家园。当年同时分到首钢大学的周立如刚刚从爱慕男装事业部运营总监提升到爱慕公司的副总经理,从最初的铁哥们变成下属和领导的关系,周立如并没有太多的不适应,在爱慕的14年间,他认为是自己由幼稚到成熟的成长过程和自信的积累。对于张荣明的用人之道,他也从不理解、不适应到心服口服。“不断求变是张荣明的个性之一,在用人上,他的这条“变法”也在不断的起着作用。”的确,周立如在爱慕的日子充满了挑战,不断面对一连串的角色转换的问题,从生产、行政、人事到销售等等,基本每一两年就更换一次岗位。现在身处副总职位的周立如感受颇深:“工作角色的不断转换,使我能全面地感受公司内部各个链节和各种人,应对各种问题,成长的速度较快,能够比较快的适应目前的工作。”
原先在广告公司工作的张健最初来到爱慕时,工作岗位是市场策划及宣传,当她觉得一切正做得如鱼得水时,张荣明则把她叫到办公室,让她尝试销售的工作。张健起初并不愿意,认为自己并不适合做销售,张荣明则耐心地做着她的思想工作,坚信她能够做好销售。张健从对自己的迟疑到开始相信,“也许是张总发现了我身上自己都没有发现的潜质。”张健同意了,没想到的是她果然是更加适合销售的岗位,在一系列业绩面前,她也在2003年从外地市场调回北京担任北京办事处的经理。“张总很会用人,如果不是他坚持,我也不知道自己能做到今天的地步。他还是个有着长远眼光的企业家。”2006年,公司筹划在金源燕莎开自己的专卖店,张健心里没底,认为不适应当时的销量情况,想努力劝说张总把400平米的位置改为200平米,“当时,张总让我不要去想面积的事情,只要把合同谈下来就行,”开业后,第一个月的销量只有25万,连成本都不够,赔了,可是半年后,情况逐步好转,去年金源燕莎店的年销量在750万元,今年肯定会在千万以上,“事实最终证明了张总的决策是对的。”张健由衷的说道,她记得进入爱慕的确切时间是1998年6月,张荣明对她亲自面试,“他给我的印象是一个非常有志向、充满激情和斗志和眼光长远的企业家。那时,他就说要把爱慕做成中国最好的内衣品牌,要代表中国走向世界,很有一种使命感。”
财富篇
君子爱财 诚而不贪
在采访的爱慕管理人员中,有许多都在爱慕待了10年以上。
“作为一个企业家,我认为他最大的特点是不贪,会为员工和社会的利益着想,”现任人力资源部经理的姜鲁娃介绍到,在企业实力并不雄厚的时候,张荣明曾以个人名义拿出80万资助有突出业绩的管理人员买房买车,随着企业发展,这个基金被制度化,成为爱慕内部著名的“美好生活基金”,现在爱慕拿出每年盈利的10%投入基金,提供无息贷款,最高可申请的贷房款可达20万,买车则是5万,而范围也扩大到工作两年以上的优秀员工。在苏州美山子工厂里,每天都有两趟班车让工人们能够到市里去看看。爱慕的员工食堂更是独具特色,这里的伙食经常有张荣明亲自把关,要让员工们吃得健康、舒心,每每还有员工走向食堂的路中,会意外地得到一个小生日蛋糕;当有员工怀孕,他还会亲自嘱咐食堂免费准备牛奶和水果,为孕妇增加营养。这种点点滴滴爱的氛围,逐渐形成了爱慕如今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做企业不能只顾赚钱,让员工生活得好,企业才有好的发展。
非典期间,爱慕是最早捐出价值200万元内衣给北京医院的医生护士们;他们捐助了“西部母亲健康快车”项目;向山区捐赠救护车支持政府的移动医院计划;设立奖学金和进行慈善拍卖;而“美丽中国行”活动中资助200个贫困女童完成初中学业,并准备花10年时间进行项目跟踪,目前,这些女孩中去过爱慕大厦的一些已经认下了“爱慕姐姐”。
姜鲁娃本人没进入爱慕时在1993年就和张荣明打过交道。当时作为济南第一家合资美容公司副经理的她对张荣明的第一印象就是“有见识,从他身上能学到很多东西。”她还记得张荣明第一次来到他们公司时,在楼梯上看到一个烟头,俯身随手捡起来丢进垃圾桶里。从做兼职慕济南市场到成为一个爱慕人,姜经理称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不仅要放弃稳定待遇优厚的国企饭碗,还因领导的10次极力挽留未果,可能痛失27年的工龄并直到退休的长期合同。当爱慕知道这个情况后,张荣明立刻给美容公司一纸传真,承诺只要让姜鲁娃慕,所有的养老金和保险由爱慕承担。每次说到这个多年前的情节,姜鲁娃至今还是会抑制不住地流下眼泪。尽管从手续上来说,爱慕替她缴纳养老金几乎不可能,她心里却因一纸承诺而决心更坚定,1997年,付出了与原公司基本闹僵的代价,姜鲁娃正式加盟爱慕。
作为企业家,并不是所有的员工都有机会近身感受和了解他的人格魅力。在这一点上,个人的力量可以小范围的团结周围的人,要对几千人产生由内向外的向心力,必须依靠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和组织制度,张荣明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就像爱慕品牌的名称一样,“爱慕”也要成为最核心的企业文化,包含了他对员工、顾客、家人、朋友以及社会的爱,这也是他做企业的理想。“赚了钱,不就是要让周围的人感受到更多的爱,生活幸福吗?”爱慕的企
业文化是从张荣明个人待人的性格特征中演变而来,他个人的爱慕之道,逐渐成为企业文化的内涵,由领导核心逐步发散出去。“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没有内部文化是没有办法把大家凝聚起来的,有文化的企业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张荣明的个人体会是“诚信不贪,有点胸怀”,“因为诚信所以别人会想到你,因为不贪,别人才愿意追随你,有点胸怀,不记仇,互相都会快乐的。”
张荣明承认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自己的性格、知识结构和人生理想对企业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同时也开始思考淡化个人特征在企业中的影响,“当企业越做越大时,企业家应该逐渐淡化个人在企业中的色彩,”针对记者的疑问,他解释道:“企业要创新,必须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才能激发设计师和全体员工创新的冲动,如果员工要去在意或迎合企业家个人的喜怒哀乐,这种气氛会让人觉得紧张拘束或是压抑。同时,个人性格总有局限性。其实做企业也是个人修炼的一个过程,企业家的境界决定了企业的境界和发展,一个没有远大理想、没有责任心的人怎么能让企业发展起来,就算有的企业最初成功了,最终也会因为个人的局限而致使企业发展出现问题或者停滞,企业要健康发展必须要有能够良好运转的组织结构,应该强调企业组织结构的稳定性和作用,不能让个人的局限对企业产生制约。作为我,假如今后企业发展中我的个人色彩越淡,说明我们这个企业越能够自我发展得很好,事实上,我在许多方面并不是做得最强的,需要比我强的同事们共同把能力发挥出来,作为企业家懂得放手和真诚的信任是很重要的。”
“注重细节并不累”
专注于细节,在一些爱慕员工的眼里,是让张荣明工作过于辛劳的一个缺点之一。的确,在爱慕,到处都有留下张荣明痕迹的细节:大型宣传活动中礼品发放的节奏、更加舒适的内衣钢托技术改进、24小时的Fashion TV的时尚节目、设计师使用的苹果一体机、设计室里温馨咖啡吧里上万元的瑞士进口咖啡机和味道不错的香浓咖啡、员工食堂中清淡精致的菜肴、管理人员办公桌上的《人体使用手册》、员工高考子女收到的他亲自发送的祝福。“我们爱慕的员工走出去,看到地上有垃圾一定会捡起来,”张健说道,“这可能就是爱慕企业文化对我们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吧。”其实,他们自己也成为不停传递这种文化的使者。
“一个企业能有多少大事,不都是一个个的具体的重复的小事吗?”张荣明并不认为太注重细节有什么不好。“注重细节并不累,每个成功的企业都强调细节,这是一个成功的规律,主要看你是否抓住了重点。支撑企业的品牌文化和企业文化都是贯穿于品牌经营和企业经营的过程中,从细微处体现的,365天,企业每天的经营活动、企业行为和正常的营销活动都在实践和积累企业的文化。文化的内涵正是从销售终端、产品、营销甚至是我们员工的一言一行去表达出来的,这种积累越深,品牌的价值就越高,消费者才会越认可。”
充满爱慕的信范文3
是一份爱情,赐予了他另一个江湖。
吕代豪1954年出生在台湾的一个军人家庭,父亲常常不在他身边。母亲是“洪门”的四大姐,这位四大姐对儿子的教育方式是从不反对儿子和别人打架,只是“打赢了才回家,打输了就不要回来”。
在这样的“尚武”家庭中,吕代豪养成了逞强斗狠的性格,十几岁时就横行乡里。他多次被学校开除,高中没毕业就加入了台湾的黑社会组织。他聚众斗殴、敲诈、勒索,从19岁到26岁,他连续入狱、越狱。台湾的38所监狱,他待过14所,前后累积一共被判处有期徒刑38年。
那是一段如杨德昌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那样充满了青春期躁动和社会躁动的日子。杀人后,他正式加入了飞鹰帮,充当讨债的马仔,并且准备偷渡出境。然而,等待他的是被捕入狱。
就在吕代豪极端痛苦和狂躁不安的时候,他的天使出现了,在读大学生、品学兼优的女生陈筱玲,是一个虔心向主的女孩子,她的哥哥和吕代豪是高中同学。当哥哥把吕代豪的故事讲给陈筱玲听后,美丽善良的陈筱玲便萌发了劝吕代豪弃恶从善的念头,她开始与狱中这个出了名的流氓、凶犯通信。
一封封从台湾中兴大学寄来的信,像一缕缕春风,吹到绿岛监狱,搅动了吕代豪的内心世界。无论他处于怎样的状态,筱玲的通信与探望从无间断,她从没放弃履行自己的使命。
在吕代豪接到陈筱玲的第251封信时,他的内心深处被触动了。信中。她说:“千般易学,一窍难通。你这一生就是有个窍没有打开,这个窍。就是生命的改变。人坐牢分两种,一种是心灵的坐牢,一种是身体的坐牢,你现在是身体和心灵都在坐牢,身体坐牢暂时是不会改变的,但心灵的坐牢可以改变,爱可以让它改变。”吕代豪彻夜难眠,内心如翻江倒海一般,他第一次认真地反思了自己20多年劣迹斑斑的生活。生命的意义难道真的是好勇斗狠、纸醉金迷吗?如果再像以前一样,不断犯罪、入狱、潜逃,自己的一生也就完了。吕代豪决定重新做人,他开始诵读《圣经》,在监狱犯人当中组成了读经班;在通信到500封时,吕代豪受洗,成为耶稣忠实的门徒。
25岁那年,吕代豪终于重新获得了自由,见到了那位前前后后总共给他写了500多封信的姑娘――陈筱玲。面对陈筱玲,吕代豪不仅满心敬佩,还对她产生了爱慕之情,可他没有勇气向陈筱玲表白。
两年之后,吕代豪和陈筱玲进入同一所学校读书,成为了同班同学。他们一起学习知识,一起探讨人生,吕代豪和陈筱玲的感情不断加深,吕代豪终于鼓足勇气向陈筱玲表白了爱慕之情。
带着一颗悔过的心,吕代豪回到老家,真正开始了慈善事业。他发现,做坏事是那么容易威名,做好事则是那么的难。当街坊四邻看到吕代豪――这个曾经让他们恨得牙齿紧咬的“黑社会老大”时,内心依然充满了仇恨。人们的唾骂和棍棒,一度让吕代豪抬不起头来。吕代豪没有气馁,认为既然选择重新做人,就要自己亲手去揭开那些伤疤。吕代豪无数次告诫自己:永不退缩。终于,吕代豪用他的诚意和行动,换来了家乡人民的谅解。
吕代豪经常回到他熟悉的监狱,给犯人讲述自己的过去。许多听过他故事的在押犯,都积极忏悔,获得减刑。他赴美国求学,取得教育学和神学博士学位,在台湾神学界和华人基金的帮助下,吕代豪建立了拓荒神学院并出任院长。他的足迹遍布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向人们述说“杀手”是如何转变为传教士的。
他和妻子陈筱玲生育了一双漂亮的女儿,她们在美国安静地生活着,曾经是杀手的父亲经常给她们讲述了自己过去的故事。
吕代豪担任了世界华人宣教基金会的董事长,拥有一个庞大的基金组织,后来他将目光投向了祖国大陆。他希望通过基金组织的努力,让更多“迷途的羔羊”回归健康社会。
充满爱慕的信范文4
关键词:素昧平生的友人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上帝 爱情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I3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6
世界文学史上,俄罗斯作家伊凡•蒲宁的短篇小说《素昧平生的友人》(1923)(以下简称《友人》)与奥地利作家斯苔芬•茨威格的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1922)(以下简称《来信》)有着相似的爱情悲剧:女子深情地倾心于男子,却始终得不到对方有效的回应。然而,两位女子在爱情的结局上却大相径庭,前者怀着与对方在另一个世界里相见的希望与之永别,后者却在死亡面前与对方绝望地永别。希望与绝望之间,见证着两者的信仰问题,上帝抑或爱情?甚或其它?这也折射出两位作者精神世界的价值取向有所区别。
《友人》由一个女子写给一位未曾谋面过的名作家十六封长短不一的没有署名的信组成。在信中女子袒露了自己阅读作家的作品后与作家产生精神上的共鸣,期盼与作者通信交流,却得不到任何只字片言。在无望地等待中,她在最后一封信中表示“永别”。《来信》是一个对爱情忠贞不二的痴情少女的绝笔信。这位少女十三岁时就喜欢上了邻居青年作家R,作家对她始终不存丁点印象。直到他俩的孩子得病夭折,她自己也身患重病即将辞世,才写下这封没有具名的长信。
在单恋的感情中,两位女子不仅都采用了书信体的表达方式,并且在感情的发展过程中也有着惊人的相似表现。两位女子在未认识对方前,皆在梦中梦到过自己的心上人。在爱情的等待中,两人同样的痛苦与无望。虽然两位在单恋中受尽了等待的折磨,但是两人却不约而同地表示,不但不责怪、怨恨对方毫无回应,反而对对方充满了感激之情。
一个是有儿有女的已婚妇女,一个是未婚的年轻女子,在爱上名作家之前,自身的生活状况是孤寂、压抑的,心理的情感需求是缺失的。《友人》中,女子生活的自然环境让人压抑,就是在精神上,也是孤寂的,既无男友,也无女友,与亲属极少通信,甚至对家庭和子女,也不把他们当成自己全部的生活。而《来信》中,在作家R出现前,这个十三岁的小女孩与寒酸的母亲过着清苦的生活,承受着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窘迫、孤寂。根据精神分析家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作家是女人的“他者”,是她的“镜像”。所以,当《友人》中的女子阅读了作家的新作后,感觉两人在世界上所共有一个灵魂,迫切想与对方交流,一场精神之单恋不可避免;而《来信》中的那个还未正式登场的作家R,对这个生命还没开始的小女孩产生了难以想像的迷人的吸引力,此后,她执拗地沉迷在单相思的苦恋中,苦心经营着她那毫无回报的爱。
据上所述,两位女子的爱情发展中的表现是类似的――等待、痛苦、感激,爱情发生前的自身状态是相似的――精神上的孤寂、压抑,爱情的性质也是同样的――单方面的思恋与爱慕,然而,她们各自的感情结局却大相径庭。由于这个“他者”的“镜像”是如此的可望而不可及,《友人》中的女子在一个多月的苦苦等待没有回应后,不再写信给对方,结束了这场单方的爱情。而《来信》的小女孩,十三岁时爱上作家R之后,多年来,她的爱情有增无减。直到孩子死后,自己也濒临死亡,她才将这段单方的充满激情的苦恋写信告诉了对方,而对方对此一无所知。
为什么两份感情的轨迹是相似的,而最后的着落点却大相径庭呢?
《友人》中的女子届时享有一份安稳的婚姻生活,丈夫有着不低的社会地位,也没有对丈夫流露过一丝不满,她的感情世界并非完全真空。生活与感情的阅历,使她没有丧失最后的理智,在一个多月的痛苦单相思后,不但没有产生与对方非见面不可的念头,而且最后选择了放开。《来信》中,小女孩爱上作家R时,年仅十三岁,一无所知,毫无阅历,毫无思想准备。或许可以说,这个小女孩从爱上作家R的那一刻起,就决定了她未来的命运结局。
这个解释不够充分。因为在关乎爱情悲剧的文学作品中,不免有已婚有子的女子为了爱情,抛夫别子,忍受世俗的舆论与压力,甚至不惜自己的生命,来成全自己的爱情。那么,这其中核心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先来细细比较一下两篇小说的最后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
“再过十五年、二十年后,在这个世界上大概既没有您也没有我了。让我们在另一个世界上相会吧!谁能肯定没有另一个世界呢?要知道我们甚至对自己的想象力所创造出来的梦也并不了解。那种想像力,或者更确切地说,我们称之为我们的那种想象力、我们的那种臆想、我们的那种幻觉,果真是我们的吗?当我们竭力去同某一个灵魂结合时,就像我竭力想同您的灵魂结合,是出于我们自己的意志吗?(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以下同)
永别了。或者不,毕竟是再见。”――《友人》①
“照我说的去做吧,亲爱的,就像别人一年一度为一个亲爱的死者做一台弥撒一样。可我已经不相信天主,不要人家给我做弥撒,我只相信你,我只爱你,只愿在你身上继续活下去……,……我爱你……永别了……”――《来信》②
在前一段文字中,女子怀有一种希望,希望在另一个世界里与自己爱慕的人的灵魂结合。这个可能性,至少在这个女子看来,是存在的。“于是,两种世界形态在他面前出现了:现存的世界与超验的世界,用基督教的语言说,就是现世的世界与上帝的世界。”她最后选择的“永别”只是“再见”的代名词。这份希望使得她之前等待过程中绝望的色彩减轻了不少,毕竟,“此世的绝望成为彼岸的希望的摇篮。”③
而在后一段文字中,女子流露出来的是一种深深的绝望,她不相信天主,不相信另一个世界的存在,不相信这个世界有此岸与彼岸之分。她的世界只是一重世界。她只愿意相信自己的爱情,但这份爱情是单恋,是根本无望的,如此,女子将之前十几年来等待对方有效回应的绝望再一次推向了极致。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两位女子在所遭遇的爱情面前没有太大的不同,但是她们内心的生活价值观完全不同,前者坚信另一个世界的存在,信仰上帝,而后者却将一生的赌注全押在爱慕的男子身上,将爱情当成唯一信仰。
因此,在遭遇同等性质的爱情面前,《友人》中的女子在等待对方回信的过程中虽然痛不欲生,但是她还是怀着美好的希望。“不管我如何再三再四地叫自己相信不会有信来,我没有什么可等待的,可我还是在等待:谁能担保一定不会来信呢?唉,要是我能确切知道您决不会来信,该有多好!倒也可以死了这条心!然而,不,不,我还是指望情况不致坏到这个地步。我怀着希望,我要等待。”④这位女子心中信仰上帝,只有上帝才知道一定来信或一定不会来信,因为“上帝是区分善恶的价值根据。”“在现世恶中承负恶而又不被恶吞噬的希望,来自上帝在现世恶中受苦的爱。”⑤所以,女子有理由怀着希望等待来信。
而《来信》中的女子,一次又一次地接近作家R,希望对方能认出自己,仅仅是认出自己,并非奢望对方爱上自己,却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尤其是她的孩子去世后,她已是彻底的绝望。这个将爱情当成唯一信仰的女子,忽视了身边无数宜人的风景。在亲情和爱情之间,她只陶醉于爱情,忽视了宝贵的亲情。又在众多可能性的爱情中,她只选择了对作家R的爱情,不仅年轻时拒绝了其它年轻人的追求,甚至有了孩子后,也放弃过稳定富有的婚姻生活。当最后的希望――孩子死后,她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孤苦伶仃。这个女子同样是怀有希望的,希望随着时间的流逝,作家R能注意到她,会认出她,爱上她。她的希望是在未来,但这个未来存在现世中。这种希望其实就等于绝望。“以为凡高等动物,都从幼到壮到老到死地过去,希望在将来,老的、旧的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无异于说‘希望’的原则是生物性原则。希望的根据基于自然生命法则,生命的自然代谢就是历史的价值尺度,恰是启蒙诉求的价值根据。希望的意义就在生命的自然更进,这是一种什么了不起的思想?”⑥
现世是无望的,“自然世界的存在对人来说是陌生、冷漠、甚至是敌对的,那些自古被人们尊为神圣的东西,对人来说同样是陌生、冷漠、甚至敌对的――因为它们显得是对生而受苦的人的惩罚。这种双重陌生、双重异在的思想引出这样的生存感觉:活着,但却被判了莫名的罪,人在任何地方都无法澄清自己存在的感觉。”⑦所以,真正的希望存在于神义的世界。因为相信另一个世界,《友人》中的女子是在现世的绝望中心怀神的希望;因为不信天主,《来信》中的女子是在现世虚妄的希望中走向绝望。两者皆是必然。
文学创作是作家精神世界的投射。这两篇貌似类同,实则有着本质区别的作品恰恰反映了两位作家价值观的不同。
蒲宁和茨威格同时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同样对人类的堕落痛心不已,都有着很长时间的国外流浪经历,并都客死他乡。蒲宁虽出身贵族,却在非贵族的环境中成长,早期外部环境就很不稳定的经历,使他遁入了内心世界。他质疑理性,并坚信上帝才能解开世间的谜团。而茨威格作为西方的犹太人,成长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没有给他造成任何精神上的压抑感和屈辱感,也没有任何犹太文化和宗教的限制,使他和众多的西方犹太人一样,感到他们所处的天地是一个富有希望和光明的天地,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因此,他渴求的安宁、太平,很大程度上是寄托在外部世界的。⑧当外在环境突然动荡不安时,他的内心也随之焦灼不安,却又找不到安宁的坚强依靠,也无法做到转向完全信仰上帝以求心灵的庇护。他作品中的很多主人公也不是虔诚的上帝信徒,不是通过向上帝忏悔而是通过其它方式来获取内心的安宁。内心的躁动不平可能是茨威格有大量的兴趣探究各式各样的心理世界(尤其是激情似的爱情)的原因之一,然而,文学创作却抚慰不了这位敏感作家内心的不安,对外部世界怀有的希望总是虚妄,而内心世界的希望又无从建立。二战期间,他在绝命书中写道:“在我自己的语言所通行的世界对我说来业已沦亡和我精神上的故乡欧洲业已自我毁灭之后,我再也没有地方可以从头开始重建我的生活了。……而我的力量在无家可归的漫长流浪岁月中业已消耗殆尽。”⑨茨威格怀着与《来信》中的女子类似绝望的心情,走向死亡。“某些诗人出于对自杀和杀人现象的不忍之心,对人类的信念产生了普遍的怀疑,普遍的怀疑反过来逼死了这些诗人。”⑩茨威格最后的自杀似乎也诠释了他对信仰上帝的怀疑。
心中信仰上帝,才不会彻底地放弃希望。蒲宁和笔下《友人》的女子,在绝望中仍怀有希望,才使得《友人》比《来信》仅从标题上看就显得更加温情。这也是蒲宁能在艰苦的环境中以八十三岁的高龄辞世、而茨威格在他国受到很高待遇的情况下仍选择自杀方式结束生命的原因之一吧。
注释:
①④【俄】伊凡•蒲宁、戴骢主编.蒲宁文集.合肥:安微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28页. 第124页.
②【奥】茨威格、张书玉译.永不安宁的心.北京:华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
充满爱慕的信范文5
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是达西,可能是由于我与性格与他有些相似的缘故吧。一开始,他给人的形象并不是那么的好,有一种瞧不起人的傲气,这可能与他看透了人与人的虚伪,所以觉得真正值得他欣赏的人实在是太少太少。可是从小说中其他的一些人物来看,他的感觉又不尝不是正确的呢?贝内特夫人及小说中的好几个人物形象都有势利卑微的毛病,而像贝内特家中的几个小姐妹粗俗放荡。
正因为他善良真诚的品性,所以对于他所认识的人的品性有很高的要求。他很少说话,他说话时也总是带着评论家的语气,贝内特一家的几个姐妹在他眼中是没有高贵可言的,所以他的性格有一些偏激。非常自信的他在受到伊丽沙白的数落之后,逐渐明白了自己性格的弱点,所以后来也变很随和,而且说话做事彬彬有礼。他的性格的突变是爱的结果,爱的力量是巨大的,正是由于他对伊丽沙白的爱,爱的挫折使他认识到自己的弱点,从而实现了质的飞跃。他对爱情的观念由柯斯林变成了彬格莱。在生活中,有许多男子他们不也是有着许多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吗,可是他们总是固执己见,即使有了失败的爱情也不去分析自己的性格弱点,让爱情一次又一次地擦肩而过,这是多么的令人惋惜啊!
对于作品中的女主人公伊丽沙白也是让人爱慕的。她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因此她不受常人的束缚,他一开始喜欢的并不是达西,而是对风度翩翩、行为恶劣的威克汉姆产生了爱慕。然而她不断地成长,她从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自己的理智中不断成熟。达西的信是这篇小说的重点,它使她改变了对达西的看法,从而渐渐地喜欢上了她曾经坚决拒绝的达西。
充满爱慕的信范文6
对于那些注意仪表美的姑娘,在情书中应对她的修饰打 份乃至服装给予赞美;对于更注意精神生活的姑娘,应多从气质风度方面给赞美。
有许多美好真挚的爱情,发端于一见钟情。一见钟情则常,常是首先被对方的相貌所打动。天下谁不爱美?哪个男子不 希望自己的姑娘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所以,因为对方相貌而产生爱慕之情,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这样的感情,这样的情书并没有什么不当。
我记不得这是第几次给你写信了,但从来没有寄出去。这 封信,当明天旭日东升时我是否有勇气寄出去,现在还不知道。但是有许多话我不能老憋在心里。
我记得那美妙的瞬间,你出现在我的眼前。去年“五四”青年节,在晚会上代表二年级同学朗诵诗。你站在台上,整个阶梯教室都充满了你的光彩、你的声音。你像一朵含苞欲放的玫瑰,焕发着青春的活力。漆黑的长发,披在肩后,随着你的动 作飘荡;深邃的明眸,有如一汪碧蓝的湖水;颀长婀娜的身姿,随着你的手势伸展、旋转;你的声音,是那样富于感情,甜美、圆润。你的朗诵,是送给我们毕业班的,可是我却觉得,每一行 热情的诗句,每一缕祝福的目光,都是为我而发——整个儿的我,被你溶化了!
从此以后,我的脑海中总是不时浮现你的倩影,成为我单调枯燥生活中唯一的寄托和安慰。可是我不敢向你表白。当 时我在准备考研究生——请不要嘲笑我,我本来打算考外校的,后来却报了本校的,这在多大程度上是为了还能在你的身边,我自己也不清楚。
不知为什么,我们在一个系里学习了两年左右,我好像没 见着你。但是一旦“发现”了你,你就总是在我的身边出现:在校园里早读外语、在图书馆里看书、在公共教室里自习……我远远地看着你,只是看着,像是看着遥远的月亮的星星。在晨曦 里,你像一朵跳动的火焰,在草坪和柳荫间闪耀;在图书馆的 灯光下,你像一座有生命的大理石雕像,典雅端庄;在公共教室中,你又是那样地活跃,一会儿和同学窃窃私语,像个顽皮的娃娃。
我不知有多少次,想过去和你说话,或是把写好的信当面交给你,可是都没有这个勇气——我在心里痛骂自己没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