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自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自我范文1
同事、同学或朋友圈儿中,总免不了有这样的人――不论什么时候都一副自信满满的样子,甚至有点盛气凌人,讲话时喜欢高谈阔论,乍听之下似乎很在行,而相识久了,却发现他经常言过其实。后来,熟人就都会知道,这原来是个“自我膨胀”的家伙,对他的信任度也因此大打折扣。
自我膨胀,是指一个人表现出来的自信心超出本人的实际情况,演变成盲目自大和自负。而过度自负,不仅有损心理健康,还会给人际关系带来负面影响。
首先,自我膨胀实质上是在人缺乏足够自信时,对自我进行的一种过度补偿,即为自卑的表现。自负与自卑,就像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不可分割。因为缺乏稳定的自信与自尊,这类人极易受到来自外界环境和事件的影响。偶有小成就,就容易洋洋自得,充满全能感;而一旦遭遇一点挫折,或受他人批评和指责,又会使硬币翻到自卑的一面,丧失动力和进取心。这时,自我为了避免陷入自卑的痛苦,会有意或无意地使用更多的自我膨胀机制来保护自己,表现出对他人的不屑、贬低、愤世嫉俗,这也使得领导、同事等很难与其相处和共事。
其次,在自我膨胀的机制作用下,个体通过回避现实来避免接受自己的弱小感,所以对现实的判断和检验能力变差,无法准确评价自己,也无法切实地评估客观环境,这将导致其难以对未来做出合理预测。从而陷入新一轮“挫败―自卑―防御―自我膨胀”的恶性循环。
过度自我膨胀是对自卑的一种不成熟的心理防御。要改善这一问题,获得更成熟的心理状态,需要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也了解并接纳自己在某些方面的弱小和不足。只有对自我和环境拥有较为客观的认识,才能获得稳定而适切的自信与自尊。(宋振)
“心理假动作换”回真开心
糟糕的情绪是大脑对外部刺激的反应。有时,改变刺激源,有益改善情绪。心情不好时,不妨尝试以下几种“心理假动作”,能让你的坏情绪在不觉间悄悄溜走。
强装笑脸。在心情抑郁、心理压力大或生气的时候,强装笑脸有助于释放不良情绪,有益身心健康。
收拾房间。凌乱不堪的房间或办公室会令人心神不安。因此,将房间收拾整齐能改善不良情绪。比如,让地板上散落的物件各就各位,将桌子上的东西收拾干净,把被子叠整齐。
穿蓝色衬衫。蓝色是一种天然的心情“放松剂”,这正是“仰望蓝色天空,心情倍感轻松”的真正原因。相比之下,橙色刺激性最强,黑色容易激起怒气,红色虽然可以提升人的体内能量,却容易令人不安。
哼哼歌。英国伦敦诺道夫・罗宾斯音乐治疗中心的临床医学家表示,唱歌是改善心情的最简单方法。因为唱歌可调整呼吸,使整个身体都随着节奏运动。不管是自己哼唱或是与朋友同唱,哪怕只是静静地倾听,都有助于放松身心。
心理自我范文2
关键词:儒家文化;大学生;心理健康
收稿日期:2007―11―20
作者简介:关淑萍(1966―),女,汉族,河南省焦作人,焦作师专教育学讲师,学士,主要从事教育及心理健康研究。
一、注重加强道德修养,以正确合理的标杆去不断地调适自己的心态
研究表明,心理问题的产生与个体的认识错位和品德修养的缺失有极高的相关。一段时间以来,一些青年学生对西方不良思想盲目崇拜和接纳,人生价值观错位,道德认识混乱和扭曲,理想信念缺乏;不善于接纳他人,情绪不稳定、多疑、爱嫉妒他人,人际关系不和谐。当学习、考研、就业等遭遇挫折时,则产生缺乏进取、消极、沉闷、抑郁等不健康心态。严重的导致失眠、精力不集中、学习效率差以及行为等不良后果。如何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增强其心理的自我调适能力,使大学生能顺利化解心理问题和危机,我国传统儒家文化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孔子积极主张修身养性,《论语》中曾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意思是说:君子坦荡、达观,无论得意或艰困,都能做到俯仰无愧;小人常为名利所绊,患得患失,所以悲切、忧愁。说明了一个人要想有一个快乐的心境,加强品德修养是多么的重要。
他提出了个体修养、心理和知识相互统一的朴素思想。“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即要想修养自己本身的德行,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心意;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意,必先使自己的念头真诚、无私;要想使自己的念头真诚无私,必先明理─穷究事物的道理;要想明理致知,必先要革除物欲,修正其不正确的观念。说明了人的心理健康是建立在诚意和明理之上。“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意思是说:有钱人,总是会用财富来装饰他的屋子,有德行的人,则是用道德来充实自身,因为内心宽大平和,自然身体舒泰了。强调了个体道德修养对身心健康的积极意义。
为此,大学生要在实践中不断锤炼自身的个性修养,脚踏实地地搞好自己的学习,迎接各种困难和挫折,不断反省自我,发展自我,使自己逐渐具有意志坚强、豁达乐观、藐视困难,宽厚待人、严于律己,勤奋好学、从不自满、勇于向前、决不退缩的良好个性。以稳定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个性品质为基础,不断调整和梳理自己的心境,做一个对人、对自己、对事业、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身心健康的人。
二、学会控制不合理欲望,不断维护心理平衡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大学生过度的欲望导致的心理不平衡有关。生活中物质需要过度膨胀,追求名牌;学习中目标过大过杂,缺乏明确的长期、中期和近期目标;对未来职业定位过高等。当其他同学在某方面的发展优于自己时,便产生沮丧、嫉妒、怨天尤人等不平衡的心态。他们不去主动反思原因、不知如何改善自己以保持最佳心境,从而去投入学习以取得最佳效果。
注重和维护心理平衡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里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源。孔子把修身与保持心理平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提出:“所谓修身养性在正其心者,身有愤嚏,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意思是说:修身的目的在端正自己的心,愤怒的时候,心就不端正;有恐惧的时候,心就不端正;有贪图爱恋的时候,心就不端正;有忧愁的时候,心也不得端正。喜怒哀乐爱恶惧,七情六欲,皆使人心受到种种影响。朱熹注:“盖是四者,皆心之用,而人所不能无者。然一有之而不能察,则欲动情胜,而其用之所行,或不能不失其正矣。” 这里的 “愤嚏”、“恐惧”、“好乐”、“忧患”属于固有的心理体验,一旦产生了这些情感而没有觉察,便会有欲望和情感冲动,如果顺其发展,就必然心理失衡。
《孟子》中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养心莫善于寡欲”。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所谓“时中”,据朱熹注:“能随时以处中也。”“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君子知其在我,故能戒谨不睹,恐惧不闻。而无时不中。小人则不知有此,则肆欲妄行,而无所忌惮矣。” 意思是说,君子能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对外界各种刺激随时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体验,时刻使内心世界居于适中状态,即保持心理平衡。
以上为鉴,大学生要维护自身的心理平衡,就要客观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和优势,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不能盲目攀比,好高骛远,迷失自我。要学会扬长避短,科学规划自己的未来,既不苛求自己,也不放纵自己。心平气和地看待成败,勇敢地接纳自己,从而使自己的心理处于适度的平衡状态。要学会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对外界各种刺激随时调节自己的心理体验,控制自己的不合理欲望,做自己情绪的主人,时刻使内心世界居于适中状态。
当然,大学生也不能无视各种挑战和压力,把自己封闭起来,胸无大志,碌碌无为,以保证自己内心的一片宁静和解脱。如何理性地面对挑战和竞争呢?首先,要学会“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并且以“吾日三省”其身的精神,每天问问自己身体、学问等有没有进步,从而在学习生活中不断悦纳自我,完善和提高自我。既不“嫉贤妒能”,又不“妄自尊大”或“妄自菲薄”,学会运用有利于时代进步的杠杆机制来维护和及时调整内在的心理平衡,通过自我反省、自我督察来改正缺点、短处,巩固优点、长处,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
三、提升自身适应能力和抗挫折力
适应不良、挫折和失败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新大学生来说,全新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以及人际交往环境使得一些大学生容易产生一些失落感、自卑感、孤独感和空虚感;对高年级大学生来讲,即将走向社会并面临着更多复杂的压力,使得他们的自尊心、情感极易受到伤害。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应是加强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力教育。
传统儒家思想为当代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心理承受力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肥沃的土壤。《为政》中就提到“君子不器”的观点,是说君子不象器皿一样,只有固定的用途。言外之意就是要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承受能力,不论在什么时候,处在什么环境,遇到什么情况,都能正常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潜能和智慧,应付和处理好各种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发生的事情,保证不使身心受到危害。《卫灵公》里说的“小不忍则乱大谋”是说对一些不顺利、小挫折要善于忍让、忍耐,以顾全大局,切不可因一时冲动而做一些自残、害人的蠢事。
在对生活环境的适应力方面,认为生活在世界上首先要能适应生活环境的变化。如孔子对颜回用一个竹箪盛饭,一个瓢饮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不改其乐”表示十分钦佩,称赞说:“贤哉,回也”。并有“君子固穷”“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慨叹。在对社会关系方面,孔子认为对挫折的承受力是一种美德,如他对颜渊说:“用则行,舍则藏,惟我与尔是夫!” ,言外之意就是,遇到冷遇、遭到挫折要能坦然接受而不要愤愤不平、耿耿于怀。特别可贵的是他对待怨恨主张“以直报怨”,坚持用公平正直来报答。在对于自身的接受力方面,孔子不仅主张看到并容忍认可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而且更进一步提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可见,孔子对待自身的态度不仅仅是被动接受,更包含着积极进取精神。
大学生的成才要有良好的智力基础和非智力因素作保证。要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思想境界和心态去看待困难和挫折,以较强的忍耐力,不怕困难,直视困难,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学会和他人合作来共同战胜困难。
总之,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 同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高宗旨是大学生自己学会不断调适、维护自己的心理,从而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去面对各种挑战,去发展、完善和提高自己的实力。大学生要不断学习、吸纳我国传统儒家文化精华, 使自己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幸福快乐的社会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心理自我范文3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自我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9-0158-03
心力衰竭为老年人常见疾病的一种,是心室充盈和射血能力受到损害而导致的一组综合征[1]。慢性心力衰竭也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最常见的反复住院治疗和死亡的原因之一。文献[2]研究表明:缺乏有效的自我管理是CHF患者再住院率升高的主要原因。令人遗憾的是,很多患者缺乏这种技能[3-4]。因此提高此类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迫在眉睫。现将CHF患者自我管理进行综述,报道如下。
1 CHF患者自我管理概念
所谓自我管理,是指通过患者的行为来保持和增进自身健康、监控和管理自身疾病的症状和征兆,减少疾病对自身社会功能、情感和人际关系的影响,并持之以恒地治疗自身疾病的一种健康行为[5]。CHF患者需要自行遵循复杂的治疗方案,遵守锻炼建议,并根据医生建议修改使用药物,改变生活习惯。这种自我管理十分复杂,比如标准的心衰治疗经常使用最少三种不同的、需要每天多次服用的药物;另外CHF患者需要被限制盐的摄入,每日监测体重等,以尽早观察到恶化的警告标志,从而根据这些变化,调整药物使用。国外专门的数据调查表明如果改进CHF患者的自我管理技能,有可能减少一年内40%的再入院率[6]。由此可见,良好的自我管理是提高CHF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所以教育并提高CHF患者的自我管理技能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
2 CHF患者自我管理内容
2.1 自我监测病情变化
目前CHF患者的自我管理主要基于其临床症状和体征[7]。坚持自我监测病情变化,及时正确地识别心衰的危险因素,并作出相应处理,可有效避免病情恶化,从而减少住院频数。
2.1.1 每日称体重、记尿量 患者知晓称体重、记尿量对控制疾病的好处及重要性,自己应保持的目标体重及正常的尿量范围。保证称重是在每天早晨的同一时段,进食之前排尿后,穿衣前或着相同衣物。还必须准备一份自制的表格,详细记录每天的称重及尿量情况,并且每天和前一天,前一周的体重、尿量情况进行比较。CHF患者在3 d内体重增加2 kg以上,说明已有水钠潴留[8],需及时就诊。体重持续快速地增长是心衰恶化的重要警告标志,需要及时通知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2.1.2 每日检查水肿情况 建议患者每天检查踝部及腿是否肿胀或身体其他部位是否存在水肿增长,并知晓正确检查水肿的方法,能够描述水肿的范围。水肿是体液潴留的重要临床症状,CHF患者水肿持续不消退或进行性加重是心衰恶化的重要警告标志,需要及时通知医生,调整利尿剂的用量及服用频次。
2.1.3 监测血压、心率,自测脉搏 患者知晓正常值范围,每天定时自测心率、心律及脉搏,监测血压做到定时间、定部位、定、定血压计。血压和心率能反映心脏的功能状态,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药物的治疗效果及副作用。血压和心率不稳定是心衰恶化的重要表现。CHF患者每天定时正确测量血压、心率,并认真记录,能及时发现病情进一步恶化的重要线索。
2.1.4 监测运动耐量 CHF患者应遵守专业医生给的锻炼建议,并记录运动与气短症状的关联,如活动后无气短、气短在稍活动后、气短在剧烈活动后、气短在静息时等。
2.1.5 监测夜间呼吸情况 记录夜间睡眠时的、呼吸等,如能平卧,需要两个枕头或更多,端坐呼吸无法入眠,夜间被气短憋醒等。
2.1.6 注意有无头晕、发绀等情况 记录从不头晕、站立后头晕、几乎昏厥、昏厥发生情况,记录有无面部、口唇、指端发绀等情况,如果有以上症状的加重,提示心衰恶化,需要及时联系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2.2 合理安排生活起居
2.2.1 坚持饮食限钠,限制水的摄入 体内水钠潴留是心衰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治疗常规中建议饮食限钠,美国2010年心衰HFSA(Heart Failure Society of America,美国心脏衰竭协会)指南也包括了该项建议[9]。减少水钠的摄入,有利于减轻水肿症状,从而减轻心脏负担。建议轻度CHF患者每天摄入食盐2~3 g,中到重度CHF患者每天摄入食盐
2.2.2 运动管理 休息可以降低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从而减轻心脏负担,但是适度的运动锻炼对患者是有利的。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措施不仅在于缓解症状,而且要提高运动耐量,运动量以不出现气喘、胸闷,运动后心率不超过静息时的30%为佳[10]。根据患者的心功能为患者制定活动计划,心功能Ⅱ级患者,可在室内轻微活动,保证睡眠时间;心功能Ⅲ级患者,以休息、限制活动量为宜[11]。可在床边活动,亦可缓慢步行3~5圈/次;心功能Ⅳ级患者,应卧床休息,可坐位或半坐位,床上活动下肢或做下肢肌肉收缩锻炼,按摩下肢肌肉,减少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指导教会家属。
2.2.3 避免诱发因素 患者应预防上呼吸道感染,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劳累,少量多餐,低盐饮食,并控制水分摄入,只有积极避免各种诱发因素,才能将病情控制在稳定阶段。
2.2.4 戒烟限酒 CHF患者必须完全戒烟。一项对7599例的心衰患者研究提示,当前的抽烟患者对从来没有抽烟的心衰患者明显增加死亡率[12]。同样2010年HFSA指南提出除了所有的心衰患者应当戒烟之外心衰患者还需要戒酒,其标准为男性:每日饮酒≤2个标准酒精单位(美国标准是每500 ml啤酒中指数为1.4),女性:每日饮酒≤1标准酒精浓度[13]。如果是酒精性心肌病者,应戒酒。
2.3 提高治疗依从性
2.3.1 服药管理 CHF患者需要长期规律服药才能减轻症状,减少住院频次。每位患者所服用的药物各有不同,并非每一类的抗心衰药物都适用,具体应由心脏专科医生根据患者病情来制订恰当的治疗方案,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患者必须坚持每日定时服药,理解医师变动处方的含义并贯彻执行,且能分辨常用药物的副作用等。CHF患者在服药期间应谨记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服药管理:(1)清楚自己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2)使用列表,药盒等辅助提醒方式来帮助每日准时服药;(3)如果偶尔忘记服药,不要一次吃两顿试图补上;(4)未经医生许可,不要擅自停药、换药或增减药物剂量;(5)去门诊看病时带上自己所用药物的清单;(6)出门和旅游时随身带药。
2.3.2 定期门诊随访 心衰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安全的疾病,需要长期的、合理的治疗,这其中患者本人的自我管理非常重要,也就是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坚持合理的药物治疗,管理好日常的生活起居,保持病情平稳,最终得以改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因此CHF患者即使病情稳定也必须坚持门诊随访,一般2周一次,如有心衰恶化倾向,立即就诊。
3 CHF患者自我管理的护理干预方法
仇静波等[14]的研究表明:自我管理干预能降低再入院率、因心力衰竭再入院率。目前患者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效果不明显,出院后患者对自我管理不重视,导致心衰症状加重。患者往往忽视规范服药及定期复查的重要性,直到病情恶化必须住院治疗,使CHF患者的再住院率明显升高。因此通过综合干预的模式提高CHF患者的自我管理技能已迫在眉睫。
3.1 早期干预,强化教育
早期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患者对心衰防治知识的认识水平和对治疗的依从性[15]。患者入院后,护士应及时评估其文化程度和理解能力,并有针对性地及早进行心衰自我管理的强化教育。采取集中授课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并发放适合患者的宣传资料,确保做到有效的沟通。
3.2 建立患者档案
为每位出院患者建立一本登记手册,记录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地址、职业、文化程度、联系电话、病情现状、生理和心理状况、服用药物等,并由专人专门负责。详细规范地记录患者档案资料是护理干预的基础和前提。
3.3 自我管理量表的应用
自我管理量表的应用是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合适的自我管理量表能客观地反映出CHF患者的自我管理程度。
3.4 电话随访
张瑞芬[16]的研究表明:为患者提供全面、个体化的指导,同时配合定期的家访或电话随访,可全面提高患者的自我照顾能力。当病情出现恶化征兆时,患者能及时识别并尽早就医,能最大程度的避免再次住院,从而减少了再入院率以及因心力衰竭再入院率。刘庚等[17]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3.5 居家督导
居家督导可促进CHF患者及其家人共同参与管理慢性疾病,将持续的行为改变转化成患者主动并自愿接受的行为方式[18]。家庭成员参与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自我管理技能,提高其依从性,减轻焦虑及绝望感。居家督导能够提高社区CHF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及依从性,促进疾病的康复和有效改善预后,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应用[19]。
3.6 医院社区联动自我管理教育模式
陈志红等[20]采取医院社区联动自我管理教育模式,针对患者定期进行系统规范的自我管理教育培训,并对社区医师进行培训,通过医院社区联动干预,随访等全过程,有效地提高了患者慢性心衰知识水平和自我管理技能水平,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并有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优于常规的健康教育管理方法。
3.7 群组看病管理模式
王晓莉[21]的研究表明,群组看病管理模式在社区CHF患者的治疗中具有积极作用。由社区和医院联合成立康复站,对社区CHF患者进行综合干预管理。干预过程中组建病友QQ群,提供交流平台,实施同伴教育和结对康复治疗。结果表明综合干预管理模式能提高CHF患者的自我管理技能水平。
4 问题与展望
CHF患者的自我管理,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再入院率,减轻国家和个人医疗负担,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自我管理能力低下却是CHF患者再入院的主要原因。要让CHF患者主动进行自我管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这需要CHF患者、家属和心血管专科医生、护士及社区医生的紧密配合。但是我国社区医疗起步较晚,和美国等西方国家相比,社区医疗上可执行的医疗活动较为有限。因此,如何系统、具体地制定和实施规范化自我管理项目将是我们思考和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高润霖,胡大一.心血管病诊治新进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178.
[2]吴丽华,汪小华,卢珏,等.自我管理项目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3):255-257.
[3] Vander Wal M H,Jaarsma T,Moser D K,et pliance in heart failure patients:the importance of knowledge and beliefs[J].Eur Heart J,2006,27(7):434.
[4] Moser D K,Doering L V,Chung M L.Vulnerabilities of patients recovering from an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J].Am Heart J,2005,150(45):984.
[5] Townsend A,Wyke S,Hunt K.Self-management and managing self:practical and moral dilemmas in accounts of living with chronic illness[J].Chronic Illn,2006,2(3):185-194.
[6] Jovicic A,Holroyd-Leduc J M,Straus S E.Effects of self-management intervention on health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BMC Cardiovasc Disord,2006,17(6):43.
[7] Eurlings L W,Van P E,Kor W E,et al.Mange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ure guided by individual N-terw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itide targets[J].J Am Coll Cardiol,2010,56(37):2090-2100.
[8]闵存丽.护理干预对慢性心衰患者康复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0,23(5):183.
[9] Heart Failure Society of America.Nonpharmacologic management and health care maintenanc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J].J Card Fail,2010,16(11):61.
[10]蒙涛,曹加淮,李江津,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训练的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1):43-44.
[11]张青.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0,23(2):447-448.
[12] Pocock S J,Wang D,Pfeffer M A,et al.Predictors of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J].Eur Heart J,2006,27(11):65.
[13]谢明荣.综合性的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依从性和心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76-77.
[14]仇静波,汪小华,李伟,等.自我管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0):916-919.
[15]韩彦菊.早期护理干预对慢性心衰患者自我护理的影响[J].首都医药,2010,2(4):38-39.
[16]张瑞芬.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2010,3(16):11-12.
[17]刘庚,李庆印,刘华平.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标准电话访问管理的效果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3):201-204.
[18]苗秀欣,王月惠,杨富国,等.居家督导对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9):45-47.
[19]罗清芬.居家督导在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6):380-381.
[20]陈志红,喻正科,谭嫒平,等.医院社区联动自我管理教育模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8):43-45.
心理自我范文4
以这两个“品学兼优”的室友,成为一桩凶杀案正负两头的舆论为导线,加上此后极短时间内,接连发生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室友刺死案、安徽审计学院寝室血案“校园撕裂”伤口被各路媒体反复提及、分析、追问,互谢当年“不杀之恩”成了大学同学间最流行的问候语经过震惊、关注甚至戏谑化悲剧之后,夜深人静之时,每个人都禁不住向内心发问:究竟怎么了?
李子勋用略带幽默的从容,轻松应对严肃的发问。在他看来,一连串的校园案件,其实只是每年相对固定的社会犯罪率的组成部分,不必夸大,更不必妖魔化。不能说面对普遍焦躁的社会环境,大学生有点情绪、有点压力、有点紧张,就说他们病了。“假如一个问题90%的人都有,那么没有的人才是异常。”
从不轻易否定什么,无论是现实事件还是心理事件,总会有另一个角度和解释,这是当前颇受媒体青睐的中国心理协会心理督导师、心理医生、心理科普作家李子勋的一贯风格。他倡导“心理自愈”,告诉来访者和读者:“心理疾病恰好是一个人心理成长的动力,是促使一个人尽快达成内心饱满的保证”;“抑郁给了我们一个休息的理由,你可以理所当然地享受疾病给你带来的利益”;“要摆脱某种状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试着不去摆脱它,与它和平共处,甚至喜欢它”
这或许也正是李子勋受欢迎的原因。在人人迷惑现实何以如此、陷入“自我探索”的当下,李子勋以自己长于大自然、毕业于精神病学与心理学、饱受心理学严格训练、探索于多重文化系统后的专业背景与人生体悟,用他中意的“创意、流动、深沉、温暖、幽默”,给一个问题做“多重解释”,教大家放下拳头,正视、接纳内心深处那个纵使伤痕累累的自我。
“‘自由自在地做自己’的唯一办法就是无条件地接纳和喜欢自己。”李子勋说,“喜欢毛毛虫的你和喜欢蝴蝶的你,在生命中是同等重要的。”
“假如一个问题90%的人都有,那么没有的人才是异常”
记者:我们以最近饱受关注的复旦大学投毒案的主角林某来说,如果此事不发生,他在众人眼里是近乎完美的高材生。但此案一出,众人瞠目结舌。新闻报道中的他,学业智力虽然突出,但生活中却有很多情绪方面的压抑和困扰没有排泄出口。再结合最近频频爆出的就发生在普通同学间的高校伤人案,真的让人忍不住要记者:是不是我们的年轻人真的出了问题?
李子勋:任何时代任何民族里面都有一些特别的人,这样的人在所有的文化和社会里都有。比如攻击型的人,有暴力倾向;还有强迫性人格、偏执障碍这些人是社会犯罪尤其是流行犯罪的基础,他们在和平时候是社会的麻烦,但在战争时候可能就是英雄。
如果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人都是不同的,上帝创造人会创造各种复杂的类型。某一种类型的存在我们可能会认为他有心理问题,但从人类学来讲,他其实是为“人”准备的。实际现在我们很难区别什么样的人叫“正常”,只能说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哪一类人更适应。
记者:是不是可以把那些不适应社会的人变得适应呢?
李子勋:从心理学上说肯定可以,可以把一个躁郁症患者变成一个情绪稳定的人。但其实在人类学和遗传学的角度这是不可能的,这是人的差异性决定的。任何社会都有各种各样的恶性犯罪,这不是靠社会教育或心理学的研究就可以解决的。或许在个案上可以解决,但是在整个发案的几率上是不会减少的。比如某个自杀的个案,我们可以制止,让他活得很长。但是从自杀率来看,中国和西方都有一个相对恒定的数据。也就是说,这是很难解决的。
记者:我这里有一组数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委会曾做过一个调查,调查表明,近40%的大学新生和50%以上的毕业生存有不同的心理问题,其中“人际交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困境”是最为突出的四大“心病”
李子勋:这是一个很荒诞、很悖论的事情。医学是一个研究生命的复杂系统,精神病学、心理学都是医学范畴的东西。医学有一个严格的标准就是关于统计学概念,一个人群的正态分布,我们通常是把95%的人视为“正常”;95%~99%这一小段人称为“边缘”状态——不算“异常”,还算“正常”,只不过比正常差一点;只有1%的那些人我们可能在医学上视为“异常”。
如果一个人群里面40%都有某种情绪,这说明什么?在大学的新生里面出现这样的情绪分布,这是这个人群的一个情绪特征,而不能说是他们的一个情绪障碍。因为统计学肯定会把它划在“正常”的范畴,不可能是“异常”。假如一个问题90%的人都有,那么没有的人才是异常。
记者:曾有某城市的心理学会负责人表示,“国家要求每个大学都有心理咨询室,但很大一部分心理咨询室只是摆设”。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李子勋:当然大学、中学、小学需要心理学人员,心理学人员的工作是要帮助那些适应不良的人。任何国家的教育都只能适合大部分人,但总有一小部分人因为他生理学的特征、他的家族遗传、他的个性分布,就是适应不了人际与环境。需要有些人作为他的支持系统,心理学老师是要跟这些人做朋友的,支持他们,并且在为大多数人提供的学习环境里面,为这些少数人争取更大的权益和利益。
记者:前几年美国出了本书叫《天才与》,谈的就是特种孩子。这种孩子如果成长发展在一个合适的环境中,无一例外会是天才
李子勋:但现实是社会不太可能识别他们,或者识别了他们也不太可能专门提供一种适合他们的成长方法。所以,在西方,为什么所有的学生老师都比较愿意帮助他们?是有一种内疚感——他们不是获益者,他们没有得到他们应得的东西。但因为我们的国家是考分制,所以这些特殊孩子很难在学校找到心理上的位置,老师不待见他们,同学也会排斥他们,会把他们看成麻烦。学校安排心理学人员,就是要预防这些人处在生命的痛苦和困难中,帮助他们保持风格和自我,同时又能得到合适的社交关系——你当然可以成为你自己,我来陪你度过困难时期,要坚定地按照你喜欢的方式去发展和成长。应该是以关怀他们为中心,而不是治疗他们。
“我们的情绪问题、心理问题,
是一种正当而应当的(时代)反应”
记者:当前的中国社会,处在诸如就业率低、城市房价居高不下、情感越来越趋向功利化等普遍困境下的青年人,如何才能做到与心理困境和平共处而不被它吞噬?
李子勋:100多年前,有一位宗教哲学家叫马丁·布伯,他写过一本书叫《我与你》,提出一个相遇哲学,就是人和什么样的人同在,和什么样的现实同在——人的情绪、思维、情感,都是由同在来决定的。实际上我们的情绪问题、心理问题,与时代是一种同在关系,是一种正当而应当的反应。因为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社会就处在这种浮躁的、焦躁的、带有过度理想化激情的、有一点急于求成的转型时期,这几十年来我们的主流意识里面出现那么多的焦虑和压力,这是整个社会的焦虑和压力,不是我们一个人的。只是因为我们人又同在这个社会,所以必然是有焦虑和压力的。
我觉得我们现在是比较泛化心理学的。实际上在西方,在欧洲没有那么多人关心心理学。但是在中国真的有点奇怪,人人都在关心心理学。
记者:这种全民关注,是不是恰恰折射出,其实相当大一部分人,都在饱受心理问题的困扰呢?
李子勋:人类的认知其实蛮奇怪的,我们看任何东西都是先有一个结论或者定论,再去升级到信息。我们其实不是客观的。人有一个认知的选择——我们是在选择一种现实,而不是在真实地反映着现实,往往是我们内心有了一个概念以后,才会去看到或者找到跟我们的概念相同的信息,而使我们的内在相信我们内在的决定。这是一个自我求证和自我叙事的过程。
这是不是就像现在的媒体经常关注心理疾病,报道社会和人群的负面情绪?人们这样的信息接受多了,经常不自觉地就把许多症状往自己身上套,认为自己也有“病”。
其实这种心理困扰不一定真是社会生活带来的,而可能是社会的过度信息刺激造成的。就像“如果你不为孩子留一套房子就不是好父亲”,“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当这种信息被提及过多、重复过多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感觉到这个信息是存在的,每个父亲或者母亲心里都有很大的压力,会泛化或者扩大我们不好的心理感受。
无条件地接受自己,才会饱满而坚定
记者:你一直在倡导“心理自愈”,对于没有心理学知识背景的普通人来说,心理自愈难不难做到?
李子勋:我去新疆,遇到哈萨克族,他们的孩子都不会去上大学。当你问他为什么不去读书,他说不适应那种生活。他更愿意有一个牧场,像他爸爸那样,从小就学习放牧、做手工艺、生产,这是他们祖祖辈辈的生活。所以我们要检视自己的文化,中国现在有很多应该警觉的东西:我们过度追逐通过自我奋斗去成功,其实想一想,成功学的背后是由很多的不成功支持的,不成功是99%,而我们现在的社会让那些不成功的人无法自在地生存。这样有很大的社会动荡的危险。其实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主体不是靠竞争、靠个人的过度发展去实现的。竞争对经济发展是有好处,但在过度竞争这条道路上,人性、善意、中国文化中所宣扬的善的东西就会荡然无存。
记者:那这个问题就几乎无解了?
李子勋:实际上你在北京呆着,压力就是大。这是因为我刚才谈到的“同在”的原因。如果在北京没有压力,才是问题。压力是不可避免的。既然是不可避免的,那就接受它。
另外,也有家族的差异性,导致他的情绪必然和普通人会有不同。在过去没有泛化心理学的时候,也没有人认为这是问题,顶多觉得这家人就是这种脾气。但现在因为我们有了一个统一的观察系统或者叫判断标准,比如健康人应该怎么样,结果就会把很多不一样家族发展起来的人归到了“异常”的范畴。
除了环境、家族造成人的特征不一样,还有经历。比如经历过唐山地震、经历过“5·12”地震的人,他对危险的敏感性就是要高得多。那些没有地震经历的人不理解,觉得他们一定是创伤后适应障碍,要给他们做治疗。但是想一想,我们所谓的人类的内在实际上是由经验构成的,我们经历过什么,必然会给我们留下一些永远的东西,不可能消除。这个反应是对现实的一个互动结果。就像亲人死了,他反而笑,那就不对了,但他哭,你就说他有哀伤,就要去治疗他。也是不对的。
记者:所以又一次经历雅安地震这样的重大自然灾害之后,我们的“心理干预”与“心理重建”其实是需要慎之又慎的?
李子勋:地震带来大量的丧失,每个人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去重新获得安全感。你要说他在这个过程中的安全感丧失,他的恐惧,他的失眠,非要马上给他拿掉,这不可能。因为人必然要有一个适应、缓冲的过程。所以我不主张跑去做大面积的创伤后干预,完全把人看成是没有适应力没有变化的。地震过后的前两个月不适合做心理干预,更重要的是安全——让他有饭吃、有住处、有安全感,帮他尽快地找到失散的亲人,如果有伤,让他尽快得到合适的治疗,承诺给他一些补贴和保障这些都比一个心理学家跑到那里去工作及时得多。
记者:你提过“心理疾病恰好是一个人心理成长的动力,是促使一个人尽快达成内心饱满的保证”。如何才能做到心理疾病成为成长的动力,而不是生活情感的困扰?
李子勋:我觉得要达成我们的饱满和幸福有两个原则:第一就是你必须接纳你全部的过去,不管它是好还是坏,是丧失还是获得。现在很多的心理学“治疗”,都是要忘却啊,弥合啊,要把过去否定掉、抛弃掉,但是否定过去,怎么会有今天,怎么会有未来呢?
心理自我范文5
关键词:护士心理健康自我调适
一、心理压力的来源
由于护士职业的特殊性,其心理压力的来源面较广。
1.1社会压力人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护理工作只不过是一些打针、发药之类的简单机械劳动,而把疾病的康复归功于医生,对护士和医生的态度判若两人,这种现象在病房内常能看到。此时,护士对患者的精心护理、严密观察、亲切问候等都化为乌有,使护士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造成心理失衡。
1.2工作压力由于护理工作的连续性,使护士24小时轮流值班,遇到急诊、抢救病人更不能按时下班,甚至会连续工作几十个小时。医、护、患比例不合理。护士缺编,工作时间以及超负荷的工作量,既导致人体生物钟的紊乱,又加重了护士的身心负担。另外,护理工作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一种工作,其辛苦不言而喻。在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下,面对一些简单劳动换取高额经济收入以及社会现实中种种畸形现象,护士容易对原有的价值观产生怀疑而致不公平感,心态易失去平衡。
1.3竞争压力由于护理知识不断更新,技能要求日益提高,对护士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断的理论学习、业务考试、技能操作比赛等各种业务活动,迫使护士经常处于紧张的竞争状态。加之护理专业学历起步普遍偏低,职称晋升难度较大,护士在工作之余又须加班加点自学、上夜大,使护士有一种力不从心的焦虑感。
1.4家庭压力护士在家庭扮演着多重角色。本来应该关心老人、体贴丈夫、教育孩子,但漆黑的“夜班”还需要丈夫接来送去,偶尔的家庭矛盾是避免不了的。繁忙的工作使护士筋疲力尽,与他人交流时间减少,亲情减淡,人际关系淡漠,使护士感到无所适从,苦闷难言,引发忧愁、烦恼等负性情绪。
1.5护士角色迫使护士一再压抑消极情绪,往往造成“零存整取”的效果护士应以愉快的心情和热情的态度走进病房去“微笑服务”。但护士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消极的情绪一再压抑,日积月累形成了潜在的能量即“感情势能”,这种能量一旦超过了个体所能承受的限度,就会出现“零存整取”的后果,直接影响到护士的身心健康。
1.6自卑心理同行之间也会出现鄙视、冷淡等态度,加之医技人员认为护理工作没有主动性,只是被动地执行医嘱、完成治疗,没有高难度的技术,不受重视,使护士产生自卑感。
总之,护士的个体性格差异、婚姻状况、心理承受能力等因素,也是诱发产生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温床”。
二、护士心理压力的自我调适
过重的心理压力必将导致身心疾病的产生,损害自身健康。在生理方面,中年护士往往有一种疲劳感,自觉身体虚弱无力,即便多休息也不易缓解。此外,还容易出现头晕、痛经、月经不调等症状。有过重的心理压力的女性,可能有长期或频繁发作的烦闷、不快和失眠,或出现暴躁易怒、空虚、无故悲伤和失落感。因此为了保持心理健康,护士应学会心理自我调适。
2.1保持健康的情绪护士应该热爱护理工作、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未来,应有上进心,以激发健康情绪。护士应该正确认识自我、人生和社会,接受现实的自我,适应规律,心胸豁达,乐观。
2.2培养良好的个性、修养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接受自己与别人的差异;懂得每个人在学习、生活、工作、人际关系中都不可能事事如意,要经得起挫折和磨难;要树立自尊、自强、自爱意识,注意培养踏实、克制、有涵养、坚韧、热心、勇敢的个性,不要软弱、孤僻。
2.3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首先要理解、宽容、尊重他人,真诚相待,以积极的心理、和蔼的态度对待病人、同事,创造团结友爱、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有计划地安排业余时间,赡养老人、培养子女,主动承担家庭责任。适当的家务劳动也是一种放松心理压力的方式。与亲友和睦相处,争取他们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使自己的不良情绪及时向他们倾诉、合理宣泄,在他们的劝慰和开导下,不良情绪便会逐渐消失,以保持心理平衡和健康。
2.4目标定位要适宜,有利于解脱心理压力错误的完美主义的期望,只会使人不停地劳做,却很少有过对自己努力完成工作感到满意。护士不可能在多种角色中把每件事都干得完美,事情要分轻重缓急,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内心期望的活动中去。身处逆境时能进行自我安慰、自我解脱,不钻“牛角尖”,降低做事的标准,自我减压,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5增强适应能力护士要努力调节自我,学会对各种现象做出客观的分析,正确的判断。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不退缩、不沮丧,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努力学习本专业及边缘学科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工作能力,体现自我价值,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赢得社会认可及同行对护理工作的支持。
2.6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单调是产生许多疾病的原因。护士应改变从家庭到医院、又从医院回到家庭这种两点一线的单一生活方式,合理安排生活节奏,正确定位工作、生活、人际关系。学会在繁忙中求得休息,下夜班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丰富的营养,以满足身体能量的消耗。培养广泛的爱好和兴趣,业余时间可以养花、养鱼、种草、种树、听音乐、散步、参加文体娱乐活动,以调节情感、调和气血,利于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刘春荣,常惠丽.护士自我缓解心理压力的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16(2):323-324.
[2]徐春婷,吴保东,王艳荣.如何提高护士自我心理素质[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9):2665.
心理自我范文6
大学生网络行为网络心理自我防治
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普通民众的生活中,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以其丰富的信息、平等互动的快捷方式而倍受大学生的青睐,从而使大学生对它“一网情深”,并乐此不疲。网络这把“双刃剑”,在给大学生带来高效、方便的同时,由网络成瘾引发的心理障碍和社会适应障碍症等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激增。各种数据和报道都已表明,我国大学生已成为网络成瘾综合症的高发人群。因此,保持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增强对网络生态的判断力、控制力,是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
一、大学生上网的现状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2年1月的最新数据,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居世界第一。中国网民群体结构以青少年为主,从职业结构上,学生所占比重最大,占30.2%。从学历方面,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2011年已达到96.1%。大学生是青年中最为活跃的群体,也是最热衷于网络的群体。
二、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心理分析
从整体上了解大学生上网心理,是开展大学生网络成瘾防治的前提。根据大学生的不同心理需要,到目前为止,大学生上网行为有如下几种类型。
1、学习求知型
这是一种积极的上网心理类型。这些大学生把把网络作为了解国内外经济动态、各种最新学术观点,收集查找资料信息的最佳工具。这种类型的大学生从心理角度看大都比较成熟,能够辨别事情的轻重缓急,或者是已经度过了“网络烦躁期”,不再“惟网是从”、“惟网是瞻”。
2、网上娱乐型
在网上参加游戏、聊天、听音乐、看在线影视、读娱乐性文章是大学生上网的一个普遍现象。制作精良、画面优美的网络游戏,深深吸引着已经成年但尚未成熟的大学生。
3、情感慰藉型
许多大学生觉得大学生活极其枯燥乏味,为满足自身的心理和情感的需要而纷纷选择上网。通过在网络中结识朋友,获得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情感交流、尊重和满足感。
4、寻找成功型
大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由于在学习、人际交往、情感等方面的自我感觉不理想而产生一种不成功的感觉,这些学生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因此到网上去寻找成功感。有的学生玩起网络游戏来可以几天不睡,或与计算机对打,或通过互联网与网友联机进行游戏对抗,靠自己的能力去过关,逐步实现由“菜鸟”到“大虾”'的质变;有的学生也会利用自己的“独门功夫”在网上“称王称霸”,传播一些自己制作的小病毒、电子炸弹一类的东西,让别人认同自己。
5、心理解压型
部分大学生需要宣泄压力但又苦于缺乏正确的方法,从而导致一些学生把网络当作心理解压的重要途径。有的学生或到QQ聊天室向网友倾诉和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或到对抗游戏里冲杀一番,释放一下紧张的神经。不少学生一上网就忘记了自己的学业。调查显示,61.5%的人会选择在寂寞无聊时上网,18.4%的人认为在网上的最主要收获是“使自己的压抑、苦闷得到缓解”。
三、基本的心理干预
如果出现上网过多,有网瘾倾向的情况,大学生可以通过以下心理方法进行自我防治。
1、代币法
代币法是一种利用强化原理促进更多的适应出现,减少或消除不适应行为出现的方法。代币是指可以在某一范围内兑换物品的证券,其形式有小卡片、铁牌等。当事人可以用这些证券换取自己所需要或非常喜爱的物品。假如一位网络成瘾者每天都上网三个多小时,那么第一周每天减少上网时间半小时,做到了即得到一张小奖励卡片,每周5天以上得一张大奖励卡片,每张大奖励卡片可以换取当事人自己所喜爱的物品。以此类推,以后逐渐减少上网的时间,直至不再上网为止。
2、厌恶干预法
厌恶干预指将某种不愉快的刺激与对当事人有吸引力但是不受社会欢迎的行为活动联系起来,使得行为者最终因感到生理或心理上的厌恶而放弃这种行为。橡皮圈疗法也是最简便易行常用的方法之一。做法是大学生在自己的左手腕上带上橡皮圈,当有上网的想法或冲动时,立即用右手弹拉橡皮圈,回弹力便会产生疼痛感,边拉边记数,目的是通过这种厌恶刺激转移并压制上网的念头。
3、自我暗示法
通过语言暗示不断强化,形成良性刺激,加强自己的意志力,使上网的欲望得到抑制。语言暗示既可通过自言自语,也可将提示语写在日记本上,或贴在墙壁上、床头上,以便经常看到、想到,鞭策自己专心去做。例如,将上网的好处和坏处分别列在一张对称的卡片上,按程度轻重排好顺序,每天做思想斗争10~20次,每次3~5分钟也可以将好处和坏处分别贴在显眼的地方,如电脑上、卧室里、门上,每天多时段内默念或大声对自己念上网的坏处;或随身携带这张卡片,时时处处提醒自己。
4、代替疗法
即利用活动转移,错开原来的上网时间,打乱原有的心理秩序。大学生需要充实的精神生活和娱乐,所以不上网则必须找别的爱好替代。例如欣赏一曲优美抒情的音乐;去运动场跑步、打球;阅读一些轻松愉快、感兴趣的书刊;或与朋友逛街、散步、看电影、郊游等。通过用业余爱好填充上网时间,减少上网机会,改善心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