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王尔德童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王尔德童话范文1
奥斯卡·王尔德是19世纪唯美主义的代表作家,他在文学史上一直享有盛名。他的两部童话集《快乐王子与其他故事集》和《石榴之家》一直被视为展现其唯美主义形式的典范。童话中的死亡主题更是完美地诠释了他的唯美主义艺术观,这种与唯美主义相契合的死亡可称之为唯美的死亡。从儿童的视角解读王尔德的童话,唯美的死亡能让儿童减少对死亡的恐惧并正确接受死亡,有助于儿童对基督的爱与救赎的接受。
一
仔细梳理王尔德童话中唯美的死亡,可将其归为三大类:为爱而亡,取义成仁和意外之死。
1.为爱而亡。
在王尔德的童话里,爱情的浪漫与现实的残酷不可调和,使得主人公的为爱而亡呈现出一种凄凉之美。在《渔夫和他的灵魂》中,年轻的渔夫为得到美人鱼的爱抛弃了自己的灵魂,却在自己灵魂的引诱下离开了美人鱼,追寻自己的欲望。欲望终究难以胜却他对爱的追求,但最终等待他的是美人鱼的尸体,伤心欲绝之后为爱而亡。王尔德以那叫做“爱”的上帝为他们祝福,二人最终获得幸福的永生作为故事的结局就是为了突出爱的无比高尚和为爱而亡的无比美好。通过死亡他们最终走到了一起,实现了永恒的爱情。《西班牙公主的生日》这篇童话也是为爱而亡的优秀作品,是丑恶现实牺牲人的代表。无忧无虑地生活在森林里的小矮人爱上了美丽的公主,直到小矮人在镜中看到了自己的面目,才明白原来所有人都是在嘲笑他的丑陋,小矮人最后心碎而亡。应该说,小矮人的死亡不仅是因为没有得到爱情,而且是因为他周围所有的人都成了逼迫他死去的刽子手,小矮人由不谙人事的快乐精灵变成了丑恶现实的牺牲品,这是王尔德对丑恶现实的痛陈。王尔德对于爱情的思考是多角度、多方位的。他作品中的主人公有为了维护爱人的生命而选择自己死亡的,有因为爱人的死去而跟着殉情的,有为了失去爱情而选择自杀的,有为了跟爱人永远在一起而同生共死的,更有因为爱和残酷的现实导致人心碎而亡的。不管采用哪种形式,王尔德都始终把爱与死以不同的形式纠结在一起,体现一种独特的爱情观,也体现出王尔德对“为爱而死,能否死得其所?”这一问题的追问。
2.取义成仁。
有人曾说,善良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远见,是一种自信,它能给人带来精神力量和快乐。王尔德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善良美好的人物,非但没能以自己的善行换来快乐和善报,反而葬送了自己的性命,不仅给人一种悲凉心痛之感,更增添了作品的反思价值。在《快乐王子》中,快乐王子是一座矗立在广场上的美丽雕像,他看到了穷人们的苦难,就穷其所有帮助他们,最终却因丑陋被拆除。小燕子也因错过南下的时节,冻死在雕像底下。快乐王子和小燕子的行为表现了舍己为人的大爱——为了救助苦难的人们而牺牲自己。腐朽的政府官员没有看到快乐王子和小燕子的这种牺牲精神,更不用说对自己的良心和责任反省,这种行径与前者的大善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个童话故事是良善葬送人的真实写照,也是对现实丑恶的真实写照。在《夜莺与蔷薇》中,夜莺用生命换来的红蔷薇被贬得一钱不值,并且夜莺之所以愿意为之付出生命是因为爱情,也被年轻人看做是无聊的东西。那么,夜莺善良的付出到底是为哪般?王尔德最终还是把它归结到了爱。夜莺为了实现年轻人对爱的追求,无怨无悔地付出,甚至牺牲了宝贵的生命。以生命为代价的付出虽然被轻易地践踏了,让人感到悲凉心痛,但通过善行获得的那份精神快乐,或许可以给泉下的夜莺以些许安慰。《忠实的朋友》中主人公小汉斯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园丁,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小汉斯因为帮大修的儿子请医生,淹死在沼泽地的池塘里。可以说,在整部作品中,小汉斯善良的一言一行,他为朋友无私奉献的精神,与大修的自私自利形成鲜明对比。小汉斯为所谓的“忠实朋友”付出生命代价,这样的悲惨结局对于那些信奉善行有善报的人们来说是残酷的打击,给人以心灵的触动,发人深省。
3.意外之死。
王尔德在另外几篇作品中,又以一种格外让人叹息的“另类结局”,上演着死亡这一主题。如果说大团圆结局是读者所喜闻乐见的话,那么王尔德就显得过于“吝啬”了。在他的笔下,结局往往是迂回曲折出人意料的:主人公历经千辛万苦,就在我们快要看到美好的结局或已经看到了美好的结局的时候,他突然笔锋一转,展现死亡的画面。这些作品使人们最终也逃脱不了死亡的阴影,始终与死亡纠结在一起。在《星孩》中,星孩三年里走遍全世界,不但没找到自己的母亲,反而受到了人们的嘲讽和打击。经历风雨变得仁慈、善良的星孩,努力战胜了一切磨难,最后找到了自己的父母,还当上了国王,王国在他的统治下也变得和平与繁荣。故事写到这里,应该是一个再好不过的结局了,可是王尔德却没有就此打住:“然而他治理的时间并不长久,他受的苦太大了,他受的磨炼也太苦了,所以他只活了三年。他死后继承他的却是一个很坏的国王。”(Wilde,1997:314)王尔德给这个本来完美的结局留下了不完美的一笔,仿佛是给沉浸在童话中做美梦的人预先敲响了警钟,让人们意识到世上没有长久的幸福,其乐融融的景象很快就会过去,人始终逃脱不了死亡的结局。在《自私的巨人》中,巨人由自私最终变得善良无私,这个故事是王尔德众多童话中结局比较完美的。作者把巨人的自然死去,升入天堂作为故事的结局,这一结局继续了他的死亡主题,王尔德想告诉我们,人始终是逃脱不了死亡的,这是每个人的最终归宿,即使是童话,也不例外。只有真心向善向美,才能死得其所,获得救赎。
二
那么,王尔德的童话中唯美的死亡的意义与内涵应该如何解读呢?笔者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详细解读王尔德的童话中唯美的死亡。
1.从儿童的视角来看,唯美的死亡能让孩子们减少对死亡的恐惧并正确接受死亡。
王尔德在《快乐王子》中用“房子”、“睡眠的哥哥”描述死亡。他给了死亡一个生动的形象,可以让孩子觉得死亡很常见,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王尔德没有使用消极和毛骨悚然的词汇描述死亡场景,就直接描述“倒下去死在他的脚下”。死亡就像生活,这显得很自然。王尔德想告诉小读者,死亡是一个生活阶段,我们不应该因为太害怕而享受不到生活的乐趣。在《夜莺与玫瑰》中,王尔德只是使用了一个简单精致的句子描述夜莺的死亡:“她躺在草丛里,刺在她的心上。”(Wilde,1997:330)在《自私的巨人》中,“他们发现巨人躺在一棵树下死了,身上覆盖着白色的花朵。”(Wilde,1997:338)王尔德描述两人死亡的简单的言语使人觉得死亡发生得那么自然,就像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个常见的事件,感觉不到任何痛苦。在《渔夫和他的灵魂》中,渔夫的灵魂从身体分离暗示了他和美人鱼都死了,用这种艺术手法定义死亡不会打扰孩子们平静的心,它传达了一种自然与和平,帮助孩子们形成淡定的气质,让他们长大成人后可以勇敢地面对生活。在王尔德的童话故事中,所有的主人公像快乐王子、美人鱼、星孩和巨人都走进死亡,这种死亡使读者感到如此悲伤。然而,所有人最后都去了天堂或是得到了神的祝福,悲伤也就平息了一些。王尔德以恰当的方式表述了死亡,使孩子们接受了死亡的正确概念——生命是一个过程,由出生、成长到死亡,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的生活,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到生活中。
2.从儿童视角来看,唯美的死亡有助于孩子们对基督的爱与救赎的接受。
在描述死亡时,基督的形象经常出现在王尔德的童话故事中,在《快乐王子》结尾,神的使者非常乐意地将王子和燕子的灵魂送入天堂;在《自私的巨人》结尾,那个手脚有四个钉痕的小男孩显然是基督的化身。《年轻的国王》结尾处,上帝直接为身穿牧羊人衣服的年青国王加冕。耶稣基督深深吸引了王尔德的注意。受罗斯金和佩特这两个唯美主义先驱的影响,王尔德根据唯美主义作品的创作目的和需要,把基督形象看做是一个理想的艺术家或一个有效方法创作自己的唯美主义作品。在王尔德的童话故事中,他专注于模仿基督和基督的苦难。在《夜莺与玫瑰》中,夜莺创造玫瑰的痛苦过程有些相似基督。夜莺的身体承受的折磨很像基督的苦难。“神奇的玫瑰变成了深红色,就像东方升起的太阳。深红色的腰带是花瓣,红色是中心”这个描述使读者想到当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时他的血把白玫瑰染成了红色。在《少年国王》和《星孩》中,年轻的国王因为爱和同情人民而获得荣耀;星孩更类似于基督这一艺术形象,他经历了三年可怕的痛苦和折磨:“孩子们嘲笑他,向他扔石头,农民甚至不愿意他睡在牛棚以免他可能会让玉米生霉,无人同情他。”(Wilde,1997:309)这和耶稣经历的磨难是相似的。对于王尔德而言,宗教是最高形式的美。在西方文化中,上帝象征纯净和圣洁,所以王尔德创造了一个神圣的超越了现实的艺术和宗教完美结合的唯美世界。他希望人们在品尝痛苦之后发现在这个世界里可以获得救赎和净化,在《自私的巨人》中,王尔德揭示出巨人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纯洁与高尚的。巨人从冰冷自私逐渐到为自己的行为后悔到对孩子们的真爱,花园也从冰冷凋零到鲜花怒放,他最终得到了上帝的救赎。没有爱和快乐,花儿永远不会绽开。这里王尔德呼吁灵魂的净化和无私的精神,以及诚信、宽容和爱。在《星孩》中,圣经形象经常出现。因为他抛弃了母亲,星孩美丽的脸变得丑陋,他必须通过测试获得救赎。荨麻、荆棘和蒺藜是象征符号,也反复提到了过程:三年的试验,布施麻风病人三次,三次乞讨。所有故事都存在一种强烈的宗教寓意。面貌变回原来的外观但比原来的更美丽的是净化的灵魂,美丽的脸和美丽的心灵应该是一致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应该和谐相处。一方面,王尔德在童话故事运用多个宗教意象和原型,大多数角色在故事中经历了痛苦和磨难,从而达到了净化心灵的目的。这表达了他想让人们获得拯救的宗教愿望并使他的童话比别人的童话故事有更强烈的庄严神圣的感觉。另一方面,唯美主义作家强调身体与灵魂的统一,只有美丽的心灵才是真正的美。总之,宗教是最高形式的美,王尔德的童话故事是死亡和唯美主义的完美结合。
三
在王尔德的童话故事中,绝妙的想象力和冰冷的死亡彼此和谐统一,这些死亡体现了美与丑、好与坏、生与死的矛盾,揭示了作者对于现实的不满和强烈抗争的意图。这些死亡的描写把他的童话和传统的童话区别开来,从而体现出他对传统的艺术观的挑战。对人们的僵化的思维模式发起冲击,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心灵震撼。从这一点说,王尔德的童话中的死亡都是唯美的死亡。这些唯美的死亡都反映了作者真实的创作意图,体现了王尔德的唯美主义人生观和艺术观——“唯美主义从来不在‘真’中求理想,而是以想象为媒介把经验的事物转化为审美的存在。也就是在美和艺术中求理想,此所谓唯美是也。”(张,2005:103)
总之,在王尔德的童话故事中,浪漫的童话不再只有美丽的想象和快乐的结局,揭示了丑陋和残忍,隐含深层次的唯美主义意识,让人痛彻心扉并发人深省。通过对童话中唯美的死亡的探讨和研究,希望能进一步呈现出王尔德童话的丰富内涵。童话中对死亡的描述既能满足稚拙而富有想象力的儿童的心理需求,又能在无形中让儿童正确对待死亡并接受基督的爱与救赎,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在儿童受到无微不至的呵护,儿童的教育得到越来越多关注的今天,我们期待更多儿童喜爱的“”的问世。
参考文献:
[1]Wilde,Oscar.The Collected Works of Oscar Wilde.Hertfordshire:Wordsworth Editions Limited,1997.
[2]王蓓.死亡在儿童文学作品中的表现[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3]颜翔林.死亡美学[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王尔德童话范文2
她的步子并不大,速度并不快,但每一步都在努力地走,一步一步,离那寒风吹袭的露台越来越远。
她告诉自己,不能回头去看他,纵然他如冰如火的目光已经焚透她似钢的背脊,烧痛了她软弱的心,但是,她知道自己再不能回头。
“晓溪……”
是他的声音吗?她轻轻侧耳听,脚步犹豫着想要停下。不,那一定是幻听,牧野流冰的声音决不会脆弱到象一个无助的孩子。
她继续离开,没有人会发现她在那一刻的迟疑。
“如果我离开……”
那声音中有太多的伤痛和挣扎。
不,他再也离不开这里了,就象他再也不是以前的他,而她也不再是以前的她了。
明晓溪恍惚地想,这世上,是否有些东西真的无法重来。春天走了,可以再等第二个春天,到那时,花会再开,树会再绿,但那花是否还是去年的花,叶是否还是去年的叶。也许改变总是不经意间悄无声息的,昨天的话似乎还铭刻在心,是那样的信心满满,无惧无畏,而只是一恍,却发现什么都变了模样。
一切都不对了,为什么,会这么痛苦。
她不喜欢这样的明晓溪,脆弱得好象都无法再掌握自己的呼吸。
明晓溪命令自己仰起头,让没出息的眼泪淌回去。她看到了天空的云,一大团一大团,美丽得让她想起去仁德学院的第一天,那时的她……
她深深深深吸一口气,让胸脯鼓得满满的。
就这样吧。
就这样结束吧。
因为,她讨厌透了现在的这个明晓溪。
或许她还是做错了,呵,她再也不知道怎样是对怎样是错,或许她将来还是会后悔,但是,现在,她只能一个人往前去走,不能回头。
有人挡住她。
是刀疤少年鬼堂。
他的眼中冒出熊熊怒火:“你伤害了他,你知不知道他有多么爱你?”
明晓溪脚步没有停下,绕过他的身子向前走。
“你会后悔的……”声音沉痛如诅咒。
脚步依然向前,泉水一般的话语幽幽飘到她身后。
“无论怎么做我都一定会后悔的,我知道。但是,幸好我们还很年轻……”
***
***
春天似乎快要来了,风将白纱轻轻卷起,很柔和,带着让人迷醉的暖意。
床头放着一个新的纸袋,里面塞满了红彤彤亮晶晶的大苹果。
明晓溪埋着头削苹果。
风间澈放下手中的书,认真凝视她:“晓溪,你不开心吗?”
她慌忙抬头,摆出灿烂的笑容:“呵呵,哪里会不开心呢,能天天守在学长身边,不知道有多少人羡慕呢。”尤其是东寺浩雪,嫉妒得都快抓狂了,可是东寺水月下了“禁足令”,一星期只许她来“骚扰”风间澈三次。
“告诉我,因为什么事心情不好呢?”
哎呀,学长为什么不可以突然变笨一点嘛。
明晓溪悻悻地放下手中的苹果,沮丧地望住他:“人家原本想晚一些再说的。”
风间澈坐直身子,等待她继续。
“我要回台湾了。”
微笑徐徐染上他的唇角:“是啊,你一直没有回去过了。”
明晓溪垂下眼睛。
“不过,时间会不会有些赶,马上就要开学了。”
她摇摇头:“不会。我已经办好了休学。”
白纱被风吹呀吹,拂上了盛满苹果的纸袋。
风间澈静静地望着她,象亘古宁静的雪山。
良久,他终于还是微笑:“东西都收拾好了吗?”
“嗯。”她闷声答应。
“不要忘记给家里所有人都买上礼物,他们会开心的。”
“嗯。”
“钱还足够吗?如果不够……”
她奇怪地仰起头盯住他:“学长!你很怪你知道吗?”
风间澈没有回答她。
“你为什么不问我为什么休学?”
“……”
“你为什么不问我还回不回来?”
“……”
“你为什么不问我是不是想要象鸵鸟一样躲起来,装做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
“晓溪……”
“你为什么总是把你自己的情绪隐藏起来,不让别人知道你究竟在想些什么呢?”
“晓溪……”
他伸出左手想拉她,却被她躲开。
明晓溪直直地盯着风间澈,象是第一次看到他,眼中不再有昔日的崇拜,却盈满深沉的哀伤。
“学长,你知道你在我心目中一直是一个神,一个比完美更完美的神。”
他苦笑:“我知道。”
“我那么景仰你,能够变得象你一样,曾经是我最遥不可及的梦想。”
苦涩的意味越来越浓。
明晓溪咬住嘴唇,怪异地凝注他:“但是我错了。”
“……”
“原来,你才是最脆弱的人,你脆弱得象个孩子。你从小什么都做得最好最出色最优秀,只不过是为了让父母开心;你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却好象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什么时候高兴,什么时候难过……笨学长,你难道不知道,一个人如果变得象神一样出色了,会让大家很容易忽略他也需要别人的呵护与关爱吗?”
她忘不掉那一天,当他的父母在众人面前撕打,当他父亲毫不掩饰地揭下伪善的面具,风间澈骤然忧郁的眼睛和清冷如冰的声音。
在那一刻,他忽然不再象个神,变成了一个邻家的大男孩,也会难过,也会伤心。
“对不起,学长。”明晓溪轻轻走过来,坐在他的身边,眼睛很亮。“我一直任性地从你那里索要温暖、索要呵护,却愚蠢地忘记了你也需要别人的爱。”
风间澈搂住她,很轻,很轻地把她深深拥进怀中。
明晓溪的声音闷闷从他怀中传出:“这都怪你,那么优秀做什么,害得人家象傻瓜一样把你当作神来崇拜。”
他把下巴放在她乌发的头顶,轻轻微笑。
“你完蛋了啦,我再也不会崇拜你了。”她的脸窝在他怀里闷笑。“你那天好糗,就象一个好让人可怜的小孩子……”
他哭笑不得,她的变化未免也太大了一些。
“……让我想……”
“什么?”他没有听清楚她闷闷的声音。
王尔德童话范文3
19世纪60年代,已然越过英吉利海峡数十年
>> 从儿童视角看王尔德童话中唯美的死亡 论王尔德童话中的唯美爱情 唯美的睿智 唯美的艺术 唯美的造园 唯美的谢幕 《莎乐美》与王尔德的唯美主义 王尔德唯美主张在《夜莺与玫瑰》中的实践 唯美的传说,唯美的诠释 精粹唯美的展示 唯美的苏小小 唯美的诀别诗 唯美的冰块项链 最唯美的光阴 唯美的古情诗 数学是唯美的 唯美的纯真感动 醇香的酒,唯美的匈牙利 唯美的青春都是逆光的 唯美的意境,动人的真情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管理 > 唯美的王尔德 唯美的王尔德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徐德林")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有评论家指出,王尔德的人生是诗,他殉的道是美之道
19世纪60年代,已然越过英吉利海峡数十年之久的欧陆唯美主义,引人注目地联袂盎格鲁―撒克逊唯美主义,在商业文化日趋泛滥的英格兰开创了生活艺术化的先河,掀起了一场持续时间虽然不长(大致从1868年到1901年),但影响延续至今的唯美主义运动。
作为对法国人首倡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接续,英国唯美主义运动主要旨在反对根深蒂固于英格兰的道德与社会批评,其主要发起人为曾经在法国学习和生活过的阿尔杰农・史文朋和牛津大学教授沃尔特・佩特,而集大成者则是沃尔特・佩特的学生奥斯卡・王尔德,其主张包括我们早已耳熟能详的“为艺术而艺术”“社会模仿艺术”“艺术与道德无关”等。
王尔德既是唯美主义理论的倡导者,成就斐然,有效地形塑了“新美学理论”,深刻地影响了维多利亚时代后期的英国文学和艺术创作,也是唯美主义创作的实践者,著述等身,比如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以《斯芬克斯》和《雷丁监狱之歌》为代表的诗歌,等等。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王尔德从来不乏读者。而作为英国文学史上,甚至世界文学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王尔德短暂的一生无比精彩却又充满波折,远非悖论或者矛盾之类词汇可以一言以蔽之。
1854年,王尔德出生在都柏林的一个家世显赫的家庭,从小便显示出了在阅读和古典文学方面的天才,立志追求传奇。为此,相貌平平的王尔德――身体肥胖、走路大摇大摆、面色苍白、满脸雀斑、一口绿黑色的龅牙――始终独辟蹊径地践行“只有浅薄的人,才不根据外表来做判断”,勉力关注自己的服饰,因此最终奇迹般地成为了唯美主义运动的旗手。所以,有评论家指出,王尔德的成名“完全是靠奇装异服、古怪行为和辩才无碍”。
具体地讲,13岁时,王尔德就有了花花公子的品味,喜欢深红色与丁香色衬衫,配淡紫罗兰色领结;求学于牛津大学期间,他衣服上的格子总要比同学们大而显眼。1882年,王尔德到美国巡回演讲,不但送给了美国“乡巴佬”一个人尽皆知的警句――“除了天才,我别无他物需要申报”,而且带去了拖到脚上的绿色长大衣、衣领和袖口饰有毛皮、波兰式圆帽子、天蓝色领带。
王尔德的传奇委实不少,见诸大行其道的各种王尔德传记,但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也最惊世骇俗的部分则恐怕是他的同性恋情史,他那在维多利亚时代“不敢让人知道其姓名的‘爱’”。1886年,当时年方17岁的罗斯成为了王尔德的第一个同性情人;虽然后来王尔德移情别恋,仅仅视罗斯为“男孩中的一个”,但罗斯始终对他不离不弃,特别是在他人生最为黑暗的时刻――受审、入狱、去世,有情有义。罗斯之后,王尔德频频寻觅和更换同性恋人,其数量之巨令人咋舌,其中较重要的一位是约翰・格雷,唯美主义代表作《道林・格雷的画像》里藏着他的名字。然而,就王尔德的同性恋“真爱”而言,则毋庸置疑是侯爵之子“波西”,虽然波西在很多王尔德迷看来,无异于“红颜祸水”。
1892年,已然连续阅读《道林・格雷的画像》14遍的波西经人引介认识了王尔德;二人旋即发展出了感情,虽然波西脾气暴躁、骄横自私、挥金如土。两人热恋期间,王尔德不仅抛家弃子,也没写出任何作品,而且因为波西的幼稚和冲动,王尔德开始了法庭较量,终至身败名裂。一如长篇“情书”《自深深处》所证明的,在王尔德服刑期间,波西无影无踪;出狱后,在夫人与情人之间,王尔德百般辗转还是选择了波西,尽管两人的再度复合持续了不过三个月。
对此,我们不妨说,最刻骨铭心的爱是理智无法解释的,波西所激发出的王尔德的疯癫与不顾一切,是一种对庸常生活的倾覆,也是一种对唯美主义的成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评论家指出,王尔德的人生是诗,他殉的道是美之道。
王尔德童话范文4
1、王尔德的代表作:《道林·格雷的画像》、《莎乐美》、《夜莺与玫瑰》、《快乐王子》、《自私的巨人》、《西班牙公主的生日》、《忠实的朋友》。
2、《道林·格雷的画像》是英国戏剧家、小说家奥斯卡·王尔德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该作于1890年7月美国《利平考特》杂志上开始连载,并于次年出版单行本。
3、《莎乐美》是英国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于1893年创作的戏剧。莎乐美的故事最早记载于《圣经·新约》中的《马太福音》,讲述了莎乐美听从母亲希罗底的指使,在为希律王跳舞后,要求以施洗者约翰的头颅为奖赏。
4、《夜莺与玫瑰》是英国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创作的童话作品之一,首次出版于1888年,收录于《快乐王子及其他故事》。
(来源:文章屋网 )
王尔德童话范文5
《道林·格雷的画像》是英国戏剧家、小说家奥斯卡·王尔德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该作于1890年7月美国《利平考特》杂志上开始连载,并于次年出版单行本。
该作讲述道林·格雷是一名长在伦敦的贵族少年,相貌极其俊美,并且心地善良。道林见了画家霍尔沃德为他所作的画像,发现了自己惊人的美,在画家朋友亨利勋爵的蛊惑下,他向画像许下心愿:美少年青春永葆,所有岁月的沧桑和少年的罪恶都由画像承担。
《道林·格雷的画像》是19世纪末唯美主义代表作,堪称“为艺术而艺术”思潮在戏剧小说及绘画方面的三绝。
2、《莎乐美》
《莎乐美》是英国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于1893年创作的戏剧。
莎乐美的故事最早记载于《圣经·新约》中的《马太福音》,讲述了莎乐美听从母亲希罗底的指使,在为希律王跳舞后,要求以施洗者约翰的头颅为奖赏。
王尔德的《莎乐美》虽然是采用了《圣经》中莎乐美故事的框架,但是作者彻底改变了故事的原意,融入了自己的唯美主义叙事手法,表达“爱”与“美”、“爱”与“罪”的唯美理念。
3、《快乐王子》
《快乐王子》是英国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创作的童话作品,收录于《快乐王子及其他故事》。
王尔德童话范文6
体验文学经典的精神洗礼
在浪漫的爱尔兰,不仅有旖旎秀美的风光、热情好客的人民,还有爱尔兰深厚的文学底蕴。在爱尔兰,不仅有四位获得贝尔文学奖的巨匠,还有一直孤单勇敢生活在爱尔兰的乔伊斯;不仅有童话大王王尔德,还有洋溢着抒情之美的现代诗人希尼……
爱尔兰人民对文学的热爱源于它悠久的历史,爱尔兰文学包含着迥然不同的两种语言文学:凯尔特文学和英语文学。凯尔特传统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甚至更早。而从17世纪开始逐渐形成的英语文学,迄今也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凯尔特传统的英雄传奇、民间传说、歌谣和诗歌也很早就引起了爱尔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而英语文学到了19世纪末的爱尔兰文艺复兴时期,其作品就更令人瞩目。
饱读过爱尔兰世代文学大师们的优美篇章,你是不是也对文人笔下或神奇、或静谧、或壮美、或秀丽的爱尔兰景色充满无尽的向往呢?那么现在来爱尔兰亲自体验一次文学经典的洗礼吧!
去都柏林感受乔伊斯
说到爱尔兰文学,就一定会提到乔伊斯(James Joyce),因为他被誉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及“意识流”思想对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乔伊斯塔海边的孤独守望
十九世纪初,爱尔兰人为抵挡拿破仑的入侵便沿着海岸线建起许多防卫塔。一百年后,其中的一座孤塔迎来了一位手无寸铁的文人——乔伊斯。乔伊斯在这里的短暂停留启发了他对小说《尤利西斯》的创作,留下了《尤利西斯》这部现代文学经典。它的炮台及景观,及其内部的起居室都像极了他在书中的描写。而他就把小说的开场就置于那座孤塔,而那个赶他走的约翰则化身成为故事里的巴克·穆林根(Buck Mulligan)。乔伊斯忘不了从前背叛过他的家乡人事,即便是他曾逃离的他所恨也所爱的都柏林,他也让它在文学著作里永世流传了下去。塔内的纪念馆收藏了他许多个人信件、照片、一手的稿件和珍贵收藏,当然还有许多与他的小说《尤利西斯》相关的物品。
乔伊斯故居——天堂的中心
都柏林的乔治北街35号是一幢三层老楼,那就是乔伊斯故居。其实,乔伊斯一生在都柏林的日子并不多,但他所有的作品都是以都柏林为背景,并将都柏林称为“天堂的中心”。所以在他的故居,每年都会吸引大约有近百个国家的参观者,以此来感受天堂的中心。
去文学巨匠的故乡散步
除了乔伊斯,爱尔兰也一直为自己能拥有叶芝、萧伯纳、贝克特和希尼四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感到自豪。但爱尔兰的文学巨匠岂止这四位?所以来到爱尔兰,就一定要去巨匠们的故居去散散步。
叶芝篇
威廉·勃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Yeats),192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茵纳斯弗利岛》、《当你老了》、《丽达与天鹅》、《天青石雕》、《古堡》等。提到叶芝就不得不提斯莱戈(Sligo),它是爱尔兰北部最大的一个城镇。斯菜戈历史遗产丰富,可以追溯至6000年前。那里的风景数百年来也保持其独有原貌未受侵袭。斯菜戈是叶芝心目中最美的地方。叶芝纪念馆是叶芝协会的所在地,这座红色砖木结构的建筑就坐落在斯莱戈的中心。
萧伯纳篇
乔治·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92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人与超人》、《华伦夫人的职业》、《芭芭拉少校》《圣女贞德》等。萧伯纳的故居距离都柏林市中心不远,这也是他早年的住所。如今这座小屋已经对外开放。你可以走进他的故居,深入感受当时维多利亚时期都柏林的居家生活。萧伯纳大半生是住在伦敦的,成名也在伦敦,但同所有来自都柏林的诗人和作家一样,身处异地,情系爱尔兰,自始至终称自己是爱尔兰人。
贝克特篇
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是第一个扬名国际的荒诞派作家。他的作品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由于“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贝克特的戏剧作品并不依赖传统的戏剧因素。他放弃了一直是戏剧之标志的情节、描述和结局,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活生生的舞台形象。1969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为《等待戈多》,三部曲《马洛伊》、《马洛伊之死》、《无名的人》。他坚持写作,直到1989年去世。但他的写作变得日益艰难,最终他说,对他而言每个词似乎都是“对于沉默和空白不必要的玷污。”贝克特毕业于爱尔兰著名的圣三一学院,该学院至今还有许多有关贝克特的展出。
斯威夫特篇
江奈生·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8世纪英国著名的讽刺作家和政治家,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是寓言小说《格列佛游记》。以里梅尔·格利佛船长的口气叙述周游四国的情景。斯威夫特借此表明,如果让贪欲战胜理智,人类就可能堕落成为人形动物。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猛烈抨击。而在爱尔兰的圣帕特里克大教堂,斯威夫特就长眠于此。这座教堂位于Liffey河南岸西侧,它是都柏林在中古世纪的第二间教堂,坐落在市区中基督教起源最古老的地方。在这间教堂中,除了有早期塞尔特人的墓碑以外,还有在爱尔兰建国历史中的重要人物,包括爱尔兰共和的第一任总统,也埋葬于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