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一生物试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一生物试题范文1
关键词 一体化;污水;OCO技术;氧
中图分类号X79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22-0011-02
在经济和工业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在逐渐提高,相应的生活污水排放量也越来越多,导致了水体的污染和水资源的大面积浪费以及利用率的降低,在环境遭到破坏的同时,对人们的健康也存在很大的威胁。为了能够充分利用水资源和保护环境,对污水进行处理是很重要的。
近几十年来,我国的污水处理技术有了迅速的发展。为了能够提高污水处理的科技含量,适应迅速发展的经济所面临的治理污水的严重局面,研究出了一种高处理效果、高自动化程度、方便管理和经济适宜的污水处理技术。
按照污水在反应器中的反应时间和对空间的分布以及反应类型,可以把一体化工艺分成以下两类:其中一类是按时间顺序调配反应、沉淀工序,对污水进行序批式处理。其中典型的工艺类型有SBR、循环式活性污泥法CAST和Unitank、三沟式氧化沟等。第二类是指运用反应器内的空间分区优化完成反应、沉淀等过程,典型的工艺有MSBR、一体化氧化沟、一体化OCO技术、厌氧一缺氧一好氧一体化等。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从实质上讲一体化污水处理新型工艺是基于厌氧、缺氧和好氧于一池,运用生化反应来除去有机物和脱氮除磷,因为它有独特的池型结构和设备配置,所以生化池内的缺氧区和好氧区不仅仅能够相对分开,而且还可以巧妙将混合液内回流矛盾解决掉,这样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工艺就可以应用了。
1.1 实验设备
试验设备是一个有机玻璃做的圆柱体,内圈R=150mm,中间圈R=250mm,外圈R=350mm,H=600mm,有效容积为30L,进水量25m,用调节阀进行控制。在反应池的底部有个曝气管,进行布气,用空压机来曝气,用空气流量计控制曝气量。
1.2 试验水质及分析项目
1)试验水质:试验用水为某小区的生活污水。
2)实验项目分析:化学需氧量(COD)用重铬酸钾法,氨氮(NH3一N)采用纳氏试剂分光光度的方法,总磷(TP)运用钼锑抗分光光度法。对水质的分析采用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编制的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4版)。
3)污泥培养驯化:在实验中的原污泥是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将其放进反应器内,大概体积占据有效容积的1/3。因为该污泥具有城市污水厂水量大、污染物的浓度高、水质变化很大的特点,所以在试验中都是按照正常的运行参数来进行的,培养过程的时候将曝气溶解氧DO的值控制在4mg/L左右。根据污泥的颜色分析,采用的活性污泥开始的时候为浅黄色,随着时间的不断增加逐渐变暗,并且细碎分散的污泥慢慢变大。最开始的时候出水有大量细碎悬浮物到后来出水变得清澈,悬浮物较少。SV值从最开始的17/100慢慢增加到25/100。经过1周后污泥变成了棕黄色的粗大胶团,因此断定活性污泥培养成功。
2 运行条件
2.1 厌氧区域
在该区域,因为在厌氧条件下运行,所以可以在分解厌氧水解(酸化)作用下,将复杂有机物的分子降解成简单的分子组分。
2.2 缺氧区域
在该区,因为是在缺氧的条件下运行,所以废水中的硝酸盐进行反硝化作用,转化成为气态氮益处。在里面溶解氧浓度极低,反硝化细菌利用硝酸盐中的氧作为电子受体,用有机碳化合物当做碳源的同时运用电子供体来提供能量确保氧化稳定。
2.3 好氧区(曝气区)
该区内主要的反应如下:有机物的生物降解,氨氮的硝化。运用搅拌器的搅拌来达到缺氧区与好氧区互相沟通的作用,这样在缺氧区与好氧区之间就可以产生内循环,很有效的使硝化与反硝反应完美的进行,来达到生物脱氮的目的。通过工艺系统可以使90%以上的有机物的去除,90%以上的氮去除。
2.4 混合区
因为通过对曝气及搅拌的控制,所以使厌氧―缺氧―好氧状态能够很好的进行循环、切换。同时,能够使缺氧区和好氧区中的混合液很好的混合。
3 COD、氮、磷的去除
3.1 COD的去除
COD去除经过下面一些列的过程。第一,污水进入反应器经过混合稀释作用后可以去除COD约40~50%;第二,厌氧过程反硝化和释放磷可以消耗水中的COD大概为20%~30%;第三,好氧曝气可以去除COD20%~30%;第四,通过厌氧和好氧之间的相互交替作用可以使总的COD去除率达到95%以上,同时出水值在30mg/L以下。
3.2 氮的去除
第一,硝酸盐浓度在经过反应器后通过注入的液体将其浓度稀释,同时加入水中(碳源),这样能够使混合液中的硝酸盐进行反硝化作用。该过程可以使总氮的去除约为30%~50%。第二,在经过硝化反应过程后可以成为硝态氮,然后经过4小时的好氧作用,这样可以保持出水浓度在1.16~5.65mg/L之间,符合国家城镇污水一级A排放标准。第三,最后厌氧―好氧处理,这样就可以使出水总氮在15mg/L以下,总氮去除率到达60%~70%
3.3 总磷的去除
第一,厌氧放磷进水后,因为反应器可以用污泥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所以可以使环境保持在厌氧环境。在放进水大概30min后,DO降至0.1~0.2mg/L。磷的大量释放导致出水磷浓度越低,处理效果越好;第二,当进行到好氧吸磷除磷曝气的时候,此时水中DO会迅速升高,但是大概在60min的曝气后,DO可达5.0~6.0mg/L,这就导致了水中磷浓度相当快的下降,磷浓度在12min后基本能够达到国家的一级排放标准0.5mg/L以下;第三,将沉淀后的污泥排除达到除磷的效果。
4 实验分析
通过试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体化系统对COD、BOD、氮、磷、悬浮物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对泥水有良好的分离效果,使污泥层界面相当的清晰,出水非常的清澈,能够稳定的运行,经过处理后能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去除率可以达到90%以上。
参考文献
[1]丁国际,刘德永,郑广宏,等.流化床――固定床一体 化反应器处理模拟生活污水的性能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09, 3(9).
初一生物试题范文2
1.我国明代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编写的药物学巨著是:()
A、《齐民要术》B、《物种起源》C、《本草纲目》D、《扁鹊内经》
2.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是:()
A、细胞B、细胞群C、组织D、器官
3、细胞体积的增大是由于:()
A、细胞的分裂B、细胞的生长C、细胞的分化D、细胞的联合
4、植物体内的大量细胞是彼此互相联系的,这种联系是通过:()
A、细胞壁B、细胞膜C、细胞质D、胞间连丝
5、植物体的三种生殖器官是:,()
A、根、果实、种子B、叶、花、果实C、花、果实、种子D、根、叶、茎
6、植物体组织的形成是:()
A、细胞分裂的结果B、细胞生长的结果C、细胞分裂生长的结果D、细胞分化的结果
7、下列用于组织的是:()
A、洋葱的根B、洋葱的表皮C、洋葱的头D、洋葱表皮细胞
8、市场上出售的黄瓜属于:()
A、营养器官B、营养组织C、生殖器官D、保护组织
9、番茄的果实是由几种不同的什么构成的:()
A、细胞B、组织C、器官D、物质
10、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若光线较暗,则应使用:()
A、大光圈、平面镜B、大光圈、凹面镜C、小光圈、平面镜D、小光圈、凹面镜
11、若要使位于视野右上角的图象移至视野中央,移动玻片的方向是:()
A、右上角B、右下角C、左上角D、左下角
12、若不动显微镜的其它部分,只是转动转换器,将物镜由10x转换成45×,视野中的光线将会()
A、变亮B、变暗C、无变化D、变化无规律
13、绿色开花植物体的构成是由:()
A、细胞器官组织植物体 B、组织器官细胞植物体
C、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D、器官组织细胞植物体
14、如果在载玻片上写一个“上”字,用低倍镜观察,在视野内所见的图像是:()
A 、上 B 、下 C、 D 、
15、细胞分化是指:()
A、一个母细胞分裂为两子细胞的过程 B、细胞数目增多和细胞体积增大 C、新生的子细胞逐渐长大的过程
D、细胞从原来的形态、结构和功能转变为其它形态、结构和功能的过程
16、下列物质不属于生物的是:()
A、病毒B、河水C、蘑菇D、鱼
17、细胞分裂过程中,最先进行的是下列哪项:()
A、细胞核先由一个平分成两个B、细胞质平分成两份C、形成新的细胞壁D、形成新的细胞膜
18、绘生物图时,对图中较暗部分的绘制要求是:()
A、用直线条涂黑它B、点上细点表示C、用横线条涂黑它D、随意涂黑它
19、下列食物不属于植物营养器官的是:()
A、番薯B、番茄C、甘蔗D、莲藕
20、在观察临时装片时,如在视野中看到中央发亮,周边黑暗的圆圈,该圆圈可能是:()
A、污物B、气泡C、细胞D、墨水
二、简答题(每空2分,共40分)
21、小陈从市场买回了几个番茄,并认真地进行研究分析:
(1)他切开一个番茄,有许流出。这些汁水是( ) ,它来自细胞结构中的( ) 。
(2)取另一个番茄,用开水烫过后撕下一层薄薄的表皮,这层表皮属于( ) 组织,表皮以内的部分是 ( )。
22、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发现视野中有一污点,请分析:
初一生物试题范文3
关键词 大学生 集体无意识 原型 行为 现象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2.080
On Phenomenon of College Students' Collective Unconscious
WANG Yuan, LI Xuehan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 Engineering,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shu, Jiangsu 215500)
Abstract As the core of the research system Jungian collective unconscious, was introduced into many areas to be studied. There are as yet not everyone is conscious of the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is also found in this special group among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 affects their learning, and many other aspects of life and practice. University students' collective unconscious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behavior and performance and reflect ideas such as the phenomenon referred to as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the prototype comes from the social environment, family environment, school environment and interperson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collective unconscious; prototype; behavior; phenomenon
二十世纪初,弗洛伊德曾经的得意门生、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概念。如今,作为荣格整个理论研究体系核心的集体无意识被引入到哲学、法学、文艺、历史学等诸多学科中。本文将集体无意识引入到高校学生工作研究之中,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现实需要。
1 集体无意识理论综述
1.1 集体无意识的形成背景
人的心理活动目前可以分成意识和无意识两个层次,而无意识层次又可分为个体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两个层次。
可将无意识思想的萌芽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柏拉图的“灵感说”与“理念论”等。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强调精神和物质之间的区别,提倡彻底的二元论。18世纪初,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认为观念开始是人心中潜藏的不清晰的知觉,需要经过理性的加工琢磨后变成清晰的观念。19世纪早期,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意识阈”与“统觉团”等若干概念。
20世纪初,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研究中认为,无意识主要是个体受到压抑被遗忘的心理内容和集合场所,因此有后天和个体的特性。这就是个体无意识。弗洛伊德的学生荣格在个体无意识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内容的发展与丰富,提出了与个体无意识区分开的集体无意识。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即是个体的无意识之外的一种社会或集体的无意识,而这种意识可以用来解释个体以及集体的行为。
1.2 集体无意识的基本内涵
集体无意识源于精神分析学理论,荣格没有给我们一个具体的集体无意识的定义话语或概括语句。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属于无意识范畴,是个人的社会性的自在形式与自发表现,是人类个体中非理性共性的集中体现。简单来讲,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就是“集体”通过纪程和遗传所得到的一种“无意识”形式,“它是集体的、普遍的非个人的,它不是从个人那里发展而来,而是通过继承和遗传而来,是由原型这种先存的形式构成的,原型只有通过后天的途径才能为意识所知,它赋予了一定的精神内容以明确的形式”。①
集体无意识存在于人的精神层面,是一种人人共有而又不可意识的心理结构,它是非理性的潜意识的来源,能够制约人们的行动与活动。荣格说,“一个孩子虽然不是生下来就有意识,但他的心灵也并不是一块‘白板’。”②比如孩子对黑暗的恐惧、对恐惧的迷茫、对迷茫的无措可以说是从原始社会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反应模式,这影响着孩子的心灵与意识,制约着孩子的活动。
1.3 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形式
集体无意识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原型与本能。荣格认为,原型是存在于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无意识形式,它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先天性的心理机制。“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而本能是“执行某种高度复杂的行动时的合目的冲动”,③是原型的象征。荣格认为,原型存在于原始社会和神话之中,经过漫长的历史积累和沉淀,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几乎不会发生变化。
原型和个人意识与经验无关,荣格在这里将个体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区分开来,当然,这种认识不符合理性甚至违背理性,存在着一定的狭隘性,但究其根源与产生机制,集体无意识表现又有其必然性和规律性。集体无意识通过原型与本能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出现“本能”的集体无意识行为模式时,就一定有相应的“原型”存在。
2 高校大学生集体无意识现象
2.1 荣格集体无意识的批判与进化
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是完全通过社会遗传而沉淀下来的,是一种非理性的集体性活动,其原型存在于原始社会与神话传说,这表明荣格集体无意识是一种先验概念,与理性相悖,带有浓厚的原始意味与神秘性,并没有回归于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之中,也没有融合到现实生活实践与经验之中,具有一定的狭隘性。但考察社会因素却是荣格集体无意识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荣格也注意到了集体无意识与外在经验的关系,他曾指出,当种族分化以后,不同种族的集体无意识也显现出基本的差异来。
法兰克福学派著名代表人物、美籍哲学家弗洛姆在1965年出版的《在幻想连锁的彼岸》中提出了社会无意识范畴。他认为社会无意识是“那些被压抑的领域,这些领域对于一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员来说都是相同的。……这些共同的被压抑的因素正是该社会所不允许它的成员们意识到的内容。”④对孤立和排斥的恐惧,是弗洛姆社会无意识的心理机制。荣格同样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社会集体的。社会无意识继承了马克思思想中的社会行为无意识因素,使个体与社会、主观动机和客观动力相结合,是对集体无意识理论的深入进化与重要补充。
2.2 荣格集体无意识的基本特征
集体无意识的产生以一定的社会存在为基础,以原始人类社会形成的社会意识为来源。因此,集体无意识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⑤
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形式和发生机制表明其具有潜在性与非理性特征。
集体无意识以集体观念为基础,能够不自觉地制约和导向着人类集体的活动,能够使一定的社会集体在未曾主动发觉的非理性意识支配下进行活动。因此,集体无意识具有群体性特征(或称集体性特征)。
2.3 集体无意识的发生机制
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人人都有,但它并不是个人的,而是社会集体的,是完全通过遗传而沉淀下来并存在的,是一种非理性的集体性活动。相应的社会结构是集体无意识的支柱。
人们在集体无意识下表现为“在没有自觉动机的情况下,作为一种冲动而去执行某些必要行动的本能”,⑥可以将集体无意识的发生机制概括为四点,一是原型、二是感悟情境、三是无意识、四是本能,即当与特定原型相对应的情境出现时,人们通过原型的刺激作用,产生出一种与原型相联系的感悟模式,并作出本能的反应与行动,从而表现出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与过程。
2.4 高校大学生集体无意识现象
可以肯定的是,高校大学生群体一定具有社会无意识心理机制。那么,也能够说明高校大学生群体同样具有集体无意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典型的群体性事例来确定高校大学生的集体无意识现象。
手机依赖是目前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群体性现象,有意无意之间就会频繁地使用手机,这是一种潜意识导向,具有潜在性;不论场合,随时随地都可拿出手机摆弄,这是一种非理;手机功能的不断强大是大学生产生潜意识与非理性使用手机行为的客观因素。“手机依赖症”现象的本质完全符合集体无意识的基本特征。通过分析可知,“手机依赖症”现象的原型可以归结为网络依赖或信息需求,感悟情境为注意力涣散、寻找驻足点,在无意识状态下做出一种本能行为。
开放自由的生活环境与自我意识的过分膨胀使得大学生群体接受了诸多新事物,如日本动漫、韩国明星、美国电影等。当新事物所属方或政府侵害国家权益时,多数大学生由于信仰缺失,会在爱国与维护新事物间产生矛盾与心理压力,加之大学生的心里承压能力下降,这一群体会在潜意识下不由自主地选择从众性质的非理国行为,从而造成严重的后果。这种集体无意识现象的原型就是信仰缺失,感悟情境为国家权益受侵时,不知所措。本能是从众性的非理国行为。
高校大学生集体无意识现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原型刺激作用下的集体无意识行为;二是通过集体无意识行为的意识接受、判断与内化后产生了相应的行为选择模式与思维观念,从而形成一种集体无意识思想。
2.5 高校大学生集体无意识现象产生的原因与原型
高校大学生集体无意识现象的产生是诸多因素相结合作用的结果,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四大环境的影响,即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校园环境与人际环境。高校大学生集体无意识现象的原型就存在于四大环境之中。
一定的社会存在和人类实践经验与高校大学生集体无意识现象的产生密切相关。社会环境影响人,校园环境影响大学生,家庭环境是人成长阶段的第一环境,这些环境的影响是大学生产生集体无意识现象的主要原因。
高校大学生集体无意识现象产生的一种心理基础是集体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感与盲目的从众心理。大学生集体成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感染与暗示作用,这和一定的校园环境与人际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校大学生的非理国现象突出变现在集体成员间的相互感染与暗示,集体成员之间具有相同的认同感,具有盲目的从众心理。
原型就是高校大学生产生集体无意识活动的先天性的心理机制。高校大学生集体无意识的原型存在于人类社会实践之中,它存在于社会、校园、家庭与大学生的身边。一种原型会引发与之相联系的感悟情境的触发,在本能的驱使下,大学生会在潜意识或无意识状态下做出某种活动,从而完成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3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名称《高校大学生集体无意识行为与思想研究》,项目编号2013SJBFDY001)成果之一
注释
① (瑞士)荣格.荣格文集[M].冯川编.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76.
② (瑞士)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M].成穷,王作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41.
③⑥(瑞士)荣格.荣格文集――让我们重返精神的家园[M].冯川,苏克,译.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5,6.
初一生物试题范文4
以实现客户满意为第一目标,以企业整体最优为目的,以生产项目为中心,以有效储备为基础,以降低成本保障生产为原则,通过ERP系统的管理平台,进行信息整合,资源整合,实现全部物资的统一采购,统一调配,具有物流与信息流共享的特点,管理全流程控制,信息高速传递的精细化管理模式。能使物资管理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
二.ERP物料管理模块应用。
在长岭科技公司物资管理中发挥的优势:
1.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先进,流程简洁、高效。公司重新整合成立了仓储配送中心,对物资配送总流程进行了优化,从需求计划的下达、审批、平衡库存、编制采购计划、比价采购、检验、入库、出库、配送,整个流程消除业务处理过程中的重复劳动,减少中间环节,实现业务处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了物资配送效率,缩短了物资配送上线时间。
2.三流合一、效果显著。消除“信息孤岛”,全面实现各种信息集成、数据共享,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三流合一”。所有的基础数据一次录入,全程共享,不仅大大减少各模块重复录入的烦琐工作量,而且有效地保证了各种数据的及时性和真实性,“三流合一”集成的各种信息为各级管理层提供了准确的决策依据。
3.信息透明,可实时跟踪追溯。在ERP系统中,具有相关权限的人员在公司任何一台电脑终端机上可随时实时浏览查询、跟踪各种物资到货、验收、领用、库存等信息情况,如果物资使用后出现质量问题,相关人员可以逆向追溯到验收人、采购人、供应商、采购价格、询价记录、库存情况等。信息透明,实现了采购结算、质量控制、入库管理协同工作。
4.实现库存信息共享,合理调用库存,真实反映库存物资价值。以前,整个公司的库存信息不能实时浏览查询,信息不透明。ERP实施后,支持多个部门同时查询库存信息,使物资的库存数量、库龄一目了然,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库存资源的合理调剂,及时处理闲置物资,优化库存结构,减少库存积压,减少存货资金占用。计划员可以准确地掌握可用资源量,根据计划缺口量高效配置物资资源,避免重复采购,实现效益最大化。由于信息的同步流转,物资库存、供应和销售价格每月都会随着采购价格的变动而进行更新调整,从而和市场价格趋于一致,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库存物资价值,更利于单位成本核算,真实地反映物资材料消耗成本。使企业可以更加合理地安排资金运作,降低财务费用。
5.加强对供应商的控制和管理。实施了ERP系统后,可以实现事前控制。杜绝随意采购现象。如果确实需要在合格供方名录外采购,必须要提出申请,经设计、质量管理部门审查、领导批准后,列入合格供方名录后,采购员才能在系统中创建采购订单实施采购。同时,建立了统一的供应商管理平台,利用ERP系统供应商的评估功能和强大的信息管理功能,建立了供应商的动态评估机制,定期对每一个供应商的供货质量、价格、交货及时性和售后服务情况进行评分,并按分值排序、淘汰,实现动态优选管理,优选供货渠道,把好物资采购的第一道关口。
初一生物试题范文5
关键词:抗生素废水 废水处理 膜生物反应器 膜污染 膜清洗
Abstract: The wastewater from fermentation in the production of antibiotics was treated by using a submerged membrane bioreactor (SMBR)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membrane during the operation of the SMBR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filtration effect of the memhrane enabled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activated sludge in the reactor to reach l5 g/L and the CODcr removal rate to reach 86% respectively. A resis-tance-in-series (RIS) model was employed to preliminarily study the resuIt of the on-line sponge cleaning. lt is believed that on-line sponge cleaning is of activ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restoring the membrane permeability and preventing the accumulation of various resistance factors.
Key words: wastewater from antibiotics production; wastewatertreatment. membrane bioreactor; membrane fouling; membrane cleaning
相对于传统的污水处理方法,膜生物反应器(MBR)由于其诸多优势[1]而备受青睐。而与分置式膜生物反应器相比,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又具有运行能耗低[2]、不因循环泵的剪切对污泥絮体产生不良影响[3]等优点。本文采用平片式膜生物反应器对抗生素废水进行了初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装置与流程
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试验装置与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该试验装置由生物反应器、一体式膜组件、膜抽吸系统及自动控制等系统组成,其中生物反应器为活性污泥鼓风曝气反应池,有效容积为47 L,反应器中间有一隔板,一侧放膜组件,组件下方设有穿孔管曝气,在供给微生物分解废水中有机物所需氧气的同时,在平片膜表面形成循环流速以减轻膜面污染。抽吸系统采用型号BT01-100兰格蠕动泵,对浸没于反应器的膜组件进行抽吸。自动控制部分采用时间控制器对抽吸泵及进水泵进行控制。一体式MBR中的处理水经蠕动泵抽吸进入净水池,净水池的水作为膜冲洗备用。
1.2 试验用水
试验用水为上海某制药厂抗生素废水,稀释后的废水基本水质情况如表1,进水经100目筛网过滤后进入反应器。
表1 实验用水水水质 测试项目 数据 ρ(CODcr)/(mg·L-1) 2500~4000 ρ(SS)/(mg·L-1) 400~1000 ρ(NH3-N)/(mg·L-1) 3.5~7.4 pH值 6~8 水温/℃ 9~15 1.3 试验用膜
试验用膜为平片膜,由中科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膜分离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提供,膜组件自行研制,平片膜材质为PVDF(聚偏氟乙烯),截留分子量为 14万,膜有效面积为0.05m2。
1.4 试验方法
1.4.1 水通量的测定
水通量的测定由下式得出:
Jθ=Vθ/(A×t)
(1)
式中:Jθ—θ℃下所测定的实际膜通量;
Vθ—θ℃下在 t时间内实际过滤液体积;
A—平片膜有效面积。
在测定膜水通量时,为了便于比较试验的不同阶段水温所带来的差异,该试验将不同温度测得的数据换算成20℃下的通量值,换算公式为:
J20—Jθ×(ηwθ/ηw20)
(2)
式中:J20—换算成20℃时的通量;
ηwθ—θ℃下纯水的粘度;
ηw20—20 ℃时纯水的粘度。
注:下文中的通量J皆经上式转换为20℃下的通量值。
1.4.2 阻力分析方法
膜污染可以分为物理污染、化学污染及生物污染,对于不同的反应器形式、生物的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的组件形式及不同的运行方式,占主导地位的污染形式不同。
在本试验中,膜污染阻力可以分为三部分:一部分为膜固有的阻力(Rm);一部分为泥饼阻力(Rc),包括浓差极化、膜表面的吸附及沉积等形成的阻力,可以采用水冲洗。海棉擦洗等方法将其除去;另一部分为膜孔的吸附及堵塞阻力(Rf),这部分阻力可以采用化学清洗等方法全部或部分去除。通过试验测定的有关通量数据,用RIS(resistance一in一series)阻力模型计算出各部分阻力及其所占比例。表达式如下:
Rt= p/(μ1·J1)=Rm+Rc+Rf
(3)
Rm=p/(μ0·J0)
(4)
Rf=p/(μ0·J0)-Rm
(5)
Rc=p/(μ1·J1)-Rm-Rf
(6)
式中:μ0—纯水在2O℃时的粘度(μ0=1.0050×10-3Pa·S);
μ1—膜过滤液粘度。
测定过程如下:
①在不同的抽吸压力下,用新膜对纯水过滤,通过公式(4)计算出膜固有阻力;
②用该膜对反应器混合液进行过滤,利用公式(3)可以得出运行过程中膜总阻力的瞬时值;
③一定时间后,把膜组件从反应器中取出,清水无压力清洗,并用柔软的海绵擦去膜面吸附物,然后对纯水过滤,由公式(5)得到膜孔吸附及堵塞阻力;
④由公式(6)可得膜表面的泥饼阻力。
2 结果和讨论
2.1 处理效果
用前述工艺流程和试验方法,使用该制药厂的废水处理站的污泥接种半个月后,直接把PVDF平片膜浸没于反应器中以 4+6的周期运行(4 min抽吸6 min停抽),反应器的运行参数列于表2。
表2 膜生物反应器运行参数 测试项目 数据 水温/℃ 15~20 pH值 6.0~7.6 泥龄/d 500 水力停留时间/d 1.5 曝气量(m3·h-1) 1.4
从图2可以看出在此运行过程中反应器中MLSS的质量浓度经过一段时间后基本维持在15g/L左右,出水CODcr去除率为86%。可见,水中悬浮和溶解的CODcr并没有在MBR中累积。但运行至1月中旬膜出水CODcr与上清液CODcr相比,并没有多大差别,由此可知,PVDF膜所起的作用主要是截留水中悬浮物,使MLSS维持在较高浓度,从而达到高效降解水中有机物的目的。
2.2 过滤过程中的阻力分析
2.2.1 膜固有阻力的测定
新膜粘结后,放入纯水中浸泡24 h以消除环境对膜性能的影响,调节抽吸压力,连续测定5次对应压力下的通量,取其平均值,由公式(4)可以得出,膜固有阻力Rm为 1.082 × 1012m-1。
2.2.2 PVDF膜放入反应器后总阻力的变化
为了考察PVDF膜在尽量长时间内运行中阻力的变化,我们把膜组件在设定压力 30 kPa,ρ(MLSS)为13.8 g/L,曝气量为 l.45 m3/h的条件下放入反应器中进行连续抽吸运行,由图3可知,总阻力经大约 25 min渐趋稳定,从开始 2.81×1012m-1逐渐上升至 5.29×1012m-1。也就是,膜固有的阻力从开始占总阻力的98.6%逐渐降低至52.4%。可见,尽管反应器曝气冲刷对减弱悬浮固体向膜面吸附迁移有一定作用[4],由于很高的悬浮固体浓度,导致较高的粘度(实测粘度高达6.3×10-3Pa·S),膜污染随时间加剧。
同时,我们也考察厂PVDF膜在设定周期(4min抽吸6 min停抽)下运行,其间不进行任何清洗,总阻力的变化规律如图4所示。可见,间歇运行 27 d,阻力达到 5.34 ×1012m-1。把连续抽吸的25 min内阻力变化延长至 27d,充分体现了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中间歇运行中曝气冲刷膜面的效果。
2.2.3 PVDF膜水力清洗及海绵擦洗后的阻力比较
长期运行过程中,泥饼阻力是导致膜通量下降的主要因素。表3所示,在1d的连续运行过程中,泥饼阻力占总阻力的比例从开始的35.87%上升至 94.01%。新开发的 PVDF平片膜组件其优点在于能够通过简单便捷的在线海绵擦洗的方法,消除泥饼阻力,如图4,从而使水通量迅速恢复接近初始通量。
表3 运行过程中阻力分布的分析 运行时间/h 阻力/(×1012m-1) Rm Rc Rf Rt Rc:Rt/% 1 1.082 1.01 0.72 2.81 35.87 10 12.67 0.85 14.60 86.77 24 35.21 1.16 37.45 94.01
在一体式MBR中,泥水混合液处于循环流动状态,在运行过程中,膜表面泥饼层处于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形成膜过滤的主要阻力,并且由于膜的长期使用,形成阻力的因素也具有累积效应[5];而且,由于化学清洗价格昂贵、操作复杂且不可能完全恢复膜通量[6]。因此,海绵定期在线擦洗对于膜通量的增强非常有利。再者,从长期运行的角度来看,在线擦洗至少可以减弱各种阻力因素的累积,从而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转贴于 3 结论
①由于膜过滤对混合液悬浮固体的完全截留,尽管原水含有少量抑菌物质,出水CODCr去除率仍可达86%。
②膜组件长时间运行导致膜污染,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定期的清洗,而平片膜组件具有清洗高效。操作简单的优点。
③平片膜组件只需用简单的在线海绵擦洗的方法,便可以部分恢复膜通量,从而减少价格昂贵的化学清洗,具有相当的实用价值。
④膜性能指标有压力与通量两个变量,而运用RIS阻力模型可以统一两者,因此,在研究膜生物反应器中膜性能时,用阻力这个指标分析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李秀芬,傅学起,胡国臣.膜生物反应器在废水处理中的优势[J].工业水处理,2001,21(8):7-10.
[2]Yanaboto K,Hlasa M,Mahlnood T,et al.Direct solid-liquid separation using hollow fiber in an activated sludge aeration tank[J].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89,21(1):43-54.
[3]J S Kim,C H Lee,I S Chang Effect of pump shear on the performance of a crossflow membrane bioreactor[J].Water Research,2001,35(9):2137-2144.
[4]刘锐,黄霞,汪诚文,等.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长期运行中的膜污染控制[J].环境科学2000,21(2):58-61.
初一生物试题范文6
关键词:物理教学 问题意识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8-0152-01
1 遵循初中学生物理问题意识的原则,切实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精心设计有层次问题的原则
每一节物理课教师对学生的提问的设计应有层次性。问题设计的深度取决于学生的已有物理知识所决定的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学生提出问题的层次的水平的不同。心理学理论表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各有不同,不可能在同一层级水平上。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分析学生在已有物理知识,学习能力方面的个体特点,力争每个学生在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中都有收获,能力都得到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要严格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去精心设计科学合理的物理问题,使学生每一节课都能从教师的提问中习得新知,学到质疑的学习方法。比如:在教学完牛顿第一定律之后,教师可设计提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这个问题是记忆问题属于低层次水平,
它的解决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没有一点意义的。但是,如果教师围绕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论,不失时机的提出这样的问题:“牛顿第一定律是怎样得出的呢”?那么这个问题对于学生的推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更促使学生更好的把握牛顿第一定律的来源起到的良好的导引作用,这个问题就属于高级层次水平。也就是说,教师针对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问题时,要遵循先问“是什么”而后是“怎么办”最后是“为什么”。问题要有梯度,有层次性。
1.2学生习得的循序渐进原则
在物理课堂上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物理课堂上学生的提问能力是由不会提问到能提问,由不善于提出问题到很会提出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循序渐进中的“序”是客观的规律,它反映学习者在每一具体学习的之前大脑皮层中已有的意识或无意识的应激反应。例如,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学习,必须是学生先学习探究直线运动的概念,特点等,然后学生再去学习曲线运动的有关知识。一定是分析过简单的过程,才能循序渐进学习分析复杂的物理现象。所以说:学生在学习物理课程的过程中,都普遍是从主动提问到主动并善于提问的这样的发展过程。学生提出的问题能问到点子上就是善问、会问、问得好。从学生敢问敢质疑到会问、善问的过程是一个学生在能力上的进步提高的过程。
1.3学生提问益于教学相长原则
物理课堂上学生问题的提出,特别是好的高水平高质量的问题的提出,往往是基于学生的熟练掌握已学物理知识并会学以致用这些知识。当然学生能做到这样必须是学生对已学过的物理知识已进行了多次复习,提前预习后面的还未学习的物理知识,然后再对教材进行了深入钻研,通过实践而达到学以致用,更好地掌握相关物理知识。使原本呆板的枯燥的静态的物理知识转变成具有动态性的活生生的富有多彩生命力的有趣知识。那么教师也可透过学生提出的各种物理问题,随时了解学生对已学的物理知识的接受程度,及时得到来源学生的反馈信息。为教师备课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使教师的课堂教学的目标鲜明,更加有针对性。并且,每当课堂上学生提出一些高质量的有价值的物理问题时,毫无疑问这也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机智科学的解答学生所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正是教师本人重新思考、学习,重新更新固有知识,提高认识的知识重构的过程,从而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素养。
2 培养学生物理问题意识的策略
2.1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们的学习物理的方式主要是被动的学习方式,俗称“填鸭式”。学生的物理问题意识当然无从谈起了,因此,物理新课程改革以来大力提倡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物理学习以被动的接受性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那么要改变学生的物理学习方式,关键是在教师,物理教师要树立科学正确的物理教学观念,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做好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角色,只有教师树立了正确的教学观念,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才不会去独霸讲台,一味填鸭而会设计采用科学恰当的物理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更好的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物理,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2.2教学中注重基础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时要注重学生的基础训练,这是培养学生物理问题意识的基础。要让学生不断产生物理问题意识,逐步丰富学生的物理知识,这都是培养学生物理问题意识的基本条件。物理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主的一门科学,而认真观察和缜密的实验是学生提出物理问题的基本源泉。对于已掌握了物理理论知识的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必须留意观察任一物理现象,有意识分析,这也是培养学生物理问题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观察学习,让学生发现许多和原有的物理知识经验不同或者是互相矛盾的物理现象,学生们头脑中经常带有“为什么”?激发探究欲望,同时,通过观察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2.3创设科学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必须科学地设置物理问题情境,题量恰当,提问适时,难度适中,严谨机智处理好每一个问题材料,使学生们进入良好地和谐的师生双边教学活动状态,才能更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中产生质疑提出问题和设想,并开发学生的大脑,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物理课堂的主人,从而主动的、积极的去学习新的物理知识,探究未知的物理世界。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在学生对一些问题解决并思考后,在追问这样的问题:“你是怎样想到这个问题的”?“你为什么这样想问题”?“这样解决问题是否合适?”“你还有其他解决方案?”等。通过步步追逐,引导,启发使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大胆发表独立的见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