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穿越西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穿越西元范文1
关键词:豫东调;豫西调;角色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 )35-0164-02
一、概述
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戏曲艺术不仅产生了众多的戏曲作品,而且根据不同地域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划分了色彩区域,形成了不同的地方戏曲种类,其中华中区域的河南豫剧成为中原戏曲之星。
何为豫剧?豫剧是河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河南全省以及陕西等省的部分地区。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称“河南讴”,建国后才统一改为此称。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河南豫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豫剧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居全国各地方戏曲之首。2006年,国家文化部门统计的国有专业豫剧团体数量为167个,是全国拥有专业戏曲团体和从业人员数量最多的剧种。在声腔上,豫剧属梆子腔系,豫剧划分主要有四大流派: “祥符调”、 “豫东调”、 “豫西调”、“沙河调”、建国后,在杨兰春等豫剧名家的领导下,对豫剧四大地域流派唱腔进行了综合吸收和大幅改革,运用科学的发音,融入了歌剧元素,形成了“现代流派”。
二、豫剧的发展历史
豫剧是在河南民间演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早在宋代,开封作为首都,勾栏、瓦舍遍布全城,宋代志书《东京梦华录》有明确记载:“当时有桑家瓦子、北瓦、次里瓦等,一个勾栏棚可容数千观众之多”。随后,河南梆子更多地进入城市演出。开封有名的茶社,如致祥茶社、普庆茶社等,均争相邀聘河南子班社义成班、天兴班等科班名家,因而河南梆子活跃一时。进而郑州、洛阳、信阳、商丘等地相继出现演出河南梆子的茶社、戏园。
到了19世纪30年代,河南梆子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开封相国寺先后建立了永安、永乐、永民、同乐四个河南梆子剧场,许多著名艺人云集于开封,将旧戏班中的不合理制度进行了改良,对表演和舞台美术、布景等进行了革新,使河南梆子这一形式与时展相联系,进一步促进了河南梆子的发展。
建国后,河南省成立了专业的豫剧团体——河南豫剧院,豫剧院中拥有一批专业的编剧人才,其中成就突出的有著名豫剧编创家杨兰春,杨老师先后改编和创作了《小二黑结婚》、《刘胡兰》、《朝阳沟》等,同时他还导演了不少现代戏和传统戏,最大程度的推广了河南豫剧,使河南豫剧成为具有国家影响的地方曲种之一。
三、豫剧的艺术特点
豫剧传统程具有浓厚的河南地方特色,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革新,创作由粗到细、粗中有细,由俗到雅、雅俗共赏,表演艺术日臻完美。豫剧的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口语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易为听众听清,显示出特有的艺术魅力。
简单地说,豫剧的艺术特点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善于表演大气磅礴的大场面戏,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浓郁,质朴通俗、本色自然,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
具体的说,豫剧的艺术特点有以下几点:
1、两大唱腔的融合:
豫剧的音乐属于梆子声腔系统,是板腔体式。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各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等因素的影响,在音乐上形成了带有区域性的不同风格的艺术流派:即“祥符调”、“豫东调”、“豫西调”、“沙河调”。其中“祥府调”、“沙河调”,从唱腔的板式结构、调式、旋律、节奏、句法组成和语音等方面看,都和“豫东调”比较近似,故统称“豫东调”,因此豫剧唱腔,一般被分为“豫东调”与“豫西调”两大唱腔体系。在现代的豫剧唱腔中,“豫东调”唱腔主音为“5”,以中州音韵和商丘、开封的语音为基础,在传统演唱中多用假嗓,声音高细,花腔较多,具有激昂、豪放、明朗、花俏的特点,而“豫西调”唱腔主音为“1”,以中州音韵和洛阳语音为基础,在传统演唱中多用真嗓,声大腔圆,寒韵较多,具粗犷、浑厚、悲壮、深沉的特点。这两大腔系在豫剧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融会贯通。
2、文武场的伴奏乐器:
豫剧的伴奏乐队,过去曾有“一鼓二锣三弦手,梆子手钹共八口”的说法。早期的豫剧在乐器上还使用四大扇和尖子号,以此来制造雄壮热烈的气氛。建国后,武场一般是由鼓板、大锣、铙钹、二锣、梆子等打击乐器组成,而文场乐器有三弦皮嗡、月琴等,后又增加瓢、二胡、琵琶、横笛、唢呐、笙等。此外还增加了一些西洋乐器,如大小提琴、铜管、木管等。豫剧的主要演奏特色乐器有如下几种: (1)板胡、琴筒为半个椰壳,以薄桐木板蒙面。20世纪60年代以后普遍将原皮弦、丝质粗老弦改为金属弦。(2)小三弦,弹拨乐器,三根金属弦,音箱以薄桐木板蒙面,用硬拨子拨奏。左手戴指帽。音色明亮,尤其以揉滑弦奏法颇具特色。(3)方笙,一般为14管吹奏乐器。(4)闷子、双簧吹奏乐器,八孔,发音深沉浑厚, 多用来伴奏悲壮凄苦的唱段或场景。
3、角色行当的划分:
豫剧的角色行当,按一般的说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脸。戏班组织也是按照“四生四旦四花脸,四兵四将四丫环;八个场面两箱官,外加四个杂役”。“四生”即老生、大红脸、二红脸、小生。“四旦” 即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闺门旦)、老旦、帅旦。“四花脸”即大净、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演员一般都有自己专工行当,也有演员一专多能,工一行外,兼演他行。
各行当都有自己的表演要诀,如手势要诀是“花脸过项,红脸齐眉,小生齐唇,小旦齐胸”,武打戏的短打要诀是“身如蛇形眼似电,拳如流星,腿似钻;稳如重舟急似箭,猛、勇、急、快、坐、站稳如山”,青衣中闺门旦的表演要诀是“上场伸手似撵鹅,回手水袖搭手脖;飘飘下拜如抱子,跪下不能露脚脖”,彩旦的表演要诀是“斜眼偷看人,说话咬嘴唇;一扭浑身动,走路摔汗巾”,小旦的出场式是“出门按鬓角,双手掖领窝,弯腰提绣鞋,再整衣裳角”。
四、豫剧的主要流派和代表
豫剧流派可分为因流传地域、语音不同形成的区域性艺术流派,以及艺术家表演、唱腔风格、弟子传承不同形成的风格流派。
1、祥符调:是标准的中州正韵,是豫剧的母调,风格是粗狂、高亢、激越,代表人:豫剧皇后陈素真。
2、豫西调:音味略带秦腔,优美悦耳动听,适合演悲观、愤慨,音乐深沉、悲壮。代表人:常香玉。
3、豫东调:慷慨、激昂,女声花腔较多,具明快、俏丽特点,代表人:马金凤。
4、高调:慷慨激昂、高亢健壮,比豫东调还略高,故有“舍命梆子腔”之称,代表人:窦朝荣。
5、沙河调:活泼婉转,激昂嘹亮,既适宜表达愉快舒畅的心情,也适宜表达慷慨壮烈的气氛。代表人物:梁振起。
6.现代调。建国后,杨兰春整合豫剧其他声腔,形成的新唱腔。通俗易懂、类似民族音乐,欢畅明快,代表剧目:豫剧绝对经典现代戏《朝阳沟》。
五、结语
流动的黄河水与凝固的黄土地造就了中原儿女的灵魂,从而也孕育了具有文化底蕴的豫剧。豫剧从农垦文明之中走来,迸发出铿锵有力的音符,在中原人民心中开花,继而使这种艺术形式流传于神州大地之中。
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和经济一体化的社会模式中,“豫剧如何发展”成为豫剧艺术家们要面临的问题,只有不断吸取生活的养分,提升艺术的品味,放大心中的梦想,才能使这颗具有千年历史,代表中原戏曲文化之星的艺术形式永放光芒。
注: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11BD040)《河南古代音乐史》
参考文献:
穿越西元范文2
[关键词] 张艺谋;电影;传统音乐;元素
张艺谋是享誉国际影坛的著名导演,他执导的电影在中外电影界和观众中极具影响力。在他的很多作品中,多方面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别是早期电影音乐中对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的运用,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与魅力,引起了电影界和广大观众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张艺谋早期电影《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例,拟从音乐的视角来探寻、研究它的民族风格及独特的运用手法,以其对弘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探索中国电影音乐的民族化,尽一点微薄之力。
一、张艺谋早期电影音乐中的音乐素材运用
张艺谋早期电影音乐的素材多数都取材于中国民间传统音乐。如《红高粱》的《抬轿曲》源于河南的传统民歌《编花篮》,《妹妹你大胆往前走》其曲调移植了传统号子《打夯歌》,在演唱方法上借鉴了传统戏曲“花脸”的唱法,体现了主人公的阳刚之气和粗野的性情。《酒神曲》的旋律源于湖南花鼓戏,是中国传统民歌和地方戏曲结合运用的成功典范。电影《菊豆》的主题音乐,是根据童谣《铃儿歌》发展而来的。这是一首欢快的儿童歌曲,曲作者赵季平在选用这首儿歌作为音乐素材时,改变了其原有节奏,将速度放慢一半,并运用古老的传统吹奏乐器埙为演奏乐器,使主题音乐的意境变得古朴苍凉、凄怨哀婉。《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张艺谋早期电影中音乐创作最成功最富特色的影片之一,其音乐素材主要是来源于京剧。在影片的音乐创作上,赵季平把京剧音乐的各种元素运用得淋漓尽致,颇具中国传统特色。影片中的各个唱段都是源于京剧传统剧目的著名唱段,例如三太太演唱的《苏三起解》,就是京剧传统剧目《玉堂春》的著名唱段,板式是属于西皮流水。女生合唱是该电影中较有特色的音乐,其旋律音调源于京剧曲牌,它根据影片情节的变化,其节奏、板式也变化多样,是中国传统戏曲音乐元素与现代女声合唱演唱形式的有机结合。影片音乐中打击乐的运用体现出传统戏曲音乐的特色,它使用了京剧“武场”中经常出现的“急急风”。通过这些传统音乐素材的运用,彰显出这部电影的传统文化特征,也多方面显现出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电影音乐中传统音乐素材的运用并不完全是直接的一成不变,其方法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是随着时展和社会进步及观众欣赏水平的变化而发展变化。它必须与时代紧密结合,缺乏时代感的音乐作品是没有感染力的。作曲家赵季平先生曾说过: “民族风格并不是用一两件民族乐器就是民族风格,民族风格最根本的是用民族素材来表现民族的心理素质和精神风貌。”张艺谋早期的电影音乐在传统音乐素材的运用上体现出三个特点:一是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本色的、原汁原味的音乐素材,体现出中国文化的传统理念。例如,影片《红高粱》中的《妹妹你大胆往前走》,《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京剧唱段,都是保持了传统民歌和戏曲的本色。二是在影片音乐中把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相融合并在运用手法上进行创新。例如,《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曲作者将中国传统戏曲打击乐与现代合唱的演唱相结合,影片的最后将女声合唱、大提琴与传统戏曲打击乐相结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三是紧密结合影片中的情节,随着剧情的变化而变化。如《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一个情节,老爷对颂莲的做法很不满,生气去了三太太的房间,颂莲神情落寞地在楼顶上行走,这时的背景音乐是三太太清唱的京剧选段《红娘》中的西皮流水。影片中三太太演唱的这段清唱与京剧原版的流水节奏有很大不同,速度放慢了许多,主要是为配合剧中的情节和此时三太太的心情。
二、张艺谋早期电影音乐中的音乐体裁运用
中国传统音乐的各种体裁在张艺谋早期电影音乐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显现出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的丰富性。在《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三部影片中,曲作者赵季平以新颖独特的手法,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民歌、民间歌舞音乐、戏曲音乐、民间器乐等体裁来与影片的剧情、内容、画面、人物性格等紧密结合,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习惯、审美视觉、审美理念。
(一)民歌体裁的运用
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流传最早、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音乐体裁,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创作的,最能体现人民群众情感的音乐表现形式。影片《红高粱》在多处地方都运用了民歌的体裁形式,如《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酒神曲》等,演唱这些民间歌曲时,没有用乐器伴奏烘托气氛,而是让剧中的人物直接演唱,显得淳朴、自然,生活气息浓厚。
(二)民间歌舞音乐的运用
《红高粱》音乐中的“抬轿曲”则采用民间歌舞音乐的形式,它边行走边演唱,曲调粗犷豪迈、热烈欢腾,表现了北方农村民间歌舞音乐的风格和特点。
穿越西元范文3
【关键词】:穿越;套管内吹砂;非开挖技术;水平定向钻;南水北调。
1.1工程概况
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宏伟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工程实施将极大的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状况。沧州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水厂以上输水管道工程第一设计单元是河北省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工程通过石津干渠与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相连,通过石津干渠设置的分水口门分别向泊头市交河镇、东光县、吴桥县、泊头市和青县地表水厂供水,为各供水目标城区提供生活、工业用水。本工程包括泊头市交河镇输水管道工程,东光-吴桥输水管道工程,泊头市输水管道工程及青县输水管道工程,线路总长133.707km。
由于线路较长,管线多处穿越了公路、河流、铁路等工程,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工程设计中穿越上述工程的设计原则。
1.2穿越公路
穿越公路设计分为三种:第一种为穿越乡间土路,第二种为穿越公路Ⅲ级以下公路(包括一般混凝土路和沥青路),第三种为穿越国道、省道、高速、城区公路等高等级公路。
(1)乡间土路
乡间土路车流量、车荷载均较小,采用开挖穿越方式。穿越管材与主管材相同。
(2)公路Ⅲ级以下公路
本工程穿越公路Ⅲ级以下公路时,主管材为球墨铸铁管,拟采用开挖穿越和顶管非开挖穿越两种方案,对两种方案进行比选后确定穿越方式。下面以工程中穿越的一条6m宽的水泥路作为典型设计,对两种穿越方案进行比选。由于两种方案输水管材均采用TF自锚连接方式的球墨铸铁管,工程投资测算中不再计入主管材。
①开挖方案
公路Ⅲ级以下公路路面宽度较小,采用开挖穿越方案设计势必会影响车辆的正常通行,工程施工前应铺设临时辅道对车辆进行导流。开挖穿越采用TF自锚连接方式的球墨铸铁管外加公路套管,套管内采用吹沙工艺填充中砂。施工完毕后,路面按原设计标准进行恢复。
施工工序:首先,修建一条长60m,宽7m的临时辅道(泥结石路面)以解决临时交通问题;其次挖除路面进行管沟开挖,敷设公路套管和输水管道,然后进行土方回填、路面恢复及辅道拆除。经测算,开挖方案工程总投资约为8.97万元。
②顶管方案
首先在公路两侧设置工作井和接收井实施顶进作业,工作坑及接收坑底尺寸均为6.0×6.5米,深度为6.0m,采用插打I45a工字钢结构,[20槽钢横向支撑,每根工字钢长14m,以确保坑的稳定及公路行车安全。工作坑基底铺设50cm厚C20混凝土垫层,导轨连接件预埋其中,导轨置于混凝土上。后背墙采用C25钢筋混凝土,导轨采用60kg钢轨;然后实施顶进作业和输水管道安装;最后进行土方回填等后续工作。经测算,顶管方案工程总投资约为44.6万元。
通过方案一和方案二的比较可知,顶管方案交通影响较小,开挖方案对交通有影响,需修建辅道以解决临时交通问题;对比工程投资可知开挖方案只为顶管方案的1/5左右,经经济技术综合比较,穿越公路Ⅲ级以下公路时采用开挖穿越方案。
(3)高等级公路
穿越高等级公路如国道、省道及城区高等级公路等时,由于本工程管径较小,均小于等于DN1200,故采用水平定向钻非开挖的方式穿越,非开挖穿越管材选用PE100级,SDR17的PE管,管顶覆土不小于3.5m,扩孔孔径比穿越管材大0.2m。穿越高速公路采用顶管内套钢管方式穿越,顶管管顶覆土深度9.5m左右。顶管执行JC/T640-1996标准,采用钢承口式顶进施工法钢筋混凝土排水管(DRC)Ⅲ级管。穿越高速公路桥的采用开挖穿越方式,穿越处采用钢管外加公路套管,套管内采用吹沙工艺填充中砂。东光支线穿越京沪高速桥处由于地形条件较复杂,拐点较多,且紧邻红旗渠,因此采用钢管外包混凝土的穿越方式。
1.3穿越河流设计
(1) 穿越子牙新河、捷地减河、北排河、南排河等大型行洪、排沥河道
考虑到这些大型行洪、排沥河道常年有水且水较深,管道开挖铺设需采用施工围堰和导流工程,为运行管理安全需要对管线上、下游河槽边坡进行浆砌石护砌,穿堤处还必须采取必要工程措施,以满足防洪需要,这部分投资所占比例非常大。考虑到本工程穿越大型行洪排沥河道管道管径均≤DN1200,管道非开挖技术(定向钻穿越技术)已经非常成熟,采用非开挖穿越技术,能够有效解决以上问题,经经济技术综合分析,穿越采用水平定向钻非开挖穿越方式。
目前定向钻穿越管材有两种:一种是PE管,一种是钢管。钢管的优点是强度高,抗外力破坏能力强,穿越距离长,缺点是抗腐蚀差,需对钢管进行内外防腐以延长钢管使用寿命,钢管外防腐采用3PE防腐,内防腐采用IPN8710饮用水无毒防腐涂料;PE与钢管相比的的优点是不需要防腐,本身就具有优良的耐腐蚀性,且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弯曲半径≤210D,能有效减少穿越长度。缺点是强度低较低,穿越长度较短。本工程穿越大型行洪排沥河道均超过400米,因此穿越管材设计采用钢管。
非开挖水平定向钻穿越大型行洪、排沥河道处为满足防洪规划的要求,入钻点距离大堤外坡脚不小于120m,渠底覆土不小于8m,扩孔孔径比穿越管材大0.2m。非开挖水平定向钻进技术的施工步骤主要由钻进液配制、管线焊接及检验、钻进导向孔、扩孔清孔、管线铺设施工等几部分组成。施工中应保障采用高质量泥浆,机械运行无故障,在扩孔完成后,可通过牵引将PE管或钢管拉入孔内,牵引力不得大于设计要求,以防止管体拉伤破坏。
(2) 其它中小型河道
工程穿越其它中小型河道采用开挖方式,分为两种情况:倒虹吸穿越和小角度借转穿越方式。管道穿越河底覆土深度按河道冲刷深度以下不小于1.0m考虑。
①河道深度≥3.5m
主管材为球墨铸铁管,采用TF自锚式球墨铸铁管倒虹吸穿越以增加管道的整体性,并对管线上、下游河槽采用浆砌石护砌。按照防洪设计要求,当管道穿越一般渠道时,穿越长度应加大至两岸或两堤脚外侧各5m以外。
②河道深度
采用主管材小角度借转开挖穿越方式施工。
1.4穿越铁路设计
本工程输水管道穿越铁路有京沪、朔黄及地方铁路等多条铁路,穿越方式分为两种情况:
(1)从铁路桥下穿过的采用开挖穿越;
采用混凝土箱涵内穿钢管。
(2)从路基下穿越采用混凝土箱涵内穿钢管,混凝土箱涵采用顶进施工。
1.5结语
沧州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水厂以上输水管道工程第一设计单元在穿越工程设计中采用了套管内吹砂,水平定向钻穿越等很多新工艺,新技术,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行,施工便捷的原则下,确保了优质的工程设计质量。工程设计得到了省市各级领导的认可。
参考文献:
[1]油气输送气管道穿越工程设计规范 GB50423-2007
[2]聚乙烯燃气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CJJ63-2008
穿越西元范文4
关键词:STCW公约 培训机构 影响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a)-0246-01
国际海事组织对STCW78/95公约中的STCW公约和STCW规则进行了全面回顾和系统的修正,于2010年1月完成对STCW78/95修正案全面修订的初稿。2010年6月菲律宾马尼拉召开的国际海事组织STCW公约缔约国外交大会上已通过该修正案,该修正案称为“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于2012年1月1日生效。本次修订新公约对船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培训机构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培训机构需要全面梳理分析本次修订的内容,积极应对。
1 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对船员教育与培训的影响
1.1 船员证书体系发生变化
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新增电子员、电子机工、高级值班水手、高级值班机工、保安意识、保安职责培训项目,明确了海员健康标准及健康证书的签发要求,新增健康证书书面证明,确定了证书和文件分为适任证书、培训合格证书、书面证明三个层次。
1.2 船长和甲板部主要修正的适任内容和标准
强调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ECDIS)的应用。新增使用ECDIS保持航行安全的航行值班(操作级)和使用有助于指挥决策的ECDIS和附属系统以保持安全航行(管理级)的要求;简化天文航海的知识、理解和熟练要求,提倡使用电子航海天文历和天文航海计算软件;新增领导和团队工作技能的使用(操作级)、领导力和管理技能的使用(管理级)的强制性适任要求;驾驶台资源管理成为强制性适任标准;新增海洋环境保护意识方面的知识、理解和熟练要求;新增按照船舶报告系统和VTS报告程序的一般规定进行报告的内容;新增高级值班水手发证的强制性最低要求
1.3 轮机部主要修正的适任内容和标准
删除“至少30个月的认可的教育与培训”的要求;提高普通船员晋升轮机员的要求(6个月到12个月);新增领导和团队工作技能的使用(操作级)、领导力和管理技能的使用(管理级)的强制性适任要求;机舱资源管理成为强制性适任标准;新增电子员、电子机工和发证和高级值班机工资格的强制性最低要求。
1.4 技能培训主要修正的内容
明确所有海员的安全熟悉和基本培训及训练的强制性最低要求,增加海洋环境保护基本知识、船上有效沟通、团队工作、理解并采取措施控制疲劳等新内容。对所有海员的与保安培训和训练有关的强制性最低要求,新增保安意识和保安职责培训,明确船员在基本安全、救生(助)艇筏、高级消费训练项目上“保持持续适任能力的方法”
1.5 明确了过渡期限
STCW马尼拉修正案于2012年1月1日生效,履约过渡期为5年,自2017年1月1日对所有船员的培训、发证和值班按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要求进行全面实施,届时在船上任职的船员必须满足新公约的要求。
2 培训机构履行马尼拉修正案的对策
2.1 加强公约学习研究,掌握国内履约配套公约、法规规定要求,更好的指导船员教育与培训工作
培训机构要认真研究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和国家海事局下发履约配套法规的精神,依据履约期限,统筹安排在校生及社会船员的过渡期履约培训,结合新规则对新入校的学生人才培养方案重新梳理和修改,重点要研究新的考试和发证规则及培训合格证书签发管理办法,在专业证书和适任证书的培训、人才培养规格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教材编写、课程设置、大纲制定等方面给予详尽的指导。
2.2 加快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积极申办培训项目资质
培训机构要认真学习各项目教学人员要求和场地、设施及设备标准,加强师资的引进和培养、加快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积极申请项目资质,满足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要求。要制订航海类专业教师培养计划,解决航海类专业教师船员适任证书持证和师资紧缺瓶颈问题,对现职教师,新公约的船员相关适任能力标准表中新增了多项适任能力,在相关的适任能力项下新增了若干要求,许多新增的内容对从事海事培训的师资人员是新的知识或技能,因此在开展履约培训之前,相关师资人员需要提前进行知识及技能更新培训。原来部分培训项目从设备、师资、准入标准等方面做了调整,对对培训机构的设备等提出了新要求。新增培训要求、培训项目需要培训机构补充新设备,诸如ECDIS、ERM、BRM培训所需要的实际操作、演练、模拟器等设备。
2.3 调整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满足新公约的要求
培训机构需要根据主管机关颁布的新法规,结合自己单位的实际情况,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系统改革,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要能够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要特别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航海类专业英语教学,注重航海类专门人才的海员素质养成教育。要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切实考虑到航海类人才在素质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的协调统一,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模式、职业岗位能力、专业核心课程、总体教学进程和安排等诸多方面进行重新架构。
2.4 更新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强化管理,确保履约培训质量
培训机构要根据新法规要求对教育与培训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吐故纳新,要加强体系的严细实全的运行与精细化的管理,促进各受控部门质量意识不断提高、工作持续改进,通过内审、外审、管理评审,保证体系的连续性、有效性和符合性,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管”,推进船员教育与培训工作不断追求卓越。通过质量体系来规范日常的管理工作,强化按规则办事意识,把“依法治校,以法治教”落实到实处,从而达到既定的质量目标。
总之,马尼拉修正案的实施对船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培训机构而言,困难与机遇并存,培训机构要认真研究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及国内的配套法规的规定和要求,全面解读其本质内容,深刻理解其内涵,积极主动的促进履约工作有效开展,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船员队伍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史方敏,范嘉芳.STCW78/10公约对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及对策[J].航海技术,2010(5).
穿越西元范文5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摘要】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自2008年整合以来,可以看到课程的改革对这门课程的发展规划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这5年期间,课程整合后有着怎样的调整和完善,在今后的发展中,如何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结合?文章将会针对这些问题作出分析。
【关键词】中国音乐史;名作赏析;课程改革;中小学音乐教育基金项目:本论文系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度校级教改课题‘《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改革研究”阶段性成果
中国音乐史课程的发展从20世纪初二三十年代到今天,不足百年历史,而在这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与完善中,中国音乐史的学科界定、教学方法、教学思路、教材编著以及教学手段的运用等各个方面,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系统的体系。而由于中国音乐史课程更重视文本讲授,课堂上有文理性而缺乏趣味性,使得这门课程在如今的大学音乐课堂中不被重视。在本文中,作者将以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例,分析中国音乐史课程在2008年至今的发展、改革现状,希冀对本门课程的发展略尽微薄之力。
一、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的现状分析
(一)《中国音乐史》课程与《音乐欣赏》课程的分离到结合
为了进一步适应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新时期需求,教育部对全国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的课程设置做出了调整,将《中国音乐史》与《中国音乐名作赏析》两门课程整合为《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旨在将中国音乐作品的欣赏置于中国音乐文化的背景中来进行,同时也使得中国音乐史的教学更加直观、形象,促使学生的音乐历史知识与音乐的思辨能力能得到均衡的发展。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也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在2008年将《中国音乐史》与《音乐欣赏》两门课程整合为了一门课程。
如杨荫浏先生所言:“音乐史不能没有音乐,不能离开音乐,不能从书本到书本。”如何将《中国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这两门课程充分地融合起来?需要进行系统化的整合,不仅是学科的整合,也包含了教学方法的整合。从2008年开始,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将这两门课程整合到现在,已有5年的时间,作为从事这门课程教学的教师,将这门课程在整合以后的优缺点做一阶段性的总结:
优点:《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的教学通常是在中国音乐史的框架下,结合具体的音乐作品,来完成音乐的审美体验。这样可以利用直观图像、音响来弥补中国音乐史缺乏形象性、趣味性的缺憾,从音乐作品的创作、演奏和欣赏、内容与形式、样式等音乐现象中探讨审美价值。相比较之前的以史论为主,课堂多了“声、色”,增加了课程的形象性与趣味性,在情感的体验中达到教学效果。
缺点这门课程的教学通常是按照历史分期,分为古代音乐史、近现代音乐史、当代音乐史,时间跨度较长,课程设置总学时是一学年,共64个学时,存在着学时少和教学内容多的总体矛盾。对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安排教学内容和授课方法,适时地做出调整。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的教材有田可文为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编著的《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书中囊括了中国音乐史的三个时期,分析了75首作品(附有谱例),较为适合音乐学专业的学生使用,同时也给予了授课教师很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二)与中小学音乐课程的脱轨
分析中小学音乐教材,中国音乐在教材中主要的内容是声乐演唱、声乐及器乐作品欣赏。低学龄阶段主要是通俗儿歌和民谣,器乐作品和声乐欣赏的内容编排相对较少。随着学龄的提高,音乐作品本身的历史寓意和情怀也不断增多,同时器乐作品也是逐渐增多。在教材编排上有循序渐进的编排思路。从这些内容来看,大学课程《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与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有一定程度的脱节,这也导致学生在毕业后进人中小学教学“学无所用”之处。
因此,在我们的中国音乐史课程中,尤其是针对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传授中国音乐史的知识,更要结合中小学音乐教材的内容进行一定的讲解,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学以致用”。
二、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改革的构想
(一)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相适应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如果用单一或者较为简单的教学方法来授课,不仅不能更好地完成这门课程,也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讲解理论的部分多采用讲授法、讲解法,而完成音乐欣赏的部分应该是多采用欣赏法、情景陶冶法等。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离开来教学。由于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复杂性也决定了教学方法应更加多样化。
当然,为了适应教学内容要选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也要求教学方法的系统化。不管是理论的讲解还是音乐的鉴赏,教学方法的运用都是非常重要的。中国音乐史与音乐欣赏两门课程的结合,使得教学内容大量的增加,知识面也较广,因此教学方法上要有一定的变革,也对我们从事这门课程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音像资料的建设
中国音乐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音乐史资料包括文、谱、图、音、像、物等内容。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将这门课程进行改革的这5年期间,也在不断完善课程使用的音像资料。我们现在应将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及信息与我们的课堂相结合,运用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把音乐作品视觉化,通过建立虚拟的历史展现场景,使声像同步、视听结合,使学生对音乐历史有更深的理解和感受。现在有部分作曲家创作的一些古风作品,是在音乐学成果和音乐考古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当时社会发展情景所创作的作品,例如钱兆熹的《原始狩猎图》,运用骨哨与乐队的结合,向我们展示了原始社会时期的人们在狩猎时的情景。虽然不能完全地复原以往的音乐,但是却能给学生们带来听觉的震撼,让他们能运用想象,对那个时期的音乐有深刻的体会。
因此,音像资料的建设在大学史论课程中是尤为重要的环节。如今,在各高校音乐专业中,音乐史的课堂所反映出的是缺乏互动,课堂效果不如人意,音像资料的完善对上课的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有一定的帮助。
(三)文字与声响的结合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这门课程主要是以中国音乐史的脉络讲解为横向线索,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赏析各个时期的音乐作品作为纵向线条。虽然看似两门课程,却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而要将文字与声响更好地结合起来。在中国音乐史的课程讲解中,运用现代科技技术,把大量的文字讲解与图片、视频、音乐等相结合,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且对历史源流中的音乐作品有感性的认识。例如我在中国音乐史的课程讲授中,根据每个时期会向学生展示大量的相关图片以及乐器的演奏视频等,借助音响来帮助学生来理解和记忆,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兴趣。
在美育教育不断完善与发展的今天,多媒体与电子设备参与教学中,不仅能让学生获得一个比较轻松、直观的视觉与听觉感受,也能让学生对书本中的知识有更加全面而且完善的认识,学生也能通过这样的学习氛围深化音乐历史的认识,感悟中国音乐历史的魅力,通过文字与声响的结合使得学生对音乐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