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百年的美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跨越百年的美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跨越百年的美丽

跨越百年的美丽范文1

跨越百年风尘,从她的实验室跨进科学的史册,从化学物理的辉煌中绽放的出水芙蓉,一句话便是“成功不是眼泪而是血汗筑成的”坚韧!风云变更,变不了她美丽的人格;岁月流金,流不走她的睿智,她的魅力恰恰因为岁月的久长而熠熠生辉。她,就是玛丽.居里。

古语云:“自古红颜多薄命”,君不见西施、玉环都在风华正茂之年零落于尘,空留下一段传闻,几声慨叹。可居里夫人的美丽换来了科学革命的新,青春托出的一条条科学定律映照在她白皙的脸庞上。“长恨春归无觉出,不知转入此中来”,她跨越百年的美丽催生出了科学革命的长卷,字里行间闪耀着放射物质镭的光辉。

居里夫人有着引人注目的红颜美貌,以至她的闺中密友需要用伞柄赶走那些追慕她的人,可她靠的不是这个,而是对理想的追求,所以,她的美是历久弥新的;居里夫人也赢得了无数的崇拜和敬意,人们用诗歌赞美她,媒体大篇幅报道她,可她不为所乱。爱因斯坦说:“在所有世界著名人物中,她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冲宠坏的。”不求名利,不为赞扬,不怕挫折,自由轻松地驾驭着自己的生命之舟,一如既往地驶向科学的彼岸,“不为物喜,不以己悲”,这是何等坦荡的胸怀。

本来,她完全可以享用镭带来的丰润财富,腰缠万贯。可她偏偏独上高楼,丝毫不为财富所动心,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专利权。她的放弃,使得百年后的今天,人们还在传颂着关于三克镭的感人故事。“科学是全人类的”,这是她对人们的回答,穷困使她的生活窘迫,可她的内心世界是充实丰裕的。孔子说过:“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面对着跨越百年的美丽,我由衷地体会到什么是“贤”的内涵,不得不由衷的感慨:“贤哉,居里夫人!”

跨越百年的居里夫人,你跨越那悠悠的岁月长河里,把你的青春、智慧和人性的光辉洒在百年后的今天。

跨越百年的美丽范文2

[摘 要]针对语文课堂练习偏重书面练习,不关注学生的差异,缺乏有效反馈等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微课”设计语文课堂练习,给学生准确的思维空间,给学生价值思维空间,给学生深刻的思维空间,给学生全面的思维空间,给学生求异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思维空间 微课 练习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7-066

“微课”是指时间在10分钟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解决知识点的小课程。“微课”开口小,但它能完成量的积累。课堂练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课堂练习活动是否有效,直接关系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纵观现实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笔者发现课堂练习还存在着五个问题:盲目多练,偏重书面练习,局限于封闭性的练习;不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侧重技能训练;忽视思维培养;缺乏有效的反馈与评价。这些问题制约了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基于此,笔者利用“微课”优势,紧扣三维设计小学语文课堂练习。

如六年级下册《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课文,笔者利用“微课”优势这样设计作业:“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玛丽的性格里天生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她坚定、刚毅、顽强,有远大、执著的追求。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是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在发现镭之后的不断研究中,居里夫人也在不停地变化着。在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的健康在悄悄地隐退,逐渐变得眼花耳鸣,浑身乏力。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 ),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 ),变成一条条( ),变成科学史上 ( )。”

以上片段,教师出示大约几分钟后用PPT出示以下作业。

(1)按课文内容填空。

(2)居里夫人在科学事业上贡献了一生,她的健康隐退了,变得眼花耳鸣,浑身乏力。你觉得这样值得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3)“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中“伟大自然发现”指的是( ),而玛丽·居里发现人生的意义是( )。

(4)“淡蓝色的荧光”是什么?它怎么会融入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

(5)请把这段话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话画上横线,并把你的体会写下来。

这节课的作业设计,我利用“微课”的优势,紧扣语文教学的三个维度,设计不同内容、不同水平、不同形式的课堂练习。以上练习,学生在熟悉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用了8分钟完成,符合“微课”一般不超过10分钟的要求,尽管只用了8分钟却很有实效。

这节“微课”的作业设计有五个优点:

1.给学生准确的思维空间

在作业练习中,教师应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不能把练习当做一种形式。如果安排了很多很难的问题后,教师只留出一两分钟让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学习和讨论,不等学生真正进入思考状态,就草草结束。那么,在检查学生的学习和交流的情况时,学生就无法触及并自主感悟文中一些较深刻的内容,不可能产生创造性的思维与真挚的情感体验。

2.给学生价值思维空间

思维定式往往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以致僵化而缺乏灵活性与广阔性。以上语文课堂练习教学通过对情境的超越,打破思维定式,把思维的触角伸向各个方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这节课中,练习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淡蓝色的荧光’是什么?它怎么融入了一个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教师要注意利用问题诱导学生思考,发掘学生的创造潜力,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从不同的侧面思考,拓展思维的空间。有的学生说:“我从居里夫人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变成科学史上的永远的里程碑中感悟到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学生的回答使呆板的文字充满了生命的气息。

3.给学生深刻的思维空间

思考必然意味着有矛盾或有争议的问题存在。问题源于课堂练习的精心设计。因此,这节课堂练习经过教师梳理后,能够体现教材重点、难点以及多数学生认为是疑点的问题。问题虽不多,但有讨论的价值,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练习设计的问题给学生很大的思考感悟空间,激发学生投入情感,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感悟、体验和探究。

不可否认,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在课堂上的练习设计问题意识越来越强烈。在语文课堂上,经常听到教师这样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读了这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己见。教师不再要求答案的唯一,充分体现了阅读的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但是,不少教师又把“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你想说什么”之类的问题当做万能钥匙,不根据课文的特点,不分时间场合,不顾班级实际,一味地使用。结果,学生的所思所见十分肤浅,教师又缺乏进一步的指导,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我设计的问题“‘淡蓝色的荧光’是什么?它怎么融入了一个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很有实效。当学生的交流比较浅时,我没有“鸣锣收兵”,而是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再读、再悟、再交流,或进行适时适度的点拨,促使学生进一步深入讨论这一问题。

4.给学生全面的思维空间

毋庸置疑,学生的思考空间与阅读空间是紧密相连的,阅读空间的改变必然引起思考空间的改变。例如,“‘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中‘伟大自然发现’指的是 ,而玛丽·居里发现人生的意义是 ”这种问题设计指向的阅读空间大了,自然有利于学生全面思考和对课文的整体把握。

5.给学生求异思维空间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学生的质疑,教师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如:“居里夫人在科学事业上贡献了一生,她的健康隐退了,变得眼花耳鸣,浑身乏力,你觉得这样值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生1:不值得。用美丽与健康去换取事业不值得。

生2:值。“淡蓝色的荧光”是居里夫人用三年零九个月的时间提炼出来的0.1克镭发出的射线,也就是她对人类的贡献。

学生的思维一次又一次被激活,纷纷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对学生善于思考的精神给予充分的肯定,把“微课”变成了师生思维碰撞和观点交锋的课堂,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整合。

跨越百年的美丽范文3

既然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如此大,那么又该如何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一、语文老师应该具有丰富的情感

课堂上老师那平淡无奇的讲授,无动于衷的说教,加上毫无变化的表情,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索然无味,味同嚼蜡,怎能让学生的学习取得好成绩呢?所以,语文教师是否具有丰富的情感对学生的感染非常重要。比如讲《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教师就应有极为悲痛的情感;讲《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要有那种对小女孩的怜悯之情;讲《跨越百年的美丽》时,教师要有对居里夫人那种敬仰爱慕的情感……这样,学生就会随着老师的情感付之变化,就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较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二、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

小学语文课文的体裁各不相同,课文内容也不尽一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课文体裁及内容的特点适当选择教学方法,以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1.紧扣文章题目,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教《跨越百年的美丽》,可引导学生提出百年的美丽是什么?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2.抓住文中景物描写之特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教《索溪峪的“野”》一文,“天然的美”“野性的美”“断壁悬崖”“半边悬空”这些精确景物的描写,构成的场景是怎样的?学生会在脑海中展现想象的空间,孩子的兴趣就会生成。

3.诱人的作品介绍,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学习《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师有意识地介绍文中哥哥那善意的谎言里浸透着博大的爱,可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三、巧妙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走进了学生的课堂,充分展现多媒体那特有的神奇功效,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恰当地利用先进教学设备,让多媒体技术充分为学生的教学服务,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让学生欣然接受,愿意接受,自主接受,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程序,必不可少。教师只有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就一定能培养学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

跨越百年的美丽范文4

扪心自问:您的语文课堂“舍得”了吗?您是否还在一笔一画地书写着每一个生字?教读着每一个字音?规范着每一个组词?你是否还在逐段讲解段意?分析课文内涵?品读精彩段落?总结着课后习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为课堂学习引导者的我们,只有“舍得”,才能还课堂给学生,才能体现学生是课堂主人的地位,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

要舍得时间,让更多的时间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尤其是中、高年级学生,学生的自学自悟需要很多时间,教师只有提供了时间的保障,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才有了可能,要舍得空间。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很系统、很严密的环节会严重约束学生的自主学习,其实,课堂教学只要有几个整体性、综合性的问题就可以了,这样,教师和学生都有了更多的自,思维才会有广度和深度。要舍得方法,允许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法去学习,更要鼓励学生富有创造性的方法,这是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的差异对教学提出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为学生的创造力发展铺平自学的道路。

精彩课堂,品味“舍得”,此“舍得”非彼“舍得”,舍得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智慧。取有度,行有方,终有得。

一、研读文本,确定目标――“舍得”之基础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的教学目标必须清晰明了、可操作性强,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文本,确定目标,我们的教学设计必须削枝强干,让课堂有限的时间用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上。力求面面俱到,反而面面不到,结果什么也抓不好。正如老子所言:“少则得,多则惑。”

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为例,本单元的重点为: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科学精神,了解摆事实的论证方法。这无疑就给本组课文提出了一个目标。有知识目标,也有过程目标,更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本课的目标设定就可以很清晰地了解并预定了。

二、找准文眼,紧扣重点――“舍得”之关键

这“眼”就是文章的中心,在教学实践中,就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提炼出来的一个可以统领全文的话题或问题。研读文本时,寻找重点的方法有很多,既可以从题目中寻找,又可以从作业中寻找,既可以从中心句寻找,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寻找。对文本内容合理的取舍,是教师对文本与学生能力的整体认知;也是教师对文本价值的最大化挖掘。

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为例,课后题1和题2即是本文的文眼,也是学习本文的重点所在。本文有很多句子的含义都很深刻,那不是学生现在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我们抓住了重点,体会在居里夫人身上所体现的科学精神还是比较容易的。

三、精讲精练,注重实效――“舍得”之法宝

确定了目标,找准了关键,我们就可以有效地安排课堂讲授点、讨论点、交流点和训练点,精讲精练,一步步走向深入,在点拨中不断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获得最大的收益,从而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为例,抓住了文章所体现的居里夫人的外表美和内在美两个大的方向,那么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两个问题,具体去寻找这样的句子,设计课堂训练点,体会她献身科学的高远追求和淡泊名利的人生价值观。

跨越百年的美丽范文5

一、写人记事类文章的特点

1.真。

写人记事类文章一般选用真人真事,记叙文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齐全。写作语言朴实,感情真切,可以引起读者共鸣。同时还特别强调凸显典型细节,如动作的刻画、神态的变化等,给读者真实的“镜头感”。所以,很多人喜欢阅读这一类文章。

2.活。

写人记事类文章在结构上可以完整叙述,也可以零散表达。灵活运用多种修辞,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内隐的情感外显;在表现手法上,也常常使用象征、描写、烘托、反衬,凸显文章艺术效果。

教好这一类课文,对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还过多停留在“真”字层面:梳理内容,串读情节,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起点,偏离了语文教学的真实目的。其实,内容的解读、情节的梳理,往往不教就会,将力气花在这儿,无异于逆水行舟。

二、写人记事类文章的教学

盛新凤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走向和美》一书中指出,写人记事类文章要根据这一类文本的特点,抓住关键的融通点进行施教:表里融通(写人文章),事理融通(叙事文章)。融通的落脚点在哪儿呢?显而易见,就在文本中有特色的语言上。抓住语言的落脚点,折射全文,贯通课堂,就能很好地实现“融通”。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也反复强调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也印证了以语言为落脚点的课堂教学价值所在。如何抓住这个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达到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呢?笔者认为,可以分三步走。

1.语言建模,激活情感。

“建模”一词的定义为:建模就是建立模型,就是为了理解事物而对事物做出的一种抽象,是对事物的一种无歧义的书面描述。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建模”并非具象化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事物而做出的一种大致的描述。“语言建模”就是让学生对即将习得的语言有一个抽象的、大致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规则、表象。写人记事的文章因为表达的情感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抓住文本中重点教学的言语形式,先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模型,唤醒其生活的积累,勾起生活中的情感,对于学生学习语言将起到激活作用。比如,盛老师在执教《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紧紧抓住“美丽”一词,起课时进行了这样的教学:

师:看着她的画像,你能不能也抓住她的长相、衣着、神情等等,来说一说居里夫人的形象?

生1:居里夫人有一头金黄的短发,还有一双别有深意的眼睛。

生2:她有一头金色的头发,她的眼中透露着坚毅,她平凡的穿着使人感觉到她非常平易近人,很亲切。

师:这只是她的头像,我们看不清她的衣着。盛老师告诉你,她习惯穿一袭黑色的长裙。我们刚才抓住了居里夫人的衣着、长相、神情等,描绘了画像上的居里夫人。(出示课件:画像中的居里夫人)

由谈话开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形容老师的容貌,然后说说画像上的居里夫人,进入文本之前,就先让学生有了“外貌描写”的初步印象。这是对本堂课学习文本中人物外貌描写的一次建模。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感受、认识、思想、情感等内容借助语言外显,对“美丽”这个词也有了初步的印象。

2.语言内化,提升情感。

语言内化是将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素材通过加工、整理、演绎等手段,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相对固定的语言规则的过程。学生的语言能力要得到提高,“内化语言”的过程必不可少。积累语言只是内化语言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内化的语言往往机械、死板。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内化,应该是对普遍语法的一种认识,以至在适当的时候可以灵活地运用,恰当地表达。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建立起供学生学习所用的“样本语言”群,并加以引导、点拨,使学生利用样本语言习得表述的方法,在原有基础上不断重构、更新自己的语言系统,真正达成内部语言的丰厚与提高。而内化语言的手段和策略是非常多元的,可以通过复述、情境表演、品词析句等,根据不同的文本内容加以选择优化。

比如,盛老师在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重点抓住了“实验室里的居里夫人”提炼镭的情形进行批注训练,综合实验室中居里夫人工作时的语段,借助批注的练习,引导学生读懂了“报告会上的居里夫人”神色略显疲倦、神情略带淡泊的原因。这一板块的设计,语言的落脚点依旧在居里夫人的外貌描写上,同时,借助“工作时”的语言,丰富了居里夫人的形象,让学生看到了一个“活动”的居里夫人。而“报告会上的居里夫人”的外貌描写所呈现的语言形式是矛盾统一的。初看内容,神情庄重又略显疲倦,坚定又略带淡泊,这是矛盾的,跟生活中常态的“美丽”也是有冲突的。抓住这个语言点,不断优化学生的批注,最后发现了居里夫人独特的美丽:工作量大、过程复杂、环境恶劣、时间漫长、充满危险……由此,学生再看居里夫人在报告会上的神情,对“美丽”一词的理解自然提升。

3.语言迁移,共振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言是精神的外壳,表达的过程就是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过程。因此,抓住有特色的语言,在文境中迁移运用,是学生精神和语言同步成长的关键点。

盛老师在《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教学中,就人物描写的语言在文境中进行训练:

师:你能不能结合课文中的语言信息,抓住居里夫人当时的衣着、长相、神情,还有动作等来写一写实验室中的居里夫人的形象呢?拿出作业纸,完成第一题。

生1:在实验室中,居里夫人还穿着那身黑色的长裙。实验室中弥漫着烟雾,居里夫人不停地咳着,可是她还继续工作着。火烫伤了她的手,她感到十分疼痛,可是,她并没有放弃,她不断地坚持着,忍受着痛苦。

生2:只见她依旧身着一袭黑色长裙,站在桌边,从满桌的试管、量杯中取出一些,用她那深邃的眼光仔细地观察着试管中的液体。

生3:居里夫人站在一口大锅边上,不停地冶炼工业矿渣,她不停地用手捂住自己的鼻子和嘴巴,点点星火飞溅到她那黑色长裙上,烧出一个个小洞。

……

从上面这些学生的语言表达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前两个板块的语言教学自然进行了统整,借助自己的想象,看到了居里夫人的穿着打扮、神情举止,也看到了居里夫人工作中一丝不苟的样子。“美丽”不再是“常态”“自然”的描述,体现在居里夫人的敬业之中。这种语言的流露,其实就是学生对“美丽”的真正理解。

三、该模式的价值

1.融通性。

这种模式的教学,将内容(人、事)与语言融合在一起,既得意,又得言,并且使学生在课内学会迁移运用,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语用”价值。

2.实践性。

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的获得同其他能力的获得是一样的,需要学生不断实践。通过“语言建模”“语言内化”“语言迁移”等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解放思想,释放心灵,在实践中学会运用语言,真正内化本领。

3.互补性。

跨越百年的美丽范文6

读通读透文章,感受文章的主题魅力,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怎样才能把握文章的主题,学生多元的理解是否就可以替代原有主题,怎样让学生感悟文章主题,仅依附文本是否就完全可以解决主题教育,这是广大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笔者认为,教师在尊重学生多元化感受和理解上不能偏离文章主题,背离作者原有的写作意图,甚至曲解文章的主题。在解读文章主题时,教师自己始终要扎实钻研教材,吃透文章主题,而不能凭借自己个人经验主观臆断揣测文章的主题,甚至犯科学性的错误。把握教材主题,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了解时代背景,生活习俗,作者的个人背景,社会地位,所代表的群体发出的心声,了解作者的真正出发点,才能更好的把握文章主题。

要教会学生在雾里看花中练就一双慧眼,得到最真的文章主题教育,教师就要提供正确的学习渠道,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亲身感悟,多方位去了解探究。

一、注重课外的交流与学习,重视课前的预习,寻找理解主题的催化剂

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时,明确预习要求,通过图书、工具书、网络等工具收集相关资料。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人群,构建良好的社会关系:与家长一道探讨,通过家长获得必要的帮助。学生与学生交流,由于学生的年龄相仿,群体有相似的学习经验,心理特征、思维方式接近,其交流更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更利于学生对文章主题的认识。教师只有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表象,参与文章学习,从写作背景、写作意图,运用什么写作技巧让文章的主题更为突出、富有说服力等方面主动消化吸收,才能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教无定法,贵在突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突破

这种教学策略定位于抓住最好的教学契机,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率。笔者认为,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好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身临其境”,成为文章人物命运的主人翁,主动参与学习,获得学习动力,激发其内心需要,而不必拘泥于某种教学方法,才能进一步感悟文章的主题。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学习中存在的难点不同,课堂上应有所侧重。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结构的不同,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

(一)做引渡者,用背景搭桥引学生“回归”时代,感悟文章主题价值

学生的个人背景不同,其构建内化也不同。构建主义者维果斯基认为: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有些文章远离学生生活,但又有深刻主题,对当时的社会推动有特殊的教育意义。如果让学生充分认识该作品的主题,仅靠教师的一点简介是无法让学生得到内化的,只有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学生才能“认同”作品,站在作者立场与主人翁同命运、共呼吸。

(二)做哲者,抓住题眼,一字千钧,直击主题,棒打鼓心

《跨越百年的美丽》《美丽的西沙群岛》《特殊的葬礼》等课文题目都是以偏正式词组或短语作为文章题目,修饰部分是作者在文章突出的内容,也是文章的题眼,一词统领全文,表达作者深刻感情。抓住题眼则是抓住了文章的灵魂,教师可以以此为着眼点,设计教学。

(三)做引领者,抓住关键词句,烘托文章主题

小学语文教材很多采用对比性的结构,有的是对比性的描写,如《狼和鹿》《特殊的葬礼》等以对比性的描写为主,文中出现多组带有感彩的反义词。《狼和鹿》中: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祸首”“功臣”,把这些词语板书呈现就会揭示自然规律,明白破坏自然界规律就会得到自然界的惩罚;有的是对比性的对话,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文章中父与子的对话极具震撼性,是文章的,也是主题揭示的最好契机,很多词义具有明显的感彩,抓住这些词句,用对比性的读,很容易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同时让学生心灵受到震撼。

(四)做引路者,围绕主线抛出问题,逐层推进,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

有些叙述性的课文故事情节简单,主题明确。但学生的用心感悟的过程却很难,怎样让这些课文的主题价值“深入人心”,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形成简洁而不简单教学过程,我认为应抓住主线设计问题,丰富学生学习过程。