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品市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消费品市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消费品市场

消费品市场范文1

【关键词】消费品市场 业态 消费体量

一、引言

消费品市场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中之一,是实现地区商品价值、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必备场所,市场的繁荣兴旺带动区域经济不断增长与发展。对区域消费品市场的测算研究既可看出本区域社会生活水平的发展程度,经济景气程度,又可分析得出该地区产业结构优势。本文通过市场调查的分析方法及结合行政统计数据,对四川省邻水县的消费品市场主要行业的消费体量及消费者需求进行研究、分析,并相应的提出建议对策。

二、邻水县经济发展现状

2015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6亿元,增长12.8%。其中,城镇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59.3亿元,增长12.7%,乡村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22.3亿元,增长13.1%。从行业看,批发业7.4亿元,增长12.6%,零售业61.2亿元,增长12.9%,住宿业0.7亿元,增长12.7%,餐饮业12.3亿元,下降0.8%。

从区位上看,邻水县作为连通四川及重庆的通道,是承接重庆经济扩展发展的区域之一。统计显示,2014年水县引进重庆项目299个,总投资880.2亿元,到位资金280.8亿元,增长13.4%。全年承接产业转移项目145个,到位资金204.3亿元,增长21.6%。全年签约引进各类项目864个,到位资金702.1亿元,增长27.2%。其中,引进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86个,引进50至100亿元项目8个,100亿元以上项目5个。上述数据表明邻水县可能会成为重庆市的一个经济扩张的接纳区域,将成为成为一个经济聚集点。

三、消费品市场体量测算原理

国民经济,就是一国(或地区)范围内和一定历史时期中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总和。国民经济核算就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总体的全面核算,它以一定经济理论为指导,综合应用统计核算、会计核算、业务核算,从实物资产、金融资产、物质产品和劳务等各个角度,以各种流量和存量的形式,对能反映整个国民经济状况的各种重要指标及其组成部分作系统的测定,并把各种指标组成一个系统来综合描述一国(或地区)国民经济的联系和结构的全貌。本文主要针对居民消费的商品零售额作出推算,进一步反映邻水县未来消费品市场发展的方向。

(一)测算内容

为全面研究四川省邻水县消费品市场体量等内容,本文对以下内容进行了测算,分类如下:按照国家《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分成三个类,分别是日常消费品市场、耐用品市场和重点市场等;按照市场范围进行划分,分为核心市场、辐射市场、拓展市场、计划市场。

(二)测算解读

(1)测算方法。根据国民经济核算技术相关理论指导以及基于本文研究的内容,笔者通过参数推算法对市场体量进行推算

(2)测算系数。根据核算原理,需要掌握人均消费及市场密度等比例系数。笔者从《四川省2015年统计年鉴》以及统计部门查找获得相关比例系数。

(3)测算过程。根据笔者所获取的测算系数资料,通过各级市场的地域面积、人口数量进行推算。从细到粗的原则,即首先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4位数代码进行匹配,但实际匹配过程中,会出现无法查询到某一代码的测算系数的情况,本文采取向上一级分类合并,即通过3位代码进行匹配,以此类推。

当无法向上一级分类合并的时,本文采取选择相近行业的测算系数进行代替,从而完成测算系数的匹配环节。

三、消费品市场划分及体量测算

(一)市场范围划分

根据区域经济的市场划分原理,们将邻水县的消费品市场进行四级划分,即:核心市场、辐射市场、拓展市场和机会市场,划分范围分别是以县政府为圆心,分别以10、30、50、100公里为半径作圆,所覆盖的面积。

(1)核心市场。根据上述划分原则,邻水县的核心市场为涵盖邻水县城区及周边,面积为314.16平方公里,根据统计年鉴数据进行测算,并通过专家的经验进行调整,该市场预计服务居民62.83万人。

(2)辐射市场。辐射市场的面积为2827.43平方公里,涵盖了邻水县、前锋区、华蓥市、广安区等地区,预计服务居民462.42万人。

(3)拓展市场。拓展市场的面积为7853.98平方公里,涵盖了广安市以及辐射到了大竹县、垫江县、长寿区、武胜县、合川区、渝北区的周边,根据测算,预计服务居民818.04万人。

(4)机会市场。机会市场的面积为3.14万平方公里,除涵盖上述地区外,延伸到了四川的南充、遂宁市,也辐射到了重庆渝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重庆涪陵、丰都、忠县、梁平的周边,预计服务居民2176.70万人。

(二)日常消费品市场体量

根据上述市场范围以及服务居民的人数,我们通过2015年四川省统计年鉴的居民消费支出水平以及消费结构进行测算,得到各级市场的各类消费市场的2014年当期体量或者居民拥有量。

(1)当期消费结构。根据测算,比重最大的是食品类消费占到了41.47%,其次是交通通信以及居住的消费,分别为11.98%和11.63%,其中食品消费占到了总消费的40%,结合川渝的区域经济特色,人们对于食品类的消费有偏好的趋势,可见餐饮消费是消费中的主要构成部门,排列其次的两项消费也属于居民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开销,但所占比例较其他类支出,差距较小。

(2)市场体量。根据各级市场的范围、居民数进行测算,2014年当期,邻水县核心市场的消费支出水平可达到57亿元,在做好宣传,招商引资的带动下, 辐射市场的消费支出可达到419.49亿元。在经营一段时期后,其他地区的外溢消费会被吸收过来,拓展市场的体量达742.10亿元。根据县的地理位置,在充分发挥填补、完善周边地区业态以及成为周边地区的标志性商圈后,机会市场的体量有1974.62亿元。

根据类消费的支出水平将各市场的体量进行分解,如表所示,核心市场的食品类消费达到23.64亿元,人均消费量为3720元,餐饮类的业态应该成为邻水县业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耐用品市场体量

根据测算,我们得到2014年当期各级市场居民拥有的耐用品量,从表中可以看出,移动电话的拥有量是最大的,核心市场达到44.66万部,如今智能手机功能十分完善,贯穿于人民的生活当中,人民对于手机的依赖越来越大,其次是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常备的家用电器。而排在末位的耐用品,例如洗碗机、钢琴、乐器等,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并不是不可或缺的,所占市场份额较小。

随着大家消费水平的提高,该区域私家车的消费市场具有比较好的发展空间。对于现代人民的消费倾向,汽车、摩托车消费将成为提高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表现。可以通过举办大型的汽车展览会,一方面将土地商业价值进行合理应用,另一方面也是对项目本身知名度进行了提升。

四、邻水县消费品市场开发建议

(一)消费品市场开发空间巨大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邻水县将成为重庆市经济发展的扩展区域,邻水县(包括广安市)存在大量的消费溢出现象,这必将为邻水县培育消费市场提供宏观经济的市场可能性保证。

(1)耐用品市场存在发展空间。邻水县的耐用消费品市场存在比较大的溢出现象,存在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这将为邻水县建立耐用消费品贸易市场提供了需求。特别是几个工业品专业市场的建立更加具有地方经济的市场渗透力和重庆经济的扩展力。

(2)建立邻水县农产品市场将改变邻水县的贸易格局。邻水县各个目标市场中建立一个以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为主的专业市场,与重庆市江津区的农产品市场形成具有一定的级差和分工,对于邻水县的商业贸易格局和地位将起到重要作用

(二)消费品市场发展特征明显

根据文案调查和直接调查分析,认为该区域的专业市场发展对象和目标明显,主要表现为:

(1)该地块的专业市场有比较理想的目标市场。

(2)农产品交易与展览市场具有特色经济的作用。

(3)工业品贸易市场特别是耐用品、消费品市场能够承担溢出消费的接纳点。

(4)服务业市场能够提升区域市场的消费层次。其中的娱乐业市场可以成为区域市场发展的一个主题吸引点进行培育。

(5)汽车摩托车市场能够提升区域市场的消费水平。

(6)建材市场能够为中长期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条件。

(三)改善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消费的预期。

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早已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思想。在发展初期,当地政府需要构建一种能使居民对未来收入能够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而得以相应稳定提高的制度机制,这是建立长期收入增加预期的必要保证。其次,应该尽快明确一些与居民切身生活关系密切的改革,例如住房、医疗、退休养老和教育的改革方向和方案,稳定居民的消费心理。

参考文献:

[1]吴彦B.泉州消费品市场发展的发展与特征[M].现代商业,2016.

[2]赵永亮.消费品市场实现平稳发展的研究和展望[M].中国市场,2015.

[3]曹立生.消费品市銎轿仍诵性龇再放缓,大众化理性化消费成为新常态[M].商业经济研究,2015.

消费品市场范文2

从2005年前11个月消费品市场的运行走势来看,主要表现出了如下四大特点:1、消费品市场运行两头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波动攀升,涨幅高位趋稳。2、消费品市场销售增长领先于宏观经济体系生产增长,市场先导性特征凸现。3、餐饮业异军突起,批零商业稳定发挥,其他销售渠道表现依然平淡。4、城市市场持续活跃,农村市场高位稳定,县级市场活力凸现,城乡销售格局完成渐进性重组。

二、中国消费品市场需求状况分析

(一)居民收入水平

在国民经济和消费品市场保持稳定快速发展背景下,2005年国家继续深化了一系列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改善的政策,如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试点减免农业税、继续对粮农实行直接补贴、连续第三年在全国范围开展“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活动,使得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普遍有所提高;与此同时,截至2005年12月,国家提出的“全年实现新增就业800万人”等三大城镇就业目标均告提前实现,全国粮食总产量也超出了去年全年产量250亿公斤,结束了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六年的下滑,城乡两大突破为2005年消费需求的拓展奠定了坚实的收入基础。

(二)居民消费倾向

根据商务部统计,尽管进入2005年以来物价涨幅在平稳回落,但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意愿却呈现出走弱趋势。另据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50个城市的问卷调查显示,在当前物价和利率水平下,认为“更多储蓄”最合算的居民居然占据37.9%的比例,比价格迅猛增长的2004年还提高了4.5个百分点;认为“更多消费(包括借债消费)”最合算的居民只占据29.8%的比例,同比降低了2.5个百分点。显然,我国居民消费倾向进一步的走低趋势还在延续。

(1)政府政策因素。一方面,随着财政支出项目的下放,住房、医疗、教育、失业、养老等传统的“公费”支出项目相继转为“自费”,居民的未来支出预期和预防性货币需求迅速膨胀,导致了储蓄倾向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随着国家扩张性财政政策持续实施,财政支出的取向由公共服务购买向基础设施投资全面倾斜,在增加投资需求的同时,挤出了大量的消费需求。

(2)经济发展因素。一方面,重化工业的发展过程具有行业投资规模大、产业链条长、加工度高、中间产品多、增长持续时间长等特性,高投资率和低消费率是其必然结果;另一方面,随着重化工业过程的推进,资金和技术对劳动的替代程度加深,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重工业吸纳的劳动力(70万)比轻工业(300万)要少得多,由此引发的要素市场失衡,将直接影响到居民收入水平和收入预期,消费率走低不可避免。

(3)收入分配因素。根据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富裕阶层存在明显的高储蓄和低消费倾向,而低收入阶层尽管具有高消费倾向,但缺乏相应的购买力。这种消费格局严重抑制了主流中档商品消费的增长。财政部科研所公布的数据表明,我国当前的基尼系数已高达0.458,贫富差距正逐年扩大,再加上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抑制,更是构成了当前消费率持续走低的重要诱因。

(4)消费需求因素。我国当前正处于消费闯关、商品结构升级的重要过渡时期。这一特殊的“消费国情”使占社会主导地位的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能力处于“买上不足,买下有余”的阶段,增加储蓄、扩大积累进而导致消费率降低在所难免。

(5)商品供给因素。依据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后工业社会消费率的稳定和提高,主要依赖于第三产业的持续扩张和消费热点的不断创造,而我国一方面第三产业的经济比重迟迟难以提升,另一方面现有的汽车、住房等消费热点又总是处于质次价高的状态,消费率的提升严重缺乏商品供给的支持。

(6)价格预期因素。虽然进入2005年以来我国消费品市场价格指数涨幅回落明显,但不少占消费者预算比重较大的商品,如高档轿车、化妆品、珠宝首饰等,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还存在明显价差,这使得我国居民对后WTO时代关税减让引发的进口商品价格下调以及在进口商品价格压迫下出现的国产进口替代品价格减让仍存在强烈预期,由此引致的持币观望和推迟消费行为同样会对居民消费倾向形成一定的压制。

当然,从未来走势看,我国经济体系中也存在着诸多有利于居民消费需求扩大的利好因素。

(1)消费环境优化。国务院已明确表示2006年将努力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严格执行企业最低工资制度以全面增加居民收入,并着力解决教育和医疗乱收费、电信服务价格高等问题,完善住房、汽车等消费政策,规范和促进消费信贷发展,加快个人诚信体系建设。

(2)消费热点形成。以人均收入超过3000美元为标志的中产阶层在我国正处于成长和扩大期,由其主导的住房、汽车、旅游、教育等消费热点,将带动消费闯关成功和消费需求增长。为配合这一趋势,国家将于2006年在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减少车房消费连带费用、停止小排量汽车使用限制等方面出台有力的政策措施。

(3)税赋负担减轻。自2006年1月1日起,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将正式提高到1600元,这一重大税制改革举措有利于实质性提升工薪阶层的实际收入水平;而在近年来持续减负的基础上,2006年我国还将全面取消农业税,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将成为历史。

(4)城市化进程加快。截至2005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保持着每年1至1.5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城市化的推进,将推动城乡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的迅速提升,并促进农村消费向城市消费的转变,加快消费率的提升步伐。

(三)居民消费信心

除了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居民消费倾向影响之外,居民的消费信心也是消费需求的重要影响因素。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最新研究报告指出:截至2005年9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达到94.3点,比去年同期上升了3点,保持了平稳上升的势头。

(四)居民消费结构

(1)城乡居民食品类支出比重的同步持续下降,推动我国恩格尔系数不断走低,正逐渐接近30%的水平。

(2)家庭设备及服务支出比重有所下降,百户家庭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电话等一般性家电拥有量增长明显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说明我国城乡居民在家电普及后,除了必要的更新换代外,消费目标开始有所转移。

(3)交通运输、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等服务类商品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消费支出比重不断提升,标志着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正步入从实物消费为主转向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的发展阶段。

(4)除衣着类和居住类消费支出比重差异较大之外,到2005年,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结构已经非常接近,在改善吃、穿、住的前提下,城乡居民均加大了用、行、教、乐等方面的支出力度。

在欣喜于我国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城乡消费差距不断缩小的同时,也应当看到其中所蕴含的一些可能影响经济发展与消费品市场成长的隐患:

(1)恩格尔系数的“过低化”。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我国目前情况是,不论城乡,恩格尔系数均非常接近30%的临界线,并连年下降,似乎正在由富裕迈向最富裕。然而我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现实情况却无法佐证这一纯数据结论。更符合我国消费品市场现实情况的解释应当是:我国恩格尔系数降低的根源并不是居民收入提升引起的食品消费比重自发下降,而是由于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费用的大幅度上涨引起的基本消费需求被动压缩。从这个角度讲,我国恩格尔系数的下降并不具备其正面意义,反而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我国城乡居民生活品质的降低。

(2)消费热点的匮乏。作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消费热点,以家用电器为代表的家庭设备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将越来越远离曾有的辉煌,但被国家和市场寄予厚望的汽车、住房等商品却未演变成为新的消费热点,这使得城乡居民在转移消费目标的过程中,显得非常迷茫,“买上不足,买下有余”的消费尴尬还将有所延续。

(3)消费闯关的困境。城乡居民衣着类和居住类消费支出比重显著差异的背后,隐含着我国城乡居民消费闯关的困境。在生活实现小康,衣食无忧、用品俱全的条件下,商品房消费正成为多数城镇居民下一个消费闯关的目标。然而,过高的商品房价格使得消费闯关无论是积累时间还是积累强度都显得极为艰巨。作为巨大消费能力积累的必要释放,衣着类消费比重的上升实为无奈之举。类似的消费闯关困境还出现在农村居民对医疗的消费方面。据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的报告:2005年我国患病人次数超过50亿人次,但看病的人次数却有所减少,城乡居民的两周患病就诊率从1993年的17%下降到了13.4%。虽然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以每年14%左右的速度增长,消费支出比重也逐年递增,但置于农村居民相对微薄的现金收入之上,要真正做到及时有效的就诊,同样面临着艰巨的消费闯关困境。

(4)城乡消费实质性差异的掩盖。在城乡收入水平差异逐年扩大的同时,城乡消费结构却逐步趋同,这一看似矛盾的消费特征其实隐含着城乡居民消费内容的实质性差异。城乡居民同类消费3倍以上的支出差异,已开始演化为城乡商品结构差异的扩大和城乡消费理念的断层,长此以往,必将对我国消费品市场原本形成的城乡互动、梯度递进的良性消费格局造成巨大冲击。应该说,空调、电脑、轿车等耐用消费品近两年来表现出的销售增长乏力与这一问题初露端倪不无关系。

三、中国消费品市场供给状况分析

总体而言,2005年我国消费品市场的供给状况与2004年相比得到了全面改善。在政府强化消费品市场监管的背景下,消费环境得以优化,市场秩序重归整肃。具体而言,对2005年我国消费品市场供给状况的分析,主要着眼于商品供给、商品质量和商品渠道三个方面。

(一)商品供给

2005年我国消费品市场商品供给的发展情况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国内消费品市场总体供求态势持续改善

深入到我国经济体系内部,可以发现,2005年我国消费品市场供求态势得以继续改善,与以下一些宏观经济因素密切相关:

(1)2005年国家实施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在促进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增长的同时,适度紧缩了投资规模,压制了过剩生产能力的蔓延态势;

(2)2005年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税大面积减免、粮农直补继续增加、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稳步推进、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不仅实现了城乡经济发展的统筹,也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3)2005年国家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地区封锁专项整治、假冒伪劣重点打击方面规制力度的加大,进一步整饬了消费品市场环境和秩序,巩固了居民的消费信心,促进市场走向供需两旺

(4)2005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四年,关税总水平由10.4%继续降至9.9%,包括零售业在内的一些行业实现全面开放,但在国内消费品市场受到一定程度冲击同时,国际市场对我国纺织品、汽车、家电等重要商品也取消了配额管理,同样有利于国内消费品市场供求态势的改善。

2、利用国际市场平衡供求态势能力继续提升

据海关统计,2005年1―11月,全国出口总额达到6865.4亿美元,同比增长29.7%;进口总额达到5957.3亿美元,同比增长17.1%;商品进出口实现顺差908.1亿美元。11月份当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337.4亿美元,创造了我国历史上单月最大商品贸易值。

出口规模的持续放大,对缓解国内消费品市场供给压力发挥了重要的市场调节作用;进口规模的必要扩张,对丰富我国居民生活和繁荣国内市场也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可以说,经过多年消费品市场监测和供求调控,我国已经具备了利用国际市场平衡国内市场供求态势的能力。

3、重点消费品供给能力稳中有升

(1)粮食继续增产,供给偏紧状况全面好转。

(2)纺织品因产能扩张和出口受限,国内市场竞争加剧。

(3)家用电器需求稳定,供给能力全面释放。

(4)交通通信产品需求大幅回落,产能过剩。

(5)金银珠宝首饰供需两旺,逐步确立消费热点地位。

(6)家具市场定位雷同、档次模糊、低层次供过于求突出。

(二)商品质量

近年来,我国消费品市场中虚假商品信息、设置消费陷阱、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虚高价格打折等商业欺诈行为屡见不鲜,特别是在医药医疗、食品安全、家装建材、农药化肥、生活用品等领域,更是集中了大量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商品质量问题,严重扰乱了城乡居民日常消费的市场秩序。据不完全调查,2005年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造成一定消费恐慌的商品质量问题包括:

肯德基惊现“苏丹红”;

强生婴儿用品有害矿物油成分遭质疑;

立顿红茶含氟量超标;

高露洁涉嫌致癌风波;

雀巢儿童奶粉碘超标;

和路雪“可爱多”冰淇淋吃出玻璃片;

号称冰淇淋王国劳斯莱斯的哈根达斯冰淇淋产自深圳黑作坊。

(三)商品渠道

1、渠道景气高位稳定

在2005年消费价格增幅回落的背景下,批零贸易业企业景气指数表现出了显著的高位稳定性,全年平均为137.86,比价格上涨剧烈的2004年还高出0.56个百分点,现实效益水平仍明显高于各产业总体水平,在国民经济行业当中景气指数继续名列第二,仅次于IT产业。同时,对未来经营效益,批零贸易业企业也表现出了较强的信心,企业家信心指数未随着价格指数的变动而逐月走低,全年平均水平为131.89,高于各产业130.64的总体水平,经营前景看好程度仅次于IT产业和物流产业。

2、渠道发展稳健协调

通过商务部商业改革发展司监控数据计算,2005年我国连锁经营企业继续稳步发展。全国前30家连锁企业2005年销售额为4995.4亿元,逼近50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9.9%;其中直营店销售额为4256.1亿元,占销售总额的85.2%;店铺总数为16727个,同比增长21.2%。上海百联(集团)有限公司(连锁商业部分)以768.9亿元销售额、6756家店铺的业绩,名列全国首位,销售额与店铺数分别比2004年同期增长13.7%和23%。国美电器有限公司、苏宁电器集团、大连大商集团有限公司、家乐福(中国地区各企业)分列二至五位。

3、渠道建设多头并进

(1)并购成为2005年大型零售企业快速扩大渠道规模、抢占市场份额的主导手段。

(2)自行开店仍然是零售渠道建设和零售企业扩张的重要方式。

(3)自愿连锁成为中小商业企业走向联合的有效途径。

(4)进中有退,市场机制成为商品流通资源整合的基础。

四、中国消费品市场价格走势分析

(1)从整体上看,2005年的价格涨幅回落具有普遍性、连续性和快速性。全国31个省(区、市)中,除北京市在1―6月和天津市在2―4月CPI涨幅延续了2004年同比上涨之势以外,其他29个省(区、市)CPI涨幅的平稳回落成为了贯穿全年价格走势的核心主题。尽管从2003年下半年算起,我国CPI已经连续同比增长了35个月,但如下图16所示,排除受春节影响明显的2005年2月,CPI同比涨幅呈现出明显的“倒V型”下攻态势,逐月走低,从2005年7月5.3%左右的涨幅迅速缩小到1%以下。

(2)从城乡结构看,需求规模基数更大、需求增长速度更快的城市,CPI涨幅反而普遍低于需求规模更小、需求增长较慢的农村。2005年上半年农村CPI与城市相比,每月总存在1%以上的超涨,构成了价格上涨的主导动力,1―6月,农村CPI上涨2.9%,城市上涨1.9%,城乡出现了1个百分点的累计超涨;而从2005年7月开始,城乡CPI涨幅差异开始逐月缩小,全年农村CPI上涨2.3%,城市上涨1.6%,城乡CPI累计超涨缩小到0.7个百分点。

(3)从地域结构看, 2005年全年我国中部省市价格涨幅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仍然充当着价格涨势的持续拉动力量;西部省市则在2004年下半年到2005年初短暂扮演了价格涨势蔓延最快区域的角色之后,迅速回归价格下行动力的角色定位,完成了最显著的角色转换;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东部省市,则延续了2004年以来相对平稳的价格走势,与全国平均价格水平保持了高度的拟合。

具体到全国六大地区,如图18所示,华北地区最高效度的反映了全国价格的基本走势,中南地区成为了全国价格水平涨幅回落的唯一阻力,华东、西南、东北、西北则普遍构成了全国价格水平涨幅回落的有效动力,特别是西北和东北地区。

(4)从商品结构看,食品价格回落成为了2005年推动CPI涨幅全面走低的主要力量;文教娱乐服务和居住类商品价格涨幅的相对稳定,则构成了价格下行的有效支撑,有效抑制了价格突破涨跌平衡;而日用工业品、交通通讯类商品和衣着类商品价格的解冻,则有效缓解了价格持续下行的压力。2005年1―11月,我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6%,涨幅远低于2004年同期10.4%的水平,全面扭转了2004年食品价格大幅上涨启动的价格飙升,使消费品市场价格体系重新回到了“衣食”压低价格、“住用”抬升价格的传统格局。居住类商品价格一枝独秀,保持了高位稳健的涨势;服务价格则延续了长期以来2%左右稳定上升的势头,并有蓄势待发之势;至于衣着、交通通讯、日用工业品等虽然从绝对水平来说仍延续了1998年以来的低迷,但逐月趋暖的走势已然形成,特别是日用工业品价格更是多年以来首次突破涨跌平衡。

五、2006年中国消费品市场发展预测

(一)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在2005年较快增长的基础上继续拓展,消费倾向和消费信心不断增强。

1、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并继续加大对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第三产业经济比重的提升也将提升产业体系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再加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对农民稳产、增产和增收的推动,2006年,我国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还将进一步显著提升,人均月可支配收入向600元大关迈进,为居民消费需求的持续扩张奠定收入基础。

2、在消费环境优化、消费热点形成、税赋负担减轻、城市化进程加快等推动居民消费倾向提升的因素共同作用下,2006年我国消费率的持续下跌将得到有效缓解,并出现适度回升,稳定在54%―55%左右。

3、经济的持续增长,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消费品市场的长期繁荣以及政府基础性、公益性项目建设投资的有效延续,将进一步改善2006年城乡居民对消费品市场现状的满意度和远景的预期值,从而增强消费者消费信心,推动消费者信心指数恢复到2002年97点的高位。

4、在消费者收入增加、消费旺盛、信心增强的基础上,2006年我国消费品市场总体销售情况将保持12%以上的同比增幅,继续冲击新的发展平台,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力争突破5000元大关,人均每天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力争突破15元大关。

(二)供给薄弱环节得以完善,突出供求矛盾有效缓解,市场环境实现优化,市场秩序走向规范。

1、秉承2005年的发展走势,供过于求的商品将继续减少,供求平衡的商品将稳步增加,预计2006年供求品平衡的商品将近年来首次与供过于求的商品平分秋色。

2、2006年热点商品和重点商品将围绕着需求的扩大提升供给能力。3、2006年,流通产业将加速内部整合和对外开放,消费品市场的社会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程度也将随之提高。4、流通改革将继续深化,消费品市场监测和市场信息化工程也将扩大实施范围。

(三)多方合力推动价格演进,供需两旺促成价格的低位稳健走势。

遵循报告分析2005年价格走势的思路,可以对2006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发展趋势进行全面预测:

1、从压制CPI继续下滑的因素看。

(1)在2005年3月以提息为代表的稳健货币政策和2005年7月以人民升值为代表汇率政策驱动下,2006年我国消费品市场消费价格指数将承受来自货币层面的双重压力;如果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畅通,出现宏观经济增速回落,则2006年消费价格指数还将受到宏观经济“萧条”因素的抑制。(2)持续多年的粮食供不应求的局面将得到全面缓解,食品类产品价格将趋于低位稳定。

(3)生产资料特别是能源、动力产品价格涨幅趋缓。(4)中国经济的转轨和改革取向将形成压制消费价格指数下滑的长效机制。

2、从推动CPI上攻的因素看。

(1)成本推动性价格上涨压力依然存在。(2)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等服务价格还存在升温空间。(3)房地产价格稳中趋升。

六、中国消费品市场发展政策建议

(一)引导和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

1、改革分配制度,增加居民收入。

2、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提升农民收支能力。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镇居民消费倾向。

(二)促进需求结构升级和供给结构优化

1、调整产品结构,培育和扩大新型消费领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2、加快消费品市场建设,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消费便利。

(三)兼顾总体价格水平和价格结构特征

1、对总体价格水平的关注体现为同时关注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2、对价格结构特征的关注体现为切实关注西部、农村、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

消费品市场范文3

一、全区社会消费品市场运行特点

(一)商家巧借假日契机,促进消费快速提升。近年来,众商家巧借元旦、春节、清明、五一、端午等契机,同时在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中大力营造亲情氛围,开展各种让利酬宾促销活动,吸引顾客流连,全区商贸市场呈现一派繁荣景象。今年上半年,逐月零售额增幅分别为18.2%、24.0%、21.9%、27.1%、22.0%和29.2%。

(二)物价指数大幅上升,加速日常消费支出。今年上半年,由于CPI持续上涨,特别是猪肉、粮油等与居民消费密切相关的生活消费品价格的上扬,加大了居民日常消费支出。据统计,今年上半年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零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45.4%,其中食品饮料烟酒类、石油及制品类、服装鞋帽针织品类、日用品类四类商品零售额增幅较高,同比分别增长54.3%、44.2%、39.6%和24.5%。

(三)个体经济不断发展,批零行业再度领先。截至6月末,全区共拥有个体经济15448户,从业人数15709人,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2.4%和12.3%。其中:批零个体经济实现户数及从业人数双过半,分别增长14.2%和14.7%,解决了千余人的就业问题。1-6月份,全区商贸个体经济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3亿元,增长21.8%。其中:批零个体经济完成零售额6.53亿元,增长23.7%,为我区零售总额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四)商业税收快速增长,社会贡献日益凸显。社会消费品市场的良好运行,带动全区批零行业税收快速增长。1-6月,全区累计完成服务业税收总额5910万元,其中批发零售业完成2493万元,同比增长57.1%,占全区服务业税收总额的42.2%,税收额稳居其他行业之首,对社会贡献日益凸显。

二、目前我区消费品市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上半年*区消费品市场运行总体上保持了良好的态势。但同时也面临着以下问题:

(一)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区共有限上贸易企业21家,其中批发零售业20家,住宿餐饮业1家,主要集中在城区,至今尚有一半乡镇未能实现限上企业零的突破。今年上半年,全区新增限上企业个数不容乐观,去年年末自然增长及今年上半年申报的企业仅有4家。

(二)限上效应不够明显。1-6月,全区限额以上商贸企业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87亿元,同比增长45.4%,仅占全区零售总额的7.8%,虽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但所占比重依然太低,限上效应不够明显,不能带动整个消费品市快速发展。

(三)收入差距制约消费水平提高。据住户调查资料显示:20*年上半年,我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55元,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4270元。按行业划分,今年上半年我区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排名前二位的是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金融业,排名后二位的是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分别是21170元、16515元、6263元和5465元,行业间相差3.87倍。收入差距制约了消费水平的提高,造成城乡之间与不同收入者之间的消费需求差异。

(四)物价过高影响消费持续增长。上半年,我区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同比增长6.3%,特别是食品类价格的大幅度上涨,虽然短期内对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上升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对消费品市场的稳定健康运行将产生不利影响,一定程度上将抑制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需求,增加了居民消费预期的不确定性,进而影响我区消费市场的持续增长。

三、几点建议

今年上半年,我区社会消费品完成年初计划的51%,为全年22亿元目标任务的实现奠定了基础。下半年,我们要继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信心,促进消费持续健康较快增长。

(一)加强区域宏观调控,抑制物价过快增长。受国际因素的影响,今年以来世界各国价格可以说是普遍上涨。20*年我国宏观调控首要任务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在这样的经济大环境中,我区要立足自身特点,认真抓好各项稳定物价措施的落实,进一步增加财政投入,加强粮食、肉类等食品的供给,建立价格调节机制和专项补贴基金等,同时加大价格监控力度,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坚决打击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

(二)着力提高居民收入,缩小城乡与行业收入差距。今年上半年,随着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公平、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等一系列建立和谐社会政策的逐步推进,居民收入预期增强,购买力总体水平提高。继续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不断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等;要续继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进一步加大农村脱贫攻坚力度,开展扎实有效的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促进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提高居民消费信心,促进消费的增长。

消费品市场范文4

2年前,徐小扬(化名)在北京市天通苑家乐福呷哺呷哺吃火锅。她是189号,忍饥挨饿排了近1个小时的队,终于坐在了火锅旁。这里热气腾腾、有些喧哗,门里的人吃得酣畅淋漓,门外的人则排了长长一队。直觉告诉徐小扬,呷哺呷哺能赚大钱。

徐小扬从呷哺呷哺的网站上找到电话,咨询加盟事宜,但是被告知:呷哺呷哺唯一没有收回的加盟店是呷哺呷哺白石桥店,以后采取直营模式运营,不接受加盟。

徐小扬很遗憾,发现了一个赚钱的途径,但是对方却没给自己机会。事实上,呷哺呷哺不是不缺资金,而是把这个机会给了创业投资。

没过多久,徐小扬发现,呷哺呷哺在北京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商场、超市随处可见,让徐小扬困惑的一个问题是,他们究竟有多少家店铺。

自从引进英联投资5000万美元创业投资后,呷哺呷哺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扩张,在去年,这家公司旗下小火锅门店的增速是每6天开一家新店,还出现过1天之内9家店同时启动的景象。而今年,这个计划是每4天开一家。

呷哺呷哺的火爆只是中国消费品市场繁荣的一个缩影,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餐饮、食品、服装、家电??各行各业的消费品市场都驶向了蓬勃发展的快车道。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十一五”期间,中国消费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6年的7.9万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7万亿元,增长98.3%,年均增长18.1%,消费品市场步入快速发展期。

高退出回报率的诱惑

几年前,徐小扬坐在创业投资会议的现场,当她听说今日资本投资了德青源之后大为惊诧,“创业投资居然投鸡蛋?!”徐小扬觉得这多少有点大材小用的意思:4毛钱一枚的鸡蛋菜市场到处都是,鸡蛋再卖也是鸡蛋,能赚多少钱?

几年后,当徐小扬也成为1.5元一枚德青源鸡蛋的忠实消费者,她不得不佩服创业投资对于健康安全食品诉求的先知先觉。

今日资本是在消费品领域布局较早的创业投资之一,真功夫快餐、永和大王、相宜本草、钻石小鸟??都有今日资本的资金介入,而药房、物流、床上用品、内衣连锁也逐渐进入今日资本的视线。

随着消费品行业吸引力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创业投资开始像今日资本一样,不断关注这一领域。据ChinaVenture投中集团统计,今年上半年,消费品相关的关键词搜索量占其据数据库关键词总搜索量的19.41%,且其月平均搜索增长率达159%,最受投资人关注。

今年上半年,在消费、制造、TMT、新能源及医疗这五大国内主流PE投资人最关注的行业中,消费品行业以较高的平均退出回报率(8.93倍)及较短的平均投资退出周期(22个月)成为目前最具投资价值的行业。在消费品相关领域中,奢侈品网站正成为新的投资热点。今年上半年披露融资案例共12起,融资总额为2.83亿美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在消费升级导向下市场总量显现出巨大潜能”。

一线投资人的钱与中国品牌梦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的消费品市场虽然也涌现出一些品牌,但是给人们的感觉是不够“大牌”,曾之杰在商店里逛的时候,难免会发出“大品牌还是以国外为主”的感慨,他是开信创投总经理兼管理合伙人。

“有时候我们投资人也自问:靠我们身处一线投资人的钱能不能烧出中国自己的大品牌来?”曾之杰觉得不太乐观。

一个全球最大的潜在消费品市场并不一定能产生若干国际大品牌,这在创业投资圈里基本达成共识。一个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大品牌是需要时间慢慢锻造的,既需要有品牌文化传承,也需要有颇高的客户口碑。

今日资本合伙人温保马认为,过一段时间消费品市场一定会出现知名的品牌,“但是只靠烧钱打不出国际大品牌。”他表示,好的商业模式和团队是能不能做出一个好的服务型品牌的关键。要打造知名品牌,是一个长期的事情,而做出好产品则相对简单容易。

一些VC/PE正在推动中国企业通过收购或者合作经营等方式拥有一个世界级的品牌。从投资角度来说,这样会带来非常可观的企业品牌成长速度。

蒋跃敏甚至希望未来5?10年,自己能够培养出5?10家市值在500亿元左右的中国品牌,“VC/PE不仅可以带来钱,还可以带来更多的人脉、管理及上市资源,为中国企业培养世界级品牌做贡献。”蒋跃敏说:“我的一位同行投资了一家消费型企业,这家企业共有240家连锁店,但是每一家都很零散,就像一盘散沙,PE团队介入以后,通过资本和资源的整合,非常顺利,1?2年就已经是一个非常成型的上市公司了。”

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王耀表示,从2010年我国零售商业100强榜单来看,现在有苏宁、国美和百联3家企业销售额过千亿,“按照这种发展速度,中国在未来几年内一定会出现销售额过万亿的零售企业。”

近年来,中国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由吃、穿型消费向住、行方面发展。住房、医疗、旅游、教育以及享受型的汽车、家电、家居建材、电子产品等消费热点频现,成为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曾之杰告诉记者,2010年中国人均GDP接近4500美元,按照“十二五”年均增长7%的目标,我国人均GDP将超过5000美元,“从经济学上讲,这意味着中国已经步入消费升级黄金时代。”

不仅如此,媒体圈盛传即将出台的《国内贸易发展规划(2011?2015)》把完善落实扩大消费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规划旨在扩大消费需求,力争到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2010年翻一番,超过30万亿。这意味着,消费品零售总额将以每年超过3万亿的增幅递增,消费市场空间将大幅扩张。

消费品市场范文5

消费品市场涉及的门类广泛,业态众多。为突出重点,本文主要结合2013年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情况,围绕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四大门类中的汽车、食品、百货、家电、装饰、建材、通讯等10大行业消费结构、运行特点进行分析,把握其发展趋势,研究提出下一步发展对策。

一、运行情况

2013年,南京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04亿元,同比增长13.8%,增幅高于全省、全国0.4和0.7个百分点。在副省级城市中,南京总量排名第5位。

1.从近几年发展态势看

发展速度有所减缓,较上年放缓1.6个百分点,较前三年平均放缓4.5个百分点,处于中高速增长期。(图1)

2.从各区完成情况看

增幅在16%以上的有6 个区。处于前三位的分别是浦口区、雨花台区和江宁区。总量位居前三位的分别是秦淮区、鼓楼区和玄武区。

3.从城乡看

城镇明显高于乡村。全年城镇和乡村的社零增幅分别为14.9%和10.1%,但城镇社零总额占比高达97.66%,乡村仅为2.34%。

4.从行业看

批零业仍是拉动消费的主力。在社零总额中,批零业累计实现3203.34亿元,同比增长14.7% ,占零售总额比重为91.42%,是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主动力。住餐业累计实现社零总额300.83亿元,同比增长4.8%,占比为8.6%。

二、主要特点

1.黄金、家具和建材成为年度三大热销商品

2013 年,受国际黄金价格下降影响,足金饰品由最高每克450多元降至300 元左右,刺激了“南京大妈”的消费欲望,使得投资金条和黄金饰品出现一股热潮。全年限额以上金银珠宝类实现零售额74.46亿元,同比增长25.2%。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升温,家装、家居类相关商品持续旺销。全年限额以上家具类实现零售14.94亿元,同比增长21.6%;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实现零售66.81亿元,同比增长高达77%。(图2)

2.汽车及石油制品消费比重大增长平稳

随着近年来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高淳、江宁等地汽车产业园建设,引进了一批价位适中、品牌美誉度好的汽车4S店落户;加之县改区,城市空间布局的调整;外地部分城市限牌令的刺激;居民刚性需求进一步释放以及部分消费者升级的需要,促进了南京市汽车消费的平稳增长。2013年全市限额以上汽车类实现零售475.15亿元,同比增长9.9%;石油及制品类实现零售289.40 亿元,同比增长19.1%。

3.电子商务对传统百货业影响逐步显现

电子商务的消费潮流已呈不可逆转之势,成为年轻人的消费时尚,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传统实体商业购买力的流失,电商对本地消费品市场影响逐步显现。2013年南京市支付宝用户人均网上支出达到17094元,同比增长30.38%;其中人均网上购物消费为10118 元,同比增长29.95%。而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实现零售额222.22 亿元,同比增长11.8%,比前两年下降约7个百分点,高于平均降幅近3个百分点。

4.假日经济消费拉动显著

根据对新街口商圈9 大百货企业多年连续跟踪统计分析,双休占周消费40%,高的达50%以上;五一、端午小长假,国庆、春节黄金周,消费零售较平时增加3-5个百分点,高的增幅20%以上。

5.住餐业下行成为消费放缓的主导因素

2013年,南京市住宿和餐饮业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83亿元,同比增长4.8%左右,比上年同期下降11.1 个百分点,拉低社零增幅1.5个百分点左右。特别是中高端住餐企业受政策影响较大,全年限额以上住餐业同比下降10.5%,比上年同期下降20.7个百分点。但随着住餐业的逐步转型,特色的中低端大众消费餐饮企业异军突起,营业额有所增加,全年限额以下住餐业的增幅达到15.4%。全年四个季度的增幅分别为-2.1%、3.1%、7.8%和10.7%,呈逐步回升的态势。(图3)

三、面临的挑战

1.国内外经济减速慢行

当前,面临的国内外宏观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内外贸增长乏力,内需政策效应减弱,“家电下乡”、节能补贴政策“收官”;房地产下行,今年5月份以来,我市房地产销量下降,库存增加,这对后期关联的建材、装修、装饰、家具、家电等消费都产生影响;加上八项规定的延续,公务开支将进一步缩减。

2.消费内在动力尚不足

居民收入尚没有根本增长,加上住房、医疗、教育等后顾之忧,直接影响居民即期消费,使消费受到抑制。加之食品安全事故层出不穷,挫伤了消费热情,影响了消费环境。同时,缺乏新的消费热点,在3G、4G数码产品和iPhone5、6等消费热点退潮后,在没有新的消费热点刺激下,短期内很难形成新的消费热潮。

3.电子商务对传统商业的冲击

特别是对传统百货、3C产品、化妆品等消费影响很大。2013年全国电子商务零售额1.85万亿,同比增长40%,占社零总额7.9%;江苏为1800亿元,占社零总额8.7%;南京达618 亿元,增长76.7%(其中商品零售550亿元、服务类68亿元),同口径占社零15.6%。“2013 中国零售百强排行榜”全国超过千亿的超大型零售企业6家中,纯电商有2家,分别是天猫、京东,其余4家实体企业,也重度触网。

4.区域性商业崛起分流

近几年,区域性城市商业综合体陆续强势崛起。目前,南京已有15个大型综合体,经营面积达350万平米。除传统的新街口、夫子庙、山西路等商圈外,新增的有河西万达、江宁万达、新城市广场、虹悦城、弘阳广场、金鹰奥莱城、森林摩尔、大观天地貌、明发商业广场等。此外,都市圈周边城市商业的发展,也使消费明显分流。在城市综合体布局之争中,南京商业格局被无情改写,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未来几年还会有一批出现,南京商业“转型大幕”刚刚开启。

5.黄金珠宝投资热情降温

去年国际金价出现多年不遇的暴跌,引发了一轮又一轮抢黄金热潮,直接带动了销售。由于同期基数大,今年以来黄金价格比去年底又上涨了约30元/克,因此,一季度限额以上金银珠宝类零售增幅下降0.7%,相比去年同期的27.9%,下滑较为明显。二季度也不乐观。

四、面对的机遇

1.南京区位与中心城市优势

南京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是长江经济带重要极点城市、是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商业格局将产生新的变化。需强调的是:在这样的有利区域条件下,应如何作为?重点在商业吸引力、辐射力、影响力、带动力上寻求商机,从追求市场份额到追求顾客份额转变。

2.县改区城乡一体化战略

主要是城乡一体统筹规划发展,把高淳、溧水、江北等发展为南京的副城。通过半小时、1小时都市圈的打造,高速、高铁、地铁、轻轨的建设运行,周边部分城市同城化战略的实施,“现代立体交通网络时代”将逐步到来。交通利好的涌现,使房产、人流、物流、商业布局等将发生新的变化,迎来发展新契机。

3.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

2013年,全国城市化率53.7%,2030年,全国城市化率70% 。目前,江苏64.1%、南京达到80%。城市化是未来中国最大的红利,是拉动内需的最大潜力。据有关方面测算,城市化率每提升1%,GDP 增长0.7%-0.8%。南京未来将发展为1 个主城、3 个副城、8 个新城、60个新市镇。核心是农民市民化,吃、住、行、医、教等消费潜能巨大。

4.消费转型升级是商业永恒主题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消费市场瞬息万变。商品围绕便捷化、环保化、智能化、时尚化永不停息地升级换代。大到住房、汽车、家电,小到水果、日用品、通讯产品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状况的改善,加上商家逐利的本能,消费必然不断升级。一定有人(或团队)在不为人知的角落,利用互联网思维,以客户消费为中心,研发颠覆性产品,策划颠覆性营销模式,准备发起珍珠港式偷袭。小米手机、腾讯微信、淘宝余额宝等就是典型。

5.后汽车时代的发展

实质是互联网、智能、节能、环保条件下的汽车消费时代。2013年底,南京机动车拥有量181 万辆, 其中汽车拥有量140.41万辆,家庭私人拥有量118万辆,年净增加23万辆,增长19.3%。近几年,每年消费增加20多万辆,20%左右的增幅,预计仍有5年以上的增长期。青奥会后南京车改,将释放部分消费;汽车相关配套消费也有前景。

五、发展对策

1.准确研判形势,把握发展大局应自觉关注、了解、研究、把握国内外形势,及时掌握商业资讯和动态。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把握“五点”:找准切入点、寻求突破点、研究立足点、挖掘增长点、聚焦效益点。掌握未来六大消费趋向:

一是市场化导向。国家提出“不刺激,去杠杆,调结构”的理念,不会出台什么大的刺激政策,将对消费品市场产生一定影响。主要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为主,找准立足点。

二是大众化回归。八项规定将持续发挥作用,已上升到制度层面,在党内外长期执行,促进了理性消费,向大众化转型。住餐“高大上”应大幅减少。找准定位,但时尚快消品、高端品牌,仍需合理引导、发展消费。品牌是企业战略资源,是扩大消费的核心要素。

三是一体化发展。通过城乡统筹规划发展,建立城乡交通、通讯一体化,建立农民医疗、养老体系等,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缓解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核心体现在机会、权利的“公平性”。

四是信息化提升。在互联网时代,随着科技日新月异,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思维、消费方式的改变,利用云计算、智能化、电子化,进行信息化开发、管理与发展。

五是全渠道服务。如今逐步发展为“全渠道零售时代”,如何留得住消费者值得深思。企业必须以满足消费者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方式购买的需要,采取实体渠道、电子商务渠道和移动电子商务渠道整合的方式消费商品和服务,提供给顾客无差别的购买体验。这是纵向消费。

六是一站式消费。城市商业综合体深受消费者亲睐。这是横向消费,多元消费,满足不同消费群多层次的需要。单打独斗的时代渐行渐远,商家应抱团发展,错位互补经营。同时,旅游、文化、休闲等消费快速增长,已成趋势。

2.大力发展大市场,增强辐射带动力

大市场、大平台决定大流通,大拉动。2013年,南京有亿元大市场46个,经营面积295万平米,出租摊位3.66万个,实现成交额912亿元。这与省内南通叠石桥轻纺市场、镇江丹阳眼镜市场、浙江义乌小商品城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对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所起作用不够巨大。必须抓住南京区位优势,进一步发展众彩农副产品物流、航空物流、南京钢铁、化工、汽车等市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3.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线上线下发展

这几年,南京电子商务发展迅猛。以苏宁易购、焦点科技、南京亚太化工在线、易钢在线、途牛旅游、e鲜美、孩子王等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促进了企业客户、销售业绩、服务管理的提升。传统的商贸企业应加强商业网站建设与运作,以网上销售带动门店销售,以门店销售支撑网上销售,探索“线上市场”与“线下市场”互动促销的经营方式,促进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同时,传统商业通过转型升级,增强体验功能,锁定客户群,为消费者提供纵向与横向服务,努力扩大消费。

4.加强供应链管理,平衡发展物流业

从整个城市而言,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交通网络、仓储、运输设施、流通节点,规划建设城市共同配送平台,打造运转高效顺畅的城市共同配送体系,提高组织化程度,减少全社会物流成本。企业则根据行业与自身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手段,实现生产、加工、运输、流通、销售的无缝对接,加强物流、人流、资金流的有机衔接,节省成本、提高效益。

5.适度发展信用消费,大力营造消费氛围

商贸企业应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创新信用消费方式,特别是对消费能力强、信用好的集团和个人,利用信贷消费杠杆,扩大信用消费空间,创造消费业绩。同时,利用互联网思维,创新营销方式,大力营造消费氛围,特别是重大节假日、黄金周,应加强消费市场策划,炒热市场,吸引并锁定消费客户,释放消费潜能。

6.打造特色商业街区,聚集消费人气

通过特色餐饮小吃、老字号、黄金珠宝、农家乐、健身休闲、滨江风情、文化义演等特色街区(场馆),拉动消费。南京夫子庙、1912历史文化街区、高淳国际慢城、江宁五朵金花都有一定影响力。常州的双桂坊、成都的锦里、深圳东门町商业街等全国知名。

7.加强商业网点规划,促进有序发展

根据南京城市发展的需要和未来趋势,进行城乡商业网点重新规划、布局、定位,与城市规划有机结合,上升到法制化。防止城市商业综合体等网点盲目扩张,减少同质恶性竞争,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与浪费。民生性网点均衡布局。促进各类业态全面、有序发展。

8.加强流通秩序管理,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消费品市场范文6

经CTR市场研究 Consumer Panel 机构对全国85个城市(县级市以上城市居民)的快速消费品60多个品类进行连续监测表明:2006年,有些品类得到充足发展,而有些品类却逐步衰退,整个市场喜忧参半,并非风平浪静。具体分析如下:

一、市场规模

2006年,FMCG市场规模总体上稳中有升,日化行业的增长率趋于平缓,食品和饮料行业增长略为明显。

从区域分布上看,无论是饮料、食品,还是日化,北部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天津、山东、河北、山西)的消费量最大,西部区(四川、重庆、贵州、广西、云南)的消费量最小。其中,饮料行业在北部区的消费量更大些。这显然和购买能力较强的北京、青岛、大连和山东、辽宁等人口大省被划归北部区有着一定的关系。

从城市规模上看,饮料、食品和日化行业在省会、地级市和县级市的发展都有所增长,饮料行业的增长率约为21%;食品行业约为16%;日化行业略显平稳,约为11%。从消费金额上看,地级市显现出庞大的消费潜力,三大行业都取得了充足而快速的发展。不过,相比之下,日化行业在省会城市的发展更显著一些,而在地级市和县级市增长态势不算显著。

二、品类渗透率

渗透率是Consumer Panel独有的分析模型,主要表明一个品类在一个地区的发展趋势及成熟度。作为消费者日常用品,FMCG的平均渗透率在全国普遍较高,而且总体上仍然稳中有升。但在不同品类上呈现出巨大的差异。其中日化行业的品类差距最大,渗透率比较高的品类有:纸巾、牙膏、清洁剂、洗发水、护肤品、洗衣粉、香皂、电池、牙刷和卫生巾,均高于80%,其中最高的是纸巾和牙膏,接近100%。而渗透率比较低的品类有:洗发膏、摩丝、卫生栓/棉条、胶卷、衣物柔顺剂、空气清新剂、洗手液/消毒水、染发剂和发胶等,均低于60%,其中最低的是卫生栓/棉条、洗发膏、摩丝三个品类,平均渗透率不足10%,且呈下降趋势。

三、市场集中度

2006年,FMCG在市场集中度上发生很大变化,虽然很多品类集中度仍然不高,但普遍呈现出变高的趋势,尤其方便面、牛奶、洗发水和电池等品类基本进入半垄断阶段。其中洗发水2006年全国前5名品牌的总体集中度为51%,其中,飘柔18%,海飞丝14%,潘婷10%,舒蕾4.5%,力士4%。按区域划分,东部区集中度最高,达到57%,南部区最低,45%。按城市规模来划分,省会城市的集中度高于地县级城市,达到58%,地级市和县级市分别是48%、46%。

四、渠道选择

对FMCG而言,渠道一直是个重要话题。2006年,FMCG在渠道选择及分布上也呈现出一些有趣的特征。

总体上看,超大仓储的FMCG金额占有率明显提高,从2005年初的15.7%增长到18.1%。原先占有率一向很高的连锁超市却呈现下降趋势,从2005年初的21.8%下降到17.9%。杂货店的占有率没有太大变化,一直徘徊在19%左右;购物中心、批发市场和自由市场占有率不大,而且缓慢下降。

Consumer Panel还有一个独特功能就是能够监测消费者免费获得的产品。有趣的是,2006年FMCG除了在销售以外,消费者免费获得产品的发送量明显上升,占有率达到23.2%,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近4个百分点。

从城市规模上看,超大仓储在省会城市占有率明显高于地级市和县级市,平均占有率达到27%,地级市和县级市分别为13.8%、10.1%。然而连锁超市的平均占有率却在地级市和县级市明显高于省会,分别达到19.7%、17.5%,但仍然呈现缓慢的下降趋势。

从区域分布上看,超大仓储在东部区和南部区的占有率均高于20%,而在北部区和西部区相对低一点,均在15%左右。从趋势上看,无论在哪个区域,超大仓储的占有率都稳步增长。连锁超市在东部区占有率最高,26.3%,北部区最低,10.2%,南部区和西部区都在20%的水平。从趋势上,四大区域的连锁超市占有率均缓慢下降。

从消费者去商店的次数上看,在全国15个核心城市,连锁超市仍然呈现下降趋势,从2004年的43.7次下降到36.5次,而超大仓储却呈现出上升趋势,从2004年的36.3次上升到39.1次。从这个趋势也能看出,超大仓储在FMCG上赢得消费者更大的欢迎。

从三大行业来看,我们把超大仓储、连锁超市和百货商场合在一起看时,在全国15个核心城市,日化行业在现代通路里实现的金额占比最高,达到72%;食品其次,67%;饮料相对低一点,47%。但从趋势上看,食品和饮料呈现出微弱的上升趋势,而日化略有下降。

五、促销作用

对促销作用的评价,也是Consumer Panel的独有功能,它能够精确监测出促销对生意的帮助。

从2006年的FMCG促销水平上看,只有12%的生意是在有促销的情况下产生的,这个比例不是很高,但从趋势上看,这个比例呈现出逐步上升趋势。

从城市规模上看,省会城市的促销比例最高,17%,地级市11%,而县级市仅为7%。从区域分布上看,南部区的促销比例最高,达到15%,其它三个区域都在11%-12%之间。

在日化行业,衣物柔顺剂、染发剂、清洁剂、卫生护垫、卫生巾、肥皂、护肤品、牙膏、沐浴露等品类促销比例相对较高,大约在17%-22%之间,其中衣物柔顺剂最高。促销比例最低的是,卫生栓/棉条,仅为4%,其次是胶卷,为6%。

从促销活动的分类上看,在FMCG领域,降价行为一支独秀,在全国因降价而实现的消费额占总消费量的5.3%;其次是免费赠品,2.2%;然后是积分,1.3%;其余捆绑装、加量不加价、返券和抽奖等促销活动均低于1%。其中最低的是抽奖活动。

从城市规模上看,降价行为在省会城市比较突出,达到9%,在地级市和县级市分别为3.7%和1.8%。从区域分布上看,南部区的促销活动比较频繁,东部区相对低一点。但在不同促销活动上也有差异,降价行为在南部区比较突出,但免费赠送活动却在北部区更为突出。

六、价格变化

在价格方面,虽然在不少品类上发生价格战或推出高档产品,但FMCG平均价格总体上还是比较平稳。不过,我们看到,在不同的细分品类上的表现却有着很大的差异。

日化行业在FMCG领域最为平稳,大部品类都没有大起大落的态势。价格波动略大的是面部清洁品、洗衣粉和卫生护垫。其中,面部清洁品呈上升趋势,从2004年的285.2元/1000g上升到2006年的312元/1000g;洗衣粉的平均价格呈下降趋势,从2004年的6.93元/1000g下降到6.74元/1000g。洗发水一直比较稳定,三年来平均价格基本徘徊在54元/升上下。从城市规模和区域分布上看,洗发水、洗衣粉、香皂等品类没有太大的差异,但其它品类还是有一定的差异。比如,比较明显的是电池,省会城市价格为12.74元/10节,但在地级市和县级却低到11.3元/10节左右;分区域差异更大,北部区平均价格为10.64/10节,而在西部区却高达13元/10节。

七、消费者购买能力

Consumer Panel作为对终极消费者的研究工具,可以说,对消费者购买能力的监测是其拿手好戏,分析指标很多,诸如购买频次、每次购买量、户均花费、钱夹占有率等。在此,我们只选择“购买频次”、“户均花费”和“钱夹占有率”三个指标来看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及其变化。

在日化行业,从购买频次上看,纸巾/卫生纸的购买频次最高,达到10次/年,胶卷、洗发膏、摩丝、染发剂和衣物柔顺剂的购买频次都很低,不足4次/年。从趋势上看,卫生栓/棉条的购买频次明显下降,护发素、洗手液、沐浴露、染发剂也不同程度的下降;牙膏、牙刷和洗衣粉的购买频次略有上升。在城市规模上,牙膏、洗衣粉、护发素、卫生护垫在县级市的购买频次略高于省会城市和地级市,其它品类没有什么明显的特征。

从户均花费上看,护肤品金鸡独立,超过了200元/年,化妆品、面部清洁品、洗发水、纸巾/卫生纸成为第二梯队,均在100元/年左右。洗发膏、牙膏、卫生护垫的户均花费均不足20元/年,成为最低。从趋势上看,洗衣粉和牙膏略有增长。从城市规模上,护肤品、洗发水在县级市的户均花费都不亚于省会和地级市,尤其护肤品在县级市达到176元/年,超过了省会城市。

统计结果表明,2006年,消费者在FMCG上的钱夹占有率平均为10.4%。其中,省会城市和地级市略高于平均水平,分别达到10.5%、10.6%,而县级市略低于平均水平。从区域分布上看,北部区的钱夹占有率最高,达到12.5%;南部区最低,为8.8%;其它区域与平均水平相当。

八、消费者购买行为计划性

从2006年初开始,CTR市场研究Consumer Panel也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计划性进行连续监测。结果发现,消费者购买FMCG产品时,无论对品类的购买计划,还是品牌的购买计划,都比较高。这从某种程度上粉碎了在FMCG领域所蔓延的“品牌无用”论。

不过,这种计划性不是在所有品类和区域都是一致的,在不同的品类和区域,还是有一定的差异。

从FMCG总体看,消费者对自己所购买的产品有计划的人群占总人数的63%,其中,对品类和品牌都有计划的人群占54%;对品类有计划,对品牌没有计划的仅占9%。购买前没有任何计划,到商超后现场决定购买的人群约为37%。

不过,在不同城市这个比例还是有很大差异。比如,在济南市,消费者计划性最强,对品类和品牌都有计划的人群高达63%,没有任何计划的仅为20%;而在广州却另一个极端,对品类和品牌都有计划的仅占38%,没有任何计划的却占到53%。这个结果告诉我们,营销一定要因地制宜,采用线上传播和线下传播活动时,一定要考虑当地消费者的具体属性。

在品类上也有很大差异。品类和品牌上最有计划的是香烟,品类计划性86%,品牌计划性82%;其次是牛奶,品类计划性77%,品牌计划性72%;酱油、卫生巾、胶卷、方便面和速冻食品虽然不算太高,但均在总体水平之上。最没有计划性的品类是巧克力,品类计划性33%,品牌计划性29%;口香糖也不高,品类计划性44%,品牌计划性38%。

在家庭收入上,月家庭收入1000元以下的最有计划,3000元以上的最没有计划,但均徘徊在平均水平上下,没有太大的差异。

在不同年龄上,年龄越大,计划性越高;年龄约小,计划性越低。比如,14岁以下的儿童对品类和品牌的计划性仅为32%左右,而65岁以上人群却高达58%。

在性别上,令我们感到意外的是,男性的购买计划性高于女性。这和女性的“细心”、“理性”、“精打细算”等性格特征似乎有点不符。不过,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女性消费者在终端更容易受干扰,甚至改变主意;而男性消费者相对坚持自己的想法。不过要澄清的是,这种差异不算太大,只是男性的购买计划性略高而已。

九、点评及感悟

其实,Consumer Panel能够分析的指标还有很多,比如品类转换、品牌转换、品牌忠诚度、渠道忠诚度、重叠购买、渠道单店分析、消费者构成以及新产品跟踪等等。但对于整个FMCG大盘点而言,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

以上8项分析使我们深深感觉到,除了少数几个品类外,FMCG在中国仍然处在成长期,呈现出诸多的不成熟、不稳定和不规则性。这告诫我们的企业,营销一定要因地制宜,一定要强调规则与创新的尺度,既不能拘泥于现有规则,也不能盲目创新。

从市场驱动因素的角度来看,渠道对生意的驱动作用正在被消费者驱动所取代,如何准确把握消费者购买动机、购买决策及行为,已经是营销成败的关键要素,谁要是在消费者洞察方面下大功夫,谁就可能成为市场的真正赢家,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和销售利润。

上一篇名人娱乐

下一篇小学生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