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控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风险控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风险控制

金融风险控制范文1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

[DOI]10.13939/ki.zgsc.2016.02.042

供应链金融一般是以中小企业为市场主要导向,能够为供应链上下游相关企业提供位于链条上的核心企业的资信等条件信息,从而弥补其融资缺陷,有效降低整体融资成本,实现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压力的目的。制造商、供应商、银行以及营销商等都会因供应链金融的良好发展而实现更多的盈利。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很多银行并没有真正了解供应链金融,尤其没有正确认识到其潜在的金融风险,而仅仅是看到其带来的利益,这对于自身的发展将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大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的控制和防范成为各大银行关注的焦点。

1供应链金融的基本内涵和作用

1.1供应链金融的基本内涵

基于贸易融资的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定义与其具有相似之处。所谓供应链金融,指的是基于真实发生的贸易,以链条上的核心企业为开端,针对供应链上的资金流,银行利用各种管理和控制手段来进行合理调配,并对监管、筛选和共享物流信息,从而将融资服务提供给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以及核心企业的金融模式。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合理配置其产品的走向就是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而供应链金融就是为了实现供应链条上下游相关企业以及核心企业的效率,银行针对供应链条上下游相关企业以及核心企业,来为其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运作过程。

1.2供应链金融的作用

第一,供应链金融体系能够改变供应链条上下游相关企业以及核心企业的资金失衡问题,从而帮助各方企业有效分析并整理其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解决各方一直以来面临的融资难问题;第二,根据供应链上的应收、应付账款以及现金和存货情况,银行可以将其进行整合并加入银行信用,进而增强企业的商业信用,帮助供应链上下游相关企业加强协作,最终提升供应链的竞争力并实现其稳定发展;第三,银行为供应链上下游相关企业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从而能够构建真正高效的供应链网络,使得所有企业各取所需,增强整个供应链的核心竞争能力。

2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

2.1基于存货融资的风险分析

企业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具有存货所有权,而且在企业整个资产中,存货占有很大份额。那么如果存在闲置的存货,就会影响到企业整个资产的使用情况。当前存货融资方式被我国很多企业所采用,银行会根据企业抵押的货物量来进行放贷额的考虑。因此,如果银行得到虚假提单的话,整个供应链上就会出现一种提单风险。而这种模式下风险是由存货引起的,金融风险会受到存货价格、数量以及质量的影响。

2.2基于应收账款融资的风险分析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产品转为现金的时间被应收账款所拉长,从而使得资金周转速度减慢。但是同时,企业经营成本也增加了,这样一来也就相应增加了账款的风险。另外,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应收账款融资的质押融资业务也就有了很大风险。这种融资方式的风险成因主要是应收账款质量恶化、金额降低,以及借款人的欺诈行为。

2.3基于预付账款融资的风险分析

由于供应链金融在运作过程中会出现存货不足、供不应求以及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情况,因此对于预付账款,我国很多企业都将资金集中于此。此外,基于预付账款融资模式的企业产品还要对其退款政策、货源充足情况、运输在途风险以及发货时间准确和及时情况进行考虑。在这种情况下,当由生产商将商品交付给购买者时,商品的价格很可能会和预期价格不一致,从而带来一定的价格风险;当银行授信其预付账款贸易时,虽然双方签订了授信合同,但是当时并没有产生真正的贸易行为,从而存有较大的贸易风险。再加上,当银行发放贷款之后,上游企业因各种原因,如信息交流不畅等并没有及时发货或出现发货错误的情况,这些都会给整个供应链金融带来一定风险。

3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措施分析

3.1建立健全供应链金融控制体系

3.1.1银行贷前风险防范

在进行放贷之前,银行认真评估其授信企业的风险,综合衡量和考虑其风险成因和风险系数,这是最初和最有效的风险防范环节。因此银行应当综合考虑自然环境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信息传递风险、企业文化差异的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操作风险等风险因素,从而努力提高从源头实现自我控制以及识别风险的能力,为供应链提供一个较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另外,还要培养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的意识,不断完善自我控制机制,提高风险识别能力。

3.1.2做好贷中实时风险监控

加强贷中风险监控,在供应链金融授信风险防范过程中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环节。一般情况下,信贷业务产生之后,银行就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客户的具体情况。而当贷款放出之后,银行就没有了直接控制资金的权利。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在整个供应链企业金融运行过程中,银行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且银行在贷后进行持续监督管理的活动也因信息不对称以及其地位的变化出现一定的难度。如果根据信贷业务运行周期来划分时限,那么信贷决策时间就会缩短,相应就会延长业务发生到账款收回的时间。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加大对风险信号的发现和处理能力,就能够有效保障信贷资金安全,有效控制供应链金融风险。

3.1.3建立健全贷后风险预警机制

为了尽早、及时发现并确定风险来源、范围、程度以及风险趋势,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针对特定的经济主体来做延续性、系统化的监测,从而能够提出预防和处理风险的方法体系,这就是所谓的风险预警机制。这种预警机制对于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具有很大的作用,其不仅能够提高风险搜索准确性和系统性,而且能够帮助银行进行科学的风险管理,另外其风险分析技术也能够随之不断提高和完善。由于在供应链的金融运作过程中,风险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如供应链的上下游相关企业如果存在金融风险,那么就会影响链条上的核心企业。因此根据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这种特点,银行必须加大对风险预警工作的重视力度,建立健全贷后风险预警机制,防止风险的发生和扩散。

3.2不断加强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3.2.1对供应链内控体系进行不断完善和改进

供应链融资在内部控制原则上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对企业的管理评价以及资产信用审核方面。如果仅仅通过简单分离这些审核过程,其并不能实现对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金融风险的科学管理和有效控制。所以针对这一情况,供应链要想降低这一方面的风险,必须设立一个特定的,且经过授权的部门,专门针对授信资产进行监督和管理,并实施双重核查管理。另外,要建立一个定期的审核制度,专门针对一些循环贷款产品进行监督和管理。

3.2.2对风险转移技术进行合理应用

风险转移技术包括外包操作环节风险转移和风险保险两种类型。国外供应链方面的操作风险很大部分都是采用保险形式来进行风险转移,但是在我国国内对于这种风险转移方式还没有推广。因此,在供应链物流管理环节上,应当加大对类似风险转移渠道的构建,保险公司同时要支持推出相关业务。另外,银行还可以通过与第三方物流进行有效合作,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成本。

3.2.3促进供应链信息中心的建立

对于供应链的操作流程来说,建立信息中心能够将其全部集中到中心系统中去,而根据相关要求,信息中心的业务操作人员要收集并汇总企业的相关信息,另外还要监督和管理企业的相关信息。这一过程不仅能够促进供应链操作过程 的系统化、信息化和制度化,而且还增加了操作流程的透明性,从而使得供应链金融运转对于操作人员个人能力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供应链信息中心的建立对于错误纠正能力以及风险预警能力具有很大的提升作用,从而降低了操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的风险。

3.2.4不断改进供应链的业务流程

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业务,供应链金融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新问题。针对这种情况,银行应当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找出问题成因并对症下药。为了使银行能够更好地适应供应链业务发展的需求,可以对金融产品、服务的监督和管理业务流程进行改进和革新,有效降低业务流程上的风险。

3.3加大对供应链现金流的控制力度

3.3.1对金融产品进行科学选取

从供应链金融产品的特点以及现金的走向和回收等来看,如果能够有效控制供应链现金流循环过程,就能够实现对其金融风险的防范。例如,可以通过制定银行承兑汇票的方式,或者对付款人、付款账号进行指定的办法来加大对风险的防范力度。另外,作为限制性条款,这些控制方式都可以在审批意见中进行明确,从而加大对整个业务流程的有效监督。

3.3.2对供应链业务流程进行严格规范

对于现金回流的有效保障,可以通过在协议签署相关约定以及在合同中签订相关条款来进行控制;另外在办理业务过程中,对于出示的相关合同、发票以及证明等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核查;还可以给企业设定保证金账户,从而最大力度的管理和监督现金流。

3.3.3加大对供应链财务报表的关注力度

供应链现金流向可以通过连续性的财务报表体现出来,因此贸易链条上的每一个参与者,其资金以及资产负债情况都能够通过相应的财务报表体现出来。这样一来,如果加大对企业应收、应付账款以及销售情况、存货情况和资金流动情况的监控和管理,也就能够实现对现金流的控制和监督,从而有效防范现金流方面的风险。

4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企业的发展模式逐渐由内部纵向一体化转变为供应链上下游深度合作来发展,不断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供应链金融也就由此产生。作为一种创新型的金融服务产品,供应链金融逐渐发展成为金融机构中的一个新领域,且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但是在供应链金融运作过程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金融风险,如果不注意对其严加防范和控制,就会给整个供应链条上的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必须加大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参考文献:

[1]白瑞.中小企业融资视角下的供应链金融及其风险控制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

[2]朱广印.第三方物流企业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控制[J].物流技术,2014(7).

金融风险控制范文2

[关键词]汽车金融风险控制战略联盟

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可以归结为金融机构与消费者之间的关于知识和行动的不对称性。汽车金融公司的风险一般是由公司自己承担的,所以专业汽车金融服务机构对客户资信调查都是非常严格的。有的已经建立起一套较为系统的风险控制体系和客户资讯评估系统”,从而对客户进行筛选,按还款能力的强弱对客户采取不同的按揭政策,有效地缓解了车贷风险的发生。但是商业银行由于缺乏专业人员对贷前、贷后及贷中的管理,只是简单的将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这种做法对于降低银行的风险是没有任何好处的,最终导致了2003年保险公司的退市。

一、汽车金融服务领域的主体分析

我国的汽车金融服务市场具有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使得各类企业纷纷加入其中。具体说来,主要有如下服务机构:汽车制造商、商业银行、外资汽车金融公司、汽车经销商、保险公司。目前在我国市场上提供汽车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有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销售商二种。

商业银行一度几乎垄断了国内所有的汽车贷款和金融服务业务。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到2003年年底,全部金融机构提供的汽车消费贷款余额达1700.06亿元,比年初增长620.14亿元。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1445亿元,占85%,股份制商业银行206亿元,占12%,城市商业银行45.9亿元,占2.7%;财务公司5.1亿元,占0.3%。但是截至2004年上半年,我国金融机构汽车消费贷款余额为1833亿元,而呆坏账近1000亿元,坏账率有40%左右。而在北京,坏账率更高达50%以上。各大银行陆续停止或者提高了个人汽车贷款业务的门槛,汽车信贷萎缩。直到2006年随着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开通,银行凭借其密集的网络优势和充足的资金是银行汽车信贷的优势所在。汽车信贷业务也逐渐回升。总体来说,现阶段在我国汽车金融服务领域处于主导地位的还是银行。

二、我国汽车金融风险控制中存的在问题

目前我国汽车金融服务领域主体的银行在汽车金融风险的控制中存在以下问题:

1.对汽车金融风险的认识不足,风险控制不到位

银行开办汽车消费贷款之初,通过采取财产抵押、质押、保险公司担保等贷款担保形式,银行认为贷款万无一失。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各行纷纷降低贷款条件。由于贷款客户分散,对贷款人的信用状况缺乏应有的审查,也没有做到贷后跟踪监测,因此造成贷款客户良莠不齐,这些都为信贷风险留下了隐患。而且汽车消费贷款在银行贷款业务中占有很小的比重,不是其主业,在实际业务操作中存在人员配备不足,催收不及时,只管贷不管收,加重了汽车贷款的风险。

2.银行缺乏对汽车经销商的制约,使得经销商将风险转嫁到银行

在汽车消费贷款业务中,银行和汽车经销商的关系只是基于资金供求基础上的商业合作关系,银行为到经销商处购车的客户提供贷款,促进汽车销售。经销商在贷款客户提供物质担保的基础上,为汽车消费贷款提供全保证担保,这种合作应该是双赢的合作关系。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种商业关系存在责任不对称,风险分担不平衡。银行提供资金承担了资金损失的风险,相反经销商借助银行贷款促进汽车销售,对其有利,不存在风险。其虽然提供贷款保证,但这种保证通常只是一般贷款保证,是在贷款人落实物质担保之后附加的信用保证。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同一债权既有保证又有物的担保,保证人对物的担保以外的债权承担保证责任。汽车消费贷款设定的物的担保价值肯定要超过贷款金额,但在执行时却存在许多障碍,不能及时变现,因此可以说经销商的保证责任通常形同虚设。加之银行对经销商缺乏强有力的制约,经销商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银行的利益,与客户串通办理假按揭、降低购车首付比例等,这样经销商就把业务风险全部转嫁给了银行,形成银行汽车信贷的高风险。

3.银行汽车金融服务品种单一,产业链短

银行办理的汽车金融业务仅局限于汽车消费贷款,赚取利息收入,不仅造成收入单一,而且缺乏与客户的沟通和联系,无法及时了解贷款客户的基本经济变化情况。银行汽车消费贷款是一项独立的资金服务业务,提供贷款以后除客户按时归还本息外,基本与客户断绝了联系,对客户、担保人等在贷款期间经营状况、经济情况的变化基本处于失控状态,对出现的贷款风险不能及时采取保全措施。

4.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机制存在漏洞

当前银行在贷款管理中普遍实行“审贷分离”的原则,即:贷款业务人员负责考察贷款人的信用状况和抵押担保落实情况,将考察结果和意见呈报给贷款审查委员会或部门负责人,其本身没有贷款的权利,最终决定发放贷款的是贷审会或部门负责人。表面看分工明确、相互制约,加强了贷款的安全性。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一机制存在很大的弊端:了解情况的业务人员没有放款权利,有决定权的人不了解具体情况。在贷款责任上,由于最终决定权在贷审会,不仅损害了业务经办人员的积极性,而且减轻了其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业务人员只管放款,不管风险的消极态度;贷款出现风险时相互推脱责任,最终结果是责、权不统一;分工明确,但责任不清,而且由于这一机制手续比较繁琐,在执行中往往流于形式。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越来越完善”,不良贷款比例却居高不下。

三、建立战略联盟、共同防范汽车金融风险

银行或汽车金融公司要加强与保险公司、经销商的协作。汽车金融风险是系统性的,银行或汽车金融公司、保险公司、经销商任何一家单打独斗都难以化解其中的风险,每一个体都有自己的利益,只有通过合作、建立战略联盟才能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这就要求共同对客户的资信状况进行认真调查,确认其是否具有《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规定的资信资格,防范贷款风险。汽车金融服务的各机构间应加强合作建立战略联盟,形成合力,全力打击信用不良客户。银行或汽车金融公司间要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将违约严重的客户列入“黑名单”,并互通情况,实现资源共享,切实防范一车多贷、一人多车多贷现象的发生。另外,必要时银行或汽车金融公司还要取得车辆管理部门的配合,认真办理车辆抵押手续。

金融风险控制范文3

一、区域金融创新与区域金融风险内涵

(一)区域金融创新

为金融创新的中观层次。其实质上就是为了响应某个区域内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创设最大的收益商机,该区域的经济要素以某一方式整合的金融产业革新。区域金融创新多数以某区域中金融服务业较为领先的区段首先进行的,创新效果慢慢向边界地段靠拢,最后构建区域金融产业的最优组织。

(二)区域金融风险

其多数是由单一或一些机构的微观金融风险在区域中传导、拓展组建,扩散构成,也可能是他类与本地域经济相关联的金融风险引发的关联性风险,也可能是宏观风险在本区域传播的效果。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所关联的非传统信贷融资规模大约为27万亿元,在银行业总资产中所占比重为19%,这就加大了银行系统性风险产生的概率,2013年6月银行出现的“钱荒”事件可以被称之为影子银行典型的风险信号。

二、区域金融创新的方法控制区域金融风险目前的问题

金融活动在运行的过程中,多样化类型风险衍生出来在所难免,此时个体总会利用一些方法手段去规避风险,推动金融活动运行进程,但是若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风险规避环节上,其创新发展目标的实现环节上就会遇到瓶颈。从某种程度上讲,金融风险的出现对金融创新目标的达成起到限制作用。

例如2013年支付宝公司和天弘基金合力推出的余额宝的网上投资模式,其借用比银行利息高的利润激发支付宝用户投资念想,得到了用户的肯定与好评。但是其面临的余额宝自体运行风险是巨大的,若余额宝不能使支付宝用户获利,那么其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上将会存在较大难度,银行业对其限制的风险由此也衍生出来,余额宝在运行过程中将会遇到重重阻碍。由此可见,区域金融创新发展进程也会有他类新兴风险衍生出来。

三、区域金融风险控制的相关策略建议

(一)做好区域内金融机构与他类经济实体自体风险管控

一是??化金融创新主体的风险观念。创新主体立足现实,以经济市场为指导方针,综合考评创新成本、有可能出现的风险与预设效益。企业内部有必要构建风险和效益对应的激励体制,对国外成功运转的项目经理制进行借鉴,此时项目经理对创新项目全权负责。这一管理对策的制定与实施,在调和权利、责任、利益三者关系,强化区域风险管理有效性方面体现出巨大的应用价值。同时其也为表外业务报表体制、表外业务稽核体制建设健全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此时企业外部业务运行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风险也有与之相对应的模拟对策。

二是构建并优化金融机构内邵风险控制体系。具体是对业务风险管理体制中风险度量、风险限额与资讯系统等多样化内容进行深度解析,继而推行全面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对于管理信用风险而言,多数情况是依赖信用限额与内部评级两种模式。内部评级要整体分析评级、交易时间性与数额、第三方担保、抵钾品等要素。以整合多样化流动性投资的方式达到管控流动性风险的目标。

(二)强调区域内金融监管机构对区域金融风险的监控作用

一是在区域中构建可行性金融风险监测体系、金融风险预警体制与金融风险处理流程。分层次的构建有效型金融风险监管体系,金融风险严重性的测算与实际经济、金融指标参数和区域金融风险监测系统指标相关联。可依照国际上的较完善的金融系统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例如20世纪末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金融部门评估计划(FSAP)”内关于金融系统稳定性的评估项目。但是绝不可以采取照搬对策,以区域经济发展实况为依托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对金融风险初期的预警以实际经济、金融参数和风险预警标准对照测算出来的。在对经济、金融指标参数和预警标准进行科学调整以及强化区域经济风险处理流程有序性的基础上,预警系统的实效性才会切实的发挥出来。在信息时代中,以符合金融经济市场发展现状为依托,参照传递预警信号,构建处理小组,凭借可信性承诺保护债权债务的完整性与拓展性编制风险处理规划,从而确保相关对策应用的时效性,此时单一或各种金融机构财务运行实况与金融体系整体风险水平得到有效的监测,区域风险也得到切实处理的目标。

二是借助对金融创新主体资历、经营行为的体制化考评的方式,达到压缩金融风险出现率的目标。具体是指区域中的金融监管邵门应用资信认证方式,在多样化金融创新领域推行形式各异的资信评级管理,对部分高风险金融市场参与者的资历、信用级别进行约束,不仅仅能够减缩区域金融市场金融风险的产生率,对信用风险与经营风险也起到了管治作用。

(三)强化行业内部,构建行会自律机制

和金融监管机构的行政监管功能产生对照的另一类监督体制为同业行会的自律体制。一个组织完善的金融创新行业协会,多数是由从事金融创新工具理论研究的学者、交易者与政府管理者构成的。基于金融市场中违规操作行为与道德层面、技术层面相牵连这一实况,所以用一个非政府的机构对其进行管束是一个有效对策。行会自律借助行会内部已达成共识的监控体制与行为约束条例将自体实效性发挥出来,其是借助社会信用体系的外部管束作用达成相关目标。

金融风险控制范文4

[关键词]供销社;互助金融;风险

1引言

在我省广大农村,农民资金互助组织是供销社参与发展农村互助金融的基础。目前,农民互助组织已显现多元化的态势,其信用风险等相关业务风险因素已逐渐显现。常规农村资金互助社基于银监会框架下监管,是正规金融机构,但由于在经营业务和注册资本等方面受限,其发展趋势缓慢,增长逐渐停滞。同时农村自发成立创新的资金互助社,虽然发展较快,但面临监管混乱的局面,是非正规金融组织。更有甚之,有的组织以农村资金互助为口号大量吸引社会资本,大量社会资本以投机逐利的动机扭曲了互助合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性质,同时存在极大信用风险隐患。另一方面,有些地区由于行政干预过度,限制了资金互助组织的发展。我省供销社在参与农村互助金融发展领域具有组织体系健全及政策引领明确等优势,但面临参与时间短经验少的问题,在实际运作中所面临的信用风险状况值得研究。因此,本研究以我省供销社参与农村互助金融的比较优势为切入,基于对农村互助金融机构运营机理进行分析,探究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因素,最终提出有效政策建议。

2我省供销社参与农村互助金融业务的优势

我省供销社参与农村互助金融的发展有生产合作基础,有集产销于一体的合作模式,辐射带动功能强大;同时又有农村基层基础,具有长期经营在农村、在农民中具有较高信任度等优势。综合来看我省供销社参与农村互助金融发展的优势可总结为以下三方面。

2.1系统的组织架构

我省供销社在农村长期扎根经营,城乡网点遍布,旗下优良企业经营范围遍布全省的农资供销。这些经营网点对农户及企业有着强大的辐射能力。我省供销社旗下企业主要经营方向是农产品生产销售及相关的农资设备,深入农村生产全过程。因此,我省供销社参与到合作金融组织的发展中完全可以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庞大的组织结构和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对内部治理和开展金融服务可起到促进作用。

2.2强大的信息优势

我省供销社已在广大农村地区建立起类型丰富的基层合作社和基层服务网点。由于组织系统庞大,经营网点数量可观,农民对其认可度较高,由此可带来广大的客户资源。我省供销社系统经营领域广泛,目前与农户和各类农村金融主体已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并且对广大客户的经营状况和信用状况相对熟悉。这为我省供销社参与农村互助金融服务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同时有利于管控相关信用风险。我省供销社基层社具备良好的地缘优势。长期植根农村经营为我省供销系统带来了信息优势,建立了较为健全的组织系统,网点覆盖广泛。因此,我省供销社可利用大数据、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广大农村金融需求进行结构化及分层次分析,以此就可以针对农村金融需求状况有所侧重的开发相关金融产品,并可以建立相关数据库及信用风险预警体系。

2.3农业产业链的相互耦合

我省供销社在农村面对的产业链主体包括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及经销商三方,主要涵盖了生产资料的生产、加工、销售及储存,农业产业链由此联系在一起。此完善且丰富的产业链优势,促进了农业生产上下游企业间的耦合,减少交易成本,更为我省供销社参与发展农村互助金融创造了有利条件。所以,我省供销社在参与农村互助金融发展时可依托已形成的农业产业链来提供金融产业链中融资、担保及信贷等金融服务的倍增条件,在提高金融服务质量的同时进行创新,促进我省农业经济的发展。另外,利用我省供销社覆盖广泛的乡村基层网点,可以涵盖各个产业层次上的客户资源,由此我们可以通过参与开展农业供应链金融来对正规金融机构在产业链中的业务盲点进行覆盖。因此我省供销社可作为中介机构,在参与发展农村互助金融组织过程中具有的资本、设备成本相对较低、风险较小等优势,发展潜力巨大。

3我省供销社参与农村互助金融业务的模式

3.1内部信用合作

内部信用合作形式的基本模式为,通过对农民相关情况的调查,成立内部信用合作社,并根据农户意愿在合作社内把农民分为普通社员和股东社员。对于普通社员,由其自愿入社。入社后将手中闲置资金存入专业合作社账户,并按签订的利率取得利息收入。普通社员无法取得专业合作社投资业务的盈利收入无需承担投资业务的亏损风险。核心股东社员,其自愿认购专业合作社股份,作为开展投融资业务的资本金。对于股东社员,股份一经购买不准退股,只可在专业合作社内部进行转让或继承。股东依照在专业合作社中持股的比例参加投融资业务相关决策以及经营盈余的分配。建立起以上专业合作社内部架构后,合作社就可以开展资金互助服务和融资担保服务。资金互助服务即由供销社参与和推动专业合作社之间及内部开展资金互助,解决社员融资问题;融资担保服务即由供销社引导成立投资担保公司,在专业合作社内部将生产、消费和信用合作相结合,协助成员之间相互融资,以此为农户及合作社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购销和仓储物流等方面的融资提供担保服务。

3.2合作金融组织

农业生产会面临季节性问题,所以专业合作社互助资金会面对生产经营上出现的季节性运营障碍。为了使不同专业合作社均能得到资金的互补和调剂去应对季节性经营障碍,在省内可由县级供销社层面发起成立担保投资公司,在基层和专业合作社之间以及沿着产业链的企业间建立起资金池机制,以此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使资金更好的流向生产部门。在实际运作中,可由县级供销社牵头,专业合作社和产业链中相关企业共同出资成立投资担保公司,公司根据出资比例分配股份,在规范的制度下开展信用合作。各个合作社之间以及合作社和企业之间可借助投资担保公司的平台来实现资金盈缺的调节。投资担保公司发挥了资金蓄水池的调剂作用,提高专业合作社的投融资能力。并且,龙头企业可借此发挥资本优势,通过投资担保公司平台促进小额贷款投向““三农””领域。

3.3融资合作机制

我省供销社可与农村商业银行及农业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合作,打造农村金融服务结算体系,实现优势互补。首先,依托供销社经营网络,金融机构可为广大农民及生产经营主体提供有效的增值服务和结算工具。同时,金融企业可以提高专业合作社和投资担保公司的贷款额度,贷款利率低于市场利率,不良贷款的消化由双方按比例共同承担。我省供销社已成立多家农信担保公司,推行保本微利经营和银保风险共担,已发展了互助联保、权益抵押等多种农村互助金融担保业务。

4我省供销社参与农村互助金融的风险因素

4.1募资风险

募资环节处于农村互助金融业务运行结构的上游,是基础环节。合作社内部互助业务资金来源主要有:一是社员自愿缴纳入股,二是政府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扶持以及企业和社会的捐赠,三是金融机构与合作社建立合作关系后来自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但从实际运营情况来看,合作社内部的互助金融业务仍然面临资金周转不灵甚至短缺的问题,我省农村互助金融业务募资主要来自于社员缴纳资金,其他募资渠道发挥的作用还极为有限,这种情况易导致资金链的薄弱,甚至有断裂的风险存在。在供销社参与建立农村互助金融的发展初期,社员对资金互助业务还存在认识程度不高,大多数农民报以观望态度,以致初期运营资金链薄弱。同时,农村资金互助业务在实际运营初期风险防控机制相对薄弱,缺乏政府担保,并且缺乏驱动机制促使金融机构对其发放贷款,加之社会捐赠资金需要长期宣传提高影响力来维持深化,所以农村金融互助合作社的发展短期内将面临一定的募资风险。

4.2投资风险

农村互助金融资金借贷业务运营的核心环节是内部治理机制。目前一般的借贷流程是:成员根据资金需求向合作社提出贷款申请;合作社相关机构受理审核,明确申请人的信用等级、贷款用途及资金状况;审核通过后签立借款合同及担保合同;贷款发放及后期跟踪;年末对剩余资金提取风险准备金后对社员分红。通过前期调研可以看出,目前我省资金互助业务的借贷环节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一是借贷程序没有严格按照规章执行,内部管理机构对贷款人资格及贷款项目审查审批疏漏,“人情社会”及“口头协议”问题严重,相关法律意识极为淡薄,这种情况极大的增加了违约风险;二是对于贷款的额度、期限、还款方式及利息率还没有执行规范化的统一标准,进一步使得借款人对于承担的还款责任认识不足,增加信用风险;三是对贷款资金的流向及用途监管不力,对资金贷后疏于监管,资金用途常出现偏差,进一步增加信用风险。

4.3风险控制机制薄弱

上文提到在我省发展农村互助金融过程中募资环节、投资环节所面临的相应风险因素,需要管理机构制定系统的严密的风险防范机制来进行防控和化解,风险防控机制在任何金融体系中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前期相关调研来看,我省多数供销社农村金融互助社对其资金流动虽然设置了具体的风险防控组织机构,但管理责任依然不太明确,使得有些地区的风险防范环节形同虚设。募资环节中,资金来源主要是社员缴纳的股金,但是这部分资金来源有限,并且互助社以社员互助为目标,这就使得社员可获得的直接利益减少。同时,资金互助对社员贷款额度有最高限制,农业产业生产周期较长,这就导致借贷资金的流动性相对受到影响。以上原因增加了募资环节的风险,但风险防控却未设立行之有效的防控办法,使得风险逐步放大。在投资环节,由于风险防控措施的薄弱,使得贷款审核、贷后管理和按期还款等过程中面临操作违规、信用缺失等问题。

5我省供销社发展农村互助金融业务的对策建议

5.1贷款流程标准化

应以封闭经营为原则,将贷款、担保等经营活动限制在合作社体系内部。有生产性借贷资金需求的社员必须严格按照借款流程,提出书面贷款申请。相关部门受理后必须严格对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资金用途、担保方式按相关规定进行严格的审核,签订相关书面合同。贷款发放后,贷后管理部门必须对资金流向及借款人生产经营状况严格监控,做好相应贷后管理工作,同时确保贷款人按时按期还款。担保机构对自身所做的担保必须认真负责,为金融互助业务的良好循环运转提供保障。

5.2贷款条件层次化

在我省广大农村地区,一般性贷款额度必须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分层次而定,针对不同的贷款额度应交由从上到下不同层级的审批机构进行审批。同时,单个成员的贷款额度所占合作社资金总额的比例应设置上限,例如不可超过互助资金池总额的5%,对贷款额度前五名的社员,贷款总额合计不可超过资金池总额的20%。对贷款期限进行严格限制,严控在三年以内。对贷款利率的确定,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及资金状况灵活分层次设定。

5.3优化还款制度

我省农村互助金融合作社在还款制度上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根据农业生产季节性的特点,可制定按季度还款的方式,具体分期还款额度可根据各地农业生产侧重点的不同依情况设定,以减少还款人压力,降低信用风险。同时,还应严格执行“不还不借”的贷款原则,对逾期的贷款成员采取相应罚款、降低信用等级等惩罚措施,以此来保障资金的良性循环。

5.4建立与金融机构的联结机制

从政策层面应促使我省涉农商业银行提供更加便捷的开户、结算及托管等服务。进一步,允许农村互助金融合作社股金作为担保资金,和银行建立授信合作机制,以此建立健全合作社的综合授信、评级、担保等信用体系,建立起行之有效的金融合作社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联结机制。

[参考文献]

[1]李创,吴国清.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金融精准扶贫思路探究[J].南京农业大学政治学院,西南金融,2018(06):31-34.

[2]陈林.农村金融深化有赖于农民组织化——兼论供销社综合改革与“三位一体”合作组织[J].银行家,2015(07):101-102.

金融风险控制范文5

关键词:民间金融;利率规范化;风险控制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对温州市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的调查研究结果,民间金融是民营中小企业主要的间接融资方式,所占比重在70%以上。极高的民间融资利率所产生的高额融资成本已扰乱了市场的有序、合理竞争。目前,被称为“灰黑色金融”的民间金融,因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而难以得到有效监管,产生较大的风险。

一、 文献回顾

1、 关于民间金融风险的现状探讨

伴随着民间金融市场的活跃发展,民间借贷纠纷不断,风险损失时有发生。以温州为例,2011年3-5月,温州平均每天发生近30起约一千万元的民间借贷纠纷。在缺乏监管的灰色地带,常有拖欠贷款等违约行为发生,甚至引发暴力。

林毅夫等(2003)通过构建模型得出“金融抑制”只是民间金融风险的一个强化因素,风险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信息的不对称。范飞龙(2002)认为,在融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其根本原因是企业信用能力不足。刘民权等(2006)认为,一些民间金融往往非法运行,因而必然依靠严酷的惩罚机制来保证其合同的有效实施,从而使其部分成员违约。吴正刚(2009)认为民间借贷相对正规金融面临更多的监管风险,利率走高合乎情理。但为追求高风险、高收益无视市场利率的存在,制定过高的贷款利率,将导致高利率风险。徐彩苹,董玉霞(2012)认为民间融资大多采用信用融资方式,因此操作很不规范,法律约束力差,极易引发信用违约,存在较高的金融风险、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2、民间金融风险防范的研究

规模庞大的民间金融潜伏着巨大的风险,但如果能对其加以规范和利用,将一定程度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推动我国金融改革。如何正确引导、规范和利用民间金融已成为很多学者探讨的焦点。

Braverman (1986)认为,民间金融市场上的贷款人对借款人的资信、收入状况等都相对比较了解,因此他会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进行甄别。麦金农和爱德华.肖(1996)认为,发展中国家若要解决民间借贷问题,只能实施金融深化,尽可能地减少政府对金融的干预。山东银监局局长周忠明(2008)指出民间金融“阳光化”发展有助于解决借贷市场中交易成本过高和道德风险问题。李丹红 (2000)立足于民间金融潜在的巨大风险,从加强金融安全的角度对民间金融的监管和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张艳(2008)通指出应正确引导民间金融扬长避短,以作为正规金融的有效补充,完善金融体系,进而更好地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王立国(2009)建议制定民间金融的保护法律,强化风险监管,建立存款保险和贷款抵押担保机制并培育民间金融市场,以防范风险。

我国民间金融活动非常隐蔽,研究数据难以准确获得,新法律、法规难以在短期内制定,因而通过法律来规范民间金融难度较大。本方通过分析民间金融面临风险,提出民间金融风险利率规范化的建议,以提出有效、合理的监管参考。

二、 民间金融风险分析

民间金融的风险既有内部风险,也有非自身外部的风险。其中,内部风险包括经营风险、高利率风险、违约风险;外部风险包括道德风险、法律风险、监管风险等。尽管民间金融有多种风险,但内部风险、政策及垄断的风险、贷款条件风险都会反映在其高利率水平上,产生高利率风险。因此,高利率是民间金融风险的根源。

三、我国民间金融高利率的影响

民间金融利率高有以下诸多不利影响。

1、高利率收益的民间金融将导致存款利率较低的正规金融体系内的大量储蓄外流,从而(删除)造成央行难以把握市场的真实资金供求情况,无法合理制定基准利率水平,从而打破了利率的市场平衡。

2、民间借贷高利率借款者可能没有想过一定如期如数偿还借款,从而引起债务纠纷,干扰正常的金融市场秩序。

3、民间金融利率的市场外的“市场利率”反映的仅是局部市场资金供求情况。央行通过运用利率杠杆的作用效果会受到影响,削弱利率政策的具体实施效果。

4、民间金融处在金融监管体系之外,利率不受央行利率政策的宏观调控,借贷资金供应环节一旦出现问题,将极大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金融配置资金的效率将降低。

民间金融能通过依靠地缘、人缘等关系直接控制风险,方便跟踪调查整个借贷期间的信用资金情况。但民间金融利率具备灵活的定价机制和利率随行就市的特性,它为推动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提供参照。

四、我国民间金融利率的规范研究

民间金融不具有公开性和广泛性,因而它的利率大小不能完全透明地、合法成为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参考标的。为改善它的不公开性、不合理性及不规范性,建议政府加以宏观调控,通过政府保险担保将民间金融带入“阳光化”的境地,弥补法律法规的不足,以规范利率来控制风险,实现“利率决定在市场,调控在政府”的模式。即将民间金融纳入中央银行、银监部门和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金融监管系统,此时民间金融利率依然由市场供求决定,而不是完全由中央银行控制,政府部门通过间接干预以控制民间金融风险并引导其规范化发展。

政府在规范、监管民间金融利率时,应避免对民间金融的直接管制,应尽量将监管力度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区间里。通过间接干预和直接引导,通过规范的约束措施,促使市场向具体、良性的方向发展,使民间借贷利率能客观地反映借贷资金的价格,实现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的协调发展,给地方经济的发展增活添力。

参考文献:

[1]麦金农.经济市场化的秩序—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金融控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Schreiner,M.Informal Finance and the Design of Micro finance[J].Working Paper, 2000a.

[3]张燕,冯营丽.吴正刚.我国农村民间金融风险防范问题的分析—以法经济学为视角[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

[4]周忠明.民间融资“阳光化”的五个要点[N].20世纪经济报道,2008,11.

[5]杨茜云.民间金融的风险防范分析[J]. 现代商业,2012,(07).

[6]倪舰.民间金融风险与控制. 中国国情国力2009(10)

[7]徐彩苹,董玉霞.浅析我国民间金融的风险及对策[A]. 工程和商业管理国际学术会议论,2012

[8]闵国斌.民间金融风险管理体系研究[D]. 浙江师范大学. 2012.

[9]付爱莲.民间金融风险控制研究—引入政府保险促进利率规范化[D]. 西南财经大学. 2011.

金融风险控制范文6

    论文摘要:金融业重振,是“后危机时代”的核心环节。此次金融危机引发我们最大的深思,便是怎样平衡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脱离了实体经济的虚拟经济,风险控制难以渗透其中。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来说,往往是被动的风险承担者。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风险分散机制不对称,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不对等,发展中国家不但难以获得收益,反而要承受其成本。 

上世纪冷战结束后,发达国家金融管制的放松、海外投资的扩张和金融工具的飞速更新,加快了金融全球化的进程。“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虚拟经济在全球获得了无可比拟的高回报,资源大规模地一边倒地从实体经济抽出流入股市、债市、房市,推高世界资产价格,而虚高且不断增高的资产价格更进一步虹吸着全世界的资源,向虚拟经济部门集中”加之混业经营的多元化模式,极大的催生了虚拟经济的膨胀,金融创新过度,金融机构杠杆率过高,加上金融市场作用扩大,产生了系统性风险,导致全球经济危机。 

一、新型金融危机的发生模式 

“美国扩张性货币政策会促使美国之外国家的经济繁荣,其传导机制主要是世界低利率渠道而不是贸易渠道。低利率会导致企业融资成本降低,投资和消费增加,从而使产品市场流动性充足,同时也推高了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指数,与此相关的证券化产品也大量充斥于美国国内和其他国家,进而使投资者的虚拟财富增加,但这种虚拟资产不是以生产和投资者均衡消费为基础的,而是资产市场流动性膨胀的结果。”另外,当今世界处于不对称状态,主要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对称,发达国家总会转嫁经济风险,因而发展中国家总处于不利地位。再加上金融工具的复杂性以及全球资本市场的连动性,使得原本只存在于某一经济利益体系的金融危机蔓延至全球。 

“特里芬悖论”认为对美元的信任直接关系到布雷顿森林体系,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构架使这一信任难以长期维持。“新特里芬悖论”则认识到发展中国家的储备主要来自美国的赤字。美元本位制的现状,使得美元负债向其贸易伙伴输入,而中国是其现在主要的贸易伙伴。因此其又不得不以美元外汇储备来改善国际收支。这样的恶性循环会加重美元的贬值预期,使得发展中国家卷入其中。因此,“此次危机不同于以往的金融危机,它是‘全球新型金融危机’,是在非对称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次贷危机和以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缩水为特征的金融危机的混合体。” 

二、发展中国家应对“后危机时代”的窘境 

金融危机来临后,美国率先推出了应对其的重振措施,最主要的是在金融监管的改革上。由此看出,金融监管仍不失为控制危机的第一选择。发达国家面对已经步入轨道的金融业发展,其首要任务是保证它的安全。这与首要追求增长的发展中国家不一。以中国来说,中国正处于建设金融体系的奋斗时期,秉承着效率优先的准则。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不得不参与国际经济体系的每一次变革。“在中国近30年的发展过程中,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5%,信贷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大资金带动大增长是中国经济成长的基本模式。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受刺激经济的政策和“保八”的影响,2009年中国信贷总量陡增了9.59万亿元,贷款增速约为32%,创10年来的新高。”然而信贷激增会导致经济过热,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因此,如何在效率与风险控制间找到平衡,是关键问题。 

三、发展中国家的应对措施建议 

效率与风险控制的平衡,就是要为金融发展铺出一条轨道来。既然疯狂的虚拟经济如脱缰之野马,那么我们应该预先为其设定好马鞍,并对其全程监控。由此看来,制度设计和监管尤为重要。 

var方法是目前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之一,它使用数学工具计算金融市场的风险,广泛应用与银行金融领域。某种资产或投资组合的var是这样定义的:在一段时间内,该项资产的价值损失(可以是绝对值,也可以是相对值)不超过var的概率必须等于预先确定的值(即统计学上的置信度)。用公式表示为:p(x

另外,从此次危机的后果看,有一些金融领域的机构仍具有很强的抗风险能力,例如汇丰银行。深层分析下来,主要归因于其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以及内生的风险控制机制。客户始终是银行发展的核心,其可以发散出横向的全球化及纵向的多元化的业务。大多发展中国家都是国家主导型的金融,其资本难以回归到个人领域。因此,银行内部也应与时俱进,开拓新兴业务,分散风险。 

最后,要审慎对待金融创新。因为过度的金融创新,给金融管制制度的更新造成负担,从而导致监管失灵,加大金融风险。“金融创新出现后,有着严格假设条件和复杂理论结构的数理模型成为度量金融风险的主要工具,金融投资开始过度依赖数量化模型……也就是说,如果过度崇拜数理模型,以若干参数来完全描述市场风险的变化,替性的市场投资决策,必将导致危机的发生。”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要尽量削弱金融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包括国内的和国际的。这样才不会出现金融工具滥用所导致的运作失控。总之要创新与安全并重。 

美国金融监管的改革方式必将对其后的国家改革带来影响,它促使了新的监管时代的到来。发展中国家在金融体系不完善时,对其仍有借鉴意义。“我国金融行业混业经营趋势明显,金融控股集团已初具规模,再加上金融市场的份额集中度偏高,加强对金融混业经营监管势在必行。 

上一篇无限循环

下一篇历史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