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市场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市场发展

市场发展范文1

B股市场是在我国资本市场尚不能完全对外开放的背景下,为建立一条筹集外资渠道而创立的。自从1992年2月21日真空电子B股发行标志中国B股市场开启,而今已走过了17年的发展历程,市场规模较初创阶段已有较大的发展。其间,B股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世人有目共睹的。

B股市场发展过程中所依赖的外在环境也在不停地发生变化,特别是以下两项措施的实施,使得B股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9年6月3日,为了稳定市场信心,中国证监会发出了《关于企业发行B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取消发行B股企业的所有制限制和预选制;2001年2月19日宣布B股市场将向境内居民开放。这两项措施无疑给沉寂的B股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取消发行B股上市公司的所有制限制并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将有助于改善B股市场的基本面。而B股市场将向境内居民开放,无疑大大增加了B股市场的资金供给。

2006年,A股市场的持续上涨带动了B股市场行情,B股交易开始活跃,成交金额和成交量迅速增加。2007年5月,上证B股指数和深证B股指数出现历史新高,分别达到381.30点和803.61点。遗憾的是,在此期间B股市场没有新股上市。B股市场建立之初有其必然性,但目前市场功能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随着我国资本市场A股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解决历史遗留的B股问题,已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

二、我国B股市场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完善,B股市场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主要包括:

1.资金筹集功能丧失。B股市场设立的初衷是为国内企业筹集外汇资金,但随着外汇资金逐渐充裕、国内企业海外上市增加,B股筹资功能逐渐丧失,2001年、2002年、2005年、2006年、2007年和2008年B股市场筹资额都为0。

与H股市场筹资情况对比来看,随着H股市场引入红筹股,国内推行QFII,我国对外权益性资金筹集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如果单纯从筹资功能角度来看,B股市场已无存在必要。

2.资源配置功能丧失。资源配置是证券市场另一个最基本的功能。B股上市公司在行业分布上绝大部分都是传统行业,属于高技术产业的公司很少。与此同时,B股市场规模小,流动性差,投资者主要为境内外个人,其中境内个人投资者占80%以上,面未减持外资法人股数量非常少,B股市场难以通过股权转让进行并购重组。

3.投资价值衰减。B股市场设立以来,没有与A股市场同步发展,而是逐渐边缘化,总市值没有稳定持续增长,与上市股票数量不成正比。到2008年末,因汇率体制改革后,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幅度已接近18%。因此,分别以美元和港元计价的上证B股和深证B股面临着较大的汇率风险,B股投资价值受人民币升值负面影响较大。

4.市场结构特殊。B股最初仅允许境外投资者以美元或港元投资,2001年政策变化后,境内个人逐渐成为投资主体。目前的投资者有境内外个人和境内外机构,其中以境内个人投资者为主体,境外个人占一部分,而机构投资者占比例极小。考虑到投资者结构,B股改革要保障境内个人投资者的利益,同时顾及境外个人投资者的利益。实际上,B股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主要是以境内个人与海外华人投资者为主,在人民币升值趋势的预计下,制约了B股市场新增投资者,如果原来的个人投资者把手中的美元资产逐步转换成人民币资产,无形之中就造成原有投资者队伍不断减少。

5.B股市场缺乏明确的政策定位与战略发展目标。从国内开设B股市场以来,B股市场的主导政策出发点基本是围绕探索如何通过资本市场方式吸引境外资金投资,以及发展我国境内外资证券市场的一块实验田。迄今,B股市场的主要政策目标定位没有发生改变。

此外,在交易规则上,B股市场与A股市场有诸多不同。B股市场与A股市场上的公司适用不同的会计准则,从而导致盈利水平等财务数据不一致,投资者难以获得一致公允的价值判断依据。因此,B股市场改革需要解决投资者结构、交易规则、市场管理等与国内资本市场统一的问题。

三、我国B股市场今后发展问题探讨

当前关于B股市场发展问题主要有两种观点,即关闭B股市场和继续大力发展B股市场。B股市场作为历史产物,已经完成其使命,与其久拖不决,不如快刀斩乱麻。本文就我国B股市场发展的前景提出以下思路。

(一)A、B股合并或改造B股市场。长期以来,A、B股市场处于分割状态,同股不同价成为市场的一种常态。合并A股、B股,是各界呼声最高的改革措施,具体做法包括:

1.直接合并A、B股。B股与A股的合并还存在障碍,首先是我国资本项目还不能自由兑换。B股投资者仍然有一部分是境外居民和机构。在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的条件下,这些投资者不可能接受转换币种的做法。假设境外投资者愿意将美元或港币换成人民币,那么,在B股和A股合并过程中,必然会有部分境外投资者成为我国A股投资者,这有悖于我国资本市场的渐进式开放战略。尤其是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减的时候,境外热钱对我国股票市场的投资热情较高,该操作过程会引起较大的市场冲击,不仅会导致B股市场大涨,还会给A股市场推波助澜。其次,A、B股流通价格存在差异,将B股与A股合并,侵犯了A股投资者的利益。因为同一家公司的B股价此A股价低很多,二者合并,会使含有B股公司的A股价格下跌。在110家B股公司中,同时发行A股的有80多家。而且。将B股转换成A股,将直接扩大A股流通盘,影响A股的市场价格,造成A股股东的权益损失。

A、B股市场如何实现合并,是一个需要认真分析的重大问题。无论在何种条件下,合并都不能损害投资者利益,这是所有措施的前提。如果未来A、B股合并真的提上议事日程了,可以充分参考股权分置改革中获取的经验,确保市场实现公平、健康、平稳的过渡。具体的操作思路可以是:B股公司数量很少(共110家,其中86家A+B公司,24家纯B股公司),市值不大。所以,B股市场向包括银行、保险基金、社保基金、年金基金、证券投资基金在内的境内机构开放,并建议从现金流好、间接融资能力强、股价被低估的纯B股公司开始进行股改,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核心是通过社会公募或配售而增发募集资金解决问题,对境内投资者可通过托管系统直接出售并设立外汇特别账户。其后,再进行合并A、B股市场。

2.回购B股并缩股。回购B股并缩股,也是一种可选择的途径,关键是回购价格和上市公司的支付能力。B股的发行价格总体比较低。如果以较高价格回购会损害公司其他股东利益。对于纯B股公司来说,回购会影响其上市地位,失去未来再融资的机会。另一个问题是,回购会减少公司宝贵的现金资源或者提高公司负债率。丽珠集团于2008年6月20日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回购公司部分境内上市外资股(B股)股份的议案》,公司在回购资金总额不超过1.6亿港元及回购股份价格不超过16.00港元/股的条件下,预计回购部分境内上市外资股(B股)股份约为1000万股,并且,该回购股份将依法予以注销。这可能为我国B股市场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的方向。

从当前情况分析,回购部分价格被低估的B股股份,不仅有利于活跃B股市场交易,有效调节市场供求关系,而且能使A/B股公司股票价值回归至真实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允许B股股份回购体现了监管部门改革创新、探索并支持促进B股市场变革的积极态度。B股股份回购将为B股市场制度性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途径,有利于恢复B股市场的生机与活力,形成A、B股市场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3.将B股改造成国际板。随着金融资本市场的不断开放,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国际化是必然趋势。根据2008年6月18日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结果,我国将按相关审慎监管原则,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外公司通过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的形式在中国的交易所上市。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都有开设国际板的构想。境外公司在内地上市,可以考虑将B股市场改造成国际板,正好利用一些外企试图来我国上市的机会,引导这些外资企业与国外企业在国际板上市。这样两大交易所的国际板没有必要重复建设。

众所周知,A股市场上的新股发行都得到了较高的溢价,选择在中国交易所发股上市,可以达到最大化圈钱的目的。由于B股市场股票价格定位相对合理,如果我们能将外企上市安排在B股市场,这样也可以减少外企A股发行的圈钱嫌疑,对于保护国内投资者的利益具有积极意义。因此,为适应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需要,迎接境外公司的发行上市,将B股市场改造成国际板还是应该考虑的。

(二)B股市场功能的重新定位。B股市场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史上的创新,可以说是世界证券市场体系中独具特色的市场。从B股历史市场功能上看,管理层对B股市场的定位是“开辟引进外资的渠道”,其出发点是在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的条件下吸引境外资金的特定市场安排,这种市场定位带有浓厚的过渡性色彩,而且越来越强烈地受到海外上市融资方式的冲击。

海外上市融资渠道现主要有红筹股、H股、N股、S股、香港创业板,这些新的融资渠道挤占了B股市场的生存空间,使B股市场的筹资功能下降。红筹股公司大都是各地政府或部委在香港的“窗口”公司,雄厚的政府背景及不断的资金输入赋予其很大的想象空间。H股公司是以国企为主体,由于国企的主力地位以及政策方面的扶持,H股市场成为国企筹集外资的主要场所,受到市场关注。香港创业板市场定位于高新技术企业。而B股市场没有一个明确的优势,上市主体的多元化使得B股市场无法形成一定的市场概念,从而影响了市场筹资功能的正常发挥。重新进行B股市场的功能定位,是B股市场发展的当务之急。

提出B股市场重新定位的背景是,我国外汇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人民币出现了不断升值的压力。我们可以将B股市场重新定位为:给境内的外汇资金创造投资渠道,为境内公司提供外汇资本。重新恢复B股市场融资功能,扩大企业从B股市场的直接融资比例。近年来,众多企业纷纷登陆A股市场,加上原有上市公司增发新股、实施配股、发行可转换债券、国家股配售试点等,搞得红红火火,确实为企业改革与发展筹集了大量资金。可相比之下,B股市场显得十分冷清。

首先,鼓励非国有的优秀企业发行B股,不仅仅有助于改善新增B股上市公司的整体素质,而且将引入对国有企业的有效竞争机制,从上市公司来源上避免了所有制垄断所造成的缺陷。先天的垄断被打破后,后天的竞争机制将更为有效,市场竞争法则将加快B股公司之间的优胜劣汰,为优秀企业的成长创造条件。其次,引进各种所有制企业进人B股市场,有利于增加投资品种,满足各种投资者的投资偏好。这里所说的各种所有制企业是指外商投资或独资企业、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分公司,或民营企业。这类企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具活力的部分,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尤其是B股市场要为民营企业提供融资空间,形成B股市场的一大特色。民营企业很难在证券市场中获得增量资本,不得不以高负债的方式进行高风险的经营,制约了正常发展。如果能吸引优秀民营企业通过发行B股,不但将使民营企业的发展如虎添翼,也为股东带来更大的回报,增强B股市场的活力。

市场发展范文2

李棣华,北京西单商场相机专柜销售顾问,北京市劳动模范。

记者:2002年中,各种民用照相机在西单商场的销售情况如何?

李棣华:西单商场以销售民用胶片相机和数码照相机为主,根据我们目前的销售统计,数码相机的销售数量应该是在不断地上升,但这一类相机整体的销售数量和销售额还没有超过传统相机,因为在传统相机中500元以下的低端相机销售数量非常大。我们这里数码相机与传统相机的比例大概在3∶7,每月数码相机的销售数量大约在80-100台,主要分布在2000元以上的价格段,传统相机则能够销到200-300台。

记者:在传统相机中,单反相机与傻瓜相机有怎样的销售比例?

李棣华:在传统的胶片相机中,单反相机每月的销售数量可以占到1/3左右,余下的便是各种35mm的轻便相机,而在轻便相机之中,又以单价500元以下的相机销售数量最大。

记者:数码相机中哪个价格段卖得比较好?如果按品牌来分,销售情况又怎样?

李棣华:对于数码相机,轻便的、外观时尚而价格相对便宜的那些品种卖得比较好。其次,高端的产品也比较畅销,比如500万像素级的数码相机销售的情况就比较好,甚至超过了比它便宜很多的400万像素级的中档相机。

在西单商场,数码相机商品中,销售数量最多的品牌是索尼,其次是佳能、富士和柯达,这三个品牌的数码相机在销售数量上相差不多,然后就是尼康和奥林巴斯以及其他品牌的同类商品。但销售额不大好统计,因为象尼康这样的品牌出的高档的相机比较多,价格也就比较贵。美能达在我们这里销售数量比较少,每个月可能也就能卖2、3台,而索尼为30-40台,有时还要多一些,当然,这只是我们这里的销售情况,并不代表其它销售点。这与各经销商的支持力度有关,比如最近柯达在我们这里促销,柯达数码相机的销售数量就比促销前上涨了很多倍,以前每月在2-10台,现在每月能到20-30台。

记者:你认为2003年相机市场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

李棣华:2003年,数码相机应该会逐步地走进家庭,因为低端的200万像素带变焦镜头的数码相机大多价格已经在2000元左右,与比较高级的传统轻便相机相比,它们的清晰度、功能都比较接近。我估计明年还会研制出更薄、更小、更轻、更时尚的高品质数码相机,还会开发出更大容量的电池,存储卡的价格也会进一步下降,这样一来,数码相机便更加易于使用。随着电脑普及率的提高,使用数码相机的人群会越来越大。人们的注意点可能会集中在2000-4000元之间这个价位的商品上,高端的数码相机会进一步降价,品种会更多,销量会比今年有更大的增长,在相机产品整体销售量中,数码相机会占到40%,而传统相机的销售比例有可能会下降到60%左右。到那时二者的销售额将会持平,因为数码相机的单体价格要高一些。

陈光俊,北京万得专业摄影器材行经理,主要经营传统专业摄影器材以及黑白材料。

记者:数码影像发展很快,您认为经营传统摄影器材是否会与之背道而驰?

陈光俊:从去年德国的科隆影像博览会上应该可以看到世界摄影器材的一个大的发展趋势,站在展会现场一看就能明白。在传统摄影器材产品这一方面,有很多比较有名的厂家都没有参展,而数码产品相对来说就很火,这就是一个大的趋势。在我看来传统器材在其它国家可能已经发展得差不多了,但在中国,还是有它特定的市场。我所经营的这一领域应是“传统”中的“传统”,原本就不是主流。数码影像的冲击是会有的,但我的客户群中基本没有因为数码而去改变他们乐于使用传统摄影器材的习惯。现在热衷于银盐黑白摄影的那一部分人,对我而言依然是一个市场需求的存在,我就可以继续为这非主流的一部分摄影人服务。正因为它不是主流,相对来说,从事这一领域经营的人也就很少,我等于是在这个广阔的影像市场中找到了自己的一个切入点,那就是非主流的影像器材市场。别看这个市场不大,但销量却日趋见好,比如我这里的黑白材料,当初进这些产品的时候,我都没有想到会销售得这么好,这可能就是我们没有想到的一块市场。大家都去玩数码了,把这一块忽略了,其实,它还是存在的。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去过于强调黑白,让搞摄影的都去重新玩黑白,毕竟数码影像还是主流。这应该承认,经过一两年的发展,整个市场可能就逐渐稳定了,黑白可能就占整个摄影行业的一小部分,比如15%,不会有什么大起大落了。

记者:来您这里的主要是一些什么样的人群?

陈光俊:主要是一些高层次的摄影发烧友,另外有一部分是需要高级专业摄影器材的机关单位、专业摄影师等。一部分正在学习摄影的在校学生也是我的客户,但对于他们许多商品我们都会给特价,这是未来的一个较大的消费群体,三两年之后,这些人可能就成为我的一个主要的客户了。

常永祥,北京祥升行专业感光材料公司总经理,主要经营各种胶片,以及传统和数码照片的冲扩。

记者:数码影像发展迅速,对传统的感光材料有没有冲击?

常永祥:我感觉就现阶段而言还没有太大的冲击,现在祥升行彩色反转胶片的销售量比以前有所增加,这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希望使用反转胶片拍摄的摄影者越来越多;其次是反转片本身有很多优势,比如色彩饱和度高,能够自行控制影像效果等等,另外还有个宣传的问题,以前人们看见好的彩色负片,就觉得相当满意了,当知道有了反转片之后,他就会比较,比较之后,他自然知道反转片对于他们自己的需要可能会比负片要更加方便,用的人多了之后,就渐渐形成了一种趋势。

记者:您认为传统胶片未来有怎样的发展趋势?

常永祥:我认为胶片的种类不会再有太大的增加了,而且会有相应的减少,因为象ISO100°的胶片已经可以达到过去低感光度胶片的细腻程度了,已经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了,那就没有必要再去生产象ISO25°一类的胶片了。从销量上来讲,我觉得短期内应该还有上升的趋势,毕竟在二、三类城市的摄影者目前还是以胶片为主,但从长期的发展情况看,胶卷使用的数量一定会从波峰往波谷走,因为数码影像发展得太快了。

牛秀英,北京今日汇丰科贸公司的总经理,经营传统和数码摄影器材,以及传统彩扩和数码彩扩业务。

记者:今日汇丰与往年相比在影像业务方面有怎样的变化?

牛秀英:在我们这里传统彩扩比往年有一些增长,不过增长的幅度不大,但数码冲扩的业务量增长幅度很大。我们在2001年引进了一台富士370激光数码输出设备,当时可能主要还是顾客对这个新技术不太了解的原因吧,所以来的人很少。现在不一样了,由于在输出价格和输出质量上基本达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状况,所以来我们这里做数码冲印的人很多,比前期的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变。

市场发展范文3

摘要:货币市场美国货币市场英国货币市场日本货币市场

货币市场是一种短期金融工具的交易市场,这些短期金融工具主要包括国库券、短期国债、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回购协议、银行承兑汇票等货币市场工具,还包括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货币市场是一个融通短期货币资金供给和货币资金需求的虚拟场所,借助于现代通讯手段,以弥补头寸不足和流动性资金不足为主要目的,其实质是以短期信用工具为交易对象完成短期货币资金融通,求得短期货币资金供求均衡。它是以资金供求为前提,利益寻求为动力,同业竞争和风险为约束,以金融工具价格发现为结果,从而使短期货币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市场的功能集中表现在摘要:(1)货币市场可以促进货币政策的实施,货币市场是中心银行贯彻货币政策的市场基础。发达的货币市场可以为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丰富的政策工具,并使货币政策迅速大面积的迅速扩散。(2)货币市场构成了金融市场的基础。货币市场实现着金融市场融通短期资金的基本功能,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的基本状况,它的发展可以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3)货币市场可以极大地促进现代金融制度和金融组织体系的完善和发达。①

一、货币市场在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状况和主要政策办法

从世界主要本主义国家金融市场发展来看,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货币市场结构的发展已经比较完整,包括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商业票据市场、债券市场、贴现市场等在内的众多子市场平衡发展。美、英、日的货币市场是世界三个最发达的货币市场。在英国,传统的贴现市场和货币市场相互竞争、相互渗透,金融创新工具不断出现。美国的货币市场自由化程度最高,规模最大,境内外业务是严格分开的。相对而言,日本的货币市场则不如美英,由于政府的干预,资金是单向流动的,而且各货币市场的利率水平也是不一致的。

(一)美国货币市场

美国经济环境从70年代开始出现重大变化,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利率波动不定,比如,在50年代,3个月期的美国国库券利率波幅在1—3.5%,而到了70年代,波幅就增大到4—11.5%之间,80年代更增加到5——15%之间,利率的大幅度上升(甚至到20%),使得长期债券的资本损失高达50%,回报率为负40%。由于这些情况的发生,使得金融中介机构发现向社会提供的传统金融产品不能带来理想的利润,更由于严格的法规制度的限定,比如美国联储规定的较高预备要求,美联储体系通过Q条款对定期存款规定了利率上限等,逼使新形势下金融中介机构拼命予以业务和产品的创新。美国自60年代掀起的金融创新浪潮,极大的推动了货币市场的发展,突出表现在货币市场涌现出许多新的工具,如大额可转让存单(CDs),出现了新的子市场,如商业票据市场、可转让存单(CDs)市场等。80年代后,美国货币市场和国际货币市场的关系日益密切,尤其是欧洲美元市场的迅速膨胀使得两者的关系更加复杂。

美国为了促进货币市场的发展主要采取了以下政策摘要:

1.鼓励金融创新。美国是世界上金融创新最活跃的国家,美国早期的货币市场是指证券经纪人之间的短期拆款市场,随着美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产生政府和其他经济单位对短期货币资金的大量供求,由于法律法规限制,美国银行进行了大量的金融创新,产生了大额可转让存单、回购协议、银行承兑汇票等金融工具。这些创新的金融工具加上短期国债、国库券和商业票据等传统金融工具,为货币市场提供了丰富的交易品种,这是活跃货币市场的前提。

2.建立专业化的多种金融工具子市场。美国货币市场是由众多的子市场组成。主要包括政府证券市场、联邦资金市场、商业本票市场、可转让银行定期存单市场、银行承兑汇票市场、回购市场和欧洲美元市场。这些发达的子市场都各自专门经营一种类型的金融资产,为其主要参和者提供专门的服务。如联邦资金市场成为大商业银行和金融公司调整它们流动头寸的主要手段,它作为货币市场最富有流动性的部分,对美联储扩大或紧缩货币供给量反应迅速,美联储把其市场利率变化视为货币政策的一种指示器,被市场参和者密切关注。而联邦证券市场却是政府筹集短期资金的有力场所,也是联邦储备银行实施公开市场操作之主要场所。美国货币市场的多样性,使市场布满了竞争和活力,拓宽了融资渠道,调动了各经济主体的参和积极性;同时市场的专业化使得美国货币市场向着深层次发展,为部门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功能。

3.完全开放金融市场,使其参和者充分竞争。美国货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公开市场,货币市场上几乎所有证券价格和利率完全由相应的供求状况决定。美联储用诸如公开市场操作这种间接的经济手段对货币市场加以干预。证券发行多采用公开招标方式发售,各参和者自由竞价,如国库券的发行。在美国很多大的企业都可以按照相关法规要求自由发行商业票据,经过权威的信用评级机构进行评级,在充分考虑期限长短、风险大小、供求状况等因素后按质定价。并且凡是符合条件的参和者都答应进入各子市场进行交易活动。

4.建立配套的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在美国货币市场上,除了联邦资金市场和回购协议市场无流通市场外,其他的子市场都有和发行市场配套的流通市场,这样可以便于各种金融工具的日常买卖,达到调剂短期资金余缺、发现价格、为投资者保值理财的目的。在美国尤以政府证券市场、银行承兑汇票和银行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最为发达。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是货币市场运作的“两条腿”,缺一不可。②

5.发展机构投资者尤其是货币市场基金

政府和银行等金融机构是传统货币市场的主体,他们在货币市场上大量供给和获得资金,促进了货币市场的发展。但最引人瞩目的是美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它为中小投资者进入货币市场提供了有效途径,货币基金的功能类似于银行活期存款和支票存款账户。基金持有者可以依据其持有基金的价值签发支票,但基金的收益远高于银行活期存款和支票存款账户。货币市场基金最早由美国创立,这和美国具有发达、完善的货币市场以及丰富的货币市场工具是分不开的。美国货币市场基金深受投资者的青睐,其资产规模、基金数量都呈现一种稳步增长的态势。

美国货币市场基金余额由1977年的不足40亿美元,增长到1978年的近100亿美元,1979年超过400亿美元,1982年达到了2300亿美元,到1993年底为5000亿美元,1977——1993年间的年均增长33%。非凡是在80年代,货币市场基金的增长速度更是惊人得快,因为在整个80年代,不管是免税形式的货币基金还是不能免税形式的货币基金的资产余额,几乎均呈45度线的增长趋向,到1989年7月底不可免税形式的货币基金的资产余额达3240亿美元,几乎同时,银行承兑票商业票据、国库券和余额分别为620亿美元、4930亿美元和4140亿美元。所有这些变化都有利于货币市场基金的快速发展,其资产在1991年达到5000亿美元。1996年大约有650家应税基金,250家免税基金,总资产大约为7500亿美元,80%以上为纳税的资产。其股份大约占所有金融中介资产的4%,而且在所有共同基金(股票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基金)总资产中占25%以上。1997年达到1万亿美元。2001年达22853亿美元,货币市场基金数量达1015只,投资者账户4720万个,是货币市场基金发展史上的巅峰。2002年,净资产规模调整为22720亿美元,基金数量下降为989只,投资者账户4540万个。可见货币基金的相对规模,以及在市场中所占的位置。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对促进货币市场的发展可谓功不可没。

(二)英国货币市场

英国货币市场的发展有200多年的历史。货币市场分为贴现市场和平行市场两个主要组成部分。在贴现市场上金融机构以折价形式买卖未到期债券和票据,西方大多数国家的货币市场上,都是工商企业向银行贴现,银行向中心银行再贴现。英国则不然,各种票据的贴现和再贴现都在贴现市场通过贴现公司进行。英国贴现市场的主要职能是集中银行的暂时剩余资金,在最大限度内加以运用,同时消化国库券和公债,达到相互融通资金的目的。平行市场主要是是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大额可转让存单市场,回购协议市场等。

英国货币市场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办法摘要:其一,发展贴现银行和贴现公司,贴现市场在货币市场中具有独特性,伦敦11家贴现行是贴现市场的核心。英格兰银行对这一市场进行直接控制和指导,也是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场所。贴现行是英格兰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唯一对象,其放款数量一般能满足贴现行对资金的实际需求。贴现市场通过获得英格兰银行的这种流动性保证反过来又保证了银行系统流动性的稳定。贴现银行成为英格兰银行和商业银行之间的缓冲器,也是英格兰银行向商业银行及投资者传导其货币政策意图的渠道。其二,发展平行市场,使其自由发展,扩大市场参和。平行市场是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大额可转让存单市场等,从1996年开始金边证券回购市场也正式运作,该市场包括回购协议市场和金边债券借贷市场,它是一种批发的专业市场最低交易金额在100万英镑。目前的市场参和者有清算银行、大的欧洲银行、贴现行、金边债券造市商、国际证券公司。该市场参和者或者直接交易或者通过经纪人来交易。回购协议利用中心金边债券局清算系统进行交易的结算。1997年11月,金边回购协议金额达720亿英镑,金边债券借贷达240亿英镑。③在货币市场信用工具中,国库券是重要的信用工具之一,其市场利率也是货币市场的重要基准;国家对平行市场没有干预,利率变化完全由资金供求决定。其三,货币市场上国内业务和国际业务浑为一体,表现出货币市场的开放性和国际性。英国伦敦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欧洲货币市场,在世界范围内融通资金,必然要对国内的货币市场进行渗透。

(三)日本货币市场。

亚洲国家中,随着几次金融改革的进行,日本的货币市场最近几十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日本货币市场发展的主要办法有摘要:

其一,鼓励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在日本的货币市场构成体系发展中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功能。在70年代以前,日本的货币市场很不发达,市场交易工具和交易范围都远不如美国。但进入70年代以后,伴随着金融创新,货币市场迅速发展。除原来市场更加规范化外,其它新子市场不断建立和发育。1970年货币市场体系中增加了票据市场,1971年增加了东京美元市场,1979年增加了日元可转让存单市场,1985年又增加了日元计价银行承兑汇票市场。市场信用工具不断增加,市场构成体系不断发展。可见,金融创新构成了一国货币市场构成体系不断完备的重要推动力量。

其二,70年代末,日本启动了以金融自由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为主要内容的金融改革。在金融改革过程中相继建立和发展了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回购市场、大额定期存单转让市场、银行承兑票据市场等货币市场。

其三,日本答应货币市场向各类投资者开放。日本的货币市场分为银行间市场和公开市场。银行间的市场只有银行可以参加,包括银行同业市场和票据买卖市场,以及从1987年起开放的东京美元拆借市场。在公开市场上,个人、企业、政府都可以参加,它包括债券回购市场、大额可转让存单市场、无担保票据市场、政府短期证券市场、短期国债市场以及以日元计价的银行承兑票据市场。据1995年统计资料,日本货币市场交易总额达107万亿日元,其中主要比重如下摘要:银行同业市场36.2%,票据买卖市场占9.3%,债券回购市场占10.5%,可转让存单市场22.8%,短期国债市场占11.4%,无担保票据市场占9.8%。④

日本货币市场虽然得到了巨大发展但是日本的货币市场和英美相比,其发达程度和公开程度还存在差距。由于各货币子市场的参和者的差异以及中心银行对其干预程度的不同,使日本货币子市场的利率水平不一;中心银行只能依靠部分货币子市场执行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履盖面和传导途径不如英美国家;⑤英美都有发达的国债市场为中心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和调控经济提供条件,而日本虽有类似于英美国库券性质的日本短期政府债券,但其发行方式不是公开招标方式,而是定率公募。由于发行利率限制在低于市场利率水平和日本银行再贴现利率水平之下,使短期政府债券失去吸引力,日本的短期国债市场尚未真正形成。中心银行只能利用短期证券来稳定货币市场的季节性波动,而无法利用它来执行货币政策。

二、各主要国家发展货币市场政策总结。

根据上述分析,就货币市场本身的建设而言,我们可以总结国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货币市场共性特征如下摘要:

第一,鼓励金融创新,不断开发和创新信用工具,开拓货币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体现货币市场发达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市场交易对象的多样化和丰富性。信用工具的多样化,不仅可以带动货币市场结构体系的改善,而且使人们有条件对各子市场上各种信用工具的风险和收益进行比较并做出选择,其结果必然使市场交易深度不断拓展,交易规模不断扩大。

第二,建立一个子市场多元化的市场体系。每个子市场各司其职,专门经营一种类型的金融资产,并为其主要参和者提供专门的服务,同时各个子市场之间又相互关联,形成统一体。只有这样,才能从多个方位发挥货币市场融通短期资金的功能;也才能方便中心银行在几个子市场上配套利用不同的信用工具实现货币市场的功能,贯彻货币政策的宗旨,体现货币政策的取向。

市场发展范文4

    1868年,英国成立“海外及殖民地政府信托基金”,这是世界上第一只投资基金。在此之后,尤其是随着战后全球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投资基金在美国、西欧、日本等西方国家取得巨大成功,成为世界金融市场上最流行的投资工具之一。据统计,到1999年底,全球各类基金达23万亿美元,其中美国约有16000只投资基金,资产达13万亿美元,全美有47%的家庭,近8000万人持有基金股份。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基金、银行、保险三分天下,而早在1994年,基金的资产就已经超过了商业银行。在各种投资基金中,共同基金占很大一部分。有资料显示,截止2000年5月,全球共同基金10.4万亿美元,其中美国有共同基金7791个,434家基金管理公司,资产总额约6.9万亿美元。期货投资基金作为共同基金的一种,是基金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期货的蓬勃发展,随着现资组合理论和技术的进步,大型机构投资者和投资组合经理人开始运用期货投资基金,使期货投资基金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1988年,美国期货投资基金的规模为60亿美元,到1996年就增加到300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高达50%.从20世纪80年代起,EastmanKodak、Alcoa、Amoco等大公司就已经开始把部分养老金投资于期货投资基金,到1993年,美国200家最大的养老基金中约有一半涉足衍生品市场。这表明,期货投资基金受到机构投资者的普遍欢迎,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目前,期货投资基金主要集中在美国市场,但欧洲、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与地区已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期货投资基金的出现是资本市场风险管理的需要,是推动期货市场进一步稳定发展的重要步骤之一。期货投资基金的顺利发展,除了要具备相关的法律条件之外(如法规制度健全),还必须具备以下两个基本要求:一是期货市场基础要好,期货市场无论从规模和规范性方面,均需符合一定要求;其二,市场投资者主观上要有利用基金回避风险的动机和需求。随着市场风险的不断增大,许多企业急需利用期货市场来套期保值和回避风险,但苦于企业缺乏专业人才,不敢贸然入市或因操作不当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企业很希望有一种专家理财的渠道来满足其套期保值和回避风险需要,这个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期货投资基金的组织创新,即通过设立套期保值基金来解决。

    二、我国期货市场发展现状

    我国自1993年开始期货试点,经历了无序发展和清理整顿两个主要阶段,在经过了长达7年的清理整顿之后,期货业的规范程度大大提高了,期货业的规范形象已初步树立起来。无论内部条件,还是外部环境,我国期货市场都已经具备了发展期货投资基金的基本条件。

    (一)清理整顿任务基本完成,期市规范程度大大提高。从期货市场自身条件来看,经过清理整顿,期市规范化程度显着提高,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有了一套比较系统的法规体系。国务院颁布的《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及证监会出台的四个管理办法已正式施行一年多,为期货市场的长期规范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二是监管体系和市场结构逐步完整。我国期货市场的监管体制发生重大改变,初步建立了中国证监会垂直管理体系,监管思路符合市场规律,监管能力显着提高。期货交易所从14家撤并到3家,经纪公司从原来的300家压缩到170家,期货经纪公司充实了资本金,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经培训和考核获得了从业资格,交易所和期货经纪公司的抗风险能力显着增强,规范运作的自觉性显着提高。三是经过几次升级和改造,期货市场的交易和信息系统更加成熟,其容量、速度、安全等主要指标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四是投资者操作日趋理性。经过十年磨练,投资者对期货市场的功能特征、运行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操作手段日趋成熟和理性,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明显增强。总之,经过几年实践,期货市场已建成一套严密的交易、结算与风险控制制度,特别是经过一系列风险事件的洗礼,期货市场风险监控技术与能力得到大幅提高,目前已能有效遏制期货市场较大风险事件的发生。现有的市场基础和条件,非常有利于推出期货投资基金。

    (二)实践造就了一批专业的期货管理与投资者队伍。目前,我国专业期货经纪公司有170余家,期货经纪公司的最低注册资金由原来的一千万元提高到三千万元,大大增强了经济实力,一些大型期货经纪公司脱颖而出。另一方面,期货经纪公司不得从事自营业务的规定,使经纪公司的风险大大降低,自有资金显得比较充足,这就为发起成立期货投资基金创造了条件。同时,期货经纪公司不从事自营业务,也可以避免关联交易的发生,打消投资者的顾虑,这从制度上保障了期货投资基金的公正性。此外,通过培训和长期实践,期货市场从业人员的素质得到提高,造就了一支既懂期货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期货管理人员、经纪人与投资者队伍,为期货投资基金的试点成功奠定了人才基础。

    (三)期货市场达到一定的规模。在经过长期的低迷之后,目前我国期货市场恢复性增长势头良好。2003年中国期货市场在国内外大环境趋好的背景下,大连、上海和郑州国内三大期货市场全面活跃,交易规模已创历史最好水平。据统计,2003年,全年交易额累计达10.84万亿元,一举刷新了1995年创下的10.12万亿元的历史新纪录。这说明,我国期货市场经过几年规范整顿,正逐渐迎来新一轮发展空间,已经进入规范发展新阶段。权威部门预测,我国期货市场未来发展的环境继续看好,理由如下:第一,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带来了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进而引起包括生产资料、农产品等一系列商品价格的剧烈波动,增加了生产、经营者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回避价格风险的需求;第二,中国经济增长的增量,成为国际市场供求变化的主要变数,在铜、铝、大豆等主要期货品种上,中国期货价格对国际期货市场价格的影响不断增大,中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第三,党的十六大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决定》中明确指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确定了期货市场的重要地位,为期货市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有理由相信,我国期货市场容量将继续扩大,交易规模将更加扩大。

    三、中国发展期货投资基金的有利因素

    (一)利用后发优势,有丰富的国际国内经验可资借鉴。期货投资基金在国外已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实践,在组织、监理和运作等方面都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我们可以直接吸取这些经验教训,在设计和规划期货投资基金时免去摸索之苦,避免别人曾经走过的弯路。充分利用这种后发优势,可以使我国的期货投资基金从一开始就以规范的面貌出现。另外,我国虽然没有期货投资基金的直接经验,但是,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经过几年的发展已达到相当的规模,取得了许多有关基金管理与运作的丰富经验,而期货与证券属于相关行业,两者间有许多相近的地方,期货投资基金在管理与运作上与证券投资基金是相似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和《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试点办法》中的大部分条款对期货投资基金实际上也是适用的,这就减少了期货投资基金监管和立法的难度。

    (二)社会资金充裕,有进入期货市场的欲望。当前,社会资金充裕,存款突破了11万亿,社会各界投资欲望强烈,希望资本市场提供更多的投资渠道。即使在股票市场不太景气的2003年,机构投资者的资金规模仍有大幅度增加。截至12月19日,2003年共发行25只股票型基金(债券与保本基金合计13只),首发规模为401.44亿元。截至2003年10月31日,保险公司基金的投资金额达到449.43亿元,占股票基金规模30%左右。目前国内股票基金中,三分之一的基金是保险公司持有的。这些机构投资者入市交易,必然需要风险管理工具,期货投资基金不失为一种工具创新的尝试。

    (三)市场对期货投资基金有强烈的内在需求。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投资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投资手段已由过去单一的储蓄发展为债券投资、股票投资等多种手段,居民个人资产也开始由储蓄向投资转移。但作为个人,无法抽出大量的时间对投资工具进行研究,无暇亲身投入到投资市场进行具体交易,因此,他们对期货投资基金有极大的需求。期货投资基金作为一种风险投资工具,将为大众投资者提供一种新的投资途径,把个人投资者的资金引向金融市场,可使居民个人和金融市场同时受益。目前,我国投资基金已有数十家,资产数百亿,但其投资结构非常单一,未能充分地利用金融工具进行组合投资,这不利于基金功能的发挥。当然,这和我国金融工具单一、金融市场不发达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发展期货投资基金,使其成为投资基金组合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与投资基金发展的必然结果。

    四、设立期货投资基金对我国期市发展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期货投资基金是在法律的监管下,以专业投资机构为操作主体的期货投资活动。创造条件,促进期货投资基金的设立对我国证券与期货市场的发展与完善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有利于创造性地培育机构投资者。目前,我国期货市场投资者以中小散户为主,缺乏机构投资者,而在美国的期货市场中,投资者则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因此,不改变投资者结构,不利于我国期货市场的长期和健康发展。据统计,美国期货市场的个人投资者亏损面越来越大,1969年的数字是62%,目前已达80-95%,这说明,个人投资者正逐步被现代期货市场所淘汰。截止2000年9月30日,在NFA登记注册的CPO和CTA分别有1416人和935人,正是这少数的专业人士管理着庞大的期市投资资金,促进了美国期市的繁荣。同样,设立期货投资基金也有利于我国期货市场机构投资者的培育,有利于改变期货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讲,设立我国期货投资基金也有利于我国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的培育与发展。因为,开放式基金和社保基金都已入市,庞大的资金带来同样庞大的风险。根据国外经验,这些大型基金都需要股指期货等金融期货作为避险或分散投资的工具,而期货投资基金极有可能成为它们进入金融期货的有效途径。

市场发展范文5

关键词:熵理论快递市场分析。

我国的现代快递业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一个利润丰厚、潜力巨大的行业。近几年国内快递业每年以30%的增速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物流市场的总规模已超过了200亿元。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加入WTO物流市场的完全开放,中国邮政一家“独霸天下”的国内快递行业格局的打破,国外快递企业大举扩张,我国快递业出现了国营、外贸、民营等经济主体、多运输方式相互竞争的市场格局。外国“列强”资金雄厚,硬条件优越,品牌优势显著,国营“巨头”网络完善,背景深厚;而民营快递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是这场竞争中的生力军。由此可见,我国快递行业市场的竞争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包括了不同的活动主体和不同层面的竞争内容。所以用熵理论来进行分析,也许会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

一、熵理论综述。

1.国内外研究综述。

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于1865年在《热之唯动说》一书中首次定义了一个新的物理量———熵。这标志着熵概念的正式诞生,但此时的熵理论的研究还局限于热力学领域。20世纪50年代随着信息论在美国的出现,熵理论以“信息熵”的形式蔓延到非热力学领域。经过麦克斯韦、波尔兹曼、杰尼斯、维纳、普利高津等人的努力研究,熵的泛化应用迅速在经济、城市规划、决策分析、人工智能与哲学方面展开。1923年科学家普兰克首次将“熵”引入中国,随后我国涌现出了许多熵理论的研究学者,很多学者开始尝试着把这概念用在管理学的研究中,也有很多学者将熵应用在企业的知识管理、品牌扩散和企业效益评价等领域中,但是将熵应用在竞争态势和战略分析中的并不多见。我们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尝试用熵理论来分析直国的快递市场的竞争态势。

2.熵思想概述。

熵是一个广延量,是微观态数大小,分子运动混乱程度的度量,这就是熵的统计意义,从通俗的意义上来理解,熵的含义就是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对于任何一个系统的熵都遵循以下原理:

(1)基熵原理;(2)熵增原理与最大熵原理;(3)测准原理。

二、基于基熵原理的市场竞争主体能力与分析。

任何系统都有个基熵,而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能力域。这里的能力域不仅仅是企业的业务领域和范围,还包括一个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和核心的竞争能力所在。由于每一类企业在发展历程和能力的积累有所不同,因此每一个企业的核心业务领域有所不同。在这种快递业重新洗牌的过程中,各种不同的竞争努力都在大举攻城略地。根据它在经营能力和业务范围上的不同,我们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的能力域。

1.现有市场主题的能力域。

在我国的快递市场中,竞争主体有以下三类:外贸快递企业、中国邮政和国内其他快递企业。外贸快递企业主要是以DHL,TNT,UPS,FEDXE四大巨头为代表的跨国性快递企业。部分是跟随着他们的客户来到中国,主要是将中国的货物运往海外,并将海外的商品运抵中国。在中国境内现有的快递企业中,中国邮政无论从历史规模还是影响力方面都是当之无愧的龙头。中国邮政在国内快递中建立了318个城市快递邮件的查询和跟踪系统,占有国内快递业务的70%左右的市场份额,占据了绝对领先的地位。而在国际快递市场上,中国邮政大概仅仅占据了22%的市场份额。不仅如此,在服务的质量和业务类型方面中国邮政主要承揽文件类和一般商品类快递,而对于精细快递和特殊要求的快递大部分由外资企业来承揽。

在我国的快递市场上,除了中国邮政之外,一些由传统的运输业或者全储企业转型而来的国有物流企业如中铁快运、中外运还有民航快递等也是值得关注的国有快递企业。它们因为拥有巨大网络优势,在我国的区域快递市场上也拥有很大的市场份额。但是这些快递企业是从传统的物流企业转型而来的,所以在管理水平方面还有待加强。民营快递每年的业务量以60%—120%的速度递增,一大批中型民营快递企业如东方万帮、宅急送、申通、大田等都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目前我国从事快递业的民营企业上万家,从业人员已达百万之众,主要分布在以上海、广州、深圳、北京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圈,业务也主要集中在同城快递领域。

2.快递企业能力域分析。

这是两个不同的主体的业务交叉领域,其中中国邮政和外资快递企业的竞争主要发生在海外网络的快递竞争中,而民营企业通过价格的竞争在城际快递中和中国邮政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中国快递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交叉业务领域相比较少,主要在国内的区域间的快递业务。这部分是这三种市场主体都很关心和重视的领域,在高端的快递业市场服务领域中,三家都不惜花费,夺取市场。

三、基于熵增原理和最大熵原理的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根据熵增原理和最大熵原理,要想保持物流市场竞争的有序和高效性,就要一方面通过在各自独特的细分市场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在交叉的细分市场中减少熵增,实现有序的、高效健康的市场发展模式。所以我们建议我国的快递企业应当采取合纵连横的市场策略。

四、基于测不准原则的快递企业服务创新管理。

面对复杂多变、竞争激烈、发展迅速的市场环境,快递企业求生存与发展,仅仅靠对现有业务的有效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牢牢抓住“服务创新”这根生命线。服务创新能够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创造当期利润,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培育企业的核心能力,从而赢得未来的竞争。

首先,要建立服务创新的企业文化。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服务理念,能够激发人员主动去探求和发现现有服务中的真空地带和能够改进的方向。

其次,要建立鼓励创新的企业制度。无论任何一种创新总是要充满风险的,同时创新就是一种对传统的挑战,总是要面临很多阻力和困扰。所以需要从公司的制度层面对于勇于创新的人进行相应的保护和支持。

最后,要建立良好的组织结构促进创新的发生机率。组织结构是企业中人和人交往的基本框架,扁平化的、团队式的工作方式更加能够促进创新的发生。

随着中国快递业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市场中的竞争也变得日益激烈。通过在熵视角下对于我国快递业市场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现有的市场竞争状态下,我国的企业能够通过合纵连横和服务创新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突出重围。

参考文献:

[1]任亚飞。民营快递业的发展及其战略选择[J]。中国储运,2006,(4):79-81.

[2]紫营辉。中国快递业高局:四方势力利益博弈再度升[J]。北方经济,2006,(2):55.

[3]韦灯明。快递争霸战[M]。东方出版社,2005:63.

市场发展范文6

华东地区:油墨需求量近几年有较大增长,其中胶印油墨和柔性版油墨增幅趋于平稳,塑料油墨保持较高的增长幅度,市场竞争更趋激烈,产品价格有波动,企业要以高质量、低价位、优服务赢得市场。

华南地区:油墨需求量比往年有所增加,但由于供大于求矛盾突出,价格仍成继续下降趋势,竞争将更加激烈。

西南地区:新兴中小油墨厂家不断涌现,质量标准参差不齐,以低价位挤占市场问题突出。由于受价格因素的制约,生产企业难以开发新产品,对印刷业整体档次的提高带来影响。

华北地区:油墨市场呈现三大特点—水基柔性凸版、UV系列油墨发展较快;胶印油墨以本地区主导产品为主;溶剂型油墨将逐步退出市场。

西部地区: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对油墨的档次要求不是很高,市场潜力较大。

业内专家认为,未来3~5年内,国内市场对平版胶印油墨、网版油墨、柔版油墨特种油墨等产品的需求将呈现上升趋势,而且随着我国加入WTO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先进的醇溶性和水溶性油墨等环保油墨将呈快速增长势头。

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日本、东南亚、南亚、大洋洲等地区,由于竞争对手增多,而市场份额的增长却很少,使得整个油墨工业面临着相当激烈的竞争,同时还面对原料价格的上升问题。目前,国际上已有MD-Both公司和太阳化学等部分企业提高或预计提高油墨价格,这势必会对明年国内的油墨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

基于对未来中国油墨市场的乐观估计,包括大日本油墨化学(DIC)、印度Micro Inks油墨、韩国高丽化学、杜邦等跨国企业纷纷扩大在华投资。 外资的大举进入使得中国油墨产业的生产能力空前提高,但同时也对国内中小型油墨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由于国内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小、人才缺乏、资金不足、研发投入低等诸多问题,造成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生产技术落后于世界水平的现状,国内油墨厂商必须找到办法实现规模化经营,以谋求在未来市场的残酷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结

现在我国已经入世,并且已经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中,我国油墨工业除了增加产量外,更应注重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研发力度,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加品种,提高档次,改善质量的稳定性和产品的均一性,使之适应于当今多色、高速、快干、无污染和低消耗现代化印刷的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