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司寄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司寄语范文1
新年好!
我们共同经历了一个充满各种滋味的2009年,又一起迎来了2012年。在这样一个举国同庆的日子里,祝所有的新老朋友,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
过去的一年,是艰苦创业的一年,是努力拼搏的一年,也是公司值得骄傲的一年。广大员工,沿着公司发展的方向,兢兢业业,努力拼搏,爱岗敬业,朝着共同的目标一同奋进,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公司寄语范文2
时序更替,岁月流金,XX年X月X日,XX公司迎来X岁生日。公司从“呱呱落地”到“X岁”的成长历程,浇筑了历届领导班子和公司员工的辛勤汗水、殚精竭虑、彼此成就。值此,月报作为公司X岁生日献礼,在今天和大家见面了。
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人的追求与成长,一个企业的进步与发展,都需要文化作为支柱。公司始终坚持“文化立意、精神立志、意志立人、人才立企”的管理理念,坚持“诚信、奋斗、创造、情怀”的企业文化,凝聚和传承融通魂。
月报的办报宗旨是“展示员工风采、促进业务交流、传播企业文化、凝聚团队力量”。月报作为公司采集思想火花的内部刊物,迈开了公司文化建设的重要步伐,将充分展示公司的发展面貌、员工风采,记录下公司的发展历程,她将为全体干部职工搭建起沟通交流的桥梁、心灵休憩的驿站和精神家园。翻开她,你能掌握最近相关政策;翻开她,你就知道公司最近进展;翻开她,你就能看到身边同事的风采……希望这份月报能带给大家朝气蓬勃、开拓创新、催人奋进的清新气息。
我们期待编者们用心打造好我们的精神家园,用自己的智慧与激情把报纸办成有特色、有思想、有见地的报纸。同时,衷心希望公司全员积极参与到月报的创办中,展示才华、表达思想、秀出真我风采,在沟通中留下真诚,在交流中启迪智慧, 在奋斗中砥砺意志,在思考中品位人生。
最后,祝愿月报越办越好,给公司文化发展带来新希望!
公司寄语范文3
2.今夜明月圆,家家人团圆,幸福好因缘,快乐朋友缘,甜蜜爱情缘,愿你日日花好月圆,中秋更是幸福团圆!
3.中秋佳节至,快乐答试题。填空:名扬古今()外,情溢春夏()冬,若是()马加鞭,定能()在其中。答案:中秋快乐。
4.月升代表我的牵挂,月落代表我的关怀,月盈代表我的惦记,月亏代表我的思念,月芽代表我的真诚,月弯代表我的微笑,月圆代表我的祝福。中秋节快乐!
5.左手握住健康,右手抓住财富。左腿跨过艰难险阻,右腿踏上成功之路。用力喊出幸福,用心感受我这中秋祝福:中秋快乐!
6.祝大家中秋愉快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业有成!
7.祝你的事业和生活像那中秋的圆月一样,亮亮堂堂,圆圆满满!
8.天上人间,花好月圆。祝中秋佳节,全家团圆美满,万事如意!
9.年年中秋待月圆,月圆最是相思时。祝中秋佳节,全家团圆美满!
10.感谢您在过去对敝公司的大力支持,祝您中秋佳节吉祥如意,大展宏图!
11.随着中秋的到来,预祝贵公司规模扩大,业务发展,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12.一缕情思一颗红豆,月圆时分我会让玉兔送去我特制的月饼!祝中秋节快乐!
13.传统的节日里,我们总会有那种很传统的愿望:花常开月常圆人常在……中秋节快乐。
公司寄语范文4
关键词:公司治理 内部治理机制 公司绩效 审计费用
一、引言
公司治理作为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利益背离的制度集合,其核心就是解决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而产生的问题。按照Shleifer和Vishny的定义,公司治理就是“保证公司的出资人可以获得他们投资所带来的收益”。因此公司治理的相关问题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现实中公司治理是一系列机制的综合,是有关企业所有权问题的一系列制度安排,这些制度促使股东的利益与负责监督、管理公司事务的董事会和管理层的利益之间保持一种适当的平衡。因而在研究公司治理问题时,不仅需要单独就某些因素进行分析,还需要综合考虑公司治理各个因素的整体作用。依照机制设计或实施所利用资源的来源,公司治理可以分为内部治理机制与外部治理机制。外部治理机制指尽管机制的实际实施超出了公司资源计划的范围,仍然可以用来实现公司治理目标的各种公司治理机制总称,它包括公司治理 的法律和政治途径、产品和要素市场竞争、公司控制权市场、声誉市场等。内部治理机制指机制的设计或实施在一个企业的资源计划范围内,它包括股东治理、董事会、管理层激励合约设计、监督约束机制等。本文以“股权结构―董事会―经营者”为逻辑构建内部治理指数,这是因为股东权利是公司权利的出发点,由此衍生的股权结构作为公司治理的产权基础,直接决定着公司治理机制的基本特征,在根本层面决定了公司控制权的配置格局;董事会是解决经理与股东之间问题的重要机制,肩负股东赋予的监督职责,依其所拥有的决策控制权和对高管的人事权对经营者实施控制;由于存在利益分歧与信息不对称,如何激励和约束经营者为企业价值最大化服务是公司治理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内部治理机制的全景反映于企业的这三个层面。本文研究重点是公司可控的内部治理机制。如何对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进行综合评价?好的内部治理机制是否可以产生好的公司绩效?好的公司绩效是否意味着审计风险的降低,进而意味着较低的审计费用?本文试图从内部治理机制出发,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
二、文献回顾
(一)股权结构 股权结构可以从股权性质和股权集中度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国家股从公司治理视角看,先天产权残缺,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是产权主体,但由于不享有剩余索取权,缺乏足够的经济利益驱动去有效地监督和评价经营者,从而使经营者利用政府产权上的“超弱控制”,形成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大量实证研究证明国有股权性质对公司治理效果的负面影响。Wang(2002)的研究发现,就会计业绩而言,国资局持股的上市公司比其他类型的公司低。徐晓东、陈小悦(2003)发现第一大股东为非国家股股东的公司有着更高的企业价值和更强的盈利能力,在经营上更具灵活性,公司治理的效力更高。李增泉、孙铮、王志伟(2004)发现国有企业控制公司的控股股东占用的资金高于非国有企业控制的上市公司。曾庆生、陈信元(2006)以管理费用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作为权益成本的度量指标,检验了终极控股权性质与公司权益成本的关系,发现国家控股公司的成本显著高于非国家控股公司。股权集中度决定了企业的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大股东的行为对公司治理至关重要。第一大股东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存在两种假说:监督假说与掠夺假说。一方面,Friend 和 Lang(1988)认为股权的集中会减少管理者机会主义幅度,降低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Shleifer 和Vishney(1997)认为在某些国家成本来自控制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而不是管理者和分散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正如La Porta等(1998)认为“全世界大公司的中心问题都是如何限制控股股东损害小股东利益。”我国的上市公司中,金字塔式和交叉持股控制模式普遍存在,这使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矛盾成为公司利益冲突的主要来源。如果公司存在一些持股比例很高的股东,那么股东间的相互监督可能可以抑制大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厉以宁(2001)认为比“一股独大”更好的股权结构是“多股制衡”,几个持股相对较多的大股东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但实证的结论并不一致。陈信元、汪辉(2004) 的研究表明股权制衡可以提高公司价值;徐莉萍、辛宇、陈工孟(2006)研究支持股权制衡类公司绩效水平显著低于一股独大公司;李琳、刘凤委、卢文彬(2009)发现股权制衡可以降低公司业绩波动性、稳定公司业绩。
(二)董事会董事会规模被视为公司治理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Jensen (1993) 认为一个规模较小的董事会更容易发挥监督职能,而规模较大的董事会由于成员间交流和合作更为困难,从而削弱了董事会对经理人员的控制能力。Chaganti 等(1995) 则认为董事会规模较大可以提供更大范围的服务,在防止公司财务失败方面更为有效。Yermack(1996)发现随着董事会规模的增大,沟通和协调问题增大,董事会控制管理层的能力下降,从而导致源于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的成本增大。国内方面, 孙永祥(2001) 发现董事会规模和公司绩效之间负相关。沈艺峰等(2002) 认为董事会规模过大是ST公司董事会治理失败的原因之一。杨清香、俞麟、陈娜(2009)发现董事会规模与财务舞弊呈“U”型关系。Fama (1980) 认为董事会构成是决定董事会监控职能发挥的重要因素,由于经理层具有信息优势,如果经理层在董事会中占主导地位容易导致股东财富的损失。独立董事拥有两个特征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完成其监督功能:一是独立性;二是他们关注维持在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声誉。朱佳华(2007)发现董事会中独董比例越大,年报披露越及时,独立董事在年报披露及时性方面发挥了治理作用。陈伟民(2009)对独立董事职业背景的绩效进行研究,认可独董行业专长与公司业绩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同时发现独立董事多重任职和任期与公司业绩负相关,且影响行业专长绩效作用的发挥。有关CEO和董事长是否该由同一个人担任的董事会领导结构的争论至今未休。从法理上说,董事会对股东负责,经营者对董事会负责,董事会与经营者的关系是决策与执行、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公司应该采用CEO和董事长由不同人担任的二元领导结构。但一元领导结构的支持者认为二元结构使得公司的成本增加,一些研究也发现领导结构对企业绩效没有明显影响。Baliga(1996)发现二元领导结构的企业在长期业绩上比一元结构的企业更好,但不能发现把一元结构变为二元结构就可以改善企业业绩。Dahya和Travlos(2000)认为最佳的董事会领导结构可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向锐、冯建(2008)对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发现目前民营上市公司中内部人控制现象十分突出,两职分离可以强化董事会对公司的监控,其研究证实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的分离将有利于公司经营绩效的提高。
(三)经营者 由于存在着经营者与所有者的利益分歧与信息不对称,经营者对公司治理有效性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检验对经营者约束监督机制的有效性;一类检验对经营者激励机制的有效性。一般而言,公司治理存在一种矫正机制,相对于经营良好的企业,经营不善的企业更有可能更换效率低下的高管人员;高管人员更换后,经营业绩会显著提高。龚玉池(2001) 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绩效与高层更换之间的关系,发现高层非常规更换的可能性与经产业调整后的资产收益率、营业收入显著负相关。朱(2004)发现低劣的经营业绩会导致高管人员的更换,但短期内高管人员更换没有改善经营绩效,反而使企业盈余管理增加。激励机制主要指事前与经营者签订建立在可观察变量上的激励合约,使经营者在一定程度上按照投资者的利益行事。具体到经理人报酬制度设计上,要尽量能够激励相容。陈冬华,陈信元和万华林(2005)发现由于国有企业中薪酬管制的存在,在职消费成为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替代选择,相比民营企业中内生于公司的薪酬契约,国有企业中外生薪酬安排缺乏应有的激励效率。鲁海帆(2009)研究了高管层薪酬差距与公司业绩的关系,发现薪酬差距较小时,锦标赛理论起主导作用,加大薪酬差距有利于业绩的提升,但当薪酬差距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不公平感的负面影响增大使得薪酬差距对业绩的总影响表现为负面影响。以上我们从三个层面探讨了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下文将以此为依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一个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综合指数,判断公司内部治理质量的好坏。
三、研究设计
( 一 )研究假设 以往对企业绩效、审计费用与公司治理的研究多是从公司治理某个要素出发进行分析的,如以上所述的股权特征、董事会特征、管理层特征等作为公司治理的变量,且研究结论不一致。Gompers等(2003)构建了一个包含24个治理条款的公司治理指数,然后建造了一个投资组合:买进公司治理指数高的股票,卖出公司治理指数低的股票,结果发现该投资组合可以给投资者带来超额回报。这说明完善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可以提高企业经营效率,进而提高企业的绩效。因此,本文首先发展以下假说。
假设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公司内部治理质量越好的企业,公司绩效越好
审计市场中,审计风险一直是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定价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Simunic(1980)提出审计风险定价模型,他认为审计定价包括审计资源成本和风险溢价两部分。而风险溢价取决于审计后的财务报告给第三方带来损失的现值与审计师承担损失的概率。DeFond等(2005)、Carcello等(2008)运用公司治理综合得分进行研究,发现有效的公司治理可以提高财务报告质量。潘克勤(2008)采用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公布的2002 年度“中国上市公司治理100佳”的公司治理指数作为公司治理质量的替代变量,发现公司治理指数越高,审计定价越低,审计定价受到公司治理风险影响。完善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可对经营者的行为构成有效的制约,减少其为自己的利益而进行的会计操纵,从而增加财务报告的可信性,降低审计师的风险,进而可以降低审计师实质性测试的资源投入,审计定价相对下降。因此,本文发展了假说:
假说2: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公司内部治理质量越好的企业,审计费用越低
( 二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本文以上海、深圳两地交易所上市交易的A股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基本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首先,以2003年沪深上市公司作为初选样本,剔除了金融类以及数据不全的公司,然后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公司治理内部机制进行评价打分,删除5%的极端值,按得分高低将样本分为四组,选用得分最高组和得分最低组,最终取得241家内部治理质量较好的公司和242家内部治理质量较差的公司。公司治理水平应该相对稳定,为了确认检验结果是否可靠,本文对前述两组公司使用2003-2005年的数据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考察该结果是否稳定。
( 三 )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变量的选择为了系统的衡量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状况,基于前文的分析,本文选择以下治理变量: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TOP1);第二到第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TOP2-5);第一大股东是否为国有股的哑变量(GOV),是则取值为1,否则为0;董事会结构,即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INDIRE);董事会规模,即年报中披露的当年度末公司董事会正式成员的个数(DN);领导结构,即CEO是否兼任董事长的哑变量(OT),是则取值为1,否则为0;高管(董事长总经理)是否发生变更(CHANGE);前三名高管薪酬总额(SOR1)。以上八个变量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主成分中载荷系数最高的公司内部治理变量为TOP1,TOP2-5和GOV,因此第一主成分反映了股权治理机制的影响。第二主成分中载荷系数最高的公司内部治理变量为DN和CHANGE,因此第二主成份反映了董事会对管理层监督约束机制的影响。我们依据主成份对应的特征值占提取的主成分总特征值之和的比例计算了公司内部治理质量的综合得分(GS)。
( 四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1)假说1检验模型。本文选择反映公司未来价值的托宾Q值来代表公司绩效进行检验:Q=α0+α1GS+α2LNA+α3LEB+?着。其中,Q:托宾Q值;GS:公司内部治理质量的综合得分;LNA:总资产的对数,用以控制公司规模对企业价值的影响;LEV:财务杠杆,负债/总资。根据假设1,本文预测α1符号为正,即内部治理质量越好,公司绩效越好。(2)假说2检验模型:LNFEE=α0+α1GS+α2LNA+α3RECA+α4INVA+α5LEB+?着。其中,LNFEE:审计费用对数;RECA:应收项目/资产总额;INVA:存货/资产总额。根据假设2,本文预测α1符号为负,即内部治理质量越好,审计费用越低。
四、实证结果分析
( 一 )描述性统计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均值为0.4270,表明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股权控制权占优势,而第二至第五大股东持股集中度的均值为0.1558,标准差为0.1277,表明股权制衡难以发挥作用。第一大股东为国有股的公司占样本的0.70,反映了上市公司多为国有企业的特点。一元领导结构企业的比例为0.11,上市公司发生高管变更的比例为0.34。
( 二 )相关性分析两组样本研究变量的相关关系见(表1)和(表2)。可以看出,两组变量间相互关系差别较大。公司内部治理质量较好组的托宾Q与GS显著正相关,审计费用与GS弱显著负相关,这与我们的假设一致。而公司内部治理质量较差组的托宾Q与GS变现为负向关系,但结果不显著;审计收费与GS不具相关性。另外,我们发现LNA和公司价值Q显著负相关,说明公司规模越大,公司价值越小;LEV和公司价值Q显著正相关,说明负债对公司管理者能发挥监督作用。两组数据研究变量间相关关系的较大差别显示出治理质量不同的公司有着不同的经营特征与财务特征,这也显示了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 三 )回归分析经过检验,三年的实证结果大致相似,我们仅列示一年的实证结果。(1)公司绩效与内部治理质量的实证结果。公司绩效与内部治理质量的实证结果见(表3)和(表4)。对于公司内部治理质量较好的一组,进行单变量检验时我们发现GS的系数与预测相符,显著为正:多元分析时GS的系数虽然为正,但结果并不显著。公司内部治理质量较差的一组,GS的系数符号为负。较差组中托宾Q与GS的这种负向关系令人惊讶,这也显示出以往研究考虑的不周全,仅以公司治理质量好的公司为研究对象推出的结论并不适用于所有上市公司。对于较差公司内部治理质量的公司,治理机制的作用发挥可能并非与文章前面分析的效果相同,对于这类公司我们应进一步挖掘其治理特征与财务特征,看看有什么因素被我们遗漏。(2)审计费用与内部治理质量的实证结果。审计费用与内部治理质量的实证结果见(表5)。对于公司内部治理质量较好的一组,进行单变量检验时我们发现GS的系数与预测相符,为负向关系,即公司内部治理质量越好,审计费用越低。在进行多元分析时,GS的系数仍然为负,但不显著。而对于公司内部治理质量较差的一组,我们发现单变量和多变量回归的结果都不显著,审计费用不受内部治理质量影响。这类公司可能选择较低质量的审计师进行审计,支付较低的审计费用,也可能选择较高质量的审计师进行审计,希望借由事务所的名声传递正面信息,支付较高审计费用。
五、结论
如果仅依据内部治理质量好的公司组,本文研究结论与以往研究相似,即完善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能够提高企业绩效,可以降低审计风险进而降低审计费用。但转向内部治理质量差的公司组,所有的结论变得不同。检验结果显示内部治理质量较差的公司组中,内部治理的好坏不能影响、甚至损害企业价值。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我国上市公司类型较为复杂,影响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发挥作用的影响因素也非常复杂。如国有股权的上市公司中,实际控制人为地方政府的出于争夺资源、保证业绩的动机,存在地方保护主义,这就使得内部治理机制的作用效果产生变化,即国有企业得到更多扶持。检验结果还显示内部治理质量较差的公司组中,内部治理的好坏不能影响审计费用。求其原因,这类公司在公司治理建设中可能更多是被动遵循法规政策的底线,财务报告重大错报的风险并没有降低。同时,对于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在接受审计业务时,它们可能更多考虑争取客户,而不是公司的审计风险,这一点也反映出我国证券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法律诉讼机制。
基于本文的研究结果,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内部治理质量较差的公司其发展决策究竟受哪些因素影响,怎样影响?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发挥怎样的作用?未来另一个可以继续研究的问题是分析考虑公司治理外部机制对公司的影响作用。内部与外部治理机制是相互联系的,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性,也存在一定的互补性,综合考虑所有机制的影响作用可以使我们更加理解这些机制背后的逻辑关系,更加明白企业如何发展决策。
参考文献:
[1]潘克勤:《公司治理、审计风险与审计定价――基于CCGINK的经验证据》,《南开管理评论》2008年第1期。
[2]邱冠华:《公司内部治理有效性研究:一个文献综述》,《经济评论》2007年第1期。
[3]陈俊、陈汉文:《公司治理、会计准则执行与盈余价值相关性》,《审计研究》2007年第2期。
[4]陈信元、夏立军、林志伟:《独立审计为什么没能发挥公司治理功能》,《财经研究》2009年第7期。
[5]La PortaR.Loptz―de―silanes F . Shleifer A.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 Journal of Finance,1999.
公司寄语范文5
一、围绕公司董事会下达的经济指标,团结动员广大职工建功立业。
一是要深入开展“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一五’、和谐奔小康”主题竞赛活动。深化各类劳动竞赛,广泛深入开展各具特色的立功竞赛活动。二是要突出以“岗位学习、岗位创新、岗位成才、岗位奉献”为主题,广泛深入开展职工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推动职工科技创新和创造发明。
二、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一是要不断推进职工民主管理工作,加强劳动关系协商机制建设,加强沟通协调,积极表达职工意愿和工会主张。二是以《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贯彻实施的有利时机,广泛开展学习培训、法律宣讲活动。三是要不断完善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以提高职代会运行质量为基础,完善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制度。四是要为职工大力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积极参与公司的内部管理。继续开展好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及“金秋助学”等活动。
三、深化职工素质工程,促进职工队伍全面发展。
一是要以学习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为主题,加强职工的宣传教育和思想引导。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二是要不断深化“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职工”活动。举办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广泛开展技术比武、技能创新创优等活动,促进职工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提升。三是要深入开展“抓典型、树正气”活动。加大对优秀员工的宣传、关心、支持和帮助的力度,充分发挥优秀员工典型的榜样标兵效力,营造学先进、赶先进的良好氛围。四是要加强职工文化生活建设。精心筹备,广泛开展“三八”、“五一”及“十一”等职工文化体育健身系列活动。
四、不断扩大工会组织覆盖面、增强工会组织凝聚力。
一是要继续加强工会组织建设,吸收新招收的员工参加工会组织,进一步提高职工入会率。二是要深入贯彻《企业工会工作条例》。坚持“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的企业工会工作原则,加强企业工会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夯实基层工会工作基础。
公司寄语范文6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绩效;委托;利益相关者
从具体形式来看,公司治理结构一般指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构成的公司内部控制和监督机制,其目的在于控制公司的经营活动不偏离企业的长远规划和最终目标,提高企业绩效。此外,企业的生存还依赖于内外部环境中其他相关利益者的支持和约束,包括企业雇员、债权人、工会、社会组织、国家行政机关等等。
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上述4个相关的利益主体在权力上的分配和利益的协调,以及相应的激励与约束体制的建立。在此,将公司治理结构划分为股东、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各方利益相关者这4个主要主体,分析它们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
一、股东与公司绩效的关系
股东是公司治理结构中拥有最高权力的利益相关主体,董事会与经理层的所有决策都应该以维护股东的利益为标准和目的,企业中所有的治理机制也都应该以维护股东利益为目标。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股东除了利用股东大会和监事会或者独立董事对董事会和经理层进行监督以外,还可以利用企业外部的公司控制市场对其进行制约和影响,或者加入公司董事会亲自参与公司治理(当然,只有大股东才能做到这一点)。
一般认为,小股东是广泛分散且不干预公司运营的缺位所有者的同质集团。因此,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公司的股权结构越分散,委托人对人的有效监督程度越低,对公司绩效可能越有不利的影响。从总体上来说,股东对提升企业绩效和价值的影响力相对于董事会和经理层来说更加趋于宏观和间接。考虑到成本与效益的匹配,股东中持有较大比例股份的大股东和机构股东会比小股东更有动机去监督管理者作出有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决策,从而对公司的绩效实现过程施加影响。
可以看到,积极的大股东和机构投资者愿意而且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施加影响,并最终影响公司的绩效。
同时,大股东和机构投资者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也存在负面作用。大股东的利益和外部小股东的利益常常并不一致,两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利益冲突。在缺乏外部控制威胁,或者外部股东类型比较多元化的情况下,大股东可能以小股东的利益为代价来追求自身利益,通过追求自利目标而不是公司价值目标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的事实得到验证。首先,大股东可能更多地考虑自身的利益,将股份公司作为自己的“提款机”,从而损害众多小股东的利益;大股东过多地干预使股份公司的管理层名存实亡,影响股份公司战略目标和绩效的实现。其次,投资者并不是真正的所有者,而是机构性的人。作为“被动的投资者”,一部分机构投资者会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公司能付给他们多少红利上,而不在乎企业经营管理的绩效好坏;另外,机构投资者出于保护投资者利益的目的,往往会制定投资组合策略,分散投资,同时持有多家公司的股份,分散风险的同时也分散了机构投资者对于其中某一家公司经营管理绩效的关注程度。
综合以上论述可知:大股东和机构投资者对公司绩效实现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虽然有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但是总体上他们能够对公司经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行约束,同时他们投资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使得他们可以和公司结成战略联盟,增强公司的长期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
二、董事会与公司绩效的关系
1. 董事会对公司绩效的积极作用。
目前世界各国所实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制度的依据是委托理论,即股东按所拥有股份的多少选举出董事会,将其资产委托给董事会管理;董事会再选择总经理,将资产委托给总经理负责。
股份公司实际上是“资合”公司,这就决定了资产及其拥有者在股份公司及其董事会中的地位,资产的大小决定了其所有者拥有权利的大小,因此,公司治理结构所追求的目标自然而然地就是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实际上也就是追求资本增值的最大化。
实际操作中,董事会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主要通过为经理层提供建议、顾问和积极参与公司经营管理战略方针的制定过程来实现。从微观管理角度讲,董事会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手段还包括对公司战略实施过程的控制。这可以通过董事会对于公司经营管理的事前控制体现出来,例如对重大经营决策(如重大投资、兼并、收购等)进行参与、审查和批准,决定经理人员的聘用等等;或者是事中控制,例如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战略实施;最后还体现在事后控制上,例如根据公司绩效的实现情况决定经理人员的替换与奖励等等。
随着现代公司制度的发展以及对公司治理结构的深入认识,董事会在制定公司长期发展战略以及经营管理中决策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已经由股东大会的附属机构转变为股东大会无法干预的独立权力机关。
由于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所处的中心地位,因而提高董事会的质量就成了建立有效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任务,也是影响公司绩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2. 董事会对公司绩效的消极作用。
根据委托理论,董事会是股东的人,代表股东利益,要尽到信义、注意和忠实三项义务,是降低经理层成本的重要机构。但是,这种关系使得董事会与其委托人——股东之间也出现了成本。董事会成员的机会主义倾向使他们不可能完全按照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进行决策。另一方面,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经理层往往采用各种手段控制董事会。这样,董事会对经理层的约束机制就会被破坏,甚至出现董事与经理“合作”的情况,损害公司与股东的利益,结果就是公司的经营决策与公司的绩效和长期战略相背离。
3. 经理层与公司绩效的关系。
(1)经理层对公司绩效的积极作用。按照企业契约理论的观点,传统公司内部治理模式是股东拥有最终控制权,董事拥有授予剩余控制权,经理拥有实际剩余控制权。经理层负担着通过对企业拥有的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维持并发展企业,实现资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和相关主体的利益最大化。
在公司的经营管理实践中,经理层作为公司治理结构链条上的中心环节,其特殊地位决定了他们是公司内外部信息的接收中心和过滤、发送中心,经理层比其它任何环节都更了解公司整体的资源使用情况、经营业绩情况。而且董事会构成中一般包括经理董事。因此,虽然在大多数国家的《公司法》里董事会是公司真正的战略决策制定者,经理层只是战略的执行人,但是由于上述特点的存在,很多具体的经营战略决策最终要由经理层来做出,一些重大的决策也是董事会与经理层协商并共同制定。
除了进行经营管理决策之外,公司经理层还是所有决策具体的实施者以及风险控制者。现在的职业经理人,不仅是公司的经营者、管理者,同时还是公司文化、道德、价值观的代表者和领导者,经理层的风格往往会左右公司的发展目标和战略方向。由此可以看到经理层在公司经营管理和绩效实现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2)经理层对公司绩效的消极作用。根据委托理论,由于两权分离的特点,企业股东是以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即最大的正现金流为投资目标,而经理人员在进行企业经营决策时还要考虑个人权力、个人经济利益、社会地位、个人成就感以及个人的工作保障程度等因素。在委托理论有限理性和经济人自利的假设前提下,经理层在进行经营决策时可能并不是围绕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而是选择有利于实现个人目标的战略,因此有可能损害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影响企业绩效和长期发展。例如,经理人员为实现自身利益过度增加自己的报酬;为提高个人社会地位、权力和工作成就感而盲目进行购并以扩大企业规模;为保障自己的工作而拒绝实施有风险的经营决策等。
在委托理论的假设前提下,经理层的机会主义倾向几乎不可避免。因此,公司治理的主要内容就是构架对经理层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最大限度减少经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
4. 其他利益相关者与公司绩效的关系。
一个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指与企业拥有利益关系的个体或群体,包括股东、员工、客户、供应商、合作者,政府和社区等。
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是否能够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形成与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协同效应。实践说明,企业的每一个利益相关者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绩效,忽视任何一个利益相关者都有可能导致企业经营的失败。
20世纪80年代,西方出现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思想,指出经理层应该系统考虑那些能够影响并且受到公司影响的集团的利益。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企业的价值链逐渐被拉长,以战略联盟形式为代表的协作型竞争成为20世纪末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企业与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协作关系成为企业重要的资源之一,对企业绩效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仅仅将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公司治理的原则是不够的,需要更加着重考虑企业所有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这样有利于公司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公司的绩效实现和长远发展。
在未来的全球化竞争中,我国企业面临着发达国家成熟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型跨国企业所带来的生存压力,如何理顺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绩效的关系,提高企业绩效,使企业效益最大化以应对这种挑战,是摆在我国企业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李维安.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